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范例6篇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广西海洋经济;产业结构;SVAR;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62-03

1引言

广西沿海地区拥有1629千米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排名第六,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洋经济指开发利用海洋的相关产业与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既包括传统的海洋盐业、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和现代的海岸线与海岛开发,也包括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海洋现代服务业、现代涉海工业。包括海洋船舶制造业及配套工业、滨海旅游及相关酒店餐饮娱乐服务业、海洋生物化工医药,以及海洋新材料、新能源和海洋保护等产业经济。2013年广西的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9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1%。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海洋经济逐渐实现了转型,海洋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1]。有效地衡量国家的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2]。

国内学者经过对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关系的大量研究可知: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机制,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会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发展不仅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并且涉及腹地产业结构。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整个经济腹地的支撑。所以海洋经济发展与其腹地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结构,缺乏海洋经济对内陆腹地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具体到某个省份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通过建立SVAR模型,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对广西海洋经济与腹地产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2广西海洋经济及产业结构现状

近几年,广西海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1997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19.52亿元,占GDP比重为3.85%。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为899亿元,为1997年的46倍,并且海洋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6.25%。由此可知,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的总量到了较大的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上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20 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改变也产生了影响,广西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由表1可知,广西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32.1%下降到2013年的16.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33.8%上升到2013年的47.73%,约占广西生产总值的一半,成为广西生产总值的重要部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1997年-2002年呈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34.1%上升到2002年的42.6%,2002年后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由2002年的42.6%下降到2013年的35.97%。

对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广西产业结构和促进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选取1997―2013年广西海洋经济总量GDP、第一产业比重FIND、第二产业比重SIND 以及第三产业比重TIND 作为样本进行分析,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及相应的脉冲函数分析了海洋经济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相关性。

3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于1980 年提出VAR 模型,其在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果关系、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体现了重要的学术价值[3]。但 VAR 模型将变量之间的当期相关关系隐藏在了随机干扰项中,为了明确变量间的当期相关关系,需要引入结构化的VAR 模型(Structual VAR)[4]。本文实证分析采取年数据,为了分析广西海洋经济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根据《广西海洋统计年鉴》和《广西统计年鉴》以及广西统计局、广西海洋局的统计年报,选取1997―2013年广西海洋经济总量GDP、第一产业比重FIIND、第二产业比重SIND以及第三产业比重TIND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为了消除在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并且维持原始数据的协整关系,需要对数据GDP、FIND、SIND 和TIND分别取对数处理,并记为LNGDP、LNFIND、LNSIND 和LNTIND。

3.1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影响模型的稳健性以及实证结果的分析,在建立S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之前,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比较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法对模型中的变量LNGDP、LNFIND、LNSIND和LNTIND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DLNGDP、DLNF、DLNS和DLNT为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由表2可知,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为不稳定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均为稳定时间序列,呈现了平稳的状态。各指标为一阶单整,符合平稳条件。

3.2模型识别

本文对 SVAR 施加AB 型约束,至少要施加2K2 -K(K+1)/2个限制条件才能识别出结构冲击。该模型采用4个变量,因此从经济理论和 SVAR 的约束条件出发对模型至少施加 22个约束,才能使模型满足可识别条件。

本文中约束矩阵 B 是单位矩阵,A 矩阵对角线元素为 1,由于变量当期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对其他变量从经济意义进行约束。

3.3模型稳定性检验

在构建SVAR模型后,需要对其进一步检验,经过多次计算与比较,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并满足AIC最小原则,本文所建立的SVAR模型的AR根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可见,模型征方程所有根的倒数值都小于1,所有单位根的模的倒数均位于单位圆内,因此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3.4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因果性分析方法,是指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带来的影响,它表示给一个内生变量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为了动态分析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广西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本文通过采用脉冲响应分析来实现。由Eviews 6.0计量软件得出的广西海洋经济对三大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结果如图2 所示。

图2中,自左到右分别给海洋经济LNGDP一个正的标准差结构冲击后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脉冲响应结果。下列各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蓝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红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观察图2可知,在海洋经济LNGDP 一个单位的正向标准差冲击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LNFIND前2期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第3,4期比较平稳,在第5期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并由正向效应转为负向效应,第7期开始逐渐回升并趋于平衡状态;第二产业所占比例LNSIND 在最初阶段呈现上升状态,并在第3期由负向效应转为正向效应,并维持到第4期,第4期后开始逐渐下降并趋于平衡状态;第三产业所占比例LNTIND 最初趋于平稳,在第3,4期呈现负向效应,于第4期开始逐步上升,第5期转为正向效应,并最终趋于平衡。

通过对图2中广西海洋经济对三大产业脉冲响应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可知,在短期内,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使得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初并不明显。随着广西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从长期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相对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例产生正效应,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影响不大。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选取1997―2013年广西海洋经济总量GDP、第一产业比重FIND、第二产业比重SIND 以及第三产业比重TIND 作为样本进行分析,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及相应的脉冲函数分析了海洋经济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相关性,得出在短期内,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使得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初并不明显。随着广西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从长期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相对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例产生正效应,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影响不大。

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开发利用海洋与保护海洋并重,坚持绿色发展海洋。一定要做到将待开发海洋资源的自身特点和相关海洋产业部门发展的独特需求相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有条理的开发计划[5]。如大力发展高效渔业、特色渔业、生态渔业等,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海洋资源节约利用。加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的同时要保护好海洋的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海洋保护预防和监督管理体系,注重将各项规章细则落到实处,防治出现“先开发后污染、先治理再污染”的旧现象。

(2)增加海洋科研投入,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海洋科研投入可以通过提高经费投入、增加人员配给等途径。海洋产业技术是海洋产业部门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海洋科技含量,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海洋产业中,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如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电力以及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强信息技术在港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等。

(3)实现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充分结合,形成海陆经济联盟。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需要海洋和陆地的联合支撑。以陆地为依托,海洋为拓展空间,把海洋产业与陆域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形成陆海联动发展。充分利用港口资源,构建陆海联运物流体系,吸引外资向港口聚集,发展临海工业。沿海与内陆经济的发展相互联动将会促进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进而进一步促进广西产业结构的演进。

参考文献:

[1]谭晓岚.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7):12-16.

[2]Kildow J T,Mcllgorm A.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s to national economic[J].Marine Policy,2010,34(3):367-374.

[3]段显明,郭家东.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基于VAR 模型的实证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52-55.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福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61-04

一、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区位条件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长3 752公里,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546个;天然良港达上百个,可建20~50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长47公里,其中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7个港湾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省海洋经济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海峡、海湾、海岛。同时,福建省又处于中国长江与华南两大经济圈的中间。这种区位优势使福建省的港口拥有众多的航线及开设更多航线的潜力。随着台湾海峡两岸完全通航的逐渐实现,台湾海峡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极佳的黄金水道,将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省东临台湾海峡,海域广阔,浅海滩涂面积2 069平方公里,拥有闽东渔场、闽中渔场、闽南渔场、台湾浅滩渔场、闽外渔场,是中国的主要渔区之一。海水温度、盐度适中,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多,天然饵料丰富。福建沿海是带鱼、鲳鱼、乌贼等经济鱼类的必经之地,同时一些港湾又是各种鱼类的生殖场所,如官井洋是大黄鱼的产卵场,围头湾到金门岛周围海域是真鲷产卵场,厦门港、湄洲湾、闽江口、沙埕港等式马鲛鱼产卵场,等等。此外,还有红树林、珊瑚礁、红河口海湾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三)海洋矿产资源

福建省海域中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据调查,福建沿海已发现有矿产近60种,矿床、矿(化)点近两千处,可供开采利用的主要有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耐火粘土、叶腊石、明矾石、砖瓦粘土、钛铁矿、钾长石、硅线石、泥煤、海蛎壳、硅石等。其中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和叶腊石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优势矿种,其储量居全国前列。独居石、磷钴矿、钛铁矿等稀有金属矿砂均属第四系滨海沉积砂矿。根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台湾海峡西部具有数千米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层,具有一定的生、储、盖条件,有良好的油气显示,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综合性海洋调查和专项性海洋调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并圈定了两个含油气圈闭构造。

(四)滨海旅游资源

福建有着丰富的岛屿旅游资源。岛屿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滨沙滩、海蚀地貌景观和岛屿风光、岛上湖泊水库,其中,海滨沙滩主要分布在海坛、东山和湄洲三岛,沙质细软,环境容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可观;海蚀地貌景观丰富,由此形成的大量奇石异洞是岛屿的又一主要旅游资源,尤以平潭岛的地貌景观最为奇特;岛上湖泊水库大多分布在闽东地区,尤以平潭的三十六脚湖和大嵛山岛的天湖为代表,可作为岛屿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基调景观。而妈祖文化、宗教祠庙、古代海防建设、民俗风情则构成了福建沿海岛屿人文旅游资源。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围绕海西大局,把谋划解决海洋综合管理中突出问题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5%,居全国前列。

(一)海洋经济产业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定义,海洋生产总值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简称,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沿海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海洋经济的最终成果,是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之和,如式(1)所示。

G=P+R (1)

其中,G表示海洋生产总值,P表示海洋产业增加值,R表示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P又包括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对海洋经济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海洋产业增加值如式(2)所示。

P=P1+P2+P3 (2)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3 202.9亿元和1 718.2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2%,远远高于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15.6%,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五大工业主导的海洋开发格局。2005年、2008年、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及福建省主要海洋产业活动分别(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从“十五”末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50∶6∶44,到“十一五”末的9∶44∶47,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内部结构成优化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稳定。这与福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密切相关的,也反映出福建省不仅从海洋汲取资源、向海洋拓展空间,还对“海峡经济”、“海湾经济”、“海岛经济”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挖掘,推动现代海洋经济的新发展。

(三)福建省海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发展不够平衡。产业结构反映了产业各门类、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形成的一定比例关系,这种关系构成是否合理和科学,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2009年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9∶44∶47,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调整,但发展仍不甚协调,产业结构和布局都不尽合理,规模小、档次低,海洋产业体系发育不够,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和资源依赖型的初级阶段。目前,海洋开发已由资源开发转变为资源和加工相结合,更深层的结构变化促使新技术成分含量高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等)的地位正在提升。要使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更快,必须尽快摆脱资源产品经济的状况,大力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海洋产业结构不断现代化。

2.海洋科研教育管理不完善,科技开发水平不高。从下页表3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15.2%,不仅远低于广东省(28.9%)、浙江(17.7%)这些海洋大省,而且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此外,福建省海洋相关产业和海洋科技教育管理服务业的统计数据还不具体,不重视历年海洋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要获得这些统计数据还要加强海洋经济统计规范化研究相关配套法规建设,这也是福建省海洋经济统计和预测面临的新课题。

3.直接腹地承载能力尚待加强。经济腹地范围是决定一个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建虽然拥有全国第二长的沿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天然良港,却不能化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究其原因在于福建省的众多港口缺少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港口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此外,福建省经济腹地狭小,省内交通以及出省通道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缺乏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与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联系有限,致使原本属于福建港口的经济腹地,成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要充分发挥福建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提高自身的软硬实力,迅速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并积极向周边省份,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拓展更为广袤的经济腹地。

4.海洋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发。上页表1中第一产业在海洋产业比重的变化,既说明了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反映了由于福建沿海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福建省渔业资源急剧下降。此外,海洋环境监测、执法能力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当前,福建面临近海生物资源日趋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珍稀物种面临灭绝威胁,红树林和珊瑚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海域(尤其是厦门)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生态化境遭受破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了生产力,影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福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海洋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以及海洋开发空间的拓展,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定位将推动着海洋产业的不断更新升级,三次产业比例也将开始朝着新兴方向发展。当前,中国山东、辽宁、广东等大省以及大连、广州、青岛等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正从远洋渔业发展到增殖渔业,从传统的海运发展到现代船舶制造,从海洋矿藏海底油气开采发展到海上旅游、海上仓储,从海水养殖发展到海洋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开发。目前,福建省已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份。以此为契机,“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台湾海峡为纽带,深度挖掘“海峡经济”、“海湾经济”、“海岛经济”的资源优势,深化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把福建建成两岸海洋经济深度合作先行区。

(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整合科研队伍,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海洋科技在现代海洋经济的开发进程之中扮演着关键的基础性角色,对福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的比重近五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作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未取得实质进展和突破。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整合科研队伍,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必须做到: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校企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海洋科技力量,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加强海洋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力打造优秀创新团队。三是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加强创新海洋科技文化建设和科技普及,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使其变为现实生产力。

(三)建设海洋产业园区,实现海陆联动,协调发展

当前,海洋产业园区已成为海洋经济竞争的重要产业载体,具有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培育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尽快形成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各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着眼点,如沿海城市青岛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发展海洋优势产业为重点,建设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因此,福建省必须及时建立海洋产业园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海洋产业基地,从而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夺得应有的地位。

此外,海陆经济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以海促陆、以陆带海是实现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福建而言,应该把海洋运输业以及海西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沿海区域港口、保税区、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海陆产业互动,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

(四)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完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海洋资源由于开发时间远远落后于陆地,加之开发要素的含量需求,其总量相对丰富。但是,盲目的资源开采与环境破坏是会受到海洋的极大报复。因此,福建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规划岸线、滩涂、海岛和海域的使用,加强陆源和海域污染控制,加强滨海湿地生态和海岛生态保护,构建海西蓝色生态屏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2]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安经济区的若干意见[Z].

[3]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4]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Z].

[5]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年、2009年、2010年[K].

[6]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Z].

[7] 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Z].

[8] 胡博,伍世代.漳州市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2):75-77.

[9] 向云波,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46-52.

[10] 朱坚真,等.大力发展环北部湾海洋经济主导产业的思路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11):18-22.

[11] 蔡秀玲,林善波.福建省港口腹地拓展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9,(3):29-37.

[12] 向云波,等.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及其综合实力测度[J].热带地理,2010,(6):77-644.

[13] 熊世伟.国际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J].上海城市发展,2007,(5):55.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范文3

与陆地产业发展一样,海洋产业群体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海洋三、一产业交替演化阶段、海洋第二产业大发展阶段和海洋产业发展的高级化阶段。

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演变表现为首先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然后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性特征。尽管各海洋产业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但是不同海洋产业之间不同程度的经济、技术联系也使海洋产业体系具有结构性特征,其产业结构的演化虽然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规律。

二、海洋产业结构演进的特殊性

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演变首先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然后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化过程,只是代表了海洋产业一般的演化规律。但是,具体到不同国家或地区时,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首先,在不同的地区中,由于各自的海洋资源构成、产业发展基础、传统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别,决定了彼此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有所不同。其次,对于发展有先后顺序的不同地区,即使按照同一路径演进,在演进的速度上也是不一样的。第三,有些后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由于受到政府的积极干预,其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可能出现跳跃式发展。

三、海洋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低度化”倾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水养殖先后出现了五次浪潮,分别是以海带为主体的第一次浪潮,以对虾、扇贝为主体的第二、三次浪潮,以海水养鱼为特征的第四次浪潮和以海参养殖热为特征的第五次浪潮。每次浪潮过后,我国自南至北(或自北向南)迅速延伸,形成了结构趋同的海水养殖结构。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在掀起一股争上“大造船、大港口”项目的浪潮。所谓产业结构“同构化”是指,在各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这种海洋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区域间同质化竞争激烈,严重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除了海洋产业结构“同构化”趋势外,另一个趋势就是海洋产业结构的“低度化”。所谓产业结构“低度化”,主要是指在海洋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动态过程中,升级速度缓慢或在较低水平上重复的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进程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很多沿海偏远地区,由于资金贫乏、信息闭塞,技术进步缓慢,海洋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海洋第二、三产业发育迟缓。

在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同构化”与“低度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构化”是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同构化”的同时,“低度化”现象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各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低、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产业所占比重大等方面。“同构化”和“低度化”加剧了各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失衡,产业政策失效,新的结构断层不断出现,导致各地区海洋经济“小而全”、“大而全”发展,形成区域产业保护,抑制竞争,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形成。

四、以高新技术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化与升级

现代海洋经济必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我国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也是比较落后的。据统计,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还只有30%多。因此,发展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十分必要的和紧迫的。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海洋科技人才、良好的创业环境、发达的创业投资、明晰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府正确的引导支持等。因此,对海洋高新技术,必须要加强支持、增大投入,进一步创造条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自身更快地发展。应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尽快创造更适宜的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和国际交流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包括国内民营企业介入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切实加快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充分发挥海洋高新技术对海洋传统产业的强渗透能力,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海洋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在对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的阐述和对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分析结果,从强化海洋管理方式的角度,提出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行,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的,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市场导向之外,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本文通过对协调发展区域海洋经济的必要性的阐述和对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从海洋管理角度提出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 1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世界和区域经济向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能够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部门带来共同的利益,能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因此它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海洋经济是陆域经济的延伸,各项海洋产业活动同样会以行政区域划分属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区海洋经济必然向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1. 2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海洋产业同构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近年来,随着陆上资源的日益减少,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海洋,沿海各地都纷纷加快了海洋的开发力度。但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来看,存在严重的海洋产业同构现象,例如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辽宁省提出沿海“五点一线”建设,重点是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重化工和电力工业等;河北省优先发展临港工业,包括钢铁、石化、重化及能源;天津同样发展重化、石化及海水综合利用等;山东则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油化工、盐化工及海洋能源等临港工业。由于缺乏统筹协调,这些沿海地区同类产业并没有形成合力,而是各自为政,自顾自地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区域间海洋产业同构问题,必须走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1. 3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缩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沿海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根据《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lj,200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9 662亿元。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受沿海各地区政策导向、海洋资源察赋、地区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图1)。实施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有助于沿海地区之间海洋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人才的共享,有助于缩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

1. 4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的必然要求

由于当前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导致部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与部分海洋资源开发不足,海洋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科技人才、资金缺乏导致对海水资源、海岛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等无法有效开发利用,而往往又会对渔业资源、滩涂资源和近海砂矿资源等对科技水平要求不高的资源开发过度,破坏了海洋生物栖息与繁衍的生态环境。区域间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各沿海地区科技、人才及资金的自由流动,对于海洋经济落后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 1沿海地区主导海洋产业雷同,区域优势未得到体现

《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结果显示,2008年,环渤海经济区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长三角经济区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渔业;珠三角经济区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沿海区域主导海洋产业雷同现象明显,区域优势未得到充分体现,长此以往,会导致各地区为了追求领先地位,拒绝与其他地区间信息、技术及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导致区域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协调更加困难。

2. 2行政壁垒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了不同沿海地区间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资本和信息等)的自由流动。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沿海地方政府依然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指标的影响,在经济总量上互相攀比,形成了互不往来的行政壁垒,阻碍和制约着沿海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信息不能完全共享,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各地区海洋产业结构趋同。即使同在一个经济区,各沿海地区总体上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难以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进人深层次的分工协作,距离真正的区域间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尚远。

3强化管理方式,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 1充分论证,科学规划,调整区域优势产业

当前各地区主导海洋产业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恶性竞争,不利于我国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管理角度考虑,应在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尽快制定海洋空间开发规划,挖掘各区域优势海洋资源,推进区域新的优势海洋产业的出现,最终形成各区域海洋特色突出,优势海洋产业鲜明的海洋开发总体格局。

3. 2制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速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经过多年的努力,沿海各地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距离理想中的海洋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距离,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格局依然存在。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满足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制定对高新技术海洋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科研投人,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加快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深加工业和海盐精细加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和其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

3. 3强化海域使用管理,整顿用海秩序

近些年,为了追求海洋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沿海各地区都在大兴土木,围海造地工程随处可见,在这些围海造地项目中不乏会出现相邻项目相似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从海洋管理的角度,应加强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对用海项目要开展规范的海域使用论证,实施严格的审批、依法管理,做到科学用海,科学管海,避免各自为战。

3. 4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海洋科技、海洋人才互通

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是推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多种原因,沿海各地区海洋科技实力以及海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所差别。在当今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从管理的角度,应为区域间海洋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制定更为宽松的海洋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促进区域间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的互通。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日本;远洋渔业;发展;趋势

一、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地域环境及历史因素影响,日本远洋渔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远洋渔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至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远洋渔业迎来繁荣时期,市场发展形势良好,具不完全统计其远洋拖网船只数量超过三百五十艘。1973年日本远洋渔捕获总量超过四百万吨,占当时日本渔业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这对促进日本水产行业发展、提升水产品价格产生了直接影响。

1973年、1978年日本受到石油危机影响,其远洋渔业整体效益下滑;1977年受到美国设定的两百海里经济专属区限制,直接造成日本远洋渔业生产海域范围缩小,其远洋捕获量也大大降低。通过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产量相比于1973年减少了一半之多。

自2000年至今日本远洋渔业产量呈整体下滑趋势,2010年其渔业总产量为48万吨,仅仅是其峰值产量的11.9%。日本远洋渔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不同方式进行作业,其中包括母船式拖网、商业捕鲸、母船式鳟鱼流网等等。随着远洋渔业不断发展与革新,不少作业方式退出远洋行业,目前起主要方式包括远洋拖网、大中型远洋金枪鱼流网、远洋金枪鱼延绳渔业、远洋鱿鱼钓业等等。

为不断调整其远洋渔业发展格局,以适应世界渔业发展整体方向,自上世纪末开始日本强化对远洋渔业的重视力度,并逐渐构建新的发展战略,制定全新的战略格局。根据FAO、ICCAT与日本政府达成协议,自1999年开始日本从事远洋渔业共计八十个经营体,2009年减少至七十个经营体,并实施减船计划,目前日本远洋渔业的渔船总体规模在两百个左右。

通过战略规模调整及渔业发展改革,缩小了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的整体规模,同时也造成远洋渔业相关企业转型或破产,在这种改革背景下经营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无法适应其市场发展要求,最终走向破产。与此同质世界市场对金枪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日本远洋渔业的整体竞争力受到影响,其竞争力呈现减退趋势。

二、日本远洋渔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渔业资源管理强化

现阶段日本、中国、美国等国家的远洋渔业发展规模正不断壮大,其渔船分布在世界各个渔场,其生产环境及范围逐步扩大。在生产范围扩大的同时由于距离远、渔获率低,造成远洋渔业出现生产周期过长、竞争日益激烈态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海洋公约》中就明确提出海洋沿岸个国家设立200经济专属区后,各个国家以经济专属区作为水产资源保护依据,同时强化了渔业资源的控制管理,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各国首先针对日本远洋渔业进行讨论。2007年通过国际地域渔业管理机构联合会议指出,要对日本远洋渔业渔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时对金枪鱼的捕获量进行管理。在此会议后东大西洋黑金枪鱼的捕获量严重减少,同时由于对地中海、东大西洋渔业资源的管理,相关小型鱼类禁止捕获,同时扩大了禁渔期。

CCSBT结合下设科学委员会提供的削减渔获量保护蓝鳍金枪鱼的报告,自2006年开始实施个别分配制度,即严格履行捕获金枪鱼番号义务,进一步加强对金金枪鱼资源的管理。CCSBT还决定临时性削减全球总捕获量,这直接使得日本的远洋渔业渔获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日本消费呈现低档化

近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水产品进口量增加的影响,日本国内市场中所使用的金枪鱼已经逐渐改变为三文鱼,以有效控制其价格,以国产三文鱼为主的消费市场日益扩大,有效吸引消费者,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通过日本水产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其金枪鱼的库存数量整体情况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消费时期,目前来看金枪鱼价格反弹的可能很低,除非其国内市场发展情况出现新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国内消费者收入无明显提升,受国内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物美价廉的产品是目前日本市场广泛受欢迎的产品形式。三文鱼与金枪鱼的养殖技术正不断创新,日本国内养殖的三文鱼和金枪鱼已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

基于三文鱼与金枪鱼本身对存储要求高,保鲜水平高,大多数的水产消费国家的生鱼片冷链保鲜技术尚未成熟,所以日本生产专业公司是目前世界金枪鱼供应的主要供应商,将日本国内暂养的以及专业技术养殖的金枪鱼出口到国外,主要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等等,再通过日本料理店或高级餐厅等渠道,有效保障生鱼片及寿司消费量能够持续保持发展速度。

(三)各国之间竞争海洋资源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形成,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相关生物资源等建立了有效规定。

日本周边所有国家等借助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形成了相关协议,并建立了共同的管理办法。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渔业资源能够得到保障。更加能够促进本国渔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以此提升本国对渔业方面的需要。降低传统生产国方面的捕捞配额。在各国强化金枪鱼资源自身利用,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和解决劳动力出路的同时,世界金枪鱼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金枪鱼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远洋渔业作业方式,在大洋洲的新西兰和南美洲的智利及阿根廷海域,从事捕捞长尾鳕等鱼类的日本渔船,以租赁渔船和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变更渔船国籍从事生产,在南美洲北部海域捕捞红虾的日本渔船,也以同样方式继续进行生产。而在南极洲的磷虾捕捞,虽然生物资源条件较好,数量较多,但有可能遭遇与捕鲸同样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四)渔业企业经营困难

基于国际环境角度分析,南太平洋地区各国都开始了解了本国在掌握大量渔业资源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其中金枪鱼资源属于日本发展经济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从远洋渔业等角度出发,收取入渔费等,并将这部分资源转变为有效利用带你的水产资源,最终形成渔业产业。另外,在本产业环境之中十分重要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方面,也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日本在发展经济方面将侧重点设置在了鱼类罐头等方面,这对本国利益发展并不要紧的日本远洋渔业等方面相影响较弱。使得日本在金枪鱼罐头原料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引起丧失金枪鱼渔场的危机。渔业生产资源包括柴油价格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危机造成了消费市场领域出现大幅度变化,日元开始进一步升值,促使金枪鱼的进口价格则进一步下降。相关因素将会继续造成总体价格下滑,因此,出海捕捞等将有可能造成亏损等。

因此日本为数不少的远洋渔船停靠在港口。同时由于南太平洋金枪鱼捕捞数量难以取得生产效益,不得不兼顾捕捞其他鱼类品种,日本远洋基地内支援渔船生产的相P设施也相继关闭。从国内金枪鱼渔业发展情况来看,根据日本远洋渔业协会2003年度经营体决算调查,将渔船按资产额划分为3种经营类型:第一类经营体为资产超过自身资本;第二类经营体为负债1亿日元以上;第三类经营体为负债2亿日元以上。而2008年的经营体决算调查表明,第一类经营体处于100%完全经营状态,第二类经营体有5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第三类经营体有7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可见日本远洋渔业经营举步维艰。

日本远洋沿岸渔业方面的发展以及相关组织结构等都能够对信用担保渔船方面形成统计,任意远洋金枪鱼延绳网渔船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140万日元20年的累计利润为2.8亿日元,而渔船的建造费用为5亿~6亿日元,因此渔船更新和再生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因为远洋渔业发展在规模上不断在缩小,其技术水平上也已经无法更好的维持在鼎盛阶段,水产领域之中人才凋零,其中船员老龄化情况比较严重,造成了日本在远洋渔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更加凸显。

三、日本远洋渔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进一步加快渔业行业的统一性生产

在渔场的实际范围阔大、成本追加以及劳动力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强的情况下,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共同影响日本远洋渔业向前进一步发展。远洋渔业产业也在这个过程中进入到了生死边缘。因此,日本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均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测试,以便能够有效控制远洋渔业发展。

在日本的远洋渔业船只经营方面,需要充分结合渔业渔船发展现状情况,根据联合方式,以远洋渔业产业团体作为基本平台,以便能够加强二、三类经营之间的有效统一。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渔船海外转型租赁等形式,进一步降低实际经营成本,以便能够提升渔船经营实际效益水平。

在渔货销售以及价格等方面,需要建立全新的法人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直接参与到日本国内市场的各类鱼类销售。以此,可以打破贸易商社以及相关鱼类商贩等的垄断问题。不断提高日本雨夜与地方生活协同组合,形成餐饮、消费等方面的有效关联,进一步扩大远洋渔业甚至是消费行业的产品发展,提高品牌战略发展,实现金枪鱼产品的品牌优势,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升金枪鱼实际销售价格水平。

(二)实现渔船技术改革

结合对全球范围内金枪鱼资源方面的过度使用,金枪鱼实际数量也在减少。因此,所有国家在渔业管理问题上也陆续形成了金枪鱼捕捞方面政策,以此提升对金枪鱼行业之中的良性发展。日本为了能够确保本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利益,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大量消减对金枪鱼方面的渔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对金枪鱼方面的过分不老,以便能够有效提升渔船单位方面的实际效益。

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产品价格低迷等问题有效解决,日本更加提升了对船员商品责任意识方面的培训,高度重视对鱼货方面的品质提升。此外,日本更加与欧洲、美国等国家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渔船技术水平,采用高科技,建立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能减排等高附加值产品。日本在2006年时,起运了新保鲜技术手段,并使用更加科技化的手段,建立了近海延绳网渔船。大量不老渔获物将需要通过渔船底部位置传送到鱼舱之中,此类方法可以有效确保渔货能够更加新鲜,更加能够确保鱼体不受损。

(三)改善高远洋渔业支持水平

日本对沿岸渔业资源方面的保护水平较高,并在渔船转产转业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机制制度,其中包括了对鱼民等方面的培训,另外也会对渔业合作社等机构等进行基本的补贴,进一步开拓渔业产品等的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等。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远洋渔业方面的扶持水平,在此过程中,对减船之后所产生的生产渔船则可以相关许可,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经营损失方面的弥补,以此提升渔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对日本远洋渔业方面的发展现状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日本远洋渔业方面的基本问题,从国际社会强化渔业资源管理问题以及国内方面进行了分析。此外,也进一步阐述了除日本之外远洋资源竞争趋势加强以及相关企业经营困难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本文之中进一步分析了日本地区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我国渔业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乐家华.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世界农业,2013(05):37-40+154.

[2]刘召凤.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

[3]范其伟,王福林,郭香莲.日本远洋渔业支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05):140-144.

[4]韩杨,曾省存,刘利.印度尼西亚渔业发展趋势及与中国渔业合作空间[J].世界农业,2014(05):39-45.

[5]陈贵良.谈金枪鱼保鲜[A].中国制冷学会、中国肉类协会.21世纪中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速冻食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制冷学会、中国肉类协会,1998:4.

[6]黄永莲,黄硕琳.发展我国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探讨[A].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中国水产学会,2004:2.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海洋产业;海洋优势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一、优势产业

(一)定义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具体到海洋产业,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的海洋产业总产值中占有一定份额,利税位于海洋产业前列,运行状态良好,能够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配置海洋资源,带动海洋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产业。

(二)与其他产业概念之间的区别

1. 从产业产值来看,支柱产业是指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为支柱产业,因为它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2. 从产业寿命周期来看,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而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的中后期到成熟的中期这一区间,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也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前夕。

3. 从产业目标来看,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不相同。主导产业强调创新,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更加注重可靠性和效益。

二、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海洋大省,山东省历来都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海洋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一)主要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突出

2011年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出7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7.4%。主要海洋产业较去年都有大幅增长,其中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增长16.7%;滨海旅游业产出1917.1亿元,增长19.1%;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出655.8亿元,增长11.1%。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出81.1亿元,增长15.9%。

由下图可以看出,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2004年至今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趋势,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迅速。其中从2009至2011年,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出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主要海洋产业的持续扩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俨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海洋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0:37:43调整到2011年的6.7:49.4:43.9,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三)海洋产业布局趋于集中

山东省海洋经济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船舶工业、石油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发展格局,并且这些产业逐步向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比较明显的几个沿海城市集中。

三、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上的海洋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都将海洋产业的发展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非常重视海洋优势产业的培育,这些国家都依托于各自的优势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他们的经验对于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颇有借鉴价值。

(一)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作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美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位于国际前列,其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如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及国家海洋大气局所属的水下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为了保持其在海洋方面的竞争力,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其中包括《美国海洋学长期规划(1963-1972年)》、《全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90年代海洋科技发展报告》、《2001-2003年大型软科学研究计划》等,这些规划的出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导向和推动作用。美国还组织了全国海洋资源技术总公司,用以加速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产品的发展,建立产业界、科研机构和大学三者间的亲密联系。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支撑,美国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美国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水综合利用的国家之一,是最早实现海洋热能利用的国家。

(二)日本-海洋运输业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要产业当属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不仅是日本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还是现代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日本是典型的岛国,国土由众多小岛组成,而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岛和填海建造的人工岛为港口和港口机场的建立以及扩展交通运输业提供了“锚地”。例如以交通运输为核心产业的人工岛:大阪湾关西空港人工岛及福冈近海博多湾人工岛。前者用于满足关西地区对空港的要求,后者则用于扩展海上交通运输能力。产业的集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扩展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然而产业集聚的先决条件是较低的运输成本。如何降低海洋运输成本是海洋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无论日本的人工岛还是固有的小岛,链接陆岛的交通运输建设都先行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而且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往往是立体构建的,包括机场、铁路、公路、轮渡码头等,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神户湾人工岛。正是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及对运输网络的先行规划才使得海洋运输业成为日本的优势产业。

(三)澳大利亚-滨海旅游业

澳大利亚地处大洋洲,滨海旅游条件优越,其中尤以滨海生态旅游最为突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先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之一。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关注和帮助。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共商发展旅游产业的大政方针;同时政府鼓励私人资本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利用电视、网络、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推广促销和市场开拓,将旅游的资源优势积极转化为市场优势;联邦政府十分重视举办大型的活动来吸引游客,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制定各种制度来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凯恩斯市实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许可证制度,有效控制对资源的盲目开发和项目开发的无序状态。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关注,在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产业战略环境的支持下,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自然环境的原生态,同时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英国-海洋新能源

英国拥有欧洲最大的波浪和潮汐资源,在海洋新能源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目前在海洋能发电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制定了强调能源多元化的能源政策,鼓励发展海洋可再生资源。近年来,英国在海洋新能源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积极, 2004年8月英国政府设立了5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用以重点开发海洋能源。同月,世界上首座海洋能源试验场正式启动。此外英国政府还制定了海洋新能源战略规划,以保障海洋新能源产业的顺利发展。例如英国在《海洋(波浪、潮汐流)可再生能源技术路线图》中,将海洋能源的开发过程分为6个阶段,并提出到2020年英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目标。《海洋能源行动计划》中设定了英国海洋能源领域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并概括了在私人和公共两个方面所需要的行动。此外英国政府还对整个海洋可再生能源可开发地区的开发权进行招标,采用单一的海洋许可证,加速项目规划与审批。英国政府在海洋新能源上采取的多项举措,推动了英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海洋新能源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海洋产业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离不开以下要素的支撑。首先依托于本国的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其次政府营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制定各种专项规划,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或者巩固优势产业的地位。

四、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选择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文章在比较分析山东省资源、区位、技术、政策等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系列海洋优势产业。

(一)海洋渔业

在资源方面,山东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15万平方公里的浅海海域,几乎相当于全省的陆地面积,这为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山东省渔业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栖息或洄游于山东近海的渔业生物资源主要有鱼类、虾蟹类、头足类、贝类等,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有109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分布于滩涂、浅海的贝类资源百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有20余种,藻类13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近50种,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海洋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策环境方面,山东省还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山东省渔业资源保护办法》、《山东省渔业船舶和渔业港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章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目前全省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渔业地方法规体系,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法规保障基础。

借鉴国外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经验,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海洋渔业可以作为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应继续加大力度巩固优势地位,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滨海旅游业

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沿海及其海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优质沙滩资源位于全国前列,齐鲁文化底蕴深厚,其优势主要集中在集山、海、城、湾与一体的自然海滨和城市风光,主要产品包括滨海城市观光度假、海滨观光、海滨度假、胶东渔家民俗旅游等。此外为丰富滨海旅游内涵,沿海各地区先后推出了以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威海国际海民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为主的滨海节庆旅游,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沿海现已形成三个旅游带,即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滨海旅游区、潍坊民俗旅游区和黄河口旅游区。青岛的海滨旅游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烟台的人间仙境蓬莱阁,壮观的黄河入海口,美丽的港湾沙滩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游玩。

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当地政府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继续积极巩固其优势产业地位。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

在资源方面,山东省沿海岛屿数百个,风能密度大,山东半岛及附近岛屿年平均风速5.4米/秒,是全国9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在政策支持方面,山东电力从加快智能电网建设、规范风电并网管理、持续优化电力调度等方面入手,保证全省风电等新能源的合理接入和有效消纳,以及并网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规划方面,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根据规划将建设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30年开发建设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半岛北、半岛南6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此外,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还进一步加大电网建设力度,规划“十二五”期间在烟台的海阳和招远、滨州的沾化、日照的莒县、威海的乳山等地建设8座220千伏风电汇集站,满足大规模海上风电的接入需要。除了风能资源,山东省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尤其是山东省的黄海段潮汐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北方海域最具备建设潮汐电站条件的海区之一,现建有乳山白沙口潮汐电站、即墨30千瓦岸边摆式波浪发电站、长岛海上风力发电系统。

山东省海洋可再生能源丰富,相关政府已积极制定专项规划,完善政策环境,有必要发展其成为优势产业。

(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我们这里所涉及到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撑。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黄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海岸带可持续利用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教学机构;科技人才优势突出,中高级海洋科研人员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70%以上,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备。近年来,山东科研部门和单位承担了国家海洋领域“973”“863”等计划项目500多项,在研的海洋科技项目1700多项,为海洋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海洋科技项目众多,有能力成为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

五、结论

本文是在总结国外海洋强国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选择海洋优势产业一方面离不开资源禀赋的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规划、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注入相关产业,这样才能够使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或者巩固现有优势地位。因此,文章在分析山东省各种要素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系列海洋优势产业,旨在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以便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关注力度,制定相应的策略,保持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周海霞,相明.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2(03).

[2]邵桂兰,陈昊,李晨.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2012(12).

[3]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09).

[4]宋军继.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东岳论丛,2013(04).

[5]陈华,.基于海洋产业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理论学习,2010(02).

[6]刘.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