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发展论文范例6篇

智能化发展论文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1

关键词:智能化小区;系统规划;建设要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在不断提高,由早期单一独立的电视、电话、宽带、闭路电视监控等系统,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随着计算机(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种高新技术产品得以在住宅区中广泛应用。

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办公室对于智能化小区提出了一个基本概念:“住宅小区智能化是利用4C(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和IC卡),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的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集成,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随着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跃进,这一基本概念也将会有所变化。

一、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基本要素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根据小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定位,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素。

1.1对智能化小区的正确认识

首先,对于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方要明确什么是智能化小区,它不单单是安装一个电视插座,一个监控摄像机那么简单。智能化小区是一个综合性多技术手段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专业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其它各个专业的配合,正确的认识对小区的后续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对智能化小区的合理需求定位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需要合理的需求定位,要根据小区的项目投资、整体规划、销售对象、配套设施建设、周边环境、后续管理等各个因素来确定小区智能化建设的档次。需求分析包括用户使用的需求、小区管理的需求、市场承受能力的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等等。如建设方对小区的定位为高档住宅,在配备了电视电话宽带等标准的智能化系统外,还应该考虑高端的智能一卡通、智能家居等系统的配备,以提高住宅的档次。综合以上因素,我们才能确定下一步设计的实施。

1.3对智能化小区的系统优化设计

智能化小区建设的关键,在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一个小区是否能真正体现其智能化,全在于此。智能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在各个系统的实施及运行阶段,它们是一个整体。在设计当中,要注意各系统的适用性、节能性、可扩展性、经济性等各方面因素,更要考虑各个系统之间联系,优化设计,使之达到安全性、舒适性的目的。

1.4对智能化小区的规范化实施

在明确了建设的目的后,将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规范化的实施能够确保智能化系统工程顺利的运行。从系统规划、建议方案、设计方案到深化设计,而后进行施工、安装、调试,最终到系统的稳定运行,整个过程都需要其规范化的操作实施。规范化的实施,为投资方、建设方、施工方、使用方提供了保障,使小区智能化建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是小区智能化系统运行的根基。

二、智能化住宅小区的系统规划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将各个子系统高效稳定的集成在一起。

2.1安全自动化

2.1.1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小区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包括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室内需要防护的区域可以包括电梯前室、电梯内、通往天台的通道口、通往地下车库的通道口、地下停车场等位置;室外需要防护的区域可以包括小区的出入口、小区四周、小区内主要街道和其它隐蔽位置。摄像机采用普通摄像机与红外摄像机,定点摄像机与动点摄像机相结合的布放方式,可采用全实时录像,确保小区安全。

2.1.2防盗报警系统。在室内房间安装双鉴探测器、报警按钮、门磁等设备,当有报警发生时,将信号传至小区控制中心,小区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可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理。双鉴探测器可设置于一些重要房间,报警按钮设置于隐蔽并方便人员使用的地方。

2.1.3周界防范系统。为了防止不法分子非法进入小区内作案,设计在小区围墙或栅栏上安装红外对射探头,它可以为小区设置安全的第一到防线,此系统可与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进行联动。为了管理方便,系统可配置报警管理软件,含有电子地图,可直观显示报警区域。

2.1.4巡更系统。在小区内设置无线巡更系统,小区值班人员可手持巡更棒,按照一定的路线进行巡逻,然后将巡更记录上传到管理机。这是一种人机相结合的防护方式,巡更路线的规划十分重要。2.1.5智能家居系统。随着小区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系统已经在小区中使用,基于可视对讲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家居系统,已经逐步为人们所接受。通过设备实现对灯光、窗帘、家用电器的现场及远程控制,它是现代化智能小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6门禁系统。在小区的各个出入口、电梯可设置门禁系统,采用一卡通形式,利用一张IC卡使小区内的住户及物业管理人员方面、快捷、安全的进出通行。

2.1.7煤气泄漏报警系统。煤气泄漏报警系统是在厨房、餐厅等位置安装煤气泄漏报警器,一旦有煤气泄漏,即触发报警;一方面其自动切断煤气供应,另一方面通知中心控制室由控制室值班员作处理。

2.1.8消防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是在房间安装烟感或温感探测器,当住户发生火灾时,触发报警,并将信号传送到报警中心。

2.2通讯自动化

2.2.1综合布线系统(语音、数据)。小区的综合布线系统不仅仅包括了语音、数据的信号传输网络,它还包括了安防系统、一卡通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整体传输网络,要考虑系统的结构完整,各设备之间接口规范。它就象人的神经,构成了小区的“神经系统”。

2.2.2有线电视系统。数字有线电视系统是一个从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输、一直到用户端接收机,都要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的端到端的系统。全国早已开展了数字电视的建设,对于建设方、设计方来说,应该注意的是传输网络的构架及终端用户的使用,与新技术相配套。

2.3管理自动化

2.3.1水、电、煤气的远程抄表系统。三表的远程抄表系统日趋成熟,三表输出的脉冲信息由计数器读出,储存于芯片中,再通过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计算脉冲数量读出三表读数,并打印出来。可以与银行联通,定期通过银行系统扣费,从而实现远程抄表与自动扣费结合。

2.3.2停车场管理系统。系统可采用非接触式智能卡停车场管理系统,实现对停车场车辆进出、停放、高效有序的管理要求,有效防止车辆丢失、损坏事件的发生。系统采用联网设计方式,与门禁系统、电梯刷卡等集成到一卡通用。可实现脱机运行、图像对比、车位显示、收费、防砸车等功能。

2.3.3供水、供电设备管理系统。系统是通过有关网络,控制中心可显示小区内主要设备如水泵、水池水位、电梯、高低压开关、路灯等的运行状况,并可通过软件控制设备,使设备运行于最经济合理模式中。当设备发生故障时,控制中心发生报警并通知管理人员处理事故。

2.3.4公共信息显示系统。智能化住宅小区的特点之一就是面积大,在项目的前期规划中,建设方和设计方可根据园区的情况设置公共信息显示系统,采用室外LED显示屏,起到信息、美化环境、提高小区档次的作用。

2.3.5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在小区的园区内、地下停车场、电梯前室可设置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系统对全区或各别分区进行有选择的广播,能够实现音乐播放、宣传、播放通知、找人及群呼等功能。同时具备消防广播功能。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

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交往智能、内省能力和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只是它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能差异。人类的各项智能是平等的且相互影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

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着极大地缺陷,因为他只注重了人的某一部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例如口头语言表达、实际动手操作、音乐鉴赏与欣赏、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智力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多元智能理论指,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解决问题时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因此每一种智能对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要要重视学生每一种智能的发展,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这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力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八种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得早些,具有较高水平,而有些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的较晚,都是初步发展。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也各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多样化,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同一内容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对老师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仍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过于片面,只注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能的考核。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应该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积极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由老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1983年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专著《智能的结构》,在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不止拥有一种智能,而是拥有一组相对独立的智能。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若干种智能,只是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尽相同而已。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智能是一种计算能力——即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人类生物的和心理的本能,是一种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类型的不同,不认同智力水平的高低。这与传统的智力理论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的各项智能是相对独立且相互关联的,没有高低主次之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发掘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组成自己的优势智能结构。同时,人的智能并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只是智能的高低强弱不同而已。教育工作者应该一视同仁,帮助学生认识并展示各自的优势智能,重视自己的弱势智能,使各项智能都能得到发展。

2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启示

2.1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

2.1.1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学除了注重实用性之外,更应该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教会学生学做真人。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要发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高职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高职语文课的作用是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导向的支撑,而且将从形式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的学习空间,该理论将帮助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很好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1.2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为学生拥有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个体拥有的各种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项智能。例如职场中,如何最快速适应环境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考评标准之一,而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需要许多知识来支撑,会用到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智能组合,一个平时在学校就训练有素的学生,就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多元智能理论的这种思想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的要求。

2.1.3 多元智能理论能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更积极合理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一向认为:所有智能只有所属领域的不同,而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所以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下定论。而应当促使他的优势智能向其他的智能领域迁移。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主要指的是人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这些在学校开展的对学生进行的评价活动中极具指导意义,能帮助学校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观,探索更适合高职学生的、多元的评价观。这种良性的互动将优化学生的智能组合,提升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2.2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有助于(下转第67页)(上接第43页)激发学生自信

高职学生大多在成绩上有些自卑,对课堂较为抵触。教师须根据“每个人都有其智能优势”这一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同学的优势智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例如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的形式,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分配工作;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的形式来归纳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插图;鼓励学生用有声的方式来解读诗歌,例如朗诵、吟唱;用表演的形式来加深对话剧单元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时,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从传统的只关注个别智能转向关注学生身上的所有智能,不仅仅看重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智能,而是要关注到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2.3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有助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加德纳指出:一个人在解决某项问题的时候,不是一种智能起作用,而是所有智能相互协作,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而学生的情况也并非基本相似,而是各个不同。这两个特点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所有学生各方面共同发展而尽可能采用适合每一个人的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课堂后,教学工作不一定拘泥于教室,户外也是一个相当好的课堂,在进行户外授课时,有较高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同学便能汲取更多不易被一般人察觉的信息,这类信息也会很快传递给所有同学,有助于启发所有的同学观察、思考各类现象和现象背后事物的内在联系。同样,分组项目式教学也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静坐着一味等着教师单方面的传播,而是通过与小组成员的配合,分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组教学中,有着较高人际交往智能的同学能在小组中发挥积极的组织、管理、协调作用,提高小组的学习效能。由于有着不同智能特长的同学在课堂上都能各得其所,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吸收他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课堂气氛也会由以往的沉闷转向活跃。

2.4 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教师,多样化的课堂情境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对个体的影响极大,所以为学生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将直接对学生的发展起相应的作用。语文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情境——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抒情散文教学时,可借助音乐的形式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出的相应情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图片展示法也是能让学生有效深入理解课文的方式之一,教师出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能反映课文主题的图片,都能让学生对文章有直观的认识,激发对课文的好奇感,进而能对课文展开新的思索。抓住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情境,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著.智能的结构.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认知多元智能理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困境:

首先,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应用能力。多数的高职院校仍将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很少能从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出发,为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英语教学理念。其次,教材内容单一,模式缺乏新意。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特别是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采用材,匮乏专业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难以展开,教学效果不佳。最后,评价体系不灵活。标准化考试的评价体系,特别是终结性评价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的积极性。

二、认知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教授(Howard Gardner)在其著作《心智的构架》中首次提出认知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intelligence),将人的智能分为七类范畴。到了九十年代,加德纳又补充了两种职能,将认知多元智能理论丰富到九种之多,提倡智能是多元的,而非单一。

1. 认知多元理论的含义

传统的认知理论和智能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智能是每个人的一种能力,而认知多元智能理论把这种智能能力看作为一组能力: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数理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感知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肢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能(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每个人都有以上九种智能,这些智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体现出人与人的智能差异。加德纳的认知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体系。

1999年,加德纳教授重新定义认知智能,他将智能分层三个阶梯:首先,智能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信息的心理潜能;其次,文化是背景条件,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下被激发;最后,智能的作用是去解决问题或创造该文化新的产品。智能依托现实生活为背景,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并服务于所属文化,创造新的价值。

2. 认知多元理论的特征

1) 整体性和差异性认知多元知能理论认为人的九种潜能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因素,组成智能的整体。尽管每个人都拥有这九种能力,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呈现智能的强项和弱项。大部分人只能在某一、二智能上表现优超的能力。2) 文化性和发展性文化是认知智能激发的背景,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智能会有不同的发展。智能是生理特征和在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的推助下,认知智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强化可以开发某些智能,,如果某些智能被忽视或不定期使用,就会进入潜伏期,而非消失不见。3)实践性和创造新认知智能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社会需要的能力,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要求就是培养每个人在新环境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

三、认知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改革和创新:

认知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挖掘每个学生潜力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智能潜力。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上进行改革。

1. 思想观念的转变

认知智能是持续可发展的,具有可塑性和多元性。智力虽然有基因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智能表现的差异,成绩并不能全面体现智能系统。教师应该否定传统意义上“差生”的存在,对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态度,寻找每个闪光点,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智力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创造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倡师生之间地位和权利的平等性。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生认知智能个体的差异就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个性和特点的差异,摒除单一的灌输方式,灵活改进教学模式。首先,建立高职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其次,创建高职合作学习模式,让不同智能差异的学生组成小组学习,产生互补的效应。根据基础,智能特点,学习能力等,“异质同组”体现团队合作的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后,形成高职个性化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弱势,辅助学生合理安排课外学习,促进能力提高。

3. 评价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评价方式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和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的创新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评价,还应积极发展自我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多角度的进行过程性评价。其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知识评价、能力评价、技能评价等都应纳入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最后,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大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认知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学评价包含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结语

认知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势必带来巨大的改革。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学生多智能的发展带来教学上的创新,冲击传统教学的模式。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如能将认知多元智能理论合理的利用,高职英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必定能得到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艳.多元智能视角下对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23-126

[2]黄远振.论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的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39-42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高师教育学课程存在教师角色定位不当、课程资源贫乏、教学形式传统、单一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片面等问题。文章试图用多元智力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针对以上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谈谈高师教育学的课程改革。

教育学一直是高等师范院校内师范生的必修课,是师范教育的标志性学科,在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很多高师生不喜欢这门课,觉得在这门课没有学到想学的东西。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改革?可以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它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关注,指导着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视角阐述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以提高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由八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的,这八种智力分别是:言语智力——指口语及书写文字的运用能力;逻辑数学智力——指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空间智力——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智力——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人际交往智力——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内省智力——是指人们构建准确的自我感知以及应用这种知识规划和指导自己的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智力——指让人们通过识别、分类和运用自然事物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八种智力是独立而平等的。

(二)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加德纳认为,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八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八种智力的发展不具有同步性,优势智力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有不平衡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采,使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个体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和所拥有的教育条件不同,会导致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水平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在尊重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发展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上,促进弱势智力进一步的发展,以获得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智力具有社会性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此概念强调了智力具有社会性,一方面是指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受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制约,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的学习中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智力是个体在某种社会情境下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其独立于实际生活情境。抽象地、孤立地谈智力是毫无意义的。

(四)智力和创造力相联系

从加德纳对智力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智力和创造力密切联系。不管是“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还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都离不开创造力的作用。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毋庸质疑是一种创造能力,而解决难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在解决遇到的难题时,难题对个体来说是新的,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照搬,需要个体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采用新颖的策略,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有效地解决难题,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五)智力是发展的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也就是说智力是可塑的、发展的,在合适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个体的智能都有可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人的多元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使个体智力得到高度而全面的发展。

二、当前高师教育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当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社会赋予教师相应的身份和职责,规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角色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的高师教育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单一的,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学中过多关注教师教什么而不是学生学什么;教师作为传授者,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智能特征和不同的知识结构进行有差别的教育,只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单向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智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这样的教师角色定位不符合多元智力理论的理念,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贫乏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师生交流信息的对话文本材料、观察讨论的影视资料等素材性因素,也包括会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的教师精神状态和教学方式等潜在性因素,还包括实现课程目标的时空资源等条件性因素。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运用水平。长期以来,高师教育学教师由于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没有意识到教材仅是一种文本性的课程资源,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材内的知识视为普遍的绝对真理,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使得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教科书规定的内容,高师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并记住教科书的各种概念和原理以应付期末的书面考试。贫乏的课程资源不能充分地开发学生多元而有差异的智力,满足不了未来教师职业对他们的要求。

(三)教学形式传统、单一

由于受传统的智力理论的影响,高师教育学一直侧重学生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进行教学。传统的讲授法不利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例如,学生没有独立发言的机会,言语智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向的知识输入过程,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交往智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

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对学生的评价片面

传统智力观把个体的智力等同于他的认知能力,认为测量智力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人才,其测量的方式是采用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以及其测量的方法严重影响着高师教育学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目前高师教育学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这种评价方式是非常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没有得到评价。

三、多元智力理论与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

(一)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多元智力理论呼唤新的教师角色。首先,教育学教师要放下权威的身份,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智力有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之分,教育学教师不一定在智力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很高的发展,不一定是个全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懂,在所有方面都是权威。所以,教育学教师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把“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索、发现,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使自己也不断进步,做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甚至有时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身上的特长。其次,教师要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从学习的依赖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要了解各种智能的表现特征,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把他们的智能特征表现出来,发现学生的智能特征,在此基础上心甘情愿地作为学生的支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时,教育学教师还应主动积极和学生交流,给予学生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优势智力发展,并带动弱势智力的发展,以达到全面的发展。

(二)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促进多元智力发展

要改变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贫乏的现状,必须有效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意识到丰富的教育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采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教学的核心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的提供。只有根据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需要来提供合适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多元智力才能得到合理发展。例如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其言语智力;为学生提供有关数字、类比、逻辑、因果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才有利于其逻辑数学智力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有关色彩、线条、形状等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空间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开放的。教育学课程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外资源(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各中小学、工厂、农村、商场、社区组织、电视、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包括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以及大量的依附于校内外有关的人、事、物上的隐性课程资源等。再次,要基于高师学生的现状来开发课程资源。基于高师学生不同的智能发展状况、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适合他们,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开发他们的智能。最后,要从教师的职业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高师生是未来的教师,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就要根据教师的职业需要进行,例如,教师职业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进行教学反思的内省智力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侧重这些方面,以帮助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更好地发展。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多元智力的发展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法,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首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采用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弱势智力,发扬优势智力,达到全面发展。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分层教学包括分层目标、分层提问、分层作业以及分层辅导等环节。例如,教师可以分层布置作业,也就是说教师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发展状况布置不同的作业,为言语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写论文的作业;为人际交往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对某些教育问题找人访谈的作业,促进他和他人的交流等。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相应的智力得到发展。其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例如,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和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智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沟通、协调来共同完成任务,可以发展他们的过程中,可以发展他们的内省智能。

(四)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高师学生教育学的学习情况是片面的,我们要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提供的新视角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以了解其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首先,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结构的多元化,对高师学生的评价内容除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学生自然观察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其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高师生的主体除了教育学教师,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同伴,或者是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老师等等。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侧面的评价综合起来的评价是全面的评价。最后,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方法多元化。对高师学生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问答、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以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高师学生。

[参考文献]

[1]文萍,覃壮才,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3]高丽静,桑华月,论社会角色变迁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8).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6

一、智慧档案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促使城市从数字时代走向智慧时代。2013年,我国首批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起航,开辟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征程[1],在此背景下,档案富有的人类智慧的支撑作用凸显,如何留存和管理在智慧城市新型IT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新的、动态的、海量的数字记忆,确保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和业务活动以数字档案的形式得以记载和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档案资源多层次分级、分散、孤岛式管理方式与智慧城市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资源集约与交换共享等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与不协调,这就迫切需要重构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智慧城市运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一研究在档案馆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应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方面,能够丰富和拓展档案学的基础理论。未来的智慧档案馆必将跨越传统实体档案馆的边界而以数字形态且富有智慧地存在和发展,实现馆际IT基础设施共享,档案资源互联,制度、技术与业务集成,档案人之间及其与利用者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服务交互,这一发展态势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提炼一整套包括目标、功能、组织、人员、制度、资源和运作模式等基础理论体系,以指导和支持数字档案馆业务流程优化、档案资源精细化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适应。

(二)实践方面,从记载历史、延续文明的角度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从数字生态、城市全局的角度部署档案工作体系架构,提升和延伸档案管理的整体功能。智慧档案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单元纳入城市顶层规划而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智慧城市建设集新技术、新行为、新思维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生态环境,为智慧档案馆的档案资源统筹管理、档案工作高效开展、档案服务能动与个性化提供了从法规到标准、技术到业务、风险识别到安全保障的智能化系统体系框架,在此框架下设计和实施的智慧档案馆整体解决方案将使国家档案馆功能得到提升并融入智慧城市体系。

二、智慧档案馆研究突破了现有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范畴

智慧档案馆是在数字档案馆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档案专家和学者围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数字档案馆的快速发展,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生态特征开始探讨智慧档案馆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虽未明确提出智慧档案馆概念,但其数字档案馆从建设之初,其标准建立、技术架构和运营模式等都充分考虑了如何实现档案资源整体共享、跨部门协作和不断适应现代新技术和新型智慧城市生态发展的问题。美国的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主要从技术视角,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敏捷的集成系统体系结构,以适应技术变革与业务拓展带来的潜在需求;加拿大图书档案馆(LAC)提议则从档案管理与资源整合的视角,研究如何将数字文化遗产管理纳入国家战略,从而建立能够管理国家文献遗产的数字保存体系和可信任数字仓储系统(TDR),以适应国家和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数字文件管理协议(ADRI),从标准规范视角开展区域联合行动,推动跨国、跨馆数字文件和档案资源统一管理标准体系的形成,以引导全球范围内档案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2]。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从单一档案业务系统、馆藏数字化到整体信息系统构建[3],从个体数字档案馆到区域性数字档案馆[4]运作模式变革的研究,从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到云数字档案馆[5]的探索。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界从数字档案馆功能提升、资源整合和深度挖掘、智慧技术运用、感知计算等角度,对智慧档案馆的概念、功能架构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6];在建设实践方面,上海、浙江、青岛等省市已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实践为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整体聚合、科学保管和高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档案文化意识、技术系统环境和专业操作技能,为提升档案馆“智慧”营造了基础资源条件和专业业务氛围。但现有这些研究和实践还难以适应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在组织层面,缺乏从国家、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角度规划和安排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服务,缺乏城市层面档案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的全局部署。以往依附于实体档案馆而架构的数字档案馆系统,难以实现城市档案资源的系统化聚合、统筹化管理和高效化利用,而这一要求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在理论层面,现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档案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的宏观构想以及系统功能的中观要求,而智慧型数字档案馆的构建需要有在创新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制度安排、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支撑,才能高起点、高水平地引领档案事业方向,指导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工作的最新实践。

(三)在实践层面,缺乏深入到系统功能实现、文件对象控制、档案资源聚合和组织管理运作等各个层面的完整的现代档案馆实施方法和操作规程,而局限于指南性的功能要求和宏观描述,难以支撑档案馆现代化运作的全面实现。

随着智慧城市快速发展,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将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拓展和延伸到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包括档案馆运行管理智能化、档案库房管理现代化、档案制度贯彻的系统化、档案信息利用的知识化以及智慧档案人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应该说,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基础设施使用和档案资源聚合的传统管理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基础体系架构、系统构建原理和实施方法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和进化,这就需要档案领域专家、学者在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

三、智慧档案馆研究的基础体系架构

与以往档案馆追求稳定的静态思维相比较,智慧档案馆的发展则更需要体现其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一方面,智慧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深化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再造档案工作流程、整合档案资源,使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而发挥其记载历史、传承文明和资政惠民的作用;另一方面,依赖网络而发展的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其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边界、自给自足的IT基础设施和档案资源分层分级的传统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组织管理形态、技术系统结构、业务工作原理和管理运作模式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优化和进化。

图1勾画出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它体现了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全面现代化管理的新特征。技术层通过支撑保障系统、档案仓储系统来保证档案馆对人、事、物的智慧感知;并将这些感知经过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传递到海量数据中心,实现档案资源的集约管理和全面整合;应用层通过智慧服务系统和智慧管理系统来满足智慧城市的服务需求,提供档案信息的集成服务和智慧启迪。

这种“双层四系统”的基础模型构建,适应了智慧城市生态特征发展背景下,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因此对智慧档案馆的研究视角从制度、资源、业务的体系结构、技术、馆员、服务六个维度全面拓展和延伸。

四、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智慧档案馆基础体系结构决定了它的实现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技术系统,它是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它的构建需要深化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全面整合档案资源、再造档案工作流程,使得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其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智慧档案馆的实现而是需要将档案人、档案馆基础设施、档案馆业务、各类新型的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对档案馆的信息消费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实现档案馆内部全面信息化,这就需要有一套智慧档案馆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法论的支持,这些内容将是未来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智慧档案馆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基础理论是档案馆及其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统领和指南,其研究需要充分理解智慧城市新型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对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消费的整体要求,分析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发展趋向和存在形态,明确智慧档案馆的基本概念、组织形态和工作体系,研究其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及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作用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国家档案馆的组织结构和整体部署。

(二)智慧档案馆系统框架结构研究。系统是业务开展的主体要素,是档案资源安全保存和提供利用的主要工具,其研究需要从制度、业务、资源、技术、服务和馆员六个维度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及协同工作机制。从档案工作的全程控制性、档案业务的制度遵从性、档案资源的统筹管理性、档案服务的社会多元性、馆员技能的综合要求性和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撑性等角度全面设计智慧档案馆的体系结构及六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制约的协作机制。

(三)智慧档案馆的实施方法论。实施方法是理论和业务得以落地的方法保障,其研究需要从智慧人、智慧系统、智慧工作和智慧服务等多个层面研究和分析智慧档案馆对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要求和资源依赖;从管理制度建设、档案资源聚合、业务流程优化、馆员能力提升、系统集成架构和IT服务管理等方面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实现原理和实施方法,结合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档案资源管理的要求,提出一套能够用于指导智慧档案馆建设与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在一个在建的数字档案馆工程中进行验证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