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例6篇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依依雨菲”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保护脱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生态保护脱贫任务落实情况

1.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工作。一是按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县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工作要求,生态护林员管护报酬采用惠农“一卡通”按月打卡发放。二是做好生态护林员动态管理,要求乡镇落实生态护林员选聘程序,5月份完成生态护林员年度考核、选(续)聘工作,本年度(年度聘用起始时间:2020年6月1日-2021年5月30日)共选聘676人,其中续聘629人,新聘 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3人。三是将生态护林员管理纳入2020年林长制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为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整改工作,我局成立4个工作组在全县范围内对676名生态护林员开展了生态护林员履职、管理专项检查整改工作,切实管好、用好生态扶贫项目资金,坚决杜绝“不护林拿报酬,变相发福利”现象发生;四是加强生态护林员业务知识培训,为生态护林员配备5项巡护装备,资金6.5万元。在重点巡护期工作的同时突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及野外防火巡护等工作。

2.做好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国有贫困林场资金项目建设工作。按照扶贫资金项目建设要求,一是规范资金使用程序;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工程质量;三是加快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和项目进度资金拨付;四是严格落实扶贫资金项目平台建设要求,并及时做好项目建设信息公开制度。目前泾县马头国有林场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已完成相关建设内容,项目资金80万已拨付完毕,带动了周边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劳动就业,该项目已竣工并通过验收。

3.持续发展林业产业。一是结合我县2020年度农业特色种养业到户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对全县特色种养业涉林部分申报项目开展复核、验收工作,经统计,全县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涉及林业产业,计386户,868人,兑现奖补资金45.031万元。同时,按照县产业扶贫工作领导组关于扶贫专项资金管理要求,6月期间开展了2020年度农业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涉林部分专项排查工作,对参与申报2020年度特色种养业涉林部分按照不少于20%的比例随机抽取进行实地走访专项排查抽查,坚持立查立改确保专项排查取得实效。二是结合省林业主管部门关于林业龙头企业、示范家庭林场、农民林业合作社示范社等先进示范项目申报规定,将林业新型经济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作为评选重要条件,核清企业帮扶台账建设,发挥现代林业示范区、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经营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林业扶贫的带动作用,并按照县扶贫领导组要求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同时为确保带动扶贫数据及材料的准确、真实性,我局对全县范围涉林企业大户等主体帮扶落实情况开展了自查、专项督查工作,截止至今,全县已有47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带动1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林业建设及生产,预计通过企业帮扶带动年底增收约177.7万元。

4.林业生态工程及资源保护资金发放惠及贫困群众情况。2020年度我县生态公益林项目中央、省级财政发放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67户,涉及贫困人口2978人,发放补助资金40.9549万元;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01户,涉及贫困人口558人,发放补助资金12.4538万元;营造林项目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865户,涉及贫困人口2022人,发放补助资金105.7830万元。通过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投入力度,使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为脱贫后不返贫提供保障。

5.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及消费扶贫

根据县扶贫领导组关于“双包”工作要求,一是出台2020年度“双包”工作方案;二是加强与4个联系村(贫困村为:景星村;非贫困村为:黄村村、桃岭村、合溪村) “双包”工作的对接,春节期间采购6.8万元米、油、牛奶,组织全体帮扶干部对其包保贫困户开展节日慰问,疫情期间给予4个“双包”村共计5万元帮扶资金,帮助帮扶村落实相关防疫物资(牛奶8箱、饼干8箱、消毒水8桶、口罩1900余个、消毒喷壶400余个);三是组织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学习关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业务学习,并开展系统帮扶责任落实情况专项排查,要求全体82名帮扶干部做到准确掌握包保329户贫困户基本情况,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并积极利用多种方式向贫困户宣传相关政策知识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收益水平。四是加大对帮扶村的帮扶力度,开展农副产品助销、做实事等相关举措帮助帮扶村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助力全面实现小康,截至目前,合计消费金额达2.4737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为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强宣传,结合本年度扶贫日活动开展“泾县十佳生态护林员”表彰活动,推进全县生态护林员队伍管护水平再上新台阶,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增加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

2.大力推动林业产业扶贫,引导涉林主体流转贫困村、贫困户的林地去发展林业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积极做好《2020年度林业扶贫政策应知应会》、《2020年度扶贫政策汇编》的宣传,引导贫困户参与生态保护脱贫。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2

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

全面推进新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不断提高新疆贫困地区农业市场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促使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形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进而实现新疆贫困地区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推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一)主要目标

按照“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惠民生”的基本思路,把加快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竞争力强的产业化格局作为抓手。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促进新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新疆贫困地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农产品供应保持平稳增长、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快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到2015年,新疆贫困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应达到2800万亩,总产量应稳定在1350万吨左右。

巩固提升棉花产业。到2015年,新疆贫困地区棉花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保障全国棉花安全。

做优做强特色林果业。到2015年。新疆贫困地区优质林果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500万吨,加工率达到35%以上,林果业收入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主产区达到45%以上。到2020年,林果业收入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5%以上,把新疆贫困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有机林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到2015年,在新疆贫困地区农区建设1000万亩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在牧区建设1000万亩人工饲草饲料基地、1000万亩优质打草场,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到2015年,新疆贫困地区要大力培育与贫困农牧民增收关联度大的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300家。引导贫困农牧民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社会化水平。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贫困农牧民兴办“农家乐”、“牧家乐”总户数达1万户,到2020年达2万户。创建特色旅游乡镇,推进旅游扶贫。

(二)重点任务

新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任务应在新疆农业《规划》和新疆扶贫《实施办法》的框架内。围绕其主要目标,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措施,着力打造全链条、多循环、质量优、高效益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

第一,确保农产品生产基地得到快速发展。强化产业链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作物、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售收入应占全疆农产品销售总收入的60%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应带动一半以上贫困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第二,确保扶贫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向贫困地区集聚,突出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扶贫龙头企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生产型和中介组织型龙头企业,确保南疆三地州、边境地区、贫困山区这“三大扶贫区域”都有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尽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格局。促进扶贫龙头企业扩量、提质、增速。突出发展与农民增收关联度大的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集群。重点培育300家新疆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区域性产业化扶贫骨干企业应有150家以上,培育发展500家上规模、上档次、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确保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发展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增强贫困地区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促进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贫困地区应扶持和建成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0家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重应达到50%以上,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贫困农户要占到全疆贫困农户总数的80%以上。

第四,确保农产品品牌建设要有重大突破。贫困地区应发挥区域扶贫龙头企业品牌优势,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新疆级扶贫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应逐步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全疆要通过整合技术、人才资源,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全国性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继续推动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形成一批“原产地”特色品牌、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第五,确保农产品加工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加工是朝阳产业,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农业产值高出近4倍,农产品加工程度达90%以上;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80%,农产品加工程度在30%-40%左右,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而新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农产品加工程度还十分落后。

新疆贫困地区是农牧业大区,也是一个优质农畜产品相对聚集的区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提高地区总体生产力水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具有根本的战略意义。新疆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产品花色品种少,质量还有差距,价格也缺少竞争力。因此,要重新认识新形势下新疆贫困地区的种植业、畜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关系,种植业、畜牧业要由传统的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加工导向型转变,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畜牧业、农业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市场竞争规范,依法保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经营格局。

第六,确保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要积极推进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制度创新。强化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加快建立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要发挥其在解决扶贫、就业、促进创业、增加收入中的重要作用。

基本要求与阶段步骤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重要部署,按照新疆第八次党代会的总体要求,围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扶贫新《纲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新疆扶贫《实施办法》)以及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目标措施,坚持把发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有力抓手。坚持以贫困地区农业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坚持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为基本手段,坚持以扶贫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和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着力推进新疆贫困地区农业区域布局特色化、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化、扶贫龙头企业集群化、产业经营市场化、产业服务社会化,加快构建有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牧民直接参与、科技力量支撑、展示品牌效应、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新体系,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二)具体要求

新疆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要求:一是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不断优化和调整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绿洲经济;三是加快实施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把提升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放到优先位置;四是建设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五是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有机生态农业,打造绿色经济;六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和支持兴建“农家乐”、“牧家乐”,打造旅游经济;七是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建设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和推进贫困地区名优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培育新疆产业化扶贫的特色农业品牌;八是扶持一批稳健的、高成长性的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九是推进贫困地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创新贫困乡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十是构建农产品扶贫直销与现代营销相结合的网络物流体系,力争使新疆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大市场,全面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增强扶贫示范、企业集聚、产业带动、区域辐射的功能。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三)阶段步骤

今后五至十年,是新疆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按照新疆扶贫《实施办法》提出来的“两步走”战略,分两个阶段,全面组织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

第一步:巩固温饱打基础阶段(2011-201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巩固温饱成果。到2015年,贫困地区力争实现户均1亩林果园或1亩有机无公害蔬菜地。通过发展其它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确保一户有一项稳定的增收项目,逐步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脱贫步伐,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步:形成产业奔小康阶段(2016-2020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打造特色产业。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都有特色支柱产业。培植和确认300家新疆级扶贫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优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现代农业进程明显加快。贫困村发展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贫困群众生活水平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各族人民群众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重点区域与战略措施

(一)重点区域

新疆扶贫《实施办法》为全疆扶贫开发划定了“三大扶贫区域”,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将在划定的“三大扶贫区域”基础上,实施和开发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而农业产业化则处于扶贫开发的主导地位,是未来十年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

1、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经济型产业区。党的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充分的阐述,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发展良好的生态经济型产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贫困地区各族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新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因此,新疆贫困地区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尤其是把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建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因地制宜地发展与重点生态功能定位适宜的产业。

《实施办法》制定了“民生优先、夯实基础,科技支撑、产业带动,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片区扶贫工作方针。还提出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为基本目标,按照政策特惠制、扶持全方位、开发强投入、保障全到位、设施多改善、产业为主导、打造经济圈、加速城镇化、拓宽就业路、收入大提高的片区扶贫开发基本思路,针对特殊区域、特殊贫困类型,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以戈壁荒滩、沙漠边缘等为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的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抓住节水灌溉和盐碱地治理关键环节,着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并将防风固沙与发展特色林果业作为戈壁产业和沙漠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形成和推进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为主的南疆片区扶贫经济模式。可见。农业产业化在南疆三地州农村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举足轻重。

南疆三地州生态经济型产业区建设与发展,应以脱贫、富民、生态为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以促进就业和资源优势转换为核心,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按照“保粮、调棉、兴果、促畜、扩棚”的发展思路,始终围绕新疆提出的建设粮、棉、果、畜四大产业基地的目标,着力把林果业培育成南疆三地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边境贫困地区――外向经济型产业区。《实施办法》制定了“立足民生、发展产业、统筹城乡、安边兴县”的边境扶贫工作方针。提出了建立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机制。边境地区应注重发展国际市场畅销的绿色食品,走产业化外向型经营之路。善于利用国际间分工与资源配置,不断开拓周边国家的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和传统民族手工业等市场,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3、贫困山区――循环经济型产业区。《实施办法》制定了“立足安居、改善民生、兴牧为主、生态良好、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山区扶贫工作方针。提出了坚持就地开发与易地搬迁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新疆山区特困村扶贫攻坚工程”。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改善山区特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开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训转移劳动力,提高山区贫困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收入水平,增强贫困山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贫困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而贫困山区则多为高寒牧区。山区畜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天然产业链,也是贫困山区育草养畜、资源转换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二)战略措施

推动产业发展是做好扶贫开发的关键。新疆贫困地区要根据“三大扶贫区域”不同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外部环境等状况,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以提高扶贫对象收入水平为目标,确立并坚持“抓龙头、带产业,重特色、强基地,匕规模、带农户,有市场、保增收”的产业化扶贫思路。

第一,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根据新疆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区域布局、产业特色,立足资源优势,科学选定扶贫产业,引导贫困农户广泛参与。依照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专门制订新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大“一村一品”建设力度,在特色产业示范村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加工、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的“基地”、“九大体系”、“十大工程”的建设步伐。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突破口,以创建新疆知名品牌为核心,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和区域特征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点以特色经济作物资源(棉花、甜菜、鹰嘴豆、大豆、番茄、胡萝卜、苜蓿、啤酒花、香料烟、胡麻、恰玛古)、特色园艺作物资源(哈密瓜、葡萄、香梨、杏、石榴、无花果、黑加仑)、特色林果资源(核桃、红枣、开心果、巴旦杏、枸杞、沙棘、沙枣)、特色药用作物资源(肉苁蓉、红花、甘草、麻黄、罗布麻、贝母、天山雪莲、沙漠玫瑰、薰衣草、薄荷、雪菊、孜然、甘草)、特色动物资源(马鹿、新疆细毛羊、新疆褐牛、新疆驴、骆驼、人工繁殖野猪、)其它特色物种资源(黑蜂、人工冷水鱼、驼鸟、草原鸡、鸽子、巴楚菇、羊肚菌)等六大类特色资源为主打产业交易产品。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落实好新疆贫困地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抓住中央支持新疆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强化现代农业重大项目对接,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自治区财政支持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奶业、农村市场建设、农产品加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抗灾救灾等系列政策。确保各类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发挥作用。

加大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规模,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各类银行在贫困县域内设立分支机构与网点,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健全政策性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巨灾风险应对机制,积极探索开展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保险。

第三,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一要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按照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原则。扶持不同类型的具有成长性前景的扶贫龙头企业,使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扶贫龙头企业处于公平竞争环境。二要提升扶贫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水平。在新疆贫困地区组建一批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三要加快龙头企业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相互参股、引进社会资本入股和重组、兼并、整体出售等多种形式,调整、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尽快促进一批优势扶龙头企业在中小版、创业版上市,尽快打造一批强势上市的扶贫龙头企业。

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全面提高农民和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支持贫困地区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权流转形式与企业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享受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增值效益,积极推进和完善“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四,促进扶贫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壮大扶贫龙头企业,打贫困地区特色牌、绿色牌,实现产业延伸做大一批、资本运作做强一批、招商引资兴建一批、品牌联盟组建一批。对有发展潜力、带动贫困户多的企业。建立健全“一企一策”帮扶推进机制。促进在“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壮大。

第五,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水平。一是要推进基地建设向优势产区集中。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基地建设向优势产区集聚,加快基地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建设水平。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加大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三是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要结合龙头企业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第六,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要继续做好外销平台建设工作。继续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农展会为突破口,借助援疆19省(市)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扩大辐射范围,攻占中高端市场。要发挥新疆口岸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抓住霍尔果斯和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机遇,重点建设若干个面向周边国家的大型农产品出口贸易批发市场,使之成为新疆甚至是我国农产品向西出口的中转站和贸易中心。

第七,积极发展贫困地区休闲观光农业。根据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和城镇功能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区,与新农村建设、“安居富民”工程、“定居兴牧”工程相结合,与新疆特色旅游主导功能区资源开发相结合,创新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3

1.1贫困县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项目所涉及的58个贫困县,其中部级扶贫县36个,省级贫困县17个,插花贫困县5个,共涉及全省的10个市。据统计,58个贫困县中共有贫困人口183.38万人,占项目区总人口的16.04%。项目区贫困人员数占到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78.03%。

1.2贫困县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为982.54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455.40万亩。非林业用地面积7282.71万亩。在林业用地面积中,其中乔木林地面积2505.96万亩,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297.78万亩,疏林地177.60万亩,其他灌木林地1445.1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51.45万亩,苗圃地7.44万亩,宜林地2570.00万亩。贫困区森林覆盖率19.02%。

1.3贫困县公益林分布情况

全省58个贫困县现有公益林面积4582.17万亩。包括重点公益林面积1487.30万亩,其中部级公益林1387.30万亩,新划入的重点公益林100.00万亩;一般公益林3094.87万亩,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1783.48万亩,疏林地、无林地1311.39万亩。

2林业生态保护扶贫精准模式

2.1可实施的扶贫项目

根据《山西林业生态保护精准扶贫专项规划》成果,就林业生态保护专项而言,在贫困区可以实施资源管护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两大类项目。在资源管护中,可以实施公益林管护、新造林地管护、增加林业生态护林员三个项目。在所有实施的项目中,其中管护重点公益林1387.30万亩,管护一般公益林3094.87,管护现有未成林造林地877.1万亩,同时对2017年—2020年每年新增的400.00万亩新造林地进行持续管护,增加林业生态管护8091人;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487.3万公顷,其中部级公益要1387.30万亩,新纳入补偿的公益林100.00万亩。

2.2项目建设规模及投资

对于可实施的林业生态精准扶贫项目,管护国家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中的有林地、灌木林地8.0元/亩•年,其中7.5元/亩•年用于工程费用,0.5元/亩•年用于管护公共支出;管护公一般公益林中的疏林地、无林地3.0元/亩•年,其中2.5元/亩•年用于工程费用,0.5元/亩•年用于管护公共支出;管护新造林10.0元/亩•年,0.5元/亩•年用于管护公共支出;林业生态管护员10000.00元/人•年,不计提公共管护费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15.0元/亩•年,其中0.25元/亩•年用于公共经费支出。经计算,项目在2016年至2020年的投资实施期内,共需投资386359.55万元。在项目的总投资中,申请国家资助192425.55万元,银行融资196964.00万元。

2.3项目采取措施

(1)管护人员的聘用

为真实有效的将扶贫工作落到精准之处,在聘用管护的劳务人员上,要确保聘用足够的贫困劳力参加林地资源管护工作。①公益林管护,未成林造林地及新造林地的管护确定80%以上雇佣贫困县区的贫困劳动力参加项目建设;林业生态管护员100%雇佣贫困区的贫困人口劳动力②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扣除公共支出外,剩余资金的19.4%用于支付贫困人员的公益林补偿效益。

(2)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部门协调: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林业部门要主动有为,按照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要求,全力以赴落实好生态保护脱贫的政策措施,确保贫困人口通过生态保护增加收入。同时,加强与同级财政、国土、扶贫等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确保任务落实、资金到位和管护人员身份核实精准。整合项目,保证投入:系统整合森林资源管护类项目,统筹布局58个贫困县的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生态效益补偿、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新造林地管护等工程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同步落实。积极争取国家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的政策,建立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省级补偿制度,建立地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增加资金投入。鼓励管护人员在尊重林权权利人意愿和保证资源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创新机制,加强合作:探索国有林场与周边林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国有林场承担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外聘管护人员中贫困人口比例占到60%以上。国有林场通过托管、合作等方式,对集体所有的公益林,实行统一保护经营管理,发挥国有林场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更好地组织聘用贫困人口参与保护经营,有效实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加强监管,确保安全:市、县林业部门要加强对管护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对管护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管护技能和业务能力;建立完善常态化的考核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考核兑现,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同时,要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凡是整合统筹纳入扶贫范围的专项资金,要按照管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强化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专项检查,保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赢。

(3)组织管理措施

合理设置管护岗位:结合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摸清森林资源底数。根据地类、管护难易程度和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科学划分管护责任区。统筹天保、公益林、新造林地等管护项目,兼顾管护人员的管护工作量和劳务费收入,合理确定管护人员数量。按照《山西省林业精准扶贫总体规划》和《山西省生态保护精准扶贫专项规划》,重点公益林管护标准7.5元/亩;一般公益林中有林地、灌木林地管护标准7.5元/亩,疏林地、无林地管护标准2.5元/亩;新造林地管护标准9.5元/亩。原则上每个管护人员管护面积不低于500亩,保证聘用的贫困管护人员年管护劳务费收入达到12000元。精准聘用管护人员:县林业部门要制定《森林管护人员聘用管理办法》,明确聘用的基本条件,实行村推荐、乡审核、县扶贫部门核实、县林业部门聘用和管理,新聘用管护人员全部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确保管护岗位中贫困人口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同时,明确生态管护扶贫不是兜底扶贫,对于不能胜任者要及时更换。新聘用的管护人员应遵纪守法、责任心强,热爱林业事业,熟悉村情、山情、林情,思想觉悟高,群众基础好,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劳动能力,能够胜任野外巡护工作;年龄原则上在20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边远山区可适当放宽到65周岁;居住地为本村,原则上不跨乡镇。县林业部门要按年度与管护人员签订规范的管护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及待遇。县林业部门要对现有管护人员进行全面调查,对领取管护费而无责任区的管护人员和对不能胜任工作的管护人员,要立即清退出管护队伍;占用管护岗位领取管护费的其他在编人员。除国有林经营单位外,在编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占用的管护岗位和部分非贫困管护人员,2016年底不再续签管护协议,2017年起聘用贫困人口作为管护人员。对空缺的管护岗位,要按照《森林管护人员聘用管理办法》及时补充,不得出现管护空当。国有林经营单位外聘管护人员,60%以上要雇用或聘用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强化管护人员管理:要对现有管护人员进行彻底调查,要摸清每个管护人员是否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在重新划定管护人员责任区时,县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和管护人员要到现地对管护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状况进行确认,确保管护协议中的图、小班表与实地一致。建立完善的管护人员档案资料,确保人、地、图、表、卡统一。管护责任区之间要设立界桩,分清界限,明确责任。统筹使用管护资金:县林业部门要统筹本年度和以前年度管护和补偿资金,集中力量扶贫攻坚,7月底前细划管护责任区,力争8月底前新聘用管护人员5000名,2017年1月1日达到8091名,加快将贫困人口转化为管护人员的进程,保障贫困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收入。创新管护模式:推行“1+X”的帮扶互助管护模式,实行片区负责制。由管护队伍中留用的熟悉政策、业务能力强的管护人员作为片区负责人,管理带领帮助几名新聘用管护人员,提高新聘用管护人员的管护能力,共同管护,不留空当,实现生态管护扶贫。鼓励管护人员组成管护责任片区、组建管护小组或林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将森林管护任务、生态修复工程和林下资源利用有机结合,通过“精细化管理、资产化管护”,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增加管护人员收入。提高经济补偿:提高现有部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给林权权利人的比例,不得低于50%。待国家和省提高补偿标准后,进一步提高林权权利人经济补偿标准。

2.4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改革开放后,贫困山区留守的人员,除老弱病残外,剩余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是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创造性和进取心的人,他们不但是经济上的贫困者,也是思想和行动上的贫困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这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要让他们接受现实条件下扶贫工作的新理念,要解放僵锢的思想模式,使之在政策引导下,有自食其力的决心和毅力,有行动力去实现自我脱贫致富,并为永久脱贫蓄积能量。否则,脱贫致富,只能是一时之事,如果国家政策有改动,这部分人会很快返贫,无法达到政府要求的脱贫目标。

3结论

山西至“十三•五”期末要达到全部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林业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完成脱贫任务,就必须找准扶贫攻坚的路径,以科学实施的策略完成扶贫任务。林业生态保护精准扶贫专项,是林业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必须采取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实施,在解决顽固问题的基础上,实现项目区贫困人口的永久脱贫。

作者:吴萍萍 单位: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参考文献: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4

省地处青藏高原,是全国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之一。全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其中约13万贫困人口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就地无法脱贫,需要进行易地搬迁移民,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的历史任务,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根据省政府青阅〔2003〕85号会议纪要“决定在利用全国监狱系统进行调整,部分农场土地闲置,将东部干旱山区和海南州部分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到农场进行安置,从根本上解决部分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精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条件,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按照以水定地、以地定人、以人定居,走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道路。项目实施,无论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还是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移民安置区基本情况

地处州、县境内,平均海拔3100米,年降雨量274毫米,蒸发量1695毫米,年平均气温2.3度,绝对最高气温30度,绝对最低气温-28.9度,平均无霜期38天,无绝对无霜期。多年平均大风日数33.9天,多发生在2—5月。农场原有农业用地14.02万亩,其中:耕地11.9万亩(其中保灌面积6万亩),林地0.12万亩,退耕还林(草)地2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油菜、青稞等,油菜平均亩产148斤,青稞295斤。州移民自愿安置项目是省重点移民项目。根据贫办〔〕72号《关于农场实施调庄移民的通知》和青阅〔2003〕85号《关于农场实施异地扶贫开发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项目于年月启动实施。项目总投资560万元,其中:移民建房补助资金共计450万元,移民科技培训经费30万元,项目前期费20万元,项目管理费30万元。年月竣工验收。

三、移民安置指导思想及原则

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原则,充分利用安置区水、土、光、热等资源,以水利工程为骨干、移民安置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集中开发能使搬迁移民致富的农牧业生产性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以水定地,以地定人,搞好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完善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移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使移民早日脱贫致富,促进移民区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项目建设既突出社区的服务功能,又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三是坚持基础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规划为依据,政府牵头,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金,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四是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在项目实施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的利益,各级政府加强扶持引导,不包办代替。

四、农场整体接交

为了认真做好农场整体接交工作,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严防资产流失和破坏,根据农场整体接交工作领导小组部署,积极与各成员单位协调,精心研究,狠抓工作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各个环节工作做到了稳妥、周到、全面,使整个接交工作进展顺利。移交工作从2003年12月4日开始,到年1月31日全面结束,对农场耕地、住房、宅基地及附着物等逐项进行了整体移交。农场共移交海南州房屋4418间,其中:一大队738间、二大队199间、三大队688间、四大队725间、五大队537间、场部及直属单位1531间;耕地140197亩,其中:一大队19814亩、二大队11863亩、三大队34275亩(退耕还林2000亩、荒山种草4140亩)、四大队34275亩(退耕还林2000亩、荒山种草5860亩)、五大队37572亩、直属单位2398亩;林地1510亩,其中:一大队988亩、二大队5亩、三大队133亩、四大队344亩、五大队40亩。水库2座,干渠44.87公里,直渠62.85公里;人畜饮水管道58.81公里,供水点64个。同时接管变电所、学校部分教学用具和5套有线电视地面接收器等。

整体接交工作全面结束后,为了搞好地区的移民安置规划及组织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异地扶贫安置工作,县政府成立了办事处,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资产管理、社会治安、林业管护,做好各项协调工作,调处草山、水事等各种纠纷。办事处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摆到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精心安排,组织管护人员,对房屋、林木、水库及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接管,并成立治安联防队,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移民区群众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水、电等移交公共设施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得力,从未发生国有资产被盗、破坏等现象。同时,办事处工作人员依据农场整体移交清单,认真核实各大队的耕地面积,并委托省测绘院绘制了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总图和分图,为移民安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移民安置项目实施

(一)移民选择

自愿移民县、乡、村及移民群众选择,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原则、方法,在行署选择异地扶贫自愿移民800户4000人,其中:县、、三个乡的7个村选择异地扶贫贫困群众400户2000人;县、、、四个乡的5个村选择异地扶贫贫困群众400户2000人。州选择自愿移民群众800户4000人,其中:县乡1个村选择就近移民贫困群众253户1266人;县、、、四个乡10个村选择就近移民贫困群众486户2461人;县

乡2个村选择就近移民贫困群众61户273人;库区移民400户2000人。

(二)移民安置

项目区共安置移民2200户10000人,其中:移民820户4000人(县420户2000人,县400户2000人);州1200户6000人(县886户4461人,县253户1266人,县61户273人)。一大队安置移民346户1783人,二大队安置移民230户996人,三大队安置移民473户2364人,四大队安置移民463户2227人,五大队安置移民971户2630人。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印发异地开发移民安置会议纪要的通知》精神,严格按照户均分配临时住房1间,人均分配耕地11.9亩,田间林网随土地划分移民集体所有,防风林带、成片林划归县林业部门管理,退耕还林实行了承包经营。分配给4000人移民耕地47600亩,其中三大队23800亩、四大队23800亩;房屋820间,其中三大队406间、四大队414间。分配给海南6000人移民耕地71400亩,其中一大队21225亩、二大队11863亩、三大队4335亩、四大队2615亩、五大队31362亩。房屋1200间,其中:一大队385间、二大队171间、三大队73间、四大队61间、五大队510间。退耕还林地承包到户,并颁发林权证。各大队留村级组织建设用房10间。

(三)移民培训

为提高移民群众技术技能素质,做到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对移民群众进行了农业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农田灌溉及农牧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5期,培训移民群众6500人(次)。

六、移民程序及步骤

(一)程序

1、宣传移民政策

(1)每人划分6亩水浇地、59亩饲料地;(2)每户分配临时住房1间;(3)每户划分宅基地06亩;(4)土地承包经营;(5)项目区自然条件,海拔3100米,降水量274毫米,蒸发量1695毫米,亩产青稞300斤,油菜140斤;(6)自愿移民;(7)移民建房补助费每人450元。

2、移民审报程序

(1)发放移民申请表,自愿报名;(2)群众民主评议;(3)村委筛选;(4)乡政府审核;(5)县政府审定;(6)州级审核汇总;(7)省扶贫办审批。

3、移民的搬迁

(1)先进劳力,接受资产(房屋、土地及附着物);(2)分配房屋;(3)划分土地;(4)春耕生产。

4、移民接交

(1)户籍常表;(2)计生台帐;(3)“两基”登记表;(4)移民申请表。

(二)方法步骤

1、坚持先进劳力、后迁家眷的原则,对迁入农场的移民,户均分配临时住房1间,归移民户所有。人均发给搬迁及住房补助费450元,以确保调庄移民当年完成建房,尽快入住安居。

2、移民人均划分保灌耕地6亩,人均划分饲草地59亩,并确保当年耕种,当年收益。

3、移民每户分配宅基地0.6亩,居住区统一规划,配套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

七、后续项目建设

为确保移民群众能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组织实施了总投资1200万元的易地扶贫项目社区配套项目。该项目由省扶贫办批准立项。根据《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易地扶贫项目社区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贫办〔2005〕70号),《关于异地扶贫项目区切吉人畜饮水管道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青水〔2005〕246号)和《易地扶贫项目社区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实施。主要建设内容有:

人畜饮水工程:新建引水口1座,维修引水口1座;新建蓄水池4座(其中400吨、200吨、100吨、50吨蓄水池各1座),维修400吨蓄水池3座,新建管道各类阀门井及户内井1564座,(其中:分水井26座,排气、冲砂阀门井27座,户内井1511座),维修阀门井13座;新建减压井2座;铺设各级管道99016米,其中总干管1条长6150米,采用管径为200—110mmPVC管材;分干管2条长2726米,采用管径为160—75mmPVC管材;支管6条长13800m,采用管径为110—50mm管材;进户管道51801m,采用管径为110—25mmPE管材;沟道防洪10处。教育项目:维修初级中学1所及家属院,维修改建小学5所,并配套教学设备。卫生项目:维修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5所,并配套医疗设备。农村能源:每户购太阳灶1台,共2000台。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有效解决和改善了移民区广大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凸现出辐射效应作用,在周边地2000余名群众看病就医和其子女上学以及11.4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八、项目实施效益

迁出地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草场退化严重,农牧民生活极为贫困,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项目实施,一是充分考虑到迁出地区迁出人口规模与留居人口比例,达到了“迁出1人、宽松2人、解决3人”的脱贫效果。二是通过项目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移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对承包地精耕细作,科学施肥,加强管理,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由设计人均6亩提高到8亩,油菜平均亩产达到200斤左右,青稞平均亩产达到600斤,最高青稞亩产达到1000厅。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不足800元提高到2400元。项目实施实现了“一年建设、二年搬迁、三年稳定脱贫”的目标。三是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迁出地由于人口减少,人地矛盾缓解,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迁出地由于耕地面积大,农副产品资源较充裕,同时利用饲草地种植饲料作物,促进了养殖业发展。如华塘村加大牛羊舍饲圈养育、达拉村发展生猪育肥已初具规模,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收入。四是易地扶贫项目实施,促进了观念变革和社会进步。

项目实施促进了移民群众观念变化和思想、技术交流,打破了贫困山区的封闭状况,促进了观念变革,从单纯依赖国家救济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转变,促进了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九、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保障农场异地扶贫开发顺利实施的前提,为切实做好农场整体移交工作,确保移民安置工作顺利进行,移民安置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省、州、县、乡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农场异地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

1、成立海南州农场异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以普化太副州长为组长,州扶贫办主任桑庆、县县长、县副县长、县副县长、县副县长为副组长,州县各有关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扶贫办,兼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2、成立移民搬迁办事处

整体移交工作全面结束后,为了认真实施易地扶贫开发安置项目,根据州政府的要求,县政府成立了办事处,科级建制,核定人员编制8个,配备正副科级主任、副主任各1名,工作人员6名,具体负责地区的移民安置规划及组织实施工作,负责资产管理、社会治安、林业管护,做好各项协调工作,调处草山、水事等各种纠纷。根据州扶贫领导小组的安排,县办事处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摆到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精心安排,共雇用管护人员60余人,对房屋、林木、水库及配套设施进行管护,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张贴相关法律法规,资产管护得到加强,从未发生国有资产被盗、破坏等现象。同时,办事处在组织群众生产,安排群众生活,移民搬迁安置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明确目标,统一认识

通过易地扶贫的实施达到部分贫困群众稳定解决温饱,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县、乡党委、政府和扶贫开发部门从战略高度认识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去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确保了易地扶贫安置如期实施。

4、精心组织,部门配合

易地扶贫开发的实施是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重大工程,各级政府精心部署和严密组织,并按照一定的程序逐项落实。各部门,特别是涉农各部门积极参与,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保障。易地扶贫开发实施管理的组织工作涉及面广,牵扯诸多部门和利益主体,为使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实现协调、高效地运行,各部门以改革为动力,针对扶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扶贫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了组织机构、管理体制。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花卉苗木产业;精准扶贫;福建龙岩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30-02

2015年龙岩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7万人,占总人口的3.6%。其中:缺资金14 505人,缺技术12 428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77 74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0%。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这类群体是产业帮扶的重点,要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产业精准扶贫,前提是做大做强产业,目标是实现扶贫脱贫。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领和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村的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品牌产品占比显著提升;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发展种植、养殖等增收项目1个以上,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本文通过实施林业苗木花卉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提出了总体思路、花卉苗木产业扶贫原则、目标任务、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旨为龙岩市实施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就业创业,实现稳定脱贫提供参考。

1 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要求,树立“精准扶贫+花卉苗木”理念,做好“三个结合”(与扶贫政策、产业发展项目、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采取“龙头企业+贫困农户”“种植大户+贫困农户”“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扶贫模式,辐射带动贫困农户种植苗木花卉,因地制宜打造“连城兰花”“武平富贵籽”“漳平永福杜鹃花”“新罗蝴蝶兰”等四大特色花卉产业基地群,做大做强特色花卉产业,形成脱贫致富的长远产业、支柱产业。探索一条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特色花卉产业的富民新路,实现就地脱贫,助推“生态龙岩”建设。

2 花卉苗木产业扶贫原则

2.1 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

围绕所在市域、县域、乡域已形成的花卉苗木主导产品,确定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重点。也可以根据自身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花卉苗木产品。

2.2 坚持长效与短平相结合

既注重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特色花卉苗木培育项目,又要兼顾发展林下种植花木、绿化大苗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项目。

2.3 坚持种植与经销相结合

在引导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同时,因地因户制宜,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从事发展花卉苗木产品流通、药(食)用花卉产品加工、电商等产业。

3 目标任务

加大花卉苗木产业精准扶贫开发力度,创新花卉苗木扶贫开发模式,对武平、长汀、连城3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实施整县推进工程;完成“新型职业农民” 花卉苗木栽培技术培训700人,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帮扶模式,完成70户贫困群众的花卉苗木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花卉苗木生产条件;选择7个村开展“互联网+花卉苗木”平台建设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花卉苗木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花卉苗木产业帮扶。形成以培育优良乡土树种为特色,常规绿化树种和外来树种为补充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逐步建立集生产、销售、科研、服务于一体的苗木产业体系。到2017年,全市实现苗木花卉种植面积1.37万hm2,总产值55亿元,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就业创业,实现稳定脱贫。

4 扶持政策

坚持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2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出台扶持政策等方式,实施花卉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重点扶持企业、合作社、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通过“互联网+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带领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4.1 落实产业扶持政策

一是中央财政种苗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资金,优先满足有一定数量贫困户入股或吸纳一定数量贫困户就业的花卉苗木种植企业和大户的需求,并严格执行相关补助标准。二是在省级现代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50%用于支持有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入股或吸纳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和大户进行设施花卉项目建设。三是龙岩市现代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全部用于支持有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入股或吸纳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和大户进行设施花卉项目建设。四是在精准扶贫资金中安排花卉苗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五是对贫困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自留山和承包到户山场林下种植的花卉苗木按照15万元/hm2的标准进行补助。六是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对吸纳贫困户达到一定数量的,在项目资金、信贷规模、技术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1-2]。

4.2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一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开展花卉苗木产品抵押贷款试点,拓展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建立林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开发适合花卉苗木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设施花卉信贷产品,增加信贷投入;对综合实力强、信用记录好的花卉苗木企业开展授信业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进一步落实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花卉苗木产品,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四是开展设施花卉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出台设施花卉种植保险优惠政策。

4.3 建立集生产、销售、科研、服务于一体的苗木产业体系

切实抓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特色花卉种植基地、药(食)用花卉产业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开展花卉苗木新品种的引进与研发,以及认定工作;加快推进“互联网+花卉苗木”平台和和闽西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建设,实行花卉苗木全产业链发展。通过扩大市场知名度、引导支持特色花卉苗木产品商标注册、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等措施,加强品种创新、品牌培育、销售平台、技术攻关、检验检测等环节的配套建设,提升花卉苗木品牌效益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整合药(食)用花卉加工企业和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等资源,支持推动龙头企业上市,实现花卉苗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工作措施

5.1 借力发力,巧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增收

对武平、长汀、连城3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实施整县推进工程,以产业扶持政策来为花卉苗木产业注入思路和资金,通过花卉苗木公司、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联姻”,撬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带动机制,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传、帮、带”和辐射作用,把贫困户培养成为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技术能手,完成70户贫困群众的花卉苗木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花卉苗木生产条件,带动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5.2 坚持“扶贫先扶智”,建立“职业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加强花卉苗木栽培技术培训

以花卉苗木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贫困户为重点,分类别开展联合、订单、定向培训,完成“新型职业农民” 花卉苗木栽培技术培训700人。加强花卉苗木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林木种苗、花卉栽培等市、县级花卉苗木产业专家库。创新扶贫技术服务方式,采取科技特派团、特派员制度、结队帮扶等形式推广花卉苗木栽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以龙岩市林业种苗站、花卉办、市林科所及各级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工作站为依托,免费为贫困户培训花卉苗木栽培实用技术,传授实用技能;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指导贫困农户的花卉苗木生产经营,提花卉苗木产业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产出能力和发展水平[3]。

5.3 建设“互联网+花卉苗木”平台和和闽西花卉苗木交易中心

拓展销售渠道,做好花木网络销售文章,着力在提高花农收入上下功夫。积极扶持花木网络销售业发展,促进传统花卉苗木产业和网络销售紧密结合,形成生产、销售、科研、服务于一体产业体系,实行花卉苗木全产业链发展。一是着力抓好网络销售主体培育,二是着力抓好供货体系建设,三是着力抓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村)创建。选择7个村开展“互联网+花卉苗木”平台建设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建设闽西花卉苗木交易中心33.33 hm2。

5.4 做好融资扶持和种植保险工作

做好“银企、银社、银户”对接工作,组织开展设施花卉苗木、电商贷款试点活动,帮助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通过设施花卉苗木抵押等方式解决融资难问题,支持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完成7个县(市、区)林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建设。开展花卉苗木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和设施花卉苗木种植保险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4]。

5.5 严格考核评价

建立花卉苗木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花卉苗木产业精准扶贫纳入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重点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调度、通报、考核制度,定期不定期对花卉苗木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就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建设成效等内容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考核。

6 参考文献

[1] 陈常理,韦茂兔,沈福泉,等.萧山花卉苗木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8-21.

[2] 王仕保,刘相武,王世国.我国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7(3):52-54.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6

以产业扶贫引领农户增收

成名核桃专业合作社是以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扶贫户的典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合作社推进核桃建园管理,林下养殖,核桃脱皮、烘烤、营销、加工,以及药材种植、有机玉米种植“五业并举”,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四大主体”,借力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通过合作社发展产业带动扶贫。农户以成立家庭农场从事核桃种植业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基地进行质量安全控制,结合基地资源优化,开展核桃园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储藏、包装配送、农产品销售,以产业带动扶贫户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搭载扶贫模式已显现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2016年,合作社资产总额达50万元,鲜核桃销售量达100吨,鲜果销售额达30万元,网络销售干核桃18万元,占全镇核桃销售总额的70%以上,发展核桃总栽植面积达1500亩,林下经济面积2000亩,引领群众建设高标准核桃示范园200亩,带动74户贫困户过上了幸福生活。

以科学管理引领特色a业发展

合作社理事长胡文涛属于本土出身的农民企业家,从事核桃营销工作多年,他敏锐地觉察到发展核桃产业大有可为,于是在2012年选择回乡筹办合作社转型发展山区核桃特色产业。2012年5月,胡文涛联合7个人,共入股20万元,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以发展林下经济、建立核桃基地为重点,主要投资果树的整形修剪、高接换头、核桃园病虫害防治、核桃加工营销,其中投资18万元兴建了核桃烘烤生产线一条,承包村上烘烤炉2座,建设网站1个,注册商标1个,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打下了坚实基础。考虑到本村的农户学历水平在初中以下的占70%以上,绝大多数为普通农民,胡文涛一边搞核桃营销,一边奔走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为乡亲们出点子、找路子,成为当地人“结穷亲”的扶贫能人。

合作社成立几年来,制订了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运营上,积极响应农业部门和扶贫办的产业扶贫改革,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和搭载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合作社依据销售订单,对年度核桃产量和质量进行控制,由农户根据种植计划结合自身情况提出生产数量及申请,合作社对申请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进行订单签约,主要约定核桃品种、价格、质量等。农户按照订单进行果园科学管理,合理留花留果,合理负载,合理施肥等,依据计划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生产,核桃树成形后合作社依据合约规定的质量和价格进行收购。“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措施、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让农户无风险进行生产,合作社可以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核桃加工、包装配送、产品销售。以鲜核桃销售为例,香玲、辽核4号核桃每千克16元,老品种无隔核桃每千克12元、老品种有隔核桃每千克10元,精品干货每千克40元、普通干货每千克11元,核桃园养的鸡产的土鸡蛋每个1~1.5元、 普通鸡蛋每个0.6~0.8元。十年生核桃树每亩产量按200千克干果计算,每千克平均按12元计算,亩收入2400元。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指导群众建成林下经济示范点6个、标准化示范点3个,实现了扶贫与产业的互促共赢。预计2017年全年还将带动周边360户贫困户、760人实现脱贫。

以延长产业链促进贫困户脱贫

高崖镇雪白殿村下辖4个组、165户、585人,2015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贫困人口215人。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0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2790元。合作社吸收的贫困户成员占35%,通过开展摸底调查,摸清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根据个人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帮扶,进行需求对接和精准匹配的林下经济项目。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创先争优,发挥倍增效应。在高崖镇9个贫困村中遴选30个重点户,选择具有林下种植玉米和养殖条件,又有创业意愿的农户,先进行创业能力、创业意识、核桃种植、有机玉米种植、林下养殖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创业成员的创业技能,降低经营风险。利用合作社的专家团队提供跟踪服务,并充分发挥扶贫户贷款贴息的金融扶贫政策为他们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2016年创业扶贫户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优先脱贫致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帮助贫困户出实招。对辖区内本合作社社员,每户发放技术资料、环保箱、桌柜、修剪用具及病虫害防治的药品等,并争取林业局项目按种植核桃给予450~650元/亩的物资补贴,分3年给予兑现,贫困户补助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亩分别为300元、180元、170元,一般户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亩按照300元、80元、7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引导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对贫困户发展生产有困难的给予贴息贷款,促进产业大户快速发展,向规模化进军。三是就业帮扶促脱贫。对于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但有劳动力的10户贫困户,合作社经过对其进行培训安排在合作社和村公益岗位上打工,每人月收入在300元以上,做到就业1人、脱贫1户。四是发挥贫困户长处,创新脱贫。雪白殿村一组尚善计患有疾病,不能远离家乡,合作社建议他家栽植核桃、养羊、养蜂,使他成为当地有名的林下经济大户。随着林下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尚善计还动员其他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脱贫致富。

以绿色生态循环为方向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