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计划的核心范例6篇

商业计划的核心

商业计划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多级计划;核电;进度控制;P6

中图分类号:TM623

1核电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特点

进度管理工作是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核电工程项目的安全性、长期性、繁杂性等特点,使得核电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有着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建造期是核电工程项目全生命期中的重要阶段,建造周期长,参与单位众多,各专业工艺要求复杂,是项目资源投入的高峰期。

项目建造期必须通过科学、高效的进度计划管理,保证实现项目最终交付的进度目标。项目各参建单位要规范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工作,理顺所有参建单位各层级对进度计划管理的协作关系;通过及时进度盘点、问题跟踪、检查和考核等手段,监控和督促各参建单位的工作进展,进而掌控项目总体进度;及时发现、纠正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实现对工程建造进度计划的有效管理,进而确保建造进度满足工程建设的总体控制目标。

鉴于核电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项目业主、总承包商、分包商等单位统一采用Primavera(P6)项目管理软件,将项目进度计划的管理程序、编码规则等管理需求落实到软件平台上,在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目标

核电项目的进度计划管理目标,是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按时或提前完成项目总体进度目标,具体体现在:

(1)规范项目各参建单位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工作,明确各单位在进度计划管理上的职责分工。

(2)理顺所有参建单位各层级对进度计划管理的协作关系,提高各方对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准确性、一致性、时效性。

(3)加强对项目进度计划的监控、纠偏和优化,辅助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完成项目管理工作。

3项目管理组织层级

业主、总承包商、分包商,在总承包合同或分包合同的约束关系下,各自建立了工程项目管理各领域的程序文件,形成整个项目业主、总包、分包三个层级的管理矩阵,每一层级各自形成了偏强矩阵型的项目组织结构。

各层级内部,对于项目进度计划管理都设置了各自的归口管理部门;从设计、采购、土建、安装、调试等专业角度,划分了各自的对口管理部门,负责专业领域内的项目进度计划。各层级之间,业主和总承包商之间,总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和其他按专业领域设置的部门具有垂直的管理关系。

业主工程管理处为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设计管理处、设备管理处和计划合同处等部门负责各自业务范围内的进度控制。

总承包商现场项目控制部为项目进度计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设计管理部、施工管理部、采购部等部门负责各自业务范围内的进度控制。

分包商一般设置工程部、物资部、技术部、质保部等专业部门,工程部为项目进度计划的归口管理部门。

4核电项目进度计划分级管理

核电项目建造期进度计划管理包括对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和材料供应、建筑安装、调试验证、接口和专项工作等方面的进度计划管理。

核电项目进度计划分级管理是以一级进度计划为目标,二级进度计划为控制与协调平台,上级计划向下级计划逐渐细化、深入和控制的多级进度计划的管理模式。

(1)一级进度计划:由业主工程管理处组织编制和控制,作为总体工程进度计划;包括工程的主要关键日期和主要工期目标,指导业主和总承包商对项目重要里程碑进度进行管理;当项目进度出现重大调整时,更新一级进度计划。

(2)二级进度计划:由总承包商编制,业主工程管理处组织审查和批准,是业主对总承包商的进度进行监督和考核的依据。二级进度计划在进度管理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设计、采购、土建、安装、调试在时间接口上起统一协调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进度控制的主要平台,对二级计划的控制是总承包商的责任,但业主为了实现一级进度计划的目标,也需对二级进度进行监控和分析。二级进度计划是各承包商编制三级进度计划的依据。由总承包商负责按周期更新进度。

(3)三级进度计划:总承包商负责管理,由总承包商的设计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及各参建单位根据合同范固的工作内容编制,总承包商组织评审,报业主审查认可。是对二级进度计划的延伸细化,作为合同执行方对各自承建范围内各项任务的总体管理计划;土建、安装承包商负责编制各自承建范围内的三级进度计划,总承包商设计、采购、调试管理部负责编制各自三级进度计划。三级进度计划由总包商负责按月更新。

(4)四级进度计划:由总承包商的设计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及各参建单位根据合同范围的工作内容编制,总承包商组织评审,报业主备案。包括设计、采购年度计划,包括土建、安装承包商对未来一年时间内施工任务的安排,四级进度计划每六个月(每年)一次。四级进度计划还包括母版计划(如有),该计划覆盖整个工程周期内施工内容。

(5)五级进度计划:由总承包商的设计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及各参建单位根据合同范围的工作内容编制,总承包商组织评审,报业主备案。主要内容为土建、安装承包商三个月的滚动计划,包括当前执行月的计划安排及后两个月的展望。五级计划应根据当前四级计划及当前项目进展实际情况编制。

(6)六级进度计划:由承包商施工队负责编制、执行;是对各承包商施工队一周内具体工作的安排,六级进度计划(周计划)为五级进度计划(月计划)的进一步细化,包括上周累计完成情况和下周工作计划,不硬性要求使用P6软件,但对于上周累计完成情况的描述必须包括但不限于五级计划内容条目。

(7)其他进度计划包括专项计划和接口计划。进度计划分级管理体系应涵盖工程所涉及的所有方面,但在执行过程中,某些部位(或里程碑)涉及单位较多,工序关系也比较复杂,且又处于关键路径上,这种情况下需要编制专项计划。对设计与采购、建安、调试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工作,可通过接口计划进行管理。

以上多级进度计划中,业主控制的范围是一、二级进度计划和部分三级进度计划,并根据工程进展适时对关键路径上的专项计划进行控制。业主参与审查四级进度计划和各类专项计划。业主自主管理或采购的项目的进度计划,由业主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并跟踪控制。

总承包商对二级进度计划负总的责任。总承包商的设计、采购、施工等管理部门负责各自领域的三级、四级、五级进度计划。此外,各类专项计划由总承包商编制与跟踪。

建安分包商,在总包商对三级计划的统一管理要求下,负责编制各自领域的三级进度计划,并逐级细化四级、五级、六级进度计划。

5进度控制体系

为了各级进度计划能有效执行,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进度控制体系,这套体系包括:责任体制、程序体制、监控机制、调度系统、质保措施。

(1)责任体制。明确业主内部、总承包商内部及各承包商的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在工程进度中的责任,实现进度控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各级强有力的计划进度控制机构(包含业主、总承包商和各承包商),配备专职工程师,负责计划进度的管理、协调与监控。

(2)程序体系。制订各级进度管理程序体系,使进度控制有序运作,使各级进度得到有效控制。程序体系拟包括:进度控制大纲,多级进度计划管理程序,滚动计划管理程序,现场施工协调管理程序等。

(3)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跟踪监督机制,建立工程信息反馈制度与进展延迟的报警制度,实现反应迅速的闭环控制。信息反馈和跟踪监督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偏差、分析偏差,及时要求总包商、分包商采取纠正措施,并分析对后续活动的影响。

(4)调度系统。总承包商要建立强有力的工程调度系统,建立进度协调会制度,组织日常的接口协调。建立专项问题协调委员会制度。

(5)质保措施。有效运行项目质保体系,执行对总包商和各分包商的定期评估制度,确保业主与承包商、分包商进度计划控制体系的统一协调,确保总包商、分包商的进度控制体系的有效运作。

6多级计划软件管理

业主、总承包商、建安分包商都采用了Primavera项目管理软件辅助项目多级进度计划管理。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更新、监控、纠偏、优化等各类操作与成果展现,均依靠软件系统加以实现。

业主软件平台中管理一级、二级进度计划,并且具有总包商软件平台的账号,可登录总包商软件平台查询建造三级进度计划、专项建造进度计划、建造四级进度计划的进展情况。

总承包商在项目现场与总部之间通过专线连接构建了基于统一数据中心的项目管理软件平台,并开放部分权限和数据供业主和分包商参与平台上的进度计划管理。总承包商在软件平台上以三级进度计划为管理核心,存储和管理所有层级的项目进度计划。

主要建安分包商使用软件平台编制三级、四级、五级、六级进度计划。

Primavera软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编制计划的软件,更是一个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充分且规范的使用P6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对项目管理经验积累及未来项目策划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4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商业计划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系统规划 设计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现代物流系统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其作用是疏通现有商务的各个环节,提高现有商务的运作效率,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秩序,开辟一个全新的交易场所。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是一个包括商务、技术、支付、物流等许多角色与要素的系统工程。在开始建设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必须充分研究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所有因素,全面分析、统筹规划,形成尽可能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

1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是指以完成企业核心业务转向电子商务为目标,给定未来企业的商务模式,设计支持未来这种转变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体系结构,说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内容,选择构造这一系统的技术方案,给出系统建设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说明系统建设的人员组织,评估系统建设的开销和收益。

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与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有所不同,传统信息系统对企业价值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尽管它对企业的商务活动有所改善,但是并不直接对企业的商务模式产生变革式的影响,换句话说,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以企业商务模式处于稳定的状态为前提,它是在企业既有商务模式的基础上,集中针对企业内部信息流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不仅是对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还包括商务模型规划和商务系统规划两个基本层次。

1.1 商务模型规划

这是一种战略层的规划,目标是明确企业将核心业务从传统方式转移到电子商务模式时需要采取的策略,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型。商务模型规划并不直接针对企业未来需要建造的电子商务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为电子商务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商务模型规划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确定企业核心业务未来如何发展,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商务运作方式获取市场利益,即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式;其次是确定支持企业商务运作的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流程,即规划企业的商务模型。

1.2 商务系统规划

商务系统的规划是一种战术层的规划,它侧重于以商务模型为基础,规划支持企业未来商务活动的技术手段,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讲就是规划企业可以采用哪些电子手段做生意。

商务模型的规划确定企业未来核心业务的路线,如果没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未来的业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一种战略层次的规划,确定这种规划的人员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商务管理和决策层面的人员。商务系统的规划则给出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可依据的一个基本框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商务活动。由于这种规划过程侧重于技术实现,所以它的主要参与人员以熟悉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

2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步骤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2.1 商务分析阶段

这是实现电子商务应用计划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充分的商务分析,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包括企业自身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客户需求等)和市场分析(包括市场环境、客户分析、供求分析和竞争分析等)两个方面。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范围扩大,创新速度加快,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拟建的电子商务系统在未来可能面临的竞争尽可能做出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竞争失利。此外,还要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企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资源、未来发展的分析,等等。要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从供应链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组织、管理与业务流程,寻找与电子商务的最佳结合部。

2.2 设计阶段

在完成上述商务分析的基础上,在掌握电子商务最新技术进展的情况下,充分结合商务和技术两方面因素,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规划,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系统角色,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格局,亦即确定电子商务系统的商务模式,以及与商务模式密切相关的网上品牌、网上商品、服务支持和营销策略四个要素。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工作可以由此展开,也即从子系统、前台、后台、技术支持、系统流程、人员设置等各个方面全面构架电子商务系统。此阶段的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和将来电子商务系统运行和应用的成功与否。

2.3 建设变革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调整、变革传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以适应电子商务运作方式的要求;另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进行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完成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保障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2.4 整合运行阶段

上述建设变革阶段完成后,就可以将经过变革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与已经建好的电子商务技术平台整合起来,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试运行。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改进以后,实现电子商务应用的工作就可以进入整合运行阶段,开始实现电子商务应用。

3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

所谓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是指根据系统规划的内容,界定系统的外部边界,说明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系统的处理流程,给出未来系统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3.1 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1)系统硬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平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到整个硬件平台不仅要可靠性高、安全性好、有一定的网络吞吐能力,还要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

(2)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工作,实际上是对确定的硬件结构中的每台计算机指定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系统、开发工具软件等。

3.2 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可以把电子商务系统看作是由不同职能的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可以再分解成更小的子系统和模块,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就是由这些功能模块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有为完成有关的各种信息处理工作的专用或公共场所用的计算机程序。在每个职能子系统内部都包含用于事务处理、作业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计划的具体应用。

3.3 电子商务系统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处理可以分为集中式数据处理、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协作式数据处理三种方式。在集中式数据处理方式中,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央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的处理都由该中央系统完成,终端是客户机,只是用来输入和输出,本身不做任何处理。但是由于个人计算机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处理能力分布到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成为可能,这也使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在协作式数据处理方式中,系统内的计算机能够联合处理数据,处理既可集中实施,也可分区实施。协作式计算允许各个计算机合作处理一项共同的任务,采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速度要快于仅在一个客户计算机上运行;协作式计算允许计算机在整个网络内共享处理能力,可以使用其他计算机上的处理能力完成任务。除了具有在多个计算机系统上处理任务的能力外,该类型的网络在共享资源方面类似于分布式计算。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式。

4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技术框架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架构体系必须突出以下特点:有利于软件维护及系统管理;满足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便于业务级权限管理;提高系统性能,减少网络数据流量和提高数据库的响应速度;保护前期已有应用系统,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应用系统层次结构如下:

(1)基础系统平台。指为应用系统提供底层支持的部分,包括网络(内部网、互联网)、硬件平台(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等)、操作系统(Unix/Windows/Linux等)、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

(2)J2EE架构平台。Java技术由于其跨平台特性、面向对象特性、安全特性等,使之已经成为构建企业级应用的事实上的标准。J2EE(企业级Java)把数据库访问、企业级Java组件、命名和目录服务、动态页面生成、XML、消息服务、事务服务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且提供集群等高级特性,使之特别适合构建复杂的大型应用,并保证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3)业务平台。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时要涉及许多具体的业务平台,业务架构平台是新一代的业务系统基础运行环境,可以使基础技术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有机隔离,应用系统的执行只与应用架构平台有关,而与基础技术平台无关,同时提供一些基础的、公共的组件。对于企业级应用,以信息门户和交易门户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组件,以办公自动化软件OA为核心的系统管理组件是重点。系统还可以包括,以进销存和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组件,以账务、报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组件,以生产计划、车间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组件,以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为核心的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组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其他业务组件,最终形成了全面企业电子化管理方案的产品组合。

(4)门户网站。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过安全隔离通道(防火墙)与企业内网、专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统一的数据接收、。

商业计划的核心范文3

第一,内部职能部门的经济责任不明确,管理行没有用经济手段调节部门行为。

第二,测定业绩的“会计”与经营管理上的“责任”没有做到有机结合,影响了会计管理效能的发挥。

第三,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目前仍使用财务会计,结算会计方式,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责任核算体系不健全。

二、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难点

责任会计制度包括设置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提交责任报告,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经营业绩实施奖惩制度。这些内容在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起来,确有难度。

第一,管理体系庞大,在一级法人与分级管理的体制下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和对责任中心用同一标准进行考核和管理是有难度的。无论是专业银行时期的统一领导,还是转制以后的一级法人,其核心都是强调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在垂直领导的体制下,由总行统负盈亏、统一对外的这一体制貌似全国集中统一,全行上下形成合力,但实质上隐蔽着不少矛盾。同一个制度,同一宏观调控措施,怎么样考评东西南北中各类分,支行的业绩?这些问题统一到一点就是统与分的矛盾,即如何把握统与分之间的度。

第二,指标考核多元化,同责任会计提出的以利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一致。从而加大了推行的难度,降低了责任会计的管理效能。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制的体制,从客观上决定了管理行必须借助于若干指标对分、支行进行业绩考核。利用指标考核业绩无可非议,但指标体系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尤为重要,各家银行绞尽脑汁,试图在“三性”结合上有所突破,结果一直不尽人意,综合各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管理中指标的制定与考核,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即时点指标多,时期指标少;数量指标少,质量指标少;绝对指标多相对指标少。在这种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下,各种弊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是重量轻质,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挖潜。二是为完成指标,重视单一的最后账面结果,事实上忽视了对经营全过程负责任的控制,忽视了对经营效率的关注,因而管理行与下级行之间,常常为争取更有利的计划指标而陷于无休止的讨价还价。本文关注的核心是计划完成与否,而不是效率和真正的效率。三是倚重于绝对指标的考核和管理。指标单一而又缺乏科学性,无法准确地衡量各行的创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最终对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甚微,反复考核之下,被考核的只是指标,而不是经营管理本身,与责任会计思想背道而驰。

第三,受现有体制下的财务制度制约,经营效益不能同利益分配切实挂钩,有效激励难以实现。现有的挂钩只能是拿出职工工资的一部分进行挂钩,而在目前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现有体制下财务制度由财政部门制定,工资计划受上级行计划控制、费用总额、费用分配、工资分配的自主权很少,难解决超利润分配的问题,对经营效果差的也没有相应的有效制约和管理办法。

三、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对策

第一,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通过对经营要素的组织整合,使总、分、支行的职责各有侧重,为合理划分和建立责任中心创造必要的条件。按照责任会计制度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总行侧重于强化市场研究、政策制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风险控制、大宗产品开发、监督检查等职能;一级分行侧重于强化政策落实、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员工培训、发展特包服务等职能;一级分行营业部,二级分行重点强化直接面向客户的市场营销、公关宣传等职能;支行集中精力做好零售和部分批发业务。通过经营要素的组织整合,能够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职责权限,为实行责任会计制度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二,建立依托于责任中心的指标考核体系,使业绩考核与指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管理行对其辖属实行责任会计制度或指标考核,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如果两者相互割裂,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两者有机结合,结果一定是相得益彰。使业绩考核与指标考核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指标考核体系必须依托于责任中心,做到责任明确;专业指标要服从于效益指标,保证目标一致;指标考核与业绩考核合二为一。以贯穿于业务经营全过程的责任会计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指标考核,使被考核者更注重业绩、效益。

第三,构建奖惩机制时,将干部任免、机构撤并、人员分流等与责任目标挂钩,以弥补因财务制度限制所造成的有效激励不足。划分责任中心,对责任中心的责任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并形成责任报告,这些都是责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如果会计工作到此为止,则全部责任会计工作都将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意义。所以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必须构建奖惩机制,对责任中心进行责任考核和责任奖罚。主要的奖罚方式应该是以责任中心的业绩决定每个人的经济利益。但是,在现有体制下,业绩与利益的完全挂钩很难实现,为弥补有效激励不足,将干部任免、机构撤并、人员分流、费用管理等同利润的实现密切挂钩,使责任成本核算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责任会计的最终目的。

第四,与科技部门配合,开发简便易行的核算程序,提高责任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发以常规会计核算为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的,独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原始资料由常规会计核算体系中读入,形成与责任会计报告期相一致,不定期的普通会计报表,为责任会计中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计价和业绩考核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纲.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m].辽宁民族出版,2008.

商业计划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城市设计 中小城镇 城市中心区 功能配比 产业选择

现今,中小城镇多数进行了或正在进行总体规划,但中小城镇的规划主要停留在总体规划阶段和随后的各个小地块的详细规划,对于中小城镇中心区这一极其重要的发展核心考虑并不多,并未深入考虑如何体现中心区的特点和优势。如何能将城市设计的导控手段引入中小城镇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指导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城镇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全面推动中小城镇的发展。本文将以《常平镇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对规划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定位、功能配比、产业选择等方面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外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建设发展,指导本规划区的城市设计,从而对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城市设计进行思考。

一、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现状分析。

1、中小城镇中心区主要类型、特征和组成要素

(1)社会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

即行政中心小城镇中心区,其特征为一定区域内的整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县政府所在地的县城镇中心区、镇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中心区和乡镇府所在地的集镇中心区。其公共建筑设施相对层次较高,中心区的城市设计尤其是公共建筑设施的城市设计可不同程度参考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2)经济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

作为经济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包括工业型、工矿型、农业型、渔业型、牧业型、林业型和旅游服务型。是分别以一、二、三产业为经济支柱小城镇的中心区,以中心区的公共建筑设施为例,带有一定产业性倾向。

(3)物流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

包括交通型、流通型和口岸型小城镇中心区。这些类型的小城镇中心区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客流、物流、商品流的中心,多以陆路或界河的水上交通为主,由于中心区的地理优势,常设置有贸易市场或专业市场等,这类小城镇中心区体现了以贸易为主导的特征,其城市设计也应主要围绕交通流线进行设计。

(4)综合型小城镇中心区

同时具备上述全部或几种职能。县城镇和中心镇一般多为综合型城镇,常常同时承担社会实体、经济实体、物质流通实体等功能,也是目前进行中小城镇中心城市设计的主体小城镇中心区类型。

2、中小城镇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分类

如果按构成小城镇中心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

(1)十字型

以河道或道路交叉口为中心区展开,前者多见于江南水乡的传统小城镇,后者则在现代许多沿路发展起来的新建小城镇中时有表现,其基本特征都为依附交通而出现并发展,由贸易而成为中心区。

(2)一字型

与十字型的产生及特征基本相同,当骨干道路交通量很少或无机动车辆时较为合适,同时要求规模较小,控制在一定的长度内。一字型还分为单侧和双侧两种,单侧发展受道路条件影响较小,而双侧则较大。

(3)枝状型

沿主干线由多枝分叉伸展,呈鱼骨状。空间丰富多层次,一般在较大规模的小城镇中心区才采用。

(4)核心型

围绕着一至数个公共空间或核心建筑而成片布置,形成街区。便于组织多样化的交通和空间结构,适合于各种规模的中心。核又有单、双、多核之分,中小城镇一般以少核为主。核心型是现代小城镇中心的常见形态。

3、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现状分析

(1)定位不准。

不顾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建设大马路、大广场,追求大气魄,倡导“做大做强”。空间尺度上与周围建筑物体量、尺度、比例不协调,使用率低,造成极大浪费。

(2)特色不突出。

没有以中心区自身特点为基础,抹杀城镇个性,导致整体空间失衡。

二、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特点

1、规模特点

中小城镇中心区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殊性,城市设计应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同时应注意规模效益与便利性相结合。尽可能的提

供城市设计的参与性,将调查分析、交流协调、修正评价等过程,广泛的进入城市设计过程,提高决策的客观性。

2、居民生活模式特点

中小城镇中心区居民生活在模式上存在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城市设计应抓住这一特色,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其他城市设计的做法,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3、经济差异的特点

中小城镇的财政与城市相比,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政府的调控在经济上较弱,更多依赖集体、私人和外来多渠道的投资。城市设计应注意到这种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导则,使实施管理在各种利益和原则之间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

三、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常平镇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

1、项目概况

规划区位于常平镇中南部,规划区西至规划道路常发路,东至规划道路常达路,南至环城路,北靠中央公园,总面积约177.44公顷。

2、项目背景

“六个东莞”政策的提出,对常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为常平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常平打造东莞东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亟需新城中心区的带动和支撑。

3、规划目的

此次规划我们面临以下核心问题:中心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打造中心区的区域定位与职能;中心区的活力营造;中心区的生态环境与整体形象。

通过结合中心区案例研究,确定合理的时间、资金、土地出让方式;增强并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具有区域价值的和广泛影响力的功能构成,促进东部地区的快速崛起;打造多样化的、充满活力的商业、商务街区;加强中心区整体开发强度的控制,创造疏密有致、生态优美的城市空间。

4、资源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

常平镇位于珠三角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东莞东部的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中心。规划新城中心区位于常平镇中南部。南临环常南路,北至南城路,位于常平六个片区中的新城片区,与旧城区相距约3000m,周边有多条高速公路穿过,区位优越。

(2)交通资源

常平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规划区内有已建成的潮莞高速,通过潮莞高速便捷地与莞深、深汕、广深等高速公路连接。规划区的区间交通依靠周边的环城路。来往常平旧城中心主要依靠常黄路、常东路。规划区居民现状出行主要依靠新城大道及各条支路。通过新城大道可与现状东莞火车站及镇中心区。环城路、常黄路等城市主干道将本区域与镇区联系起来。

现状路网不成系统,断头路较多;现状出行强度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大;静态交通设施缺乏;公共交通系统缺失。

(3)景观资源

常平镇总共规划有7个公园,规划区与中央公园(社区级公园)相邻,区内现状生态景观环境条件良好,地势平坦,整体起伏不大,有大片农田、水塘和植被。其中在规划区东北部有一山体,在中部地区有一条东西向的泄洪沟,宽约15米。

规划区应将东西向的泄洪沟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并依托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中心区景观带。

(4)空间资源

现状规划区基本未进行开发建设。规划增量用地94.74公顷,存量用地46.31公顷。

5、发展定位与产业选择

(1)区域中心职能分析

常平由最初的农业小镇,发展成为工业重镇,再到现在的向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城市职能也从传统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复合型的辐射周边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转变。常平要发展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要具有区域带动作用,而成为东部地区的龙头城市,则需要承担区域中心的核心职能,需大力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金融贸易、现代信息服务业、中小企业总部等产业。

(2)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本次规划的发展目标是:依托存量土地集中开发,打造“三心一区”,即服务东莞东部的区域性商业文化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宜居、宜业、宜乐的低碳、生态、高品质活力新城区。

本次规划的功能定位是:“东莞东部中心”“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即构建以中小企业总部集聚的核心商务办公中心,着力打造以商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区,提升新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打造拥有带动区域发展、服务周边镇区的活力新区。

(3)产业选择

br>

新城中心区的总体产业发展策略为:“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商业娱乐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以生产促生活,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强化商务办公的核心功能,以生产性服务业带动物流、金融等其它产业的发展。以现代商业服务业、文体娱乐业进行补充优化、完善配套产业,增加片区活力,提高生活质量。

6、中心区案例研究

(2)中心区的建设规模及强度

通过对国内外的cbd开发建设规模及强度的研究总结,可归纳出城市中心区的普遍的建设规模强度,可供本项目参考:用地规模多在200公顷以下;建筑总量在500万平方米以下;开发强度之容积率一般在2.5以上。

(3)中心区的开发周期

成熟的中心区的开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开发过程,并且需要合理适宜的开发策略。从国内外中心区的成功案例来看,开发周期一般要经历起步、快速发展、逐步发展成熟等几个阶段,开发成熟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甚至更长的周期。

(4)中心区的开发模式

中心区应分期有序地开发,遵循住宅—商务—商业的开发次序;采取复合开发模式,使其能适应不同的投资者;采取先小地块出让,聚集人气,再进行大地块、大型开发商的土地出让策略

7、总体城市设计

(1)功能布局

城市功能的确立应嵌入其所处的环境并能发挥其最大优势,建议新城中心区应发展以下功能: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对建设区周边缺失功能加以补充完善。强化现代商业服务业的功能,发展相关配套服务。

主要划分为北、中、南、东四个功能片区。北部片区毗邻旧城,规划为商业区;中部片区承担行政文化中心的职能,规划为行政办公区;南部片区规划为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东部片区规划为居住区。

(2)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一心多廊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一轴——新城大道功能复合轴;一心——区行政中心;多廊——规划范围内形成纵向活力商业廊道和活力商务廊道,环城路和南城路两条横向城市发展廊道以及十五号次干道生态景观廊道;多节点——商业广场、商务广场、市民休闲广场、企业文化广场、生态休闲广场。

(3)土地利用

本次规划的用地布局与土地价值相匹配,采用高强度开发,中心绿地周边采用低密度开发,核心区适宜居住区的开发;根据用地功能合理划分街坊尺度,控制单一地块的规模,以控制合理的开发门槛,并提供灵活的组合机会。街坊内再划分地块,最小地块不小于2000m2;用地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同时兼容商业、文化、公寓等功能。在用地开发方面,允许复合功能的用地布局,如商业和办公、文化的综合用地。

(4)城市设计目标与理念

本次规划的目标是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遵循节地高效的原则,塑造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间形态,打造区域和地区重要核心。充分结合开发时序与实施策略,采用渐进式的发展,逐步推进地块开发,引导城市空间发展。通过功能、空间、交通等多种复合,营造地区活力。  本次规划的理念是明确中心、功能复合、分区特色、强化门户、紧凑舒适。以行政中心为核心进行圈层式开发,以塑造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间形态,强调单位面积的高产出和立体开发,使得规划区成为城市的重要核心。根据片区和场地区位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功能单元,引导功能提升和建设。根据不同地块的场地特征,通过空间设计和功能组织,体现每个场地的特色和价值。重点强化新城大道两侧以及环城南路与新城大道的门户区域的设计,打造常平的门户形象。选择与新城中心区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尺度,采用灵活适中的街坊尺度。

(5)城市设计重点

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使用需求,重视人的步行体验,创造良好的步行空间,结合中心绿地与泄洪沟旁的绿带,设置生态的慢行系统,提供最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界面——沿新城大道东侧塑造裙房连续、塔楼韵律起伏的商务办公界面;商业区形成裙房连续、商业氛围浓厚的且能体现本地建筑特色的商业界面。

轴线、节点——规划范围内形成北、中、南三个城市广场作为三个功能片区的公共开放空间,南北向沿新城大道形成商务休闲轴、以行政办公为核心向南北形成中央景观轴。三个广场通过中央景观轴相连,中央景观轴与商务休闲轴并列,东西

向沿十五号次干道形成人文生态轴,与人文生态轴相衔接,形成本片区主要的公共空间构架。

标志——拟建标志物建筑于新城大道南北两端可作特色地块处理。

区域——采用密集宜人的小尺度街坊模式,打造中小企业商务区,提升该区的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具有活力的、高效的城市中心。

公共空间——设定服务半径良好的新城中心区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创建生态和谐的城市。将半公共绿地及半私密绿地空间通过人行步道与周边邻近公共绿地空间连接,将绿化带到每一个地块。

(6)道路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强调对外交通的快捷性和内部交通的可达性,建立与常平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相适应的高效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实现居民出行快速化便捷化的总体目标,同时通过调整交通组织方式降低开发强度对交通出行的影响,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构建分层服务的城市道路网络、公交优先、强调慢行、完善静态交通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体系、加强交通管理。

(7)绿地系统规划

依托现状景观格局,结合规划区定位及总体空间布局,动态构建“一主一副多廊一心多点”的绿地系统。通过加宽《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退线,形成个性化退线界面,从而预留出景观廊道。景观轴线、景观视廊和景观节点用地性质与地块用地性质相同,轴线、视廊和节点的形成是用控制图则的形式进行建筑退让管理,形成景观视廊和节点。

(8)城市风貌规划

本次规划分以下七个风貌分区:

新城大道景观廊道风貌区:新城中心区的核心风貌区,城市干道两边的形成开放、连续、通透的城市界面以及生态绿色廊道。

行政办公休闲风貌区:市属办公、非市属办公结合中心绿地,打造中心区的生态核心区,创造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

现代文化商业风貌区:结合城市综合体、综合商业、文化、娱乐等多重功能,是吸引人流、体现新区活力的重要区域。

企业总部风貌区:以企业总部和商务酒店为主,依托规划区完备的服务支撑体系,形成企业区域性的商贸办公区。

现代商贸办公风貌区:以高端商务以及中小企业总部为主,形成高质量的现代商贸办公空间。

城市生态居住风貌区: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建设吸引精英阶层的高品质生态居住区。

现代时尚居住风貌区:该区与邻近的工作区域紧密相连而又有适度分割,是周边工

作人士的理想居住空间。

8、实施策略

建议本项目开发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即根据本地具体的政策及市场的变化情况,选取灵活的开发策略。分期、分区开发,不同地块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使能适应政府、大型开发商、个性开发商、中小企业等不同的投资开发者,以全方位推动中心区开发建设。分期,有节奏地进行土地开发建设。

四、结论

商业计划的核心范文5

摘 要 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与传统纵向一体化管理有着根本区别的管理模式,两者的结合是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对激烈竞争、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提高赢利水平的需要,两者的结合不仅拓宽了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而且为供应链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两个整合。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整合

一、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及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简介

电子商务包含电子方式和商贸活动。联合国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对电子商务给出了较为权威的定义:“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它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他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商务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1]。”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概念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到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再到消费者手中将其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一是从静态的结构来定义供应链管理,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客户在内的网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二是从动态的运行来定义供应链管理,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协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的一个过程,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可以取得高效率,信息共享会使决策更科学。

二、本文研究的两个立足点:生产制造企业和电子商务诸多模式中的B2B模式

1.生产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中一般处于中心节点的位置。相对于以供应商或经销商为核心的供应链而言,以生产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兼具采购、制造、销售等功能,更有代表性。供应链中的领导企业大多为生产制造企业。

2.选择B2B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一个立足点的原因是,B2B的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真正突破,无论从参与企业的数量、涉及的金额,还是交互信息的规模上说,B2B模式都是电子商务的主体。

三、第一个整合:电子商务与企业内部供应链基本流程的整合

SCC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本文采用由供应链协会(Supply Chain Council,SCC)制定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COR)[2]关于企业内部供应链基本流程的划分来研究和探讨电子商务与企业内部供应链基本流程的整合。

SCOR第一层流程定义将企业内部供应链划分为计划、采购、生产、发运和退回五个基本流程。该层给出了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基本描述,给出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

1.电子商务与计划流程的整合。计划流程是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制造商和销售商建立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基础,计划流程明确了企业在运作中的核心活动,有助于企业了解如何在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过程中合理地分配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借助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集成与实时共享,可以提高计划流程的效率和科学性。

2.电子商务与采购流程的整合。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首先,采购部门负责对整个采购过程的组织、控制、协调,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供应商数据库和物资数据库的信息交换,制定具体的物资采购计划,然后将采购需求通过Internet传递到供应商的系统。其次,供应商通过信息共享,处理来自企业的信息,预测企业需求以便备货,当订单到达时按时发货。再次,企业相关部门通过中央服务器获取采购管理系统中的物资采购信息。

3.电子商务与生产流程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流程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集成性、群体性、分布性等特征。首先,在供应链联盟中,企业之间以合作生产的方式进行,企业生产决策信息通过Internet/EDI实时地在供应链联盟中由企业通过协商决定,企业在Internet上实时地和合作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其次,经过协商,企业主管层做出主生产计划(MPS),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传递到车间主管层,车间主管层根据主生产计划相应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和粗能力计划(RCCP),同样通过Intranet传递到作业主管层,作业主管层据此做出制造作业计划(MES)和细能力计划(DCRP)。再次,在企业的具体生产组织过程中,项目通过Intranet获取作业主管层制定的制造作业计划(MES)和细能力计划(DCRP)来组织和实施具体的生产事宜。

4.电子商务与发运流程的整合。电子商务与发运流程的整合就是电子物流,所谓电子物流是指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最显著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电子物流最主要的特点是前端服务和后端服务的集成。首先,该模型实现了前端的顾客订单管理、客户管理与后端的库存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的结合。其次,客户订单作为物流需求输入到电子物流的前端服务,运输部门向仓库领取货物,然后组织运输并把货物交付给客户。再次,在整个的物流过程中,后端服务提供了对整个流程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实时和同步。

5.电子商务与退回流程的整合。退回流程相对于发运流程是一种逆向物流形式,它主要包含两种形式的流:将原材料退回给供应商和接受来自最终消费者的退回产品,后者对企业来讲最为重要。由于退回流程实际上只是发运流程的一个逆向的物流形式,所以可以将退回流程纳入发运流程实行集成化管理。

四、第二个整合: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外部供应链流程的整合

1.根据兰伯特、库珀和帕哥等人的调研[4][5]显示,供应链中有八个流程被视为重要流程,被称为核心供应链流程(key supply chain process),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管理、需求管理、订单执行、生产流程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开发和商业化、退货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涵盖明确核心客户,按需定制产品和服务,衡量客户的利润率和企业对客户的影响;客户服务管理主要包括为客户提供相关信息,如可用产品、发运日期、订单状态、产品与服务协议的管理;需求管理包括根据企业产出能力考虑客户需求,预测需求并协调生产、采购分销;订单执行即将企业的市场、生产和分销同步,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生产流程管理就是确定生产流程需求,以灵活性和周转率的恰当组合来满足需求;供应商关系管理是指管理与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协议,与核心供应商建立紧密关系;产品开发和商业化是指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将它们投入市场,将流程中的供应商和客户整合在一起,缩短上市时间;退货管理是指管理旧货的处理和产品的召回,以及将各种要求打包和尽量减少将来的退货。

2.依据兰伯特、库珀和帕哥的八个核心供应链流程,在既定的供应链战略指导下,应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实现八个核心供应链流程的集成管理,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协调统一,从而为最终消费者和供应链成员创造价值,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首先,该整合的思想是将八个供应链核心流程分别在不同的供应链成员间和不同跨度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其次,在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整合两个流程,在核心企业与客户之间整合四个流程,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整合两个流程;再次,值得注意的是,流程之间的整合不是孤立进行的,一个流程的整合有可能依赖与另外一个或几个流程的整合,它们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总结

第一个整合是第二个整合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个整合是第一个整合的目的和归宿,两者共同统一于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之中,两个整合的直接目的就是理顺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供应链其他成员之间的信息流,进而实现对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第一个整合为企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内在基础,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第二个整合为企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了成员协同的保障,从里到外,从部分到整体,从中间到两端,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整合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准备了良好的管理思维和技术手段,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京华.电子商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30-132.

[2]省略/,Supply Chain Council,SCOR Version 5.0

商业计划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商品陈列;培养目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88

1 课程性质

《商品陈列与技巧》属于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教材,也是连锁经营原理专业主干课程教材。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组织,而不是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突出商品陈列和超市布局技能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操作性很强,是一门高职教学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

2 教学内容

2.1 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的学致包括:(1)商圈的分析与店址选择,包括市场区域和区位的选择、商圈分析、商店围观位置选择、两种选址方法;(2)卖场外部形象规划与设计,包括卖场命名卖场门面设计、卖场标志与招牌的设计、卖场橱窗设计、卖场出入口设计;(3)卖场内部布局规划,卖场格局规划、卖场通道布局、卖场设施的布局;(4)商品陈列配置规划,包括商品的分类及结构、商品配置方案的制定、磁石点理论的应用;(5)商品陈列中的注意事项,包括立功受点内部环境设计、商品价签及POP广告的布置说明、商品陈列的调整和检查;(6)卖场商品陈列,包括商品陈列的准备、各类商品的陈列。

2.2 实训任务

结合理论讲解,根据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实训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相关的商品陈列技能。

任务一:假如你开一家店铺(或选择一家店铺),对其店铺的选址进行分析。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商圈分析;区域分析;位置选择;竞争对手分析。

任务二:假如你要经营一家店铺,你将如何对店铺命名,对店铺的招牌的设计。学生在做任务时,要写明命名的理由,设计出招牌的样式并对其进行解读,将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

任务三:假如你经营一家服装店铺,对服装进行陈列并对店铺橱窗进行设计。学生做任务时,要突出店铺的经营特色,对其设计做成PPT及对其进行讲解。

任务四:假如你经营一家超市,对超市的商品制作商品配置表。

任务五:假如你经营一家超市,在节假日和特殊节庆日期间,对商品进行特色陈列,突出该节日的气息,增加销售额。学生对其商品进行重新的陈列,将陈列的商品进行拍照并对其陈列方法进行讲解。

3 培养目标

3.1 知识目标

(1)了解商圈的分析与店址选择;(2)理解卖场外部形象规划与设计;(3)掌握卖场内部布局规划;(4)掌握商品陈列配置规划;(5)掌握商品陈列中的注意事项;(6)通过学习对卖场的商品陈列有整体把握。

3.2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超市规划卖场布局学习,针对性的制作商品配置表;(2)能够通过对卖场布局对消费者的影响的学习,熟练掌握商品陈列的方法;(3)季节性和节假日时,能够对商品陈列作出相应的规划;(4)能够对不同类别的商品注意事项,针对相应商品进行合理的陈列。

3.3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2)提高学生对卖场布局的分析规划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制作商品配置表的能力;(4)塑造学生对商品陈列具有创新性。

4 考核方式

4.1 知识考核

4.1.1 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40%。

4.1.2 考核内容

(1)商圈的分析与店址选择:商圈的分析、卖场选址的重要性、卖场选址的影响因素、卖场组织的构成;

(2)卖场外部形象规划与设计:卖场的命名原则和要求、卖场门面的设计、卖场招牌设计、卖场橱窗的设计要求及制作要求及卖场出入口的设计和管理;

(3)卖场内部布局规划:卖场格局的类型、卖场通道的类型及设计、卖场设施的布局;

(4)商品陈列配置规划:卖场商品的分类结构、商品配置表的功能及制作程序和要求、卖场商品组合的内容及优化方法、卖场磁石点理论的应用;

(5)商品陈列中的注意事项:卖场内部环境的设计、卖场价钱及POP关高的布置说明、商品陈列的调整和检查;

(6)卖场商品陈列:卖场陈列的原则和要求、商品陈列的方法、卖场各类商品陈列的要求及方法。

4.1.3 考核方式

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闭卷。本课程期末理论考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专业核心课程常用到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为主)、多项选择(主要以方法理论知识点为主)、简答题、论述题等。

4.2 能力考核

4.2.1 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4.2.2 考核内容

主要采用“应用能力”模式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本部分基于课程小组表现及期末结果纳入期末考核中。

4.2.3 考核方式

实训任务5个,每个任务占分20分,总计100分,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实际练习,由学生完成随堂实训中规定的问题,基于每个问题设置的权重比例以及学生完成情况给出实训成绩,包括参与小组实训的积极度,小组实训的学习态度,小组实训的完成效果、遵守学习纪律意识等赋分,最终总体30%比例折算出能力考核项成绩。

4.3 过程考核

4.3.1 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4.3.2 考核内容

学生上课的考勤和平时作业评测。

4.3.3 考核方式

(1)考勤: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扣分每次1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

(2)平时学习成效评测:本学期本课程计划作业次数6次,根据每次作业完成质量,经批改分为A、B、C、D四个等次,A等每次加2分,B等每次加1分,C等不加分,未按时交作业者扣2分。记录在平时成绩登记表。

5 结论

通过对商品陈列的教学改革,学生不再是一味的倾听,通过自己的思考、动手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变成了主动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同时也改善了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我展示、讲解的过程,自我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创新。这样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和主动的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实际学习中大胆创新,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于镇江.商品陈列之我见[N].中国商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