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1

国务院国资委和荣融同志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很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根据《*-*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分析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交流经验,动员中央企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希望我们能以今天这次标志性会议作为一个新起点,在今后两到三年内使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有一个大幅度跨越和提升。

刚才,陈大卫同志代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既是动员和部署会议,也是总结成果的学习交流会。大会安排了专家讲座,5家企业代表作大会发言。另外,还有7家企业提供交流材料。会议内容十分丰富。下面,我就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讲五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中央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点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发达国家正在向信息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央企业在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基础电信服务及大部分增值服务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电网覆盖全国,发电量约占全国的4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7.5%;生产的冷轧板、涂镀板等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5%。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拥有一批重要骨干企业;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农业、医药、建材、投资等领域拥有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中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不仅对提高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而且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意义深远。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支持大型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政策,发挥大型中央企业信息化的龙头作用,并列入战略行动计划。由此可见,大力推进信息化,已成为中央企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手段本身的快捷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在管理上所能达到的规范性、透明性和先进性等,是传统管理手段无法达到或难以比拟的。信息技术的深刻介入正在使传统的企业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经济学和IT领域专家艾金森(RobAtkinson)提出,世界经济在经过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达20年的总体低速增长期后,近十多年来,世界经济已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其中,信息技术已超越人们普遍认为的仅仅是经济的一个领域而正成为经济的第一驱动力。虽然目前我国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全球第一,然而针对我国产品附加值低、高档产品仍依赖进口的现状,并借鉴美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被日本、德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反超的教训,我国一些专家已认识到并提出,通过信息化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必然选择,信息化将打开中国制造业的“涅??”之门。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可归纳为:设计数字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制造装备数字化提升加工和装配的自动化和精密化,提高产品精度和加工效率;生产过程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实现企业内外部协调的最优化;企业整体数字化实现在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集成和最佳利用,从而促进制造企业业务过程、组织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

大量的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实践证明:信息化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进入了微利时代,企业成本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是企业降低成本、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是增强市场应变能力的必要条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里,增强市场应变能力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信息化则成为增强企业应变能力的“加速器”。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化,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需求变化,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信息化是解决数据失真问题的可靠工具。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企业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基础,而基础数据失真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的老大难问题。通过管理信息化,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的采集、传递、分析可以交给铁面无私的计算机来完成,管理者可以借助网络穿透中间层查询底层数据,加上在原始数据登录环节实行“干者不录、录者不干”等交叉制约制度,可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信息化是堵塞采购、销售环节管理漏洞的有效手段。加强采购、销售管理仍然是当前企业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购销活动发生在企业围墙之外,大量的市场信息和客户资源容易被少数人操作控制,这就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性。这不仅为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使业务透明化、管理程序化、监控高效化,成为堵塞这类管理漏洞的有效措施;信息化是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的技术保障。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直接受制于企业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正是和传统的企业信息处理手段相适应的。要实现组织管理扁平化,只有以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为技术支持,才能打破传统管理的极限,建立起快速灵敏反映市场的组织结构。因此,对于中央企业而言,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我们一定要在认识上看清这一点,真正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真正实现内涵式、集约型发展。可以说,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里,不重视、不懂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决不是称职的企业家,也决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现代企业家。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分管此工作的企业领导的事,更是企业“一把手”和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都应重视的工作。参加今天会议的代表,只有95家企业的分管信息化的企业负责人到会,还不到三分之二,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分管信息化的企业负责人没到会也没请假,说明重视程度还不够。今天凡是没来企业负责人的企业,大家回去后一定要向企业“一把手”汇报,希望每家中央企业的领导人都能提高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中央企业发展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看待。

(三)深刻认识中央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差距,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目前,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信息化实际上形成了一条新的竞争起跑线,使得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大家对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我国的趋势非常关注,都在研究这些国外大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都在制定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应对措施。但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无论在哪个领域,无论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在管理方面无一例外都是用信息化全副武装的。如果我们中央企业在管理手段上不迎头赶上,即使我们通过努力使产品和服务达到国外企业同样的水平,在管理方面的差距也将使我们难于和这些企业竞争。我们提出到2010年在中央企业中培养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具有国际竞争力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支撑。中央企业要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必须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对标,不光是在产值、利润、销售收入这些方面对标,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上对标,这里边最重要、最基础的那就是信息化建设。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目前信息化已经成为制约多数中央企业发展的短板。中石油组织人员到美国做过考察和调研,他们与美国的石油公司在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对标,对标的结果是我们的石油公司与美国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相差8到10年的距离。所以,中央企业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信息化建设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抓实干,急起直追。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最终在世界上赢得立足之地。

(四)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最有利的发展时期,要坚定信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宏观环境来看,党和国家把中央企业信息化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制订一系列推动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方面、法律规范方面、支撑环境方面、标准化方面为中央企业信息化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从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效来看,国资委成立四年来,中央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管理基础和制度基础。从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看,虽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也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拥有一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中央企业中有一批企业的主业就是从事软件开发、网络运营、系统集成和硬件设备制造,拥有了良好技术支撑。可以说,中央企业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就能在信息化建设上,大幅度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肯定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中央企业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于加强信息化工作的各项要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做强做大主业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综合管理系统、专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和网络办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基础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信息化建设为中央企业提升集团控制力、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增强信息化、全球化条件下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向全局性、集成性应用阶段发展,集团管理控制能力增强。

一大批中央企业集团组织成员企业加快建设覆盖全集团的综合管理系统,强化各项管理业务之间、关联协作企业之间的实时沟通与协同,规范管理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努力实现跨地域、跨企业集团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信息系统从各部门、各成员企业局部单独应用,逐步向跨部门、跨企业集成应用的阶段发展,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实时管控能力、业务协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例如,在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中国三峡总公司通过建立集团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内各成员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中国外运股份公司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财务系统,实现全部所属企业财务数据的大集中,350个核算单位共同使用,上级公司可直接查询下级公司的每一笔明细交易,大幅度提高了总部的集中管控能力。在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方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国中煤能源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不少企业开发应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把各成员企业分散在各银行的资金自动汇总起来,实现对全集团资金的实时监控、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在业务流程管理方面,中国中钢集团实施ERP系统,集团总部和20多个子公司建立了以“系统集成、功能联动、流程管理、标准统一、信息共享”为特征的集成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上实现了五个一体化: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控一体化、公司间业务协同一体化、公司经营网点一体化、经营层与决策层一体化。中国石化集团已有上中下游62家企业ERP系统成功上线运行,进一步规范了各企业的财务、计划、采购、销售等业务管理流程,强化了费用、应收、应付、销量等关键业务控制点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初步实现了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动态“三流合一”。武汉钢铁集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合同为主轴的整体产销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生产效能和市场竞争力,管理机构向扁平化转变,中间库存大大降低,合同交货期明显缩短。中国移动为达到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SOX)法案》第404条款要求,建立了IT控制矩阵。在网络协同办公方面,各企业大力推进电子邮件、电子公文、视频会议等网络协同办公系统建设,确保纵向指挥和横向协作最大限度地克服时间、空间地阻碍,信息传递和办公效率显著提高,节约了大量消耗。

(二)深入应用专业信息系统,为做强做大主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各企业立足所在行业,在主营业务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标准和业务运营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操作标准和管理流程,推动业务创新,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第一,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得到加强,信息化成为企业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航天、航空、电子、机械、汽车、建筑、工程等设计制造企业,在装备和产品研制过程中,深入应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技术单元(如CAD/CAE/CAM/CAPP),加快“甩图板”,技术体系基本实现由传统模拟量传递向数字量传递的过渡和转变,有效缩短周期,减少出错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所属长安汽车集团在重庆、上海、欧洲建立三个汽车研发基地,利用连接三地的专线网络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化异地协同设计,设计周期明显缩短。第二,各类企业大力推进生产经营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优化业务管理流程,推进各环节业务数据共享,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华能集团实现了总部对下属40多家发电厂生产运行的实时监管。钢铁、石化等企业应用制造执行系统,提高生产管理与生产控制一体化水平,实现精细化、集约化生产。此外,交通运输、电信、酒店等服务型企业,也建立了覆盖各个经营网点的业务运营系统,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电子商务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许多企业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深入开展网上服务、在线交易、集中采购等电子商务,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等企业建成具有采购和销售等功能的电子商务系统,组织网上集中采购和产品销售,降低采购成本、规范购销业务、规避暗箱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中国石化集团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从2000年8月投用至今,网上采购品种从最初的8个大类、5000多种物资扩大到目前的56个大类126,700种物资。到*年底,网上累计采购成交金额2,887亿元,累计节约采购资金近百亿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通过开展集装箱网上订舱、货物跟踪监控、远程提单打印等电子商务,改善了客户服务。宝钢集团等企业将产供销综合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整合在一起,响应市场速度大幅提高。

(四)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了科学决策和技术创新能力。

各企业积极通过数据挖掘、信息网站、知识管理等,加大力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施信息分级共享,为管理决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建立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为提升管理决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中化集团应用商业智能系统,将ERP系统中存储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数据抽取出来,及时为各级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参考。不少企业对内部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加强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上网,加大信息量,成为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交流的重要平台;整合集团公司及成员企业的互联网站,及时反映企业改革发展重要工作和成果,向社会有力地宣传了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中国石油集团采用统一平台建立了1600个信息门户,上网信息80多万个文档,公司员工通过信息门户系统实现了对网上信息和服务的共享。一批企业积极探索开展知识管理,开发建设情报文献、标准档案、成果专利、政策法规等公用数据库,以及产品、工艺和设计等各种专业数据库,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应用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有效存储和管理重要产品电子文档,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使设计任务能够高效、协同地完成。

(五)信息化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加快发展并实现新目标做了必要准备。

第一,积极建立集团企业级的信息网络平台。多数企业以集团总部为核心,建立了覆盖各地成员单位、安全高速的专用信息网络。部分企业专网还实现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应用,有效支持了日常办公、财务管理、运行调度等各项业务应用。第二,多数企业初步建立了集团公司级的信息数据中心。整合分散在各环节、各子企业的业务数据资源,基础数据存储零乱、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得到不同程度地解决。第三,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各种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共享、协同创造了新条件。第四,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如船舶工业、华侨城集团、邮电器材集团等一批企业设立了信息化工作专职管理部门,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强化了信息化工作统一管理。*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移动、电子科技、华侨城、中国机械、邮电器材、水利水电、铁路工程、国家电网等一批企业专门召开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做了部署,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企业监管信息系统难以适应企业快速扩张和增强集团控制力的迫切需要。二是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基础薄弱,难以适应信息系统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迫切需要。三是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的瓶颈。四是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难以承担组织各成员单位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建设全局性、集成性信息系统的重任。五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难以适应信息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六是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矛盾,信息化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应用。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期间加以重点解决。

三、努力实现“十一五”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措施要求。《指导意见》是在反复研究讨论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现状、存在问题、面临形势和任务要求基础上形成的,是“十一五”时期指导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多数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这个目标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到2010年所有中央企业都要建成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解决目前信息化分散建设、各自为政问题,实现集团内部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工作流的融合。二是多数中央企业到2010年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综合管理三个方面,与同行业相比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的是应用信息技术突出抓好主业,做强做大主业,提高集中管控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应该说有基础,也有困难,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共同努力,下大力气研究制定措施并认真实施,坚信是能够做到的。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具体工作。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合理建设、科学管理、有效运行的良性机制。

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体系。各级企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直接参与信息化重要决策,亲自协调推动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主管信息化的企业领导要负责抓好落实。加强制度建设,我重点强调两点:第一,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通过设立这个岗位,以加强企业领导人的重视程度,并强化信息化建设的专业领导和指导能力;第二,集团公司及所属规模大、重要的生产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从中央企业来看,大多数设立了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但有的还是没有专门机构、或有机构没编制,人员没到位。一定要做到机构、人员、职能和责任“四到位”。

要制定出切合中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统一制定全面支持集团公司的信息化规划是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各中央企业应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组织架构、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等,统一制定“十一五”信息化规划,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有阶段性目标。同时,要做好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

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预算管理制度,既要保证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的资金投入,也要加强投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条件成熟的企业可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为专项,实行专款专用,避免分散投资,保证重点建设经费。

要探索建立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改变“有建设无考核”、“重建设轻应用”的状况。从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工作效率提高等方面,研究制定具体简便、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考核指标。通过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开展对标的方式,将信息化建设成效列入企业各部门和各成员单位,以及信息化组织领导、工作管理、建设应用、维护服务等各环节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并与企业薪酬奖励等分配制度挂钩。

要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加强全员人员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引进和培养企业急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制订企业全员信息化培训计划,针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有组织地开展信息化培训,着力提高全员信息化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同时,要大力倡导共享、协同、透明、高效、升级的信息文化,强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意识。

(二)深化应用,大力推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来自需求,效益来自应用。我们必须在应用上狠下功夫,从系统建设一开始,就要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完善、改进、优化应用系统的功能,做到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协同效益。应用系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各项功能的载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是制约企业信息化效能发挥的一个“瓶颈”,这是信息资源的浪费,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要面向需求,选择企业信息化优先支持的业务,部署应用系统建设和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对已建成的应用系统,要根据业务需要通过管理规范加强协调、技术支持等手段推动互联互通;对在建的应用系统,要根据互联互通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必要的调整;对新建的系统加强规划指导,把互联互通作为立项审批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己建、在建还是新建系统,都要统一格式,统一标准,解决好互联互通的衔接问题,不仅在硬件上要能够连接,而且在软件上要相互适应,防止无效投资,重复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强协作配合,采取实际步骤,解决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互联互通问题。只有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做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集中管控能力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只有实现了共享,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否则就是很大的浪费。必须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业务协同的要求,扩大信息交换范围,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三)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关键项目的建设、管理和应用。

突出重点就是按照我们确定的“十一五”建设目标,重点抓好综合管理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紧紧围绕增强企业集团管控力,围绕推进主营业务,围绕电子商务应用抓好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应用。

要坚持科学的方法抓项目建设。坚持做好项目前期研究,明确项目范围、技术方案、实施方式、投资预算,为项目实施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坚持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内部队伍与外部队伍在项目内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在系统实施中的积极性;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信息系统实施策略,通过试点制定标准模板,然后再推广实施,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坚持选用成熟软件,避免从头开发,坚持标准化,兼顾个性化,降低实施难度;坚持通过招标选择软件、硬件产品供应商和管理咨询公司,降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坚持采用规范的项目管理方法,严格控制项目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加强项目建设的后评价;坚持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借鉴国际大公司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提升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

(四)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保障信息安全。

这是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坚持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要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订符合企业特点的技术标准;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范体系,加大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执行力度。认真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落实好国家有关“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的有关政策,把信息安全放在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位置。要正确处理好加快信息化发展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加快信息化发展中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以信息安全保证信息化发展。对处于国家重要行业中的中央企业,如军工企业、国家电网等企业,尤其要强调信息安全。要建立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做好信息系统灾难备份,做到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相结合。

四、积极配合建设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

国资委机关信息化建设与很多中央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为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我们制定了《国资委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了这个规划。在这个规划当中,除了我们机关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推进电子政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综合监管的重要内容。国资监管系统建设与央企信息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国资监管系统的很多内容都与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关。当前,我们围绕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建设,重点抓的项目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一期工程项目”。此外,还有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委内部分业务系统、“金宏工程”国资委项目。下面,我重点对这几个项目作一简要介绍。

(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一期工程项目。

*年初,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了我委申请的这个项目的建议书,项目可研也已完成,接下来就是做初步设计和正式启动整个项目的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一期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了13个系统和10个大的数据库。13个系统:一是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系统,二是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系统,三是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管理系统,四是企业财务状况监督系统,五是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系统,六是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七是企业国有资产统计评价系统,八是企业财务信息查询分析系统,九是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系统,十是中央企业人员管理系统,十一是中央企业重大投资管理系统,十二是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监督系统,十三是纪检监察管理系统。10个信息资源库:一是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二是企业绩效评价数据库,三是企业人员管理数据库,四是企业财务数据库,五是国有产权数据库,六是资产统计数据库,七是企业经济运行数据库,八是企业投资数据库,九是纪检监察数据库,十是政策法规文献数据库。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中央企业不但是这个项目的重要用户群,而且也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央企业参与我们这个项目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要提供业务协同的需求,配合开发中央企业数据上报管理系统;二是提供配合开发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三是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共享的需要,按照项目统一制定的标准规范做好本单位信息资源目录的抽取和编目,完成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配套工作;四是研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接口规范,开发中央企业已有应用系统的接口;五是实现企业运用系统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连接,系统间的数据动态查询;六是做好网络的配套工作,按计划建立与国务院国资委监督管理系统的网络连接、维护网络的畅通和安全。

(二)国资委与中央企业视频会议系统。

这个系统是《国资委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1月18日,国资委第47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建设方案,明确由中国联通负责建设国资委与中央企业视频会议系统,今年6月底投入使用。3月份,办公厅已开会进行了部署。该系统建成以后,将实现国资委与各中央企业之间的多方视频会议、国资委领导(包括监事会主席)与中央企业领导之间的多方可视通话以及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领导之间的多方可视通话。通过这个系统的建设,搭建起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高效安全稳定的网络平台。

(三)国资委部分业务系统。

国务院国资委部分厅局结合自身业务已经建设和正在建设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如统计评价局的企业财务数据查询系统,产权局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信息监测系统、上市公司国有股监测系统、产权登记网络系统,企干一局和企干二局的中央企业人员管理系统、纪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等。

近期,随着《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根据国务院对应急工作的部署,对中央企业相应的业务系统的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使风险管理的各项管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已经建立或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央企业,要尽快补充、调整、更新已有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程序,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要将风险管理与企业各项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软件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同步运行。二是国资委将逐步通过网上对企业投资活动实行分类管理,年度投资计划和规划内的主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对非主业项目实行审核管理。三是要建立应急管理基础支撑系统。完善应急指挥厅和值班室等应急指挥所。建立应急管理、求援预案、救援决策、应急培训等管理系统。通过应急平台上实现对应急救援方案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加强对专业队伍、救援专家、储备物资、通信保障和医疗救护等应急资源的动态管理。

(四)金宏工程国资委项目。

这是发改委牵头、八部委共同建设的有关宏观经济管理的共享系统和信息资源库工程。国资委负责一个子系统和1个数据库,即“国有重点企业共享数据库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前,这个项目已进入了实施阶段。

无论是那个项目,中央企业都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用户群,同样也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请各中央企业高度重视,树立全局观念,积极配合做好系统的建设工作,确保按时建成并投入使用。

五、切实加强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监督

为推动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序、健康的发展,国资委将会同国信办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一)加强工作检查和业绩考核。

下半年,视情况组织检查企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情况。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四到位”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排队,并通报有关情况,加强对落后企业的督促指导。从今年开始,尝试建立考核机制,将信息化建设内容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一部分,纳入企业主要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范围。今年先着眼于解决信息化工作没有考核的问题。中央企业6月份以前报送本年度信息化建设计划任务内容,第二年3月份前报告年度计划完成情况。国资委将信息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业绩考核的参考内容。必要情况下,国资委要组织对部分企业的情况报告进行抽查核对。

(二)加强业务咨询和工作指导。

国资委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今年要从各中央企业和有关方面,组织遴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理论扎实的信息化专家,建立中央企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些带有共性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分行业、分应用领域研究提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化建设指南。根据企业的需要,组织专家协助企业编制和修订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协助企业开展信息化项目评审,组织专家协助企业开展信息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工作交流和研讨合作。

继续组织召开集团企业CIO年会等信息化研讨会,深入开展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组织编制中央企业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定期通报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成效,为各企业相互交流和借鉴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建立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交流平台,通过国资委互联网站、国资委工作交流等各种媒介,宣传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优秀成果和工作研究成果。

(四)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信息化培训。

积极面向中央企业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工作负责人,分期分批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采取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进行培训,帮助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准确地把握全球范围信息技术前沿应用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企业变革可能造成的深刻影响,正确把握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素质,提高领导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做强做大的本领。

(五)加强检查落实软件正版化工作。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2

侯晓轩表示,当前各级国资委、央企、国企对下属单位的经营状况、风险及时掌控需求不断增加,虽然国资委个别厅局处室有独立的系统,央企、国企也建立了ERP系统,但从综合监管的视角来看,还没有完整的系统可以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蝶推出了针对国资委和省市区县国资委的国资委业务监管平台,以及针对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央企综合快报与监控平台。

侯晓轩介绍,国资委业务监管平台主要面向各级国资委,旨在实现对央企、地方国企的实时监督和管理,围绕“管人、管事、管资产、纪检监察”四个核心业务。其产品框架包括“一个中心、三大平台”:“一个中心”指信息资源中心,它是国资委进行资源共享的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三大平台”指数据采集平台、监管业务处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采集平台用于对下属企业数据的采集、过滤、转换和载入;监管业务处理平台通过“报表+台账”的模式支撑核心监管业务;决策支持大数据分析平台用来动态监测企业经营过程和风险,通过对标和大数据分析把握企业的发展脉搏和趋势。侯晓轩表示,金蝶希望通过国资委业务监管平台帮助各级国资委快速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种监管相结合的模式,按照分层、分类的管理原则,协助和保障国资委更好地行使“五项权利”(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否决权、奖惩权)、把好“六道关口”(分类管理关、资产运营关、财务监督关、考核激励关、预算管理关、治理结构关);按照企业资本结构、功能定位、所在行业和发展方向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监管和考核评价方式,建立起管理有序、监督有力、运转顺畅的监管体系;创新国资监管模式。

央企综合快报与监控平台则是为集团企业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信息收集分析手段,为各管理条线建立核心业务台账、报表和交流服务平台,让集团快速实现对下属单位的知情与管控,并满足对重大事项进行风险预警和追溯的要求。同时,该平台通过商业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提供立体的、可视化的经营数据,适用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央企集团、省市国资委下属国企集团、民营企业集团。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3

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四年多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国资委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部署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

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三块内容:一是国资委机关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二是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包括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监管、国务院国资委与各地国资委的信息化建设;三是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所监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现在实施的、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资监管系统一期工程包括了全国国资监管的内容。国家宏观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工程即金宏工程中,国资委承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这些都涉及到各地方国资委的工作范围。从这三块工作来说,国务院国资委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这几年在委党委和李荣融主任的高度重视下,进展非常快。特别是8月28日,我们开通了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这是一个专用商密级视讯系统,可实现国资委内部、国资委与中央企业间、中央企业与中央企业间的视频会议及可视通讯。开通以来短短的半个月里,已经召开了数次会议,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在视频会议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专门预留了与各地国资委的接口,作为后期建设内容。关于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4月又共同召开了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整个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目标和工作要求。最近,我们又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做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和分析排队。从检查情况看,目前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是喜人的。有不少中央企业不但走到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列,而且和世界先进企业对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一部分企业约占5%。另外还有30%的企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关于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各省区市国资委这些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地方做得比国务院国资委还要好。一些地方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也相当高。但是,作为整个国资委系统来讲,从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来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共同遵循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统一上做文章,所以,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我们决定在十七大之前召开这次会议。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达到一个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工作目标的目的。通过交流经验,沟通情况,大力推动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力争到*年使全国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纵向相比能够有一个大幅度的跨越和提升,从横向相比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国资监管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解决国资监管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紧迫和关键性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信息化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更加迅猛,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上升。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美国一个经济学家指出,信息化过去理解为一种方式,后来理解为经济的某一个领域,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现在很多世界级的公司都进入中国,这些企业虽然主业不一样,国别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都走在前列。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竞争,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资本市场上一个小时之差的信息,可能让你大赚,也可能让你大亏。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信息,你早知道一小时,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上就可能避免了大的损失。我曾经跟一些企业老总强调,一个企业老总每周至少用几天时间看同行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动态,尤其是搞大的投资,必须看得远一些,历史要看3-5年,发展也要看3-5年。这些都是信息资源,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国家竞争力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截至*年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商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9万亿元,在石油石化、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进入世界500强的19家内地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71%,资产总额占93%,从业人员占9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资产总额占48.2%,主营业务收入占32.7%,实现利润占43%,上缴税金占到54.2%。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推进国有企业和全国国资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意义重大,任务迫切。

(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年出台的《*-*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今后15年我国信息化的基本方向,成为我国未来十五年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发展战略提出:“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要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资监管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任务。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国资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各级国资委围绕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积极推进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等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了监管制度创新,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但是,国有资产监管要真正做到“三结合、三统一”,仍需付出很大努力,必须大力推进监管制度创新和监管方式创新,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监管方式的创新,现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监管手段的信息化。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挖掘利用信息资源,改变目前国资监管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落后,数据有效性和共享性弱,数据覆盖范围小、深度不够,数据及时性和针对性差等现状,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比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亟需收集和开发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掌握国有资产分布状况和经营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大力开发利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特别是重大财务信息和产权转让的实时监测和规范管理。总之,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既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紧迫任务。

二、充分肯定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各省区市国资委围绕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中心任务,相继开发建设了一批信息网络、信息网站、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系统,为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国资监管、推进国企改革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一是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部分省区市国资委成立了由委主要领导挂帅、各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二是信息化工作机构、编制、人员基本落实。大多数省区市国资委明确由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工作;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湖北、深圳、青岛等地方国资委设立了信息中心。贵州、河南等省国资委建立了委机关各处室及监管企业的信息联络员制度。三是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初步理顺。深圳市国资委把信息化建设经费作为监管费用的一部分,统一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范围。四是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上海、山西、四川、贵州、广西、宁波国资委编制完成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五是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辽宁、宁波国资委制定了计算机网络、网站、信息报送、信息安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规范化轨道。

(二)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国大多数省市国资委已经开通机关局域网和电子邮件系统,信息获取和传递能力明显提高。不少地方建成了业务内网和业务外网,为开展国资监管提供了四个网络平台:(1)外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形成访问互联网平台;(2)内网与本级政府政务专网相联,形成政府机关公文流转平台;(3)通过内部局域网,形成委内公文处理平台;(4)通过非公文传输系统,形成与国务院国资委公文报送平台。同时,实行内网和外网物理隔离,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山西、安徽、广西等地方国资委以专网方式实现了与市级国资委和监管企业的互联互通。河南省国资委建立与省委、省政府信息传输网络,实现报送公文、信息的无纸化传送,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办公系统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北京、山东、黑龙江、辽宁、河北、天津、上海、江苏、福建、甘肃、广西、青岛、厦门国资委相继开发应用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经费。山东、福建等地方国资委不的公文办理全部实现网上流转。江苏省国资委来电、来文和发文的处理基本实现无纸化。青岛市国资委的办公系统已经由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拓展到督查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和会议管理等内容,推动了机关办公效率的提高。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国资委开通了和监管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湖北省国资委建立多媒体会议室。

(四)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地国资委积极开发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广西国资委正在建设国资监管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上海市的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可研报告已经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山东省制定了国资监管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青岛市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已纳入*年青岛市财政项目投资计划。云南省国资委的财务及重大事项监管信息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北京市国资委推广应用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系统和产权管理系统。上海市国资委开发了国资经营预算管理、高技能人才管理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为国资监管业务顺利开展、提高效率提供了支撑。国务院国资委有关业务厅局初步建成企业财务数据统计评价系统、中央企业人才数据库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调查系统、惩防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监事会工作业务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为做好国资监管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

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为例。*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启动了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实现了与北京、天津、上海国资委和产权交易机构的联网。监测系统的建成和推广,使各级国资委对产权交易的监管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实现了从事后的静态监管向全过程的动态监管的转变;产权交易机构的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严格按照操作规则和程序进行,大大减少了违规操作行为;为今后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国资监管网站和政务信息公开成效明显。各省区市国资委高度重视开发建设互联网站,大力宣传国资监管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绩,宣传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崭新风貌和重大成果,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已有30个国资委开通互联网站,成为宣传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阵地。按照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等要求,各地国资委互联网站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得到加强,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互动交流明显改进。

(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开始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河北省国资委建立河北国资企业经济信息平台和领导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安徽省国资委建成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省属企业财务快报、省属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等多个数据库,为全省国资委系统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甘肃省国资委组织录入监管企业1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形成了完整的省属企业历史财务决算数据库,为分析监管企业国有资产分布状况、运营质量、发展趋势等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二是内部信息网内容不断丰富。辽宁、天津、湖北等省市国资委都开通了内部信息网,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天津市国资委在内部信息网设立专栏,170余个国资监管法律法规文件,为全委人员规范高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信息咨询。三是国资监管信息加工成果明显。内蒙古、吉林等地方国资委重视对监管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分析研究,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和软件正版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部分省区市国资委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动监管企业加快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河北、山东、广西等省(区)国资委出台了推动监管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监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河北省国资委要求企业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并组织部分企业到全国信息化工作标杆企业考察学习。山东省国资委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省管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商讨工作措施。各地国资委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积极配合版权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稳步有序展开,在做好委机关软件正版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监管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基础网络不够健全,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水平较低,应用和服务范围较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和对外公开程度不高;标准不统一,制度建设薄弱,安全存在隐患;缺少统筹规划,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国资监管信息化水平与加强国资监管的要求相比,与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解决。

三、进一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目标和任务

根据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国资监管信息化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我们初步考虑国资监管信息化发展的“十一五”目标是:基本建成覆盖中央、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国资委及所监管企业的国资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各级国资委普遍建立起业务内网和外网;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基础性信息数据库、信息资源目标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各级国资委门户网站全部开通,并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可在线处理的业务项目基本实现网上办理。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分散建设向现有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二是要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三是要从重建设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四是要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国资监管网络平台,推进互联互通。荣融同志今年1月25日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的要求,抓紧建立各级国资委之间交流联系的信息网络,及时组织工作交流,总结推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经验,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系统的整体素质。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级国资委的现有网络资源,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加快建设各级国资委上下之间、国资委与所监管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外网,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基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立国务院国资委与各省级、计划单列市国资委及中央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内网,满足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内网和外网实现物理隔离,在信息内容上内网的信息不能上外网,能上外网的信息尽可能不上内网。

(二)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业务系统,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关于“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要求和相关标准,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明确本地区本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范围,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相关业务应用”的要求,紧紧围绕履行出资人职责关于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要求,规范和优化业务流程,统筹规划建立所监管企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信息系统、企业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企业党建纪检监察信息系统。同时,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业务协同。

(三)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数据库,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统一标准和规范,编制国资监管工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分工负责建立各类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库和信息采集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信息资源体系。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建立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绩效评价、企业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国有产权、资产统计、企业经济运行、企业投资、党建纪检监察、政策法规文献等数据库。在保证数据信息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内部信息门户、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共享查询系统,完善信息授权共享机制,促进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在各级国资委内部、跨层次、跨地区交流共享和开发利用,为各项监管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

(四)改进和完善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推进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充分认识办好政府网站的重要意义,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网站体系,增强网站功能。未开通对外网站的省市国资委要尽快开通,已开通的要努力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体系。各级国资委要按照“及时、准确、丰富、活跃”的要求,建立网站内容保障机制,落实信息上网责任。完善网站管理制度,增强网站服务功能,增强网站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大信息力度,提升信息质量,提高国资监管工作透明度和效能,自觉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大力开发应用网上办事系统,公布办事流程,实行审批业务网上受理、审批进程在线查询和反馈,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积极推进网上互动交流,开展在线访谈和网上调查,提供网上咨询、便民问答、监督投诉、领导信箱等服务。落实网民意见、问题、投诉的受理反馈责任,提高网上服务效率。

(五)加强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国资监管工作实际,建立统一的国资监管信息化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和信息编码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要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和重要数据安全保密。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密钥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要充分考虑信息网络系统的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六)加强对所出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推动企业加快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加快建设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信息集成、共享、协同,提高管理水平和集团控制力,加强对所属各级子企业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促进企业加快开发专业应用信息系统,强化生产营运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推动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环节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进一步搞好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体系,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势,承揽外包服务,帮助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积极探索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推动企业加快实现软件正版化,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与软件。

四、切实加强对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推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监管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到方方面面,涉及体制改革和利益调整,难度很大,任务艰巨。各地国资委要深刻认识实现国资监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按照总体部署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设,狠抓任务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机构、人员、职能和责任“四到位”。信息化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集成创新,各级国资委要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负责抓落实。要落实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责和人员编制,保证机构和人员稳定,优化人员专业结构。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积极探索试行统筹信息化工作的信息主管制度。

(二)加强规划预算,确保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国资委要紧密结合加强国资监管工作的需要,抓紧编制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设项目和经费预算。按照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优先次序,落实年度建设计划和项目资金。办大事不要怕花小钱,关键是要把钱用好。要保证建设和运行经费持续投入,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经费,要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负担的原则,积极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解决;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运行和管理经费,要列入年度行政经费预算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把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三)加强制度建设,科学规范信息化工作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信息化工程预算、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规范有序。制定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加强对信息化投入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问责制。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使用正版软件,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对于软件开发、个人终端及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要积极面向专业机构探索实行技术外包,以节省投资和缩短周期,获取更优质的技术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水平。适应国资监管技术创新的需要,制订信息化培训计划,组织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展信息化培训,宣传和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技能。在公务员考录和职位竞争上岗考试中,适当增加信息化知识的内容。选聘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和培养国资监管工作亟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4

    尽管央企近年来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涉及央企的负面舆论却接连不断,央企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容乐观。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曾无奈地说,为什么国企无论搞得好或不好,都要挨骂?

    事实上,从一些涉及央企的负面舆论中可以看出,舆论对央企的很多批评指责属于不了解内情或过分夸大的“误伤”。公众对央企已经形成了某种负面的“刻板印象”,甚至在未了解事实真相之前就认定央企为负面舆情事件中的责任方。这种状况极大地考验着央企自身的舆情应对能力。

    央企新闻传播与舆情应对四大症结

    症结一:“仇官仇富”的社会舆论生态环境使央企动辄得咎。

    作为掌握着巨量资源、有着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央企,其一举一动不仅被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也极为容易在舆情事件中被贴上“官”和“富”的标签而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如中石化广东公司被曝“天价酒”事件,中海油被曝人均38万元年薪,中石油被爆为员工低价团购住房等。

    即使一些话题不直接涉官涉富,央企也难以避免被贴上这个标签遭受舆论指责。例如,微信收费本来只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商业话题,但在舆论场中却演变成央企滥用垄断地位的社会话题,中国移动饱受舆论质疑。

    症结二:社交媒体时代央企负面舆情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传统媒体时代,央企负面舆情事件的来源是确定的,风险也是可控的。而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社交媒体时代,不仅负面舆情传播主体多元化,论坛、博客、微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且引爆和发酵的风险不可控。在铺天盖地的负面舆情面前,企业一方面不知道该跟谁打交道,向谁回应、解释,另一方面,也担心这种回应、解释被断章取义,引发新一轮的负面舆情。于是,沉默应对加上不当删帖,便是一种普遍的做法。

    例如,2013年2月底香港对内地限购奶粉,蒙牛总裁孙伊萍4月对此事的评论被断章取义为“香港限购奶粉对内地奶企是一个机遇”,引发网络的猛烈批评。其实,这个评论的原文是“一个责任和机遇”,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为迎合刻板印象的需要,在传播过程中将“责任”二字抹去。

    症结三:个别、局部问题往往危及央企整体形象。

    央企往往规模庞大,人员众多,覆盖地域广泛,产品与服务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网络时代的舆论场是跨地域的,具有极强的放大效应和扩散效应,个别的、地方的、局部的问题往往容易危及企业整体形象,个别央企出现的问题则容易危及全行业整体形象。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1年涉及央企的110件负面舆情事件的梳理,发现多数负面舆情事件主要发生在央企集团旗下的二、三级公司,但“央企集团旗下企业的负面事件,对央企集团的整体形象同样有较大冲击。”例如,2012年2月,四川中石化被曝非法放高利贷,大量注资房地产企业。而事实上,这家中石化四川销售公司并不是中国石化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是一家合资企业。此外,少数央企的“垄断”给整个央企造成“垄断”的恶名和刻板印象。事实上,央企并非都是垄断企业,竞争性的是大多数。

    症结四:央企内部新闻传播资源亟待整合,舆情应对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经过几十年改革发展,央企内部一般形成了较齐整的新闻宣传队伍,从央企总部到各级子、分公司,一般都有相关的新闻传播管理、协调部门,并形成较为完备的报刊、电视、网站等内部媒体体系。

    但除人员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与专业媒体尚存差距之外,央企内部新闻传播管理体制不顺成为新闻传播资源整合的主要制约。具体体现在,央企内部较为充足的新闻宣传人力却一般都分散在不同部门,如新闻宣传部、信息管理部及各级子分公司的宣传部、党群部或办公室;部分子分公司又办有自己的报刊、电视台、网站,工作上各自为阵,协调与管理上存在一些困难。

    与此同时,央企与舆情应对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包括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日常舆情监测与研判、新闻发言人制度等。这种制度建设滞后具体体现在舆情应对的理念、策略与技术上。例如,有研究发现大部分央企在负面舆情发生时,其信息渠道以新闻会或者媒体采访为主,而较少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此外,大部分央企未能有效地将内宣与外宣相结合,建设自主的、常态化的对外传播渠道。

    对提升央企新闻传播与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建议

    1 央企领导应当重视新闻传播与舆情应对能力建设

    央企的舆情应对能力建设既不能“有病乱投医”,如聘请公关公司进行不当删帖,也不能当作临时性的、突发性的事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当将提升新闻传播与舆情应对能力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央企内部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有保障和活力,所谓的“负面舆情”也并非难以化解。

    2 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央企内部新闻传播资源

    央企内部新闻传播资源的整合对于提升央企新闻传播与舆性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整合的具体做法是,将宣传机构、网络建设、子分公司报刊和电视等相关资源,通过专业划分、责权分配,建成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调度平台。以笔者所供职的央企神华集团为例,神华集团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与供应商,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已升至第234位,42家子分公司的26万员工遍布全国各地。它的新闻资源共享平台建在新闻宣传部的新闻处,负责集团层面“一报三刊一台二网”的总体运行,还要对下属单位数十种内刊进行宏观管控。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形成“4+1”的管理方式:即管制度、管质量、管采编、管发行加上管培训,不管人财物及经营的垂直管理模式。整合后集团层面对新闻采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共享制作,各媒体根据自身特点对资料、素材“各取所需”进行专业化加工,然后通过各自渠道。

    3 统筹企业内部宣传与外部宣传,打造常态化新闻传播渠道

    央企应当将内宣与外宣进行统筹协调,逐步将以对内宣传为主的新闻传播资源与信息机制移植到外部宣传上去,以打造常态化的新闻传播渠道。其中,微博等常态化的网络新闻传播渠道尤其应当引起重视。只有拥有自主可控的常态化新闻传播渠道,才能在第一时间知晓负面舆情信息,并夺回对负面事件的定义权。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5

一、6项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设立于1999年。主要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支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截至2007年末,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76.5亿元,支持项目(企业)约1.1万个。

(2)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设立于2000年。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各类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境外市场考察;境外投(议)标;企业培训等。截至2007年末,中央财政共安排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58.8亿元。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设立于2001年。支持范围覆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果生态节水、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与信息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多个领域。截至2007年末,中央财政共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亿元。

(4)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设立于2003年。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开展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业务。2003~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截至2007年末已累计下达资金2.5亿元。

专项资金设立以来,中央财政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培训服务,包括创业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和政府部门直接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培训;二是信用服务,包括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以及诚信活动;三是创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创办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指导、综合服务等活动;四是管理咨询服务,即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开展的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信息服务等活动。

(5)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于2004年。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进步以及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方面。截至2007年末,中央财政共安排此专项资金9.5亿元。

(6)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设立于2004年。用于支持各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购买行业先进、共性、适用技术成果的支出;信息采集支出;必要的设备购置支出;软件开发或购置支出;为拓展服务范围对现有场地进行必要改造的支出。2004~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每年安排5000万元。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6000万元。截至2007年末已累计下达2.1亿元。

二、税收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减负

近年来,为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中央财政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1)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从2002年起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一是将销售货物的增值税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额600~2000元提高到2000~5000元;将销售应税劳务的增值税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额200~800元提高到1500~3000元;将按次纳税的增值税起征点幅度由每次(日)销售额50~80元提高到每次(日)150-200元。二是将按期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额200~800元提高到1000~5000元;将按次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由每次(日)营业额50元提高到每次(日)营业额100元。

(3)为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中小高新企业,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4)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捐赠,企业在年度企业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12%以内的部分,个人在申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缴纳所得税税前扣除。

(5)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以此标准上下浮动20%确定具体定额标准。

此外,中央财政出台实施的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投资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目录的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生产急需且国内紧缺的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税率、提高部分纺织品及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

三、支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自2006年起,中央财政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支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开展,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一是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按贷款担保总额不超过1%的比例给予奖励,鼓励其围绕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努力扩大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规模;二是对担保费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30%的业务,按相关担保业务额不高于0.5%的比例给予保费补贴,努力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2006~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38亿元,支持了266家担保机构。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2亿元。此外,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财税政策对担保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增强了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地激励了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的积极性,促进了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2006年开展的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总额约700亿元,占全国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总额的22%。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88亿元支持的188家担保机构,约占全国担保机构总户数的5%。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信息系统;虚拟化;服务器整合

一、信息化发展的一般阶段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部分截取自:cio时代网)

第一阶段:以硬件投入为主的阶段,表现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以购买硬件为主,较少投入资源建设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产生的价值有限,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主要在于应用系统,并把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应用系统建设以及相关的服务上,企业逐渐接受外部咨询服务,引入外部力量帮助进行信息化建设,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重视IT治理的全面建设阶段: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基础上,全面关注信息化建设,更多关注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持,把IT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流程和人力资源等,把信息化建设运维作为企业内部一个重要职能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阶段的事情,目前只有少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信息化的发展让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目前的信息化平台,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应用平台的交错让这个信息化的平台变得复杂而繁琐。而这样的状况将会随着企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提高和不断加入的新的应用而变得更加复杂,如何有效的规划治理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则成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IT治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成功的保障。

而要进行对信息化的治理,则必须要面对现有的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矛盾。

1.快速发展的科技

科技的进步让IT产业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快速发展,快速更新的硬件,迅速发展的操作系统带动着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我们周围所接触到的PC应用软件,甚至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度在以几个星期一次的速度更新,而软件的更新又不断的消耗着硬件的资源,硬件也随之不断的升级,更新,形成了一个循环。可是对于企业的信息化,这种快速发展的科技似乎带给企业信息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快速发展的硬件和应用平台与信息化应用之间的兼容问题。

2.不断增加的服务器

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带来很多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日积月累的需求不断的转化成实际的应用平台上线,投入使用,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只有不断的添加服务器来满足新的功能模块的需求,日积月累,服务器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服务器都支撑这信息化系统中的一个功能。

对于用户,信息化是一个整体,可以对于系统管理者来说,信息化却被分成了若干台物理服务器,庞大的机器耗用大量的空间,电能和其他的无形资源。

3.越来越高的硬件配置

引用: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这是早已经得到业界人士的公认著名的摩尔定律。虽然硬件产品的性能越来越高,价格也越来愈低,可是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却无法跟得上这样的速度,企业信息化的部署除了涉及到硬件和软件的应用外,还有企业自身的特殊需求,人员的操作习惯等等问题,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化部署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随着企业对这个信息化越来越熟悉,需求越来多,信息化平台也开始搭载越来越多的内容,这种情况使得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有了更多的自身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企业不能随便的更新所搭载信息化的软件平台,可是旧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对硬件的资源的使用是有限的,例如:Winxp 32位系统没有办法管理超过4G内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台运行着Tomcat网站程序的服务器出现了问题,新购买的服务器所拥有的硬件资源只需要不超过20%就能够运行这个业务,这就构成了硬件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

三、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服务器整合

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了阻碍企业信息化良性发展的障碍,面临越来越多的兼容问题,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进入到这个阶段。更多的企业采用了保持现状,哪有问题补哪,哪台服务器坏了换哪的方式,在短时间来看,这种方式看似节省了企业的投资,每年只要投资几台服务器用来更换陈旧的服务器就行,可是,却要耗费巨大的电力,人力等成本。随着硬件和操作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将会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平台,等到两者完全不兼容之后,企业的信息化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在这期间,这些存在的问题与开销推动了人们对“服务器整合,”服务器虚拟化以及云计算的关注。

服务器整合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意味着代替了大量混乱的分布式服务器。

1.现状分析

目前,通化钢铁信息化网络中在线运行服务器90台,其中占用硬盘资源较少的业务19台,这些业务多数运行在已经超出硬件保修期的服务器上,除了中间层服务器,其他业务所使用的服务器内存均不超过2G,CPU均为单核,这些服务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设备的老化也让服务器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的,可是市场上新的服务器硬件资源远远超出了这些业务的需求,一对一的服务器更换方式难免形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整合规划

以通化钢铁公司信息化应用现状来看,建立初步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是让企业信息化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的不错的选择。

通过VMWARE系列软件+高性能服务器+磁盘阵列,将新的高性能服务器组建成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这样多台高性能16核cpu 32G内存 的物理服务器就可以被划分成多台不同配置的虚拟服务器,根据不同的需求分配给不同的业务。

在完成了对现有业务的替换后,中央服务器集群仍然还有充足的硬件资源,这正式中央服务器集群的优点之一,充足的利用高性能的资源,为低端业务分配较少的资源,节省更多的资源。

中央服务器集群实现了物理机到虚拟机的转化,这种转化将会为企业的信息化带来更多的看的见的利益,也能解决目前企业信息化在应用软件和硬件,操作系统之间所面临的矛盾。

(1)通过虚拟化软件来安装操作系统

虚拟软件代替了传统的操作系统运行在硬件平台上,而传统的操作系统则运行在虚拟软件上层,由于虚拟软件与硬件良好的兼容性使得使用更多新技术的硬件服务器都可以安装虚拟软件,而在虚拟软件之上再安装操作系统,则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所要面临的操作系统与硬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2)虚拟软件的控管中心

通过虚拟软件的集中管理平台,可以统一管理所有硬件资源,将硬件资源分割,分配给相应的虚拟系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高效统一的资源,业务管理。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虚拟系统的快速管理,当其中一台物理机发生故障时,通过集中管理平台快速的迁移故障物理机上的业务。。

(3)P2V功能

通过Vmware软件的P2V功能,可以实现将在线的物理机转化为虚拟机,实现将陈旧的、配置复杂的业务进行平滑迁移,最大程度的减少重新配置系统和应用带来的风险,也使的业务迁移和部署变得快速而便捷。

(4)维护数量的减少

通过虚拟化软件,将原本19台物理服务器整合到4台物理服务器+1台磁盘阵列的中央服务器集群上,原本需要逐一查看的硬件状态,电源线路等信息现在全部集中在一个机柜内,一目了然,业务集中了,也便于问题的查找。

(5)绿色节能

经过整合后,硬件对电力,机房空间等资源的消耗都大大的降低,粗略估算原本19台服务器平均每天服务器功率大约为1000W,19台服务器的功率则为19000W而更换成中央服务器集群,4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使用冗余双电路,功率为1500W,1台磁盘阵列总功率为1500W,整套系统全部额定功率为7500W,19台服务器每台最少占用机柜空间2U(一些老式的塔式服务器则占用更多),19台服务器则至少占用38U,而采用中央服务器集群,3台服务器+1台磁盘阵列占用空间仅为10U,同时服务器数量的减少也会降低对机房制冷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