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公路养护管理范例6篇

智慧交通公路养护管理

智慧交通公路养护管理范文1

关键词:苏州;城市管理工作;经验;启示

城市环境是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门面”,展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品位。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考验职能部门的智慧和创新精神。笔者作为一名铜仁派驻苏州工业园区的挂职干部,总会被苏州工业园区有序美丽的市容环境所折服:绿草如茵的草坪,干净整洁的街道,穿行有序的车辆,清新淡雅的生态,城市风光处处可入画,生动地诠释着城市的理念,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核心区,这里的城市管理是整个工业园区智慧管理的缩影。该区是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该区域总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有长住和暂住人口13万人,有25所高等院校和1所部级研究所入驻,在校生人数7.63万人,教职工5000余人。4万多名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76%以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城市管理工作由创新区管委会、苏州工业园区城管局双重管理。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设立城管执法中队(简称执法中队)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市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科教创新区管理分公司(简称市政物业分公司),具体负责城市管理工作。

执法中队由苏州工业园区执法总队派驻,实行双重管理,全额财政拨款,有正式编制、外派人员、合同工共21人,有4台执法车,4辆摩托执法车,管理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主要负责违规摊点、乱搭乱建、乱停乱放、水域环境执法、施工场地治理等工作。市政物业分公司以公司化运行,财政全额拨款,共有员工12人,管理区域99.3平方公里,其中市政道路256万平方米、绿化养护317万平方米、机电照明305万盏。主要职能是市政设施管理与维护、绿化养护与管理、水体环境卫生、环境卫生保洁、机电照明的维护与管理以及施工场地管理等。园区城市环境管理已引入“智管”模式,形成园区“大城管”格局。这里管理人员少,服务范围却较为广泛,人员组成较复杂,但管理井然有序、卓有成效。其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合理规划为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苏州工业园区是1994年由中国和新加坡联合共建的。建园伊始,就是按50年不落后的理念超前科学规划,功能划分非常明确。商务区、工业区、生活区划分非常科学,路网系统、环境绿化一次性完成,布局规范合理。建设初期即采取“四先四后”(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二产后三产、先基础设施开发后商业地产开发)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同时,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检讨制度,每五年对全区总体规划进行一次全面检讨和调整,动态地修订和更新规划,保证了园区开发建设与时俱进、适当超前,为投资者营造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这些条件为城市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城管”管理模式为解决难点问题建立可行机制。

一是实行共建共管。执法中队与高校、物业小区、社区工委联合开展共建共管工作,多方协同配合,开展宣传教育与疏导、服务工作,改善整体环境,形成“大城管”宣传管理格局。二是实行分类管理。采取重点区域重点值守、一般区域流动巡查、全天候监控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的方式。针对人口集中,流动摊贩较多的区域,则实行蹲点式治理和部门联合管理。针对突出问题,由科教创新区管委会统筹城管执法、工商、规划建设、公安、环保、水务、交警、公交公司等部门实行多方联合执法。比如:工程施工首先由交警部门规划渣土车规划行车线路,对工程车实行登记制度,统一发放通行证。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针对工程渣土运输存在的抛撒滴漏、偷倒乱倒等行为,实行从车辆、运输企业、驾驶员三方着手,多部门联动遏制渣土运输的违规行为。由城管局与规划建设局、交巡警大队联手,对车辆、渣土运输单位、驾驶员实施“三位一体”计分处罚,任何一次违规行为都将对车辆、运输单位、驾驶员三方面造成影响。计分周期内分数达到一定限额,渣土运输单位将被“拒绝”在园区承接新渣土运输业务,运输车辆则无法拥有新通行证,驾驶员也将被限制受聘。三是实行路长管理模式。把创新区范围内道路、绿化和水体,分为条块,分给区域内的各单位,明确为路长单位,每个管理路段由单位负责监督管理,实行责任捆绑制度,所属单位的管理区域出现问题,路长单位将一同受罚。路长单位明确专人将存在的问题反映到执法中队或市政物业公司,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向市场买服务与政府发挥监督指导职能形成良性互动。一是环卫、绿化、市政管理与维护、机电照明维护全部面向市场,以招标形式向有资质的公司购买服务。街道环卫工作按每100米每月1600元左右对外公开招投标,装备由中标公司负责。绿化养护与管理按每年每平方米4.2元左右的价格对外公开招投标,市政设施以每年每平方米3.5元左右的价格对外公开招投标。园区市政物业各部门对养护承包单位坚持做到每周考核评分不少于2次,每月考核评分不少于10次,考核得分直接与养护费挂钩,年末对养护承包商通过业绩综合评定,在下一轮养护招标时,做到有选择性地对业绩良好的养护承包单位优先考虑。向市场买服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不达标者自然要作出相应的惩罚。

为了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原则上中标公司使用当地被拆迁的劳动力。二是聘用第三方城管加强监督。为尽可能减少城市环境“死角”,工业园区以购买的形式引入第三方巡查队伍,每天巡查员们穿行于自己“领地”的大街小巷,寻找城市环境“瑕疵”,并拍照取证,同时将问题通过手机终端实时上传至园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依托第三方的主动巡查,园区的环境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第三方巡查的介入不仅仅是发现细微环境问题,更对环卫人员的工作起到了“反向助推”的作用。一方试图发现问题,一方努力不让问题发生,双方工作的相互“监督”让城市环境问题无处“逃遁”。财力大投入为城市建管并重提供必要保障。城市环境的维护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牵涉的部门很多,也是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工程,而且老百姓这种关注和要求是在不断的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是动态的,时刻都在变化,永远没有止境,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明天还是重复今天的故事。同时,城市环境的营造常常是花钱难见长久效果的工作,但稍有疏忽,不足便暴漏无余。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良好的环境,也是投入的结果,并且是长期的投入。每年财政就要投入3840万元用于该项工作,其中环卫1529万元,绿化维护与管理1167万元,市政设施的维护与管理755万元,机电维护324万元,其他投入65万元。智慧化管理推动城市管理迈出现代化步伐。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引入城市管理,是当前许多城市正在探索并运用的管理模式。所谓“智慧城市”创建,由“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构建为“智慧城市”,涵盖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智能交通、智慧政务等,是采用多种应用及复杂系统构成的综合体。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智慧化城市管理,首先是城管部门与公安天网工程共享数字化平台,对公共区域进行监管。

智慧交通公路养护管理范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服务外包;云计算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2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 5亿人,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了很多城市问题。如何实现城市的有效管理、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探求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城市”概念的出现,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愿景,备受社会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了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例如,Rudolf Giffinger(2007)和Forrester(2010)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使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更智能,实现智慧经济、智慧人民、智慧管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1]国内学者在公共服务的发展基础(焦明连,2011)、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宋正娜等,2010)和发展机制(周春山等,2011)等研究的基础上,吴克昌(2014)提出了合作式、一体化、全触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此外还有学者从智慧交通(张轮等,2014)、智慧环境(杨学军等,2014)、智慧食品(张亮等,2014)等领域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研究总体上偏向宏观探讨和具体领域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研究尚显欠缺。因此,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1 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必要性分析

智慧城市通过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了城市的功能、结构、形象和特色等一系列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欢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披露,目前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47%以上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要明确其定位,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的关系,有限的政府才是管理高效的政府。[2] 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度安排,它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供给中,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和优化配置,智慧城市建设中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高科技产业日益发达,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系列专业的服务;二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塑传统产业结构,将城市公共服务变得智能化、服务化、人性化;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巨大,为了减少政府投资,盘活资本存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相关领域无疑是最佳选择。

2 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公共服务外包需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才能发挥其最佳作用。[3]若市场环境滞后于政府管理、或者政府转型滞后于市场发展,它的功能将会是有限的。

2 1 公共服务外包规模较小、领域狭窄

我国政府很早就开始进行公共服务外包,外包范围一般为社区民生服务、行业、社会公益服务、城市基础事务等领域,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公共服务外包限制在特定领域无疑会影响新时期的外包和城市建设。

2 2 公共服务外包侧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忽略运营维护

政府的优势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揽信息基础的运行和维护既分散了政府的精力也不是政府的强项。智慧城市建设中不能只注重信息基础的建设,对后期运行、维护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3 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外包的对策与建议

公共服务外包这一制度本身具有多重优越性,在各地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要完全发挥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还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

第一,以完善社会民生应用为公共服务外包的核心。201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智慧城市建设首要的是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社会民生,这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应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应充分利用服务外包,以完善社会民生应用为核心,大力加强供电、供水、供热、垃圾处理及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设施,医疗,旅游、健康养老等民生应用上的外包和投入。

第二,以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公共服务外包的抓手。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而信息技术并不能直接为城市服务,需要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来实现。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一直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拥有专业的技术、全面的资源。智慧城市建设中它们能够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不仅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而且拥有优良的社会适应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运行的神经中枢,在建设时政府应充分利用我国技术型企业的优势,将这部分项目外包出去,既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又可以节约资金、提高项目效益。

第三,以推广智慧应用为公共服务外包的落脚点。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落脚点,直接关联市民日常生活,主要包括网格化管理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社会保障卡等。[4]一是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智慧城市应用。荷兰阿姆斯特丹为了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将政府数据和社会媒体数据开放给数据开发者,鼓励其开发智慧化应用,提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短期内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就开发出来,极大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二是通过公共服务外包,加速推广智慧应用。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相对成熟的智慧应用平台,例如阿里云平台,用户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完成生活缴费。智慧应用的推广如果外包给这样的企业和组织,能快速实现智慧应用与市民生活对接,节约政府推广成本,进一步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市的了解度、满意度和支持度。

第四,以优化社会环境为公共服务外包的发展保障。首先,要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大学和研究所培养不同层次的服务外包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已经从业的服务外包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加大海外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其次,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自主创新,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最后,充分保障市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外包的公共服务是否满足一定的质量和标准,服务的最终受益者――社会民众无疑最有发言权,当民众反映外包的公共服务质量不达标时,不仅要应追究供应商的责任,还要追究管理方的责任。[5]

参考文献:

[1]张振刚,张小娟 智慧城市研究评述与展望[J].管理现代化,2013(6)

[2]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

[3]赵全军 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4)

智慧交通公路养护管理范文3

一、高起点智慧教育谋划,夯实信息化建设根基

近年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在创建教育强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积极投入,保障机制完善,特色应用创新,使教育现代化资格准入和信息化建设两项阶段性工作走在了沈阳市的前列。2016年11月15日,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于洪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二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督导验收,全体评估组成员和来自全市14个区县(市)教育局领导对于洪区的工作进行了赞扬与肯定――于洪区的智慧教育集中代表了沈阳市智慧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沈阳智慧城市的创建树立了榜样。

为推进沈阳智慧城市建设,于洪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区建设。区教育局科学规划论证,动员全区校长、教师积极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区电教馆依托沈阳市教育城域网,搭建了“精细管理――桥之脉、教研培训――桥之魂、资源共享――桥之基、教学互动――桥之眼、育人可――桥之灵、保障服务――桥之堤”的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评价、智慧科研体系的智慧教育平台。2016年9月26日,在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召开的信息化工作研讨会上,于洪区电教馆馆长石猛代表沈阳市进行了经验交流,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区电教馆也被授予“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沈阳市的智慧教育走在了东北地区的前面,而于洪区更是沈阳智慧教育的示范基地。

“十二五”以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为创建教育强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扶持,以点带面;软硬并举,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硬件环境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面向多领域、把握关键点,先行先试、超前布局,逐步夯实教育信息化根基。并依托沈阳教育城域网建立二级站,每年投入36万元租用联通公司裸光纤53个点位,全部实现区内所辖学校“校校通”,这标志着于洪教育又向信息化迈出了一大步。如今,于洪区49所中小学共计998个班级全部实现了“班班通”,投影白板互动教学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全面整合;全区2784名教师全部开通了“人人通”,通过个人网络空间不断提升专业化素养,大大地提高了教书育人质量。截至2015年底,全区所有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数字校园全覆盖,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智慧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微课平台系统、远程互动教研系统等平台体系的打造,强有力地支撑了师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学业评价水平、特长养成水平,为“智慧于洪”的创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人才保障。

二、高标准智慧教育创新,

抢占信息化制高点

一是服务一线,为学校发展提供平台。于洪区智慧教育工作依托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突破,三个服务”工作思路高水平创新,以应用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数据采集为突破,坚持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依据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全区教师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全部开通了“人人通”空间,通过网络空间随机开展区级、校级、班级三级网络平台互动对接。现已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传信息资源16531条,下载资源55389次,教师空间开通率100%,班级空间开通率100%。各学科教研员将本区优质资源上传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共享,校级管理员把校本特色资源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不断丰富区、校资源库,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二是以智慧资源建设为重点,为教师提供教学融合平台。于洪区电教馆积极推进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融入教研培训之中,在保证平台基础数据操作上加大与各学科教研员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名师社区”和“教研社区”的引领、带头与辐射作用,实现线上智慧教研,提高智慧教研效率。智慧教研的本质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并创新有效的智慧教研模式,以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和体验化成长环境,形成智慧教研培训内容和优质教研资源科学共享机制,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沈阳市一七中学开通“名师社区”26个,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全部学科,通过教研员带动教师应用好智慧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使用好智慧课堂空间,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共享,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智慧教育资源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学习者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利用收集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智慧建构。如东平湖街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东平湖一小)校长佟立东利用智慧教室大屏幕为来校调研的国家及省市领导和专家亲自演示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网络办公、提高课堂效率、助力教研科研、畅通家校互动、拓展育人途径、提升培训质量、科学评价师生”智慧管理模块,就彰显了“用诚心酿品位、用恒心塑品牌、用爱心铸品行、用信心砺品质”的数字校园建构特色。

三是智能维护,为智慧教育发展筑建桥梁。于洪区以建设“数字校园”助推智慧教育发展,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该区已经实现了“光纤千兆进校园,百兆到桌面;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时空性和效益性,于洪区推出了高端智能维护先进举措。区教育局根据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结合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每年拨款40万元专项经费,依托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运营维护平台,对全区信息化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创新了依托支持服务平台、组建专业维护团队、形成维护机制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三项智能维护举措,保证了全区智慧教育体系的高效、畅通、安全运行。于洪区作为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维护试点工作的示范区,得到了中央电教馆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接待了来自湖北、江西及省内各市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校长和教师的参观学习。

三、高水平优化智慧教育资源,

全面提高智慧教育水平

于洪区高水平整合优化智慧教育资源,打造出“市教研院专家引领、区教育局行政推进、区电教馆组织落实、各学校实践研究”的智慧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智慧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更好、更快地推进本区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区域智慧教育环境全面优化。于洪区顺利完成了教育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与监控中心、数字校园运营维护中心和教育资源云平台的打造,为全面提升区域智慧教育整体水平提供了保障;实现智慧教育的大数据管理和高效的资源共享服务,科学统筹市、区、校三级交互式教学设备、校园网站、电子备课、电子阅览等资源,实现了无线网络系统无盲点、全覆盖。目前,于洪区以“云服务”理念创新构建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于网络的业务平台和工作模式运行顺畅,基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监测评价系统日臻完善。

二是教师队伍的智慧教育能力不断优化。于洪区与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学习科学委员会共同开展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师培养”已深入推进,课程以智慧教师养成为目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背景下回归教育本源,关注个体成长与能力获得;基于课程教学实践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身心协调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数据思维视角下的学生身心发展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三大智慧能力提升主题,形成了以全区教师智慧教学学科全覆盖为基础,以“交互式教学”“计算机大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大赛”为突破点,以教师“个性化学习”为切入点的教师智慧教育素养发展与提升的新常态。

三是智慧培训方式的不断优化。于洪区依托沈阳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培养一批具有智慧教育理念和智慧教研实践操作经验相结合的省内领先、市内示范的教师队伍,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用线下的实际教学活动资源,丰富线上的网络研讨交流活动,用线上开放性的免费资源补充线下触及不到的知识。这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互动,更有效地保障了智慧培训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作用。

智慧交通公路养护管理范文4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云公交调度管理系统建立于智慧公交调度之上,以公交调度业务为主线,在公交车上部署GPS一体化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以2G/3G/4G为网络通道,上位机上部署服务器、调度工作站、维护工作站、监管工作站等硬件设备,以及相关的调度作业、实时监管、远程维护等软件系统,实现上下位数据交互。

2技术框架及功能设计

为了确保公交数据多年的数据不丢失,公交系统运行稳定、快速高效,整个系统采用数据仓库、云技术、大数据、虚拟网络等高端技术设计,实现从终端数据采集、基础数据运维、调度作业、实时监管、高级挖掘分析等功能。服务器集群由GPS前置机、时实库处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文件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等服务器及相关的交换机、路由器等组成。放在中心机房,统一管理和维护。公交车安装GPS一体化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实时传输车辆的运行状况数据、接收并处理调度中心发出的信息、报站及预报站,与后台管理中心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和通话。同时,车载终端系统还会对车辆速度、行车线路、停靠站点等进行智能分析,当某些参数超过标准值时,终端系统会自动报警,司机可采取相应措施,使公交车更加安全可靠。同时,调度中心能掌握路上运行车辆载客量、速度、停靠、等各种情况信息,可根据车辆位置速度等因素预计出车辆到站时间、距离等,并将这些预报信息通过GPRS发送到各电子站牌显示出来,乘客通过电子站牌可清楚了解等车情况,极大方便了乘客,提高了公交服务质量。调度中心和二级调度通过调度管理系统,将电子地图、公交线路网分别或同时,全部或局部显示在屏幕上,通过操作可以在电子地图上选取车辆并显示此时车辆的运行状态、速度、方向、线路号、车牌号码、车型等,实现监视、调度、管理各自管辖的公交车,并对公交车、司机等进行上下班、里程、正点率、完成率、油耗、材损等考核和独立核算。

3关键技术分析

3.1数据仓库设计、数据挖掘实现

公交GPS数据每10s上传1包(约100个byte),每辆车平均运行14个小时,1万辆车1个月的GPS实时数据大约为151M,加上调度排班、报警、加油加气、维修保养、票款收入等数据,每个月的实时数据大约500M,若加上视频监控报警采集数据(1个月约30G)将达到1年就是366G,存储10年就是3.7T,这样大规模的数据要快速存取,用以往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已经很难满足要求,所以采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清洗、梳理、钻取,按需求将数据分布统维度和粒度生成熟数据保存,采用数据挖掘算法,快速为用户按需提供数据是必然,也是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云智能公交调度管理系统的基础。

3.2云技术服务技术

大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而应用存在各个离散的终端,网络资源不一致,通讯速度也千差万别,大规模数据快速访问而不耽误公交实时调度,用原始的方法几乎是不可能满足需求,利用云技术,将数据分块、切片、缓存、差异化数据交互等处理,建立云服务及云端应用机制,实现全网硬件资源综合利用的大虚拟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网内所有硬件资源,实现公交快速调度作业是该系统的关键所在。

4结论

智慧交通公路养护管理范文5

智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常态。建设“智慧江山”是促进江山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竞争,提升群众幸福感,营造新一轮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推进“智慧江山”建设,宜早不宜迟。笔者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对照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和新理念,现提出“智慧江山”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智慧江山”建设的现实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江山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光网・智慧小区”、省“宽带乡村”试点、爱江山无线城市工程等建设不断推进,城区家庭宽带平均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农村家庭基本达到20Mbps以上,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30G,光宽带覆盖全市90%以上区域;3G/4G已经实现城区、乡镇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爱江山免费无线WiFi实现布点3131个。

政务信息化应用程度提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建立。建成数字江山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地理信息共享。包含部门和乡镇网站在内的江山政府门户网站全面建成,初步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全市统一的电子公文交换、协同办公、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电子政务系统综合应用扎实推进。

城市治理应用成效明显。自2010年10月试运行以来,江山市数字城管已累计受理城市管理问题95439件,已结案96601件,按期处理89790件,按期处理率达95.71%。数字城管、天网工程的运行实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在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治堵等全市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领域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深入。智慧旅游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开发完成游客信息数据采集系统;智慧工商取得实效,实现经济户口基本情况的信息化管理,为经济户口的登记注册、信用信息管理、案件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撑;“阳光厨房”、“千顺工程”为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全覆盖、全天候监管提供保障;通过建立全市经济户口数据数据库系统,服务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本数据支撑。

“智慧江山”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现象严重。近五年,全市有十多个部门都在推进智慧城市方面建设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天网工程、数字地理、数字城管等,有些是对照国家、省或衢州市的统一要求,有些是业务需求上的探索创新,由于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的缺失,缺乏“一盘棋”思想,各部门自顾自的建机房,上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各不相同,而且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不够,造成了信息孤岛、信息壁垒,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存在较大不足。

投资运营模式需要创新。目前全市智慧城市相关建设以财政出资为主,自建设自运营情况居多。智慧城市项目除了启动资金以外,更大的投入在于项目建成后的日常维护,比如服务器、数据库的维护,数据的采集、分析,这些投入甚至大于启动资金,单靠财政资金难以为继,资源配置的主动性难以l挥。

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城市治理和改善民生,全市的城市治理和民生资源存在于不同部门,以不同形式,不同质量展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各条线数据整合难度大,社会公众获得感不突出,城市管理距离“智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智慧江山”建设构想

要解决“智慧江山”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基础信息平台――智慧江山综合运行中心,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协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智慧江山”综合运行中心的基本架构:

智慧江山指挥中心

智慧江山指挥中心是“智慧江山”的“窗口”,将江山智慧城市所有模块的信息化数据,全部统一到这里集中进行日常管理。整合12345、12315等专线受理系统,并与110、119等警务信息系统做对接,同时实时分析和展示全市经济财税、城市建设、社会稳定等相关工作指标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中心是“智慧江山”的“心脏”,基于云计算能力的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标准化统一化的目标,有效整合全市现有公共数据资源,“一家集采,多家利用”,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协助政府提升管理效能,稳步推进江山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应用可以释放出惊人的惠民福利,比如想要开一个超市或面馆,就可以根据交通大数据和居民消费大数据进行测算,备选地址的人流量、常住人口、居民消费喜好等信息都可以为开设超市或面馆提供合理参考。

三大体系

智慧治理:整合全市城乡管理信息及资源,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标准接入,实现江山城市运营管理相关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共享与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实现高效的统一监测全市运行状态、统一处理全市运行管理问题。

智慧民生:集聚全市涉民公共服务事项,整合公共信息服务和商务便民服务资源,逐步集成旅游、交通、文化、餐饮、养老、卫生、教育、住房、家政等领域的智慧化民生服务应用,采用“政府搭台、市场运行、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全市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智慧经济:大数据与云计算综合运用后会产生新的经济模式。一方面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物联网与软件技术如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银江股份、华三通信等,引导鼓励其将研发成果与全市城市建设、特色产业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注重大数据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全市产业智慧化水平。

“智慧江山”建设建议

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智慧江山”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信局,进一步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负责“智慧江山”建设工作日常事宜,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等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智慧江山”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从江山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江山”建设方案,合理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思路,确保“智慧江山”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江山”建设,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项目资金来源由国资公司和总服务商共同组建的项目公司进行筹集,国资公司代表政府占股20%-30%,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融资、建造、运营、维护、管理和用户服务,政府负责公共产品及服务的定价管理、公共服务质量及数量的监管、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政府根据与项目公司签订的合同及确认的审计报告,分年度支付回购款;项目公司为用户提供服务,政府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

智慧交通公路养护管理范文6

 

序号

示范工程

重点项目

项目内容

责任部门

1

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整合

2020年,整合生态环境、应急、城管、网格化等系统,组建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2022年,在市民中心建成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新大厅,完成大屏显示设备、视频会议系统、一体化座席、融合通信系统建设,建成新的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

市大数据中心

城市大脑建设

2020年,建设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数据汇聚、态势感知、城市运行体征管理等系统和“政通威海”移动数据分析平台,上线城市整体运行状态、民生服务、政务服务、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城市管理等专题分析与可视化系统;2021年,进一步完善感知网络体系和决策辅助体系,建设综合事件管理、综合应急辅助、城市体征等核心功能,深化扩展专题分析与可视化应用,深入推进市县之间和部门之间协同联动;2022年,利用综合决策分析平台,突出数据联动与智慧决策,真正实现政府治理高效精细、公共服务优质精致、应急处置灵敏精准

市大数据中心

2

信息基础

设施体系

5G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全市建设5G基站1500个以上,政府机构、景区商圈、交通枢纽、学校医院、赛事场馆等区域实现重点覆盖,打造5G示范应用场景10个以上;到2022年,全市建设5G基站5000个以上,城市建成区、重点乡镇驻地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

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

IPv6规模部署

2020年,实施电子政务外网、政府网站IPv6升级改造;2022年,完成政务云平台、重点企业网站、互联网数据中心IPv6升级

市大数据中心

工业互联网建设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到2021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达1个以上,服务本地企业10家以上,培育实施10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

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

扩建威海

云计算中心

2020年,启动云计算中心扩建工程,按照国家A级标准,扩建机房面积约8000平米,配置机柜约2000个;2022年,完成扩建工程,部署高性能服务器、海量数据存储、云平台软件等,满足全市政务信息系统、企业上云需求

北洋集团

3

数据资源

体系

扩建数据共享

交换平台

2020年,完善数据治理系统和跨平台对接系统,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加快人口、法人、信用、证照等基础库建设,数据共享和数据水平均达到90%;2021年,进一步汇聚各级各部门统计、规划、监管、行业、互联网数据等,持续深化数据治理、共享和应用

市大数据中心

完善地理

信息数据

持续完善地理信息库,2020年完成威海市区、建制镇及东部滨海新城规划区地理信息数据更新;2021年,启动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市政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公安、消防等部门提供统一、标准、一站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城市规划区1:1000或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达到90%

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

4

网络安全

保障体系

网络安全综合

协调指挥平台

2020年,建成网络安全综合协调指挥平台,打造集安全态势感知、事件预警通报、协调指挥处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

市委网信办

网络安全等级

保护测评

按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每年对三级政务信息系统、每两年对二级政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

市大数据中心

5

智慧政务

提升工程

推进政务服务

一体化

2020年,启动系统整合项目,实现与省政务服务系统对接,整合部门依申请权利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业务系统;建设一链办理系统,实现50个事项的统一申报、统一表单、并联审批、一次办好;到2022年,市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

市行政审

批服务局

电子证照应用

2020年,完善电子证照系统,实现部门间电子证照共享

市行政审

批服务局

爱山东和城市APP建设

2020年,持续完善“爱山东”威海分厅、县级分厅和城市APP建设,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掌上查”“掌上办”事项达到200项,2021年达到600项以上,2022年达到1000项以上

市大数据中心

推进协同办公

加快推进协同办公、移动办公,推广“山东通”APP,推广市县镇一体化视频会议系统应用,2020年“山东通”基本实现党政机关全覆盖,一体化视频会议系统终端覆盖各区市、开发区,部署终端650个,实现与省综合视频会议系统对接

市大数据中心

搭建政企直通车

2020年,利用钉钉建设政企服务平台,面向重点工业企业提供问题诉求、政策推送、银企对接、供需对接、产品配套等综合服务

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

6

为民服务

精准工程

社保待遇资格

认证平台

制定待遇资格认证大数据标准规范,整合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参保人员生存状态。2021年,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待遇资格认证模型,实现社保待遇资格自动识别;2022年,继续优化待遇资格认证模型,推动系统应用,实现90%以上参保人员状态自动识别

市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局

人才公共服务

信息平台

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人才管理、业务经办、宏观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2021年,启动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人才管理、业务经办的一体化;2022年,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宏观决策和公共服务供给

市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局

智慧医保综合

服务平台

2020年,建设智慧医保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医保电子凭证和移动支付应用,深化医保“掌办、网办”服务;2022年,建设医保基金智能监管系统,完善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实施欺诈骗保行为监控,规范定点医药机构医疗服务行为,有效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市医保局

退役军人服务

信息平台

加快推进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2021年建设退役军人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实时采集录入、政策传达和舆情动态掌控等功能,实现对服务站一线工作人员的管理调度

市退役军人局

7

智慧城管

升级工程

城市管理系统

智慧化升级

2020年,建设以服务市民、城管行业部门、城管行业人员为主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城市综合管理热点与动态,为决策调度提供技术支撑;2021年,持续完善对地下管网、井盖设施、路灯线杆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违章停车、违法广告、乱扔垃圾等城市管理问题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到2021年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达到85%

市住房城

乡建设局

8

智慧应急

安防工程

应急指挥

信息系统

2020年,启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一期建设,构建可视化应急救援力量大清单,实现全市应急救援力量的图上管理,通过平台端和移动端随时、随地查询所需应急救援力量,实现各类情景下的快速信息;2022年,完成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对接协同,整合全部应急指挥资源,构建完善丰富的预案系统,建设功能完备的应急综合指挥信息系统

市应急局

自然资源和森林防火监测

预警系统

2021年,建成覆盖全市的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点位,在路口、林地与居民区结合部、林内重点部位,部署智能语音和图像采集卡口,建设综合监测分析预警平台,实施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矿管监控分析预警等

市林业局、

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

智慧海洋应急

管理系统

2021年,整合海洋业务系统,汇聚海洋相关数据资源,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开展海洋大数据分析应用,全面展示全市海洋基础情况;2022年,实现船只精准监控,为全市渔港、渔船提供紧急情况下智能搜索救援服务

市海洋发展局

9

智慧生态

保护工程

危险废物智慧化监管平台

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2020年底建成危险废物智慧化监管平台,实现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转运、处置的全流程安全管控

市生态环境局

涉气企业工况

智能监测系统

2020年,逐步在威海市涉气企业生产设施、治污设施安装电量采集器、无线通讯转换器,实现对生产企业生产、治污及排放过程的在线监控;到2021年,安装监测设备的企业达50家以上,到2022年达80家以上

市生态环境局

生态环境监测

监管指挥平台

2020年,在公交车辆部署车载大气监测设备,逐步增加物联网大气监测设备,强化实时数据监测,增强污染分析能力,实现污染事件智能发现;到2021年,空气、水体等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率达到80%

市生态环境局

10

社会治理

网格工程

刑事案件

一体化办案

协作平台

2020年,建设刑事案件一体化办案协作平台,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各单位政法信息资源,实现政法机关授权范围内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各单位间案件网上流转,通过协作平台完成移送、审查、退回、收案等相关操作

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一体化网格化

治理系统

2020年建成全市统一的网格化治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网格治理事件的集中受理、交办处置、考核管理和数据信息分析研判

市委政法委

涉案财务

管理中心

2020年,建设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打造涉案财物收集、管理、利用的全流程智能管理体系;2021年,建设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设置办案区、案件管理区、合成作战区和拓展功能区;到2022年,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应用覆盖全市各级政法机关

北洋集团

社会信用

体系建设

2020年,实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各县级平台数据对接,实现全市“海贝分”数据共享;2021年,实现将本地信用记录推送至异地使用,以及将异地信用记录纳入到本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管理应用;2022年,建设信用客观评价系统、信用风险预判预警模型,实现公共信用数据实时分析

市发展改革委

11

智慧警务

提升工程

公安全息

感知体系

2021年,对视频结构化智能分析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整合近年建设的前端感知点位,提升视频图像解析能力,实现感知视频图像信息在情报研判等领域的应用

市公安局

公安信息网络

安全体系

2021年,构建用户汇聚节点,汇聚本级公安信息网终端及其他公安终端,并上联至本级骨干网,实现用户间互访;2022年,构建数据汇聚节点,汇聚本级公安各类数据中心的出口设备,并上联至本级骨干网,构建数据共享通道。建设网络智能管理平台,确保新一代公安信息网高效稳定运行

市公安局

警政飞行一体化

持续推动覆盖主要建成区的无人机通讯基站建设并开展无人机部署,强化无人机图像智能解译、政务航空业务、协同应急指挥能力,持续推行“警务航空与政务飞行一体化”模式;到2022年,实现无人机城市全域巡航,为城市治理提供支撑

市公安局

12

智慧交通

畅通工程

新一代智能

交通管理

服务系统

2021年启动智能交通管控平台建设,实现对路网流量、交通事故、违法行为等的趋势预测与异常预警;2022年,升级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新增车辆特征识别与检索功能,实现对伪造变造、挪用、遮挡号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智能监测

市交警支队

完善智慧公交

框架体系

2020年,建设公交大数据系统,打造公交运营数据实时云图,实现客流、线路多维分析,为公交线网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升级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精准开设公交线路、设置公交站点、制定行车计划、配备公交车辆,提升公交运营效率;完善公众出行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公交信息服务全开放、全覆盖;2021年,对系统进一步优化,实现客流OD智能预测、公交车辆自动排班、调度事件实时处理

市交通运输局

整合威海停车

信息平台

2020年起,逐步整合威海停车信息平台,对全市停车场实施智能化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在线支付、车牌识别快速通行等服务;2021年,建设车桩运营监管系统,加快推进充电桩、共享新能源车统一运营管理;2022年,选定试点停车场进行首批充电设备布设,联合新能源车辆企业进行共享新能源汽车的投放及试运行

城投集团

13

智慧小区

精致工程

智慧小区星

级创建工程

2020年,启动智慧小区建设,面向现有小区和新建小区,实施扩充物联网感知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安防系统等措施,现有小区达到三星级智慧小区标准,新建住宅小区达到四星级智慧小区标准,每年新建100个星级智慧小区

市住房城乡

建设局

智慧物业综合

服务系统

2020年,建设智慧物业综合管理平台,推动物业管理机构实行规范的物业管理模式,整合区域人、车、地、物、情、事、组织和房屋等信息,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资源,提升社区治理和社区管理现代化水平

市住房城乡

建设局

14

智慧医疗

康养工程

建设医疗集团

信息平台

2021年,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采集医疗健康数据,打造健康档案共享管理系统,开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共享,为医保等部门开展智能监管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完善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搭建“健康威海服务号”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完成与省便民惠民平台对接和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市卫生健康委

14

智慧医疗

康养工程

智慧养老

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完成全市养老机构管理系统开发,到2022年实现全市养老机构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及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对居家养老组织的上门服务情况进行监管,提升居家老年人满意度

市民政局

15

智慧教育

普惠工程

智慧教育

三期工程

升级拓展智慧教育云平台,保障资源供给,完善平台基础服务,丰富网络学习空间功能,增加教育教学业务模块,到2021年,基本达到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要求

市教育局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2021年,建设市域一体化数字校园平台,实现智慧选排课、教务管理、宿舍管理等功能;到2022年,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要求,完成市教育局直属12所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市教育局

16

智慧文旅

休闲工程

威海文化大数据平台升级

进一步整合丰富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2020年,完善各公共服务系统,优化中央网络课堂和公共文化总分馆体系,实现省、市、县、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网络对接

市文化和旅游局

建设智慧全域

旅游服务平台

2021年,基于原有威海旅游资源数据库,建设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相关功能模块;2022年,通过VR全景实现景区导游导览,开发基于游客的智能行程推荐

市文化和旅游局

全市文化和

旅游重点区域

监测平台

2020年,启动文化和旅游重点区域监测平台建设,在重点位置部署视频监控设施;2021年,依托监控视频,开发客流管理、车辆管理子系统,实现对游客信息、车辆信息的实时统计分析

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旅产业

互联网平台

2022年,建设威海文旅产业互联网平台,布局“七朵云”(景区云、酒店云、会展云、赛事云、视频云、办公云、营销云)架构,实现文旅产业各要素、各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打造服务全市乃至全省文旅产业发展和文旅行业管理的产业生产协作平台

威海文旅集团

17

数字经济

提升工程

数字园区建设

加快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园、服务贸易产业园建设,积极布局5G网络和工业互联网,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园区发展环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中心,

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

跨境电商

中心建设

发挥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打造面向韩国、辐射东北亚的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