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教育心得感悟范例6篇

校园安全教育心得感悟

校园安全教育心得感悟范文1

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认识生命本质、感悟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构建生命教育体系,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为创建文明、阳光、平安校园提供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生命安全专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家长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阳光自己每一刻,关爱他人每一天,健康幸福过一生”的意识。以建设“平安(平安校园)”为宗旨,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

三、工作专班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保障生命安全教育实施

(一)完善制度,构建管理体系

各学校要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分管领导主要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各部门配合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生命安全教育格局。教育局随机对各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将其纳入年终督导检查和安全工作考核之中,作为安全先进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建立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工作学期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确保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精心策划,强化教育培训

各校要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生命安全教育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要在生命安全教育的设施建设、师资培训、社会实践和宣传普及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全员式、阶梯式、渐进式的教育培训。

(三)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建设,丰富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有效利用网络、影视、阅读等途径,确保每项工作有行动、有声音、有影响,营造出全员参与生命安全教育、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浓郁氛围。

五、生命安全教育实施途径

(一)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要全面了解并践行生命安全教育,将关爱生命的思想与情怀融入日常生活,在班级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情感、个性、品德、能力等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亲子、家校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打造凸显关爱生命的校园文化

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打造各具特色的生命安全教育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景观、规章制度、文体活动等教育功能,形成充满生命关怀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激发追求并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动力。

(三)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明确健康的养成与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切实预防师生因心理问题发生意外事故。

(四)创新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并根据基地特点研发特色课程,做到有教案、有效果、有评估,此外要积极探索研学旅游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生命、在体悟中内化品质,不断提升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

(五)开展生命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要加强相关部门联动,将生命安全教育与青春期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有机整合,通过国旗下讲话、悬挂校园警示标语或电子屏循环播放等宣传模式宣传相关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珍爱生命健康生活”主题班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预防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召开法制教育报告会,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开展紧急疏散演练,通过实际演练,全面提高学生避险、逃生、自救能力,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育情境中感悟生命。

(六)构建家校共施的教育机制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途径开设专题课程,普及生命教育基本知识和理念,帮助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优化教子观念和方法,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教育,从而形成家校联盟,为学生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环境。

六、具体要求

1.要高度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建立完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校园安全教育心得感悟范文2

一、高职“三生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背景——工学结合

高职“三生教育”实践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的“三生教育”实践提供了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进企业,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使得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环境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环境,而是过渡到了企业和社会,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内容丰富。实践的教育内容模块也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高职“三生教育”载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给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职“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实训中和实训后正是学生思想观念波动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标迷茫模糊、不良情绪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阶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点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实践情况恰恰是忽视和遗漏了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出现了“校内满堂灌、校外再不管、企业不过问”的局面,致使高职的“三生教育”脱节、断裂,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导致费了力却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职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而是应与专业教学同时跟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笔者试图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构建高职“三生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生教育”实践的日常实效性、连续持久性和科学发展性,实现高职“三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学结合下“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四个“复合”

(一)三位一体——“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复合

1.三位一体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所谓“三位一体”即工学结合不同阶段“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就是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工学结合全过程中的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具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个阶段“三生教育”的复合。所谓“复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链接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叠加和重合的融合。实现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生教育的复合,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的连续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位一体的内容

(1)“实训前”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环境能否适应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挑战。因此,“实训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围绕如何快速适应企业进行,如开展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训中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实训中”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较真实的体验,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等问题。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3)“实训后”三生教育

就学生个人而言,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颇多。“三生教育”要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

(二)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见识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认知上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实践,实现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通过体验实践,实现行为上欲试,培养行为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从见识到感悟再到体验的实践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符合其态度和观念形成、行为养成发展的特殊规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在本质上真正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见识、感悟和体验实践方式的复合,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2](P12)

1.见识实践

见识实践就是把大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人生道理经过概括、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明了的图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视、可听的课件与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懂。通过展厅布置,以实物、课件、图片等视听类资料的形式创建见识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观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平台设置的场面和画面感同身受,从而实现对三生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德育实践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不仅仅指做与行,更包括了主体的各种见识、体会、体验。见识实践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问题,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认知教育。传统的德育认知教育是一种单向传输式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认知、推理,重认知轻内化,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学生实际的做与行,使认知实现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见识实践扬弃了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见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赋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质,更强调了见识实践是“三生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实践形式。[2](P3)

2.感悟实践

感悟实践就是在见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使学生的认知、情感、领悟和行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实践训练活动。感悟实践项目是实施感悟实践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感悟实践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能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重视行为训练,既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训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感悟实践实现了活动训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实现了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2](P110)3.体验实践体验实践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尚情操、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教育模式。体验实践包括校园体验实践和社会体验实践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践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校内工厂实习实践、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等;企业体验实践主要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扩张,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从而形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人生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的教育目的。通过体验实践,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论付诸于人生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质,把人生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的升华。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整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目标。

(三)三师一友的复合

“三师一友”指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3]“三师一友”的复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相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下,发挥企业的作用,创新教育主体,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多和实习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直接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邀请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和实习带队教师一起组成学生“三生教育”实训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三生教育”实训。在实习开始之前,由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师傅和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施,德育理论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同企业职工一样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使“三生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四)三覆盖

校园安全教育心得感悟范文3

拓展训练是一项在我国开展只有十几年历史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释放精神压力极为有效。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较多,学校仅仅依靠思想工作和简单的心理咨询方法,很难彻底释放和排解中小学生的心理能源。而拓展训练却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践法和经验法。

二、研究结果

1.拓展训练进入校园的注意事项

(1)推崇安全第一,快乐游戏为宗旨。

拓展训练中有些空中项目看起来非常惊险,但只要合理进行正确的保护是绝对可以保证学生安全的。空中项目要到拓展训练基地进行开展,训练基地老师都经过专业训练,所需器材都是国际一流的登山设备,而且一般情况下都采用双重保护。我们这里所介绍的拓展训练大部分都是没有任何危险性的地面上的项目,因此,在校园中开展拓展训练安全可以得到充分保证。

(2)合理布置场地,训练方式灵活多样。

我们这里所介绍的拓展训练所需场地比较简单,一块5米见方的平坦场地就可以进行训练。雨天可以在室内进行。因此,拓展训练所需场地、器材比较简单,有利于在校园中开展。

(3)重视项目设计,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拓展训练看似游戏活动,其实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的结果而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悟道理。同时,拓展训练又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它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知识。

(4)掌握训练方法,做一个合格培训师。

拓展训练中每个项目如同一个小游戏,教师很容易掌握项目的布置和规则,重要的是教师要对项目的训练目标和回顾要点进行学习和掌握,能顺利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在团队经验分享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2.拓展训练的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

(1)拓展训练的基本内容

拓展训练的内容是为解决参训者的心理问题而设定的各种练习项目,主要包括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要达到相互沟通、共同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认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联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产生迁移,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社会生活竞争的能力。

(2)拓展训练的基本过程

拓展训练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压力、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等六个步骤。

(3)拓展训练的基本方法

拓展训练的基本方法是从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这是为了突出行为的要素,而信赖关系、挑战或共同感受等则是体验感情的方法,目标设定或解决问题是认识的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综上所述,在校园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完全可行的,它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习方式灵活多变,项目设计内容丰富,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安全可得到充分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拓展训练进入校园有利于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与创新素质,对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议

(1)心理拓展训练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本校的场地和器材选择合理的项目。

(2)心理拓展训练中的游戏可放到体育课堂的第二教材中进行教学,并可做适当的改编,让其更适应体育课堂。

(3)部分拓展训练项目可放入体育活动准备中,用游戏来达到热身的目的。

(4)拓展训练要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詹姆斯・H・麦克米伦《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P142。

[2]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P67。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P159。

校园安全教育心得感悟范文4

关键词:平安校园; 辅导员;心理健康;安全保护;安全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校园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师生的人身健康,关系到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建设平安校园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在校学生集中在校学习、生活的时间长,加上自身年纪较轻、阅历的有限,使得平安校园的建设成为更加重要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生以95后群体为主,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相对本科学生来说,尚不成熟。且笔者所在学校以女生为主,在自身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在管理制度上,我们虽然坚持每天查寝制度,但课外活动时间及日常生活时间,老师很难监管。辅导员是和在校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之一,理应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校园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从高职院校工作实践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建设平安校园夯实基础。

培养“生命可贵”意识。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现在有些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宝贵。辅导员应尽量通过相关影片、主题班会等形式教育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在实际行动上珍惜时光,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避免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感悟生命成长的艰辛,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命情感,增强对生命的感知力。促使在学生中形成积极进取、不断努力的良好氛围。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不少高职在校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很孤僻,不愿与人交流,老师也很难了解他的想法;有的学生很冲动,遇事急躁,考虑问题不周全。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密切接触的辅导员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要善于引导、教育学生。当学生出现叛逆、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时,辅导员应第一时间调查、了解情况,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以避免出现由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首先,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不良倾向,及时干预。其次,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最后,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校园活动,既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又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安全意识不是很强。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简单的安全自救知识,以便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损害,学会自救,善于保护自己。辅导员可以通过安全教育主题活动、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征文、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生活案列,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情况,让学生领悟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意义。在高职院校,还要特别强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认真遵守校规校纪,以防出现安全事故。不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安全文明意识,从而自觉转化为外在行动。

不断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为了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辅导员要加强学生的安全纪律管理,要将寝室、教室、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并将检查与督促整改相结合。杜绝学生在寝室中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酗酒、、私藏管制刀具、打架斗殴等,教育并督促学生不在夜间外出上网。因为这些都是极容易引发学生安全问题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发现这些问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家长沟通一起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遵守校规校级。必要时,辅导员应将情况向上级反映,会同有关部门一起解决问题,避免更严重的安全问题发生。这样,才能把学生寝室的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等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健康、丰富、向上的校园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平安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

[1]马雷军《平安的校园》,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校园安全教育心得感悟范文5

一、课堂体悟责任

课堂是主战场,更是实施责任教育的主阵地,构建“生态化责任课堂”是实施责任教育的关键。为此,我校构建了“双责三维四环多态”的生态化责任课堂教学模式(简称“234X”模式)。“双责”是指课堂上师生的责任。“三维”指三个维度,即优化学习时间、拓宽学习空间、拓展学习内容。“四环”是指导、学、展、评四个核心环节。“多态”是指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班级)不同、老师不同,课堂结构也应不同。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下,老师们利用课程资源渗透责任教育,使学生体悟责任、感悟责任、醒悟责任、觉悟责任,认识到学习是学生应尽的责任,主动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活动体验责任

多年来,学校通过“节日系列活动”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节日系列教育,即以一年之内的节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开发、挖掘各类节日、纪念日中所蕴涵的积极进步因素,寓“责任教育”于系列化节庆活动中。利用节日、纪念日特有的意义,特有的情景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增强“责任意识”。通过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境体验,比较完整地体验责任感的形成过程,认识负责对成才、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主动地参与责任实践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现在学校已出版《节日教育与责任意识养成》一书,作为德育校本教材。另外,学校还组织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军体节、合唱节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责任教育的内涵,提升责任教育境界,把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落实到行动之中。

三、生活体会责任

责任教育是现实社会的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人类理想与良知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中国大多数家庭进入“421”(祖父母、外祖父母4位老人,父母2人、1个小孩)模式时代,独生子女安于享受、责任感流失的现象令人不安,尤其是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呈上升趋势并趋于低龄化,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责任心的缺失、责任感的弱化、责任意识的淡化,会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而未来社会发展对公民责任的要求又越来越高。因此,对青少年实施责任教育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有住校生近400人。为了使这些独生子女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饮食、行为、节约等习惯,并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他们在学生中开展了“三心”(孝心、爱心、热心)、“四节”(节水、节电、节粮、节钱)、“三爱”(爱环境、爱设施、爱老师)、“三讲”(讲卫生、讲安全、讲团结)的“3433”活动。在低年段和高年段学生之间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天早上大同学到小同学宿舍,教小学生穿衣、叠被、整理床铺,定期帮厨做饭,既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又提高了小学生的自理能力,还融洽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所缺失的亲情。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体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在家中做一个好孩子”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去体会做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

四、环境体味责任

责任教育是生态文明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2009年7月,我区文教体局申报的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策略研究”正式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学校确立了“责任教育生态化途径与方法研究”子课题,意在通过责任教育,让每一个走出学校的人都能够深深打上责任烙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让每一个走出学校的人,在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创设“责任环境”,营造“责任文化”氛围,是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围绕“责任”这一主题,在校园内新建了“责任承载希望”的主题不锈钢雕塑;在正对校门的教学楼的墙面上镶嵌了刚劲有力的“责任”两字,在楼顶上安装了“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的校训;还修建了“你我说责任”的责任墙和橱窗;举办以“我与责任”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和手抄报比赛活动。我们要使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成为生长责任的沃土,每一块黑板成为承载责任的平台,每一间教室成为生产责任的空间。让学生在责任的环境中体味,在责任的校园中提升,让责任定格在师生的心里,渐渐变成与责任相系的行动。

五、管理体现责任

谭焱心博士于1985年在探寻情商源头时发现“责商”,并创建了“责商理论”。他指出:责商比智商、情商都更重要。如果说,智商更多地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智力高低,情商是发掘情感潜能、掌控情绪的能力;那么责商则是决定智商、情商转化或提升为现实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提高学生“责商”有助于青少年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依据谭焱心博士“责商理论”中的“1+2”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即一个信念,两个管理方式。一个信念,指师生的信念与学校责任文化相契合;两个管理方式,即软管理和硬管理。软管理分为内激励与内约束,而硬管理则分为外激励与外约束。内激励与内约束是师生自身要求自己这样做,而外激励与外约束则是规章制度要求员工这样做。一个高责商的人,才会感到内在的激励而不会因为规章的存在而感到不适应,正如谭焱心博士所说:“真正的责任者,主动承担责任时往往是快乐的。”为此,学校每年初都要制定本年度的工作目标责任状,并把工作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职工,在每一个责任目标里,职工对环境卫生、纪律安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责任,做到事事、处处、时时、人人都有责任,“我的责任我承担!”

校园安全教育心得感悟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成全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创新点】实施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关爱留守儿童,珍惜这群心灵空白的孩子们的生命和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真情延续。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生命逝去的报道。他们或死于自然灾害,或死于人为的事故,或死于自杀和他杀,更让人震惊的是中小学孩子们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生命之花来不及绽放就黯然凋零,生命乐章来不及奏响就戛然而止,让人痛心疾首,让人扼腕叹息。

我们不会忘记,今年5五月份20天内至少有8起校园内猥亵案被曝光。而这,还仅仅是被公开报道的案件;我们不会忘记,哈尔滨市进入五月以来的发生了39起自杀事件;我们也不会忘记,湖北省老河口市秦集小学校园年初踩踏事故,造成4人死亡7人受伤;我们还不会忘记,仅五月份短短两天时间内四省五地连续发生5起未成年人溺水事故,造成19名中小孩子们溺亡。我们更不会忘记,震惊全国的连伤4条生命的马家爵事件。一个个惊人的数据,一一次给中小学安全敲响了警钟,针对当前中小孩子们安全事故频发的严峻状况,我们在为失去的年轻的生命惋惜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生命的平等与尊严,知道尊重和理解,知道平等与宽容,知道如何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仅必不可少,而且更是迫在眉捷。

如今,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成全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学校的生命教育呢?作为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我们身上的担子更为重要,我以为如何实施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关爱留守儿童,珍惜这群心灵空白的孩子们的生命和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真情延续。

1 衔接教育资源,焕发生命教育的精彩

1.1 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方方面面的教育中,我校是国家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之一,是所介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新型教育机构,学校现有教师40名,住宿生120名。其中,小孩子们50名,中孩子们70名,单亲、无亲孩子们占孩子们总人数的40%以上。针对这样情感缺失的孩子们,往往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让孩子们敏感,如果一味强调孩子们绝对服从,那么教育中为了这个“绝对的目的”,就会强加于孩子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手段(如嘲讽、惩罚)。这样的教育无异于把孩子们美好引导的向往,引向了逆向,从而缺乏了感召力和实效性。所以,我们在教育中,假以超越和提升教育,用温暖、滋润、呵护的心去关怀孩子们的心(如课前十分钟的一句话、每月安全教育、读书活动、法制讲堂、班会活动、主题墙创设、实践活动等),来帮助孩子们在多元化的生活和不确定的价值取向中使之向善。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的东西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珍贵、丰富和美好。从而引导孩子们发现生命的意义,建构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1.2 让师生共同成长。肖川教授说“没有教师的生命成长,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就缺乏鲜活的榜样和充满激情的引领”。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要在生命教育的实践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反思,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对孩子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倘若教师教育只看重教学技能,培养出来的仅算是教书匠。要成为真正的树人教育工作者,具有生命内涵的素质教育不可或缺。”。比如,留意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从关注“行为、规定”到关注“思想、理念”,从观念到行为的彻底反思。

1.3 充分发挥寄宿生活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抓住时机开展系列团体辅导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的真谛,摒弃过去说教式的教育,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触动他们的真实情感,从中学有所获,明理而践行,达到了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让生命教育在感悟、体验中升华

孩子们不仅要学习如何考试、升学、择业,更要学习如何安全地生存、快乐地生活,如何迈向生命的圆满和幸福。学会生存技能的同时,还要让他们认识到一个人不仅仅要爱自己,也要爱他,爱社会,要将善意投入在他人的身上。从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感受生命的喜悦。因此,要充分采取不同形式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其它活动中,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2.1 生存教育。古人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里也道出了珍惜生命的意义,学会生存,对每个个体而言,是最重要的本领。让孩子远离意外伤害;教会孩子熟悉安全防护标志;教会孩子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孩子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组织孩子们参观、访问养老院、医院等社会机构,也可以通过一个文本性的载体,让孩子们了解一些生命现象,熟知生命的具体知识,使孩子们对人的生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了解生命的起源,到生命的喜悦和生命的尊严,使孩子们感受生命的责任,并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

2.2 发展教育。在学校里我们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心理课堂感恩教育,关注“人为什么而活”的问题,开展讨论,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引导正确去理解和认识生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认识生命、对待生命;用一颗感恩的心对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育他们的生命情怀。

2.3 身心健康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感悟、体验。通过对孩子们进行生理、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引导孩子们懂得自尊自爱,珍爱自己的身体,拒绝婚前,避免女生出现早孕、流产。

与红十字协会携手,邀请专家讲授急救常识和实际操作演练。比如,心肺复苏的培训、紧急疏散演练,培养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以及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培养孩子们自我救助和施救他人的技能,从而使孩子们领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进行流行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预防教育,使孩子们懂得生命的脆弱及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教育时尝试让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孩子们对生命教育的体验;

2.4 挫折教育。通过进行挫折教育帮孩子们构筑安全防线。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通过不断增强生命意识,引导孩子们逐步地感悟生命,并学会使用生命和升华生命。要告诉孩子们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苦难。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残缺的人生。比如,平日里让这些寄宿的孩子(年龄偏小)放开手脚,做自己能做的事,洗衣袜、内务整理等事情,不要怕麻烦,让孩子反复做,孩子在不断实践中会找到正确的方法。周末还可以带孩子们学坐公交车,学会购物等。没有面对苦难的挑战,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从中让孩子们自己体验出与人相处,的法则:对人关爱、对人尊重、对人宽容、相互合作、良好沟通、平等待人等人格的魅力。

2.5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各种课外活动比如纪念一二九、六一户外比赛。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蕴含着很多“生命教育”的理念,比如在六一户外比赛中,可以培养意志品质,还可以渗透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教育。在一二九纪念活动中,可以选择感恩、宽容、环境保护等内容,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在“卫生模范”、“学习进步奖”等评比中,可以引导孩子们感悟和体验什么是美、什么是幸福,进而引导他们去追求美和幸福。

3 创设生命教育氛围,优化教育环境,彰显生命的特色

3.1 创建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生命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让校园的每一面墙会说话,把内涵丰富的古诗句与富有指导性的文明用语等用来创设学校生命教育的环境。同时图书流动起来,为学生提供随时阅览的可能性,并购进有关生命教育的图书和图片,营造书香的氛围。

3.2 建立“个性化”的家。注重对各班班文化的引导,从各班的基本点出发,充分利用墙壁走廊陶冶感染学生,营造浓厚的生命教育氛围。班主任带领学生精心设计墙壁上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书写内容和制作,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来布置,丰富生命教育内容。

当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既要“进课堂”,也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联手设置“安全网”。教育部门要对中小学生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包括出走、自杀等现象,要从客观的角度深究原因和教训;网络、电影电视、报刊要净化与此有关的画面和文字,减少对青少年的暗示和误导;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成功梦想的工具。如此,“生命教育”进课堂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