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兴趣论文范例6篇

体育兴趣论文

体育兴趣论文范文1

关键词:激发中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兴趣是指对某一事物喜好的情绪。学习体育的兴趣则是指学生对体育活动喜好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参与体育活动时的积极主动的表现。经资料调查表明:当代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浓厚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多的学生中,存在着没有学习体育兴趣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端正,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欢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如何解决这些学生学习体育时没有积极主动的行为,提高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使之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就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不正确认识和各种不端正的态度,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当前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而忽视体育锻炼的现象,以致不少学生形成只要文化课成绩好,体育成绩不及格也能上大学的错误想法。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积极性差,体育课上与不上都是一样的错误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着重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体育课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机会,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和体育锻炼在青少年身体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养成自觉的,积极的锻炼身体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遗传,环境,生理发育,身体素质等个方面的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的内容、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跳高教学中,体质较好的学生,跳高技术掌握快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兴趣,但相反那些体质较差的学生,怕苦怕累的学生,怕被学生笑话的学生,怕被教师个别指导的学生,总是站在一旁观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对技术好的学生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的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练习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要讽刺挖苦,而是及时的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三、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教材内容

当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材内容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做些简单的调整。不能从实际出发,不符合当前偏远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目前实施的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缺乏针对性,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学阶段,各学校以升学为主,使学生的文化课负担过重。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中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在执行教学大纲的同时,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体育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与调整。就我校而言,作为地区唯一一所民汉初级中学,学生面临的是民族团结与升学问题。因此,可多安排一些调节学生心理方面的内容,发挥体育课的优势,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未见乐处,比不我学”。可见学习兴趣在任何一门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形象生动,并根据课堂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特点,采取比赛性,游戏性的教学手段。如在短跑练习中,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组与组“团体接力赛”,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吸引力,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广泛兴趣。

五、改革教学形式,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即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积极的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从当前各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中是不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兴趣低落的现象。因此,要改变教学形式,必将丰富课外活动。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质差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特色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四,是举办各类运动会,由校领导牵头,经常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兴趣论文范文2

1.1十足的信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动力。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重,怀疑自己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爱护、信任下,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教帅对学生抱有期望,信任并施以关注和爱的情感,使他们得到重视,即使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信心不足的学生也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1.2让他们多一些表现和发挥的机会。如果课堂提问或需要示范,表演时,易答题可让他们先回答,简单动作可让他们先来示范(每节课后要先提出下节课学习内容以便让学生预习)。讨论辩论时总是让他们积极参与,注意倾听他们的发言。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1.3接近他们,沟通思想,师生心理相容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也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

2利用教材本身引发学生的兴趣

2.1教材的趣味性。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具有浓厚的兴趣教材内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冬天,北方的冰雪课,天气虽然寒冷,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十几度。但是,广大少年、儿童不畏严寒,积极参加冰雪活动。夏天,南方的游泳也是如此……体育教材中各项球类运动、田径、体操、武术、游戏等都是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所以教师要充分地选好教材,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地区季节特点等来选择一些娱乐性、趣味性强、竞争性激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2教材的实效性。一个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体育活动中项目很多,涉及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也很多。体育教学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气候特点、学生实际,选择一些锻炼身体行之有效的内容。如爬山、游泳、打拳、做操、越野跑游戏等,以及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如俯卧撑、引体向上、双臂屈伸、立定跳远、纵跳摸高、仰卧起坐等。这些练习内容,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同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经过短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容易看到自己锻炼效果,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3教材的知识性。体育教材,无论是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等,各项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其动作结构必须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原理。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都必须准确无误,突出动作特点。特别是讲解过程中,教师能涉及学生所学过的数、理、化、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启发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动作。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发智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充分发挥教学的艺术性来提高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课,教师要想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一个动作或者完成某个练习,仅凭讲大道理或生硬的强迫命令,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的艺术性。

3.1教材的仪表和教态。教师穿着整洁的运动服、和蔼面孔、举止端庄大方,给学生建立一个好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3.2教师的示范与语言。学生喜欢看教师做动作。特别青年教师干净利落的示范,往往使学生产生羡慕的心情,对所学的动作跃跃欲试。教师在讲课时的语言要精炼、生动形象或幽默有趣,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动作的兴趣。

3.3保护帮助与场地器材。合理的保护与帮助,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信心,同时,也能加速掌握动作要领。所以,教师要注意合理的站位,把握好帮助的时机和保护的手法,既不影响学生完成动作,又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全感。平整而又宽阔的场地,整洁而又规范的器材、设备、清晰的线条,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刺激,使学生产生良性反应,感到美的享受。学生愿意在优美的环境中从事各种身体练习。

4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教学班,几十名学生,不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性格不同,而且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n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教学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课,要提倡多组练习的组织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加强个别指导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体育骨干。例如:一堂篮球课,既有新授,又有分组复习,结合个别指导,穿插教学比赛等,使整个课堂教学展现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面。我们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管好自己。我们在小巷里不是也经常看到成群的孩子,自发的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游戏吗?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6小结

从学校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课目的性的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沿着豇三确的轨道持久的巩固下去。

体育兴趣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一 女生 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和情绪状态,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学生上好体育课,开始往往是从兴趣出发。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和情绪状态,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积极情感,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大一是大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如何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本研究试图揭示目前该校大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为体育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抽取大一学生460名。其中男生206名,女生154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家的有关教育学、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利用中国期刊网(CNKI)查阅相关论文40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本课题使用的研究工具为汪晓赞2005年编制的《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本量表分体育学习消极兴趣、积极兴趣、自主与探究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和对体育的关注五个维度。研究表明,该量表经验证表明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共发放调查问卷460份,回收问卷460份,回收率100%,无效问卷4份,有效率为99.1%。

1.2.3 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是否对体育学习感兴趣?为什么?通过访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现状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1.2.4 数理统计法。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软件包SPSS15.0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院校大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2.2 不同性别大学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差异

2.2.1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学生在体育积极兴趣、运动参与方面以及体育兴趣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学生在体育兴趣各维度上的得分有明显差异,具体为男生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或参与关注的程度比女生有着较高的比例,但都存在差异。

2.2.2 不同性别大学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差异原因分析

(1)生理机能不同的影响。大学女生的身体变化尤为明显,身体形态发育已接近成人,让她们感到不适应或紧张。除此,部分女生还受月经、体重加重的影响,不愿意参加甚至抵制拒绝参与体育运动,特别是一些需要有一定力度和强度的运动项目更是她们排斥的重点[4];而相反的是大学男生(除部分身体形态不佳或自我封闭意识强的男生外)身体发展的变化更加激发了他们展示自己身体形态的倾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高,在一些能影响体形和身体力量的运动项目上,他们自觉参加的意识强,期望从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达到对自身整体形态的改变。由于以上身体形态方面的不同影响,在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程度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2)性格特点不同的影响。大学女生在处事态度上一般由原来的大大咧咧逐渐转变为比较注重细节,一般较文静、敏感,喜欢安静,不愿意在人多的公众场合突出自己、表现自己,特别是随着身体生理的变化,使得她们感到害羞,不愿意活动特别是参加体育运动,怕羞心理占主要地位。即使有部分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女生,但由于其生活的整体氛围的影响,她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也会逐渐发生变化;而大学男生身体逐渐强壮,肌肉变发达,身高、体重等其他方面已接近成人,这都促就了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因素,同时这一年龄段的男生大都喜欢表现自己,爱出风头,喜欢以展示自己身体形态方面的优势吸引同龄人特别是同龄异性的注意和好感。

3.结论

不同性别大学学生在体育积极兴趣、运动参与方面以及体育兴趣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学生在体育兴趣各维度上的得分有明显差异大一女生缺乏体育兴趣的主要原因有:体育课教学枯燥、死板、有强制性、无趣味性;胆怯、自卑、怕苦、怕累、恐惧;文化课学习压力大。

参考文献

[1]唐进昌.改革传统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育兴趣[J]

[2]陈玉萍.兴趣与体育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3]王军,蔡东山,张平等.对大学女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心理分析与对策的研究[J]

[4]徐达.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Z].陕西教育(理论版)

体育兴趣论文范文4

[关键词]杜威 兴趣理论 职业技术教育 课程与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王轶(1967-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22-02

作为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一次“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丰富全面,而且独到深邃,其中的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与教学论、道德教育论、反省思维理论等都受到了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但对他关于学习兴趣方面的理论却鲜有全面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杜威的兴趣理论进行初步梳理和探讨,以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一、杜威的兴趣理论

1.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二元对立观点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的那种“灌输”教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并成为批判的靶子,爱因斯坦就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童年教育,“学校的老师仿佛是领着士兵进行枯燥的无意识训练的军士,而学生就如同没有笑容、不准发问的士兵”。学校把已经承认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的儿童,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氛围里同样也没有自由,教师实际上成了这种教育的共谋,即使是优秀的教师运用艺术的方法也难以掩饰“灌输”的强制性。这里面所包含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唤起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不是从外部训练儿童以达成某种预定的目的。杜威认为,决定教育质量的是儿童,而不是那些组织好的教材,因此,教育活动应是围绕着儿童展开的。

杜威在对传统教育进行分析时认为,传统教育忽视了儿童,忽视了儿童的生活,忽视了儿童的经验和兴趣,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了“静听”,儿童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能依赖于教师和现成的教材,教育和教材处在儿童之外,而不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对传统教育提出了这样几点批评:其一,儿童世界作为一个具有感情、同情和个人兴趣的个人世界被课程中所展示的在时间、空间上无限扩大的事实和规律世界压得窒息了;其二,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被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的课程割裂和肢解了;其三,儿童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和情绪被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忽视了。儿童与教育和教材之间的这种脱节与背离,正是传统教育中不见儿童的结果。杜威认为要克服这一弊端,“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把儿童当作一个真实的个体来对待。从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与实际来看,杜威教育思想中重视儿童的价值,强调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的思想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无怪乎有大批的追随者在持续地关注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这一思想。美国的学者马特・帕孟陶和埃里克・布雷德称这一思想是“先驱性的教育观念”。

2.兴趣的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兴趣是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表征,是个体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表现出对特定事物的选择性和趋向性。而杜威对兴趣却有着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的。杜威甚至从词源(inter-esse)上去寻找兴趣的原初含义,认为兴趣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连接起来的东西,它是个体与他的行动材料和结果之间的统一,兴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的标志。

根据杜威对兴趣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一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值得关注的重要概念。从兴趣的动力性来看,它与个体的内部冲动和自发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兴趣是从这种自然状态中产生的,而不是来自于外部刺激的结果。但不能简单地把个体的冲动、本能,如“表现在交谈、交际和交流中的社交本能;制造――建造的本能;探究――发现的本能;表现――艺术的本能”,与兴趣等同起来。因为冲动、本能更多地与内部能量的耗散有关,而兴趣与具有特定的事物连在一起。从兴趣的定向性或选择性来看,每一种兴趣都会有其专属的对象,虽然不同的兴趣会有不同的对象,但与兴趣相关的对象总会对活跃着的某种本能或冲动形成一种吸引,以使个体与其对象融合起来,否则,兴趣就会消失,能量白白地消耗。从兴趣的情绪性或价值性来看,兴趣在融合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时候,表达了主体的态度,它把主体的目的、观念、价值赋予客观事物上,对象成为精神活动表达的处所,兴趣成为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客观活动,价值就存在于这种活动之中,价值就在直接在场的事物中。由此看来:真正的兴趣是个体通过自我行动把特定对象和自我观念融为一体,兴趣就是统一的活动。

3.教育性兴趣的判定标准及其分类。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我们讨论兴趣的目的在于利用兴趣,如何才能使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儿童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怎样利用兴趣使其具有教育性呢?杜威提出了这样的判断标准:“如果活动包含着生长和发展,兴趣就是正常的,依靠它在教育上是合理的。如果兴趣是活动发展停止的征兆和原因,它就是被不合理地利用了。”

杜威根据兴趣运用的标准把教育性兴趣分为四类。第一类,与身体活动相关的学习兴趣。幼年的人与动物的活动是有区别的,对于人来讲,只要身体的活动是必须学习的,它在性质上就不仅是身体的,而且是心理上的、智力上的。即一个人的身体活动不仅仅是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过程,特别是经过这些活动的反应,感觉刺激运动反应相互适应,经验和知识才可能获得。第二类,使用中介工具达到目的的工作兴趣。它具有特定的意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也不同于苦工与单调的工作,它是指借助各种中介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结果的技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努力活动兴趣。第三类,纯粹的理智的兴趣。它是指当一个对成为问题的问题发生的兴趣,对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兴趣就有了理智的特点。即这类兴趣在把问题作为对象时,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但只有当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与富有思考的努力结合产生指向结果的方法时,这才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这恰恰也是教育的任务所在。第四类,社会兴趣。这是一种强烈的指向人的特殊兴趣。儿童总是尽可能地把自己所关心的事与成人所关心的事融为一体,通过直接地或间接地参与到成人生活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有益的经验。正是这样热切地参与到成人生活中去的兴趣体现了社会性。

4.教育性兴趣的培养。对于杜威而言,分析兴趣的内涵,提出利用兴趣的标准,并对教育性兴趣进行分类,只是他人在研究兴趣理论方面的重要步骤,只有触及教育性兴趣的培养问题才算达到研究兴趣理论的目的。

那么,如何形成教育性兴趣呢?杜威在批判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教育教学中应妥善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是极为必要的。其一,做到动机与学习材料之间的统一。动机是由个体的内在需求引起的一种驱动力,它使个体的注意力专属于某一活动的对象及其过程,动机表达了个体对活动对象及结果的关心与渴望,同时自愿采取行动。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机与学习材料二者不是分离的、孤立的存在的,而是高度统一的。进而杜威还认为动机就是积极的或动态的能力的目标的代名词。教师不应忽视或低估学生自己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而千方百计使学习材料变得有趣,人为地从外部给学习材料赋予目的,把学习的对象变成对于学生来讲属于异己的有待完成的东西。教师应积极寻找运用动机的教材和条件,使学生内部的迫切需求表现并发挥出来,否则,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单纯为了外在的刺激而学习或工作的坏习惯。其二,做好思维发展的状况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协调。当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某一活动对象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或困难,这就是完成某种活动时所面临的任务。如果活动过程中不包含有这些任务,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就会减弱或消退。教学过程同样如此,只有当教学过程中包含某种学习任务,这种任务能把学习过程、可能的学习结果与个人切身地联在一起,唤醒学生并指导学生完成该活动时,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反省探究,学生既能更为努力地沉浸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活动也进而成为思维渗透其中的理智活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有兴趣的,也是有教育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使活动的困难和学习任务复杂化,要避免因学习任务过分简单、或重复练习、或难度过大而造成思维迟钝、懒惰,或没有信心。只有逐步推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持久的兴趣,学习也会真正有效,理智在兴趣的满足中得到不断的增长。其三,做好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之间的转化。对于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理解,一般而言,直接性兴趣是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对象上,而间接兴趣的注意力不全在当前的事物上,但只要属于兴趣,总会和当前的事物最先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发生转化,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如何理解和看待二者的关系呢?首先,教师不要单纯地从教材的要求或学生本人以外的人的认识出发,忽视或意欲中止学生正在进行的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微不足道的或毫不相干的,是没有什么教育意义的。而是要认识到学生本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的价值就属于学生全神贯注的活动之中。其次,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逐步让学生认识到所从事的活动的自身价值,进而引导学生把当下从事的活动看作未来活动目的的一个中介步骤,并有效地过渡到下一活动之中,而不是把目前进行的活动当成固定的完成的结果。虽然杜威也认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我们有时也的确很难分清出学生当前活动的注意力的倾向,但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到当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当下的活动中包含有日后将要从事的活动的因素和条件时,那些看来属于简单的却是适合于学生的活动就会逐步展开变为复杂的且是学生自愿继续下去的活动,这样兴趣的转化对学生连续的、持久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发挥出来。

二、杜威的兴趣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兴趣是引发学习活动的动力,是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离开兴趣谈学习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学习就变成机械的学习和为了标准的学习,学校就变成了工厂而成为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场所。我们常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注重兴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恰当地充分地利用兴趣,把一般意义的兴趣转化为教育性兴趣应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对杜威关于兴趣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的教学启示。

1.从整体上把握兴趣,避免割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兴趣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杜威在阐述他的兴趣理论时,其基本立场是对长期以来在教育研究中关于兴趣认识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非此即彼的观点始终持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绝对对立的观点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有害的。依据杜威对兴趣理论的研究和我们今天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从整体上认识并把握兴趣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对于兴趣自身而言,它是个体内部需求及其可欲的对象的统一体,是个体的需求、期待、情感、精神倾注其中的活动,任何企图把兴趣分裂为心里的内部的概念和教材的外部的概念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应把与学生兴趣相关联的因素,如教师、家长乃至教育机构,以及他(它)们对学习材料的认识,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兴趣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也才能真正变得有效。因此,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学生的兴趣。

2.兴趣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应恰当设计职业技术课程与教学活动以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向着学习目标推进的活动,兴趣是在活动中得以表达,并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完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过程性,是目的和过程的有机统一。学生的发展因其年龄阶段不同,内在需求、关注的问题也会不同,其兴趣就会各有差异。教师根据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整合与兴趣相关的各种因素形成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产生的条件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性环境,通过活动的恰当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自然地展露出来,通过给予学生适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身心的各方面发展才能在自愿的、愉悦的活动中逐渐得到展开。

3.教育性兴趣指向价值的增长,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使之得到澄明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包含有目的和期望的活动,是由内部需求引发的,教育性兴趣往往是通过努力和培养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智、道德,连同其社会性诸方面都能获得发展。兴趣本身不是目的,教育性兴趣的形成才是教育的任务之一,而教育性兴趣的培养是一件长期而缓慢的工作。教师要逐步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使其认识到兴趣的价值在于引起自身有意义的变化,有意义的活动是主体选择的结果和发展的起点,同时,有意义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先前的活动又是后续有意义活动的中介和条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渐渐地对兴趣的价值得以澄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阿伦・奥恩斯坦,莱文・丹尼尔.教育基础:第八版[M].杨树兵,等,译.南京: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体育兴趣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体育锻炼 兴趣缺失

引言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属于心理学的一种范畴。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体育兴趣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对与体育有关的事情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运动兴趣不是对某项体育运动的表面关注或简单的参与,而是具有稳定的指向心理活动。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观察,以及与相关体育教师交流,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鹤庆县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力争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鹤庆县第一中学、草海镇中学、金墩中学、辛屯中学、松桂中学、西邑中学、中江中学、六合中学8所学校的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够反映鹤庆县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基本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校图书馆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1994-2013年)中关于体育锻炼兴趣方面的文献与理论研究成果,阅读相关书籍,并参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学校体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论著。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形成论文的主要理论依据,为本研究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并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学调查方法有关问卷设计的要求,采用自编“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问卷”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答卷完毕后指定的人员立即回收。本次调查共实地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剔除无效问卷30份,获得有效问卷为370份,有效率为92.5%。其中男生为205份,占55.41%,女生为165份,占44.59%。七年级122份,占32.97%,八年级105份,占28.38%,九年级143份,占38.65%。问卷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是一个较为可靠的调查问卷,说明调查问卷可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调查对象的心理压力,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

1.2.3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作常规统计学处理,对调查问卷的结论与大量文献资料的取证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使本论文更具说服力。

1.2.4观察法

观察中学生体育课的上课情况,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鹤庆县中学生体育课锻炼兴趣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课程是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课程,从小学到大学超过14年,达到1000学时以上,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并非因为体育难学,而是在于运用它发展青少年的身体,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既然体育课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那么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就必须从体育课入手。

2.1.1鹤庆县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程度分析

表一 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程度分析

从表一数据可以看出: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的有70人,占18.92%;比较感兴趣的有69人,占18.65%;一般感兴趣有182人,占49.19%;对体育课完全不感兴趣的有49人,占13.24%。男生对体育课的非常感兴趣有52人,占25.37%;女生有18人,占10.9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对体育锻炼兴趣也有所不同,这与女生自身的特点有关,女生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不愿意活动,性格孤僻,自信心降低,学习兴趣减弱等现象,导致男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比女生强。

由表一数据分析得出:有18.92%的学生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和18.65%的学生对体育课比较感兴趣,这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积极主动的锻炼意识,认为体育课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出勤率高,认真学习体育教师教授的技能,很乐意在运动中展示运动能力。49.19%的学生对体育课一般感兴趣,他们认为体育可有可无,这节课感兴趣就积极地上,如果不是喜欢的,就会懒散地对待,不会积极主动地要求上体育课,这类学生对培养体育锻炼兴趣的态度不是很明显,具有很模糊的意识。仍有13.24%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全无,这类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兴趣,一有机会就偷懒,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动作技能慢,在学习中怕苦怕累怕脏也怕动。

由学生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不过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16岁,他们的感知、认识毕竟不同于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自主性较强,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这一时期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是有必要的。

2.1.2体育课基本部分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影响

目前,中学生的体育课类型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由于体育的功能、特性决定学生多在室外活动,大多以实践课为主,在实践课程中基本部分占大部分时间,大约是一节课时间的(65%~70%),基本部分是学生机体工作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学生的大脑皮质具有最适宜的兴奋性,是学生练习和活动的最佳时期。

表二 教师体育课教学内容调查情况

从表二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观察和问卷调查55位体育教师上课情况,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主要进行自由活动的有10人,占18.18%;传授体育技能的有14人,占25.45%;体育游戏为主的有3人,占5.45%;以队列队形为主的教学有9人,占16.36%;以身体素质教学为主的有17人,占30.91%;以广播体操为主的教学有2人,占3.64%。

经实地观察及表二数据分析,得出:第一,一些学生对广播体操并不感兴趣,他们觉得广播体操枯燥无味,而且一练习就是一节课,总是重复同一节动作,学生只是被动练习,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而已;第二,目前体育课基本部分的内容“自由”成分还是有的,有的体育老师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学生放任自流,成了“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很多本来就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彻底不运动,这就是一些基层教师的通病,使学生自动放弃了体育课兴趣;第三,传统项目在教学中的地位最低,很多教师几乎把这方面放置到丢弃的边沿,这是制约学生体育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项目的丢失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不利。总之,体育教师要更多地反思传统项目的教学,精心挖掘传统的项目类型,结合教学实际推陈出新,为开展传统项目的教学铺设一条光明的大道。

2.1.3场地设施与器材因素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影响的分析

影响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各种因素中场地设施与器材是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和器材等环境是开展体育教学、娱乐健身、体育训练和竞赛等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保证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同时也为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创造更强的动力,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学到应当学到的体育技能。可见,场地设施与器材在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表三 中学生对学校场地器材设施满意度的统计

从表三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完全满足的只占20.54%,基本满足占25.95%,而完全不能满足的占绝大部分,占53.51%。

经调查发现,鹤庆县的一些中学,篮球场地只能供很少学生享用资源。我曾经就看到过这样一个现象:下课了,很多学生都从教室飞快地跑到篮球场,可是篮球场已经被早到的学生占着了,他们没有机会打。如果长期这样,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就会减少,到操场就没有那么积极了,体育锻炼兴趣就会磨灭。而且全县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块标准塑胶场地,供学生活动。体育器材数量不足,导致教师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加强体育设施硬件的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利于他们锻炼的客观条件刻不容缓,场地和器材的不足制约了对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结语

兴趣是所有学习活动的源泉,它能极大地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注意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愉悦身心,养成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莉.初探如何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兴趣[J].科技信息,2011(15):641.

[2]王雷.影响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9(35):336.

[3]张纪伟.河南省中学生体育兴趣现状调查的分析与对策[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

[4]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5]范雪锋.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48):139-140.

体育兴趣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学习兴趣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21-02

一 对学习兴趣基本定义

学习兴趣指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它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它不是天生的,其产生取决于以下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相对强烈、对比明显、不断运动变化、带有新异性的事物易引起人的兴趣。(2)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人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并能满足人们获得新知识的需要的事物易引起人的兴趣。(3)人对事物愉快的情绪体验。学习兴趣可分为两种:直接兴趣,它由客观事物或学习活动本身所引起;间接兴趣,是对学习活动的结果产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推动人的学习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如何从以上产生学习兴趣的三方面因素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等方式获得的一手材料中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是本文要重点分析的内容。

而张焕庭在《教育辞典》中认为,学习兴趣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当个人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或与自己的关系时,学习兴趣就随即产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有密切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使学生学习活动有兴趣。培养学习兴趣应加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提高教学水平,了解学生已有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某一学科的社会意义及其与个人的关系。

从张焕庭先生对学习兴趣下的这一定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就有了实质性的意义。只有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去学。

二 高职院校应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1.国外高校的做法

在展开论述国外高校的做法这一话题时,有必要介绍我国与其他国家国情的不同之处。在我国,由于几千年正统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古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区别于国外的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统一的概念,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其他国家,虽然有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统一的名称和概念。他们使用的概念五花八门,内容很广,包括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地理教育、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等,涉及学科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并不像我国那样局限于统一的课堂教育。

以美国的大学为代表的欧美模式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中,十分讲究途径的多样化和渗透性,即通过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各类活动、大众传媒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陈俊珂在《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一文中指出,美国学校德育存在于教材、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心理咨询、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大学的德育除融德育于整个教育过程外,还注重从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和校园建设、心理咨询、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品德完善。其中美国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更具典型性。

张金顺在《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指出,美国大学专业课程中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借鉴。他们对任何一门主要专业课都要从社会学、历史学、社会伦理学的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对每一门课都企图探讨这三个方面的答案。这样,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非常有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因为它可以通过专业课涉及经济、历史、生态环境学、心理学、伦理学、礼仪学等众多学术领域进行渗透。

许泓在《浅析美国道德教育及其启示》一文中表明,经济发达国家不少教育家意识到,道德教育说教式的“显性”方式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各学科教育的互相融通的趋势明显。许多德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对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的解释或对于社会法律、社会公德等内容,间接地、渗透式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课内外活动之中。让课本、教学活动中的德育以“隐性的影子”出现在学生当中。充分利用各种文字、颜色、图画、网络、影视等手段调动学生各种身体感觉、知觉,强化非理论的刺激,客观、非空洞说教式地把道德理念、社会公德标准、伦理价值等理念提供给学生。把道德是非、社会价值判断等难题交给学生做判断。改变传统由教师灌输品德教育的做法。在美国一些大学,开设“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倡导以渗透方式的间接综合的教育方式,把德育教育归于隐性课程之中。

以日本的大学为代表的亚洲模式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中,通过课堂教学、特别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大众传媒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金感芳在《浅谈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特色》一文中指出,在日本,一些大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中均有提倡重视对道德价值的感受和体验的教育方针。在一些学校午餐时,都安排学生为其他同学舀汤端盘,布置饭菜。一位学生自豪地说:“今天我是服务员,我能为大家服务,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所以我很快活。”

樊富珉、辛兵在《浅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一文中指出,日本的价值观教育是战后德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日本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寻求人生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乐趣,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日本的学校价值观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珍惜生命;展示生命的意义――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练就顽强的意志;诚实、正直地处事和与人交往。这种价值观教育是针对年轻一代轻视劳动、轻视人生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提出的。

2.国内高校的做法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积极推动思想政治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认真总结和吸取思想政治课“三进”工作成功经验,其中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关键,进学生头脑是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对于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这个问题,国内学者做出了不同的探讨。

第一,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教学实效。总的来说,就是让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韦文广在《浅谈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就谈到了体验式教学能给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带来变化。他指出,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学会避免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纠正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统一,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二,从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考核上取得突破。陈民在《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的“两课”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考试内容没有标准答案,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同时考核方法与以前也不一样,不再以最后一次考试作为判断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引入综合考评机制,更重视平时学习态度和过程考核综合考评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分别占40%和60%,平时成绩由课堂发言与讨论笔记与作业考勤等几部分构成,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老师实施并作好相关记录,纳入综合考评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在注重基础知识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强调对知识点理解运用使学生对大学两课学习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与转变,在以后教学中真正贯彻实施,逐步形成树立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正确观念,为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打下基础。

第三,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探讨。如何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以及如何将实践课教学落到实处,是近几年来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吴爱萍在《浅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化整合》一文中指出,从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看,可以是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讨论辩论式教学、自学自讲等形式。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结合国情、市情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参观、调查等形式感知社会,把理论与实践相对照,进一步提高认识、消化理论。

综上所述,在现有文献中,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这个话题,很多教学一线的老师或专门的研究学者已对此问题做出探讨,探讨的内容大多从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问题上,试图改革创新。而专门针对高职院校这一学生群体的特点探讨的相对较少,而如何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口,或能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话题。

参考文献

[1]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543

[2]陈俊珂.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

[3]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许泓.浅析美国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5]金感芳.浅谈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1994(2)

[6]樊富珉、辛兵.浅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J].青年研究,1996(3)

[7]韦文广.浅谈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学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