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例6篇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1

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回顾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不断完善

自2009年以来,我区先后出台的相关文件形成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1+9”政策体系,组织实施的相关就业计划形成了 “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特岗教师、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中小企业人才储备等6项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加上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考、市场就业、人才派遣以及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总计12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治区财政及其就业专项资金每年都要至少拿出两个亿的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逐步扩大

通过电视台、电台等多家媒体开辟专栏,宣传我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向全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有关部门发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政策宣传》的宣传单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宣传手册。另外,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培训班,向各盟市负责高校毕业生就工作的工作人员和各高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宣讲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三)人才市场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专场招聘会和网上招聘等方式,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人才市场是主渠道,中小企业是主方向,2010年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人数为5万人。据统计,2009年和2010年,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占其当年总数的比率分别为53.4%和58%,都在50%以上,总数达10万多人,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名符其实的主渠道。

(四)其它人才公共服务项目发挥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全区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及人才市场已经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平台和服务窗口,集“政策、项目、资金、平台和窗口”建设于一体的体系框架初见端倪,“政府促进就业、人才市场调节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接收、调转、存放和管理高校毕业生档案达20万份以上,并提供了社会保障、职称评定、户口托管、评价派遣、流动党员管理、鉴证仲裁等相应的人才公共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派遣计划就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提供人才派遣服务。2010年我区人才派遣服务已派遣高校毕业生5234人。

(五)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0年我区共有就业见习基地300多家,部级就业见习基地6家。我区共有8333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2010年我区共有3601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创业培训。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展情况

今年年初,自治区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区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今年我区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人才储备、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的载体作用,力争到年底使9.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

今年,我区应届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万人,达10.1万人,比上年增加7000余人,创历史新高。自治区人才公共服务部门负责开展12项就业计划中的市场就业、人才派遣、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截至5月底,全区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329场次,共有23746名高校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为大中型企业派遣3279名高校毕业生;组织1617名和2130名高校毕业生分别进行了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通过组织实施上述计划和其他8项工作计划,今年前5个月,我区共有3.2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或落实了就业去向,占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2%。

三、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促进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区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想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有诸多制约和阻碍。

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2011年我区毕业生首次突破10万人。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保持高位,我区将连续三年在10万人以上。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生活和就业,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二是服务经费不足,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公共服务应该主要依赖财政的支持。由于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总量激增等原因,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而现行有关政策法规还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还没完全得到“正名”,所需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处于“一事一议”地临时拨款甚至缺位状态,对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形策教育;职业规划;就业创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在大学完成学业和布局未来的发展中,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成为他们重视的重要成长成才方式和途径。国家就业创业政策是职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正在突显出来。大学生就业一直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多方位拓宽就业领域。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是长期性,宏观性的,对政策的正确把握并找到因应的对策,成为其制定和实施职业规划的全过程的重要的参考因素。

在宏观方面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多方位拓宽就业领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岗位,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学费代偿、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健全基层服务保障机制,畅通流动渠道,拓展扎根基层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要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能力。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加大就业见习力度,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在强化劳动者素质提升能力方面。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技能就业专项行动: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竞赛、技能竞赛、创业实训等“试创业”实践活动和电子商务培训活动,并按规定将其纳入创业培训政策支持范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需要,将就业创业有机融合,建立涵盖学校内外各阶段、求职就业各环节、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专门项目,选拔派遣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继续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依托优势基础学科建设国家青年英才培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引导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建立全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强化高校继续教育责任主体意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有利于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人事管理政策,落实学生实习政策,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训急需紧缺人才。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要把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要多创造一些就业岗位,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和转换岗位的能力。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为了解决这个结构性矛盾,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大规模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岗位匹配的能力。职业规划对政策因素的考虑,也应该是前瞻性的和前提性的。在职业规划的前期主要工作中,除了自身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的认知判断外,最应当纳入规划的准备工作。在职业规划的中期和实施后期,对就业创业政策的纳入也是可以的,职业规划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和不断完善的,可以进行全局性和局部性的调整。国家政策也应当对形势的变化相应做出变化,为更好地实现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作出政府最大的努力和担当。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人往往是一毕业就失业。虽然国家现在也在大力倡导“全民创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由于他们普遍缺乏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亦缺乏必要的指导,真正创业成功的亦是凤毛麟角,尚不能真正缓解年轻人的就业问题。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和县级城市的就业机会少,迫使大量农村大学生拼命往大城市挤,结果不仅竞争愈加激烈,收入亦很低,城市生活成本又那么高,农村大学生真正要在城市扎根亦非常困难。为此,建议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等工作进行统筹考虑。一方面要加快东部地区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向中小城市和县级城市发展,而制造业发展了亦会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繁荣,这样既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可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便于农村大学生在本地就业。另一方面国家亦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和县级城市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亦可以增加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最后,为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和小城镇就业,国家亦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和提高他们的收入,鼓励他们回家乡就业。最终实现就业创业政策与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更加良性和及时的互动。同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的促进,也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实施,成长成才的也会更加顺畅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靳玉梅. 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學,2011. 

[3]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0,7.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3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1.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讲求层次性和针对性:一年级为试探(扩展)期,主要任务是端正专业思想、安心学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二年级为定向(探索)期,主要任务是打牢专业基础、培养广泛兴趣爱好、设计人生方向;三年级为冲刺(浓缩)期,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优秀综合素质、准确定位职业生涯;四年级为分化(抉择)期,主要任务是掌握就业政策、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求职技能、力争顺利就业。

组织专家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的系列专业教材。面向社会开辟职业模拟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

2.将职业规划辅导列为政治辅导员等有关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复旦大学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深入探求全程式职业发展辅导的路子。2003年4月,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正式更名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职业规划的特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到职业选择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必须主要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深入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当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应给予更多关注。

3.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研究机构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专题立项研究课题。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依托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力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机构。借鉴中山大学的经验,成立专门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有条件的高校启动校内专题研究项目,鼓励相关和相近学科科研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动协调、整合研究力量,组织相关的大型主题研究项目。

4.组建学生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借鉴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经验,在大学校园内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或相近主题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依托学校资源,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校企联动,致力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发散网络。

5.开展全校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相关主题活动。各高校每学年应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以此对新生进行规划意识的启蒙,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锻炼。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造积极条件以促成创业计划的实现,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

6.以生涯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组织系列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针对低年级学生,举行“新生职业导航”活动,围绕“大学生涯战略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系列讲座,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于每年毕业生就业高峰期间即4~7月举行“就业前线”大型主题活动,组织系列的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等等。

7.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由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和校外政府有关部门、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专家顾问参与,成立学校一级的“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和培养校内职业咨询师相结合,对全校从事职业规划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专兼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就业指导部门“二传手”角色,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学校购买或自主开发专业的测评技术软件,开设学生职业测评室或推出网上免费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辅导,印制、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放就业书屋等。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开展,并不在于孤立地实现某种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其主旨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懈追求。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取得实效,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主要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在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抓好工作队伍的培训,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并加强检查督促。我们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

2.健全工作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活动贯穿大学四年,必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工作相互配合,体现全方位工作的要求。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高校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主要包括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和产学研践习计划以及“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和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含东方教席、师资博士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旨在提升上海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今后发挥学术骨干作用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上海高校内涵建设。

一、现阶段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基本情况

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一项常态化评估,自2012年开始,每年对前一年入选“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1.从政府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监督、评判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由政府出资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人才类资助项目。由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涉及的学校多、教师多、计划类别多,因此政府对实际投入的效果非常关注。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政府能够掌握一手的资料,真实、客观地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的全貌,便于对于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2.从学校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新的一项综合性人才计划,与以往的一些人才计划存在不同,同时由于该项目涉及的范围有量多、面广的特点,因此对学校在日常管理上,包括选拔、监管、考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学校会逐渐清晰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也可以借鉴同行的一些做法,从而引导学校对师资队伍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资助资金使用绩效,推进上海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和人才类计划长效机制的建设。

(二)以绩效评估为主要方法,关注取得成果、兼顾过程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改进教学评估、推进专业评估、实行绩效评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教育绩效评估。同时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强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的要求,因此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推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在大量的财政资助投入的情况下,采用绩效评估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不同于纯粹的人才类计划,因此对其的绩效评估不单单是财政支出的效率,也包括学校在项目执行中的管理行为、制度建设、执行能力等投入情况,同时其产出也包含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方面。

(三)以“三大计划”为主要内容,重点评估学校内部质量管理情况。

鉴于“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和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含东方教席、师资博士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暂未在本市高校全面铺开,因此,现阶段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主要对其中的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学计划以及产学研践习计划进行评估。这“三大计划”的目的、要求都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执行三大计划的主体单位都是学校,其又负责执行和管理,因此其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是实施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内在推动力。因此学校的执行与支持措施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学校推进情况、日常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资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等。还包括学校执行开展“三大计划”中,结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特色创新做法、措施等等。

(四)遴选合适的专家,着重发现问题和寻求亮点。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所需收集大量的材料和数据,如何在大量的材料中准确找到问题,发现亮点,这是保证评估质量的很重要的环节。在这点上,遴选合适的专家非常重要。需要更多的是熟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教育人事管理专家,因为该类专家熟悉高校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同时由于涉及到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高校内涵发展,财务行政管理专家以及高等教育专家也纳入其中,这样就能确保专家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找出评估的关键点。

通过会评使专家在审阅各类学校材料情况下,有一个横向的比较,尤其是在同类学校中能够发现问题和特点。再通过实地评估,直观地对学校递交的会评材料及各项指标评价等级的分布态势进行复核,可以更深入、真实地发掘学校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二、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难题与思考

可以说,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借鉴了一些教育评估的常规方法和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同时,由于该项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涉及不同种类人才计划、覆盖上海各类型高校、涵盖不同学科的教师,对进一步更好地开展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亟需解决的难题进行思考。

(一)评估定位:综合评估or专项评估?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现阶段采用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整体价值进行评判的综合评估。其优点就是能够全面的将“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有人才计划在统一的一个平台上进行评价,有利于对该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然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一项促进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多项人才计划,涉及的人群也不一样,有专任教师、实验师、领军人才等等,各类人才的发展目标、途径也不尽相同。虽然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包含这些内容,但同时也无法充分通过评估体现不同人才计划的特点。

例如国外访学计划与产学研践习计划就是两项截然不同的人才计划。国外访学旨在“提高上海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整体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大自主培养力度,鼓励并积极推进上海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产学研践习旨在“提高高校教师与生产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进‘双师制’教师队伍建设。” 两者的目标不相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差异,因此其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在现阶段的统一评价体系下,很难体现出两者的不同和特点。

专项评估是指对被评估对象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所进行的专门化评估。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展专项评估。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专项评估应该逐渐成为主导,这样更有利于更深入的发掘问题,也有利于政府在政策导向上进行调整。

(二)评估主体:政府评估or 自我评估?

政府评估是指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进行的评估活动,同时也是政府监督和判别的重要方式。从现阶段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政府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的评估,其主体仍然是政府。可以说政府全程参与到评估的各个环节,打个比方就是政府是“大脑”,评估机构是“四肢”,“四肢”仍然受到大脑的控制,可以说,现阶段的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在政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下进行的集权评估。当然,并不是说政府评估完全不好,至少在起步阶段,政府评估其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方向正确,措施有力,工作扎实,使得通过评估,高校可以进一步明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和目标,使得学校更加注重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注重内部质量保障的建设。

但是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由政府主导的评估也存在一些弊端,最明显的就是评估指标的统一性,不利学校自身多维度的发展。制定统一的评估程序和指标,“一把尺子量天下”,这无疑不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发展基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而评估又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校本身具有的特色,除此之外,由于学校基础不一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需求也不一样,定位也不一样。例如:本科院校更注重和倾向于国外访学,希望通过学习国外在某些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反而对国内访学的需求并不非常大。如高职院校因更多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注重产学研践习,反而对国外访学等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单纯的用一类指标来衡量,肯定有失偏颇。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给学校更多一点的自,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重点对“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取得成果进行评价。政府评价更多起到外部监督作用,通过经济杠杆、政策调整来促进学校的自身内部质量管理的提升,来切实保障项目的实施和运行。

(三)评估方法:重绩效 or 重发展?

绩效评估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已被认为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提升高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估能够很好地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把脉”,找准问题。但在现阶段评估中也忽略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另一个参与个体――中青年教师。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对象的重心将逐渐转移到教师身上。但是由于资助时间较短,各人才计划均资助一年的情况下,单纯对参与计划教师的成果进行绩效评价,不免又落入评价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量化的评价指标怪圈。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师在科研、教学上的专业能力发展,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仅把这种专业能力发展转化为几篇论文、几个课题的增加,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持续、全面发展,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双向参与、尊重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在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模式――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发展目的和发展价值观,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一起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主的评价,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有挖掘中青年教师潜力的目的,中青年教师在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努力创新, 从而推动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对于参与计划的中青年教师评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把中青年教师自我进步从单纯的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上,转变为对自身专业潜力的挖掘上以及自身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上。

三、进一步推进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的建议

1.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手段与方法,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实效性。以评估为契机,启动后期建设的调整程序。根据评估发掘的不足与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进一步优化申报选拔机制、经费管理办法、考核评价机制。政府要搭建市级层面的交流平台,促进校际间、教师间的学习合作。建立动态跟踪评估系统,提高对教师跟踪管理和考核。

2.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强化高校师资培养主体地位,完善市校两级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在注重全面培养的基础上,应根据高校发展定位的不同,针对人才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有侧重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平台,处理好市级层面各类师资培养计划与校内自主设立的各类师资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要求各高校建立内部人才培养计划、机制,强化高校自主培养意识,覆盖各方面人才发展,突出重点,创新培养模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3.聚焦学校发展定位,增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意识,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契合度。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明确短期和中长期教师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布局规划和调整,贯彻分类指导,引进与培养人才,不断提升与学科建设的契合度、与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意见》(沪教委人〔2011〕24号)[EB/OL]. http:///,2011-5-3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沪教委人〔2012〕4号)[EB/OL]. http:///,2012-1-31.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沪教委人〔2012〕5号)[EB/OL].http:///,2012-1-31.

[4]李宣海,薛明扬,王奇,冯晖. 上海高校分类绩效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1.7:1-5.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5

职业教育 职校学生 就业能力

一、加强素质教育,定位职校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它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输送具备“实战”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就业的激烈竞争,提升其就业能力是实现稳定就业的关键。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坚持能力培养和德育教育有机统一的教学理念,首先加强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素质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和诚信自强品质;其次,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通过一系列实践课程的设计,在专业技术理论的指导下,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党团组织的建设,把职校学生吸引到党团组织周围,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其时代使命感。

二、优化教学计划,提高职校教育质量

教学计划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教学计划的制订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校学生直面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先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分析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行业、新特点、新要求,充分把握专业发展的趋势,与企事业单位联合,使教学计划更符合时代的特点,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要遵循全面发展原则,即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德、才、美、能等综合素质;其三,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教育计划的制订应该把握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一思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最后,计划的制订要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办学特色。

三、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职校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学校要努力实现与社会行业需求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重新设置专业课程,将教育、学习和工作三者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既要具有自身的特色,也要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动态需求,合理设置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同时,课程改革必须与扬弃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始终坚持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就业能力的大方向。在这方面,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对优质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另外,课程改革还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考试大纲要严格按照每个行业对不同人才的不同要求来编制,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育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中,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条件,单靠学校力量,要使实训设施、设备与社会行业发展相适应,是很困难的。因此,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院校实训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当然,也可开展校企合作加以解决。实训基地解决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创建一支既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应积极大力扶持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快促进职校教师由单纯理论型或纯指导型向“双师型”转变。这样教师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课堂搬到车间,教中学,学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学生与社会身份角色的转换。

五、激励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职业规划

教育质量提高与就业能力提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与主动参与。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抓住职校学生的特点,遵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古训,在教学活动中全面激励学生的兴趣潜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索的热情,配合教师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中形成良性互动;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并养成习惯,在就业岗位上不断学习创新,大大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自己稳定就业、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引导学生职业规划要与现代企业“准入制度”相衔接,强化学生职业资格证意识,职业资格证是学生获取从事某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有力证明,它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同,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稳定就业。

六、完善教学评价,促进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要把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因此,应当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改革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单一教学考核方式。首先是“教”的评价:其一,备课评价,即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价,督促教师有目的、有准备上课。其二,授课评价。即通过教师旁听的方式,课后对授课情况直抒已见互相评价,相互借鉴,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三,自我评价。即教师课余时间向其他教师进行切磋交流,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其四,学生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听取学生意见建议,促进教学方法改进提高。然后是“学”的评价:学生学习质量不仅表现在考试成绩上,还体现在平时自主学习,自主完成作业等多个方面,尤其体现在毕业以后的就业能力上。总之,加强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开展对学生就业单位的跟踪反馈评价等。并注意评估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七、深化职教科研,加快职教事业发展

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快速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化,来更有效地进行。职教科研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就目前职教科研工作而言,进展很大,成果众多,但从整体来看,科研工作的创新性以及科研成果的突破性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应该进一步加大职教科研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把科研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教工作的新要求。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统筹规划,为职教科研工作提供政策性保障,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成功的优秀案例,有力有序地开展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以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八、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提供生产一线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需求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入手,努力探寻多个行之有效的更好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将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统一为共同目标。因此,提高教学质量与提升就业能力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前提,有力保障学生顺利稳定就业。

参考文献: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 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 思考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从2009年开始开展校企合作,建设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培养订单式维修工程师人才。苏宁电器在学院举办“苏宁维修工程师班”,简称“苏宁”班。“苏宁”班招生对象主要面向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从2008级、2009级连续招收了2届。学员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和校外实践锻炼,完成“苏宁班”的培训课程学习与技能训练,第三年在苏宁电器顶岗实习,经考核合格后,被录用为苏宁电器售后维修工程师,在苏宁电器就业。与苏宁电器合作建设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校企双方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苏宁电器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有专人负责安排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与企业协调、解决学生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给予宏观指导。校企双方共同派人参加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定期开展合作交流,构建合作发展规划,并在此框架内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及时了解双方需求,在生产、教学、科研、培养等方面开展更广泛、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系部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专业教研室在系部领导下积极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专门的教师具体负责学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作。

二、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

校企双方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中,明确学校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苏宁电器负责提供工作站场地,每年学校选派3至5人到教师工作站工作。结合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安排,苏宁电器负责对教师工作站的实践岗位、实践时间和实践地点进行安排,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要求。选派素质高、业务精的员工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教师根据苏宁电器分配的工作任务,有计划的进行实践锻炼。在教师工作站阶段性实践活动结束后,苏宁电器对教师实践的表现和成效进行评价并反馈至学校。教师工作站的教师,根据苏宁电器行业的特点,在五一、暑期、十一、元旦期间,对到苏宁电器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教师在教师工作站阶段性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实践锻炼总结,把实践活动的收获和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苏宁电器。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现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经验,课堂教学讲书本理论较多,讲实际应用较少,又不全面了解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情况,难以指导好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寻训基地为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院支持专业教师按计划定期到苏宁电器各部门进行实践锻炼,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实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在科技研发推广和技术服务中,积累实践经验,充实专业知识,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这是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促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苏宁班”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确定了研究课题,成立了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研究小组会议,确定研究计划,进行了分工,明确了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积极进行课题申报。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校企合作培养售后维修工程师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成功获得立项,课题组按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争取取得好的经验和成果,促进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

目前社会上从事家电维修的人员水平参次不齐,很多维修人员是临时招聘来的,缺乏系统的培训。售后服务、维修工程师已成社会紧缺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与苏宁电器合作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设备和场地优势,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展,订单培养社会紧缺的售后维修工程师人才。企业有最新的市场信息,合作双方根据市场新信息,以就业为导向,共同研究、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聚集着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正是通过他们提供给市场,为顾客服务。企业以生产车间、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经常到实习基地实习锻炼,包括毕业前的综合实习,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条件。与苏宁电器合作共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苏宁电器进校办维修工程师班,派专家和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学生到苏宁电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毕业后在苏宁电器就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办法》、《校外实践训练考核办法》、《学生参加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以制度建设,促进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制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一个可操作的平台,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运行的有序化提供保障。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宁电器开展校企合作,建设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培养订单式维修工程师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将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认真解决,创新校企合作的新路子,促进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以需促学,学以致用,为企业培养真正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素质高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邵秋平 刘标 从教育和科技创新谈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模式.安徽科技,2003年第3期。

[2]姜大源 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4~25。

[3]刘翠兰 张金福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