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制度范例6篇

建设教育制度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15日

一、高等教育在转型期的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年代大不相同,已经由原来适应计划经济的高等教育体制,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也不再是少数精英接受教育的场所和学术精英探讨学术问题的机构,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矛盾也逐渐显露。由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日益拓展,其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型与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制度创新阶段,立足于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提出新的建议和制定项全新的制度体系;第二个阶段是对创新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进行完善、补充、发展。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要以综合改革为突破口。高等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机构,而是应该面向社会并成为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取决于社会的需求与变化,需要同时站在国家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和微观高等教育体制内部管理角度深化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要研究国家经济环境、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坚持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二、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处在转型期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原有体制下,政府行政力量居于主导地位,高校始终处于从属地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为主,由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配置。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是“基数+综合定额+专项补助”,发展到现在的“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模式,最终使高校之间的差距被不断拉大。这些制度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行的改革,高校并没有参与其中,政府为主导的体制是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根本原因。

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高校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高校之间也没有形成一种公平公开的自由竞争的关系,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渠道单一,分配格局僵化。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投入,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国家很难全面科学的对投入效果进行衡量,所以国家的投入主要侧重于教育规模、基础建设等方面,而很少涉及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各地高校面临的问题和条件也各不相同,一刀切的改革模式和强制性制度,使许多高校在变革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均衡,就更拉大了我国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经济发达与经济落后地区高校之间的教育财政的差距,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推行多元化,教学质量没有保障。传统的高等教育实行国家统一招生,办学体制的模式比较单一,既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又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在转型期的过渡阶段,国家打破统揽办学的格局,改革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出现大量民办院校,实现多元化主体办学,但是各地区发展的情况良莠不齐,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从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没有得到保障。随着竞争出现,各地区经发展和区域需求不同,导致一些盲目兴办的院校出现资金和师资资源缺乏、生源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最终不得不终止办学或被其他院校兼并,这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规范性,也不利于对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传统高等教育制度是重点针对高等教育本身的约束和规范,是政府机关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整个儿体系制定的统一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时,大都在国家的相关规定指导下,对自身教育教学制定管理制度,其制度具有统一性、单一性,并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对高等教育影响,也没有发挥各高校在内部管理制度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制等的不断改革深化,社会转型不可逆转,而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也必然面临着制度的转型与新生、内部体制转型与运行机制转换、治理结构的改善及组织规则的变动。处于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需要在理念选择和价值抉择上深度思考,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制度新思路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最为关键的是尊重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制定合理资源配置制度、改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进一步加强完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

(一)制定合理性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在建立之初,国家行政性的力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在政府行政管约束条件下让渡给其他配置主体的,而高等教育并没有参与资源配置。在转型期,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之相关的所有社会资源的配置都面临着新的选择与重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换的过程就是配置主体产权不断调整与选择的过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需要从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区域性需求和高等教育内部的角度予以考虑,充分调动和发挥高等教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社会环境需求及发展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资源需求和使用方案,使之加入到资源配置的制度建设中来,从而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供给匮乏的矛盾解决,为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奠定牢固的根基。 (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创新。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应当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手段和策略,发挥协调、支持、引导、服务、监督等作用和职能,为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提供法律、政策、制度、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持。

创新高等教育体系,不能只是依靠少数的几所大学,而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既要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要有一流的教学型高校和一流的高职院校,形成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良好格局。通过统筹规划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层次清晰、定位明确、重点突出、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理顺各种形式、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不同高等教育形式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以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为纽带,搭建起开放多元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体制框架。为了规范多元化办学体制,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对各种形式的办学主体加以规范。一是确保各办学主体在市场竞争机制面前,所处的地位是平等的,消除所有制隶属关系中的弊端,实现办学主体发展和公平竞争;二是要实行准入标准,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那些具有办学实力的实体办学,对于不具备资质的主体采取整改或强制性终止办学的规定;三是打击恶性竞争、规范市场秩序,为推动高校的发展,开创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2

关键词 邓小平 思想政治教育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45

Rely 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ought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WANG Yinzhong

(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of Deng Xia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institution building, and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depe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thinking.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和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总结。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丰富,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结合的表现

(1)制度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问题、作风问题,也是制度问题,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首先,“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解决不了”,没有制度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体现不出来,所以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再者,制度的建设和发挥作用,需要人们对这一制度的认同,这就需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去培养这一认同,没有这种认同,制度就难以让人信服,“解决以上所说的制度问题,需进行大量的工作,包括进行教育和思想斗争,”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2)制度建设的“破”和“立”,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条件。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外,邓小平还就如何利用制度建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阐述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的“破”和“立”上。“破”指废除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消除习气,废除家长制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立”指恢复或建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在这一方面,举措颇多,包括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干部负责制”,“使党委摆脱日常事物,集中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监督工作”;抓工作重点,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恢复高考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队伍。上述制度建设措施,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在国际上,敌对社会主义势力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和平演变”的大好时机,积极实施“和平演变”计划。在国内,则出现了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党内部分同志受极“左”思想的束缚,攻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实行的政策是违反马列主义、思想的“右倾”、“复辟”和“倒退”;另一种是社会上有人散布怀疑或反对马列主义、思想、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中共领导、反对人民民主的思潮。这些思潮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四项基本原则,涉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为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结合的原因分析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我们真正的优势”

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在各个历史时期他对思想政治教育都作了许多重要阐述。新民主主义时期,他在《动员新兵及新民政治工作》等文中,就军队政治工作、民众工作等方面,提出要加强新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民众的民族教育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又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等文中提出要在党内加强统一战线工作、转变党员干部的思想、提倡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提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因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80年代末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十年教训总结时的反思,他认为,“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而且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失误比某些经济发展方面的失误更大。

2.2 对制度建设的重视――“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一向重视制度建设问题,他反复倡导建立和健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与规范,而且这种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鲜明。

从上世纪50~60年代直到“”中,邓小平一再指出要做好经常工作,建立经常性的工作制度。这一时期,邓小平主要针对当时比较风行的大搞群众运动的工作方式,提出“现在党的工作、群众工作要着重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经常的工作制度要恢复,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的制度建设思想有了新发展。1978年在党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他总结历史教训,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在这里,邓小平把制度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3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早在50年代,邓小平在党的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他针对党内出现的习气、骄傲自满的情绪,就提出“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在这里,邓小平就提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制度建设结合。鉴于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制度建设在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重要的地位。

3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结合的影响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说服教育、宣传教育,方法上较为单一。而加强制度建设,“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说服教育与制度、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相结合,弥补了方法上的不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软约束,它较多的是靠以理服人,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不确定性大,教育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而制度作为强有力的规范,以其强制力迫使人们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规则,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再者,制度往往是长期性的、稳定的,有制度的支撑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制定长远目标,减少随意性,保证教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对制度建设来说,制度要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和维护,以及其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制度完善和创新,这些方面是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方面的工作,通过改变人的心理和观念、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来提高人们认识制度的能力,并以制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增强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感,培养维护制度的自觉性;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得到不断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对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会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制度“制定者”的人的发展进步将带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3.2 实事求是,避免形成依赖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制度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是“一劳永逸”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工作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依赖于制度。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人的思想虽然存在着一些可以利用的规律,但总体上它是不断变化、错综复杂的动态过程,所以需要持续关注。而制度相对来说是静态的、固定的,有时候对于人的思想问题的反应是滞后的,难以及时捕捉思想的变化。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要求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而制度则是相对呆板、僵硬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因此,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实事求是,反对把制度的作用绝对化,避免对制度的一味依赖。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3

但是,当前人们对学校―家长互动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重新认识与定位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我校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了有关教育需求的调查。2013年10月,学校开展了“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课题研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与胡咏梅教授进行指导,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对我校家长的教育需求进行调研及数据分析。研究以国际PISA测试研究、青少年素养测试研究等为参考,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为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我校着力于建设家长队伍,重新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我校建立了学校―班级两级家委会,两级家委会都内设若干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关岗位职责。学校家委会主要是发挥指导作用,使班级家委会朝着有序、有益的方向发展。学校每个学期为家委会设定活动任务,使家委会活动都有具体的内容,让家委会成员有用武之地。班级家委会最直接的作用是联络家长、团结家长,及时传达学校教育的各项要求,同时尽力发动和组织家长,更好地帮助学校实施好德育活动课程。家委会代表通过自愿报名和选举产生。

为了使学校教育服务更加贴近家长的需求,方便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我校开始着力建设家长服务平台。2013年9月,学校根据家长的需求,正式成立家长服务中心。此中心以服务广大家长和学生为立足点,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包括在校证明办理、学生证办理、学籍移动、学生保险办理、家长咨询、接送学生物品等事宜。学校力求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和家长得到更便捷、更专业、更热情的服务。

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和学校在思想上统一,观念上一致。除了进行家长队伍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外,我校在具体工作中开始尝试:

引导家长参与食堂管理工作。我校成立了食堂管理家长监督组,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广大家长参与食堂管理,监督食堂工作。家长监督组的职责是对食堂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协助食堂管理员安排好一周的菜谱,监督食堂的饭菜质量,实地查看学生的就餐情况等。

引导家长参加志愿者活动。引导家长参加学校公共安全、交通疏导、卫生防疫、维修维护、文化建设、节假日护校、引进资金支持等各项工作。

开展家委会对教师和学校服务进行评价。学校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以及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检查活动,与学生共同参加体育、科技、艺术等活动,学校鼓励家委会成员充分发挥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和监督作用,每学期邀请家长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师德考核评价,并将家长的评价纳入教师师德考核中。同时,学校定时向家长委员会征集学生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和策略,及时调整学校管理的方法,使学生管理常规的各项制度落实得扎扎实实。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4

1、把廉政警示教育做为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干部职工理论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和制度。

2、每年集中开展1-2次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开展思想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定期请纪检监察检察部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

3、定期组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专题片,深入开展廉政教育,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利用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做到廉洁从政。

4、班子成员根据各自分工,认真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工作,严防违反党风廉政建设等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

5、做到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不放松,狠抓廉政监督不放松,狠抓完善廉政制度不放松,建立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5

学校会计在各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公,他们中的大多数由学校老师转岗担任,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在检查中经常发现存在现会计核算不规范如会计科目应用错误、不属于工程项目的费用在基建账中列支、财务决算时应计提的待摊投资不懂计提造成财务决算漏项、部分学校完工项目固定资产长期挂账,不转入学校资产等现象。

二、农村学校校舍闲置严重

导致学校教室闲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择校。我县的中小学等校舍经过县、乡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硬件设施已较为完善,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导致各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城区学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大量农村学生向城区学校择校,致使部分农村学校招生严重不足,按招生计划建造的教室利用率不高,个别学校有一半教室空置;②撤并。2001年全县共有完小和教育点61个,学生9943人,到2012年底全县只剩完小4所,学生732人。由于各农村完小大量撤并,这些学生全部集中到各中心小学后,造成部分中心小学的校舍紧张,又要新建教学楼或迁建学校,而原设施完善的校舍有的改建为敬老院、幼儿园,有的被所在村或乡镇政府出租办厂、有的甚至成了村里养牛、羊的场所,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三、组建教育投资公司,基建项目统一代建

针对教育系统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比较有效的办法除了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外,主要是改变目前工程管理模式,基建项目由学校为主负责建设改变为局计财科根据资金预算排项目计划,基建科负责监管,工程项目由教育投资公司统一代建,建成后移交学校,俗称“交钥匙工程”。目前象山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主要工作是负责学校基建项目的融资。实行代建工作后可在公司内设置前期科、基建科、财务科、办公室等职能科室,人员配备上非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从各学校抽调,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可以向社会招聘,所有项目会计核算均由公司财务科统一核算。

(一)确定实施项目

每年年中教育局计财科向学校征求下一年项目计划意见,对各学校上报的项目进行汇总后报局领导讨论,根据年度资金预算确定建设项目计划报县发改局。在县发改局正式下达项目计划后,投资公司开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二)项目前期

学校建设用地由学校所在地乡镇(街道)负责征用,资金由投资公司承担。投资公司专人负责项目立项、规划报批、设计、工程招投标、合同备案等前期工作。在项目设计方案确定时,充分征求学校意见、满足各类学校的教学功能要求,如幼儿园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等配套设施及装修要求与小学不同、中小学实验室、计算机房的与高中有不同要求,按《象山县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暂行办法》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三)施工阶段管理

投资公司工程技术人员配合监理公司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图施工,严把质量关,对监理单位进行考核,项目变更严格按《象山县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办法》执行,尽可能减少项目变更。

(四)资产移交

在工程完工后,投资公司及时组织进行项目交工验收,在验收合格后,将项目移交给学校,学校收到移交清单后即可投入使用。投资公司及时进行工程财务竣工决算,保修期满后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将所有的工程档案资料移交学校同时资产划拨给学校并及时入账。

(五)校舍维修统一打包立项,招标实行预选承包商制度

每年需维修的校舍面积大,为了不影响教学,在暑假前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在项目计划下达后,对维修项目打包立项,施工单位从预选承包商目录库中公开招标确定,校舍维修必须在学校一放假就开工,争取在9月开学前完工。

(六)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择校

教育局应出台种类政策措施减少学生择校,同时大幅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减少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使已建成的学校校舍得到充分利用。

四、代建制的利处

(一)减少学校校长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精力

由于工程建设时间长、资金量大、手续复杂,工作繁琐。而大多数校长又不熟悉工程建设程序,有时还有因乡镇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要影响工程进度。因此一个项目的实施校长需投入大量精力,势必会影响学校正常管理。转由投资公司代建,实施“交钥匙工程”后,校长则可集中精力办学,不用担心工程进度、质量、资金等问题。

(二)节约时间、节约资金,提高工程质量

由于投资公司有专人负责工程的前期工作,相对学校校长、总务主任熟悉基本建设程序,因而可同时办理多个项目的报批手续,与发改、规划、国土等审批部门接触较多人员熟悉,从而可大大节约项目的前期时间,不会因前期时间过长影响工程施工时间。同时在设计阶段已充分征求了学校的意见,使用功能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材料、提高装修档次、扩大建设规模的情况基本能得到控制,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投资公司拥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质量上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校长权力得到制约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认真落实强化正风肃纪、加强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坚持边查找问题、边专项治理、边完善制度,切实把解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贯穿活动始终,逐步健全完善促进党员、干部自觉贯彻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长效机制,努力强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聚焦“”。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要求为切入点,紧扣解决“”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抓紧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通过对关键性制度的完善和突破,最大限度地堵塞滋生“”的漏洞。

(二)科学管用、简便易行。注重制度建设的实体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相结合,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要求,紧密结合具体问题实际,提出务实管用的措施和办法,防止内容繁杂、空洞无物,确保建立的制度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能长期管用。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需要什么制度就建立什么制度,什么制度紧要就抓紧建立什么制度,切实回应干部群众的关切和期盼,形成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三、具体措施

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围绕解决“”方面突出问题,把握制度建设工作重点,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

(一)认真梳理已有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对已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列出清单,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要予以重申,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不适应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要求,与现行法规制度相抵触、不一致的,要予以废止;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要予以修订完善;对于制度缺位的,要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切实形成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检查的制度体系。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结合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任务,从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反对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游客“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要求制度建设要做到成熟一项,出台一项,实施一项。各项制度在今年8月底前制定出台。

(三)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自查、抽查、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进一步畅通、新闻、网络、电话等监督渠道,落实群众监督。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严查违规行为,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对顶风违纪的,从严从快处理。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各科室、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担责,抓紧抓实,对照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规章制度的梳理和建立完善,并按照内容要求与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制度制定工作。分管领导要严格把关,督促抓好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