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低碳社会范例6篇

建设低碳社会

建设低碳社会范文1

关键词:低碳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4-0054-02

一、低碳社会的内涵及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和谐发展,也是各国面临的首要发展问题。继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的概念之后,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主流的战略选择。

(一)低碳社会的概念。

一般来讲,“低碳社会(low-carbon society)”就是通过创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因此,低碳社会应该包涵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达到“高效能、高效率、高产出、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即“三高三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以“低碳甚至零碳”排放为主要目标。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刻地为人们所认识,其中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必须以减少碳排放量为主要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社会,缓解环境危机。

第三、以“低碳技术”为主要支撑。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是推行低碳经济的基本出路。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可靠保证,改变能源利用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依靠高端先进的低碳技术。同时,低碳技术也是减少排放一个关键且直接的途径,是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支撑。

第四、以“低碳节能”为主要生活理念。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全民行动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低碳社会的建设,减轻环境压力。

综上所述,低碳社会就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进步为发展目标,通过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以低碳生活方式理念及行为特征为指导,全民共同努力而实现的社会形式。

(二)建设低碳社会的意义。

低碳社会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建设低碳社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建设低碳社会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低碳社会的建设有赖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面对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低碳革命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资本雄厚,经济实力强,都在争先恐后地建立低碳技术研究基地,发展中国家会在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中探索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利于全球的经济快速发展。

2.建设低碳社会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途径,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以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能源利用结构,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抑制高碳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地球承担的环境压力。

3.建设低碳社会有利于缩短发展中国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去解决。自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举行了各种会议,共同商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行经验共享和共同合作。对于正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国际社会对于能源供应的限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发展契机,与发达国家共同合作,不仅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也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目前我国建设低碳社会面临的挑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作为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动削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既是我国未来发展的艰巨任务,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大型基础设施急需完善,这就必然需要依赖重化工工业,传统的以煤和石油为主要燃料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时期内很难改变,高速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我们也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既要保障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被破坏,正是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难题,建设低碳社会任重而道远。

(二)低碳技术相对落后。

低碳技术是落实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低碳社会潮流的推动下,各国都在积极主动研发高端的低碳技术,比如日本2008年3月5日,其经济产业省公布了“凉爽地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 该计划制定了到2050年的日本能源创新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了21项重点发展的创新技术,如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高效天然气火力发电、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等20多项节能减排技术[1],目前日本低碳技术已在国际上遥遥领先,日本低碳社会发展也走在世界前列。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落后,并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对低碳技术的保护与垄断也不断增强,这也为我国引进高端技术以及参与国家联合技术研发项目增添了阻碍。

(三)建设低碳社会起步较晚。

我国到2006年才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2]。相比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的低碳社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对我国建设低碳社会的几点思考

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可以从法律、行政和经济三个方面着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一)法律手段。

建设低碳社会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

“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并爱护的大花园。”[1]世界的非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既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又节约自然资源,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发展观,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环保的发展之路。

一、低碳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低碳经济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模式

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人如果要生存就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在积极的改造自然,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导致了生态的失衡。因而,我们必须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攫取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要保持生态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主席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低碳经济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性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较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的新能源(风能、生物质能等)取代煤炭等旧能源。低碳经济不仅能保护自然而且能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说明,低碳经济是一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经济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则符合其要求

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物质资料生产采取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出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方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过程,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未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破坏生态的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要求我们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采用绿色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全方位、系统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建设生态文明。在生产发展环节,实行低碳经济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开发利用新能源,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在资源的消耗环节,实行低碳经济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气、废物、废渣的排放,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这种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微乎其微,但一旦乘以13亿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倡导全国人民实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个公民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从生活的点滴做起,绿色生活。低碳经济顺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社会成员在生活中使用低碳产品,过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既要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上具有低碳意识,又要从实际生活中绿色消费,降低碳排量。

二、低碳经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则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固发展。低碳经济提倡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为目标,在根本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低碳经济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从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短期来看,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有效地减少了非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从长期来看,生活中绿色消费的低碳经济能促进社会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有效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能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低碳经济促使社会成员增强低碳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低碳经济让低碳意识融入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中,促使社会成员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短缺,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为后代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低碳经济还积极要求技术创新,不断培育企业的低碳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绿色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积极引导人们向可持续消费方式转变,改变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不良生活方式,适度消费,营造低碳生活的氛围。低碳经济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着手,积极引导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产品,低碳环保,绿色出行。

参考文献:

[1] 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21).

建设低碳社会范文3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视角,浙江,低碳社会,技术层面,政治层面,法律层面

 

建设低碳社会是浙江省应对能源短缺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浙江作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对促进转型升级、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使浙江低碳社会建设取得更为积极的成效,笔者试从企业财务的视角对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做深入和全面的探析。

一、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

浙江省在探索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企业视角看,目前浙江省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能耗中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企业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减少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浙江省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前景,对促进全省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另外,浙江省的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强化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

2、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

“十五”以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虽然近年来全省能耗强度有了大幅度降低,但能源总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从产业用能情况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低碳生活论文,但仍然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浙江省把工业、交通和建筑等三大部门作为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目前的基本做法主要有:通过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交通能耗,提高道路机动交通工具的出行效率和控制汽车的尾气排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途径;节约建筑物能耗,通过节流,即提高采暖(制冷)、照明及其他电器使用的效率,减少建筑物本身所散失的能源,通过开源,即在建筑中开发利用太阳能、余热能等自然资源。

3、发展碳交易市场

通过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低成本完成在本国原来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而言还能同样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所以,浙江省相关机构与企业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

二、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上述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事实上其措施主要还停留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层面,而低碳经济并不等于低碳社会论文服务。而且,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策略也仅仅浮于事物表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政策策略过于宏观、没有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其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就事论事,也很难落实到浙江发展和建设低碳社会的实践中去。从各地发展和建设低碳经济的效果来看,其成效也并不明显,或者说投入与产出不相符。

“低碳经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聚焦在气候变化,又将气候变化问题聚焦在温室气体排放,继而将应对全体气候变化问题还原为一个技术问题,即主要是改进能源使用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所以,仿佛只要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可以成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生活论文,而且可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享受建立在新工业技术文明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低碳经济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直接说出了具体“症结所在”,似乎给人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更具有操作性,以至于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是,就理念的合理性而言,低碳经济主张强调局部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经济系统的变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经济系统只是大的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系统、司法系统、宗教系统、教育系统等其他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经济系统只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其功能在于满足其他系统的资源需求。由此,如果没有其他系统的变革,经济系统的导向机制就不会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经济系统内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可能提高单位经济产品的能效,降低单位经济产品的能耗和排放,但是其总能耗、总排放的趋势仍将是持续增加的。

因此,笔者认为,浙江省在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时应与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真正创建浙江“低碳社会”。如果我们把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仅仅局限在表面的某些宏观技术层面,那么,我们将既很难看清浙江低碳经济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发现推动浙江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路径,最终也将无法实现社会的低碳排放,结局很可能是在单位效率更高的经济基础上的高碳排放。浙江发展的不仅是低碳经济,更是要着眼于推动整个社会变革,建设真正的“低碳社会”。当然,下文主要是从企业财务的视角相关的技术层面、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做进一步深入的探析。

三、从企业财务视角探索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

笔者认为,从企业财务视角提出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也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浙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

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可以在原有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发展碳交易市场等对策基础上,在企业财务微观技术层面低碳生活论文,即在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体现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内容,这是加强节能减排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节能减排实质就是处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传统企业会计核算仅仅把环境成本在发生当期全部“费用化”,这不仅不符合配比原则,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这种核算方法也会导致企业无视政府对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减排等的要求,对自己什么有利就怎么做,缺乏很强的约束性,往往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环境的破坏变本加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技术层面,利用哲学中的“两点论”来处理环境成本的核算问题,尽可能兼顾国家和企业两者的利益,即采用环境成本核算的“双重模式”,建设浙江低碳社会。具体的核算模式如下:(1)为在保护环境等方面起积极作用而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成本支出和环境管理成本)予以费用化,因为这些成本是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面向未来发展所必需的。费用化的结果是这些环境成本的消耗可以从税前扣除,目的是鼓励企业单位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投资力度。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发生多少就全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分期转入当期损益,这里的分期要看其对环境资源投资的受益期限的长短。发生时,借记“待转环境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在本期和以后各受益期限分月转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待转环境成本”。(2)为在利用或破坏了环境等方面起负面影响而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有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破坏成本两部分),应予以资本化,即计入当期及以后若干会计期间完工产品的成本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从成本上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使管理当局意识到其破坏环境结果的严重性。其资本化的期限可以根据破坏成本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分期摊销。如果发生的是消耗的环境资源成本,则在发生时可以视同原材料的采购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银行存款”等,而当耗用这些环境资源进行产品的生产时,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如果发生的是环境破坏成本,则在发生时,借记“待摊环境成本”低碳生活论文,贷记“银行存款”等,根据影响程度确定的时间长短分期计入当月完工产品的成本中,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待摊环境成本”。

如此双重核算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当局保护环境的意思,为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

上述企业财务视角技术层面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与设想,本身还局限在理论上,要在浙江企业中落实,实现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具体进行有关政策的制定,把这一设想上升到政策高度,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加以,要求浙江各企业单位具体实施,具有很强的约束性,才能发挥技术层面的设想预期的效果论文服务。这是其中一个方面。

其二,从企业财务视角看,浙江省可以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刺激措施,在建设低碳社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在财税政策上,浙江省可以对有关的低碳经济项目,从政府政治的角度给予税收上减税政策的支持,或在财政上给予担保,体现政府在建设低碳社会中的作用和决心。当前,现实中出现了很多“便利消费”、“面子消费”,这些消费往往都是以多耗能源,多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因此,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要求企业形成自身的低碳文化,倡导企业把建设低碳社会作为自身的一种社会责任。另外,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应大力推动环境金融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层面上构建相应的激励性机制,推动环境金融理念的建立及相关金融企业的培训。

第三,从企业财务视角看,浙江省各级政府可以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加快节能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如发展从事企业能源审计、检测及清洁生产审核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节能减排改造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开展灵活务实的国际合作低碳生活论文,提高全省企业的节能技术水平等。

3、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

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浙江省首先可以考虑进行税制调整的“绿色化”,开征碳税。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成本比较低,使得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显得过高,使之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浙江省可以把碳税作为一种地方税及时开征,提高火电价格,使清洁能源与火电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开征碳税,提高电价,使发展清洁能源不再是赔钱的买卖,可以极大地提高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可以促使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方面都注意节能、节电。

另外,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实施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从严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严把新上项目用能关;对年耗能巨大的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和评估制度,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企业财务视角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①CharlesSokol Bednar,Transforming the Dream—Ecologism and Shaping of anAlternative American Vis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ny,NY.2003,21

②朱勤丰.环境成本核算的新构想[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39-41

③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4-18

④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153—160

⑤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⑥张春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之路[J],WTO经济导刊,2009(01).22-27

⑦郭万达等.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04),5-9

⑧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05).20-27

建设低碳社会范文4

发展方式转变,发挥引领示范性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建设低碳校园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

路,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主要路径:开展低碳教育;健全低碳制度;健全低碳设施;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

碳生活;开展低碳研究,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全社会节能减

排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低碳校园建设问题建设路径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手段,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

态环境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以教育、生活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是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率先垂范,领风气之先

。当下兴起的低碳之风无疑给正在进行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建设新型高校低碳校园

毫无疑问将是未来高校校园建设的方向。

一、低碳校园内涵及意义

何谓低碳校园?它应当是在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常工作行为中,贯彻

低碳理念,运用低碳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校园。

[1]低碳校园建设同时也是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内涵上来看,低碳校园建设与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并行不悖的,以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原则,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

目的,推行低碳理念,倡导低碳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着力建设生态化、数字化、人性化和谐校园。

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响应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行为,在促进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方式

转变,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运行和管理模式等方

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校园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召唤和当代责任。

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2]人与自然的

和谐、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低碳之路。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承担着巨大的责

任。2007年9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就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

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等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3]基于国

际国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共同愿望,低碳校园建设已经迎来机遇和挑战,加快建筑节能及低碳校园建设符

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具体的技术实践、工作实践、生活实践等入手,节能减

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精神,既符合学校利益,符合师生员工的利益,也符合中

华民族的长远利益。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应以自觉践行低碳校园为己任,发挥

引领作用,传播低碳理念,培育低碳文化。

(二)高校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良好平台。

高校以建设低碳校园作为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适应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回应了公众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期待,能强化内涵建设,为构建学科

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低碳高效运行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创新成果的支持,并以

理论指导实践。

(三)高校是弘扬低碳文化氛围和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基地。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场所和集散地,势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校园内的研究机构、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在

课堂上强化学生的低碳意识,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的生活行为中形成低碳意识。

同时,在高校建设低碳校园,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功能作用,并通过设立与低碳相关的专业、开设低碳

教学课程以及组织开展以低碳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对师生进行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强化师生

低碳意识,引导师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还能与全社会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

意识等要求密切结合,并通过师生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广泛传播到单位、家庭、社区等各个场所。可见

,高校是传播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辐射源和宣传载体。

(四)高校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助器。

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科教优势资源,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能为低碳科技创新

培养科技人才和造就科技专家;具有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低碳科技创新链上的重要环节,大量

的低碳科技、清洁能源原创成果能带动科技应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技术产

业化进程;有效地发挥高校作用,使其具有与企业密切联系的特点,科技创新研究和转化能与企业实现无

缝对接,便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有效缩短低碳科研创新成果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时间。

二、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一项开创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程,在推行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首要原则是讲究科学性。要按照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和最新颖的方法设计节能减排指标

体系和操作办法,在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效果,见出效益。

(二)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出发点。高校应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为师生提供

良好的、绿色的、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让师生充分享受建设成果。

(三)统筹兼顾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既着眼长远、全盘谋划,又立足当

前,突出重点,促使低碳理念、低碳教育、低碳生活的相互融合、有序推进。

(四)节约型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在于节约资源。高校应坚持勤俭办校的思想,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立项、校园建

设、组织管理、教育宣传等各个环节,合理配置资源,控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

(五)借鉴性原则。

建设低碳社会是一项全局性、全人类的事业,世界各国著名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

益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既要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又要根据自身类型、历史、地域、发

展定位等实际情况,注重细节和技巧,突出优势和特色,以理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培养具有低

碳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五条基本原则,低碳校园建设总体思路是:在高校积极倡导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可持

续发展,促进高校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找准新型节能

产品、技术及材料推广应用的接入点,改善校园能源使用结构;深入挖掘潜力,找到自身资源优势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提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夯实建立健全低碳教育体系的基

本点,推广低碳行为理念;以强化科学研究为支撑点,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以科

学管理、厉行节约为关键点,增强内部管理效益,从而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

、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教育发展方式,以更好地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为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社会建

设发挥引领性、示范性作用。

三、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开展低碳教育。

推行低碳理念教育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使命,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基础。高校应建立与市场需求接轨的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低碳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实低碳理念的教育的内容,并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教

学体系,着力构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第二课堂为补充的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网络,采取与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有机结合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专题讲

座、主题论坛、参观调研、座谈讨论、社会实践等宣传教育形式,推进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进课本、进课

堂、进大脑,培养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通过制定各个岗位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教育师生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等节

约行为,引导他们参与到低碳生活的行动中,不断增强他们的节能环保意识,扩大低碳教育的影响力、感

染力、辐射力;抓好低碳校园建设的宣传,借助校报、校园网络、广播、橱窗、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介,引

导师生逐步形成人人讲低碳、事事讲低碳、时时讲低碳、处处讲低碳的良好风尚,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工

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高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高低碳校园建设的实效性。

(二)健全低碳制度。

落实低碳节能责任制,促进校园转型发展,做到节能科学化、法制化。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低碳建设

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战略措施,高校要结合校园低碳建设的实际情况,借签国内外低碳校园的建设经验和做

法,加快校园节能制度建设,制定规定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是低碳校园有章可循。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

制,将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岗位职责和年度绩效考核之中,督促师生节能减排,保

护环境。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节能措施有效、节能效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实施奖励,从而激发广大师生

员工厉行节约的积极性,使低碳理念逐步内化于心,物化为制,外化于行,从而推动和谐低碳校园的建设

(三)健全低碳设施。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合理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校园功能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并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理念融入改造中

,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如对电路管网设施陈旧老

化问题应按照节能、安全等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供电线路、安装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代替老旧变压

器,减少供电能耗。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在采购工作设备时应优先采购"零排放、零污染"节能

产品,如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

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选用节能

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

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和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循环用水技术,建设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工

程设施,提高全校污水回用率等。大力推广新型能源,逐步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立足高校实际,充分

利用其他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如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证后勤清

洁发展。

(四)强化低碳管理。

实施低碳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切实需要,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低碳校园建设监

督评估和考核问责等内部控制长效机制,有效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管

理体系,利用管理软件等现代手段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促使办学效益最

大化。强化成本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管理力度,加强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

生工作等各项教学科研的管理,改善公车、水、电、气、医疗、维修等各项后勤服务的管理,实现管理的

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健全电子公文管理及无纸化办公系统,减少对纸张的使用,以节约

森林资源。健全能源资源管理体系,对执行节能标准、能耗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动态的监管,加强校内

能耗审计、公示,及时消除跑、冒、漏、滴等浪费现象,并强化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工作,总结分析自身

能源资源的利用情况,利用特点、存在问题等,为低碳建设提供有力数据、手段等参考。

(五)倡导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设低碳校园的落脚点。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过程中,应通过课

内、课外等多种途径,引导师生了解个人日常生活行为的碳足迹,以培养师生的低碳生活意识;通过制定

出个人工作岗位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以培养师生的低碳生活习惯;通过普及与低碳生

活相关的各类知识,提倡师生过简约、健康的生活,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注重节电、节水、节油、节

气等节约行为,通过碳中和等方式降低碳排放,以培养师生低碳生活的行为。

(六)开展低碳研究。

开展低碳研究是高校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前提。高校应设立低碳经济等领域的专业科研

机构,积极整合学校学科优势资源,争取相关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着力发展与低碳研究相关的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借助学科发展带动研究能力、成果转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积极参与开发可再生资源。同时

,加强研究机构的对外交流合作,以学校为平台,邀请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相关人士到学校开

展专题讲座,大力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积极探索高

效节能减排新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科研支撑和发挥示范性作用

低碳校园建设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高校应秉承科学理念,加快创新力度

,积极建设低碳校园,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桂娟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44-256

建设低碳社会范文5

关键词:低碳建筑技术;推广政策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低碳建筑是一个新概念,它与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低碳建筑是并不是某一阶段的低碳,而是贯穿在建筑活动的全寿命周期内;低碳建筑对于能源、土地、材料、水等资源的利用是节约高效的,并远远优于其他方法;低碳建筑还以产生最少废弃物、循环使用资源为目标。可见,推广低碳建筑技术十分必要。

一,明确各推广主体的责任

各级政府在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的法律制度和技术规范,并且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全面推进住宅与公共建筑的节能减碳工作,积极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房地产业、建材业、市政公共设施服务业。对建筑碳排放量进行监控统计,对新建建筑进行全过程的碳排放量监督管理,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全面落实建筑节能减碳工作责任制,建立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实施专项考察。

对企业而言,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低碳建筑理论知识,弄清其本质和内涵,树立低碳观念,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次要加大低碳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不仅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低碳建筑技术,而且还要加强与研发机构或者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加快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进程,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垄断地位,减少专利技术引进、材料设备进口,降低低碳建筑的建设成本。最后,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使建筑物有效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我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种社会理念的付诸实践,都需要作为社会细胞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公众是决定社会走向的根本主体,低碳时代亦不例外。公众履行社会责任,则是发挥公民作用、参与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是最普遍、最广泛、最直接的碳排放来源,因此公众应该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生活中自觉履行环保公民责任,树立低碳意识,为低碳经济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社会公众的责任主要有:树立低碳理念的责任、践行低碳理念的责任、宣扬低碳理念的责任。

二,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保障性措施

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对于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建设尚属起步阶段,至今没有一部国家的关于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文件。虽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为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完全贯彻实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现有的法规中有关低碳建筑管理的定量指标无从查询,缺乏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的专项检查、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所以在低碳建筑推广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和颁布实施低碳建筑相关法律,并对《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订,将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写入法规,进一步鼓励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对于《煤炭法》、《电力法》等辅助行政法规规定碳的标准。充分重视碳税立法问题。我国关于碳税的法律尚属空白,碳税手段还未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选择。尽管理论界对碳税立法的研究不断增加,但总体仍然薄弱。因此应尽快对碳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我国为了推广绿色建筑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了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与标识管理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低碳建筑相关评价标准和标识办法,建立一个完善的低碳建筑评价标准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低碳建筑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发展。建立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应该坚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原则,重点突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环保要求、体现过程控制的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该标准包括低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低碳建筑标准,建筑物采暖和制冷温度控制标准等;修订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办公设备以及机动车等的能效标准。

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核心是降低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构建低碳建筑认证体系就是用法律的手段对建筑碳排放量标准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符合要求的建筑授予低碳建筑标志或者称号,以此大力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向社会推广以达到建筑减碳效果。低碳建筑认证是政府用法律手段半强制化的方式推动低碳建筑发展的创新手段,努力开发低碳建筑新技术,引导全社会消费者向低碳的生活模式转变。

三,重视技术研发,培养专业人才

积极开展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借鉴其低碳建筑技术和推广经验,实现我国低碳建筑推广发展的目标。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大投入进行新型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着重发展以节约能源为重要目标的低碳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辟新的洁净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政府在经济上为个人、机构以及企业开发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提供支持,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扶持和推广力度。同时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建筑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低碳建筑设计比赛,并在职业资格等考试中加入对低碳建筑方面的考试内容,从建筑源头上对低碳建筑从业人员进行低碳意识的培养。在鼓励开发新材料、新技术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淘汰制度,对落后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淘汰,禁止其使用。

此外,加大宣传教育,培养低碳意识。要加大对社会公众的低碳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公众的低碳意识,加深他们对低碳理念的了解,消除他们对低碳建筑存在的误解。在具体操作上,比如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低碳支持和低碳活动,设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咨询机构和公众参与社团等。在社会公众被动的接受低碳建筑产品的基础上,还应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以此来形成整个社会层面上低碳建筑顺利推广的动因。

参考文献

建设低碳社会范文6

关键词:两型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引导策略

一、研究背景

自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长沙率先破题“两型”社会建设和改革,致力于推动两型产业、宜居城市、生态文明、大河西先导区、城市群建设,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示范。长沙的“两型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依赖与之匹配的载体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提供的经济活动方式与标准,正是长沙建设“两型社会”所需要的载体,其标准亦契合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规范。而低碳生活作为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依托平台,亦成为长沙“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两型社会”最终也将以经济低碳化和生活低碳化的形式体现。长沙低碳生活的践行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展开,并服从与服务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二、长沙低碳生活引导框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低碳长沙”为目标,以长株潭“两型社会”构建、国家首批“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建设为平台,构建低碳政府、创建低碳社区、打造低碳校园、倡导农村低碳,力争将长沙建设成国家低碳生活示范城市。

1.构建低碳政府。2013年,长沙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1%,12家单位获评2013年 “长沙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长沙市节能减排建设已经从城区、园区和景区上升到政府层面。建设低碳节约型政府,首先,完善低碳产品采购标准,逐步扩大低碳产品的采购数量和范围,不断提高低碳产品的法定强制采购比例,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的绩效考评和监督制度。通过政府低碳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影响企业的生产方向和居民的消费方向,促进低碳生活的推广。其次,率先垂范,厉行节约。积极推进公车改革,禁止公车私用,推广使用低油耗、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围绕办公节能,提倡电子办公,倡导双面用纸,改变中国式 “大量发放纸制材料”的会风,降低纸张消耗。

2.创建低碳社区。2013年,长沙市被列为湖南省低碳城市试点单位,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型社区”建设要求,在“六区两县一市”全面开展低碳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制定《社区低碳便民手册》,定期举办“低碳进社区”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低碳生活”节能科普展览,普及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低碳常识。同时发放《家庭低碳生活记事本》,记录交通出行、家庭消费、家庭垃圾等能源消耗量,并选出“低碳生活家庭”作为示范榜样。

3.打造低碳校园。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33所学校已被列为“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名单,校园低碳生活的践行已刻不容缓。在打造低碳校园的过程中,以长沙市 “两型”示范学校创建为载体,以岳麓区“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为切入点,深入长沙市各大高校、中小学校园,借助学科、人才优势,自主创新研发能源节约技术和监管系统, 实现学校在土地、校舍、硬件设施等配备上的环保低碳,提高校园低碳建设水平。同时,重视低碳教育,利用课堂、校园广播、学生社团等方式培育低碳生活理念,宣传节能环保知识,开展假期低碳实践。通过校园各种低碳生活体验和创意活动,以学生为媒介,让低碳理念从校园延伸家庭,辐射社会。

4.倡导低碳农村。全面落实长沙市绿色低碳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通过长沙县金井镇、望城区桥口镇、浏阳市大瑶镇、宁乡县流沙河镇、岳麓区莲花镇等9个绿色低碳示范小城镇的节能减排建设,以点带面,大力倡导农村低碳。一是提倡循环利用,将畜禽粪便等废物垃圾,加工成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并推广秸秆气化。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普及农村沼气,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三是创建农村环保合作社,对农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实行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整治农村卫生环境,创建更多“部级环境优美乡镇”。

三、引导策略内容

1.低碳餐饮引导策略。选择火宫殿、湘西部落等一批规模大、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湘菜餐饮企业作为试点,在材料采购、食品烹饪、餐厅服务等环节实现低碳化,推广低碳节能设备,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对坡子街民食一条街、滨江美食一条街、大学城小吃一条街等民俗餐饮的低碳管理。形成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低碳湘菜形象,引导长沙市餐饮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2.低碳服饰引导策略。以忘不了、圣得西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为突破口,以浏阳沙市工业区服装产业园、圣得西时尚产业园等为低碳服装产业建设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低碳服装产业基地。同时,借助湖南各大高等院校组成低碳服装产业创新链,培养低碳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教育,为基地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在努力培育“湖南千亿纺织服装产业”的同时,实现长沙服装产业快速低碳化发展。

3.低碳购物引导策略。借助长沙影视文化发展平台,推广快乐购等电视购物、移动手机购物及互联网购物等低碳购物方式;通过举办购物消费节,深入社区、企业、学校、旅游景点等场所,宣传低碳购物理念,提倡合理选购、适度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环保产品,培养市民形成良好的购物习惯。

4.低碳家居引导策略。在梅溪湖新区、洋湖垸片区、滨江新城等地区,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提倡一次性装修和菜单式装修模式。结合各区域实际,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污水源热泵热能供应站,改变冬季高耗能燃煤取暖、夏季空调制冷的能源利用格局。同时,充分发挥长沙市装饰建材商会的引导作用,鼓励居民选用无有害物质,并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低碳材料,购买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家具。

5.低碳办公引导策略。首先,推进办公电子化。通过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消耗,节约打印成本;通过实施远程办公,降低出行频率,减少出行造成的交通费用和能源消耗。其次,加强办公室低碳管理。安装节能设备,加强计算机等节能管理,限制易耗办公用品的过度采购,提高回形针、文件袋等办公用品的重复使用率。积极引导办公人员做“节能降耗”、“低碳办公”的践行者。

6.低碳出行引导策略。推行“TOD”城市交通模式,加快完善以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模式。一方面,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推动地铁1、2号线的低碳运行,加强地铁3、4号线的低碳建设,加快新能源公交车引进,逐步实现公交车全部新能源化与低碳化。另一方面,完善公交零换乘系统。以长沙城际轻轨建设、城区地铁建设为重点,以长沙公交运营线路优化为基础,实现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全方位无缝衔接。

7.低碳旅游引导策略。深入挖掘长沙市文化内涵,对沿湘江风光带、岳麓山、靖港古镇、沙坪镇湘绣、灰汤温泉等旅游资源进行低碳整合,融入碳汇机制的旅游环境理念,完善与低碳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将长沙旅游业打造成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低碳产业。

8.低碳休闲引导策略。首先,加大在马栏山影视娱乐区、解放路酒吧一条街、橘子洲沿江风光带等休闲场所的低碳设施建设,加强娱乐附属产品的循环利用,打造低碳娱乐标语,营造长沙市低碳娱乐氛围。其次,丰富长沙市低碳休闲内容。将湘绣、戏剧、器物文化与休闲娱乐相结合,大力扶植舞龙、划龙舟、太极拳等传统休闲项目,发展漂流、广场舞等新型低碳健身活动,让“生态休闲、健康运动、低碳长沙”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被市民接受,形成具有长沙独特吸引力的低碳休闲项目。

参考文献:

[1]郭代模.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58).

[2]崔秀春.论我国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建立途径[J]. 现代经济信息,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