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例6篇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1

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解决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在校园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倡导学生把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学习的目的,把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学习的动力,爱动脑、勤动手、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弘扬传统美德,狠抓人文素质,使学生举止文明高雅,形成遵守社会公德、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相关心、关心集体、珍惜维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先人后已的好风气。认真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

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突出时代特点、学科特长和学生特色,把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服务性、社会实践性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针对第一课堂所传授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提高层次,突出主旋律,提高品位,体现素质教育特色,注意多样化”为原则,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承担民族教育任务的学校还应结合该民族的文化、风俗和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展示自我,塑造自我的舞台,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以保持校园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切合各地、各单位实际,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形式主义。

三是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本着“协调和谐、美观大方、有效育人”的原则,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本单位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学校也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整洁舒适、健康成长的工作学习环境。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动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地抵制粗口歌、不健康口袋书、非法等不良文化。各学校要在编创、征集新童谣、儿童诗歌的基础上,围绕学习宣传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继续开展新童谣、儿歌的编创、诵读和演唱活动。

三、组织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县(市)区、各学校要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交流和介绍各门课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总结和发现学生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经验和做法,集中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的团队会(日)、社会实践和参观走访等活动。特别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内容有机纳入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各县(市)区、各学校组织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要因地制宜,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既可以突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内涵的某一方面,并进一步具体化;也可以选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一种精神,并结合历史故事和人物生动活泼地进行。

今年9月是第三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要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把弘扬长征精神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各学校可开展读一本描写红军长征的书,看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或电视片,学唱一首歌颂红军长征精神的歌曲,做一件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后最想做的有益的小事等活动。有条件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开展参观长征旧址、凭吊红军烈士等活动,也可联合有关方面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区域内中小学校都参加,并形成一定声势和影响。

四、切实保障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教育战线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的一项长期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各县(市)、区教育局(教体局)、市区各有关学校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的交流活动,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积极报道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要特别重视校长和骨干教师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作为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校长为首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树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责任感。各中小学校要制订符合本校实际和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分步实施,强力推进。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互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先后出台不仅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乃至互动性。笔者认为,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发展高校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包含物质文化(校容与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行为文化(社会实践环节、科技学术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精神文化(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

2.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涵盖了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就业与实习、贫困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诸多方面。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通过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受益的客体,校园文化建设离开学生将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对象和客体,一切管理工作都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培养这一目标。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统一于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即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机制描述

鉴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质量上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衔接起来。

1.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校园文化的贯彻。校园文化的贯彻途径主要有“五化”。

(1)借助于有关建筑标志、仪式实现情景化

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服务学生本身又构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一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者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

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是校园文化规范化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得以强化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求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教学管理规程、学生管理规程,又要加强督促,狠抓落实、注意引导。

(3)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群体化

要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真正受益者。一旦校园文化建设同校风建设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产生一种内在的号召力。

(4)借助于良好风气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经常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带任何强制性;二是逐渐发生的,不自觉形成的。重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学风建设,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性等,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奋发向上的学风。

(5)借助于典型人物使校园文化人格化

充分注意积极宣传和树立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要及时表扬和宣传,挖掘、总结和概括、提炼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

不难看出,上述内容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校园安定有序运行。积极的建设和贯彻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力,有益于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力。

2.以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1)调查反馈机制

本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完善调查和反馈系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入学情况调查、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心理状况测查、学习情况调查、就业跟踪调查等等。

(2)约束控制机制

主要是有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制定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目的,遵循“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的制定面对日益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有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落实要严格工作的程序,要在充分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控制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3)教育辅导机制

加强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党团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增加学生对管理教学服务的参与,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师生的沟通,如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指导、勤工俭学辅导、学习辅导、科技活动辅导、社团活动辅导、就业活动辅导、课外文化活动辅导、社会工作辅导等等。

(4)导向激励机制

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即是完善的评价机制,它应当包括学生奖惩制度、工作讲评制度、学生自评互评制度(公德评价、信用评价)等。评价机制的过程性是和谐校园在学生主体逐步内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主要是起导向以及典型的示范作用。

可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间具有天然的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综合实力、校风学风的一种展示,更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反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合理定位对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的问题统一起来发挥其互动效能,是我们当代高校管理者应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3

关键词:网络新媒介;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件强调,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建设,包括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拓展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已引起了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充分的利用好网络新媒介,准确把握网络新媒介的特征,深刻认识网络新媒介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作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亟不可待解决的问题了。

一、网络新媒介的特征

1、种类多样化。除博客、BBS等相对早期的网络媒介外,人人、豆瓣、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的网络媒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使得网络媒介的种类进一步多样化。特别是微信,在2013年迅速崛起,而后逐渐成为目前中国除微博以外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

2、信息主体多元化。众所周知,开放性与高参与性是网络新媒介突出的一大特征。这种情况与以往将话语权垄断在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手中不同,利用这些网络新媒介,人人都有发表主观意见的主动权,而这种话语权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网络的聚集而急速放大。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手段,随时上传和接受信息,能够使信息做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无障碍传播,大大缩短了信息从到接收的时间与空间,使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的接受、阅读、转发的过程可同步完成,实现了信息再传播的零时间。

3、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极大。不同阶层的人在网络中都有相对平等的发言权和信息资源获取权,使得网络新媒介的消息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有时甚至能对主流媒体形成强大的挑战和压力。通过各种网络大事件,我们可深深体会到网络新媒介的强大影响力。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事件等社会热门新闻都是通过网络新媒介流传开来。处于各种信息交汇中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实时动态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网络新媒介是学生了解社会、洞悉社会的很好窗口。此外,以最新窜红的微信为例,大学生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诸如此类新鲜的交友方式,与同校或校外好友沟通和交流,甚至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彼此的动态,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二、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

1、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占少数,而真正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往往是一批学生干部。这种缺乏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意义。

2、教师引领和参与度不高。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大部分是跟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辅导员在负责,而教师由于科研、教学等各种压力或者是空间、时间等局限无法参与跟融入其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宏观指导、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缺少了教师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完整的。

三、网络新媒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网络新媒介能使校园文化活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通过网络新媒介搭建的活动平台,能够使广大学生从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使他们了解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并参与讨论、参加活动和反馈活动信息。

2、网络新媒介能使校园活动从“单极”向“多极”发展。以前的校园活动建设往往停留在活动策划者一手包办的从策划活动到搞活动这种“单极”活动方式,现在通过网络的新媒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者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改进建设。

3、网络新媒介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入。高校教师大多数跟学生的交流只限于平时上课,与学生缺乏沟通,也就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而通过网络新媒介,老师能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生也能通过网络新媒介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这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能不断地让校园文化建设者了解广大师生,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地不断深入。

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地不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飞.网络新媒介影响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10(5).

[2]杨静怡.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局限性的对策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1(6).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4

论文摘 要: 校园网络舆论是构成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有重大的影响,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内涵的概述、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高校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等方法推动促进健康向上校园舆论环境的建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1]。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2]。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文教资料,2009,(10).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8).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

[6]孙超.论高校新闻媒体的系统整合及其作用互动.理论月刊,2006,(11).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5

论文关键词: 校园网络舆论 内涵 特点 问题 建设路径与方法

论文摘 要: 校园网络舆论是构成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有重大的影响,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内涵的概述、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高校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等方法推动促进健康向上校园舆论环境的建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1]。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2]。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文教资料,2009,(10).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8).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

[6]孙超.论高校新闻媒体的系统整合及其作用互动.理论月刊,2006,(11).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6

关键词:高校BBS;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18-01

在新时期,随着高校网络平台以及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逐步完善,高校校园BBS凭借其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互动性高、传播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在高校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信息沟通、人际互动,尤其在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业已成为高校师生浏览量最大、最受欢迎的校园网站。故加强高校校园BBS的建设和管理,梳理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已成为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

一、高校BBS的结构及其特点

BBS是一种以匿名的方式向公众提供远程访问服务的电子公告牌,在网络环境下使得公众可以以电子信息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另有“社区”、“论坛”等别名。高校BBS是基于高校校园网,主要面向高校师生并由高校自主管理的电子公告系统。我国最早的高校BBS是1995年8月开通的水木清华BBS,之后随着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繁荣校园文化的需要,各地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BBS站点,像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南京大学的“小百合”、江南大学的“江南听雨”、浙江师范大学的“尖峰之颠”等,日发帖均在千帖以上,足见其无与伦比的校园影响力。

1.高校BBS的结构架设

高校BBS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网络形式,所有现实中的酸甜苦辣、情感纠葛、学业就业等均能在高校BBS上找到其缩影,故高校BBS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们交流思想、倾诉情感、获得帮助的主要场所,其版块架设更是本着服务学生的目的呈现出讨论主题广泛、分类明确以及讨论内容分布有序等特点。各高校BBS主要的分类讨论区大都在5-20个范围内,涵盖学习、生活、运动、娱乐、信息等诸多方面,如浙江师范大学的尖峰之颠BBS就有BBS系统、师大学院、学科竞赛、休闲娱乐、菁菁校园、兼职二手、教学园地、电脑技术、校网管理等九个大的讨论区;并在此基础上下设六十多个小讨论区,内容丰富,一目了然,便于大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讨论区中尽情讨论、阐述观点。

2.高校BBS的特点

从调查以及文献来看,高校BBS主要具有学习交流平台,关注时政信息,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情感交流占主流,匿名性等特点。

同时基于当代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利用高校BBS进行时政关注引导也显得更加可行,例如针对“奥巴马会见达赖”、“丰田门”、“智利大地震”等事件,大学生们纷纷在BBS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高校BBS是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热点话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更是师生沟通的重要窗口。还有高校BBS作为大学生情感倾述和趣味娱乐的平台,相同的年龄和相近的经历使得彼此惺惺相惜。最重要的是登陆BBS的用户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使得大学生们可以开放和大胆的参与BBS 各版块的活动。

二、高校BBS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现象

随着高校网络平台以及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逐步完善,高校BBS用户在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笔者曾针对浙江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作过有关校园BBS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随机抽取的200名大学生中,每天都上BBS的学生比例高达95%,其中每天在线时间少于1小时的占41%,1小时至3小时的则占到45%,3小时以上的占l4%。如今的校园BBS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已俨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承载着大学生活中的诸多精彩。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登陆校园BBS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它大学生们可以减缓压力、抒感,可以搭建一个建立良好和谐人际关系的平台,更是找到了一个海量信息的资源库。

三、利用高校BBS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每所高校的校园BBS都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师生交流和校园文化的平台,都在百花齐放般展示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魅力。同时高校BBS也是反映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意见建议总是最早反映在上面,从中我们可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此高校应管理利用好校园BBS,积极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把握主题走向,加强舆论引导

要进一步提高对校园BBS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高度,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来占领高校BBS阵地,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络正面的舆论强势,防止不良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误导和侵害。

2.着眼全校范围,注重人文关怀

由于高校BBS往往会根据兴趣、专业等划分不同版面,大学生们会经常去自己所感兴趣的版面。作为BBS的管理者,应经常主动设计一些主题积极的话题,引发师生参与讨论,强化身份认同感,背后则是浓浓的人文关怀。

3.应具有责任感,积极引导校园文化

鉴于高校BBS注册用户的匿名性,可能存在着信息虚假、内容肤浅、良莠不齐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导致校园秩序的混乱。高校BBS的管理者,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对于有些肆意在网上散布流言,制造事端的人,应对其账号删封并用,果断处理。另外应利用BBS论坛的思辨性,在思辨中体现良好校园文化的魅力,积极引导校园文化。

4.积极处理学生意见,及时各种问题。

由于高校BBS上的消息量大,涉及面广,能及时反映各个方面的信息。学校各职能部门应及时关注BBS上的意见信息,发现问题、主动应对,快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总之,加强高校BBS的管理与维护,使之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把积极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当中去,将对高校校园文化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おお

参考文献:

[1]冯勇.重视和培养高校BBS校园文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

[2]洪东明.利用高校BBS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