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范例6篇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范文1

伟思国瑞成立于2008年,于2016年8月9日在全国股转系统正式挂牌,其主要业务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软件研发、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安全工程与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福建省创新型企业;面向政府、气象、水利、环保、农业等行业提供以绿智数据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伟思国瑞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立志为国家大数据提供有力支撑,惠及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伟思国瑞自创立以来,陆续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福建省软件企业、福建省著名商标、CMMI3、ISO9001、ISO14001、ISO20000、ISO27001等资质认定。

现阶段,伟思国瑞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切入,以“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云数据中心、指挥中心+民生、政务、社会管理三系统+N个应用” 为抓手,实现大智慧的愿景。

智慧城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SOA架构的基础平台,可接入多种行业应用的标准化应用环境,分为展现平台与综合应用、服务运营平台两部分。展现平台向用户提供综合应用服务,展现形式包括PC版和手机版,内容包括政府频道、企业频道和公众频道。综合应用、服务运营平台用于整合外部资源,为平台提供应用和数据服务。运营平台功能包括跨平台数据整合、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协同等功能,支持信息综合查询、资讯、推送、便民服务、报表生成、辅助决策等。

平台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居,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几乎涵盖城市经济的各个层面,城市社会生活、城市运营管理各个领域和主要环节。

将各种城市信息化应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实现“数据、管理、服务、应用相对分离”的架构原则,以应用支撑平台为基础,按照“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展示层”四个层次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应用架构;同时将各类应用系统按照应用规范有机组织起来,纳入整体应用架构之中,共同构成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不同应用在同类层次上共用基础功能模块,实现不同应用之间更好的信息共享、应用整合,达到既整合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又减少管理维护复杂度,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建设目标。

综合服务管理云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和管理统一集成到同一个平台中,从而提升数据中心的成本效益,实现操作的简便性和运作的灵活性,满足一流云计算和 IT 即服务的本质需求。能够简化数据中心操作,加快部署速度并降低成本。它可在裸机、虚拟化和云计算环境中更快地运行各种应用,将存储、数据联网和网络服务集于一体,提供基础的连接功能,在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云环境中实现架构灵活性和网络一致性。

数据中心的特点除了帮助政府、企业节省成本并简化操作,同时也为 IT服务的设计、操作交付提供一个整体性方案。它可以让 IT 将现有技术孤岛集成起来,并且能够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降低成本支出和运营费用,简化 IT 操作,整合虚拟化、私有云、应用或基础设施即服务、大数据。

平台可以提供自动化、协作、生命周期管理功能,用于简化物理/裸机、虚拟和云基础架构的部署和运营;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和存储网络,有助于简化部署,保证体验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将计算、访问网络和存储网络集成到其高度可扩展性的系统级计算。

平台消除了融合式基础设施的复杂度:兼容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发挥出色的性能;根除孤岛现象,简化部署流程和任务实施流程,从而提升成本效率;快速部署经过实践验证并且高度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持各项新的企事业活动;各种各样的存储、虚拟化、应用及管理联盟合作伙伴,选择面广;提供灵活的开放式数据中心架构,不但支持原有的基础设施组件,并且促成 IT 即服务和云服务的交付。

综合服务管理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综合应用音视频技术、集群无线网、GIS技术、卫星通信技术、GSM无线通信、快速网间数据交换、数据库技术、决策支持技术等,在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通信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应急联动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纵向与政府部门联接,横向与有关厅局和社会应急联动机构直接联接的多层次、多角度、高效的综合指挥平台。

平台主要由应急通信系统(含移动指挥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商系统、视频监控与图像接入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应急指挥场所、数据中心和安全保障体系等组成,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GIS技术、图像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可靠性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异构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计算机辅助调度技术等多种技术。

平台产品以“平时”和“战时”相结合作为设计理念。平时,满足日常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实现各级单位业务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一套科学的、智能化的管理体系。战时,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下,大规模综合性实时地指挥调度,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整体反应能力,更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平台拥有诸多功能:分布式调度,在卫星链路有压力或失效的情况下,现场应急车调度系统自成体系,完全可以独立对现场进行指挥调度。解决了多个公共事业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问题。

视频回传。通过单兵终端视频设备和车载视频终端,将现场图像实时上传至应急车或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领导依据现场图像做出各种实时决策。

视频监控。通过应急车上的车载视频采集终端监控现场情况,并可以远程控制视频终端的监控方向和角度;指挥中心与现场语音调度通信,指挥中心通信设备通过卫星链路可以和现场通信设备建立双向语音通话;通过网关设备,可以将GSM和传统公网电话系统接入调度网络。

现场通信系统。现场工作人员可以配备手台或者单兵调度终端,应急车上可配备车载调度终端和车载视频设备,终端之间通过无线链路实现语音、视频互通,完成调度任务的上传和下达。

应急多媒体会议功能。指挥中心、救援现场,以及其他任何装备多媒体交互终端的地方可进行集视频、语音、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交互会议。

联动与对接。各种通信网络联动,各种语音、视频设备联动,各种广播系统联动。做到多网融合,破除通信孤岛。

防灾减灾综合管理平台

平台是以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化体系产品作为研发思想。增强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气象、住建、交通、电力、水利、旅游、环保等部门之间的联防联动,建立起综合信息互动式共享平台,推动公共服务产品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应用;通过层次分明、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快速高效的预测预报服务体系,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率的有效增强,显著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和效益。

平台拥有诸多功能:多媒体显示屏终端,通过集成的多媒体显示屏、触摸屏展现各功能栏目,栏目包含但不限于天气预报栏目、气象预警栏目、卫星云图栏目、台风路径栏目等;气象信息,针对多媒体显示屏终端和触摸机终端软件的各个栏目管理平台和其他辅助功能管理平台,是为防灾减灾服务终端管理配置的、操作人员专门设计开发的信源管理平台;移动客户端服务,移动客户端包含安卓和iOS版本,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天气预报、天气预警、风雨查询、气象生活、卫星云图、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等服务栏目。

智慧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平台

平台是面向企业和监管执法部门的多功能管理软件,通过对扬尘噪声的实时监测与自动监控,及时、准确、全面地通过传感器数据、图片、视频、音频呈现监测站点污染全景信息;实现报警信息短信、E-mail 推送、APP 终端等功能,提高数据应用时效;定制各部门专题报告定时推送,为污染源控制、环境执法提供实时、准确的执法依据。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范文2

11月21日,神州数码了截至9月30日的2012/2013财年半年业绩。财报显示,在智慧城市战略的引导下,神州数码的营业额同比增长9.57%,净利润同比增长11.39%。更令人惊喜的是,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布局已在全国69个城市展开,神州数码与14个城市签订了战略合作计划,其中,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6个月,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项目签约增长率达到52% 。

在国内众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中,神州数码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在智慧城市生态链中,神州数码到底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神州数码有先天优势

李树翀: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声称在向智慧城市领域进军,它们有的是电信运营商,有的是基础设备提供商,有的是系统集成商或者软件开发商。和它们相比,神州数码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

林杨:在做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我觉得神州数码有两个先天的独特优势。第一,神州数码一直是面向不同的用户提供各种解决方案,而且硬件产品和套装软件产品都来自其他厂商。因此,很自然地就会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不受限制地选取最合适的产品,从而非常容易获得政府和相关用户的信赖。第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整合很多国内外的社会资源,需要跟各种合作伙伴合作,而神州数码是做IT产品分销出身的,我们跟全球最领先的300多家IT厂商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我们是它们在国内最大的合作伙伴,所以神州数码基因里面就有合作的基因,最适合整合各种上下游资源。

李树翀:您谈到神州数码是做IT分销出身的,而且多年来一直是国内最大的IT分销商。那么现在是否要转到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呢?

林杨:神州数码2000年从联想分拆出来,2001年在香港上市,已经经历了两个五年。在第一个五年的时候,神州数码的战略是以产品为中心,分销是主业。第二个五年的时候,我们进行了战略转型,发力IT服务,转向了以客户为中心。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三个五年,神州数码正在进行第二次转型。这次转型的核心是以服务为核心,通过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把公司转化成一个服务运营型的公司。我们确定的具体的方向就是智慧城市,我们会围绕智慧城市去重新梳理并组织我们所有的业务结构,这是我们“三五”的战略核心。

李树翀:神州数码已经参与了很多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您看来,地方政府在上马智慧城市项目时,容易产生哪些误区?

林杨:我觉得存在两个极端的现象。一个极端是,一些城市的领导者建设智慧城市的愿望非常强烈,今天上一个交通项目,明天又整合了政府部门的一站式办公,后天又做了一个新项目,总是想起一个做一个,但最后会发现,虽然政府部门做了很多系统,但这些系统彼此之间是不能互联互通的。另一个极端则是,政府领导总想要最先进、最完整、一步到位的方案,或者一定要找到一家具有这样超强能力的供应商来做这件事,但这种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尽善尽美、令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这反而使这个城市的信息化落后,因为项目永远都启动不了。对城市领导者而言,一定要先确定第一步应该怎么走,然后再快速走出第一步,我觉得这才是硬道理。

智慧城市从扬州起步

李树翀:现在大家都在提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但大家的理解其实千差万别。神州数码怎么理解智慧城市?究竟什么样才算是智慧城市?

林杨:的确像你说的,大家各自的理解都不一样。其实,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也是不断发展的。不夸张地说,我们甚至每周都会对智慧城市有新的理解。实际上“智慧城市”这个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两个核心。第一,大家对未来城市的规划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像希望我们的孩子更聪明一点,大家也希望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能够更加智慧一点,每个人可以更方便地生活和工作。第二,政府要能够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去提升办事效率,提升政府为市民、为企业服务的水准。

李树翀:您能否具体解读一下,智慧城市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

林杨:我觉得智慧城市有四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信息无所不在。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信息架构,不间断地通过信息终端和信息服务,信息需求者可按需随时获取信息,从而增强环境的友好性,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第二是以人为本。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精髓,智慧城市核心是构筑面向市民的泛在的、机会均等的城市服务。第三是融合,智慧城市的本质是融合,以信息融合为基础的城市运行系统之间交融协作,从而达成有效的服务和管理。第四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从而减少城市的资源消耗和浪费。

李树翀:神州数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介入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个成功实施的项目是什么?

林杨:神州数码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在智慧城市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第一个项目是从扬州开始的。当时还没有智慧城市的概念,只是扬州市政府希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能为老百姓多做些实事,提出要打造“精致扬州”,让扬州成为宜居城市。经过深入探讨,我们找到了一个大家公认的切入点,就是后来的市民卡。这张卡涉及了扬州市20多个政府部门,可以整合市政府对市民的所有服务,包括医疗、社保、交通、购物等。

经过三年时间,我们成功地做出了“扬州模式”,此后,我们就将“扬州模式”陆续推广到张家港、无锡、镇江、佛山、武汉等地。这几年,我们接触了100多位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李树翀:你认为为什么智慧城市能够得到那么多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追捧?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林杨:目前,与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市场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认为这背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是技术发展,另一个是经济因素。智慧城市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三个技术平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服务。近一两年,这三个技术平台逐渐走向成熟,智慧城市的技术条件也就具备了。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我们的各级政府领导人都在思考,如何转变增长模式,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如何用更经济化的管理方式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让人民更幸福,经济更繁荣,社会更和谐。这样,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就越发强烈了。

三类对象 三层架构

李树翀: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到底能给城市带来哪些改变呢?

林杨:智慧城市的概念虽然很大,但从它服务对象来看,不外乎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市民,城市的管理者要服务好市民,管理好市民,就要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为市民提供便利,让市民的生活和工作有幸福的感觉;第二类是企业,它是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抓手,政府要对企业进行行政审批、纳税、年检等管理,也要对其提供人才培养、劳动就业、物流等方面的服务;第三类是城市的管理者,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需要通过交通管理、应急指挥、数字城管、环境保护等系统来加强对城市的综合管理。智慧城市就是服务于这三类对象,最终帮助城市的管理者实现创新城市、高效城市、服务性城市的美好愿景。

李树翀:目前,很多城市已经投入巨资做了很多信息化建设项目。从你的了解看,最困扰城市领导人的是什么?

林杨:虽然各个城市的需求和愿景都不一样,但总体来讲,他们的困扰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城市投入很多资金做各种信息化项目,但无法衡量一个城市的信息化究竟处于何种水平。领导人不知道,如果和最好的状况相比,他是完成了20%、50%,还是80%;之后他还应该做什么。另一方面,城市的领导人总是搞不清已经建立的系统间是什么关系,不同的系统如何才能协同工作。其实,大家的脑子里面就是缺少一个智慧城市的全景图,大家不知道100%的智慧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李树翀:神州数码如何帮助城市的管理者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帮助他们走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呢?

林杨:通过多年的实践,神州数码已经拿出一套最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国智慧城市三层架构模型”。它的第一层是城市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层,比如像网络宽带、计算中心、存储中心、灾备中心、信息采集中心等。第二层是城市信息共享和整合平台,这一层是整个智慧城市里最核心的部分。第三层是应用层,可以搭建各种智慧城市应用,解决城市的各种问题,包括服务市民和企业,实现各种政府管理职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架构是开放的,这样既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系统间互联互通需求,又可以在未来有新的需求时,很方便地在原有系统上增加新的功能。

李树翀:我们如果把信息共享平台作为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不仅可以满足城市目前的需求,还可以扩展,而且不需要重复投资。

林杨: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城市在开始大规模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之前,一定要进行顶层设计。说到顶层设计,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完整的解决方案。比如智慧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要实现什么功能都规划出来。实际那是在误导城市的领导人。

说实话,现在没有任何人,或者企业能够提供未来完整的规划。一方面,技术在变化,而且变化之快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另一方面,社会在不断发展,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不一定是未来的问题,未来社会还可能会产生很多你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新问题。我们现在怎么可能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把未来的问题都解决掉呢?

李树翀:对于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而言,搭建开放的平台的确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设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林杨:我们的城市,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全景图,搭建一个平台,而且必须是开放的平台,然后再这个平台基于逐步增加需要的各种垂直应用。这样就首先解决了逻辑和方法的问题。此外,还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机制,由第三方机构来帮助政府实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城市需要的决不是一个大而全的解决方案,因为方案再大,也罩不住一个城市的未来。

李树翀:神州数码为什么有能力做这样一个平台?不知道您是不是方便透露一下,这个信息交互平台的成本会不会很高?

林杨:这个平台是我们多年做几十个智慧城市项目的经验积累。神州数码的能力,是在跟这些城市在不断地交互和磨合中建立起来的。我们做的每一个方案、实施的每一个项目最终要获得成功,都要经历很多磨难。和很多智慧城市项目动辄就要几亿元相比,搭建平台需要的资金其实并不多,而且这个平台基本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可以满足城市很多年发展的需求。

李树翀:在商业模式方面,神州数码是如何考虑的?是只做平台的搭建,还是也提供相关系统的运营和服务?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军中,神州数码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林杨:有一点我非常确定,神州数码的方向是要把自己从一个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逐步转化成城市的运营者,这跟我们的“三五规划”的方向是完全吻合的。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谁也没有能力大包大揽,神州数码不会拍着胸脯说所有的东西都能做。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合作,通过一个类似联盟的组织来服务这个城市。这个联盟可能有产品供应商、服务供应商、解决方案供应商,大家一起为中国的城市提供智慧化的解决方案,共同去开发智慧城市的市场。神州数码希望成为这个联盟的组织者。这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

记者手记

为什么是神州数码

据悉,神州数码将在12月6日与福州市政府共同福州市民融合服务平台。这不仅是继4月26日福州市政府与神州数码共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的合作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国内首个市民融合服务平台的应用落地。目前,智慧城市的概念炙手可热,各类企业纷纷涌入这一前景无限的市场。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神州数码的成绩单无疑是最靓丽的。从扬州起步,到逐步扩展到张家港、无锡、武汉等城市,神州数码一次次用成功的案例巩固着其在智慧城市领域的领导地位。神州数码,一家从IT分销起家的产品供应商,是如何成为智慧城市市场主力军的?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范文3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园区 园区信息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05-0056-03

1 引言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智慧城市所涵盖的领域遍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庞大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即可实现,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优化与完善。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既反映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有一定的不同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2 智慧园区建设动态跟踪及需求分析

2.1 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动态跟踪

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现在已经或者正在建设的智慧园区达到十多个,包括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北京中关村创新智慧园区、无锡软件园智慧园区、苏州工业园智慧园区和绍兴纺织智慧园区等,见表1。

2.2 智慧园区建设需求小结

纵观上述园区信息化建设,可以看出:作为承载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朝现代园区、新城市中心方向发展,园区信息化需求也因此逐步扩展为类城市综合体的需求。产业园区根据业务类型、收入规模不同,在组成主体和信息化需求方面均存在差异。产业园区的参与主体包括园区管委会、园区企业、公共配套和商贸配套,可归纳为政务服务、产业提升、生活服务三大类需求,其中:园区管委会的信息化需求主要集中在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园区管理、公共服务、商务促进等,园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创新发展和产业链协同为目标的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综合管理等几大方面,园区居民的信息化需求主要集中在以提升幸福感知为目标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从当前各类园区的发展来看,园区的经济类型是影响园区信息化需求的主要因素,园区信息化需求更多地集中在产业提升及政务服务上。

3 智慧园区发展目标及解决方案建议

3.1 智慧园区发展目标

智慧园区区别于数字园区的核心是通过更高效集约的方式,利用软件、服务、物联网技术来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园区的发展目标可概括为:网络泛在化、平台集约化、应用智慧化和运营社会化,进而助力实现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树立政府公众形象、促进园区产业升级、提升园区企业竞争力、提升园区居民幸福感知等五大目标。

3.2 智慧园区共性解决方案建议

从园区共性的信息化需求出发,不考虑建设周期长短,智慧园区的共性解决方案可概括为“1个门户、3大智慧应用、1个智慧基础”,具体如图1所示。园区内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应用应与园区外整个智慧城市的相关业务平台或者数据中心建立接口,不提倡自成体系,但可填充园区内的特色应用。

从细分功能模块看,面向园区管委会的应用可分为园区政务、园区管理、园区服务、园区商务等。以园区管理为例,基础设施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基础通信管理等属于园区管理中最为普遍的应用,属于首选模块,其他模块应该根据园区需求分步和有选择地实施。面向园区企业的应用可以分为产业应用和企业应用,从目前来看,园区的企业信息化需求更多聚焦在产业应用上,也就是特色行业应用上,根据园区的类型可以分为工业园区解决方案、物流园区解决方案、农业园区解决方案、文化园区解决方案、商务园区解决方案等。面向园区居民的应用可以分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安心服务四类,以公共服务为例,公共信息、园区交流互动、健康管理、预约就医等功能为常见功能。具体推荐功能如图2所示。

3.3 智慧园区特色应

用建议

4 结束语

智慧园区属于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是数字园区的升级,在当前形势下,需要循序渐进、有侧重、科学地开展智慧园区的建设。本文主要从智慧园区信息化需求分析和国内智慧园区建设现状入手,提出智慧园区建设共性和特色解决方案建议,供智慧园区建设实施参考。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范文4

日前,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10届亚太城市峰会暨市长论坛上,作为唯一获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腾讯分享的一些实践、案例和思考,或许能够解决伟哥的一些疑问。下面,结合腾讯在智慧城市的做法,跟大家聊聊当前智慧城市落地并具体实施的几种形式。战略支持辅助相关城市具体实施“智慧化”

在“互联网+”战略中,其所包含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工厂等一系列思维及关键词,体现在以城市发展为基础单位正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不是近期的概念,而是国人乃至全球都在长期探索的,智慧城市要做的,是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或者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提供基础环境的建设。所以,需要大量的具备互联网经验的企业参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从战略上给予支持,以更好的为城市的发展服务。

在具体战略实施中,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在此次布里斯班的会上,就分享了腾讯将如何利用互联网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构想。这包括四个方面:

1、对于大城市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通过滴滴打车、O2O餐饮等互联网应用,盘活有限资源,并使其得到最优化的利用,从而实现在城市解决城市问题。

2、通过互联网化连接城市与乡村,推动信息、物流等的智能化,缩短乡村的城市的距离,实现在乡村解决城市问题。

3、运用东部城市的经验,并通过大数据和创新服务来打造“智慧城市”,能够在乡村解决乡村的问题。

4、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还能够在“连接全球”中解决城镇化问题,比如让“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在未来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新门户”。平台融合以技术倒逼传统作业方式升级

想要提高某些行业的生产效率,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以平台来打破互联网商家与传统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性。电商平台让卖家实现了销售互联网化,开放平台让创业者具备更好的产品开发环境。这对于智慧城市也不例外,通过平台可以让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各城市具体去实施,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等产品的应用,让行业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升级与转型。所以,平台融合也是智慧城市落地的最佳选择。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各大互联网企业都是通过产品的应用来建立行业的新规则,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是对传统行业的颠覆与改造。譬如微信、滴滴以及唱吧等,每一个成功的应用背后都是一个大的平台,这些平台的出现正是对其所处行业的改造,同时倒逼整个行业的升级与转型。当前而言,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落地,同样需要相关的平台倒逼其相对落后部分的升级。连接到人通过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落实智慧城市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是连接的是什么?没错,不管什么形式的产品、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最终所连接的还是商业与人。以此,只有互联网连接到人,才会产生价值,才会有进一步的商业价值。智慧城市虽然研究的是城市体系的智慧化建设,但最终也是要连接到人,无论是政务、出行、管理、日常生活以及消费等,人始终是各种场景的主导。智慧城市连接到人,也就是实现了智慧城市的真正落地。

譬如腾讯打造的“互联网+”智慧城市系统,通过微信“城市服务”、腾讯新闻民生页卡及手Q城市生活三大平台,把城市服务聚合在手机,覆盖更多城市居民,让每个人享受智慧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范文5

如上所述,山东省日照市根据规划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12项重点工程,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以打造全方位的智慧城市。

近日,IBM与日照市活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日照活点)宣布,以“云+端”全方位智慧城市建设部署思路,于山东省日照市建立首个基于IBM智能运营中心(下称IOC)、构建于IBM PureApplication系统(下称PureApp系统)之上的“智慧城市云服务中心”。

强强联合 “云”下的城市智慧

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治疗“城市病”——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当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探索“智慧”所带来美好生活时,由于行业领先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IBM与山东省物联网与信息化领军企业日照活点的加入,日照智慧城市建设前景格外被人看好。

日照市是地处东海之滨的中等城市,GDP在山东省常年位居第二,是蓝色经济区的关键城市、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其海洋业、制造业等发展十分迅速。日照国际海洋城作为山东建设智慧城市的样板工程,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海洋特色园区,是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的“第三极”。

IBM软件集团公共事业部北方区总经理饶臻向记者介绍,日照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政府思想开放,主动接受国际上先进理念、技术和实施方法,而且日照活点在物联网技术方面颇具建树,这是IBM与日照市政府、海洋城和活点合作的重要原因。

在这次合作中,IBM提供了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数据洞察、决策支持等智慧化系统,日照活点提供智慧城市基础架构支撑、云计算、运营管理等技术支撑平台。一方面,由日照活点向IBM智慧城市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另一方面,日照活点的智慧城市应用直接面向市场提供服务。

“我们的特长是物联网技术,IBM侧重于大数据分析。”日照活点副总经理尹文明表示,日照活点与技术实力雄厚且国内外智慧城市实践经验丰富的IBM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模式。目前,双方共同组建了智慧城市智能运营中心、智慧城市云服务中心、创新中心、智慧城市实验室等合作平台。

日照国际海洋城经济发展局局长滕永茂介绍,此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达成“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三个版块”的总体设想。他说:“‘一个网络’指的是智慧城市的基础网络,‘一个中心’则是智慧城市的云服务中心,‘三个版块’包括了智慧政府、智慧产业和智慧民生。”

创新:先打造智能平台

再上智慧应用

智慧城市是多应用、多行业、复杂系统组成的综合体,不同应用、系统、行业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交互的需求。云计算的网络架构很好地支撑了城市信息化庞大系统的顺利运行。IBM政府与公共事业部大济南区总经理宋朝晖表示,“智慧城市云服务中心”落户日照,无疑将有力推动日照智慧城市的建设。

的确,从全球范围来看,在过去3~4年里,IBM在全球已完成2400多个智慧城市的案例。在国内已经有通辽、太原、镇江等多个智慧城市案例。然而,饶臻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采访时介绍,日照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是全方位合作。饶臻介绍,之前IBM与通辽、太原合作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某一个具体领域,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而这次与日照市的合作则是全方位的合作。而且,日照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性在于先打造智慧平台,再上智慧应用,而传统智慧城市的建设多是强调智慧应用,“若只关注智慧应用,若干年后单个智慧应用或形成信息孤岛。”

二是IBM全方位的支持。在日照智慧城市的建设中,IBM的角色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支持者,而是全方位服务的提供者。日照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IBM为其提供了全套的解决方案。饶臻说,IBM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能够提供端到端的云服务。“过去的几个月,IBM许多技术人员驻扎日照,与日照活点、海洋局领导就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强调,与其他城市相比,“从业务规划、金融服务、业务咨询服务,到IT服务,IBM团队在日照智慧城市建设中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在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中,日照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滕永茂强调,日照海洋城是一个新的城区,政府采取大规模、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建设智慧城市能够顺利按照顶层设计的方式进行,不存在老城区的资源整合、流程再造等问题,这给日照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坚实云后盾:PureApp系统

饶臻介绍,此次智慧城市的建设,IBM主要有两项关键技术,分别是IBM云计算、云服务一体机和IBM智慧城市智能运营中心。他介绍,日照市“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基于PureApp系统,它提供创新型IT服务交付模式,不仅可以加速应用开发和交付,增加物联网与互联网之间及其内部的互联互通,还可以保证应用安全可靠运行,实现应用模式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据了解,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简单、高效灵活和虚拟化应用的平台,PureApp系统极大地简化私有云环境中应用程序的开发、供应和管理,并提供了集成管理功能,允许通过自助服务供应灵活的应用程序、数据库和其他工作负载,从而实现快速配置、简化、统一管理以及改进的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如果说PureApplication是智慧城市应用建设强壮的心脏,那么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IOC)就是智慧的大脑。”饶臻说,“IOC是IBM智慧城市架构的核心软件。”

在“智慧日照”的建设过程中,IBM IOC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该方案集成了先进的分析软件,能够收集、分析来自市内众多来源的数据,并据此信息根据IBM的深入专业知识和最佳实践,进行建模,从而使领导者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主动预测和解决问题,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更有效协调。而全新推出的基于云分析、帮助城市深入了解如何更好服务市民的IBM智慧城市智能运营软件组合,更是极大地增强了IBM IOC平台,为政府及企业决策者统揽城市各个环节、建立全局运营意识打下了基础。

据了解,新增的城市许可和事件管理可帮助用户将整个城市中发生的各种活动进行关联,以掌握规律、预测问题、提供城市服务;基础设施规划可进行预算预测,以显著改善资本状况;水资源效率分析可增强城市水系统的效能并延长基础设施寿命,同时还能节约能源、降低水耗。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范文6

一年一度的世界500强刷屏时间又到了。

7月19日,《财富》公布了2018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通观整个榜单,可以看出科技企业有了大幅度的跃升。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北美科技巨头依旧表现强力。科技巨头们的产业布局和业务优势各有不同,但在科技平台化的今天,大家交叉重叠的领域也是不少。

好奇宝宝们可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业务,是500强里的科技公司都在布局的?

还别说,这种神问题居然有两个答案。无论是“北美列强”,还是中国的BAT和京东,亦或移动联通两大运营商,以及平安等金融科技公司,在今天都有一个共同押注的技术,叫做AI;还有一个共同发力的市场,叫做城市。

智慧城市的波涛正在愈发汹涌。我们知道,PC时代与移动时代,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往往是通过不同的业务与市场积累起了技术优势。而在AI驱动智慧时代到来之际,城市与居民生活却成了只有“大玩家”能够瞄准,并且必须瞄准的赛道。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智能技术发展的某种历史必然。

在相同的技术动因与时代责任驱动下, 科技公司正在把AI等前沿技术下放到民众生活中,成为普罗大众能够触感的存在。而基于巨头不同的布局与优势,城市这个硬邦邦的实体正在被技术势能捏成不同的形状。

让我们来回望一下500强中科技公司与智慧城市间的难舍难分。其中的情缘因果,或许关乎于未来十年包括你我、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

城市是最好的模具:科技巨头需要在这个时代进行AI固态化

城市是什么?从苏格拉底到萨义德,从两河流域到北美海岸,无数城市的定义、理念与主张在这颗星球上演过。但到AI等智能技术到来时,我们却悚然发现:对钢筋水泥和千万民众组成的怪物,人类还所知甚少。

想要了解智慧城市的背后真相,我们先要探知作为智慧城市驱动力的AI,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时代选择城市作为舞台。

不同于PC和移动硬件,AI的本质是算法模型,甚至是一种统计学与认知学上的逻辑推演。换句话说,AI的一切存在形式都是务虚的,是相对远离大众市场的。但在AI的识别、感知、理解与推理能力确实爆发的情况下,AI要如何在大众市场发挥价值呢?

第一步就是要把“气态”的,看不到摸不着的AI算法变成液态,让水流去冲刷市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I应用。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技术,确实带来了市场动力和人机协作模式的改变。

但AI应用是多领域,泛在化的,如果想让普通人感受到AI,发挥AI的最大价值,就需要再将液态的,流动的AI进行固态化——让AI在相对稳定的时空关系中发挥效益,创造市场。

这个时空关系,可以是工厂、学校、园区,而能发挥AI价值最大化的模具与舞台,就是城市。因为城市汇集了海量的数据,有庞大的需求与运转,有各种各样的服务端口和文书工作,这都是AI能够发挥价值的优质土壤。

而需要注意的是,AI驱动智慧城市的概念,今天已经需要庞大的业务体系、服务能力和平台架构来支撑,因此能够全力押注智慧城市布局,驱动AI进入大众生活的,只有在资金、技术体系与业务体系、市场架构上都具有优势的科技巨头。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500强科技公司纷纷选择了智慧城市作为主赛道。这是因为智慧城市是一个符合技术发展趋势与AI需求的巨大市场,也是因为驱动城市生活迭代,是今天只能由科技巨头来完成的社会责任。而作为拥有海量细分场景和难以估算发展潜力的巨型市场的智慧城市,也是巨头押注下一个时代时的首选之地。

两相结合,我们看到了AI技术+城市舞台成为了科技巨头的必经之路。最新世界500强企业中,科技类企业近乎都有自己的智慧城市产业布局与技术优势。

这场让AI在城市中成为固态的盛宴中,科技企业正在各自用力,把城市捏成了不同的形状……

北美科技巨头的城市之梦

上世纪70年代,高速发展中的底特律尝试采用数理方式来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这被广泛看做智慧城市的“上古模型”。在当时连电子计算机都没有的条件下,计算一座城市的难度可想而知。但这星星之火至少带给后人以启迪和思索。

智慧城市的正式起源,被广泛认定为上世纪80年代IBM开启的智慧星球计划,该计划希望基于对城市模型的计算,来达到更好配置城市交通、能源与建设方案的目的,但很快发现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对于经典计算来说,城市的数据量和变化速度都过快了。而此后在waston的帮助下,认知智能给IBM带来了新的智慧城市可能,但其成功普遍被认为太过笼统。

在IBM之外,北美新兴科技巨头也都开始基于AI与云计算进行智慧城市的布局。早期有微软开启了与IBM对标的“城市计算”体系。20年发展中,城市计算技术带来了很多惊人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在2017年开始吸纳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城市计算人才与技术,应用于智慧物流、无界零售布局等领域,可以看做城市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再次发展。

而在云计算成为科技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后,云+AI构建城市智能的思路开始兴起。比如谷歌在多伦多布局的智能社区方案。在云计算的加持下,谷歌在多伦多建设了具有示范意味的智能社区。在交通、公共安防等领域加入AI解决方案。

而谷歌的老对手亚马逊,则基于AWS的强大市场份额与平台化优势,推出了未来城市解决方案,主要也是致力于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化。

有意思的是,北美科技巨头的智慧城市方案虽然推出很早,但在中国市场的进展速度并不快。由于中国城市普遍人口众多、服务体系复杂,加之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的快速迭代,所以急切需要本土科技企业更符合需求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对于中国来说,北美科技巨头的城市之舞更像是一个原点。通过这个点状体,城市的智能之梦开始在东方点燃。

智慧生活开启长线型发展

2010年之后,智慧城市概念逐渐火爆,各种IT企业、创业公司开始纷纷进驻智慧城市市场。截至2017年,全国已经立项超过3000个智慧城市相关项目。

而在这庞大的市场基数当中,BAT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十分耀眼。而基于BAT本身业务优势与技术体系,对传统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的智慧城市模型造成了快速突破,也在近几年把智慧城市赛道拉升到了新的高度。

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腾讯在智慧政务以及智慧医疗方面达成了突破。

在智慧政务方面,腾讯依靠强大的社交应用基因,以及海量的互联网数据处理能力。在微信这个超级平台中完成了智慧政务的集成。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已经有超过5000个政务项目被集中到了微信上。尤其在东南地区城市,很多政府服务已经可以在微信上远程完成。

腾讯的另一个图谱,来自于其主攻的医疗影像领域。通过腾讯觅影等AI应用,腾讯建立起了可以为智慧城市医疗服务的技术体系。科技部也宣布将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这种重点领域突破,在泛在城市智能体系中形成自身优势的布局,可以看做智慧城市中的线形体。以某些长足领域进步带动整体智慧城市布局。。

而显然在腾讯忙碌的过程中,它的老朋友阿里也没闲着。

城市大脑上线

AI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瓶颈之一,在于海量的数据和城市端口,难以被分别识取与处理。为了应对这个问题,阿里率先提出了给城市交通安装大脑的构想:通过架设大量城市传感系统,利用超算平台全局化处理数据,让AI主动判断和干预城市运行,从而提升城市效率。

王坚博士的这一构想,最终成为了在杭州萧山区成功布局的ET城市大脑。而城市大脑概念,也先后推广到了苏州、澳门等地,并与雄安新区进行了深度合作。成为了城市智能领域的“AI国家队”成员。

给城市交通、安防等海量数据图景,安装人机协同的处理中枢,可以看做是把城市复杂的神经线进行了织网。之后类似技术还将从交通领域出发,继续释放到城市安防、城市物流、城市环境与水文等领域。组成多领域共同释放的城市大脑,这也将让城市智能有机会在钢铁丛林中织网,组成中心控制全局的网状智能体。

基于已有业态的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发展到如今,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所谓的“空中建楼”。

大部分参与到智慧城市市场份额中的企业,都是依托于某一种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进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们的解决方案可能有效,但却没有与此前的产业实际相联系。造成城市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要另起炉灶。这样“大拆大建”智慧城市模式,显然在成本与效益上并不符合居民对智慧城市的期许。

而这类科技公司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的技术创新往往聚焦于某一方面。但城市生活却是复杂的,把城市拆成零零散散的碎片,最终结果就是智能技术变得空有噱头。

比如一家医院,如果智能门禁是一家公司提供的,门诊系统来自另一家公司、智能诊断系统来自又一家……凡此种种,医疗人员自己就会先被搞晕,反而不敢劳动所谓“智慧医疗”的大架。而这种情况在今天却并不是个案。

所以另一种对智慧城市的差异化认识,认为应该由实体业态积累较强,可以实际黏合城市服务与智能技术的公司来执行智慧化过度。

这一类的思路下的智慧城市,引发出金融科技企业、电信运营商、银行与保险平台、物流企业的进场。这类企业提供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往往更贴近实用化,相对容易根据自身实际产业抓控力,给出能够延伸到各行各业,城市各个区域的智慧城市解决能力。

比如平安等金融与保险公司,就通过已有业务体系:比如金融服务、保险、医疗,来展开智慧化业务,渐进式达成所谓城市的智慧。传统金融服务与通讯运营商,在进驻智慧城市时的能量不可小觑。生活中快速贴近新的智能技术,往往是从它们开始。

不管是哪一家科技巨头,把城市又捏成了什么形状。AI等技术带来的交互迭代、城市效率提升,确实正在改变我们的城市,甚至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