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例6篇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1

一、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

可以看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影视作品主要以表现白山黑水的粗犷为主,自然景观原始而质朴,人物善良而狡黠,形成了迥异于其他地区的独有文化样态。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特殊景观,成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竞相开发的对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独有的自然景致并不能成为文化产业依赖的全部,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有顽强生命力的朝阳行。但是,需要指明的是,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景象只是表面的繁荣,内里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深度开发较少

主要依靠原始自然形态资源,如长白山及周边民俗村的旅游开发,主要依靠自然存在的原始样态,而对深厚的文化意蕴缺乏深度发掘。

2.缺乏精确的文化定位

仅把吉林文化展现为东北方言和乡村的喜剧性和娱乐性,吉林文化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并未得到全面的体现,如东北风二人转和乡村影视剧等。

3.缺少整体性文化产业观念,文化创意产业链并不完善

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表现为单一化、零散化和随机化,文化创意产业少有全局性的战略考虑和高层设计,缺乏文化产业理念,各自分散经营,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扎堆或发展不足的两个极端。

二、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是有诸多原因的,除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地域、经济等外在因素外,创意人才的教育问题阻碍了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较以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较少:2010年上海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8.94万,江苏省为111.9万,北京市82.9万,浙江省75万,而同期吉林省不足50万人,占总人口的2%不到。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吉林省创意产业人才数量上的不足,已经预示了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未来充满挑战。

复合型高端人较少,而且大部分缺乏现代文化产业意识。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但由于培养机制等原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少有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人才。所以,从事文化创意的人员不仅缺乏创意,而且少有精通策划经营和管理,熟知东北亚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更缺乏享誉国内外声望的高层次、高素质,能实现“头脑风暴”的个性化高端人才。

人才结构不合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人员主要毕业于传统的中文专业,重理论,但缺乏实践,更没有经历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缺乏明确的产业意识,不适应动手能力极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吉林省进一步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对地处东北腹地、经济不发达的吉林省而言,上述现象的出现确实为吉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挑战。从地理条件、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来看,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是存在劣势的,但从吉林省社会结构来看,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吉林省高校云集,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做好了准备。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还应是文化创新的发动机。

三、发展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改变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状况的重要途径是探索吉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教育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性人才。这就要求改革吉林省高校传统中文教学体制,创建文化创意写作学科。只有通过创意写作这个管道,让创意写作机制发挥作用,文化产业才能在市场这个怪兽面前依然保持价值观和国家意志的敏感度、清晰度,从而帮助吉林省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自我确认和向外伸张。吉林省高校教育,尤其是中文教育将会面临巨大改革,将会出现大量创意写作系。

海外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及基本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文化创意写作学科(或方向)的开创,是吉林省高校以往没有过的改革。通过研究与实践,可以研究创意写作活动及创意写作教育教学规律,创建吉林省高校创意写作学科,进而探索以文化产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意写作教学体系建构及实践,并探索与传统写作学不同的以潜能激发、创意研究、技能拓展为核心的全新的创意写作教学观念及“工坊制”教学制度。同时,创建高校中文系创意写作教学系统,在现有创新课程基础上完成创意写作课程体系创新建设。在理有创意写作学科组基础上,探索创新创建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方向(或创建创意写作系)的可能性,探索其培养目标、方法、方式、评估体系及标准。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资源特色;产业聚集;动漫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健康,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快速几何式增长,据统计2011年全省GDP达到了27232亿元,其中文化、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显著。[1]当然全省经济的发展也传导到城乡居民的收入,收入的持续提高无疑会使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消费比重不断提高。这种经济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为创意产业建设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因此近年来河南省的创意产业进入了高速合理的发展轨迹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了国民经济更优化的发展,在整个产业经济链条中熠熠生辉。接下来就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在河南发展中的亮点。

1总量扩大,发展提速

长期以来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一直偏小,与全省经济总量不成比例,同时与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也很不相称。自从2004年河南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的口号至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创意消费市场的急速扩张,现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总量较前些年已有较大规模的增长,并且处于水平的快速提升阶段。文化及创意产业的不断壮大,已对河南省的国民经济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05年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2006年全省增加到了395.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2]到2011年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力争达到800亿元,这将比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初期提高了近2倍多;[3]郑州、南阳、许昌成为河南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张,而且近年一直处于提速发展的状态中,省内也涌现出了有带头意义的产业排头兵。另外,河南动漫产业协会、文化产业协会、网络文化协会于2007年相继成立,2008年创意产业协会成立,这些行业协会的成立表现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相当大,它们也是近年推动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的政策和技术基础。

基于政府对创意产业的重视和经济发展,在河南省内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近年也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比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省线电视网络集团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移动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的开通标志着河南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经过近年的发展也初见成效。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前沿创意产业的代表在郑州涌现并茁壮发展起来,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和天乐动画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创造出来了系列耳熟能详的作品《小樱桃》、《少林海宝》、《虫虫计划》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领域内获得了重要的奖项,也为河南省创意产业提供了可贵的品牌资源。另外,动漫新兴创意产业的强劲势头也强化了河南创意企业的版权意识,有利于其健康的有序发展,并且能够慢慢延伸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此给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更有力地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特色鲜明,实力初显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它又不完全依赖高新技术;它虽然与经济发展不可分离,但它的实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以经济的强弱。它强调的是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理念,它的发展更多依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地域历史使得省内拥有中国第一的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6强的考古大发现,半数的古都,代表性鲜明的考古学文化、中原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红色文化,再加之众多珍贵且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山水景观、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4]这些都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基本。

基于这些得于独厚的文化资源,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道路。比如,根据戏曲文化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河南积极探索结合这个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才创意,打造出产业新路子。豫剧《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和电视栏目《梨园春》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已经在全国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显示出非凡的实力。再如,依托河南著名的人文和山水景观资源少林寺,《风中少林》和嵩山音乐大典《禅宗・少林》这一系列创意产品被成功打造,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融合了中原历史文化清明上河园、园区内大型实景歌舞剧《大宋・东京梦华》也给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喜色,同步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关联发展;另外基于悠久独特的民间艺术,河南省重点推进许昌档发制品、镇平玉雕、开封汴绣、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浚县石刻泥塑、民权画虎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形成创意、生产、研发和销售一条龙的特色文化产业区。

毫无疑问,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出现,拉长了原有的产业链,也显示出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实力正在逐步增强,事实上河南创意产业的实力也已经在一点点地显露,近年创意产品的屡屡获奖就说明这一点。如少儿科幻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等获“五个一工程奖”;豫剧《常香玉》夺得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和“观众最喜爱剧目”奖;《铡刀下的红梅》获得国家十大舞台精品剧目;电视剧《任长霞》、《快乐星球》获飞天奖;《汉碑全集》、《石头记会真》等图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三维动漫连续剧《独脚乐园》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动画片,并且与多个国家签订了版权输出、电视播映和衍生产品合作协议,还同中央电视台等十几家电视台签订了播映权出售合同[5]。近年所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充分地发挥我省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基础好、产地较为集中、品牌比较响亮的优势,也同时给其他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体积极的精神鼓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

3项目加速聚集,投资主体多元

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产业集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效应,这一方面有利于文化和智力资源的共享,节约运作成本;同时还会产生关联效应,带动所在地区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近几年,河南省不断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使文化创意产业加速集聚。

文化创意产品多样化是该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这不但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而且还能保证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河南省已经形成像豫剧擂台梨园春,展示宋朝文化的大型歌舞表演东京梦华和小樱桃卡通动漫等一系列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创意产品,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引下,各地都积极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格局。首先,国有资本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投资建设的发射基地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光电视发射塔。其次,民营资本在该行业的建设中也逐步成为亮点,例如西峡恐龙博物馆和少林禅宗音乐大典等。第三,外国资本也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外,政府还计划为一些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到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使文化企业的资金渠道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将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得到长期的资金支持,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及有序发展。

4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产业可以实现独立且快速的发展。就此而言,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要得到迅速推进同样也需要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区域大环境,与此同时,这种推进也能对该产业在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甚至有利于加快该区域其他产业经济的前进步伐。河南省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统称为中国中部,因为地缘接近和文化相似的原因,此六省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体。在这种现状下,任何一个省份产业的成长都势必影响其他省份,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省份之间的影响相当明显,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意,而创意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产生和丰富的。河南作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和人口第一大省,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该行业在中部其他各省的崛起至关重要。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南处于中部的中心区域,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作用是最大最有效的;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源头上分析,作为中部六省中传统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其文化对周边省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河南电视台举办了近20年的豫剧电视栏目《梨园春》吸引了安徽、湖北和陕西等周边省份部分地区的戏曲爱好者,他们开始学节目唱豫剧,甚至到梨园春栏目参加豫剧擂台比赛。通过创新,豫剧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逐步走出河南,形成了一个豫剧文化产业链。同时,梨园春栏目的一系列成功创意也为中部各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并创造出适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河南文化在中国中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是地域的选择,是历史的沉淀。[2]

5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程度提高

加强文化建设将能够大力推进精神文明的改善,提升整体的国民素质,在中央有关文化建设战略的指引下,作为有较强文化基础和底蕴的河南省正在利用这次机遇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及提高行业集中度等途径来增强河南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省市领导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而且也从纲领性文件中逐渐升级产业园概念的高度,在今年河南省政府发改委的文件中就又一次定义了文化产业园区,“它是文化企业集中布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约利用,促进文化资源、资本、技术、项目、人才融合发展的服务业集聚区。”[3]文化产业园区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承载华夏创新的实践区域、同时也是实现河南文化强省蓝图的“助推器”。

从另外一方面,河南日益壮大的科研院校和组织也为河南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及科技后盾,这里面包括38家中央驻河南的科研单位和中央所属科研机构达400多家,全省已经形成的约90所高校,上百万的在校学生。此外,河南省还拥有1000多家独立的科研机构,47万研究开发人员和2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专业人士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不断努力和耕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河南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软件和动漫产业园区,出版传媒产业园区和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等。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先后参观和学习了国内多个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由北京歌华集团整体运作的东城区文化产业园,主要优先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树立动漫网游产业基地品牌,以歌华创意产业中心为平台,建设北京动漫网游研发制作中心及版权贸易和进出易中心。实践中,河南省不断吸取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例如投资近6个亿的中原小樱桃动漫城,河南报业集团正在开发的出版园区以及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黄帝文化园区和少林文化园区等。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整合及兼并重组,使文化创意产业集中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初步显示了良好的规模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科研能力,创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6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从文化强省建设初期河南省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可以看出,文化娱乐消费所占的比重仅为6.3%,低于全国6.6%的平均水平。其次,文化管理体制较为混乱。从调研情况看,河南省的文化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模式,政府职能转换太慢,政企、事企不分,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行政垄断明显。这直接导致社会资本投入少,专业化中介机构发育不良,以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瓶颈现象。第三,创新能力虽然有一定提高,但仍然不强。虽然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省文化产业园区已建成和在建60多家,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但是存在着创新不够,各个园区功能定位雷同,缺乏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过分看重硬件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创新是一个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如此,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产业散发出勃勃生机,良性循环发展下去。然而,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度总体比较薄弱,比如河南省的电视节目因为内容缺乏创新而致其收视率排在全国的中下游水平,这样会使电视台本身的造血功能低下,也就是对资金的吸引力趋弱,缺少资金也就不可能制造出来更好的文化产品,周而复始就成为了恶性循环。最后,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以及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走上市场化道路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该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缺乏竞争力。同时该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些有效的链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大力推动下发展了近10年,成绩斐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发展中政府必须要站到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审视产业的发展才能够更有效地从政策上制定和激励行业内人才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只有在政府、社会和人才的合力促使之下,才能使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DB/OL].201203.

[2]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大繁荣[N].河南日报,200711.

[3] 2011年加快文化发展工作方案[N].河南日报,20113.

[4] 徐喜林,胡炜.创意产业与河南创意产业发展[J].企业活力,2009(10).

[5] 焦锦淼,赵保佑.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2008.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对策探究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年平均气温22~26℃,长夏无冬,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文化旅游创意作为新兴现象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目前学术界提高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视程度,有人认为外部动力机制与产业自身动力体制是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要素,故对促进两者有效融合、长足发展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含义

在特殊的条件下,众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企业以及有关部门空间或者是功能聚集的区域,其空间(园区、基地)是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创意构成了旅游景区重要的吸引物,以达到游客“一站式体验”为基准,从而塑造出完整化的旅游以及有关产业链条。

二、分析海南省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较,过去海南省文化创意发展的局势不尽人意,产品加工的原料一般是由岛外供应的,以快速成型技术为依托。而如果使岛内创意设计理念与旅游前瞻性的制造资源融合在一起,把市场衔接、金融孵化、专利转化、品牌营销等增值服务内容提供给服务企业,其能够有效的弥补海南省创意设计服务体系上的缺口。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是多样化的,例如软件开发、广告、电影、动漫等可以被视为推动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支柱性产业。海南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渗透,为该省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开辟新纪元。正如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及“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总之,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将是促进我国国有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有智增长”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引导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彰显出“拓展产业链”、“延伸空间链”、“秀出主题链”的发展风格。

三、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对策

1.资源转化对策

所谓的资源转化,实质上就是指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下使其转型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资源,最终达到使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游戏、产业园、艺术开发等环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以突破传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观的局限性,上述那些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文化创意环节可以被看做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有效途径。

海南省可以借助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两大行径,使大规模的人文资源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固性基石,尤其是文化科技产业园、文化场馆、工业遗址、文艺产品等。例如南山文化旅游区中的南山寺作为三亚礼佛必经之处, 游客在此还能观赏到造型雄伟的“南山海上观音”。总之,这些具有文化创意与旅游价值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遗址场馆等在高端科技的辅助下,可以激发游客参与和观赏的欲望,当然提升旅游景区观赏价值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可见,借助资源转化这一策略,能够加速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速率,最终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创意资源体系。

2.节事重组对策

首先节事重组模式的构建,要求旅游产业以旅游的需求作为节事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节事重组最大的目标就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为其创造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各项旅游事件要以文艺活动开展的原则彰显创意性、互动性、参与性的特色,强化自体的魅力。

在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契机。旅游产业只有在创意理念与公众参与力量的辅助下,才能够使节事重组活动产生品牌效应,为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铺路垫石。海南省要使各类节事活动达到有机重组的目标,可以参考以下行径:一是深入挖掘并提取出节事活动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做出特有的标识设计为传播做准备;二是参照各类节事活动的主题创造出有关的创意活动;三是利用各种途径把公众导入各节事活动中,借助提升公众感受程度以及表演者之间互动性的方式,达到节事重组的目的,最终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例如,海南国际创意港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赴两广考察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其被列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将国内最大的创意设计产业链运营服务商深圳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引进来,主要会专注于海南高端旅游产业研发、创意农业开发,成为了海南第一个以产业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建立健全“一站式体验”模式的对策

“一站式体验”是以产业聚落理论为依托,其强调的是集聚溢出效应或区位适宜效应,此期间旅游产业、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开发商等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之所以认为“一站式体验”模式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因为体验式经济“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模型、以消费者为核心,从而创造出激发消费者参与兴致、让消费者有流连忘返的创意活动。”总之,“一站式体验”是产业园区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以及各个企业高效合作的成果,此时消费者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一切需求均被满足。其实,“一站式体验”凸显的是游客消费行为方式的特点,以及消费心理变化的形式。那么,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就应该以产业聚落理论为根基、以“一站式”服务理念为背景去研究旅游体验的形式,从而为游客提供别具特色而愉快的文化创意感受,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中得到传承,并实现壮大发展的目标。此外,“一站式体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在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旅游经济集约型增长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犹如一瓶催化剂,能够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征程,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了使两大产业有机融合并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应该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究,不但使资源转化对策、节事重组等对策的实效性彰显出来,还要基于旅游体验与文化创意产品之间的互融性,使两大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调查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题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近几年,福州市坚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承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促进的原则,积极盘活并合理运作文化资源,有力推动了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GDP6.2%,为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提供2.4个百分点的贡献率。目前全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达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1万人。

一、福州市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现状

福州市厚重的人文和自然文化底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双重资源优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人才资源,全面提高文化创意产业队伍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通常包括广告、艺术及古董、漫画、设计、时装设计、电影、电视、游戏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资讯科技服务等13个行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共有各类人才21万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5.80万人,占27.6%;专业技术人才9.75万人,占46.2%;创意人才5.45万人,占25.9%。(详见表1)

就产业类别而言,文化休闲旅游业从业人员是最多,设计创意业和文化会展业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正处于萌芽成长阶段,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从人才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较高,占9.75%;但创意人才在各行业中所占比重偏少,仅占5.45%。根据对福州市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典型调查。目前,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加工类人员较多,中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结构比例中技术人员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导致技术尖端人才和电子商务多面手式复合型人才缺乏,存在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

从人才学历结构来分析,目前,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中,专科及其以下人员占22.3%,本科毕业生占65.6%,研究生只占9.6%。学历结构反映出,创意产业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创意才能与学历高低并非成正比。我国现行教育体系尚未设置专门培养创意才能的专业,而且,教育模式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反而在头脑中形成众多的条条框框,从而导致高学历、低创意的尴尬局面。(详见表2)

从年龄结构来分析,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中,25岁以下人员占26.8%,26~35岁人员占46.3%,即35岁以下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3.1%。从工作年限看,从事该行业3年及以下人员所占为38.5%,4~10年人员占35.8%,两者合计达到74.3%。上述两项指标说明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详见表3)。

二、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根据"十二五"期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达542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20%以上。但目前福州市文化创意人才比重小,与福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不相匹配。首先是缺少高端原创人才。目前,福州市多数人才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缺乏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结构导致福州市文化创意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其次是缺少管理人才。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增值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其产业组织形式既有分散的个别劳动,又有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和集中的社会劳动,创意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独立性,创意工作过程难以监督。这些特点,给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严峻挑战。

(二)分布不均,集聚效应弱。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不仅包括文化艺术、传媒产业等传统的文化部门,而且还包括创意设计类人才以及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类人才,这些人才涉及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以及信息产业等多个产业部门。目前,福州市文化创意人才分布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如分布在文化艺术类人才相对较多,而在创意类领域,如广告设计、建筑设计人才以及软件开发服务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且大都集中在高等院校或实力较强的设计公司。与此同时,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文化创意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人才集聚效应较弱,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不平衡有待进一步深化,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学不致用,开发途径不完善。目前,福州市创意人才的开发途径主要是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从学历教育看,大专院校虽然设有美术、广告、影视、艺术等相关专业,但由于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创意理念刚刚被人重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塑造,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意"。对于某些新兴的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产业等,在福建省高校中还较少开设。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现状 政策

十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比2010年增长21.96%,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1998年,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2000)首次给创意产业一个明确定义,他们指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声称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探索和界定。李向民和王晨(2006)认为,文化产业是将“纯精神产品”向“准精神产品”转化的产业,创意产业是将“准精神产品”向“泛精神产品”转化的产业。邓晓辉(2006)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来生产、复制和传播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商品与服务的营利组织的集合体。

综合各方观点,文化创意产业涵盖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软件开发、电视电影、动漫创作、视觉艺术、工艺制造、音乐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聚焦点和各国间的经济博弈点。我国“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统筹。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获得高速发展,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甚至达到7%。国内电影票房收入由2005年的22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131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

2、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产业自身状况来看,一是专业人才短缺。目前,我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才只有10万左右,预计未来创意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5000万。而日本创意(创造)学校已达5000余所,创意人才达到5000万,美国创意人才也有3900万。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中心城市人才更为密集,如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二是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法律不完善导致软件、音乐盗版现象严重,设计行业纠纷不断;全国层面缺乏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只有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制定了地方性的创意产业行业分类标准,导致行业发展水平难以测度。三是地区发展差异大。根据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创意城市呈现梯级分布,可明显划分为四个集团,相较于快速发展的第一集团,第四集团的产业基础则相对薄弱。四是融资困难。融资难问题虽然得到部分解决,但仍然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并遭受着西方文化强国的侵蚀和挤压。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度加大,文化霸权现象加重。以电影产业为例,美国经常采取“拿来主义”将其他国家的文化经典进行美国化的包装和制作,在知识产权零成本的情况下获利,并且借此推行美国的价值观。近期的高票房电影《功夫熊猫》完全是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元素,但却是由美国的电影公司制作,版权归属美国公司,由美国公司获利。在设计等其他领域,中国创意遭到外国公司侵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另外,我国创意文化的产业链存在断档现象,产品制作、市场推广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1、效率与公平“双重”分析

经济学的“双重”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一方面从效率入手,站在积累社会财富的角度,探究资本、劳动、管理、技术等要素如何提高配置效率,影响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从公平入手,探究各个生产要素的改变如何导致了价值分割比例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公平分配问题。

(1)效率分析。效率分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物质与文化的关系层面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二是从文化内部分析文化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给人类提供享受资料的产业,它的兴起是人类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曾说,“人类的生产在一定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我们暂时假定这个范畴在这里是有效的——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生产出来的发展资料而斗争,对于这个阶段,从动物界来的范畴就不再适用了”。当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能够满足所有人的物质需求时,必然会使另一部分人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独立于物质生产以外的文化生产,为全人类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创造材料,这本身就是整个社会进步、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

其次,从分工角度来看,亚当·斯密曾有精辟的论述:“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不同群体在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上的分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在整个社会的总生产中,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物质生产以外的文化生产,所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由发达国家占据大部分份额,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运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从事物质生产,实现全人类商品生产的最大效率。

再次,从文化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来看,发达国家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上,凭借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先期发展,以其现有的较为完善的产业形态和所掌握的先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利用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元素,以本国文化产品占领外国文化产品市场,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全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激发创意者的创意灵感,实现全社会精神文明上的富足。

(2)公平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上的分工,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遭到发达国家的挤压,缺乏成长空间,本国主体产业停留在物质生产领域,难以实现产业形态的根本转型和升级;同时造成民族文化的流失、外国文化的侵入,进而导致本国文化被外国文化同化,威胁国家文化安全。从公平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链全球分工中处于劣势而造成的。

2、政治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通过定义可以看到,此处的劳动时间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而耗费脑力的文化生产实质上占用的是劳动者的自由时间而非劳动时间,因此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人的自由时间里进行生产活动。

在研究复杂的全球经济体之前,首先假设一个只含有两个经济主体的经济体系,拥有劳动要素的劳动者和拥有资本要素的企业主是该经济体系中的两大主体,企业主雇佣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一件商品包含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a小时物化劳动时间,b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c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在8小时工作日制的前提下,劳动者的所有时间分为8小时劳动时间和x小时自由时间,而企业主的全部时间为(8+x)小时的自由时间,企业主的奥秘在于凭借对a小时的占有而无偿占有了原属于劳动者的c小时。在总时间一定的前提下,劳动时间上的分配不公导致了与之对应的自由时间的分配不公,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对商品附加值的关注度不同,劳动者更加关注的是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而企业主更加青睐的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商品以及物质商品的文化附加值。

将这个简单的经济体系扩大到全球经济范围,其基本原理与两个主体的经济体系相同。由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担了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掌握设计等上游环节的发达国家所处地位类似于上例中的企业主,凭借对稀缺性资源的占有而无偿占有了加工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即在劳动时间上造成了对加工制造环节的剥夺和挤压,在付出较少劳动时间的同时,拥有比直接物质劳动者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货币资本,与此相对,承担加工制造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由时间和货币资本相对匮乏。这便是产业链分工条件下,自由时间分配不公平的原因。

明确了自由时间,让我们将目光转回建立在自由时间之上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一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外乎有两个:内在发展动力和外在消费动力。从这两个因素分析,发达国家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满足,拥有充裕闲暇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创意,并形成了对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消费市场,具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大内外动力;与之相反,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则相对薄弱,闲暇时间相对匮乏。亚里士多德曾言:“德性的生成和政治活动都需要有闲暇。”与政治活动相仿,同属于人自我提升需要的文化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上,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外动力不足。由此便解开了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对比劣势的奥秘。

四、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揭开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地位,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下面提出促进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1、发展个人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发展生产力主要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以社会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其途径主要是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管理,完善劳动方式;二是以个人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且充分的发展上。马克思认为后者是发展生产力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途径。“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提高物质生产效率、注重创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权益,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员工的智力发展和社会职能的实现。

2、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其发展还需要大量创意人才的投入。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普遍开设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相关专业,为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相比之下,我国的优秀创意人才资源还相对比较稀缺,因此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引导政策,以国家的力量调配物力、财力促进各行业创意人才的培养,如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调拨资金促其发展、增设各行业的人才培养站点等。

3、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源泉在于“创意”,而创意更加强调“个性”,所以难以像高新科技那样由一个企业或单位研发后进行推广。在创意的培育上,国家应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创新,扶持各企业的独立研发。

4、充分发掘丰厚的中华文化资源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依托。我国在悠久的历史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应本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的思想,从民族文化着手,将文化创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5、明晰产权,完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当文化创意企业的知识产权明晰并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企业投入的回报才能得到保障,文化创意企业也才具有开发和创新的动力。因此,我国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保证产权拥有者获得应得收益,提高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意的积极性,并为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打好基础。

6、加强政府资金扶持力度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在产业的发展初期,个人和企业都缺乏动力进行大量投资,此时就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出口政策、财政支持等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创意项目,为文化产业提供信用担保资金,降低融资风险,实行税收优惠,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商务印书馆,2008.

[2] 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

[3] 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

[4] 苏玉娥:我国政府支持文化创意发展的政策选择[J].学术交流,2011(6).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现状;措施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目前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之一,在我国国内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发展态势不稳,市场把握不到位都是该产业面临的问题。怎样推进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文化创意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氛围的形成,更加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建设。因此,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一,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缺少创造力。我国大部分的文化创意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没有注重对公司核心创造力的重视,在进行业务发展以及市场拓展前,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导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发展较为滞后。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在进行公司的业务经营时,并没有形成对文化创意的清晰认识,大部分时候将文化创意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国内的文化创意公司在进行自己的业务经营时,没有很好的进行业务发展定位,从而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国内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较少。第三,国内的文化创意公司大多以国有资本为主,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民营企业在进入文化创意市场时,由于资金以及相关国家政策的问题,导致民营公司大多发展规模较小,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也不能较好的进行企业内部调整。

综上所述,我国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平稳,大部分创意产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在大型综艺节目的录制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时,文化创意公司大多直接引进国外的优秀栏目以及优秀创意,本土性的创意较少甚至没有。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的文化创意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较多。

第一,国家没有相应的完备的政策的引导,法律法规也尚不健全。国家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意发展的政策条文来促进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完善立法。通过这些手段,各企业能够拥有良好的市场文化环境,另外,这对推进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另外,国内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虽然得到出台,但其侧重点在于市场的规范以及企业经营的管理层面,而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内容等层面上,国家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第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大多起步较晚,因此,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造力,对新技术的利用也有所欠缺。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形成自己的创造力,同时,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利用力度。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文化创意公司没有对新技术的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方面相对滞后,进而导致后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落后。第三,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较少。我国国内在创意这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一方面,国家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也相对较弱。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是比较稀少的,这不仅由于国家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也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于人才资源匮乏,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较难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第四,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预估能力较弱。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发展业务时,并没有对文化创意市场做全面的研究,因此,导致部分市场中文化创意产业的收益较少。另外,市场中的项目建设也会由于企业分析不到位而造成资源浪费。

三、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政策法规的支持

国家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策法规的制定不仅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更加能够推动企业业务的开展。国家需要结合国内文化创业的发展情况具体的分析各政策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找出政策层面的问题,并进行新政策的制定以及原有政策的完善。在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时,国家要对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全面的统计,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以及各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来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

(二)市场环境的分析

良好的市场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做好市场环境的分析工作是进行企业经营活动的前提。我国的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结合市场的情况进行业务的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对顾客的心理进行分析,统计不同年龄段顾客的心理诉求,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展不同的业务。市场分析不仅需要企业能够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更加需要企业将竞争对手的业务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我国,文化创意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不完善,国内的理论知识体系也还没有得到更深入的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加强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和加强对这方面理论研究的投入,最终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一方面需要各大教育机构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各企业积极的引进优秀的人才,并且通过完善公司内部的各种制度来减少人才的流失。

四、结束语

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有所欠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进行政策引导,各大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创意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借鉴西方优秀的文化创意范例,并结合国内市场状况进行创新,从而建立自己的文化创意品牌,推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措施[J].中国食品,2011(16)

[2]王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魅力中国,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