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的意义范例6篇

农村改革的意义

农村改革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 农村;经济改革;农用车;影响

提起农用车,很容易会想象成是用于农业生产的车辆,特别是想到拖拉机,在中国所谓的农用车实际上是指农用运输车。农用运输车在广义上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所有车辆的总称,如人力车、畜力车以及机动车等。在狭义上是指,农用运输车,也就是以运输为目的或者作为汽车的替代品,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土路、农民的购买力等)而开发的中国特有的0.5~1.5吨的载重量、50km以下的设计时速、搭载柴油发动机的动力车。

产业革命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则要求不断地扩大市场、进而创造出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求原材料和产品能够大量、迅速、准确地运输到目的地,这样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交通运输手段的变革也就显得很必要了。传统的手工业时代延续下来的马车、帆船等的交通运输工具已经无法满足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速度的加快、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不断移动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大的需求。过去的交通运输手段与新兴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是创造出汽车的最大动力。

汽车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农用运输车同汽车一样也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入,日益增多的货物量同过去的交通运输手段之间的矛盾而诞生。在中国关于农用运输车的研究和试制,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在广东、辽宁、四川省等地实行了,只是在当时的状况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运输量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相继出现了很多个体运输专业户及运输公司。

当时中国农村的运输工具还主要是以人力、畜力车和拖拉机为主,这些落后的运输工具已经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货物量对运输力的需求,城市也没有能够支援农村的多余的运输力,以当时农民的经济收入情况即使想买卡车也无法承担二、三万元左右的高额车价。以上的这些原因同时给了农用运输车提供了开发和生产的契机。

一、农村改革的经过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经济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1949年-52年)、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57年)、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78年)三个阶段,经过长期的政治思想斗争已经基本上处于崩溃的边缘。那些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下农民们想方设法想摆脱这种困境,终于安徽省凤阳县的农民们冒着生命危险自发的率先实施了生产承包责任制,而且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认可。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全面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生产承包责任制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实施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棉产量也随之翻了几翻。农村改革的要点大体可分为两点。

第一点,是的解体。1958年5月,党的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现状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受总路线的影响,广大农民大规横地兴修水利、大办农业机械化事业和水利发电事业,此时“”接近高潮,农村各地开展了把小型农业合作社合并为大型合作社的工作,群众自发地采用了“共产主义公社” “大社” “集体农庄”等不同名称。

1958年8月上旬,到河北、河南、山东视察时,当地负责同志请示大社叫什么名字好,说:“还是办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消息发表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仿效。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正式讨论了建立的问题,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问题的决议》。决议的下达,把化运动推向了高潮,此后短短的几个月,全国74万多个农业合作社就改组为2.6万个,参加公社的农民有1.2亿户,占总农户的99%以上。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虽然是弊病百出,但还是存续了20多年,终于于1983年走向了解体。

第二点,是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大幅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实施生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说是农村改革的最大亮点,它不仅解决了的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端,还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其次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中央决定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以后在农村又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第一次是80年代中期。这次的农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原因是一部分地方出现了个别农产品“卖难”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和棉花的生产量得到大幅增加。从1979年到1984年粮食的总产量从3.32亿吨增长到4.07亿吨,增长了22.6%,年增长率为4.2%。棉花的总产量由217万吨增长到626万吨,增长了188%,年增长率为23.6%。可是1984年中国出现了未曾有的农作物“卖难”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985年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作物流通体制的改革。废除了至今为止实行的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体制,实施契约收购,给农民更多的生产自,奖励品种多样的生产与栽培。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中国的农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粮食农作物的栽培面积在逐渐减少,而经济农作物和饲料用农作物的栽培面积在不断增加。

第二次是90年代初期。这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供求矛盾由数量的矛盾转化成质量的矛盾,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市场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也就是说满足了农产品对量的需求后,对农产品的质的要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到了90年代,普遍出现了农产品贩卖难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的现象。于是1992年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在重视农产品数量的基础上,更应注重高产、优质秉性和提高经济效率。此后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次是1998年以后。这是涉及到现在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实施。这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增收幅度在逐渐减小。现在以促进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的全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二、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和成果

1.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

1978年实施的农村经济改革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口。如果没有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也许会慢上好多年。农村经济改革对中国经济高度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为中国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对人们摆脱思想束缚、增强自信、大胆实行改革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决定性作用。其他经济领域的改革从构想的形成到很多具体方法的实施,大多接见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

(3)农村经济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农民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已不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已不再满足衣食无忧的生活,逐渐冲破闭塞的农村壁垒,已经进入到开放的市场体系中。这对将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

1978年末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至今为止已经过去了30年。它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绩首先应该是它搞活了农村经济,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一一列举是无法言尽的,如果归纳要点的话,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农村改革基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央政府的农民“温饱问题”。农村经济改革特别是实行农村生产承包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快速增长。这不仅极大的缓和了长期以来粮食供给不足局面,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饭桌。这可以说是农村经济改革的最大成果。

(2)农村经济改革促生和壮大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以前叫社队企业,它的生产范围主要停留在加工农村自家用的谷物以及建筑材料上。由于受各种各样政策的限制,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以后,农产品和农村的天然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进行流通,这样就加速了农村资金的积蓄。由于实施了农业生产承包制,农村的劳动力能够从集体生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向其他行业自由的流动,正因为有了资金和劳动力,才促生和壮大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改善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

(3)在农产品流通领域,通过农村经济改革废除了“统购统销”体制。1953年实施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为了实现工业化,确保工业投入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统购统销”。这项制度不仅极大的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是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农村经济改革以后,作为农产品销路阻塞的主要原因,“统购统销”这项制度于1985年终于被取消了。这项制度的废除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加快了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由于有了充足的作为饲料的谷物的供应,各地的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1998年到2000年全国的肉的供应量增加了401万吨、鸡蛋的产量增加了222万吨、水产品的产量增加了373万吨。而且不仅是数量增加了很多,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持续进行的农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丰富了农产品的品种、强化了农业生产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扩大了农业发展空间,对增加农民收入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农村经济改革对农用运输车行业发展的影响

农村经济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农村经济改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村的消费市场更加活跃。这给那些面向农村市场的生产企业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对农用运输车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农村经济改革是农用运输车行业诞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农村经济改革,就不会有农用运输车行业的存在。

首先,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如前所述,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正因为农民手里有了剩余的资金,才是农用运输车的诞生成为可能。无论农村多么需要农用运输车,如果农民手中没有可以购买农用运输车的资金,那么农用运输车的诞生也是无法实现,农村经济改革是农用运输车诞生的母体。

其次,农村经济改革促进了农村运输量的增加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活跃了农村的经济,使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产量不断的翻新,随之农村的货物运输量也急剧的增长。1999年农村的货物运输量就已达到120亿吨,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如此巨大的货物运输量给农用运输车行业的高速成长提供了市场。再者农村经济改革带动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农用运输车行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再次,农村经济改革的持续性也给农用运输车市场的稳定带来了保障。1978年末实行农村经济改革以来,农民总是担心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是否会变,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意愿。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了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30年不变的政策,消除了农民的不安,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农村经济改革具有持续性,才能确保农用运输车市场的安定成长。

进入21世纪,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用运输车也许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自从1979年第一辆农用运输车诞生以来的二十多年里,农用运输车制造企业已经向农村先后输送了近二千万余台的农用运输车,为繁荣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景晓村.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郑新立,周喜安.中国:21世纪的工业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丸山知雄.中国企の所有と[M].日本:研究所,2002

农村改革的意义范文2

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要求,现就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督导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经费投入督导。推动政府分担责任落实到位

1.对省级政府统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应承担的经费;检查省(区、市)内各级政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资金的具体分担办法,检查省以下各级政府按照省级政府确定的分担比例足额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的情况。

2.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依法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情况;检查以县为主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情况。检查地方各级政府建立资金支付管理制度的情况,以及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经费的情况。

3.对地方各级政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界定、免费教科书的发放情况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落实情况:学校公用经费安排情况;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情况:及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情况和政策规定的津贴补贴落实情况。

二、加强经费使用督导,促进学校资金管理规范有效

4.对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学校按规定科学合理编报预算的情况;按照预算及有关规定办理各项支出的情况:公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财务收支公开情况。

5.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等的管理使用情况。

6.对学校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学校按照师资培训计划和要求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情况。

三、加强改革效益督导,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7.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薄弱环节,缩小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义务教育差距情况。

8.对义务教育实施质量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特别是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情况;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清理超编教职工与及时补充缺编教师情况;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情况。

9.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学校执行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监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的通知》(教财[2006]6号)文件情况,全面清理学校收费项目,全部取消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限制和规范代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情况。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督导工作顺利实施

10.开展教育督导工作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教育督导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教育督导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选派得力人员参与督导工作;保证督导经费和办公条件;指导下级教育、财政部门做好自查工作;根据督导意见,做好整改工作。

农村改革的意义范文3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是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经营体制改革、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之后的第三步重大改革。这次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社会等领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对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更好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客观需要。2*1年农村税费改革在我市全面推开以来,改革的成效突出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个是全市农民负担以较大幅度逐年减轻,到2*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后,全市农民负担比改革前减少1.97亿元,人均减负122元,亩均减负62元。另一个是通过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资金、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等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支持,全市落实各项补贴资金达到1.93亿元,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年人均120元,其中仅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和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农民人均享受97元。农村税费改革在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的同时,也又一次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近两年来,尽管农资价格上涨较快,但由于免征农业税和实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税费改革只是理顺了农村的分配关系,造成农民负担重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仍未彻底消除。当前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县乡财力紧张,基层政权运转困难,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缺乏资金;二是乡镇机构和供养人员较多,增加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用在了养人、养机构上。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民负担就有可能反弹,税费改革的成果就不能巩固。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赋税制度改革,从隋唐的“租庸调”、“两税法”到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始终没有跳出农民负担加重———减轻———再加重恶性循环的“黄宗羲定律”,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税制改革之后,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中央提出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其次,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体制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现实紧迫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文明的社会风尚,而且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公共服务和民主的基层政治。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和保障机制。通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通过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具有公平性、有效性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增强基层保障能力,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努力使社会发展的重心向农村倾斜、经济发展的重心向农业倾斜、利益分配的重心向农民倾斜,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由过去农民负担为主转向政府责任,建立政府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劳务经济、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在农村金融发展、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从这些意义上讲,农村综合改革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协调。当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需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就是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解决城乡分割、城乡之间要素分配不均、农村管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着力建立城乡互动、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着力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着力建立职能明确、运转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理顺各方面关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各种行为,逐步消除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确保农村经济社会规范、有序、和谐运转。当然,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综合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既要看到改革的紧迫性、必然性,又要看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把这件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准确把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

中央和省上明确提出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目标是,力争在“十一五”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这三项改革任务。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全面把握,重点突破,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不仅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且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搞好乡镇机构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关键,也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总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这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实践都还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乡镇政府存在着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情况。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乡镇政府的职能界定不清,事减不下来,人员和经费支出就难以减少。当前转变乡镇职能,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出发,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职能:1、要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2、要解决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等突出问题;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3、要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4、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规范乡镇政府行为,坚持依法行政,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基层自治能力。特别是在当前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进程中,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好关井压田、日光温室建设、劳务输出、水权水价改革和科技培训等项工作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在减人上。中央明确提出“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我们必须严格执行。要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下决心精简富余人员。要在严格定编定岗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择优选用人员。要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形式,帮助分流人员重新就业,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市、县部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为基层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认真抓好改革试点。按照中央“农村综合改革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的要求,各县(区)都要确定1—2个乡镇进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认真搞好改革试点,为全市乡镇机构改革探索路子。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加强具体指导,帮助乡镇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做到既如期实现改革目标,又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和基层干部队伍稳定。

(二)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央和省上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项改革既明显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又有效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为农村义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孩子都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财政分级负担的责任不落实,投入保障标准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差、设备差、质量差的问题普遍存在。我们必须以改革的办法下功夫解决这些问题,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核心是建立起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坚决贯彻好总理提出的“约法三章”:不准减少本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应承担的经费投入;不准挪用学校公用经费发放教师津贴;不准再乱收费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对不落实的县(区),市财政要停止所有的财政转移支付,造成严重影响的要追究领导和责任者的责任。二是加快教育系统自身改革。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更要重视农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要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按照方便学生上学、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保证教育质量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新扩建校舍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三)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着重解决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运转。按照这样的要求,县乡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要体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权,对加强的职能要增加财力支持,对弱化的职能要减少支出;要体现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切实增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一要不断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明显增加,确保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同时,要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扶持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这几年,我们财政困难的状况逐步有所好转,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省上的转移支付。在继续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同时,各级财政对基层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三奖一补”转移支付、工资转移支付等资金一定要落实到位,不能把支出缺口留给乡镇。要认真落实省上对乡镇、村公用经费的补助政策,确保基层正常运转。三要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推行“乡财县管”有利于提高乡镇财政理财水平。从今年起,要在全市建立“收支统管、预算代编、账户统设、资金协调、直接支付、集中核算”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努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市财政局已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各县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这项改革顺利进行。

(四)以坚决控制新债为重点,努力化解乡村债务。目前乡村两级集体债务过高,一些地方新债仍在发生,这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各县(区)政府要按照“锁定旧债、控制新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对乡镇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努力清理化解乡村债务。一要坚决制止乡村发生新债。税改前全市的乡村两级债务为2.1亿多元,乡均负债180多万元。2*5年底乡村两级债务累计42161万元(其中:乡镇债务29490万元,村级债务12671万元)。堵不住新债,谈何化解旧债?要严格执行新债追究制度和领导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各种行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县区一定要坚持量力而行,不得超越当地经济条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不能借新农村建设乱向农民乱伸手,加重农民负担;也不能举债搞建设,形成新的乡村债务。二要认真清理核查旧债。各县区要组织农业、审计、金融、监察、财政、教育等部门集中力量核清县乡村债务底数。对债权债务逐笔核实,明确债权人、债务人,债务形成时间、金额、期限等,对每一笔债权债务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确认,并登记造册,建立债务管理资料档案。这项工作要在年底完成,核查结果上报市税改办。对核实债务按照债务性质类别、责任主体、形成时间进行分类,制定化解债务时间表,为稳妥化解债务提供依据。三要有计划地化解债务。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清理核实债务底数的基础上,要区别轻重缓急,从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最关心、利益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债务入手,抓住重点,逐项突破。要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实现债务化解与理顺情绪的有机统一。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在已取消国有农场农业税的基础上,免除农工承担的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全部收费,防止通过调整土地承包费加重农场职工负担。严格控制和清理国有农场面向农工的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统筹搞好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对农场农工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将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结合起来,从当地实际出发,制订改革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的组织领导

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非常具体,需要处理的关系十分复杂。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部署,采取更直接、更彻底、更有力的措施,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一要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综合改革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扎实推进。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要切实加强农村综合改革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赋予相应的工作职能,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为推进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实施和督查协调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上下信息沟通,及时研究处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完善改革政策,共同做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加强指导,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积极支持搞好改革。

二要细化改革措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需要做过细的工作。人事编制、教育、财政及农牧四个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尽快就各自负责的改革事项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指导基层搞好改革。人事编制部门具体就乡镇职能的界定、人员分流、乡镇机构设置等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定位准确、措施具体、便于县区操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门要对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等问题提出实施意见;财政部门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就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努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切实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责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各相关部门都要从全局出发,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改革的具体规划,细化措施,落实任务,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农村改革的意义范文4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在全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会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和部署我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50多年来,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村税费改革,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治本之策。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1、农村税费改革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归根到底就是要把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做好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50年前的,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唤起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20年前的家庭承包经营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实现了“耕者有其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这次农村税费改革,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推进村民自治,实现“耕者有其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体现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最直观的表现是广大农民少支出、得实惠,使之有能力增加投入,发展生产;有利于缓解农村矛盾,巩固工农联盟,维护社会稳定,实际上就是践行党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具体体现。

2、农村税费改革是加快农村小康步伐的有效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当前,我区同全国一样,一些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卖难、价格不高,加上我区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不少困难,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有限,农民增收缓慢,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次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就是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广大农民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只有真正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为我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3、农村税费改革是保持农村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税赋制度是国家分配关系中的重要制度,是用来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绝不是解决多收一点还是少收一点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和拥护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把农村税费制定、征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实行严格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办法,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特别是通过改革,用规范的税制控制农民负担,既从制度上规范农村分配行为,使农民能够自觉依法履行应尽义务,明白哪些该缴,哪些不该缴,又使干部能够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懂得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确保农村减负工作在制度上由不规范变规范,数量上由多变少,操作上由繁杂变简易,有利于把基层干部从收粮收款中解脱出来,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的巩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一系列会议的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努力把这件大事办好,好事办实。

二、准确把握农村税费改革的重点和要求

这次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上级有关精神和要求,严格执行政策,突出工作重点,紧密结合芗城实际,不折不扣地抓好这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中央提出的“减轻、规范、稳定”六字方针。减轻,就是要合理确定农村的税赋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建立从根本上遏制向农民乱收费的制度保障。稳定,就是要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

二要把握工作重点。就是要坚决落实省里提出来的“五个取消、一个稳定、一项改革”。“五个取消”,即取消乡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除烟叶及原木收购环节特产税外的其他农业特产税,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一个稳定”,即稳定农业税政策;“一项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

三要实现基本目标。就是要切实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需要。这是衡量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顺利推进试点工作,巩固和扩大税改成果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具体实施中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农村税费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关系。这次农村税费改革,不是简单的税和费的问题,而是需要各项改革措施与之相配套。税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搞好各项配套改革至关重要。去年十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意见》、《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关于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若干意见》等6个配套文件。在学习领会省市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组织人事、财政、教育、农业、监察、物价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我区农村税改有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7个配套文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自觉服从服务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安排,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重点、方法,狠抓细化量化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在解决关键问题中推进配套改革,认真做好减人、减事、减支工作,最大限度消化改革带来的减收因素。巩固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的成果,进一步压缩财政供养人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干部素质;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区镇(街)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镇的转移支付和对村的补助力度,保证镇政权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经费;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的长效机制,规范农村税费行为和管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要切实把税改带来的各种压力,变成调整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和减人、减事、减支的动力,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合力,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功。

其次,要处理好税费改革与财源建设的关系。把加强财源建设与化解税费改革后出现的资金缺口、解决历史债务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壮大财源,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改革不断深化。要千方百计弥补资金缺口。农村税费改革后,镇级财政暂时会出现较大的收入缺口,解决缺口问题,决不能在农民身上打主意。就当前而言,主要是通过用足用好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削减开支、调整支出结构等办法予以消化解决;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自力更生,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要抓住农村税费改革带来降低农业成本的机遇,大力实施绿色农业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提升农业发展层次,实现农业增值增效,增加镇级财力。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这次税费改革不解决历史债务问题,省里明确提出“不还旧账、不赊新账”。不还旧账,就是指这次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财政补助资金不能用于偿还旧账,必须确保专款专用,严禁层层截留或挪用;但不还旧账,并不等于不理旧账,而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梳理债务,分清哪些是该由政府承担的,哪些是呆账坏账,哪些是该由企业偿还的,等等,而后分门别类,积极采取对策,认真加以解决。不赊新账,就是不能采用新赊账办法去弥补税费改革中出现的缺口,以免形成新的债务。因此,各级各部门在税费改革中要切实做到“三个禁止”,即:禁止发生新债,禁止通过向农民收费来还旧债,禁止将各镇街、村债务转嫁到农民身上,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反弹。

再次,要处理好税费改革与当前其它工作的关系。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春节即将来临,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科学安排,把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与建设经济强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农村全面奔小康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经济工作、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切实把农村税费改革这一新阶段党在农村的爱民之事、富民之策、德政之举抓紧抓实,确保改出效益,改出成果,改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要在前一阶段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实施方案。方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税改政策,统筹兼顾,既要确保农民减负率达到要求,又要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建立“三个确保”的长效机制。配套措施要细化到每个项目,目标任务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指标能量化的要量化。财政部门要加快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要认真调查研究“有税无地、有地无税”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向农民解释工作,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稳定。区税改办要将实施方案按时转报市政府审批。当前,要抓紧落实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003年度收取的乡统筹和村提留退还农民等工作,并切实加强检查督促。在认真搞好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一方面要立足抓早抓主动,认真做好2004年各项工作安排,确保实现新年各项工作“开门红”;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春节物资调剂,干部职工过节安排,节日安全保卫值班,以及扶贫济困送温暖等各项工作,让全区人民过上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税费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按照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1、落实领导责任。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靠前指挥,加强领导和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制。各镇街是改革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是改革试点工作的关键环节,镇街党委书记和镇长(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对本地区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负全责、负总责;各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参与,主动协调,加强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精心组织实施。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在前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完善措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注意培植、挖掘、总结、推广群众和基层的生动实践和典型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及时研究对策,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前线。要继续抓好干部培训。农村税费改革大量的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要靠镇村干部去抓,税费改革的许多具体工作要靠镇村干部去做。因此,要在巩固提高前段骨干培训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培训面,务求所有镇村干部和派下去抓税费改革的干部,都明确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全面准确掌握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掌握税费改革的操作办法,正确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各种疑问。要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根据改革的各个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多形式地开展宣传,重点要宣传具体改革政策,宣传怎样把好事做好,真正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原原本本告诉群众,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了解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以及改革以后得到的实惠等等,使农民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改革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注意把握宣传的导向、口径和尺度,不说过头话,不承过头诺。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改革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推动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改革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策略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现状

农村税费改革,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党中央、国务院规范农村分配制度、遏制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乱摊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它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党群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税费改革实质

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按照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的要求,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改革前财政下拨表系,因而是整个国家层面分配领域的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试图以法治的方式规范农村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是从分配上理顺和规范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举措。

(一)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基础产业,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关键的一点在于继续培育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有利于解决农民负担重的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力,从而有利于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开辟广阔的农村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西方有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在现代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这就决定了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就应当把重点放在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上。而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农村税费改革是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真正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村稳定的重要力量,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保障。

(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农村税费改革不仅仅是关涉税与费的改革,而且是关涉国计民生与长治久安的大改革。就现阶段而言,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关涉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缓和干群矛盾并改善干群关系,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通过农村税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充分保障农民的经营自和财产所有权,在经济上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有利于凝聚民心、巩固政权基础;同时,以农村税费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深化农村改革,使农民收入能够得以大幅度增加,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保持稳定。

三、农村税费改革的问题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农村税费改革后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乡村负债数额大,债务化解难。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保稳定与谋发展矛盾突出,同时不少地方和相关部门债务风险意识淡薄,监督不到位,管理混乱。

(二)是基层收入甚微,机构正常运转困难。大部分乡村集体财力微薄,乡镇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取消了原先纳入财政预算和财政财务开支的税费项目,乡镇可用财力极少。县对乡镇只能保人员工资发放,对村的转移支付更少。

(三)是历史欠账较多,遗留问题难解决。税费改革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有事难议、难做,税费尾欠难解决,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及跟踪监督不够。

四、农村税费改革的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是开展乡村债务清理,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对农村税费改革前发生的税费尾欠,改革后各方面引发的新增债务等财力往来资金要登记造册,健全手续。

(二)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专款专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将各项转移支付资金全额及时落实到位。从机制上杜绝截留、挪用、改变用途等违纪现象发生,保证专款专用,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三)是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要建立健全乡村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重点是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债权债务管理、资产台账等制度建设。坚持实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完善村民议事规则,兴办公益事业、重大财务开支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杜绝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

五、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将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上层建筑,化解了农村社会矛盾,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农村税费改革拉开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央坚定地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大幅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农村税费改革建立了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在少取或不取的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多予的力度,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党的惠农富民政策,得到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广大农村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农村税费改革开启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大门。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亿万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先期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和正在进行的农村综合改革,对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起到了先导性和推动性作用。

(四)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税费改革是一场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顺应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调动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健全完善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农村税费改革的三重意义及完善思路[J].财政研究,2001年07期.

[2]刘书明,李淑娟.关于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几个重大判断[J].财政研究,2001年10期.

[3]范建江.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农业税征管问题的思考[J].财政研究,2001年10期.

[4]刘刚.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成效和问题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07期.

[5]马晓河,姜长云.农村税费改革的难点与对策选择基点[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6期.

[6]范新成.农村税费改革的难题求解[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9期.

[7]侯石安.农业税制亟待改革[J].中国财政,2000年01期.

农村改革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农村变革;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使原来具有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功能的一些组织和机构已退出历史的舞台或弱化,农村出现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从而直接导致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有所下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农村有所抬头,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农村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阵地,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紧迫任务。深刻的农村变革改变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环境,使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呈现新的特征与难点。理性分析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难点以及开展突破难点的理论探索和机制创新,对于不断提高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扩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农村的思想阵地,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中国广阔乡村,约占全国人口2/3的广大农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大群体。搞好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不仅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历史事实证明,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对推动中国革命,还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从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指引着农村社会前进的方向。

自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实践,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宣讲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广大农民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断推动着农村社会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组织体系,强化广大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极大的提高,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实现新中国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在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农民率先掀开改革浪潮的新篇章,积极探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农村新模式,孕育村民自治制度,大力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使农村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历史事实证明,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正确指引下,才能不断取得。而偏离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只能带来失误与挫折,贻误农村社会的发展时机。

其次,从实践主体看,农民自身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与主导。

农民是农村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主要践行者和推动者。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作为当代中国的新式农民,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是其最重要的素质指征。一方面,农民只有树立和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发现和尊重农业生产规律,从农村实际出发,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困难,破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干扰与侵害;另一方面,农民应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才能正确把握国家政策发展方向,科学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惠农举措,依顺国家政策发展农业生产,自觉进行农业技能的培训与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各项技能的培养、使用与发挥,首先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最后,从现实使命看,农村发展中遇到的任何困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推动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的目标。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发展的道路必然出现更深层次的矛盾与困难,产业结构的升级、所有制关系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改变以及职业的分化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等,都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深度挑战。在这些挑战和困难面前,党和政府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三农”政策,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以发展促进农村前进中一切矛盾与困难的解决。事实表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农村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二、变化中的农村社会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带来诸多难点与挑战

自80年代初以来,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决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它对乡村的政治模式、阶层结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无比深刻的变化,使农村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1]在农村社会转型中,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民主管理的乡政村治、自由宽松的思想氛围以及开放竞争的市场体制置换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历史时空,转变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利益基础,使变革中的农村社会存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