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发展范例6篇

农村改革发展

农村改革发展范文1

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起步。3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这一伟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农村金融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体制机制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三农”功能明显增强,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从“大一统”框架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以股份制为主导、政策性与合作制补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广泛参与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建立。二是农村信贷资金从国家计划供应到按市场原则优化配置,信贷规模逐步转向总量的指导性控制并根据风险指标实施市场化调节,支农资金按照客户需求和市场信贷条件实施商业化配置,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显着改善。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从简单的“存贷汇”到全方位拓展,形成了以农村小额贷款、本外币结算、银行卡等品种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以及贷款上柜台、ATM、网上银行等较为便捷的服务方式,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明显提高。四是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从各个机构的分散运行到系统性整合完善,农村地区信用创建成效明显,覆盖全国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先进支付手段逐步向农村延伸,“三农”金融支付日趋便捷。五是农村金融监管从一般财政性管理到专业化的外部监管,新的监管理念和持续监管思路深入人心,农村金融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分类监管和差别监管措施充分运用,农村金融监管有效性明显提升。

经过30年的艰难探索和持续努力,农村金融已由最初的动员储蓄、提供结算便利,逐步发展成为配置“三农”资源、调节农村经济、分散农业风险、打造诚信环境的重要行业。截至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12.4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9.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23.4%。截至2008年9月末,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7.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8%,其中农户贷款1.6万亿元,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34.6%,受惠农户3亿多,为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30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3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有这样几条基本经验特别宝贵。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全党全国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也是我们制定和落实农村金融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点。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体制、机制、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农村金融的机构布局、功能定位、产品服务等各个关键环节,只有主动适应这个阶段性的历史要求,政策措施才更具现实操作性,农村金融体系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主导方向。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活力与效率。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成为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坚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市场化建设,促进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的各项重要功能和作用。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30年,本质上就是不断创新与进步的30年。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也极大加快了其自身改革发展进程。面对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必须以更坚定的信心和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在防范风险基础上,持续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中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很不平衡。这既需要我们在宏观层面上作出符合“三农”发展阶段性特点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兼顾微观层面的差异,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和引导围绕“三农”贷款可得性、服务便利性和财务可持续性,探索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多种改革模式和科学的发展方式。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注重政策的正向激励和引导。农业的特殊性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带来“三农”金融服务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客观上与金融的商业化运作存在一定矛盾。必须充分借鉴各国在这个领域的普遍做法和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有效激发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的内在积极性,确保农村信贷投入的持续增长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持续改善。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防范金融风险。农村金融的机构数量种类多,性质差异大,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都比较突出,是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要始终把风险防范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风险为本的理念,切实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村金融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深刻变革的关键阶段,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加剧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形成较大冲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工作,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村金融发展道路,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大力推进城乡金融结构的优化调整,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办业务,实现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协调发展。在政策性金融方面,按照专业化农业政策银行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全面承担起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微利甚至无收益“三农”项目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显着扩大政策性信贷投放规模;加快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和省级机构体系,完善商业保险和政策性保险连接机制。在商业性金融方面,抓紧推进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规范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在合作金融方面,鼓励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允许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面向社员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坚持特色化发展,适应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构建规制科学、竞争适度、运行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在农村信贷市场方面,在适当时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鼓励商业性金融业务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引导开展金融服务的自主创新、错位竞争与业务合作,提高农村信贷市场活力与合力。在农村保险市场方面,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和销售渠道,鼓励和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发展涉农保险业务。在农村资本市场方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逐年增加中央国债运用于“三农”的比重,支持政策性银行发行支农金融债券,完善农产品期货品种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快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创新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三是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适应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需要,加快构建农村担保、征信、支付清算、教育培训等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继续大力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价制度,加快建设全面覆盖农村信贷领域的全国信贷登记系统,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在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农用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抵押的有效方式,支持各类资本设立农村担保机构,大力培育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农村不动产抵押登记和交易制度。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的辐射范围,完善支付结算品种,拓宽支付服务渠道。在农村金融队伍建设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方面,全面实施农村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快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高管人员评价考核、选拔任用和流动机制;尽快将金融基础知识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体系,广泛宣传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改革发展范文2

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其希望都寄于教育,而教育的振兴,又有待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仍在于农村。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64%,部分边远省区农村人口甚至占总人口的80%左右。所以说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论文百事通同时,大力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从而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这一地位,使各项改革得以不断深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以及“普六”、“普九”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均有所提高。“两基”工作稳步推进,青壮年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基本扫除了青壮年丈盲。农村职、成教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开始按新体制运行,这必将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开创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更新局面。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教育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

主观方面: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与教育改革滞后,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专职教师严重缺乏,素质不适应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教育思想落后,教育观念陈腐,教育方法老化,教学手段单一,教材内容过时,这一切都亟待更新。师资力量亟待加强和合理配置,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否则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就将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难以落到实处。譬如,有的学校终年不闻歌声,即便偶尔听到一点点歌声,也是“南腔北调”难以为听,究其原因是该校根本就没有音乐专职教师,而其它教师又都是所谓的“专科”教师,对音乐简直是一窍不通。而有的学校却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其它教师也不懂体育,固此就连广播操也不会做,即便硬安排一位老师来教,那动作也是今人不敢恭维,老师的示范动作尚且做不规范,又怎能希望学生做得规范呢?诸如此类,由于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严重影响教育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

客观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山区、半山区范围较广,学校较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文化滞后,严重制约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现行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与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

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的教育方针也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然而现行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却不够健全,不尽合理,致使当今农村教育出现了一些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从而严重制约了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可以说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是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而这一制度的改革又是举步艰难的。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大统考,再到水平测试,以及现在对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每进必考”或“每晋必考”,似乎人们都无法摆脱“考试”的束缚,难以离开“考试”这一“法宝”。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考学生,但归根结底实质上是考“老师”,尽管如今的水平测试比起过去的大统考有了一定的改进,评价方法也由过去的单看平均分,发展到现在的从“三率”(优秀率、合格率、差生率)综合考查,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因为现在考核评价一个老师的业绩仍然还是看你所教的学生的年终考试成绩。其它的东西,诸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地区差异、个人成长进步情况等等都被置之度外。

即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教学方法,只要考得高分便是好老师、好方法。随着竞争机制的引进,学生的考分不仅决定学生的命运,更主要的是决定教师的奖惩,甚至决定教师的命运,这样过去的“一张试卷定终身”,便演化为现在的学生的“分数”决定教师的命运过去曾流传“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于是乎,素质教育喊得振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把教育方针写在墙上,挂在嘴上,落在地上,大家围绕考试指挥棒转,你考什么,我就主教什么。上面三令五申给学生减负。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却拼命给学生加重作业负担,有的学生就连不睡觉也无法完成作业,老师仍然采用时间加汗水,“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千方百计到处搜集资料,大搞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作“两脚书柜”、“知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

严重摧残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人指责老师不应该这样做,老师却哀叹道:“我也不想这样做,只是迫于无奈而已,因为人家要我的命,我不这样做又该怎么办呢?”更有甚者,是由封建社会的“科场舞弊”演变为当今花样繁多的考试作弊“竞赛”,以及想方设法排斥后进生等等。

总之,在大喊素质教育之时,应试教育却不断升温,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真不敢相信仿佛5O年代“放卫星”似的学生成绩,更不敢相信那成绩册上精确到百分位的一个个数据,居然会有那么大的神通,竟然能区分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各有所长的教师的优劣来。由此可见,现行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亟待改革。

既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怎样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呢?

第一,务必坚持教育创新、与时俱进,切实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狠抓教育教学科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和更新教学手段,更新教材内容,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大城镇新录用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的力度,鼓励高、中级人才下乡支教。积极搞好现有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狠抓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在职教师培训制度化、法制化,确保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务必大力搞好农村经济丈化建设,切实改善育人环境,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必备的前提,要深化“投入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基础教育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切实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新晨

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农村改革发展范文3

一、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落后。农村人口素质偏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长期以来,受历史积淀、传统教育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村人口习惯于用封闭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教育、思考教育,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不能从长远的眼光来发展教育。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满足于外部扶持,懒于在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入方面下功夫;大多数农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束缚比较重,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阻力比较大,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验的难度比较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不能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有的人“要我学也不学”,甚至不愿意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者的素质对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很大。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农村的公办教师人心思动,民办教师边工作边务农;由于缺乏提高进修的机会,农村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远远低于城市,有的农村学校甚至存在着初中毕业教小学、高中毕业教初中的现象,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以这么说,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低下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我国土地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别、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导致农村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基础教育采取分级办学与分级管理的方式,又导致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非常缺乏,实验课开设率很低。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村学校规模小,布点比较分散,校本学生人数少,师生比例不合理,办学的规模效益很低,又反过来加剧了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也制约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5.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城市教育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管理方法及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办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办成了主要面向大中专升学的基地,而忽视了大批中、小学生毕业后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需求。农村教育不能体现农村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联不大,学校与当地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联系不密切,于是出现了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后“种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走出校门,回到农门,致富无门”的奇怪现象。

6.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农村教育步履艰难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比义务教育更加可怜,在大多数农村尚未形成雏形。与基础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虽然我们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等措施,但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长此以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薄弱,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而且必然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我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教育理当培养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适应的一代新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要求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也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深刻指出“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8亿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是走城镇化道路,实现这种转变,必须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最直接的力量,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主渠道,应在农村建设中发挥最大功能。因此,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技兴农方针、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全面素质的关键,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④“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④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并逐渐成为人流、物流的中心,必然要求教育部门给予强大的智力支持,也必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自我意识、环境意识、开放意识、求知意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审时度势,通过调整教育结构、采取教育培训或其他疏导政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适应城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实现有序流动。而且,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育,必须保持物质文明和人的精神素质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这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持续不断的教育。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3.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谁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人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摆脱经济贫困,首先必须改变教育落后的现状。社会主义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就要真正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广大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受教育机会,逐渐实现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利于体现社会公正。

三、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措施

1.实行“三教统筹”,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o《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就要在普及并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成并完善以基础教育为纽带的“三教统筹”式的农村教育体系。实行“三教统筹”必须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须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必须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实践场地和教师等,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发挥其整体效果。“三教”是农村教育的主题,实行“三教统筹”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落实“三教统筹”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农村学习化社区和终身教育体系。

2.实行农科教结合,创建农村教育特色。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改造乡村教育,就要实现“教育与农业携手,与科学机关充分联络。”农村教育只有使农科教相结合,实行优势互补,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农科教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理论基础,打破了教育、科技、经济原有的比较封闭的状态,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以新的秩序运行,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各级农村领导干部要树立农科教相结合的意识,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科书、开展教学活动时,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农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农村特色;在农村初中和高中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要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村学校课程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实验场所、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要树立智力扶贫与科技扶贫的观念,只有激发农村潜在的求知欲和依靠科技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扶贫的真正目的。

3.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增强经费保障能力。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来,义务教育由以乡为主转到“以县为主”的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从以农民为主负担转到以政府为主承担,基本上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问题,同时危房改造步伐也在加快,但是巩固完善的任务很艰巨。要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教育投入的责任,针对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努力理顺农村教育投入的体制问题。要建立规范的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国家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同时,要“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②,一方面政府提高助学金,另一方面动员广大社会力量捐资助学。

4.合理定位农村教育功能,确立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o“研究农村教育功能的问题,要转变长期形成的就教育论教育的传统观点。从农村全局出发思考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探讨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主义全面进步关系中的规律,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③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农村教育至少应承担两大功能:一方面要为农村青少年、儿童打好文化知识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升学之需,即为上一级教育机构输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面向农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实用人才,并发挥其公共服务功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等: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农村教育的规划和具体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落实;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可以白天为师生服务,晚上为村民服务;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实践课程结合农村实际,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增强学生适应当地生活和社会需求的能力;四是建立良好的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可以对农民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五要开设与农村经济密切关联的专业,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培训。

5.加强农村教育科研工作。我国农村教育的普及程度、发展水平和规模,必将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应该格外关注农村教育。一方面,农村教育科研要立足予农村实际,为解决农村教育的实际问题提供服务。不同地域的农村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农村教育本身涉及到很多问题,比较复杂,教育科学研究既要注重解决农村教育中的普遍性问题,也要针对个别问题、特殊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理论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要深入了解农村、熟悉农村,从农村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育科研的项目和具体方法。另一方面,应逐步培养农村教育管理人员和农村教师的科研素养。他们对农村教育中的问题有直接体验和深刻认识,在解决方法上也会更多地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

6.推进人事改革,大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既是决定农村教育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一大弱项。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固然有办学设施的差距、经费投入的差距,但更重要的差距是教师水平和质量的差距。当前我们必须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增强其生机和活力。首先,要公开竞聘农村教育管理干部和农村学校校长。通过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方式,逐渐形成学历较高、能力较强的专家型领导干部队伍。其次,实行全员聘任和教师资格准人制度。这一点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均有要求,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这样既可以严格编制管理,也可以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次,改革利益分配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将教师的工作与收入挂钩,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内在工作动力。与此同时,要建立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采取有效措施来吸引教师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任教。要加强培训,逐渐形成教师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

农村改革发展范文4

30年前,农村改革开启了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序幕。30年后,我们党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专题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这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充分说明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政策措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把全会精神落实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实践中去。

一、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着力在吃透政策上下功夫,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首先必须学深吃透全会的有关文件,特别是要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研读中央《决定》原文,着力在领悟精神、把握要义、吃透政策、创新思路上下功夫,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是全面把握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着重领会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找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二是全面把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着重领会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一战略思想。三是全面把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指导原则,明确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民增收致富等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把握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把全会确定的基本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四是全面把握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大任务,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努力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五是全面把握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全力推动这些政策举措落实到位,努力在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六是全面把握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大安排,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和农村民生加快改善,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着力在总结实践上下功夫,牢牢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对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回顾与梳理,有针对性地抓好贯彻落实。一是系统总结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30年来,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遵循国家“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先后经历了从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农村内部改革为主到城乡配套改革发展三个转变。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全面回顾总结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把握发展脉络和基本方向,更好地指导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二是梳理整合近年来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关政策文件。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继出台了60多个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对现有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和全面整合。一方面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用足用好现有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效能另一方面要根据全会要求和形势发展变化,对相关政策进行深化完善,制定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三是深入分析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当前,我市“三农”工作面临的许多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比较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化集约经营实施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较大差距等。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深入分析制约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认清我市“三农”发展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为农服务,进一步形成合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三、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着力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大力拓展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领域

改革创新是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根本要求,持续开展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 展活力,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培植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盘活非农建设用地,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强村富民。实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探索农民以宅基地置换住房的有效机制,促进土地集约经营和节约利用。改进征地补偿办法,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二是深化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效率,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居住集中和产业集群。深入开展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龙头的农村环境整治,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整治改建模式,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多方筹集机制,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编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分步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供给与政府采购服务、公众评价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扩大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范围,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运作效率。四是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发挥我市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优势,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农民创业要素服务体系,抓好农村劳动力分类培训,引导更多农民投身创业领域,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四、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着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扎实做好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农村改革发展范文5

现如今,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提高了对农业的关注程度,在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做出了较多贡献。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是当地农民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本论文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完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我国只有保证粮食生产,才能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才能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因此,完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对农业持续发展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加强当地农业领导者对粮食生产的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落实到各级部门,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以此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资金保障,拓宽资金融资渠道,实施多方资金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为农业粮食生产提供格局。

三、健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我国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适当进行规模性经营。我国鼓励并支持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主体发展。首先,在土地内部流转的基础上,实施统一流转。其次,农业主体经营规模以及土地流转价格要符合政府的相关要求,同时,政府在此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农业土地流转和经营规模提供有效引导。然后,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适当给予农业补贴,实行政策优惠。最后,加强农业服务,增强服务社会化性质,为农业主体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保障。

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当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首先,落实各级领导在农民增收方面的职责,并将领导工作任务具体分配。其次,明确各级领导在农民收入增加方面的标准,为工作评价提供有力支持。然后,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农村重点扶持、对表现良好的的贫困农村大力鼓励。最后,设置农业督查小组,对各级领导的工作情况及时、全面监督,避免出?F工作失误、工作马虎等现象,通过监督确保农业发展持续进行。此外,有条件的地区政府,还可以为表现良好的农业提供奖励资金,以此激发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积极性。

五、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现如今,我国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贷款难、服务质量低下以及贷款时间长、贷款贵等问题。为此,当地农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现状,在结合农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服务适当优化。首先,大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政府加大对信贷的扶持力度,成立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丰富农业保险种类,成立保险试点机构。其次,创新金融产品。无论农业、渔业,还是林业,均可针对产品创新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然后,强化农村信用体系,针对当地农户建立相关信用档案,并对信用档案用户提供高额贷款机会,以此激励用户提高自身信用度。最后,金融服务范围延展化,为农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便利,为用户提供村内全方面的金融服务。

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我国资源要素中,尤为重要的资源要素即土地资源,我国大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具体土地改革措施为:土地经营承包权利要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权利流转混乱现象,对此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土地承包权利具体落实,并相应的进行登记确认,在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方案制定,以此高效解决土地面积不实、证地不符等现实问题;成立抵押贷款试点,以此丰富农民在土地承包、住宅基地等方面的物权权能。

七、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为了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能够确保城乡资源合理、有序流转,有利于深化农业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一方面,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制度,确保城乡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稳步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的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户籍保障。除此之外,城乡社会事业深入发展、革新,农村教育机构的教工编制实施统一的发展标准,完善农村的医疗卫生发展标准,同时,加强建设教育设施和医疗设施,以此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这对于农村农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农村改革发展范文6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不仅仅是为了城乡统筹发展,而是以城乡统一发展为导向建立一系列农村建设用地,立足我国农村土地的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底线思维,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本原则,夯实农村集体的土地权能,从而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建立起以土地增值为目的的收益分配机制,切实维护好农民土地的一切权益,保障农民分享土地所带来的增值收益。

一、建立农村试点,完善土地征收制度

不同的地区、地理条件下的方案不一,要将农村地区进行分类,在高山、丘陵、平原等分别建立农村试点,逐渐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其一,应准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方向,紧扣全会内容,为农村建立明确的土地制度改革任务,坚守改革的基本底线,采取试点先行的方法,在“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坚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土地权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一定的程序与步骤审慎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并促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在保护生态环境下协调好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改革合力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注入活力。其二,应建立健全土地征收制度,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确保土地征收制度向“程序规范、补偿合理、保障多元”的方向发展,确定好征地范围,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尽可能地缩小农村试点中的土地征收范围,制定一系列土地征收目录,界定好农村的公共利益用地范围,从而在健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下减少因土地制度改革不合理而造成的矛盾和纠纷,并形成一系列矛盾m纷调处机制,确保土地征收信息的公开性,充分赋予被征地农民的一切权利,形成合理、规范、多元化方向的土地保障机制。

二、以农业发展为导向落实土地的确权工作

土地是重农固本、安民之基,只有结合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将土地制度改革提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日程中,以农业发展为导向落实土地的确权工作,才能全面深化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攻坚克难,为彰显农村新一轮的新局面注射动力。其一,做好土地分离经营权的工作,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结合农村土地发展和利用现状开展并创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逐步引导农村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其二,落实土地的确权工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占有重要的位置,需要在保留承包权的基础上转让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产物,也是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伸,则必须结合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方向,有方向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切实优化我国农村各地区的土地资源配置,在缓解人地矛盾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强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劳动的整体生产率,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逐渐完善一系列农业经营制度。

三、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应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导向,建立明确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其一,应解决好农村资产、资源交易分布广泛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承包制度,循序渐进,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租赁、出让管理制度,在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维护好农村集体与农民的切身权益,在确保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激发农村土地资源的潜能,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制度,在统筹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条件下,赋予经营性土地出让、租赁、入股等权利,将其摆在与国有土地同等的位置,确保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形成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核心的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其二,应结合农户真实需要逐渐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农村宅基地分配方面提供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保障,赋予农户充分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形成农民住房财产权的一系列保障,在抵押、担保与转让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时候,采取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方案,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四、结论

综上所述,应站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建立农村试点,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以农业发展为导向落实土地的确权工作,并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磊.城乡关系视野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道路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