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例6篇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1

为此,我们提出了双线融合式教学,并进行了实践与探究。 

双线融合式教学是以高中教学计划为主线、初中教学计划为辅线指导下进行的师生间交往过程。按照高一知识制定的教学计划称为主线,以高一知识体系中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点视为衔接教学内容,结合主线涉及到的衔接教学内容和时间点而制定的衔接知识教学计划称为副线。在知识讲解中最终将两条线的知识点融合为一条线而开展师生间的交流,以此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良好衔接和思想方法的进一步融合。 

双线融合式教学的顶层设计就是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制定,双线教学计划表秉承双线融合理念,以高中知识点的教学实施为主线,以每个高中知识点相联系的初中知识点为副线,按照教学实践将两条线有效融合在一起来制定的教学计划表。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制定要从课程的宏观到课堂的微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多方面来考虑。下面简要阐述我校制定双线教学计划表过程中的几个有效做法。 

一、明晰双线内容,制定双线教学计划表 

双线教学计划表有别于传统教学计划表,它主要通过高中知识的主线和初中知识的副线 

来确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计划表,将主副线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双线教学融合、畅达。因此,在制定双线教学计划表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客观、准确了解学生初中基础知识体系。为此我们利用暑期时间针对初中。教材集体探讨、分析,将初中知识理顺出代数、几何知识体系。有了对初中知识体系的宏观掌控,还要了解学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我们结合初中知识体系和高中涉及到的主要基础知识点设计了一份针对全体高一新生的基础知识测试卷,目的在于更精准了解高一学生的学困,为我们副线课时的安排提供参考,使得双线教学计划表更具针对性。 

其次,双线教学计划表要做到将初高中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必须要将高中知识体系进行细化,并挖掘其与初中知识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双线教学计划表中的双线融合为一体。为此我们要设计一个有别传统的教学计划表格,要突显出双线的融合节奏,也便于教师备课时很好地准备副线内容,并从知识整体性、思维拓展性、数学思想延伸性来综合考量,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我们结合新学期课时安排先制定主线教学计划表,然后结合主线内容和学困实际情况明确副线内容,并按设计好的表格将主副线在表格中明晰起来。 

二、实践双线教学,完善双线教学计划表 

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制定是要更好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故对知识点教学课时的把握应该是动态的、灵活的。经过高一实验班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高一数学的双线教学计划表。 

表一是我校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初始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它尽可能具化了副线内容,整体体现了主线与副线的教学内容安排与执行进度,可以让教师依据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双线融合式”教学,也可以让教师根据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备注后续教学要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双线计划表,深化课程改革 

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实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它也带动了课前、课后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双线教学,推进我校数学课程的改革: 

1.编制导学案、达成双线有效融合。我们将双线教学计划表中副线的内容以课前导学案的方式提前布置给学生,导学案的设计秉承双线融合思想,通过题目的精心设计、层层铺垫,把课堂进行了适当的翻转,让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来尝试解决问题或者带着疑问来课堂反馈,以此达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融合。 

2.制作微课、突破副线难点教学。为了突破副线中的教学难点和解决课时紧张问题,我们结合双线教学计划表,将初中基础知识点录制成微课,通过网络观看,让学生在课前、课外自主学习、反复学习,从而解决学生副线的困惑,保证双线教学实施的顺畅。 

3.丰富资源库、提升精品课程建设。在双线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将相关资料做成电子资料库,如微课、导学案、教案、测试卷等,再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搭建网络平台,将高一数学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公开,以此来提升我校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真正实现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努力让数学学习成为快乐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四、推广双线计划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将双线教学计划表推广到全体数学教师,让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双线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商定导学案的编制、微课的录制、教案的编写等,也会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帮助教师丰富教学理念、提升专业水平。 

五、反思双线教学、改善学生学习现状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2

一、设置情景,融合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样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的融合探究教学的理念,通过探究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 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在侧面上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动画演示全过程)

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有效的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以更为生动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以严肃的、刻板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然,我们设置这个情境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此. 笔者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追加了动手探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相关的数学知识. 如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圆柱,寻找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 然后再分组讨论:将圆柱的其中一条母线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思考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这个探究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抽象模型转化,凸显数学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习题,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 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 问:上午10:00时,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二、加强学习研究,多维度解题

数学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通向这一目的地的道路却是多种多样的. 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数学亦是如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可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问题的本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以多维度为教学视角,注意教学的多面性. 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公式或结论进行推广,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例如,求证:cos■ + cos■ + cos■ = ■. 在学生用“三角证法”完成解题之后,教师接着从复数证法的角度切入,当学生还在思考另一种可能的时候,再与学生一起研究公式的推广cos■ + cos■ + … + cos■π = ■(n为奇数,且n ≥ 3).

此外,我们所说的多维度教学,还包括充分运用课堂中学生的错误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纠正,但是不应该把错误当成纯粹的错误,而要借题发挥,发挥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把握正确的解法.

例如,直线l过点P(2,-1),它在y轴上的截距等于它在x轴上截距的2倍,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解答为:设l的方程为■ + ■ = 1,则b = 2a……①,又由P(2,-1)在l上,得■ - ■ = 1……②,联立①,②,得a = ■,b = 3,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2x + y - 3 = 0.

此时,笔者要求学生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解此题:

设直线l的方程为y + 1 = k(x - 2),令x = 0,得到y = -2k - 1,令y = 0,得x = ■,由题意,得-2k - 1 = 2・■,解得k = -2或k = -■,故直线l的方程为2x + y - 3 = 0或x + 2y = 0.

此时,笔者顺势提出:为何两种解法得出的结果却不相同?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明白直线方程的截距式不包括截距为0(过原点的直线)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对截距式直线方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方法能帮助学生在解题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获得简易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在课堂讲解例题时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解题策略.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同化;教学过程

一、初中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首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概念的教学并不仅仅只能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接受程度上来说是低效率的。初中生对数学概念的枯燥学习也会产生抵触心理。为此,在进行概念同化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尽可能将数学的概念与实际的情景例子联系在一起,使得初中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认知相连接。在概念同化的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经历、思维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数学概念,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的产生以及应用联系在一起,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索,在发现问题以及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直接解决问题。

其次,初中数学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到一个问题:初中数学的概念是复杂且数量较大的,因此给初中生的数学概念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时候,应当从最近的数学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对新的、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认知,在以往的数学概念学习基础上,学生对新的数学概念的认知能够在一个基本的体系之下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认知体系下,初中的数学教师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中的数学教师也能够在课堂概念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证以及观察,也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准确地认知数学概念,树立正确的初中数学学习心态。

最后,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概念讲解以及学习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取情境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数学是在不断探索以及与实际生活不断连接的过程中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也应当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加强联系,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带领学生提炼抽象的知识,并督促学生将数学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初中数学概念不同阶段的学习。

在初中的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与学习也是处在不同程度的认知中,因此初中的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及培养,使学生对初中的数学概念有特殊认知,为此教师也应当在概念学习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下文以抛物线的数学概念的学习为例,简单阐述数学概念的引导与学习。

二、初中数学抛物线概念的讲解与引导学习的案例

首先,初中的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抛物线概念与以往学生学习的数学概念之间进行一定程度的衔接,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与平面线段有关的概念。例如:在一个平面内,定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的比是一个常数,而这个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样的曲线呢?学生在思考这一个问题的时候,会受到动态思维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模拟这一过程,使得初中学生能够很快了解到曲线的概念。此外,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想出椭圆的轨迹情况以及双曲线的轨迹情况,但是非常容易疏漏抛物线的轨迹形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机会给全班的学生介绍与抛物线有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出抛物线的概念。

在进行抛物线概念学习的时候,初中教师应当从最简单的抛物线概念入手,例如首先讲解y=x2的数学概念,在讲解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除了给初中学生介绍最基础的该抛物线的专业名词概念,还应当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该抛物线的形成,在直角坐标系中展示y=x2的图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这一天抛物线上所有最基本的特征向学生进行演示以及证明,例如最大值、最小值以及中点等等,最后在y=x2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y=ax2的相关概念。在循循善诱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简单形式的抛物线的认知逐渐加深,最后引申到最复杂的抛物线y=(x-a)2+b以及y=a2x+bx+c的概念学习中,了解了所有抛物线的形式之后,教师可以对初中生进一步引导,介绍抛物线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直线的关系,将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以往的一些考点都进行详细介绍,使得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从抛物线的相关概念出发,进行知识点的延展以及思维开拓,在课堂上就能对抛物线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准确内容,并对细节以及经常出错的地方深刻记忆。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就能顺利完成数学概念学习的几个概念,准确掌握相关知识点。最后,只要辅助相关的数学练习题,初中生对抛物线的概念就会不断加深。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点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印象,将数学概念的教学分为几个由浅入深的学习阶段,采用恰当的引入以及巩固的方式,使得初中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不断提高,数学的学习成绩也会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4

关键词: SPOC平台 IPAD 初中生物 混合学习 教学应用

一、基于SPOC平台的初中生物混合学习理论溯源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作为“后MOOC时代”的一种典型课程范式,在融合MOOC教育思想的同时,SPOC将电子白板、平板电脑、微课、小众教学、集约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SPOC特有的教育模式。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何克抗教授指出“Blended Learning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将SPOC引进初中传统课堂,采用混合学习形式可以发挥SPOC集约化、小众化等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寒假、暑假、双休日等自主学习课堂变得更加动态、灵活,又可以显著提高课堂在线授课质量。SPOC是初中应用教育技术完成其使命的现实路径,也是在线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真正价值所在。本研究结合SPOC资源特点重构混合学习的模式和实施路径,以期为SPOC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二、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的应用策略初探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IPAD在初中生物学科实施混合学习,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云平台,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新知识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依托“壹学校”云平台,利用IPAD录制微课。

打开学校云平台,上传课件。打开微课堂,点击导入我的素材,点击对应课件。再点击打开录制,在课件上所做的批注和录制微课的声音就被同时保存在微课里了。录制微课结束后,点击左上角的保存按钮,就可以将微课上传到学校云平台。

(二)利用IPAD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学效能。

在课前预习阶段,IPAD教学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进行自我探索。下面就如何有效利用IPAD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作进一步探索。

1.利用IPAD重复播放微课,让学生领悟生物难点。

利用IPAD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如学生刚接触血液循环时,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掌握不牢,我们可以使用微课讲解体循环、肺循环途径。学生反复播放微课看、听。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学习,愿意播放几遍就学几次,直到听懂为止。

2.利用IPAD暂停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

我们在《植物的生殖》一节学习中,学生看微课时一旦错过了一些关键的实验过程,就可以后退、重放,一旦发现自己想要观察的现象时就可以选择暂停功能,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

3.利用IPAD交互功能,在线自学电子导学案。

教师在完成高质量微课制作的同时还要在课前精心编制出较高水平的电子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课的电子导学案中,笔者设计了植物的生殖旧知识回顾、生物课堂在线BBS、等环节。在方式上既有微视频、动画又有文本。教师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下载预习。

(三)IPAD风乍起,催生课堂一片绿。

有了学生课前的高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恰到好处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针对学生课前讨论和生成的各类问题分门别类地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就可以一步步将学生引入生物的殿堂。

1.利用IPAD走进微观世界,动态演示细胞分裂。

运用IPAD学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同学们利用IPAD可以观看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过程。在多次观看视频后总结出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后均分。新细胞里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对于一些观察能力较弱的同学还可以边播放边暂停,“控制”IPAD视频里细胞分裂的进程,仔细欣赏微观世界。

2.利用IPAD绘制思维导图,实施模块化复习。

新课结束时,学生利用IPAD里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MindManager)绘制思维导图复习本节课内容,实施模块化复习。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中,不仅能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展示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四)通过在线反馈,聚焦疑难点利用IPAD再录制微课。

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基础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经历课前预习、课堂点拨等多环节混合学习之后,我们通过在线反馈,发现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接受能力较差并不能全面掌握知识。我们针对这样的情况,收集学生依然不懂的知识点,再录制微课,以便学生利用IPAD在课下针对疑点、难点进行再一次的微课学习。

基于SPOC平台的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IPAD在教师录制微课,学生课前学习微课、演示微观世界细胞动态过程等方面进行有效应用。IPAD提供的生物知识直观、立体、生动、可视化,使初中生物混合学习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迅速强化。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5

新课标 初、高中物理 衔接教学 策略

初中学生刚跨入高中,对学习物理充满着憧憬和信心,有着极为旺盛的求知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少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所引起的,也有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不能适应而造成的。如:培养目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习内容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生学法上的不适应引起的衔接问题、教师教法上的差异而引起的衔接问题等等。

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内容的衔接从教材特点、知识结构、内涵处理上求突破

中学物理课程更关注物理对个人、社会、文化的影响,课程目标更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更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更重视以“生活、物理、社会”为特征的课型,容易淡化知识本身的结构性和规律性。事实上,中学物理课程是按照物理知识内容的基本线索,建立了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只有深刻理解初、高中教材的变化特点、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真正处理好初中与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1.挖掘初、高中教材变化的特点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变化坡度较大。初中教材重现象,探讨的过程较简单,其认知特点为具体的多、抽象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高中物理对知识的要求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的难度小,趣味性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在这些变化特点方面做好有效的衔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衔接要点如表1所示。

表1

2.厘清初、高中知识结构的关联

中学物理课程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按照知识结构规律,又可以把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内容主题。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相同内容主题之间和相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内容主题之间都存在关联,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初中与高中物理中的运动学和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基本上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在内容要求的程度上却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学习的逐渐推进,知识内容的结构层次也在不断递进。如物体的运动这一内容主题,初中只涉及理想的匀速直线运动,即使是变速直线运动,也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来处理,用最简单的公式v平=s/t来描述。而高一物理最先接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有vt=v0+at、s=v0t+at2/2、vt2-v02=2as这三个基本公式。然后由直线运动向曲线运动递进,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涉及的公式更多,综合性更强,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在增大,习题类型在增多,解题技巧在增强,运算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在增高。事实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正是高一新生所普遍缺乏的,所以,衔接教学必须由此突破,从厘清初、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的关联处做实做好衔接教学,避免高一物理的起始阶段就两极分化。

3.领会初、高中知识内涵的联系

内容主题下的物理量,在相同学习阶段不同物理量之间和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都存在若干关联,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知:高中与初中物理中的与物体运动相关的三个物理量(s、v、a)之间,其形式上基本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其内涵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如初中物理的速度是标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表示,但与路程和时间都无关,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改变的,用平均速度大概地描述。而高中物理中的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的关联,同样,在高中阶段,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内涵,也是逐步提升和完善的,由运动路径的直线向曲线变化时,速度的内涵由瞬时速度逐步向线速度和角速度提升,加速度的内涵也由瞬时加速度向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提升,或向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提升。这些物理量内涵上的变化和提升正是衔接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4.把握初、高中知识处理的变通

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处理,一要认识正确,二要理解到位,三要方法得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浮于表面,不挖掘过深;在直观上做文章,在变通处抓落实。如对“物体的运动”这一主题内容,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衔接处理,可以从函数图像上求突破,如表4所示。

表4

由表4中的图像可知:用图3所示的位移图像和图4所示的速度图像与初中学过的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进行衔接,并由图3直观得出st=s0+vt,这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由图4直接得出公式vt=v0+at和st=v0t+at2/2,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尤其在图4中,将描述物体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移s(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速度v(纵坐标)、时间t(横坐标)、加速度a(函数图像)汇成一体,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然后再次进行变通性衔接。图5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拓展:图像①与②中的速度在增加,加速度a>0,说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图像①比②的夹角θ要小,说明①的加速度比②的小,图像③的速度不变,加速度a=0,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④的速度在减小,说明a

二、学习能力的衔接从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上抓落实

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不再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较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第一要素是阅读教材的能力,因为“阅读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而高中物理教材的文本比初中要深刻得多,以阅读教材为突破口进行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是明智的选择。而采用“问题链”的方式进行层次性阅读设计,是衔接教学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链”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最佳衔接。初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认知性阅读层次,少量的重点内容可提升为理解性阅读层次。高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理解性阅读层次,并逐渐递进为批判性阅读层次,乃至创造性阅读层次。

2.增强实验探究的能力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明显差异,如表5所示。对提出问题,初中用“表述”,高中用“明确表述”。对猜想假设,初中用“推测”,高中用“预测”。对控制变量,初中用“初步”,高中用“考虑”。对收集证据,初中用“正确记录”,高中用“如实记录和重复收集”。对分析论证,初中用“简单比较”,高中用“解释和描述”。对评估,初中用“注意”,高中用“分析”。对交流合作,初中用“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高中用“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所以,笔者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衔接教学,设计了验证性探究、结构化探究、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探究这四个层次,如表6所示。

表6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分析、解决、认识、描述等,体现了对常见事物进行简单分析和简单解决的要求。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运用、认识、分析、综合、解决、表达、解释等,反映了更重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4.发展信息处理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经历、认识、了解、做出、加工等,强调了对物理信息分析、获取和加工的要求。而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融会贯通、具有、复述、再现、辨认、提取、加工、整合、重组等,反映了更重视对信息进行内化、转化和整合的能力要求。如初中物理课标提出: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作出判断的意识;高中物理课标提出: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三、物理思想的衔接从传承理想化、等效、辩证和数学上促发展

如果将知识和能力类比为中学物理的“血”和“肉”的话,那么物理思想就是中学物理的“魂”。在衔接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这个“魂”,就等于握住了开启中学物理之门的金钥匙。中学物理的思想很多,主要有理想化思想、等效转化思想、辩证思想、数学思想等。

1.传承理想化思想

理想化思想是有意识地突出研究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借助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对实际研究的原型进行简化和纯化,在头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对象,来代替实际生活中的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抓好如表7所示的初、高中理想化思想的衔接教学,是变复杂为简单的最佳策略。

表7

2.传承等效思想

等效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和等效转化,即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化为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于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思想方法,如表8所示。显然初、高中物理之间有一个层次上的跨越,必须做好有效衔接。

表8

3.传承辩证思想

中学物理是一门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提供丰富材料的自然科学,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适时地、有意识地、系统地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中去,并对初、高中相关辩证思想的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如表9所示。

4.传承数学思想

数学能最简洁、最确切地表达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事实上,物理是应用数学最充分、最成功的一门科学。可以这样说,数学思想是物理学的灵魂,其中有方程、函数、极限等典型的呈现方法,是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最为丰富的内容,如表10所示。

四、科学素养的衔接从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上谋弘扬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都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为培养目标。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1.坚持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现象、观点和媒体传播,只要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必须在初、高中物理衔接中更加重视对物理基本原理、规律和科学方法的教学,将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培养批判意识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师、权威勇敢地提出质问和怀疑,持批判接受的态度,使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得以张扬。要激励学生学习哥白尼敢于向“地心说”的创始人托勒密挑战的批判精神。

3.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不是把高中的教学要求下放到初中来,也不是将初中的教学要求搬到高中课堂中去,更不是在学习高中物理之前安排几个初、高中物理衔接专题,为高中物理教学做好铺垫。而是把初、高中物理衔接正确、到位地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6

关键词:态度;印象;起跑线

相比小学,初中的学习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的幅度和深度呈螺旋式上升,就英语学科而言,学生在小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如果不抓好初中英语教学的起步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就会有一些学生把这门课当成负担,随后出现两级分化,部分学生厌学,从而输在了初中英语学习的起跑线上。经过实践和努力,我认为作为初中教师必须在解决好中小学衔接问题上做足文章,抓好初中英语教学的起步工程。

一、从上好第一课开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印象起跑线”

初中英语的第一课尤为重要。英语教师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还应认真研究教法,多设计一些英语的小笑话、小趣闻、英语顺口溜等。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好动,爱参与,竞争意识强,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英语小竞赛让学生参加,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表扬激励为主,尽量使课堂氛围既轻松又愉快,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堂。

二、从关注差异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态度起跑线”

现在,在大连市内各区,学生们一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了,有的家长在课余时间送孩子到各类英语补习班进行强化,这种情况使学生们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差一些,比较自卑;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好,洋洋得意。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关注这种差异,帮助学生尽快调整英语学习的态度。对于第一类学生,他们英语的学习成绩较差,比较自卑,英语教师应该给于他们更多的耐心和爱心,首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平时上课多观察这些学生的言行,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都应及时给于表扬鼓励,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也应该有梯度,问他们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容易答对,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从培养兴趣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心理起跑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发生了兴趣,才会享受学习的欢乐,从而更加热受学习。所以是否喜欢英语,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①“以美导趣”,即课上课下尽量注意用美的语言、表情、动作、板书等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制作精美的Powerpoint课件,搜集一些美丽的图片、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②“以奇引趣”,即注意用新奇的内容和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设疑激趣”,以注意抓住知识的关键处设疑引思,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以动强趣”,即注意在课堂上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⑤“以变稳趣”,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较容易,但是如何使学习兴趣稳定地保持下去,成为稳定的学习动力呢?教师应该在“变”字上做文章。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老师会有什么“新花样”,使其大脑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习效率就高,学会了就有兴趣了。

四、从强化基础知识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基础起跑线”

学生由于受学习汉语拼音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在起步阶段都很艰难,不是写错格式,就是读成汉语拼音。为此,从学第一个字母开始,就应当给他们加强国际音标的学习。首先让他们懂得每个英文字母发音是怎么来的,发育舌位如何,为下一步学习,为今后学单语、记单词打下了记忆和查阅的基础。其次,在字母格式上,学生总分不清上、中、下,不是出格,就不够格。为此,我上网搜集了有趣的字母规范书写格式口诀,让学生掌握,从而避免了书写格式上的困难。

五、从教记单词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词汇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