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模式范例6篇

双师课堂模式

双师课堂模式范文1

关键词:双课堂;虚拟课堂;泛在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3-0005-02

近几年“智慧校园”概念逐渐引人关注。“智慧校园”是在以往“数字校园”概念基础上的升级。其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

“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我们称之为“泛在式学习”,即依托互联网(宽带或移动互联)虚拟教室(平台),随时随地展开学习的方式。虚拟平台上的学习与传统实体课堂的学习整合互生,形成双课堂教学模式。双课堂模式是智慧校园中重要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对教学优化和师生发展都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传统实体课堂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具有集中、高效、场境效应等优势。但传统实体课堂活动主要局限于课堂上和在校时间,一旦放学,以班为单位的学习活动就不太容易组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只存在课堂之上,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泛在”是学习本应有的形态。但没有互联网之前,学生下课之后,“泛在式学习”很难形成。一些有课外学习动力的学生,因为时空的限制,也不太容易形成学习团组。

虚拟课堂的出现,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

虚拟课堂的出现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课堂。双课堂模式,是通过寻找两个课堂的联结点,充分发挥两种课堂的优势, 实现教学的优化,最终有利于师生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传统课堂与虚拟课堂各自的教学特点,特别是虚拟课堂的优势。

一、实现泛在学习

如前所述,同传统课堂相比,虚拟课堂教学具有“泛在学习”这一优势。

(1)传统课堂学生发言时可能会有心理拘束,虚拟课堂的学生能够减少心理拘束,发言更自由。

(2)传统课堂由于时空限制思考时间比较短,查阅资料根本无从谈起,虚拟课堂则可以有更多的查阅资料和思考的时间,可以使思考更从容和理性。

(3)传统课堂中主要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多,虚拟课堂为更多的生生交流提供了条件。

(4)传统课堂中的交流以单向和一点辐射为多――即教师或几个同学发言,大家都在边上听着。网络交流的方向可以是多向和多点辐射,从而最大限度实现生生交流。

(6)传统课堂主要解决共性的问题,体现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效率比较高但对个性的问题解决不理想。虚拟课堂对个性的问题解决得好,体现出个别辅导的优势。

可见,所谓“泛在”,是指最大限度延展学习时空、增加学习伙伴、扩大学习资源,虚拟课堂的出现提供了这个可能。

二、提供合作平台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主流,但一方面由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理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是把课堂里的桌椅摆成了小组样式,有的教师则完全放弃了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结果,实体课堂最需要的交流场效应和教师主导性没有了,教学的深度没有了,实体课堂的优势反而丢掉了。

要想进行深度的合作探究,必须实现深度探讨;要想找到深度探讨的伙伴,必须了解同伴的认知状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集体学习空间只有课堂。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开始或已经结束,学生的讨论囿于空间限制,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一个学生如果想了解全班同学的认识,必须把同学的作业本都收集起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虚拟课堂的存在解决了这些困难――这就是工具的力量。

我们以一堂语文课为例。

在进行《致橡树》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在虚拟平台上提问讨论,学生重点讨论了《致橡树》的主题。

通过网上讨论,笔者所教的两个班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该诗的主题,甚至也能明白诗中大部分比喻的含意。(见链接http:///myforum/itemList.shtml?classNo=2992&topicId=32249)

学生的理解是在没有任何辅导下完全由他们自主研讨相互启发而成的。其中姜满雨同学对本诗的理解比较有特色,笔者请她在实体课堂上汇报自己的理解。欣慰的是,她不但说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且能综合其他同学的观点。(见链接http:///myforum/itemDetail.shtml?classNo=2992&itemNo=614605与PPT)

如果没有网络平台的存在,学生很难在实体课堂前有如此充分的讨论。姜满雨同学也很难综合全班同学的认识。

可以说,互联网虚拟课堂的出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和可能性。

三、发现教学起点

奥苏贝尔指出,意义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真实的认知状态,我们的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虚拟课堂中的学生讨论,就给教师了解教学起点提供了依据。

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虚拟课堂先就所讲课题布置作业或讨论,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先完成作业或展开讨论,并提出疑问。教师可以作为平等一员参与网络讨论。

这一阶段属于整个教学流程的一部分,学生要完成教师的作业必须全员参与。全员参与过程实际是将原来传统课堂的内容提前放到虚拟课堂。此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认知的原始状态。

一方面,学生经过自主讨论,可以解决一些原来必须在传统实体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使教学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虚拟课堂讨论中产生的共性或疑难问题。聚焦这些共性和疑难问题,实体课堂教学就找到了起点。

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传统教学因认知状态掌握不到位而产生的教学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

还以《致橡树》为例,学生在实体课堂前的讨论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比较集中的是对“木棉像沉重的叹息”一名不理解,也就是对舒婷内心世界的不理解。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还把《致橡树》的主题理解作为教学目标,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对《致橡树》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只有另辟蹊径,补充《神女峰》一诗,使学生对舒婷的内心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

传统实体课堂在确定教学起点后,主要完成课题聚焦、认识深化的任务,并给学生以方法规律指导。完成实体课堂任务以后,可以再回到虚拟课堂,布置学生完成更具个性或更深度的作业,以对实体课堂教学作反馈。

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各自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并且找到其间的联结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所谓两个课堂的联结点在于:在一种课堂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取得相应成果的基础上,另一课堂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完善前一课堂的教学成果。

泛在学习的出现,使教学时空扩大了;双课堂模式亦可能成为智慧校园诸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种。

它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指导可以及时有效,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要是教学反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虚拟课堂教师的指导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有闲暇和上网条件就行,但对教师的学养要求比较高。因为学生有条件提出更深入或更具发散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学养很难应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应对挑战。

(2)传统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供最具针对性的补充资料。虚拟课堂由学生自主在网上查找资料,其优势是方便快捷且资源丰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面对海量信息学会辨别筛选,这对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两个课堂中教师都要发挥“平等的首席”的作用,要及时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防止学生的思维在一个平面滑行。 这同样对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双师课堂模式范文2

摘要:

双师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高师数学专业教学改革应着重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查阅与综合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观看、欣赏网上的优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过的优质课堂、把优质的课堂化为己有可做为一种新的见习模式。

关键词:

双师教学模式;慕课;自主学习

1问题背景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但这一教学理念在乡村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没有得到实施,教师践行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能力较弱。2016年暑假,本文第一作者韦教授应邀作为南宁市马山县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专家。该班的学员为来自马山县各初级中学的数学一线教师,共70人,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韦教授准备给学员们介绍慕课、微课的制作方法。在课前,韦教授在和学员的谈话中了解到只有50%的学员听说过慕课、微课的概念,没有学员用过慕课、微课。鉴于此,只好用2节课的时间介绍慕课、微课的发展历程,指导他们上几个可以下载初中慕课、微课的网站,引导他们欣赏几个典型的慕课、微课。这件事情表明,乡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力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2双师教学模式

“双师教学”模式由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基金会三方共同发起、主办与推广,它是一种让城市优秀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农村教师进行长期陪伴式培训的创新模式。该教学模式的试验灵感来源于2013年轰动全国的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活动。双师教学项目以每日远程传输人大附中优质数学课的形式,为贫困地区的学生讲授课程,目前已惠及21个省市区的150余所乡村学校。双师教学模式的创始人是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他于2015年5月到广西边远山区进行教育扶贫调研,并把调查报告交给中央有关领导。2015年8月,刘延东副总理批示:结合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培训计划,对“双师教学”模式给予支持,并请研究制定具体操作规范加以推广,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2015年11月,广西教育厅研究决定,广西的双师教学项目由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等7市)和广西师范学院(南宁等7市)负责开展实施。2016年1月、2月份分别在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举行双师教学项目启动会议。

3双师教学模式的作用

3.1“双师教学”是一种系统的、伴随式的培训模式

许多学科网站的课例,虽好却零碎、分散,而“双师教学”完整、系统、连贯,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就像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时时刻刻在农村教师身边,随时帮助、指导,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3.2“双师教学”给农村学校的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的体验

双师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农村的学生与北京市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学生联系起来,使农村的学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它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一种更为内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更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3.3“双师教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走进了农村的课堂,让农村的孩子与北京市的学生一样,听到最好的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践证明,教育改变命运不是梦想,而是现实,在各级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双师教学将对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4实施双师教学模式的典型学校

广西上林县三里中学是全国26所“中小学1+1慕课教育救助与双师教学项目”的重点试点学校之一。2014年8月,广西常青义教中心与双师教学项目组沟通,上林三里中学正式开始了双师教学项目的启动。同年8月份三里中学覃海礼和覃家勋主任被派往北京人大附中进行为期一周的双师教学培训,9月,三里中学从初一开始进行双师教学活动。目前,该校在双师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双师教学给该校的教研注入了活力,该校将双师教学作为一个科研课题,组织人员开展研究,每周都开展教研活动,老师们更是自觉进入第二课堂去听课(人大附中课堂为第一课堂,当地课堂为第二课堂),课后教师们认真反思,总结一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并加以完善,从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实验班的课堂由沉默变得活跃,由枯燥无味变得津津有味,学生渐渐地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巧妙的学习方法,有了创新的思维。与非实验班比较,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增强了自信。覃海礼老师做为该校双师教学实验的负责人,曾于2015年8月25日在北京市人大附中给全国六十所双师重点实验学校的校长及教师作“双师教学”经验介绍;2015年10月31日,在广西师范大学给全国四十三所师范大学校长作“双师教学模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报告,得到了参会领导和专家的关注与好评。近期,覃海礼和覃家勋主任应学校邀请到广西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传经送宝,师生们受益匪浅,引发了老师们对高师数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反思。

5思考与建议

目前,大多数乡镇中学的数学一线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本科、专科学历。从马山县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的情况看,他们在大学时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养成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导致了从教后不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术。因此,在高师数学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应着重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地方教育网平台的建立,丰富了教学资源。因此,在高师数学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查阅与综合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能力,从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术。见习、实习是高师数学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教学实践过程,由于该过程时间较长,一般的中学不乐意接纳实习生。因此,高师院校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老问题是难找到合适的见习、实习学校。我们从上林县三里中学实施双师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认为引导学生观看、欣赏网上的优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过的优质课堂、把优质的课堂化为己有是一种新的见习、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广西教育厅.关于利用“双师教学”模式开展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Z].桂教办(2016)60号.

双师课堂模式范文3

【关键词】双语教学;CLIL;语码转换;双语共用

2001年中国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自此在中国高校,一场英汉双语教学的系统工程正式自上而下开始全面启动。然而作为一名从事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深感在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模糊不明之处,作为一线老师更多地需要在各种两难的抉择中寻求微妙的平衡。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语言教学抑或学科知识传授

双语教学从几乎完全放弃母语的淹没式双语教育到过渡性双语教育,再到三项分流式、沉浸式、双向式、双联式等等,类型可谓不一而足,而不同的类型就决定了不同的目标定位与教育模式。因而在双语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明确的即双语教学的类型及其最终目标。双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还是专业学科知识传授?语言只是双语教学的一种载体或形式,还是它本身也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如何确立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在双语教学中的位置与比重?在中国,双语教学的概念、理论与模式不仅在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在各高校的实践中也是各有理解、各有所为。结合我校为地方普通商科类本科院校的特点,在我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更适宜将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语言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的结合,即将英语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如国贸、金融、工商管理等)的教学,使得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各专业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即更接近双语教学理论中的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语言与内容的融合式学习”模式。此模式源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并迅速在全球传播。,在这种类型双语教学过程中,第二语言充当了双重角色,它既是教授专业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同时语言不单是种形式,专业学科知识也赋予了其实际的意义与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其目标培养不再是培养学生一般的语言能力,而是综合了听说读写的学术语言能力,以及在某一学科领域中中西结合的思维视角。

二、双语教学的过程设计:母语与外语使用比重的设定

双语教学双重目标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从学校教学管理的层面而言,课程的设计与组织不再是根据目标语言形式、功能、情景及语言技能来安排,而转向了以专业学习为中心来设置。从教师的授课层面而言,课堂语言的使用、分配及转换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母语与外语(在我校即为英语)的使用方式和时间,与授课内容、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仅用时间百分比的表层指标来对两种语言的使用给予界定是不完整的。Jacobson(1990)曾提出,课堂上双语共用有“语码任意转换、翻译、预习与复习、有目的的双语共用”四种形式,而最后一种“双语共用”(concurrent use of both languages)是最为有效地教学模式,即有目的的从一种语言转换至另一种语言,即注重每种语言的运用目的和活动功能。对于教师而言,何时转换、转换什么、转换多少、转换形式等等都不再是以时间长短、内容少多来硬性规定,而需要教师结合多重因素来进行“课堂语言的战略管理”,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从而在双语群体中传递微妙的语用信息。

三、双语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安排

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类课堂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加之学生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与意识明显不足,在双语课堂上,更是教师的讲授构建了整个课堂的重心。在实践中,师生之间多为一种回避型互动关系,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有意或无意地逃避与教师产生信息与情感交流,学生不是积极参与者,而是“心灵”的逃避者。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因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更能使课堂从“教”模式转向“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要在双语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模式,首先必须在课前对参加双语课的同学组织考试,实施评估。对未达到一定外语水平的学生实行双语教学,不仅会打乱整个班级双语教学的进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基础较弱同学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动机。其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意识到,较之于其他专业课或公共英语课,双语课更需要学生在课前有大量的准备与预习,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有效地将每周三个课时,甚至更少的教学时间在课后得到延展。与此同时,在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是多重而复杂的,如何取得角色间的平衡尤为重要。毫无疑问,教师既是语言知识又是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更是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并作出有效应对的鼓励者,还是有效监控学生完成课堂课后学习任务的监督者。较之于普通专业课,在双语课堂上由于语言障碍的存在,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成为课堂中心的难度会更大,因此对教师作为“鼓励者”的要求更高。如何科学设计课堂的流程、如何有效地使用课堂语言及多媒体,如何合理的实现双语的转换成为教学需要考虑的关键。

四、双语教材的教材选用:原版教材与自编教材的抉择

原版外语教材因其视野的国际性与前瞻性、表达的生动性与地道性、素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一直为人所推崇。但在教学实践中,原版外语教材也暴露了其重大不足:一是从专业学科角度而言原版教材的编写者许多只代表一家之言,未能将各大流派综合归纳为完整全面的体系,作为教材不能适应我国的教育模式。二是就内容组织编排而言,原版教材往往篇幅巨大,且案例数据大量参杂其中,不适合中国学生的教材阅读习惯,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阅读负担。其三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而言,原版教材原汁原味,这是其优势。但对于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言,这却使即使是高年级学生在面对原版教材时也是望而却步,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糊了学习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而一味着眼于语法、词汇、表达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双语课最后都演变为“外语课”。结合我校的实际,本人认为,以相关专业领域的多种原版教材为基础,综合归纳其主流观点,保留其思路上、内容上及语言表达上的原创性和多样性,简化其篇幅,加之以一定的中文解释与讲解的自编教材将更为适合中国高校的学生。因此,对于原版教材决不可一哄而上,如果在市场上暂无合适的自编教材,那么双语教师在其备课资料的准备中,将更多地承担简化、归纳原版素材并对语言知识进行必要解释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双师课堂模式范文4

[关键词]“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启示

[作者简介]刘艳娥,湖南理工学院体育系讲师;史湘平,湖南理工学院教授,湖南 岳阳414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7―0196―03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立足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这一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双语人才。知识源于客观实践,能力源于自主锻炼,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过程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考察领域。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1]4号文件)明确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与关键……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和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行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双语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与特色,各高校在推行双语教学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客观实际,就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实践措施,但就如何加强双语教学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变局部监控和单视角监控为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和动态监控等方面的实践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本文主要从双语教学的“掌握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来探讨我国高校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乔伊斯、韦尔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上教学模式并不纯粹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而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既突出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又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John B.Caroll和Benjamin Bloom提出的用以设计教学程序的框架结构,它为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提供了一种简洁有趣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掌握学习”的核心理论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大部分学生之所以不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不在于其智力因素,而在于不能获取适合他们自身学习特点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最佳学习机会);只要创造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条件,以班级群体教学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和个别化矫正性教学帮助,全面地、最大限度地开拓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就能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从而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二、双语教学及其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教司[2002]152号)文件中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人其中,并且指出“双语教学课程是指授课课程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双语教学是指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影印教材,授课过程中采用中(汉语)、外(英语)两种语言交叉进行。而作业、考试50%采用外文(英语)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不光是着眼于双语课程数量的增加,更要重视对双语教学的监控,提高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双语课程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其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等也与传统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不能生搬硬套。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是指监控主体通过对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双语教学工作质量、教学产品质量和办学条件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对双语教学行为及时调控,以稳定、提高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双语教学决策、改进双语教学工作、调整双语教学内容、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提供双语教学科研资料等;其监控方法依据监控程序可划分为信息收集、处理以及结果反馈与调整控制。

根据双语课程课堂教学的渐进性特点,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前期监控、过程监控和后期监控。阶段不同,其监控的对象、范围和依据等也各有差异。前期监控主要着眼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充实完善和双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双语教师资格、双语教学大纲、双语教材、授课计划、教案、讲稿等实施检查、督导与评估。而双语教学过程构成了双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考察对象和决定性的因素。双语教学过程监控实际上是对师生间双语思维活动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各个环节及其信息传播绩效实施动态的监测、调节与控制,主要考察教师的师德、课堂内容组织、授课方式以及教师双语教学的有效性风格体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合理性、综合性、实效性等进行督察与评价。此外,双语教学作为一个循环式、渐进性提高的整体系统,对双语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估、反馈、激励和强化提高的后期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施后期监控时应注重公正、客观和反馈矫正,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双语教学督导专家等评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三、“掌握学习”理论对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的启示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外语(主要是英语)水平,培养双语人才,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能够利用外语语言、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熟练地用外语来解决实际问题,即达到“学会用外语表达”和“用外语学会知识”的双重目标。我国高校目前的双语课程主要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由于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外语水平、教材体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能充分利用外语这种媒介性、辅手段来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并不在多数,这与双语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不协调的。而“掌握学习”理论注重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同等的教育

学习机会,重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强调个体差异的个别矫正教学,并利用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期望,让学生对学习持有足够的信心。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中国学生从传统的英语学习模式中寻求突破,对我国双语教学及其课堂教学质量的获得、评估、监控、反馈等有着潜在的借鉴意义。

(一)“掌握学习”模式中的“学生观”对双语教学质量前期监控的指导

双语教学要求提高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应在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掌握学习”模式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这种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学生的智力差异不是学习结果好坏的绝对影响因素,学习效果还受到学生多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的学习和所受教育质量的差异造成的,只要正视这种客观的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手段与方法,这种差异就会动态缩小。

高校双语教学面对同等教育环境和条件下的大学生,过分区分学生智力差异意义不大,关键要重视影响学生双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实施对高校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前期监控主要是对从事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及其双语教学行为等进行监察、督导与测评,考察教师是否具有双语教学资格,是否师德高尚,是否具有全面教育的科学学生观,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客观的测评手段掌握学生的双语学习现状及个体差异,将所有的学生都置于自己的关爱视野,使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信任与激励;检查教师的双语教学大纲的制订、双语教学材料的选编、双语教学目标的制定、双语授课计划的安排、双语教案或讲稿的组织编排等是否能够立足于双语教学的整体进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计划地合理调节教学的内容、节奏与层次,“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切实可行的帮助,在教师的主导下,增强自信心与积极主动性,愉快地“掌握学习”,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层级目标;同时,将监控实施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客观的发展性的分析与评价,并将监控结果及时反馈给双语教学工作者,以便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细节,为双语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掌握学习”模式中的“目标观”对双语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的意义

目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预先设计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和规划教学进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认为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前提。双语教学目标将双语教学理念汇入双语教学内容,是合理选择双语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以及灵活有效采取多种双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准绳,也是适当处理双语教学材料、设计双语教学效果测评标准、确定双语教学策略的依据,对整个双语教学过程起着统领性和导向性作用,直接决定了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对双语课堂教学质量实施过程监控的实践操作中,一是要考察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负责,是否尊重、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是否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循循善诱;二是考察教师对双语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能充分利用外语(英语)语言的媒介作用,根据学科的知识系统特点与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双语学习的实际水平,从“掌握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双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考、评、矫多极目标体系,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型、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等综合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从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反馈、巩固强化等不同层次安排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通过理论讲解、提问、组织讨论等多样化的思维交流形式积极开展课堂互动,适时传授学科专业知识,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双语思维和双语双边或多边交流,从而减少双语课堂教学过程的随意性,确保双语教学单元目标的实现和总体双语教学效果的达成;三是考察评价学生的双语课堂表现,收集相关信息,了解他们对集体教学下的分层施教、个别辅导、分层练习、弹性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考核等个性化双语教学的欢迎程度与“掌握学习”程度。所有这些“掌握学习”理论强调的因素均能反映出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过程监控也有着很好的启发。

(三)“掌握学习”理论的“评价观”对双语教学质量后期监控的启示

“掌握学习”模式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它重视诊断性评价(亦谓形成性评价),强调“反馈―矫正”机制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必要的帮助,保证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建立科学有效的反馈一矫正机制,及时反馈和矫正双语教学的偏差,是提高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益途径。双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和综合的要素共赢系统,在对其进行质量监控的后期跟踪监控时,首先要考察学科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否具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手段,并且与双语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因素组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使双语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其次,考察教师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误差与双语思维误差以及及时给予必要的肯定和针对性的帮助与矫治的情况与效果,看其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能否不断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科特点和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实际需要,使整个双语教学由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由学生的“知”转为学生的“能”,并努力发展学生的“能”,从而促进学生双语思维能力以及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此外,在实施后期监控时,要注意调动多种评价主体的监控能动性,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综合双语教学督导专家、学校和系部领导、教师、学生等监控主体对整个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常规文件或文档资料的准备、教学内容的统筹、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秩序的维持、学生双语意识、能力以及学科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启发与培养、师生关系的融洽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反馈,以便为相关的矫治提供充分的依据,保证反馈、矫正与激励、提高相结合。

双师课堂模式范文5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 双语教学 课堂发言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008-01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内涵因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使用母语外的另外一种语言(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课堂教学,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同步获取该学科的知识[1]。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更重视英语与学科的渗透.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另外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双语学习可以使学生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碰撞、融合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有益处。课堂发言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及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国际化及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在此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及课堂发言,有利于学生和国际接轨,并且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于是我们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本科生进行了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101和1102的30名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集中发放,现场无记名填答,当场收回有效问卷共计30份。

1、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63.3%的同学认为开设双语教学模式很有必要,20%的同学认为一般有必要,6.7%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10%的同学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2)专业课教学方式选择

会说中文的外国教师的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46.7%的同学的欢迎,30%的同学选择会说外文的中国教师的双语教学的课堂模式,只会外语的纯外语教学的课堂模式也受到23.3%的同学的喜爱。

(3)双语教学最重要好处

56.7%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能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26.7%的同学认双语教学有利于和国际接轨,13.3%的同学认为有利于文化科学的交流,而只有3.3%的同学觉得可以提高研究能力。

(4)双语教学的最大弊端

43.3%的同学认为增加学生负担,36.7%认为影响正常教学进度,3.3%认为增加学校和老师的负担,其他观点的同学占16.7%。

(5)双语教学的开设时间

60%的同学认为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时间比较好,而分别有16.7%的同学选择研究生阶段或选择大学以前,6.6%的同学认为大学三四年级。

2、课堂发言

(1)课堂发言的喜欢

66.7%的同学喜欢课堂发言,33.3%的同学不喜欢。

(2)课堂发言的形式

66.7%的同学喜欢师生共同讨论的课堂发言形式,13.3%喜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6.7%喜欢学生报告,教师评价,13.3%喜欢其他的形式。

(3)课堂发言占课堂时间比例

43.4%的同学觉得在30-50%之间,33.3%的同学认为课堂发言占课堂时间比例小于30%,20%的同学觉得在50-70%,只有3.3%同学选择90%以上。

(4)课堂发言与讨论对学习最重要影响

46.7%的同学觉得课堂发言与讨论对学习最重要影响是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6.7%同学认为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13.3%同学认为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13.3%同学认为是增加课堂教学负担。

二、讨论

通过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63.3%的同学认为开设双语教学有必要,说明双语教学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他们认为双语教学对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有很大帮助,并且有利于和国际接轨,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同学相对喜欢会说中文的外国教师的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体现,在开设时间上大家的观点比较集中,选择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人较多。对于课堂发言的喜爱,喜爱的比例非常大,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喜欢师生共同讨论的课堂发言形式,近80%的同学认为课堂发言占课堂时间比例小于50%,只有个别同学认为应在70%以上,可见大多数同学认为课堂发言时间占课堂时间不应该太高,之所以有这么多同学喜爱课堂发言,重要原因是课堂发言与讨论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比如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双语教学和课堂发言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意义,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同学的自信,交际及团体合作等能力。

双语教学和课堂发言虽然得到同学们的一些肯定,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可以归纳为教材、学生和师资三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三方面,我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学生方面:学生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外语水平有限,而材料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知识难,在用母语授课的情况下,很多都难以理解,如果采用双语进行授课,学生更难理解,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课堂气氛不好,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2]。

教材方面:教材在质量在双语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觉得在编排教材时应该考虑一下几点: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模式,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快速、高质的获取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注重教材配套资料建设,一本教材可以配有课堂教学演示光盘,学习与讨论指南等,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这样有利于课堂交流和互动,也有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可以引进国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他们出国后很快融入到外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但是在引进国外教材时,要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修改一下教材[3]。

师资方面:双语教学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重要原因是师资力量的缺乏。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喜欢会说中文的外国教师的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说明我们很多老师的发音不标准或者英语水平不够,还有再就是老师对双语教学模式比较模糊,认为双语教学意味着课堂知识全是用英语讲解,最重要的就是课堂老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无法激起同学想学习知识的热情,而我觉得课堂发言时一个很好的促动学生学习的方法,首先老师应该认真备课,选择好下一节课要讨论的内容和讨论方式,老师应该告诉同学,让他们课下去查有关方面的资料,这样不仅提高学生查资料的能力,还有利于促进下一节课讨论内容的丰富,让大家学习到更多知识,对于难一点的知识,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而且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表扬,这样不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4]。

总之,在材料科学基础中采取双语教学和课堂发言受到同学的期待和亲睐,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慢慢提高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胡敏.高校双语教学面嘘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132-133.

[2] 廖雪红.试论双语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8(2):83-85.

双师课堂模式范文6

论文关键词:物理化学 双语教学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日趋全球化,在高校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只有在双语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及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近两年的物理化学双语教学实践,文章就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想法。

0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不断与国际接轨,日趋全球化,培养一大批视野开阔、善于交流和训练有素的国际化人才已越来越被重视。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自此国内高校积极响应,先后开始对部分本科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自2008年起,我校也开始对部分本科课程试行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专业课教学,经过近两年的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认识和经验,在此对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以期共同推进物理化学双语教学。

1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目标定位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双语教学的实行大概有三种模式:①沉浸型教学模式(immersionbilingual education),学校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教学;②保持型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③过渡型教学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 education) ,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用外语上课”,它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除了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外,双语教学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及学生掌握专业外语知识的表达和写作。通过对本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平时教学效果的观察,我们以过渡型教学模式为主。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用中英文重复解释,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重视课前预习:遵循教学规律

由于物理化学学时数有限及其理论性较强,往往需要学生课前先预习,查找相关的英文单词和了解专业英文的表达习惯。通过对比,双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先预习和不预习的效果相差甚远。先预习的学生能理解教师提到的某个专业英语词汇的含义,并有兴趣继续思考下面的内容;而没有预习的学生在不清楚教师提到的某些专业词汇的含义后,失去了听懂和理解后续知识的耐心和信心,从而课堂效率低下。在我们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提前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课堂预习笔记实行检查制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英文板书和制作英文多媒体课件,尽量用英文讲授。由于学生英文水平及专业领悟能力参差不齐,一些较难专业词汇及重难点内容的讲授采用中、英文并用的方式。双语课堂教学中,用英语提问,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如提高平时成绩)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每一章学习完毕后,布置英文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解答。遇到内容听不懂,英文不会表达等问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提供相应的英文网址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信息,并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文流和讨论。同时还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渠道训练口语。课后,找学习委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与学习情况,并积极寻找与之相应的措施。所有这些尝试,将为我们逐步完善和实现物理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积累经验。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填鸭”和“满堂灌”式教学。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科学,再加上英语毕竟不是母语,更会使得物理化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这门课敬而远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表现欲和兴趣等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取“问题一讨论”式、启发式和师生或学生间讨论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使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双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设计的内容很多,例如结合所学理论分析一个具体的实例;或为一个具体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或根据已学的概念自己演绎、推导新的概念及其特性;或根据多种现象归纳普遍规律等等。

4注重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和颜色鲜艳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管多媒体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并不适用于任何学科。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多、概念多、公式及条件多等特点,学生往往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随着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各专业的物理化学学时数大大减少,尽管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大大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板书时间,但涉及到一些公式的推导及使用条件,就必须结合板书进行推导和讲解,这样学生在较慢的速度中学习,才会融会贯通。

5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千方百计使传统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妙趣横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通过贴切、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或从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引入讲授的知识内容;适当引入当代科技(前沿研究)简介学科新成就或把化学史和化学家史料融入课堂来活跃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引入新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原理”这一过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思维进行创新活动。在讲到稀溶液依数性的时候,可以提问08年南方雪灾人们是如何让大雪融化的,它利用了物理化学中什么原理,然后利用物理化学中相平衡的知识解释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接受新知识。比如2009年干旱,甘肃省进行人工降雨,利用了什么物理化学知识,农药中为什么要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为什么农民要锄地,仅只为除杂草吗,二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可用表面化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圆满的解释[8]。像这样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每一章中都有,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对周围遇到、看到或听说过的现象进行思索、寻求答案或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英语氛围。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空”对“空”的课堂说教,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成就感和乐趣,从而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6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应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在将经验事实上升到理论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①归纳法,即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②演绎法,即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③假设法,即当某一变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种可能时,假设该因素处于某种情况,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的方法。④模型法,即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热力学四大定律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归纳得到的。然后,以这四大定律为基础,运用严密的演绎法,得到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方程和结果。所以在热力学双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用演绎法学习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不能靠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那些符号、公式及其使用条件。假设和模型法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很多。这种方法的实质是紧紧地抓住现象的主要矛盾,暂时撇开次要因素,建立一个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模型。然后再用数学演绎出基本上符合实验事实的方程和结果。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近似性,但却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最常用的方法。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这种方法和实例的学习,从而培养他们提出和建立模型和分析模型的能力。注重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从而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品质的培养。通过例举象Clausius、Nernst}Klevin, I,angmiur, Gibbs及Arrhenius等科学家们在科学上的建树,点评告诉学生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勤奋和具有百折而不饶的精神;②善于观察生活;③善于总结、提炼、升华;④尊重实验事实,不弄虚作假。除此之外,通过介绍一些我国科学家的成就,如黄子卿教授上世纪三十年代作的水的三相点,至今仍在世界通用等等,增强青年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一些相关前沿实验的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