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概念范例6篇

课程教学概念

课程教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15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及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组成的知识体系。数学概念可视为思维的细胞,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一、数学概念的特点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种关系和形式是脱离了事物的具体物质属性的,因此数学概念有与此相对应的特点。

首先,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排除一类对象物理属性以后的抽象,反映了一类对象在数与形方面内在的、固有的属性,因而它在这一类对象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其次,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并且都由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使数学有比别的学科更加简明、清晰、正确的表述形式。再次,数学概念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的辨证统一。一些数学基本概念是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具有明显的直观意义,但通常以形式化的语言来表述;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在抽象之上的抽象,是抽概念所引出的概念;数学中还有许多概念是“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产物”,它们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但另一方面,数学概念又是非常具体的,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背后都有许多具体内容支撑着。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的系统。数学概念的这种特性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必须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1. 重视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1)重视概念的实际背景,联系现实原型建立概念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和经验,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形成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切合实际的感觉材料。因此,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

(2)重视让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

恰当的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内容,体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遇到新概念时,总是先用已有认知结构去同化,如果获得成功,就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同化不成功,则会调节已有认知结构或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概念,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3)重视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使他们有机会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完成概念形成的每一个步骤。

①辨别事物的外部特征。结合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事实,或教师提供的有代表性典型事例,通过比较,分析、辨认,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此时教师应注意提供的素材应是不同形式的正面的例子,数量恰当,便于学生分析比较,同时也应关注材料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②分化出各种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深入进行观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培B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③概括出各个事物的共同属性,并提出它们的共同关键属性的假设。要注意对各种属性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性质,从貌似无关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点或因果关系的能力。

④在特定的情境中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检验过程中,采用变式是一种有效手段。

⑤概括、形成概念。验证了假设以后,把关键属性抽象出来,并区分出有从属关系的关键属性,使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关观念分化,有语言概括成为概念的定义。

⑥把新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这既是在更大范围内检验和修正概念定义的过程,又是一个概念应用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已经被真正理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一些概念的等价语言来让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

⑦用符号表示新概念,通过概念形成的上述步骤,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概念的内涵,而且还掌握了许多概念的具体例证,对于概念的各种变式也有了较好的理解。总之,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比较准确、全面的理解,这时,就应该及时地引进数学符号,引进数学符号以后,应当引导学生把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实质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看到符号时就能够联想起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2. 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1)用比较的方法辩析概念的内涵

如在“分式”教学时,列举出有关代数式后,引导学生把它们与学习过的“整式”进行比较,归纳出“分式”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分式”的理解。

(2)利用分类的思想理解概念的外延

对概念进行分类,讨论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各种特例,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3)通过类比使有关概念融会贯通,组成一个整体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时,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如果把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不等号换为等号,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反之亦然”。这就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一元一次”的本质。

(4)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

数学概念是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上接第115页)着的,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中来学习数学概念,可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数学中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概念本身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适度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有些数学概念,在数学中应注重实质,淡化形式,如分式的概念,只要给出描述性的定义,如“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分式”,这样的概念,属于“了解”的级别,不宜纠缠于辨别一些什么样的式子是不是分式,把精力放在分析,如分式在什么情况下有意义以及分式的运算上。

4. 在运用中深化概念的理解

课程教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数学概念教学

一、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发展

1.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国的初中教学的教学方案和规范还不够完善,没有对数学内容的概念做出严谨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下,一些教师的思想比较落后,一直使用以前的教学方案和套路,没有适应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和紧抓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关于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没有很高的意识和反思。在课堂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比较薄弱。在数学课本中的许多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实数的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函数的基本概念。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容易对概念混淆,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性错误,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2.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体质还不够完善和严谨,新课程初中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还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在数学教材的编写方面,各教材对数学概念的介绍和理解程度不同,容易使教师产生误解,从而减少和降低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的教学。数学教材对一些概念知识的介绍比较简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对知识点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教师对概念的补充和讲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课本中的立体图形是平面的,学生联想结构之间的角度关系和夹角关系比较吃力,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给学生讲解或借助多媒体,把问题简单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立体几何概念的理解。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强调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从而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新课程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只有对基本的数学概念熟练地掌握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思想相对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教材的使用出发,而不应该丢弃和脱离教科书,应该充分发挥出教材的真正价值。数学这门课程,在众多的学习课程中是一门比较灵活和难学的学科,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思考和反复练习的一门重要课程。数学教科书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众多课程中相对比较难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通读数学教材,对数学教材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结构有充分的理解。教师应该从教材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

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 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要抓住数学函数概念的重点。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学校发的教科书,还应该使用一些拓展教材,加深和强化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是更好地用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可以举一些日常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或故事。通过实例和故事,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现实材料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例相结合,让我们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来适应生活。

2.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概念,教师应该通过对数学概念的研究和归纳总结,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掌握新概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应该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教学的责任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鼓励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用灵活和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案。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历程中,教师应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乐趣,明确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教学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来追求更高质量的数学教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并提高了学生初中数学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汤志新.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课程教学概念范文3

关键字:新课程 化学概念教学

一、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概念可以说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能够充分掌握概念是十分关键的教学步骤,同时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精髓.

化学基本概念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都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学生只有深刻地认识事物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于化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对实验以及一些实验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上.而化学概念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枯燥难懂.

在化学概念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概念贯穿于化学教材的始终.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好氧化还原反应,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这是化学概念教学的基础.

二、化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思路

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主.将学生作为课程的第一位.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自我尝试和自我探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1.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理清学生的认知脉络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方面进行分析,越是想让学生获得印象深刻的知识,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认知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而不是通过教师灌输的方式获得.也就是说,学生一定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或者是通过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知识,达到对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化学是一种建构性学科,而学生又是化学的主动建构者.化学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概念理论教学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理清教学中的知识线索.同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出学生认知的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的概念.

教师要巧妙地设计出建构概念的问题线索.同时,教师要提供一些合适的素材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证据.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最佳处设置疑问.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在适当的位置提出疑问,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解答疑问,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2.要注重知识概括的严谨性,充分挖掘出知识的内涵

从教学理论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能力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因此,对于基本内涵的理解,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除了要把握教材当中的显性知识,还要重视在教材延展性知识上的教授,即隐藏在教材文字背后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严谨性的把握,培养学生能从概念中找出关键字,并能通过重要的字词来解读和把握概念的精髓,从而理解到概念的核心.

三、在公开课之后进行教学的评价与思索

首先要将初高中的知识进行紧密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学生也能对新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能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的知识.同时,能让学生更加贴近新的概念,不会对概念产生陌生感.另外,对新概念的学习,也是对旧知识的温故.

课程教学概念范文4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过程:由感知到知觉,逐渐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概括和抽象等一系列的逻辑思考,把感性认知上升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形成概念。本文就新教材中概率这节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对新课程中的数学概念教学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新教材对概念引入前的准备

在新教材中,随机事件的概率的介绍更加注重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当中的一些概念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由于实际研究的需要和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书本采用硬币的实验来说明对于给定的事件A,由于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稳定于概率P(A),因此,可以用频率fn(A)来近似计算概率P(A)。这样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了概率是由什么产生的,并为之后对概率的正确理解打下基础。

在以前的教学中,概率的引入虽然也是从实际出发,但是引入后就直接进入了正常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中加入了一些人文主义精神,如,书本在P112上就有大数学家的介绍,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通过经验的总结、提炼,使之更具有操作性,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生可从感性上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体”,而是在变化的“活体”,它和人类一样都是在不断地成长、完善。

二、新教材对概念引入内容的编排

在完成准备工作之后,新教材引入概念时所设置的一节内容,也是旧教材上所没有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前一个班,教学设计上用了两个思考题:

思考一:有人说,既然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为0.5,那么连续两次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向上,一次反面向上,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

问题的提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不对。学生甲:有可能这两次都出现反面,或两次都是正面,或一正一反,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教师说:“那也就是说两次的连续抛掷结果还是随机的。那么,这个概率为0.5该怎么理解呢?”学生互相讨论,有的翻书本。学生乙说:“这个0.5是做了很多次试验后得出来的结果,它只是表明了出现正面的可能性的大小,在具体的实验当中出现的结果仍然是随机的。”随即引入现实的问题,深入对概念的理解。

该问题同样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否定。进一步提问:这样的理解错误出现在哪里呢?学生丙:“有很多很多,买的这1000张当中不一定有中奖的那张。”

然后根据对概率的理解,引入学生所熟悉的掷骰子问题:连续抛掷一枚骰子10次,结果都出现1点,这样的骰子你认为他的质地均匀吗?

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很激烈,有人说均匀,有人说不均匀。说均匀的依据是:运气好的话就会有可能。说不均匀的依据是:要是均匀的话,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多1点。此时,教师继续引导:“我们主要是想知道在一般的情况下判断这枚骰子的质地是否均匀,而且最好是有依据。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学生甲:“在客观条件下,这枚骰子是不均匀的。6的那面比较重,只有这样1才会出现这么多次。”

教师:“很有想法。我们知道一枚均匀的骰子,在一次抛掷中1出现的概率为1/6,连续抛掷10次出现1的概率约为0.000000016538。”

学生惊呼:“这几乎不可能!”

教师:“是啊,但是它却发生了。”

学生:“这枚骰子动过手脚。”

教师:“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枚质地不均匀的骰子。而且就像学生甲说的6的这面比较重。这种当我们面临挑选正确答案的决策任务时,使得样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作为决策的准则,这种判断问题的方法称为极大似然法。”

在另一个班级,我就直接采用了书本上的实际案例,并没有对概率的正确理解这一小结进行强调。虽然,两个班在上相同的内容时都表现得很积极、开心,但是在作业本上的体现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P65上的习题9:试解释下列情况的概率意义:老师讲解一道数学题,李峰能听懂的概率是0.8。在强调过概率的正确理解的班级,大部分写的是:指他听懂这道数学题的可能性有80%。而没有讲过的班级,写出来很多不同的答案,有的写:他只听懂前面的80道题;有的写:这道题他有80%听得懂,20%听不懂等等。说明学生对概率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而新教材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才特意点出概率的正确理解,在学生犯错误之前就加以引导,使其少走弯路,这也是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三、新教材对概念内容的深广度的把握

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深广度界定不明确,个人认为这必须用相对的眼光来看待,毕竟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深广度应该是有弹性的。课程内容的深广度有着绝对的差异性和不可统一性。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进行的教学,具体的深广度可以由教师来主动掌控。

新教材对概率概念的教学中,按内容编排对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对概率概念的深广度的要求。但由于学生本身的基础和接受程度的快慢不同,在实际授课中,虽然总体课堂气氛和效果很好,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果利用两个课时把书上的案例全部讲解,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特别是后面的实验与发现和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这两个内容,在生物学没有讲授的前提下,学生在理解遗传学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讲起来有点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对该内容的深广度进行一些自己的主动调控,对成绩稍差的班级可以按上述进程进行教学,而对成绩好的班级可把讨论的时间适量缩短,而对于后面的实例涉及的一些其他知识进行一些简单介绍,进一步促进优秀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其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新教材对概率初始课的设计,不仅让老师节省了不少找资料的时间,并且把本来一堂深奥枯燥的概念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像是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很主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而且在接受的同时,感到这个东西很有用,它不仅仅是数学,而且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很多决策的确定都可以用概率去解释,大大增加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语文·数学·英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课程教学概念范文5

一、概念与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我们在生活认知过程中,对于所感知的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将其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总结概括,即形成我们所说的概念。生物学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认知世界并通过实践活动积累下来的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这些思维形式的表达是由最为简单的概念构成,从另个意义上说,生物学概念也是生物学知识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下称课标)中精选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向生物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包含了概念中的一些原理、规律等知识,核心概念也称为概念性的知识,是与生物学事实相对应的知识,课标中指的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即相当于生物学学习中核心的观点和思想。

二、生物概念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引领的生物学新课程教学始于生物学的概念教学。教师对概念教学的现状如何?以海南省海口地区初中生物教师的调查为例说明。2012年5月对海口地区初中生物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54份,回收率为85.56%,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偏重于传统的生物术语的概念与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知识概念有一定的偏差

在给出几个概念的选项中,88.96%的教师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物传统概念含义,这表示大部分教师经过多年教学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核心的知识、核心概念存在模糊界定,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偏差。

2.抽象性的概念是教师普遍认为较难的概念教学类型

在教学中,56.49%的教师认为抽象性的概念较难掌握,27.27%的教师认为易混概念较难掌握,初中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抽象的现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又不知如何把抽象转化为形象可见,所以把握起来有困难。

3.教师对概念教学方法的了解不多,常用教学的方法丰富度不够

在调查中,66.88%的老师表示看到并学习过概念教学的方法,但在常用的概念教学的前两位方法中,42.21%的老师是通过具体形象感性材料(形象法)进行概念教学,27.92%的老师是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问(设疑法)来教学,方法形式不多。

4.教学效果反馈一般,设疑法、形象法是教师概念教学感觉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自我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考试结果的反馈,只有18.83%的教师认为较好,53.25%认为一般,在选用的方法中,45.46%的教师觉得设疑法最佳,37.66%的教师觉得形象法学生理解起来容易。

三、生物概念教学的建议与方法介绍

课标中指出,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生物学概念知识框架,首先自我要有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二要深入了解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本质,逐渐建立完善概念知识的框架,并能在相应的新情景中运用;其三要了解概念教学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概念的教学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设疑法

在理解问题过程中巧妙地引出概念。设疑就是依据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适用范围条件,依据初中学生的智力理解水平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参考书籍、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度,并确保问题的合理性和递进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2.形象法

使用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等,创设具体学习概念的情境,提供或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新概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影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获取相关概念学习的信息,提高信息传播速率,多角度地向学生传播信息,通过直观形象的情景刺激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交替进行,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作用。

3.谚语法

利用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实例引出概念。很多民间谚语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着,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许多生物学知识都蕴藏在这些谚语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是对生物学中变异现象的很好诠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体现出生物界的食物链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了生物间的制约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谚语恰当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并富有生活乐趣。

4.归纳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这种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特征和规律综合归纳,从抽象的、定性的材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归纳、推理出生物概念。

5.分析法

即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分解,然后加以考察和思索。纷繁复杂的概念充斥着整个初中生物教学,往往一个知识点就包含了很多内容。如果只是归纳概念而不分析,那么得到的概念就会很统一,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想象能力,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不利。利用分析法把概念分解为多个要点,教学实施中逐个突破,伴随突破的进程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对比法

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清楚地进行区分,可用对比法。通过前后的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的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通过不同形式(图表)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易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

7.历史追溯法

通过介绍概念中词源和产生的过程引入概念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概念在文本中呈现的是结论式的定义。教学中,教师多追求的是文字的理解,历史追溯法不仅展示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还包含了科学家们在研究背后的人文精神、思维方法,让每位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科学的发展历程,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具有另一层深远的含义。每个概念的形成都具有其历史来源,追随概念形成的历史踪迹来学习分析、揭示概念的内涵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中重知识、重结论的教学模式,也是目前课标中提倡的在过程体验中建构起概念学习的知识框架。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介绍概念来历来吸引、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概念的兴趣,进而产生渴望揭示概念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概念的学习。

8.概念图法

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连线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关系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网络。通过编制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对比复习。生物学的概念多而分散,有的概念相近,容易混淆,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归纳,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并将相关联系的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某一主题下系统完整的概念图,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学会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概念,形成概念间知识的系统化。

概念教学不仅是概念文字的理解,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一系列智力综合活动去自我分析、消化、整合原认知与新概念相关学习活动相互交织建构而实现。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侧重点也不一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概念理解是概念教学的基础,体会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学会运用才是概念教学的最后宗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2010(7).

[3]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吴礼昌,孙自强.教育理论与方法.海南:海南出版社,2009.

课程教学概念范文6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用科学方法从感觉到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引入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形成。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差,生活经验少,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困惑、迷茫,难于接受,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投其所好,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概念,让学生在故事、游戏、悬念等情境中慢慢进入思维轨道,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短短几句话,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践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是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结论获得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5根小棒、5个圆片,5个苹果、点出班上5个同学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抛开小棒、苹果、人等具体的实物,找找生活中的5,5个手指,五角星有 5个角等,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凡是“5个东西”都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接着通过从第5个、第5行、第5课等序数的意义加强学生对“5”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读写数字“5”,这样使学生把实物与数的认识联系起来,进而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建立起形象鲜明的数的概念。

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抽象出一般概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刚才还热闹非凡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托腮冥想,陷入了思考,有一学生站起来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三角形真的比四边形更稳定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操作实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纷纷借助学具进行对比实验,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四、联系实际运用,拓展概念

学生对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重复。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比较教本应用练习枯燥、重复的通病,组织情境练习既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概念、巩固知识,又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在实践中主动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