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汽车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1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及学习主体意识

1.1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

一份随机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汽车设计》课程只是一门完成学业的必修专业课,至于这门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位置以及对今后从事汽车技术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不突出,工程应用意识淡薄。针对这种现状,课堂教学前期,向学生介绍《汽车设计》课程在汽车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并演示汽车设计知识在汽车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组织学生考察汽车设计公司及汽车生产企业,让学生与工程师座谈,甚至直接接触汽车开发,将一个个鲜活的汽车设计实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展示“用”以促“学”,有意识、分步骤地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

1.2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教学过程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进行学习与认识,任何他人和前人的经验转变为学生的个人经验都有待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接收和积极活动。因此,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改变目前以教为主、先教后学的现状,探索以学带教、先学后教,建立以兴趣、事业、考核为驱动的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参观无锡市汽车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按照车身、内外饰、底盘、电子电气等区域,有序摆放各种型式汽车的零部件,其中总成均拆解至零件状态。多媒体投影播放汽车开发的各个流程,比如油泥模型的加工、汽车整车碰撞等内容。这种实物展示、电影演示及现场讲解相结合的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汽车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和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程教学时,通过介绍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与先进工业强国在产品开发等核心能力上的差距等,有意识激发和引导学生献身民族汽车工业的志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章节及知识点,改变以往讲授在先,学习在后的程序,建立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对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教学考核体系的完善创新

汽车设计传统考核体系是以课程考试为主,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一般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而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出勤所决定。因此,养成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考完即忘的现象。教学探索需要进一步融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考核等内容,改变目前以书面试卷考试为主的评价形式,建立面向工程应用能力的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

2.1加大平时考核权重,注重工程应用能力锻炼

加大平时考核力度,设置具有较高学术难度的题目,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结合任教老师所承接的企业科研课题,布置课堂作业。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评判,例如进行汽车底盘某连接支架设计。尽管这是一个很小的普通零部件设计,但如果要满足实际工程应用,必须多方面考虑:1)材料的选择;2)冲压成型工艺可行性;3)安装孔位的合理性;4)提高零件刚度的方法(通过起筋、翻边的方式);5)轻量化措施(裁去冗余、应力较少部分)。设计构想完成后,画出工程二维图,进行尺寸标注,编写技术要求等均存在较多的工程实际要求。这样一个小的具体案例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大家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连接支架需要考虑这么多因素才能真正满足工程需要。同时,针对这个案例,还进一步组织和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CAE仿真分析,分析其刚度、强度和模态特性,进一步优化设计。结合教学进程,类似训练贯穿于整个学期,至少实施5次以上,最后综合评定学生平时成绩。

2.2强化课程设计功能,“真刀实枪”操练技能

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汽车设计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强化课程设计功能,“真刀实枪”操练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课题从汽车企业实际需要筛选出来,严格按照汽车零部件设计的实际研发和制造标准要求学生。对于学生课程作业,尤其是零部件图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考评,并选择优秀学生作业,进一步指导使课程设计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技术文件。

2.3完善期末考试内容,确立工程应用导向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的知识进行笔试考评。研究进一步完善期末考试内容,试卷客观题75%,主观题25%。客观题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主观题则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评分标准多样,答案也不唯一固定。通过增加工程实践为内容的考核题型,确立学生“学以致用”导向。

3探索高效的学工合作模式

学工合作模式是指学生的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前期在学校进修完必要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后,安排到企业生产、研发现场学习有关项目的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产品开发等课程,由企业实施职业教育。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思维方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也起到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3.1发挥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工效模式中,企业实习期间的实习计划由企业制定,考核由企业完成。虽然学校也配备带教老师,由于认识不足,学校指导老师易于产生“放羊”的思想,最后会出现企校双方都放松,导致学生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期间学校老师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当前学生实习情况,搞好学生培养需要和企业利益的平衡,并与企业导师共同把关学生日常实习成效,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并使企业乐于接受,参与共同培养。

3.2加强指导,力争对企业生产有所裨益

目前,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大多生产、研发计划紧凑,由于学生欠缺工程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尚未毕业的本科大学生很难给企业提供有益的帮助。企业工程师经常抱怨,“教会学生所花的时间比自己亲自做的时间更长”。另外,企业还要承担安全教育、日常管理等事项,导致企业对学生前来企业实习实践的积极性下降。针对这种现状,应加强对学生指导,力争对企业生产有所裨益,以期符合校企双方长远合作需要。实践证明,只要岗位合适,管理得当,指导得力,达成这个目标是可以的。例如,将学生安排至汽车企业研究院工作,并指定具体专业工程师负责。这样工程师在处理日常研发工作时,必定会安排学生相应的工作,学生可以从简单文档工作入手,在校企双方导师指导下,逐步增加日常工作的“技术含量”。学生只要付出力所能及的有效劳动,就会得到企业的肯定。当然,如果能够将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毕业课题来自实习过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实习成效。因此,高效率的学工合作模式有利于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4汽车设计第二课堂的培育与拓展

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参加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对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来说,第二课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某汽车设计公司应届毕业生使用情况反馈,同期录用的30人中,在校参加了大学生汽车方程式赛车竞赛的学生明显表现出更快的专业适应性,更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诚然,一个亲自动手参加赛车制造的学生,如制造赛车车身骨架的学生,必然对焊接、冲压、机加工工艺以及不同加工形式对车辆尺寸的控制影响、制造成本等均较一般普通学生有着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参加赛车小型发动机性能调教的学生,不管最终调教的产品如何粗糙,只要学生尽心参加,并得到有经验老师的悉心指导,一定能体会到汽车性能的细微差异和产品开发的乐趣和艰难,为以后从事更高水平的技术活动建立良好的基础。

4.1建立第二课堂的长效机制

学校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第二课堂的长效机制,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使其与第一课堂处于同等地位。

4.2建立激励机制,利用多方资源

提高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主动性,筹措稳定的经费来源。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提高企业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科技竞赛时,可以与企业联合参赛或冠以企业名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出钱出力,共同筹办学生第二课堂的多赢局面。

5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改变《汽车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工科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构建并完善教学、考核的工程实践平台,形成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赵振东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