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交流与合作范例6篇

家校交流与合作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1

【关键词】高校 交流与合作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极化。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跟上国际教育的脚步。这便需要各高校在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开始于国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主要就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希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以上均为本人的个人观点,希望同行能够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2

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形势而言,新时期国际政治的多元化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国际政治的频繁交流带来了文化上的深入交流,国际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形势,这就要求国内高校利用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水平。[1]从国内形势而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国内发展形势日益稳定,正是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时机。高校应把握这种有利的形势,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多“走出去引进来”。

1.2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时代大潮下的必然选择,更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其次,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展示、传输给其他国家,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最重要的是,新时期深化高校国家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国内高校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术知识和教学管理经验,让国内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2]

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2.1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

环视国内高校教育的现状,已经有一大部分高校将国际交流与合作设定为了一项长期目标和基本任务,并具体讨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正在着手推行。很多学校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专门办公室负责筹划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有些高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留学生管理中心”,以促进国内外学生的交流学习。

长沙明照经贸外国语专修学院(以下简称我学院)从2007年设立“国际交流科”,后又于2009年升级为“国际交流处”,主管学校的对外交流事务;负责我学院外籍教师在华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上的相关事宜;负责学院学生赴海外留学和赴海外工作手续的办理工作。

2.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喜人

自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被提上日程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学习范围也从传统的中文学习扩展到了经济、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国内高校也不断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力求突破传统模式的枷锁,这些成就都为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打下了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2010年开始开设“日本人中文学习班”,每年都会有数批日本人来学院短期学习中文。通过这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我学院不仅深化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也拓宽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给我学院的学生提供了更宽的海外留学以及就业的道路。比如说,2013年来我学院学习中文的日本G.TRY Co.LTD的董事长合田阳一先生,在我学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中文学习。通过这段时间在我学院与日语系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合田先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学院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他在课间交流日语,提高日语口语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学习期结束后,合田先生提出愿意给我学院学生提供在深圳分公司实习和毕业生去日本工作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了我学院学生的就业渠道。

3 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措施

3.1 创造独特优势,与国外学校强强联合

尽管目前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它们却没有找到与国外学校交流与合作的切入点,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院校没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国内各大院校应该挖掘自身优势,并以此吸引国外院校的目光,与国外院校创办合作项目,强强联合最终达到共赢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自己在某学科优越的师资力量,与国外院校联合创办该学科的科研项目,将自己的优秀教师与国外院校的优良设备结合,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我学院作为长沙市最具历史的一所外国语专修学院,日语是我们的拳头学科。日本的动漫产业举世闻名,我国有很多学生从小是看日本的动漫长大的,对日本的动漫很向往。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充分挖掘学院自身优势,与日本的动漫学校以及动漫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打造了学院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信息日语。2010年,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与日本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合作,参照对方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在我学院创新性的设立有日本特色的信息日语专业。学生在中国取得国家认可的成教或者自考大专学历以后,可以直接升入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同时,我学院与日本东京TypoArt Planning Co.Ltd的董事长松本忠先生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为我学院信息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开辟了海外就业的渠道。

3.2 打造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践行者,要想让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到学校各个层级,就必须练好教师这一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队伍。首先,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国外进修、访问、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及物质奖励,提高高校教师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4]其次,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组织学术交流座谈会等形式聚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资源。最后,各大高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2011年7月,我学院国际交流处选派优秀教师魏春燕老师和周琪老师赴日本TIJ东京日本语研修所进修2周。主要目的是学习TIJ的直接教学法。魏老师回国后将在日本学习到的直接教学法运用于学院的日语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快速掌握单词和语法。魏老师的良好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为此,魏老师于2011年被长沙市教育局授予“长沙市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博雅奖”。

2015年4月,澳大利亚四川健康与养老职业教育培训论坛在成都召开。这与我学院正在筹划开设的“护理日语”专业的方向不谋而合。笔者作为学院国际交流处主任亲自赴成都参加了培训。

在加强教师学科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教师对国外文化和习俗的认识,使教师掌握接待外宾的基本技能,使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在外宾面前表现自如,将中国文化和学校理念顺畅、准确地传达给外宾。从2011年开始,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在学院开展了“全体教职员工学外语”活动。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由国际交流处牵头,给非外语教学的教职员工教授外语的基本用语。不管是计算机教师、语文教师,还是后勤、学生处的教职工,甚至是看门的大爷、打扫卫生的阿姨都学会了最基本的日常用语,能够用外语跟外宾问好。

对于专门负责外宾接待的教师而言,在掌握外宾接待的基本技能基础之上,还必须对国外知识做到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在外宾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接待外宾的时候不会因为知识面狭窄和马虎大意等原因怠慢了外宾。2012年7月,我学院东京事务局的积田吉起局长在国际交流处的邀请下来到学院,给国际交流处的教职员工做题为《报告商量联系》的报告。介绍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的工作方法,使国际交流处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接待质量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

3.3 简化出国手续,方便学生“师夷长技”

就目前国内院校的出国程序而言,不得不提的就是出国手续复杂,很多学校的学生想要出国需要从学校和户籍地所在地往返很多次,这样的弊端对国内学生出国深造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出国之前对学校留下更好的印象,国内院校应该适当简化出国手续,明确出国需要提供的证明文件,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方便。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设立之时开始,就致力于给学院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出国服务,实行“一对一”咨询,定向外派服务等。从2010年至2015年,我学院通过国际交流处出国留学的学生达到300多人;出国工作的学生达到500多人。学生留学的国家有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学生出国工作的国家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自2008年湖南省商务厅授予我学院“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至今,我学院获得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10年度长沙市外经合作先进单位”“2011年度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优秀基地”以及“2012年度长沙市对外劳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3

20世纪80年代,从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开始,高校教育便向着国际化发展,各高校把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向都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参考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和学校自身情况,引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但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了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跟得上社会的步伐,输出的人才可以具备国际视野,具备长期可雇佣能力,民办高校都要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 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 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 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 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 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外事的工作是需要很大资金的,要想使外事得以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必然要增加经费的投入,所以民办高校要与国家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助,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尽快的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用到的实验设施,还要将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实时的了解国际信息,更好的学习。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4

一、中国-东盟交流的基础与前景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历史悠久。历史上东盟国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影响较深,中国也吸收了东盟国家的优秀文化资源,因此,中国和东盟在文化上有许多相似相通的共性,这些都为中国东盟之间的各种交流提供了浓重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了18亿人口。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各个领域的交流日趋活跃,不断深入。中国-东盟加强沟通交流,增进互信互利,已成为主旋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将不断向前推进,势不可挡。

二、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交流的优势

(一)广西高职院校独享区位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借助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服务的作用,积极发展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广西高职院校可根据地区经贸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力开展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的交流发展,这是其他省份高职院校所不可比拟的。例如,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都从本省区高校选拔大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参与会务服务和管理,这就为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交流提供了平台。

(二)广西与东盟山水相连,在语言、民俗、饮食、农耕等多方面存在近似文化,加上地理、气候接近,沟通交流起来更加方便。据考证,广西的壮语言跟越南语、老挝语、泰语等非常相似,民间交往频繁,在民俗、饮食、农耕文化乃至地理、气候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非常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发展。

三、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首先,很多高职院校都把目光集中在扩大招生、扩大学校规模上,造成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很多领导和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只要教好学生一门技术就行,没有必要花太多的钱搞文化建设,这种错误认识严重的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很多高职院校至今没有建设与中国-东盟交流发展相配套的校园文化,这既不利于中国-东盟的交流发展,也使学校自身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阻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首先,高职院校中部分学校是从中专学校演变而来,本身基础建设就不足;还有部分学校急于扩大招生,把钱都投入到了新校园、新教室、新宿舍的建设上,忽视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优化。物质文化建设的缺失,割裂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步性,致使校园失去了育人功能。其次,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未能与中国-东盟交流发展相对接。目前高职院校很少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建立友好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也缺乏东盟要素。

四、如何加强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转变理念,提高认识。广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开放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原则,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学术氛围、研究氛围。伴随中国东盟各个领域交流的加强,无论是我国还是东盟国家,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将大幅提升。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应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针对中国-东盟交流发展的客观需求建设自身的校园文化。开设能够服务中国-东盟交流的专业和课程,举办东盟各国形势发展讲座或民俗讲座,组建研究和宣传东盟各国文化的社团等。

(二)加大投入,建设富有东盟特色的校园文化。广西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资金不足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随着我国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出台,各级政府和地方财政也加大了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高职院校较大的扶持。广西高职院校一定要借助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契机,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在不断加大校园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校园环境,凸显其育人功能的同时,投入资金营造东盟文化氛围,并为研究和宣传东盟各国文化的社团活动提供资金,鼓励其创新发展。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 家校合作 问题 对策

20世纪80年代起,中小学家校合作在我国产生并逐步得到发展,无论是简单的老师和家长一对一交流,或是家长会的一对多交流,又或是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多对多交流,均带有家校合作的影子。实践证明,中小学家校合作运用得当,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对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对策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的含义及重要性

所谓家校合作,就是作为教育体系中两大承担重要任务的不同主体――家庭和学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以沟通交流为主要渠道,以相互配合为主要载体,共同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力,以促进学生在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身心健康发展。

1.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加强教学效果

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标志之一,就是家校双方拥有畅通交流的渠道。学校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交流能力、优点缺点等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庭中的相关表现内容反馈给学校,双方能够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学校教师的指点下有步骤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学校,家长还可以根据获知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有益的意见建议,这样更有助于加强教学效果。

2.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创优成长环境

在学校中,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拟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计划,这样就难免产生有的学生认识不全的问题。而在家庭中,对学生最为了解的当属学生家长,而且每个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规划、成才目标等均不同,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良好的家校合作,能使这种差异逐渐缩小,达成学校教学和家庭培养之间的最优化方案效果。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调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调。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过程中,占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其次是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业余爱好、心理健康等则较少提及。尤其是在中考、高考等升学压力下,家庭更为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否达到正常水平,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能够给予学生较高质量的教学。而学校对于家庭的了解,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是否在家庭中完成课下学习。这种以学习为核心的交流内容,至今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此外,家校合作的方式,目前看来仍然是以家长会为主,或者学生家长主动寻找教师进行询问,或者在有需要时教师在电话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须知,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大环境下,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并不足以让其中任何一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家长会这样的方式也仅是对学生中间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沟通,对于学生本身则难以深入分析。这样单一的方式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2.学校和家长的自身定位不明晰

在目前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均对自身的定位有着一定的误差。诚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无论是从实践性还是专业性上来讲,学校都应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校在家校合作中处于支配地位。有的学校俨然成了发号施令者,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有的小学为学生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超出学生现有水平,最终只能由家长代劳。而家长对于自身定位也有偏差,有的家长认为,学习主要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做好后勤保障就可以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又或者学生在学校遇到了一些问题,家长也将全部责任推卸到学校身上,而不是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相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1.建立完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如家长委员会就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但是如何让已经建立起的家长委员会更好的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对于学校而言,要真正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生的整体教育体系中,让家长委员会参与学生教育的规划和管理,赋予家长委员会对于教学管理和师资力量管理评价的权限。对于家长委员会而言,要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吸收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家长进入委员会,并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参与进学校的日常管理,并且加强对于学校教学方面的监督。同时,家长委员会还要多加配合学校对于学生成长的主导任务方向,在学校的指导下完成家庭教育。

2.畅通家校合作的沟通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智能化,许多学校和家长开始探索利用QQ、微信、网站等及时进行沟通互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家长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等,既便于众多家长之间的有效交流,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将学校的教学计划等诸多内容又好又快地进行公示,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如学校组织家长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家长见面会,以及组织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一对一交流。交流见面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家校合作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6

(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摘要:介绍了广东技工教育近年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探索实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广东技工教育如何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提出了建议意见。

关键词 :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05-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作为与市场和产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更是走在教育国际化的前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近年来积极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新领域,大力加强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推进实施了“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等方式,与德国、新加坡、奥地利、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促进我省技工院校享有海外优秀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确立以职业教育先进国家为标杆,大力提升技工教育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广东省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及培训课程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教育发展(广东)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民工培训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入实施,广东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在政府层面的交流互访、校际交流合作、师资培训交流合作、学生交流互换、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多年来从事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见证了广东省技工教育近年来在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必要对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梳理、总结和思考。

广东技工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探索

自2009年推进实施“双百双向”培训交流计划以来,广东技工教育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教学改革新思路,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新加坡公共事务对外合作局(SCE)、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培训部、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奥地利文化教育部职教司等机构成功签署多项合作意向书和备忘录。积极推进惠州市技师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TAFE科技学院合作办学,引入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推动我省技工院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探索实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交流合作国家(地区)和机构日益增多

从2004年开始,广东就开始与德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后逐步发展到与新加坡、奥地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等国家合作,合作的单位既有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也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跨国知名企业。

(二)合作项目载体及合作内容丰富

目前,广东技工教育主要以四大项目为主要载体展开国际交流合作,并且随着项目深入实施合作内容愈加丰富。一是“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即选派300名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同时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引进100名职业教育专家来粤任教和讲学。目前已提前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二是广东省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及培训课程项目。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广东成功引进奥地利政府货款1800万欧元,为我省8所技工院校购置先进的奥地利数控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这8所院校的数控专业教师提供了国内和奥地利的系列培训课程。三是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教育发展(广东)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利用外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其贷款额度为两千万美元,主要用于提升3所项目院校(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和阳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办学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培训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改进学生评价和教学评价体系,并提供贷款进行土建和采购教学实训设备。作为我省职业教育领域第一次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资金的项目,从2009年实施以来,在各方面的重视与关心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但建筑了实训大楼,购买了实训设备,更重要的是吸收借鉴了国外丰富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对推动我省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促使职业教育培训系统更好地满足学生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四是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民工培训项目。农民工培训项目使用世行贷款3500万美元,由省人社厅以转贷的方式择优选取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云浮市技工学校3所技工院校为项目执行单位。项目通过促进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培训课程,提升培训服务能力,改善教学培训条件等活动,扩大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项目于2013年9月启动实施,预计2018年底完工。

此外,自从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广东的技工院校以世界技能大赛为交流合作平台,向世界技能顶峰冲刺。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与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世界技能大赛中英选手热身赛。作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和“CAD机械设计”两大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此平台与英国海泊里学院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探索在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竞赛方面的双赢合作。

(三)合作形式多样

政府之间的交流互访 借助广东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友好省州关系,近几年,广东与国外机构之间的交流互访愈加密切,政府之间高层领导的交流互访推动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签署和深入实施。如2010年有关省领导率团出访了德国、奥地利和冰岛,促成了广东省人社厅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职教合作项目协议的签署。2011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成功访问德国,对粤德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合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校际交流合作 加入WTO后,我国做出了开放教育服务领域的承诺,是全世界对教育服务贸易做出承诺的47个国家之一;中国职业教育是最先开放的教育服务贸易领域,国外教育机构纷纷进入中国,抢占教育服务市场。广东也不例外,如澳大利亚北部TAFE科技学院与中山市技师学院、珠海市技师学院的合作,大都会南部TAFE科技学院与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和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的合作。

教师培训交流合作 面向世界招聘师资和经常送本国教师出国培训是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教师视野的重要方面。广东技工教育推进实施的“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就是很好的范例。到目前为止,已选送六百八十多名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新加坡和香港等职教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同时,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引进一百多名职业教育专家来粤授课和讲学。通过双向交流学习,为广东技工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职教理念的优秀技工师资人才。

学生的交流互换 如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与韩国湖南大学和昆士兰州大都会南部TAFE科技学院的服装专业交换生计划;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与美国英卡奈特大学的“1+3”合作国际本科衔接办学项目,学生在华立学院学习1年的国际认可的公共、专业课程和英语强化课程后,成绩合格者申请到英卡奈特大学衔接其本科课程继续深造。

中外合作办学 目前,广东技工教育主要的中外合作项目有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与香港职业训练局,惠州市技师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珠海市技师学院、中山市技师学院与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北部TAFE科技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

校企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技能人才 我省个别技工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与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国际化技能人才。如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与佛山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合作,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MTU)的合作。通过利用跨国公司的管理、技术优势,为师生提供一流的研修、实习基地,让师生深入到这些世界知名的企业内,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市场运行机制、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运行模式等。这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对学校的教学改革都有重要的作用。

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的实施,我省技工院校积极吸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技工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形成了教育国际化初步理念,但对国际化教育内涵认识不深。二是师资队伍初具国际视野,尚缺乏较强的国际教育教学能力。三是技工院校积累了对外交流的经验,但处于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广东技工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依然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合作内驱力不足,合作模式单一

广东技工院校近几年注重招生,规模发展有余而内涵创新发展明显不足,很多院校更是腾不出精力去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而且广东技工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更多是被动的,更多是为了贯彻上级的指示要求而开展的,内驱力明显不足,领导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技工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表面、零散,而且合作模式单一的状态。问题集中在:一是选派教师赴国外培训交流学习,尽管派遣的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也由于教师外语水平不高、培训时间较短等原因而难以收到成效;二是接待一些国外考察团来访洽谈合作项目,但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英语基础较差以及签证难等问题,往往使合作项目难以最终落地。

(二)政策与管理缺位,合作层次不高

目前,国家的对外交流合作政策较为严格,因公出国考察培训严格控制组团。广东技工教育虽然近几年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但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出台和管理服务方面仍然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不健全,几乎没有一所技工院校设立专门的交流合作管理部门,也无专人负责。国际交流合作经费不足,管理乏力。因为政策和管理的缺位,导致目前有些技工教育国际合作项目跟踪和管理不到位,合作层次也不高,仅仅停留于教育代表团互访、选派教师境外培训交流和邀请国外职教专家来粤授课等方面,很少有学校在专业合作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等内涵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三)国际交流发展缓慢,合作效益较低

尽管近年来广东技工教育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但在师资出国培训进修、聘请国外职教专家来粤授课讲学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如2012年全省仅派出145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培训,而且多为1个月以内的短期培训。在聘请国外职教专家来粤授课方面,也比较依赖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不定期资助派遣教师,去年仅派遣5名专家来粤授课。很多学校都没有能力花大价钱去聘请国际职业教育高端人才。由于文化差异和国情不同,双方对合作项目的理解有出入,导致项目停滞不前。如广东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职教合作项目进展就不够理想,比起上海和南京等项目就要落后得多。又如世行贷款职教发展项目,有的学校目前土建资金还未使用,绩效较差,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合作效益。总体看来,国际合作项目启动速度较慢、合作层次不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普遍存在。

广东技工教育加快实现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要列入广东技工教育的中心工作,各技工院校要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一)观念和行动上要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交流合作能力

我省技工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要认识到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国际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技工院校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国际交流合作对技工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对下一阶段的合作进行全面规划,以实际行动重视和支持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政策和管理制度。各校要完善外籍教师的聘请和管理、合作办学的收费标准等相关国际交流合作的管理制度,省厅要出台《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规划》,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和优先推进的合作领域。二是建立机构和人员保障。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技工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成立层次和职责分明的国际交流合作专职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各项国际合作工作。三是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无论是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还是聘请外籍教师,都要花钱,没有充足的经费很难保障合作项目的开展。要建立技工教育国际合作经费的多元筹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资助、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和个人出资等方式的作用,确保各类合作项目顺利开展。此外,技工院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缩小与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差距,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水平。

(二)加大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力度,以重点合作项目带动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针对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层次较低的问题,我们要大胆探索,开拓技工教育多元化的合作领域,在巩固原有“送出去”和“引进来”师资培训交流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可大力探索合作办学、缔结姊妹学校、校企国际合作、课程开发合作等项目的可能性。针对文化价值差异问题,要加强对国际合作交流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外事纪律教育,培养跨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意识。同时,最关键的是要大力支持国际交流合作重点项目,如“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项目、世行贷款职教发展项目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充分引进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和世界银行等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依托一所有实力的技师学院建立国际交流合作示范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引进国外专家长期驻校工作,从而以重点合作项目整体带动、辐射和提高全省的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三)坚持以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为标杆,加快实现技工教育国际化

推进对外合作办学 鼓励支持我省技工院校与境外知名职业院校合作,实践“双元制”和“教学工厂”职教模式、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开展学术交流和师生交流等。积极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组建“粤德技工教育合作联盟”,推动我省技工院校与德资企业合作办学。鼓励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探索技工院校毕业生海外实习、就业渠道。

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参与机制 加强世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研究,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培养世界通用技能人才。依托我省优质技工院校,按照专业分类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基地和集训基地,承担世界技能大赛人员选拔、选手集训、培养世界技能大赛指导专家、承接世界技能大赛等。

参考文献:

[1]黄华.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45-48.

[2]陈昌贵,谢练高.走进国际化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彭未名.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熊倪.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途径创新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