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例6篇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特点;发展趋势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网络时代下的特点

1.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

新时代的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报刊、电视、新闻广播,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平台与空间价值。传统媒体拥有着宽广的群众基础,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传统媒体有着雄厚的品牌意识,经济效益突出,其广告经济利益、平台社会影响力大等等,如电视媒介受众范围广,信息真实可靠,用户可信率高。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受众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受众的用户多为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他们不懂网络,不太会使用新媒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2.网络时代的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之上应运而生的新媒介,例如移动通讯、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充满着活力与激情,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网络互动及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前日发生、明日见报的时间差,但是新媒体也存在着各种弊端,新媒体信息传播虚假性不断出现,各种造谣、丑化、虚构等事件不断出现,负面现象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管不到位所引起的。

3.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需要融合,需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互联网时代是信息高速集聚与传播的时代,传统媒体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媒体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弊端,所以借助新媒体可以加速媒体传播力度与扩大范围,增强信息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例如140字的微博短语,短短几句便可以说明信息,转发之快、传播之广是传统媒体所做不到的。但是,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严格的监管制度,在信息传播快的同时也存在真实性不稳定的因素,新闻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也无法全面展开,所以在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时,也要增强全媒体时代的相互融合,扬长避短。

二、媒体发展道路中的机遇与挑战

1.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的机遇

新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媒体插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突破了纸质行业的媒介弊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流通弊端。新媒体借用互联网,赋予媒体更多的广而告之的魅力,增强了媒体的多元化与经济价值,也加速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受众群体,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到平民百姓、社会群体,用户多、范围广,但是传播速度却没有新媒体迅速,所以传统媒体可以借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2.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虚拟网络时代的发展产物,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媒介手段,伴随互联网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融合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行业,需要突破传统媒体行业时间与空间的滞后性,新媒体行业需要增强新闻媒体信息的真实性,深度和典型的报道增强客户群体的受众范围,增强媒体行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参与。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需要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地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媒体发展趋势

新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互联网的“高铁时代”,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要有全方位的媒体做依托,融合媒体的发展需要借助互网这个媒介,才能更为高速有序地发展与进步。未来的全媒体发展需要借助行业的发展规则,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如: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慢,客户趋向老龄化,缺少受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管理制度严格等;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多趋向年轻化,用户之间互动频繁。《半月谈》《人民日报》《光明经济日报》等等报纸杂志,不仅有纸质的报刊,也已经出现网络杂志、手机客户端、微信公共平台等。电视媒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电视中,如CNTV研发的网络电视、PPS网络电视、QQlive、UUSee网络电视、数字媒体、云电视等等。多元化的网络电视与传统的电视台同步播放,扩展了受众群体,增加了与群众互动的平台,增加了客户群体,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发展需要依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合的媒体发展模式,创造适合互联网要求的新融合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范明献.传统媒体对网络时间的舆论引

导.重庆科技院学报,2010.2.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有利有弊 精心准备 克服不足

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日益提高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英语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发现,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利有弊。只有运用得当,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把电视机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互动功能结合在一起,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多媒体教学信息量的增加、学生视野的扩大,学生将会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兴趣,自己进行学习,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随之提高。

但是,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多媒体教学淡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淡化了教师的举止、表情等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同时也淡化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当前日趋淡化的师生感情更加淡化。这是因为,网络资源丰富,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容量大,可以加大教师授课的信息量,这对于教师讲深、讲透、讲全教材,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由于课堂容量大,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电影院,把自己当成“放映员”。这样一来,教师就成了多媒体的操作者,学生则成了多媒体的观众,鼠标代替了粉笔,课件代替了板书,录音代替了教师的领读,这已经成为多媒体课堂的主流。教师由“主导”演变成了“主放”,学生由“主体”演变成了观众。教师不再担心板书不规范,不再担心自己发音不正确。作为学生,再也模仿不了老师优美的板书,只能模仿教科书和幻灯片上呆板的字体;再也聆听不到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只能机械地跟读多媒体录音。

为了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摆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方式教学的关系

因为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我们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手段、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媒体,包括使用板书、教具、录音机等,取长补短。所以既要看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优良传统,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教师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使二者在英语教学中扬长避短、相辅相成,达到使学生既愿意学又能学好的目的。

二、精心准备,制作精致课件

对于需要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参考优秀多媒体课件,精心准备,使多媒体课件既要紧紧围绕教材,又要克服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还要具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赏心悦目、乐于接受、通俗易懂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粗制滥造、过于花哨、使用不当或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用,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在多媒体课堂上,要以多媒体课件为主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3

关键词:商业化;不可避免;益处;弊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58-01

一、媒体的商业化发展

“中立的把关人”,“客观的反映者”,新闻媒体,被新闻专业主义冠以具有如此雅号,肩负着“社会公器”的职责。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要处于独立的、中立的第三者位置,不依附于任何政府或利益集团,也不为它们而服务。兴起于西方的媒体,在西方新闻媒体的旧格局中也在尽量保持这一行为准则,履行的是“公共服务”的目标。在此环境之下,拉斯韦尔赋予了媒介三功能: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遗产继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府对广播电视执行了基本一致的政策取向:强调广播电视的公益性,防止其过度的商业倾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府对广播电视执行了基本一致的政策取向:强调广播电视的公益性,防止其过度的商业倾向。

然而,20世纪是一个政治、经济风起云涌的动荡年代,对媒体的改革影响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私有化浪潮席卷全球;东欧剧变和美国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革命”掀起巨浪;媒体受众大幅增加。随着媒介更多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影响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媒体与广告商、赞助商相互合作逐渐增多,在盈利方式上,以广告为主的模式逐渐形成。在叶海亚・伽摩利珀主编的《全球传播》一书中,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广告才是媒体中唯一重要的内容,其他节目的设置都是为了把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让他们收看广告。商业化让媒体有利可图,做大做强,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影响着受众的议程甚至想法和取向,从而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同样,操控媒体的人则很难保证不利用自己的权力谋求私利,或滥用权力;在受到商业化能长生的巨大利益驱使之后,媒体无法再像过去一样出于承担“守望社会”职责的目的,尽量公正客观地报道事实;媒体节目的内容、新闻的选择和报道的方式都走上了有目的的、商业化的趋势。而媒体的职责也在拉斯韦尔三功能上增加了“娱乐功能”和“刊登广告”,而这两项功能甚至比最初的三项更加受到媒体关注。

二、媒介商业化的利弊

从辩证的思维来看,媒介的商业化这一不可避免的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与很多问题一样拥有着让人又爱又恨,既难以割舍又很想摆脱的两面性。

首先,它给媒介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商业化带来收益,也就是资金。而资金是媒介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媒介做大做强的先决条件。以美联社为例,它在新闻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来自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并把它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在115个国家拥有240个驻点。于1875年第一个租用新闻电报电缆,1980年使用第一颗卫星,1994年作为第一家使用数码相机的通讯社…这些都是由收益和资金作为保障的。虽然美联社的成功不仅于资金和设备上的先进,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最近几年做大做强的新华社,能够遍布世界各地同样需要斥资巨额的先决条件。所以,商业化给媒介带来的收益与之做大做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媒介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欧的私营媒体竞相出现,美国媒体也放宽管制,私有媒体开始于公共媒体出现激烈竞争。频道和节目内容都出现大幅度的丰富化,使得传媒市场出现一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第三、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资金支持。信息时代,卫星、网络和计算机等设备是传输信息、出版报刊和制作节目的必要条件。在资金的支持下,媒体采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甚至改变了传播的模式。媒体的实力得到大力提升。第四,这种竞争带来了意见的多元化,声音的多元化。有了竞争就避免了垄断,而在媒介市场中,则是避免了思想和意见的垄断。媒介为受众塑造着拟态环境,如果没有竞争那么就会出现受众只听“一家之言”的结果,拟态环境也由一家之言而塑造。这样,无疑对信息的透明度、受众的知情权都是一种伤害。但是在充满竞争的媒介环境下,竞争使言论有了更自由的市场。

另一方面,媒体产品确实具有商品性,但它是特殊的商品。对一般商品而言,竞争会导致商品的价廉物美,但媒体却会走向其反面,竞争会使媒体品格低下,走向庸俗、低级,带给人们的仅仅是感官的刺激。它具体的负面效果是:

第一,新闻媒介失去“社会公器”的责任感,为追求商业效益而放弃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客观公正。在商业化的运营下,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红包新闻、有偿新闻、封口费破坏了应有的规范单纯的媒介环境。因为商业化运作而获得较大权力的媒体还会利用垄断优势利用媒体达到私人目的。比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甚至可以操控总统竞选。

第二,媒介内容日趋娱乐化、庸俗化。为了迎合中下阶层大众的欣赏口味,以此获得发行量和收视率从而获得广告,报纸和电视等各类媒介都在调整内容结构。报纸上刺激性的社会新闻,比如,娱乐新闻大幅扩版,20世纪出现了新闻娱乐化“三大事件”:“辛普森杀人案”、“戴安娜之死”、“克林顿丑闻”,其关注度和炒作程度超过了大多数硬新闻。电视节目则把许多社会话题娱乐化,节目互相抄袭,比如某一档相亲节目流行起来,其他各频道纷纷效仿,内容别无二致。导致虽然电视频道众多,但是节目类型却甚少;而且大多数节目都出于单纯的娱乐目的,缺乏积极意义。虽然娱乐的确是媒介的功能之一,但是却被过分放大了。

第三,信息芜杂,难取精华;价值观多元化,缺乏核心价值观。在谈及媒介商业化的优点时,笔者曾提到商业化带来的竞争为媒介带来多元化的声音。但是这种益处同时引出它的弊端,那就是信息爆炸,和价值观混乱。信息爆炸使得信息处于这样一种危险状态:大部分信息都将成为垃圾信息,受众必须要依据自己的见识剔除糟泊,取其精华。同时,不同的声音就会传播不同的价值观念,媒体可能为了抓住受众眼球,或引发社会的关注,从而提高收视率和关注度,故意放大和强调一些不符合主流观念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设置受众的“议程”。虽然媒体并非“宣扬”这些价值观,但它们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或者使受众在心里将整个社会刻画成以错误价值观为主导的图景,这样对整个社会导向和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是没有益处的。

第四,娱乐节目西方化。西方国家的综艺节目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当时还是以问答和竞赛等形式进行。发展到今天,已然比我国超前很多。所以我国的娱乐节目有很大程度上是在效仿西方,甚至直接从西方购买版权。比如《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墙来了》等游戏节目,都是完全照搬西方综艺节目模式,几乎没有中国创意。这样的照搬可谓是省钱省力,拿来别人已经成熟的而且成功的模式,好过自己经过挫折和努力摸索出新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是缺乏独特性的,几乎是商业化的普适模式。如今,我国已经意识到文化霸权的可怕之处,中国也在克服文化渗透和文化腐蚀,同时也在努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那么首先就应该注意让中国受众习惯于西方化娱乐的问题。这样的节目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却不应占据电视娱乐市场的全部江山。我国更需要的是本土化,中国化的媒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媒介的商业化真是令人又爱又恨,而欲罢不能。它是媒介做大做强的根本保证;它是媒介百花齐放的推动者;它是意见多元化的维护者;它是媒介科技化的发动机。然而,它又是媒介“社会公器”的毁灭者;它又是媒介娱乐化、庸俗化的煽动者;它又是信息爆炸的催化剂;它又是娱乐西方化的传教士。既然商业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么如何权衡利弊,维持平衡;如何让媒介商业化为我所用,尽其所能;这将是我国媒介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网络媒体;特点

新媒体,是指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和第五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各有特点,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彼此不断地相互渗透、兼容、融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一、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优势

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带有革命性的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迅猛进展,社会对新闻信息需求剧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

1、多媒体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进行新闻传播,打破了与传统媒体之间所有的界限,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改变了报纸、杂志等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是新闻传播的巨大进步,使得新闻能够在视听等方面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实现了新闻多媒化的信息传播。

2、双向互动性。传统媒体将新闻信息硬“推”给受众,而在新媒体上,受众可以按自己意愿进行选择,“拉”出所需新闻信息,彻底改变了“传、受者”的关系。受众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人际”传播信息的状态。新传媒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有效快捷的沟通。但在新媒体上,从先进的信息技术上讲,能够做到人人都可以信息,可以浏览信息。

3、信息容量巨大。新媒体提供了受众接受更多新闻信息和自愿新闻信息的机会,实现了社会化新闻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突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信息滞后和不全面的缺点,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由传播者到受众的单方向新闻传播模式。我们可以实现通过制做相关新闻、再制作新闻专题、在制作新闻资料,一步步地把由新闻引发的社会效果做得完整而且深入。除了新闻信息容量大之外,新媒体还有很多其它特点,比如:可以准确快捷的查询以前的新闻信息、查询相关的新闻新闻和背景材料等等都非常方便。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类第一次能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间,人与人之间进行新闻信息的自由传播和交流。受众可以在新媒体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跨越时空地同在线的任何人进行新闻信息交流,聊天通话、视频播放、文字谈话、群体讨论等等,方式不限。新媒体没有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新闻信息。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能真正具备可以随时信息。报纸版面有限,放行时间慢,广播电视有时间性限制及容量限制等等,而媒体没有时空的限制,实现新闻信息的24小时。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是线性的,而互联网的新闻报道是非线性的网状传播的。这也就让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并实现社会公众开放式的参与。

5、内容个性化。从新闻传播的内容上看,新媒体更富个性化色彩,并向“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说,大众媒体由“一对多”模式正向“多对多”模式和“一对一”的模式发展,新媒体可以实现向特定的一个人特定的新闻信息,许多新闻热点和社会舆论皆从网上开始而起,如“郭美美炫富”、“表哥杨达才”等等,都是由新媒体兴起,最终形成网络舆论的·热点,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极大兴趣,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深度思考。

二、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弊端

近年来,新媒体用户正以最快的速度每月都向上大幅飙升,无愧于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宣布,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体之后为第四传播媒体。互联网突破了以往大众传播媒体,新闻单向传播的模式,使得新闻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互动的特性。在全新的多媒体时代,互联网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新媒体也同时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1、无明显的传播方和接受方。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传播学观点,就是新的传播媒介诞生,都会给人体带来新的延伸,从电视到互联网,技术上的进步可以列举出千条百条,但它使得受者和传者都各自独立,它们之间的依附性正在逐渐地消失。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媒体日益失去年轻的读者,传统报业陷入困局,业内就有关报纸前途命运而发出的各种危机论调纷纷出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影响力日渐下降的传统报业,选择了一条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新道路。

2、垃圾信息泛滥。人们共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比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等。据统计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约500亿条,其中垃圾邮件竟占300亿条,为60%。垃圾邮件对电信安全、用户的利益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散布的各种虚假信息或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从我国现行法律角度上看,垃圾短信骚扰并侵犯了公民的安宁生活,是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的表现

3、侵犯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未经授权,支付费用就去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自己网站的点击率。日见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网络侵权的灾区,社会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个人文字、拍摄的照片等都拥有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授权,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知识侵权行为。但是,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如果没有及时保存好有关的证据,就会陷入明明知道自己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

4、可信度不高,选择新闻信息困难。新媒体上信息量大,鉴别信息困难。由于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信息的局面,使不同渠道,不同立场,真实程度难辨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在新媒体上大众实现了新闻信息权,任何人都可以以新闻信息传播者的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信念等,相当于一个网状的对等传播模式,这就为大量的虚假新闻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对虚假信息甄别和不利信息的及时处理变得非常棘手。由于信息者可以是假名,并且信息商和各种论坛非常多,对不良信息的阻截效率低下,对流言和恶语无法有效及时地制止,有的甚至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5、接收形式的限制。新媒体的新闻传播虽然优势多,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人们必须借助屏幕才能实现阅读,而且视距有限,老人和小孩会受到限制,这就影响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特点使其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认为是利大于弊。“沉默的螺旋”理论将不再适用,网上发表言论可以使用匿名,摆脱了社会地位、权力角色的局限性,可以抨击所谓的权威和精英人物,是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传媒。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传媒产业 收入结构 媒体整合

一、经济危机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经济危机的影响已经涉及到各个行业,而处在实体经济链条末端的传媒产业,已经越来越显著地受到危机的影响。

1.经济危机对我国媒体广告经营的影响

媒体广告和经济成长状况的起伏一般呈强相关关系,广告能够放大经济波动的效应,所以传媒经济稳定性比较差,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广告收入占总经营收入的比例远远高于国外媒体;房地产、金融、汽车和通讯等行业的广告又在其中占据很大比例,单一依靠广告,依靠几大重点行业广告的现象非常突出,当经济萧条或者某些产业做出调整的时候,这种单一依靠广告的媒体盈利模式的弊端就暴露无遗。

2.经济危机对我国传媒产业投融资的影响

作为具有强烈的附属性传媒产业,是需要依靠强大的资本推动和深入,传媒产业靠其自身的资本运作难以成为一个经济支柱产业,因此,传媒产业的发展与大量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内众多的媒体公司是依赖各类投资资本生存和发展的。在欧美成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之后,一些海外的资金被抽回去救场,很多“风投”对媒体投资谨慎。就中国新媒体市场而言,2008年的融资总量缩减了约四分之一,2009年融资的规模也进一步回落。如果这类公司在现有的资源情况下不能尽快实现盈利,将会出现严峻的资金问题。

3.经济危机对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同影响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大。由于发行量下降、读者和广告客户流失,纸张等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许多报纸期刊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状况,而经济危机使得这种困难状况加剧。国内一些报社已经采取减版面、减刊期、减少赠阅等措施减少用纸量;一些报社还通过精简队伍、降低薪酬来缩减人员成本。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经济面对此次危机显得较为镇定和从容。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受众基于消费成本控制而更多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等因素,使新媒体受益匪浅。然而,在广告和融资两个方面,风险投资骤减使为数不少的互联网新兴企业难以为继,互联网因缺乏广告效果的标准化评估会使得企业在投放选择方面更为审慎。

二、经济危机下传媒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1.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经济危机和新媒体的双重挤压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也正在成为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良方。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传统媒体有真正原创的内容资源,这是很多新媒体公司所不具备的;另外广告经营上传统媒体大多拥有一些长时间合作的客户。尽管由于我国的新媒体发展刚刚起步,如何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地融合以实现盈利还值得人们深思,但新媒体仍然以其低廉的运营成本和便捷及时等特点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口红效应”给传媒产业带来机遇,促进传媒产业收入结构调整

“口红效应”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提出的经济理论,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人们往往会放弃购买或消费大型的奢侈品,转而集中消费类似口红这样的小商品,以获得购物所带来的。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受众对媒体的接触率明显增加,然而,作为传媒产业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告收入增长却明显放缓。这就引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将受众对传媒产品接触的愿望转化为新的收入来源,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原有的广告收入,这既是传媒产业收入结构调整的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3.为媒体间整合提供契机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弱势媒体将会处于经营艰难甚至破产的状态。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在探讨并推动报刊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经济危机对弱势媒体的冲击,将使得这一进程加速。与此同时,当很多媒体经营困难的时候,更为媒体之间的整合提供契机。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时候,即使弱势的媒体,要生存下来也还是较为容易的,而当经济环境恶化的时候,一些边缘化的媒体迫于生存的压力,会更有主动性接受强势媒体的整合。通过整合,中国传媒产业期待已久的超级媒体有可能诞生,从而推动中国的传媒产业不断升级。

三、经济危机下传媒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1.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传媒产业抗风险能力

我国传媒产业长期以来存在数量与结构失调、效率和实力较低的弊端。经济危机中,市场会自然淘汰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散乱、同质化严重的媒体,进一步理顺传媒行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采编、广告、发行、经营、数字化等领域内实力较强的传媒企业,要把资源集中在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上,以适应更加细化的行业分工格局。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媒体调整经营战略,开拓新的盈利空间,适应分众化、多元化、数字化的市场趋势,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传媒产业收入结构调整,实现内生型收入与外生型收入的均衡增长

经济危机导致了广告层面的传媒收入萎缩,同时也暴露出传媒产业收入结构的弊端。这就要求媒体的收入结构由原来的以广告收入为主向稳定性较强的内生型收入倾斜,通过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消费关系,实现内生收入的增加;在新传播技术平台之上,实现媒体内生收入与外生收入均衡增长的新特征。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内容交易关系稳定、规模也出现明显的扩张,如果能够采取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强化、扩张这种交易关系与交易范围,就使得媒体在广告商之外寻求到了更为广泛的市场支持。

3.转变传媒产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媒体经营效率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媒体采取的是重量不重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总量越来越大,但是利润率却很低。这种靠拼资金、拼人力的外延式增长方式,代价沉重,难以再支撑中国传媒产业的持续高速前行,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媒体经营中成本是刚性的,而盈利则是弹性的,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传媒产业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内容产品,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6

关键词:媒体;新闻失实;媒体走向

司马迁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浮华的世界中总是弥漫着形形的名与利,蒙蔽着人们的双眼,驱使着人们。电影《幕后谎言》中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范多伦和“草根”赫伯被名利驱使,在益智游戏节目“21点大满贯”中作弊,欺骗观众。而整件事的幕后操纵者却是该节目的制作人丹.恩赖。最终,这一场电视丑闻案改变了那些被波及者原本的生活轨道,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该电影讲述的内容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震动。难道娱乐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和博取观众的笑声,可以不择手段,包括欺骗观众?难道电视真的能够完全操纵观众吗?难道这也将成为现在以及未来的电视媒体的走向吗?

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过去和现在的新闻媒介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得失兴替。虽然当今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异常受欢迎,如相亲节目、选秀节目、明星访谈等。但是这其中却频频传出造假的声音。如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益智真人秀节目《男过女人关》存在着明显的暗箱操作,找托的现象。无独有偶,湖南卫视的快男快女的选秀节目也是频传幕后操作,力保某人上位。可能这些说法虽有夸张不实的成分,但是空穴不来风,无风不起浪,让人质疑在所难免。

现今中国媒体圈内乌烟瘴气,不正之风盛行,媒体从业者被名利所包围,难以突围而出,所传递出的新闻信息更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更有甚一些媒体记者,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这些事件现象,极大伤害了媒体自身长期辛苦耕耘而积累的品牌公信力,更是直接伤害了公众的利益。让公众无法辨别新闻信息的真假,只恨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便洞察世间一切真假虚幻。

面对这些媒体假新闻事件,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给媒体套上紧箍咒以遏制新闻失实现象的蔓延扩散,避免《幕后谎言》中那场电视丑闻案的再次法生,以便还公众一片清明。

第一、国家应该紧跟时代的步划,与时俱进,加强和完善对新闻媒介的立法工作。做到各项新闻媒介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确保各项新闻媒介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二、中国的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 “喉舌”与“耳目”。因此,新闻媒介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紧抓时代的脉搏,贴近基层实际,反映群众心声,从群众的生活中搜集鲜活的报道素材,捕捉人民真情实感,用清新的文风、质朴的语言、鲜活的事例、现场的温度来表达,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吸引人、感动人、感染人,以此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旋律。

第三、每一个媒体工作者都是新闻信息的产出者。因此,媒体工作者要坚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增强媒体公信力。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错误倾向,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记者、编辑要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品位和格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做新闻建设者,担起媒体社会责任。新闻媒体要明确社会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也就是要引导社会,引导民众向积极的、阳光的方面奔走,要倡导文明、道德、礼仪、修养,大力宣扬好的、正面的人和事,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揭露腐败、不道德、不文明、不和谐的阴暗面,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扬正揭弊的良性作用。

第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的准则。记者要做到“不到现场不写稿”,不偏听偏信、断章取义,不凭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测采写、编发新闻报道,保证新闻事实的全面客观准确;对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突发事件、重大敏感问题,以权威部门的信息为准,严禁为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发行数量、网络点击率而故意扭曲新闻事实、编造虚假新闻,防止为片面追求时效抢发新闻而造成报道失实;对转载报道注明消息来源,核准事实,做到不歪曲原报道事实,不改变其原意。

第五、我国宪法赋予公众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因此,公众应充分利用这一权利,敢于并且善于监督举报新闻媒体的不法行为。同时也要提高自身对新闻信息的辨别力,不要一味被动的接受新闻媒体所传播的信息。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媒体要做到有责任、有担当,真正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积极的态度去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营造积极、鼓劲、向上的舆论氛围。站在建设性的立场去疏解利益高度分化的矛盾,而不是揣着利益的目的去围观起哄、煽风点火。记者更应该摆正自身的位置,敢于担当社会责任,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做中国媒体才能崛起,才能从名利场中突围而出,才能更好的走向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景熹. 全媒体时代独立学院新闻学课程体系优化策略[J]. 传播与版权. 2016(03)

[2] 柯小艳,潘冬. 全媒体时代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以“6・7”江西高考舞弊案为例[J]. 传播与版权. 2016(03)

[3] 连煌. 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职业素养[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06)

[4] 由文光. 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转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06)

[5] 刘玮. 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采编人员“全媒体”化的培养思路[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06)

[6] 李梓畅. 西方媒体对涉华事件报道立场原因浅析[J]. 湘南学院学报. 2016(03)

[7] 张敏,李胡蓉,阳小水. 媒体失范对医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影响分析――议程设置视角下的扎根分析[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6(02)

[8] 孙中伟,段赛赛. 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网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研究――以“陈光标在纽约时报登广告声明属中国”为例[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6(03)

[9] 刘莹.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李娜获得2011年法网女单冠军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