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例6篇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新闻传播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电脑得到了普及,人们推崇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方便与快捷,互联网逐步成为大众推崇的主流媒体,而电视媒体逐步脱离大众视野,不受大众欢迎。虽然计算机与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有自身不可超越的优势,但是电视媒体技术对新闻的传播与扩散的作用仍是不能忽略的,怎样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提升传播的能力,是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改革的方向。

一、目前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开始,计算机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对世界信息传播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整个人类社会也由此迈入了信息时代。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的诞生,电视媒体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作用远没有之前那么大,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优势。电视媒体的这种发展状况,要求我们进行电视媒体技术的改革,以保证其健康的生存与发展。而由传统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转变为数字信号接收和发射,这一变革也为电视媒体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①。当前,电视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应用更广泛。

二、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努力成果

迈入信息传播的新时期以来,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视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在大潮流中,抓住机遇,积极反思,进行不断的技术革新与改造,在万千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创新中,电视媒体技术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片段式播报,而是将新闻的发生背景以及后续事迹进行跟踪调查报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充分展现了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将信息更加完整高效地传达给大众,具有了连贯性,呈现的不再是片段式的新闻播报;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将更加灵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时进行录播、快进或者快退,大众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对自己有效的信息,节省时间,提升大众的满意程度。而且在移动端方面,很多电视台都开发了属于自己的APP,并在不同版面进行了新闻分类,使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电视媒体也借着互联网这一“东风”,开发了许多新客户②。

三、目前电视媒体新闻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挑战,只有战胜这些困难,电视媒体才能得到又一次大发展,顺应新时期信息传播的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一)互动性较差、传播方向单一

电视媒体大部分是单向线性传播,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媒体单方面传播信息,不了解群众喜好与对新闻的反应程度,因而不能对群众呼声做出及时反馈。这与网络新闻传播有很大差别,特别是现代网络网页版新闻、微博等,网友都可以在新闻下评论,新闻者可以很快得到反馈,这使得电视媒体落后于网络新媒体。同时,电视媒体传播也有较强的地域性,有时看来,这也是一个缺点。这会导致电视媒体与大众之间相互独立,不能有效快捷沟通,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是个障碍。

(二)内容与形式单一

无论从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电视媒体传播状况来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传播内容单一,主要借助新闻热点博得收视率,电视媒体没有自身特色来吸引观众,因此收视率不稳定③。而且这种单一的内容,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它们往往都是采取模仿的方式,使大众有种听不听看不看都无所谓的心理,逐渐失去一部分客户,对于这种状况一定要引起电视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否则后果难以承担。

四、增强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传播透明程度与互动性

新时期,新媒体运营得到很大的发展,它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印象,对新闻的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革新,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可以增加例如弹幕的方式获取大众的评论,得知受众群体的反馈情况,一定程度增加电视媒体的互动性。另外,增强透明度也是电视媒体革新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增强互动性与透明度,才能从大众那里获取更多信息,为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优势。

(二)提高存量资源

新时期,在电视节目创作和方式提供方面,电视媒体会展现更多优势,为进一步提升各类节目在网站上的存储空间,电视媒体应该顺应潮流像新媒体一样建立自己的网站,使自身的新闻能够在其他不同种类媒体身上进行重复消费,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还要求电视媒体提高行业竞争力,通过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手段的创新提升资源存量,尽可能做到信息的全面完整,注重实效性与真实性。

五、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一)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透明度

新时期电视媒体传播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电视媒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有很多缺点,传播速度慢、有地域性限制等导致信息传播时效性差,有效性差,传播内容不是大众关注的内容,逐渐的就会失去这一部分客户④。在新时期,不但要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也要从新的角度出发调整策略,通过新闻解决大众的一些切实的问题,使大众能够更加信任新闻媒体,依赖电视媒体。

(二)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沟通效应

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不只包括电视媒体传播,还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我们可以打破传统单线传播,通过新媒体实现互动传播,及时获得大众的反馈信息,使电视媒体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性增强⑤。电视媒体采用传统技术的同时,还要与互联网联通起来,通过微博以及微信平台,与大众近距离接触,让大众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评论,与媒体人进行有效互动,提升受众群体的满意程度。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媒体融合 广播媒体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最早提出“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传播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功能上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传播介质。

当今是媒体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优势整合,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广播也呈现出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发展趋向。如何突破传统的经营瓶颈,努力探索一条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影响力的创新发展路径,是广播媒体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本文认为,广播具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融合优势,与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融合可能是发掘自身优势、激发自身活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广播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优势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新媒体与移动通信业的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微信、手机客户端已经初步具备传播介质的功能,具有沟通便捷、信息及时、传播迅速等特点。从传媒发展态势上看,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广播媒体要在发掘自身优势、加强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上集中发力,利用新媒体平台激发自身活力、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传播特性上看,广播媒体和微信、手机客户端应用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

首先,伴随性。手机集便携性、智能性、社交性于一体。广播是伴随性媒体,在传播上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收听信息,在这一点上具有报纸和电视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即时互动性。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社交媒体软件正是满足了人们即时互动、沟通便捷、传播迅速的需求才广受欢迎的。微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传递信息,并以视频、文字、图片的形式到朋友圈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广播所具有的连线功能也具有即时互动性,较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广播的即时互动功能更强。若广播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其原来的传播模式将升级为更具灵活性的、多元化的传播。

第三,共享声音传播。广播是声音媒介,这是广播媒体的核心资源,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微信是以语音和文字为主要传输手段的社交软件,其语音功能和广播的电台互动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传统广播节目里,主持人和听众通过电话互动受线性传播的限制。如果借助微信语音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听众无需拨号,只需要持续按触摸键就可以发送语音信息,方法更简单、更快捷。

二、中国之声与新媒体融合的实践探析

广播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不仅仅是做内容的搬运工,更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从理念、技术、运营手段上充分借鉴新媒体。目前,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这是传统广播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最直接方式;二是广播手机客户端,如蜻蜓.fm、考拉FM、荔枝FM、豆瓣电台等。

中国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一套节目,2011年率先在全国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后又在蜻蜓.fm上开辟专栏,借助微信、手机客户端的特色和功能,探索广播在新媒体语境里的创新之路。笔者以中国之声为考察对象,探索分析广播媒体如何借助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提升广播传播力。

(一)借助微信平台增强用户黏性

开通微信公众账号,是传统广播与微信融合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融合,并不是将广播节目内容完全不加改造照搬到微信公众号,而是传统广播与广播微信平台相互借鉴、沟通合作,利用彼此的优势,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广播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借助传统广播的节目资源和自身的新媒体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对广播节目进行预告、推荐或解读,既能弥补传统广播节目线性传播的缺陷,又能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节目传播范围;利用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增强受众收听节目的自主选择性;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开发一些以听众语音为主导的广播节目,突破传统广播节目以全知视角叙事的模式,探索广播节目播出方式的创新;利用微信的快速传播实现突发新闻的即时传播,增强时效性。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微信公众号共分为收听节目、微社区、专题报道三个部分,其中收听节目根据节目内容划分为资讯头条、深度评论、精选特辑、王牌精品、历史人文等专区,用户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收听节目;微社区是一个互动社区,用户可以在帖子下评论留言,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可以连接到蜻蜓.fm,用户只要点击“收听节目”就可以进入“中国之声―蜻蜓.fm”,在蜻蜓.fm和微信公众号上同时收听“中国之声”。此外,“中国之声”每天在午间、晚间时段各推送三到四条热点新闻,用户即便没有时间“听”,也可以阅读到图文并茂的新闻资讯。

笔者选取了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1月5日全天推送的消息内容,考察中国之声是如何借助微信平台创新新闻报道模式的。经统计,2016年11月5日,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共推送9条消息,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分析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在消息报道和推送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数量上看,全天共推送9条,数量比较适当。微信公众平台不同于传统广播,在消息推送上是讲究时间和数量的,量少无法引起受众注意,量多容易引起受众反感。据统计,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平均推送的消息一般在5~9条之间,既满足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需求,又没有进行信息轰炸;从时间上看,消息推送时间一般选择在午间休息和晚上下班之后的时间段,既避免了工作时间受众无法阅读的缺陷,又满足了受众工作之暇放松精神的需要,更加人性化;从内容和来源上看,中国之声微信平台推送的基本都是容易吸引受众点击阅读的热点民生新闻,消息来源不再局限于中国之声在线播出节目,而是综合了知乎、互动百科和其他媒体微信公众号,符合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从形式上看,消息形式比较多样,运用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受可以在消息下面留言评论。

微信公众号在实时传播和互动沟通方面具有传统广播没有的优势。广播媒体通过充分利用微信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进一步增强广播用户的黏性。

(二)借助手机客户端扩展传播渠道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手机客户端这一新生事物,并迅猛发展。据统计,2015年中国手机客户端应用数量已达百万量级规模,功能丰富、方便快捷、界面亮丽的手机客户端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

相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的容量更大、形式更多样、互动方式更灵活。中国之声并不是将广播节目照搬到手机客户端,而是利用手机客户端的特点对节目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划分出每日最热新闻榜、楼市新变局、环球时讯、养生大讲堂、致富早班车、今日文体、各国观察员、深度调查、第一连线等39个专辑;除此之外,用户在收听节目时,可以拉动进度条快进或回听,还可以返回主页浏览其他新闻,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用户还可以下载、分享、收藏节目;蜻蜓.fm具有保存历史新闻的功能,用户也可以收听旧闻。

与传统收音机相比,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板块设置摆脱了线性传播的限制,用户收听节目更加直观、灵活,选择余地更广泛;与网络电台相比,其基于手机移动互联网,具有电脑所不具备的伴随性优势,具有更强的便捷性。然而,略有不足的是,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比如:互动不足,缺乏必要的互动社区。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信息容量很大,却只局限于点对点的单线传播,受众只能在每条语音消息后进行评论,无法对主持人、编辑提出建议,更无法与其他用户开展交流。中国之声的音频雷同度高,且以硬新闻为主,缺乏创新意识,更新速度慢。如《朝花夕拾》是2016全国“两会”特别节目,3月17日就已停止更新,却仍出现在重要位置。整体节目内容风格偏于严肃,缺乏广播剧等轻松活泼的娱乐节目。

三、对广播媒体运用新媒体提升传播力的几点思考

与其他广播媒体相比,中国之声在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的排名和好评度都名列前茅,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笔者认为,可从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与听众互动两方面入手培养广播工作者利用新媒体的意识和技能,从而拓展广播新闻传播的路径。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提供者。2016年微信用户数量统计显示,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达9.2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新闻消费群体,为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广播媒体要多鼓励微信用户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提供新闻线索,选取真实准确的消息推送给广大用户,选取可以深入挖掘的线索采访调查,拓宽新闻来源。

微信是移动社交媒体,其消费者更青睐轻松愉快的报道,广播媒体要创新报道形式,尝试拍摄一些轻松幽默、契合时代主题的微型广播剧或视频节目,或以说唱的形式播报新闻,这比文本+图片的传统报道更能吸引受众关注。

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最便捷的,但在新媒体面前仍相形见绌。媒体融合时代,广播媒体要利用微信平台发挥声音优势,进行语音互动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在手机应用上开设互动社区,让用户之间可以随时沟通交流、分享建议。

四、结语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一方面稳健发展,一方面已呈现出明显转折迹象:从高速发展转向稳健发展、从粗放扩张转向深耕细作、从业务改造转向模式创新、从要素整合转向平台融合。这预示着媒体融合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广播要走媒体融合之路,仅仅做内容的“搬运工”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新一轮挑战,广播媒体必须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充分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拓宽新闻来源,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与受众互动,拓宽广播传播渠道,制作出符合新媒体用户收听需求的优质节目,打造融媒体时代广播传播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周宇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实证研究》,《中国广播》,2015年第1期。

2.田园 《广播与类微信App的融合探析――基于中国广播媒体与微信互动实践的思考》,《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

3.薛琦《化“微”为“机” 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设微信平台的实践为例》,《中国广播》,2014年第4期。

4.杨蔚 《广播媒体微信公众账号运营策略》,《中国广播》,2014年第3期。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3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使商品进入成熟细分阶段,每一类细分的产品必须找准自己的特定目标客户群,营销活动也必须针对特定目标人群进行,才能产生效果、避免浪费。传媒产业同样也进入细分时代,广告主需要的不再是面向大众的传播,而是要找到直接针对目标客户的分众传媒、小众传媒,只需要将信息准确的传达到目标客户群体中,避免使用大众媒体造成的巨大浪费。即广告传播“不求人人皆知,只要有购买力的人知晓”。

中国媒介市场成熟发展的过程就是市场细分与深化的过程。媒介产业的布局、结构也是在不断拆分市场以及对这种市场需求的满足中形成的。随着媒介产业运作的深入、市场作用的增强、竞争的加剧,一家媒体能否获得成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一个决定性的前提条件就是,是否进行了市场细分及其适应的定位。市场细分化运作已成为中国媒体生存竞争及发展的基本策略,成为媒介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和必由之路。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传媒市场由大众传媒进入了分众传媒时代,传统大众媒体广告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滑,网络、杂志、DM广告等,具较高目标针对性的分众传媒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年增长率30﹪以上,不断从大众媒体中抢占市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大众媒体,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新财富》杂志将“分众广告传播”列为2004年中国十大商业模式之首,这预示着分众广告对大众广告的全面挑战,是媒体从大众走向分众的关键转折。电视与报纸的广告收入虽然仍在增长,但这些传统媒体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不可遏制地开始下滑。网络、户外媒体、专业期刊等新兴媒体分流了它们的广告客户。因为广告主追求更精准的投放,广告的分众传播趋势越来越明显,并催生出楼宇视频这样崭新的分众电视媒体。而分众平面媒体方面,则几乎是未被开发的市场空白,没有强势媒体出现。

分众电视媒体:楼宇液晶电视媒体

“楼宇液晶电视网”是中国分众电视媒体的代表,主要通过安装在写字楼、高尚社区的电梯入口处,对楼宇人群播放电视广告。这一媒体的卖点,在于成功地实现了广告内容的分众化传播,实现了对特定中高收入人群的广泛和反复地覆盖,使面向中高端人士的广告精确地击中大部分目标受众,并产生重复而深刻的印象。

2004年中国分众电视媒体已达到5.1亿元的市场规模,预计2005年可以达到7.6亿元。目前这种新兴传媒的“领头羊”主要是聚众传媒和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两家,这两家企业几乎瓜分了目前国内楼宇液晶电视广告市场。

“分众传媒(Focus Media)”2002年成立,创办3年广告收入由100万增长到3亿,翻了300倍,2005年7月13日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达8亿美元,成为纳斯达克上市融资额最高的中国公司。

被忽视的分众平面媒体金矿——DM杂志媒体

DM杂志在中国作为独立的媒体类别研究近几年刚刚开始,DM杂志是融合了DM和杂志媒体两种优势的创新性媒体,主要以杂志的形式免费投递到特定高端群体,实现对特定高收入群体的覆盖。DM杂志即可选择目标读者,又具有杂志媒体保存时间长、传阅率高、品牌形象好、广告效果持久等优势,是最有竞争力的分众平面媒体,市场有待开发。

中国DM杂志市场面临整合

在广告已经成为媒体主要收入来源的今天,广告命中率极高的DM媒体将对广告客户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据DMA统计:美国DM广告占广告额的19.7%,在中国2004年DM广告仅占广告市场总额的2.8%,巨大的差距显示出DM媒体未来的发展空间。来自工商及邮政广告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DM媒体从1998年快速发展,年均增长40%以上,预计2010年DM媒体市场将会超过150亿。

DM杂志在中国作为独立的媒体类别研究近几年刚刚开始。全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出现过DM杂志,DM杂志在北京就有60多种,许多大城市的DM杂志至少有5—10种,据了解,在工商部门注册的DM杂志已近百家。目前DM杂志行业缺乏创新,除了比较领先的《生活速递》、《品位》等DM杂志外,其他杂志都停留在一种靠虚报印刷量的层次上,难以取得稳定发展。北京《生活速递》年广告额就达2000多万,《目标》、《品位》等也在1000万以上,这些媒体已形成品牌优势,成为客户广告投放的选择媒体之一。

DM杂志行业缺乏大资本投入,大部分DM杂志发展面临资金限制,难以扩展做大。DM杂志市场混乱,尚未有一本DM杂志形成行业第一,缺乏领导性的刊物,市场面临整合,机遇将属于第一个做强、做大,形成规模优势的媒体。

DM杂志媒体的优势:

在美国,杂志广告额约占广告总额的15%,而中国仅占3%,差距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杂志和DM杂志媒体的广告优势未被充分挖掘,许多优势往往被客户忽略。

DM杂志媒体优势:

■ 直接锁定高端目标客户,宣传更节省、更高效、更持久;

■ 杂志每本平均5—10人的传阅率,覆盖人数是发行量的5—10倍;

■ 杂志媒体具收藏价值,每期保存时间3个月,广告持续3个月有效;

■ 杂志是唯一可以重复阅读的媒体,广告被重复阅读接触多次,印象深刻;

■ 杂志印刷精美、创意表现力强、品牌形象好、广告效果优于其他媒体

作为平面媒体的成员,DM弥补了报纸广告和期刊广告的不足之处。其所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与报纸相比,DM杂志以期刊杂志的形式解决了报纸广告可保存性差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DM杂志大多采用定期出版的方式,能够定期向目标群体提供必要的信息。DM杂志也解决了报纸广告注意度受到干扰的问题。DM杂志高端群体针对性更强,总体投入少,更省钱,广告无浪费,且品牌形象好,广告效果持久有效。DM杂志相比报纸,针对高端群体的千人有效成本更低。

与期刊广告相比,它的优势体现在:解决了杂志媒体出版周期较长的问题。DM杂志为广告的汇总,它不必像杂志那样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期刊内容上,它只要有了相应的广告客源,就可以比较及时地广告。DM杂志大多以免费发送的形式,读者明确、定位清晰、广告针对性强。DM杂志广告区域选择性强,即可以做单个城市区域性宣传,同时也能做到全国宣传。相比传统杂志DM杂志投资回报期更短。巨大的广告优势,使DM杂志媒体的广告扩展空间无限增大。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4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失衡;优化

一、高校新闻传媒及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

高校新闻传媒是指高校面向师生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资讯服务的各种载体。当前,高校新闻传媒主要包括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手机报、微博等。“高校”的“出生身份”决定了高校新闻传媒兼有新闻性、服务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的特征,而且思想性和文化性成为高校新闻传媒区别大众新闻传媒的重要特征。

马歇尔・麦克卢汉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后来波兹曼将媒介生态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传媒生态的概念由生物学的生态转借而来,英国的植物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最早指出,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群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并通过互相作用和影响,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传媒生态系统是指在某一特定时空范围内,媒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和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竞争、淘汰、平衡、互动和发展而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与状态。高校传媒生态系统要素包括学校、媒介和受众。媒介与学校的互动构成了媒介的外部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竞争优选的互动构成了媒介生态环境,媒介与师生受众的互动形成了媒介生产、传播和反馈环境,媒介外部环境、媒介生态环境及媒介生产、传播和反馈环境相互组合并作用,进而构成了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

二、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高校新闻传媒生态通过建立学校―媒介―受众的动态、有序、和谐关系,强调三个要素之间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在平衡―失衡―平衡的动态循环中,任何一个要素薄弱或缺位、要素之间互动断裂都将影响整个新闻传媒生态的平衡,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当前,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存在生态失衡甚至断裂的现象。

(一)系统缺乏整体设计。学校系统、媒介、受众三者的良性互动循环才能实现生态平衡,对高校来说,新闻传媒既有行业媒体的特点,也要应兼具新闻传媒的基本功能。但在新闻信息采集与创造、处理与加工、与传播、接受与反馈、再采集与创造过程中,一些学校不重视学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建设,仅把新闻传媒当成传播信息、舆论引导、实现宣传的途径,而没有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建设,更少有人研究系统优化对策。

(二)媒介系统不够完善。高校相继创建各种媒介,但媒介系统有待完善,作用发挥还显不足。第一,宣传化运作。高校新闻传媒的宣传意识大于新闻意识,以宣传替代新闻,文件新闻、会议新闻多,师生鲜活的新闻少,传媒综合实力不强。第二,同质化运作。校报、校网、电视、广播、手机报、微博等不同媒介选题相似、策划雷同、内容相同,媒介特长和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媒介资源重复浪费。第三,低水平运作。高校新闻传媒缺少主动策划、内容丰富、受众喜闻乐见、传播效果好的创意,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视频、广播、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介使用较少,新闻传播效果不佳。第四,业余化运作。当前,高校新闻传媒专业人员比例不多,大多从业人员非专业出身,兼职化、边缘化现象依然存在。

(三)受众需求未能满足。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不够重视新闻传播中的受众环节,或没有主动贴近师生,或忽视师生的反馈,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求新、求真、求近、求短等心理,未能及时培养受众市场,丧失受众效果。

(四)与系统外联系和互动少。与开放、多元的社会大众新闻传媒相比,高校新闻传媒系统是个相对封闭的自我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系统及校外的社会大众传媒联系不紧密,相互之间的联动也较少,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差。一旦产生负面新闻,更是缺乏良好的反应机制和补救措施。

三、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路径探索

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就是在正确的新闻传播价值和舆论导向的指引下,把握学校系统―媒介―受众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明确学校系统、媒介、受众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学校、媒介、受众及校外媒体之间的动态、有序、和谐的关系,形成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关系,使高校新闻传媒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成立新闻中心,积极推进新闻中心一体化建设,整合校报、校网、校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手机短信、微博平台等新闻传媒的优势,积极探索“整体策略、联动策略、受众策略、互动策略”“四大策略”下的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环境优化路径。

(一)整体策略。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环境优化,学校的职能在于从宏观角度认识新闻传媒的重要性,整体设计和完善高校新闻传媒的发展框架、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健全传媒生态系统各要素,为高校新闻传媒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规划、统筹和协调作用。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专门成立新闻中心,整合原先的校报、校网、校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资源,融合校内新闻传媒力量;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形成由党委宣传部主管,党委部门、行政部门、群众团体、学院、研究机构相互配合,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互补充的新闻宣传体系,为学校和媒介系统创造了生存和互动条件。

(二)联动策略。联动策略就是从全局把握学校系统―媒介―受众的关系,立足媒介的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意图,实现媒介之间并存、互补、融合、创新,形成报道合力。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充分发挥校报、校网、校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传媒优势特长,开展多媒体联动。第一,发挥多媒介优势,实现新闻异质化。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实施“网络求快,报纸求深,电视求活,电台求新”的媒介联动策略,校网及子网快速报道,用文字、图片、视频、视觉等报道形式达到良好的新闻报道效果。校报则力求深度报道、专业报道,主动策划深度新闻,确保每版头条重量新闻,并创办学科专刊、学术特刊、学工专刊、后勤专刊、读书节专刊、电影节专刊等专(特)刊。发挥多种媒介的互补作用,创造及时、全面、权威、生动、有趣的报道立体格局,确保快速报道新闻事件、深度解读新闻背景、深入采访师生故事、引导高端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第二,利用新媒介途径,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结合新媒体发展形势,不时推出图片组合报道、视频报道、微电影在线播放、在线电子视觉阅读杂志等,并利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互动平台,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2012年推出的招生微电影《遇见》走红于网络,受到网友的追捧。第三,提升专业化程度。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不断充实新闻传媒从业人员队伍,通过专业培训、短期学习、与社会媒体交流等途径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三)受众策略。与社会大众传媒所不同的是,高校新闻传媒的受众群体为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师生,对新闻传媒的需求更多、要求也更高。第一,主动服务师生。高校新闻传媒按照“三贴近”原则,既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又满足师生对新闻信息、舆论分析等方面需求。《浙江师范大学报》针对教师重点关注一线教学改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举措等,针对学生常年开设求职、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服务、考研、校园达人、记者关注等栏目。第二,加强媒介与师生受众的互动。浙江师范大学校报征集毕业创意照、校网开展“十大新闻评选”、电视台举办全校寝室K歌赛、广播电台举办“我是新主播”比赛、微博发动“快拍校景”等形式丰富的互动活动,让受众参与媒介传播,增强新闻传媒的反馈机制,形成良好、有序、螺旋上升的媒介―受众关系。

(四)互动策略。这里的互动策略指高校新闻传媒与社会大众媒体的交流和互动。在与社会大众媒体的互动中,高校新闻传媒要形成与部级、省级、地市级等各级传媒,与电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社交网络等各类传媒,即从纵向到横向的全方位互动。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献血救助教师产妇、师生接力救助白血病学生、大学生宿管员登上大学生毕业典礼等事件,除了校内媒体大篇幅立体型的宣传报道外,还积极与各级各类媒体持续互动,及时报道事件进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在互动形式上,除了常规的新闻采写外,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还面向大众媒体举行新闻会、通气会,联合媒体开展师生恳谈会、校园文化品牌评选会、学术报告会、大学生就业讨论、主题价值观辩论赛、文化高端讲座等,拉近与媒体的距离,促进内部新闻传媒与外部大众传媒的对接互动。

四、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效应

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经过十年整合与实践,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取得了良好的优化效应。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了新闻传播力。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既有效整合了校内资源,也充分利用了大众媒体资源,多方位立体型的新闻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媒体的新闻传播力。

(二)扩大了舆论引导力。在受众策略的引领下,高校新闻传媒贴近师生、了解师生,赢得师生信任,舆论引导力进一步扩大。

(三)提升了文化服务力。高校新闻传媒立足高校,面向更多的知识分子,有效结合校内的高端人才、高水平学术、高雅文化等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学术对话、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报道及活动,促进文化服务力提升。

(四)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通过传媒生态系统优化,校内的报纸、网络、电视、电台、微博等传媒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学校―媒介―受众的良性互动又进一步促进了传媒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构建和优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学校―媒介―受众三大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为高校新闻传媒发展寻找实践系统优化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对高校而言,实现自身新闻传媒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质量和效益的联动、平衡与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探索,为高校新闻传媒可持续发展,也为高校思想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5

越是挑战空前,越应该清醒认识传统纸媒的优势,通过扬长避短,把新媒体的出现当成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网络传媒对信息的几乎是“零门槛”,这就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在质量上参差不齐,权威性和可信度不高。而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无形资产,并由此形成了其核心竞争力――权威性和公信力,这是单纯的网络媒体所无法匹敌的。

传统报业有一支专业的采编队伍,进人品质相较于网络媒体高,同时,报纸内容的采集、制作、发行都经过了层层把关,这就使得其提供的信息更加权威和可信。报纸版面上信息的主次分明,可以帮助受众在信息的“海洋”中淘出“真金”。另外,无论这个时代对个性化的要求多么强烈,人们仍然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共同关心、探讨、解决影响人类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报纸的核心价值也正在于此,因为报业关注的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目前,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报纸信息的转载。而传统媒体有专业的采编队伍,这便使得原创性和采访权成为传统媒体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报纸可以承载较艰深的内容,在深度报道上具有优势。在网上,传统媒体虽然不再是信息的独家发言人,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通过网络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信息,但是对非突发性事件如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报道及深入挖掘,仍是传统媒体的专长。虽然网络上的受众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普通受众缺乏把关人的素质,尤其是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的透视角度以及对信息材料的过滤和二次加工能力,故进行深度报道,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项工作,是受众无法胜任的,它是传统媒体的专长和优势。

不管什么时代,受众都会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和自身利益相关的新闻感兴趣,也就是常说的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传统媒体特别是区域性报纸在这方面就优势明显。而网络媒体的信息面向全球,这就使其在选择登载内容时着眼于大、面而忽视小、点的信息。

说到底,报纸的灵魂并不在其传播手段,而在其基本内涵――报道。没有高质量的报道,报纸也就失去了和网络竞争的资本。当下报纸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年轻读者缺少吸引力,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因此,传统纸媒更要努力丰富报道内容,花大力气去争取独家新闻。同时,要改变语言和宣传的方式,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和互动。报纸还要提高报道质量、精选有价值信息。另外,在信息时代提供优质的观点是传统媒体一个很大的生存机会。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6

【论文摘要】人类的传播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而决定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主要阐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①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②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没有人预想到网络技术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万维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东西无疑发生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对人类传播发展的趋势作过预测,他写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和我们所谈到的过去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正面对着世界上的某种新事物,我们猜想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不同的时代”。

二、网络的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面对如此受人欢迎的新型电子传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担心,网络媒介会取代传统媒介吗?面对新媒介如此强烈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该如何应对?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应对媒介竞争的策略。事实上,每种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唯有报纸可随取随看。广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伴随性。在被誉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汽车广播已成为广播业的主流。这是一个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领域等等。可见,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不存在排他性,各种媒体可以共同繁荣。因此,传统媒介并不会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创办电子报刊。

印刷媒介以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形态率先进入网络。这是印刷媒介的发展也是媒介之间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报纸是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从此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后,各大报纸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受现有的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对报纸等印刷品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据一些专家估计,熟悉并习惯互联网的阅读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长。因此,改善自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加强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特别要增强读者的参与意识。

广播同样要加强原有的自身优势,广播电台应在网络上开通交流平台,加强受众参与的实时性,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等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直播后,世界各地的听众都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收听其播音节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机收听还好,不但如此,听众还可以通过电脑与主持人进行双向交流。此外,专业化频道栏目的开播也为广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音频编辑设备得以应用也使得广播媒介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网络媒介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在获取新闻中对电视的依赖。数字电视出现无疑是电视在网络媒介冲击下使出的一件强有力的法宝。它既是新兴媒介又是电视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的形态。电视也同广播媒介一样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等。

2、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也是现代科技推动人类传播跃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一个最新成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受众都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其次,每个受众都可以从不同的网站或者同一网站的不同版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选择上的充分自由权,这与信息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点交叉式的传播格局。再次,受众可以加入互联网的传播过程,参加讨论、发表看法,及时主动地进行传播参与,传播过程可以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也使多点交叉成为一个动态的和即时的过程。

可以看出,互联网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可以承担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开发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平台,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技术传播还限于言传身教的情况下,技术失传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更谈不上广泛的传播了。但在发明文字尤其是造纸印刷术以后,各种技术才能够以技术认识的方式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如今,技术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从而及时地作出和调整技术决策。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已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②魏津珠:《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载《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约翰.传播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邵培仁.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