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例6篇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 大众媒体 青少年 体育发展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12.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大众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各种国内外体育赛事、新闻、明星已随着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全民健身”“校园足球”计划的提出与实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视。由于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群体,世界观、人生观还处在形成阶段,对传播媒体的受众度较高,因此要把握好时机,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积极作用,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当中来提供有效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体育态度可以影响体育行为,青少年在大众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的影响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体育锻炼的意识,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引导青少年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去,这种主动的意愿要比被动的接受更能让人持之以恒,青少年一旦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去,就会对运动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形成了定时定点的锻炼习惯。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提高体质健康,同时也可以达到愉悦身心、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体育社会问题影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体育比赛和大众传媒也无一例外。体育发展的速度越快,带来的问题也就越多。在竞技比赛中,世界比赛中的兴奋剂问题、球迷骚乱问题、运动员资格作弊、裁判黑哨以及国外比赛中的种族与性别歧视等尤为普遍和突出。这些不道德的体育行为会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青少年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体育的理解容易产生偏激和片面的理解,在理解不道德的体育行为之后容易产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厌倦的心理。此外,大众传媒的夸张报道会歪曲青少年的观念,导致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纷纷学习和效仿,不利于青少年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二)对体育明星的盲目崇拜影响青少年的行为

青少年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对自身的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盲目的崇拜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竞技比赛中,伴随着胜利者的欢呼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失败者的愤怒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从而引发暴力行为。而这些负面新闻将会以很快的速度被各种媒体所爆料,而这些负面新闻的报道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一些心理亢奋的青少年在视觉和暴力的渲染下会很容易失去自我和方向。

三、正确利用体育传媒的策略分析

(一)加大体育信息传媒力度

研究表明,大众媒体尤其是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较大。青少年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原因是了解国内外体育动态和为了调节与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是体育爱好。通过这种方式,青少年不仅可以学习很多的体育知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力度,充分发挥大众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及时地、生动地向青少年传播体育信息,从而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而体育信息的传播量的不断增多,传播内容的扩大和丰富多采,必将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长知识,增强体质,调节和丰富课余精神生活,产生更大的作用。

(二)大众媒体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媒呈现出普遍性、大众性、实用性。上到老人下到小学生,每个人手中几乎都有获得社会资讯的手段,大众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报道有关于体育赛事、明星时,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一些包含暴力、血腥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以及违和谐的内容坚决不传播、不报道。这就要求大众媒体在报道体育新闻的过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节制,避免对青少年以及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让一些优良的体育社会现象更多的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不断净化竞技体育环境。新闻媒体的工作也应该严格遵循职业道德,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责任感,有选择的将体育信息传递给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青少年属于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不良信息的传入以及对体育明星的过度崇拜都将会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大众媒体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避免报道一些负面新闻,青少年自身要学会自我调节,自觉屏蔽不良信息的传入,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璐扬.体育媒介社会化对青少年影响分析[J].新闻研究.2015.206

[2] 陈天仁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2)

[3] 马瑞.体育明星偶像崇拜与青少年体育参与研究[J].体育科研.2013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价值观;关系研究

由于大众传播技术的巨大的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持续推断和证明了大众传播技术对人类和社会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由最初被称为“皮下注射论”以及“魔弹论”,逐渐成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还包括一些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到它的重大影响力下所做出的各种效果分析总结。然而,不管是大众传媒对人类有绝对影响力,还是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始终与各种传播媒介共存,让人类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现今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整个人类和社会。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

媒介一词也就是现在用的是media这个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单数形式是medium。大众传播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传媒,它是职业化的信息传播机构,是在1920年前后出现了广播电台后才产生的名词,指在传播途径上用于复制和传播信息和符号的机械与传播组织之间的传播渠道,这些传播组织包括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等,详细的可以划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其中印刷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本等,电子类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

二、青少年群体受大众传媒影响状况

根据青少年时期所接触到的媒介形式,可以将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分成三个群体,即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而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通常是最大的接触群体,因此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远的。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有方方面面,婚姻观念是其中一个方面。大众传媒所倡导和报道的时尚婚恋观和时尚婚恋行为,很容易被青少年模仿并运用于实践中去。若在划分中,再细化到年龄中的话,50年代到70年代往往是报纸媒体受众,而80年代到90年代通常是电视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一般都是网络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成了接触网络媒体最多的群体。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深。有关实验表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媒介中带有暴力特点的节目对儿童产生攻击是否有影响这一课题开展了接近十年的调查研究,800多名接受试验者都是年龄位于8、9岁的儿童。结果发现,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跟那些不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比较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攻击性更强。此调查还显示,9岁男孩喜爱暴力电视节目的程度跟他19岁年龄时候的攻击行为息息相关,且是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各种高科技传媒产品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强,不管其形式怎样变化,扩大规模还是内容更时髦,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能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受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四、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建议

大众传媒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怎样合理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1)政府应加强诱导和管理监督,促进价值观的教育。政府应该在整个社会群体达成广泛的认识,除了学校教育方面之外,家庭教育、传媒教育、有关政府公共部门也是社会教育,既有责任也应该有义务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价值观教育不能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系统,没有任何单一机构可以独立担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务必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相互协同,克服彼此之间的冲突,避免因为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降低学校价值观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用状态。

(2)大众传媒需要得到完善,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给予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有功不可没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的消极信息内容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态度和努力决定的。大众传媒不但要在乐趣中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也开心,而且不能丢掉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应加强提倡行业自我约束,提升文化品位,展现出人文关怀。

(3)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策略。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特别,至今还没发现其他事物可以完全替代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父母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策略如下:在家庭中打造良好积极的媒体环境,对青少年要加强关心和培养,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家庭的建设,父母自己也要持续充电,加强媒体知识的学习。

(4)加强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的素养教育或者媒介教育,就是指对受众群体传授有关广播、电视、电影或者是报刊、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特性、制作技术及其产品的美学欣赏和社会学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它的目的是加强大家对大众传媒信息的分辨过滤能力、承受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情合理地使用大众传媒。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很多积极的帮助,才能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情况采取行动的能力。

五、小结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正确反映,清楚它的巨大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根据舆论引导生活,形成意识和行为,进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许欢科.大众传媒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3):136.

[2]沈建松.论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2009.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3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建半封建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这种不同角度的社会转型在总体上造成了舆论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我国的大众传播、新闻出版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那么社会转型时期媒介舆论的特点如何,媒介舆论对处于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形成时期的青少年的影响怎样?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转型期媒介舆论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冲击与震荡。瞬息万变的舆论在社会巨大变迁的影响下,表现出独有的特征:

1.媒介舆论的迅速扩张及其主导地位的不断强化。

舆论的扩张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发展的,如今不仅旧的传媒,报纸、杂志、书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Internet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更为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舆论借助多样的传播媒介广泛进行传播、渗透。

媒介舆论不仅涉及众多的传播媒介,同时它也无所不揽,无所不包,涉及范围极广,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还是新人、新事、新风尚,或是社会的正面、侧面、负面的事态和问题,都是媒介所论及的对象。可以说,媒介舆论的触角,近及周围事态的发展,远涉海外发生的重要事件;能触及事态发展的细微末节,广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特别是新闻传播事业的日益发展,印刷投递和电子传播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为更多的受众提供了接受舆论信息的条件,不仅可供事态发源场的群众接受,而且也为远离事态现场的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得知,媒介舆论成为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

2.媒介舆论是人际舆论的延伸,同时增强了人际舆论的穿透力。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舆论的变化通常只是词句上的,舆论的深层结构变化极少。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变化,舆论也交织着对昔日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人们基本生活态度和现实利益,公众由兴奋转为迷茫:对物质利益的短期行为的追求使社会公众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浮躁的心态。这些变化带给公众的是分裂的、浮躁的心态和矛盾的、情绪型的舆论取向,社会转型在总体上造成的舆论的深刻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于地区、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以及社会流动人口的增长,又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化和舆论的分散化。

所有这些社会领域的变化,都进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视野,而媒介又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这些细小、微弱的心态与舆论的变化进行总结,给予现实的、理论上的诠释,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诸如新闻报道、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反馈到公众,形成舆论导向,它是在低层次的公众舆论基础上的加工、再现。

3.现代媒介舆论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虽然媒介舆论涉及的范围极广,但大多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进行报道,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引导着人们的生活。虽然媒介并不等同于舆论,但媒介的特性与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媒介的言论代表了一定范围内的舆论。

同时,也应看到在一定时期媒介舆论的指向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舆论误导。改革开放是我国当代全民关注的社会变迁,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作用不同于以往,当代舆论的惶惑、情绪化和分散的特征,除了社会变迁与公众本身的素质因素外,这些舆论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与媒介的引导失误有关。就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媒介而言,一位社会学家写道;“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报纸,我们的舆论部总是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譬如,在一段时间内,报纸上就不断宣传‘大款’们挥金如土的‘豪气’,杂志上不断报道‘大腕’们形形敛财手段,影视、银幕上不断出现比西方‘阔佬’还要‘阔佬’的生活方式……大众媒介的‘倾斜’造成了社会热点的‘倾斜’,大众媒介的‘滑坡’造成了公民们道德上的‘滑坡’,大众媒介的‘失衡’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失衡’……群体‘躁动现象’不过是这些‘倾斜’、‘滑坡’、‘失衡’的一种现实反映”②。这些尖锐的批评说明了在一定时期,媒介舆论确实可能由于引导失误而引发局部震荡,因此,媒介舆论应进行合理的宣传、引导。

大众媒介在社会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方面,对个人意见和群体舆论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和潜移默化的。社会化和间接影响理论把大众媒介视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的重要社会影响之一。传播学者德弗勒指出:“丰富的文献显示出.儿童和大人都从各种媒介,特别是从电影和电视,学到态度、情绪反应和新的行为风格。”“既然大众媒介舆论对人的一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对青少年的影响如何?

二、媒介舆论导向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学习社会的文化规范和行为模式是其主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科技、信息化时代,青年一改过去的完全受教育的客体地位,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其主体地位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与不平衡,青年期不断向两极延伸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主要原因是社会愈进步、愈发展,成为合格社会成员就愈难:理想与现实、依赖与独立、封闭与开放的矛盾在青年身上的表现非常突出,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与需求;可塑性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大众传播媒介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

社会化和间接影响理论认为:当个人接触媒介的时候,其实他并非是完全独立的个人,他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人也不只是以个人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有机体,在发表意见和行动的时候,他们的期望和可能的反映大,都会在瞬间有意无意的顾及到。而大众传播媒介正是当代群体或组织对个人提供社会期望的重要源泉之一。媒介通过描述各种群体或组织的稳定模式,从而间接对个人的意见形成、意识形态和倾向产生影响。

个人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众多的方面,如果作粗线条的概括,社会化过程可以包括两个基本的层面;认知层面(即个人将各种社会要求、文化因素内在化)和行为层面(即个人学会以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处理问题,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并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媒介舆论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

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形式便是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的状况,媒介并不直接向我们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它向我们提供的是经人工精心建构的产品,这种产品反映着生产者的各种选择与判断,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思维形式通过这种选择不断的向外传递。许多学者尤其是批判学派学者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众传媒讯息产品中,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社会价值系统。他们的研究发现,西方媒介产品,包括那些似乎只是娱乐的娱乐性节目,往往都包含着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的主题。通过媒介的宣传,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进入青少年的头脑,使之更好的认识、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与传统。

2.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来塑造媒介人物,宣传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通过对优秀事迹的弘扬,对丑恶事件的揭露、批判,形成自己的舆论视点,通过媒介的传播来影响着正处于价值观、道德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好的人物形象、人物事迹能涤荡他们的心灵,而对诸多社会腐败、道德沦丧等事件的批判,则又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敲响了警钟。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之所以受广大青少年,尤其是青年人的喜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所报道的无论是先进的人物(如《东方之子》栏目),还是旨在揭露社会事实的节目(如《焦点访谈》),不仅传达了知识(如《今日说法》节目),同时能启迪人的思想,发人深思。

3.媒介舆论对青少年树立新的观念、追求时尚生活、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具有极大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体可概括为;(1)对邓小平理论的高度认同,具有共同的理想和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2)普遍追求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统一,具有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的人生态度;(3)普遍接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普遍增强;(4)学习热情高涨,视野更加开阔:(5)追求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追求时尚也创造着时尚。虽然不能说这些特点的形成都与媒介舆论有关,但确实与媒介舆论的导向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潜移默化的结果。

媒介以其自身时效性、快捷性的特点,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法规政策给予解释、说明,抓住社会热点、重点问题给予报道。媒介在报道社会经济、文化、消费生活时,一方面传播着一部分人的生活价值取向和时尚追求,同时也影响着另一些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转型期的社会是迷茫的、矛盾的,处于世纪之交的青少年更有一种“边缘人”的感觉,既有传统文化沉积的传统性,又要面对现实纷繁社会的复杂性,何去何从?媒介舆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当然不是指全部的媒介舆论),让青少年更好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认识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更好的树立自己人生的目标。

4.媒介舆论可为青少年的行为与发展树立榜样

英雄人物、榜样人物的宣传和塑造也是媒介舆论的重要内容。大众传播社会学界经过长期的研究已积累的大量成果说明,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从接触媒介信息中模仿新的行为方式。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进行的“电影与行为”大规模研究发现,少年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学习电影明星的风度习惯,讲话风格,外在行为以及服装款式④。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第二次成长期,具有可塑性,因此好的舆论导向,好的榜样的力量,有助于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处事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的传播工作者在进行舆论宣传时,应该树立青年观念,考虑到青年发展的特点,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是时展的产物,它为青少年发展带来极大益处,产生良好的影响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它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青少年物质利益价值取向的影响。

媒介舆论在对社会职业及成功人士宣传时,容易形成一种职业上的偏颇,误导青少年形成一种错误的职业观,注重利益,导致拜金主义及金钱至上。现阶段,青少年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更注重那些实用性,能够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专业,如贸易、计算机、英语,而较少涉及那些基础性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较注重当前利益,注重热门学科,而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在选择职业与工作地点时,更加注重经济利益.选择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趋向,这一方面是适应社会发展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舆论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2.对青少年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激发公众的物欲追求方面,呈现一种无限膨胀的趋势,当生活好转时,人们便容易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念:即用高档消费来象征财富、地位和荣耀。与此同时产生的大众文化,经过大众传媒的推动,迅速占据了人的闲暇时间,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则表现为两个失衡: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地向高档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在精神消费中重娱乐消费,轻读书学习,在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则是追求名牌、高消费,形成一种盲目攀比的风气。

3.对青少年道德追求的影响。

近年来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青少年的道德水平下降,道德滑坡。多种社会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1995年“北京青年状况调查”表明,他们相当的愤世嫉俗,不同程度的认为当前道德沦丧的占六成多,有七成的人认为应当提倡奉献精神;但在现实中,却有半数以上的人采取少奉献和不奉献也索取的态度⑤。我国现实的显舆论中,对道德的呼唤相当强烈,但在实际生活中,道德的提升是有限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普遍的自我道德高估心态。

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与其大量揭露某些道德滑坡现象(适当揭露是必要的),或者激化人们内心的道德矛盾,不如从生活细微处人手,利用人们的自我道德高估心态,正面唤起个人心底对道德的追求。如果说儿童是一张白纸,那么青少年则是一幅没有染色的风景画,他们是未来,是希望,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地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也同时对媒介信息传播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传播信息时要有强烈的青年意识,充分认识和发掘具有新闻价值、观念价值、思想道德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的青年题材,考虑到青年的特点,更好的发挥媒介舆论的导向作用。

注:

①③⑤陈力丹:《舆论学一舆论导向研究》,P61、81、28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②邵道生:《中国社会的困惑》,P23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④张永华:《大众传播社会学》,P27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新闻社新闻研究所:《舆论引导艺术》,新华出版社1998;

3.刘建民:《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刘建民:《天理民心一当代中国社会舆论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大众传媒;儿童传媒;特殊媒介功能

一、大众传媒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已成为青少年与广阔的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他们释放情感和娱乐放松的渠道之一。青少年很容易接触传媒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传媒也由此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对青少年产生着魔力般的影响。当然,在吸收传媒中的积极影响的同时,青少年也在任由传媒中的消极因素对其价值观念产生着误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媒正在校园之外对当代青少年实施着另一种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由于传媒先天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塑造甚至超出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尤其是大量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正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教育,这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1.暴力内容滥用淡漠了儿童的生命观

当前的大众传媒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暴力信息,显然,青少年有限的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在虚构和真实之间分辨能力较弱,传媒通过对暴力和犯罪细节的详尽描述,再加上渲染、夸张和虚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内心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建构。长期接触暴力内容的青少年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受害者日渐麻木,以致容忍社会暴力的层次逐日剧增,逐渐造成青少年同情心和体会他人伤痛能力的丧失;暴力内容往往带给青少年一种幻觉,使他们认为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借助暴力来解决,因而产生暴力崇拜,严重者则诱发攻击甚至暴力犯罪。

2.低俗娱乐节目降低了儿童的审美观

虽然各类休闲娱乐内容有助于生活在快节奏之中的人们实现某种精神调整和心理恢复,但部分低俗娱乐内容所呈现的不良倾向对青少年产生着负面影响。大众传媒的商业化使传播产品更多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娱乐气息浓郁的商业活动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形成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泛滥的娱乐传媒内容往往异常粗糙,格调不高,直接造成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庸俗化。

3.不恰当的传媒舆论模糊了儿童的道德观

大众传播有时是通过引导社会舆论来帮助人们获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的。而且,目前在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成熟的社会舆论,更需要正确的社会导向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是,在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媒在日常的报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甚至错误的舆论导向,直接或间接地忽略正确舆论导向的实例还是很多的。例如:鼓吹“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观念,将人们引入萎靡、颓废的精神状态,宣传对私欲的渴求,对享乐的追求,对消费至上的崇尚,对实用主义的信奉,片面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等。这些不健康的舆论与强化道德力量的功能背道而驰,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精神状态,特别是会模糊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

4.儿童本位缺失抹杀了儿童的主体性

一些媒介过于强调“教化”功能,忽视未成年人课业压力之余寻求轻松、趣味和新奇的阅读心理。儿童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化的过程。他们主要通过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行为和评价系统,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以及将要承担和扮演的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我的人格特征。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来进行和完成的,大众传媒现在已经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让我们看到的是成人社会的自私和成人传媒对儿童的专制。而这种伴随儿童成长全过程的不民主,是对儿童自由天性的压抑。

如何回避大众传媒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伤害?如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和涵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笔者认为,在加强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的同时,各类媒体都应该把向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积极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培育、发展为青少年儿童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媒介产品,开发好一系列适合青少年儿童的分众传媒,这是必然之路。

二、儿童传媒的特殊功能

儿童传媒是直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的传媒。党和国家对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发展非常重视,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规定。面向青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产品,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有着明确的内容要求。尤其在商业意识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强化儿童传媒的特殊媒介功能,对于构建品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正面道德引导功能

儿童传媒是以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传播内容,以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旨在丰富儿童的文化知识,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生活。要符合儿童对丰富知识的渴求,符合儿童对多样人生的向往。社会赋予媒介的使命在于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儿童传媒在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儿童传媒既需要寓教于乐,又不能放弃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更多地倡导行业自律、提升文化品位、体现人文关怀。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儿童传媒,应树立青少年意识,为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特色内容,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价值观和更好地促进其社会化。为青少年精心选择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媒介,给他们提供选择的可能性,赋予媒介更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质与思想内涵。

2.全面社会教育功能

儿童传媒文化中传播的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结构的形成能起一种与学校教育相媲美,甚至超过大众传媒的检测作用、镜子作用、激励作用、启迪作用。这些作用既表现在儿童传媒能随时且迅速地唤起青少年迎合社会共同道德指向的行为欲望,也表现在它无时无刻不在校正着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种种偏向。首先体现在儿童可以从儿童传媒中获取许多知识,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潜移默化地传输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培养了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儿童天生具有学习和了解社会的愿望,儿童传媒对少儿世界新近发生的信息的反映,使他们学会了解和参与社会,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习惯,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儿童跳出狭小的认知范围,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认识社会,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行为规范,传媒作为中介因素将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使他们积累了许多社会知识经验,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儿童传媒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的另一位重要的“教师”。

3.传递有益信息功能

据中央电视台2003年做的一项“儿童与电视”调查显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占70%,为了放松一下的占15%,为了玩的占8%,其他占7%。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古今中外,高雅通俗,儿童传媒不仅在内容上是超容量的复合体,在样式品种上也是超越任何文化形式的复合体,有效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儿童传媒向儿童输送百科知识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关注社会的习惯,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利于他们意志品性、兴趣爱好的培养。儿童媒体提供的广泛的社会生活感受和多元的文化,对他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4.符合儿童需要功能

儿童传媒要立足于儿童,着眼于发展。因此,儿童传媒要具有多融性,不光有娱乐性,还要有知识性和思想性,并且这种多融性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对应儿童的年龄、心理、认知、思维特点,形式上要丰富多彩、新奇有趣,并能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培养儿童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兴趣。要避免“成人化”,不能根据成人的需求、期待和愿望及成人对社会的认识,来确定儿童传媒的内容。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缺乏儿童社会性发展所需求的真正内容,就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5.提高文化品格功能

对于传播媒介,大众的需求是其命脉,赢得受众的青睐、提高受众面、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自然是媒体首要的选择。但作为儿童传媒,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应该引导更多儿童传媒人的思考。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品格对于儿童成长的长远发展意义。应当承认,当今的传媒人为了创新,费尽心机地策划,甚至沉迷于花样翻新、搜奇寻异之中,标新立异,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娱乐效果。真正的娱乐是没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的,它所要满足的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它使人原本紧张的身心得以缓解和松弛,是对人的生存中的强制性劳动的一种调剂和补充,是保持人身心平衡的重要途径。娱乐性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现状和艺术审美规律的基础之上,用艺术再现人们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 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的较量上,还体现在文化层次的角逐上,反映在儿童媒介文化传播过程中,则尤为深刻。例如: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身所附带的不仅仅是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也附带着意识形态价值。发达国家在儿童媒介文化传播过程中以强势文化的姿态掌握着话语主动权,将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对外输出,这种不平等的信息交流使得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威胁。当前很多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片及卡通形象,就是国外强势文化的代表,渗透着异国的价值观念,中国儿童在喜爱并接受它们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它们所蕴涵的附加文化价值。儿童传媒需要在文化内涵的培植上下工夫,真正成为向儿童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

6.情绪释放宣泄功能

儿童也有在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宣泄自己情感的需要。通过属于自己的媒体与同龄人进行沟通,与同龄人共同谈论和分享他们的疑问、忧虑、成长过程中的欢笑与苦闷都必须有一个宣泄的平台,使他们拥有属于自己传递信息的大众化平台,获得群体归属感,使他们的呼声能够被社会注意,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能被媒体尊重和认可,有利于实现其心理平衡。通过儿童传媒这样一个渠道,让他们共享群体信息、解决疑问,能够有效地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3]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8.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 传媒暴力;青少年;越轨行为;对策

    引论

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会体现出其特有的传媒暴力,如过多地对暴力犯罪过程的细节进行描写,过度描写血腥的场面,并配以照片,还有淫秽色情的链接自动链接,不堪入目的画面随着自动跳出等。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吸引更多的时候是劫持青少年进行模仿,继而做出越轨行为,传媒暴力产生令青少年无法抗拒的越轨示范作用。面对传媒暴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越轨行为,传媒应该加以重视,承担起传媒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避免传媒暴力。暴力下阳光也会黑暗,传媒暴力下的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无需说明的,相反不越轨的情况却需要解释。青少年自身的可塑性高,被传媒暴力侵害的可能性加大;自制力差,面对传媒暴力时反抗能力弱。电影电视及网络等提供视频画面的媒体,暴力以画面的方式存在,视觉冲击力更为明显,影响更加直接。网络媒体存在大量的非法链接,一次有意无意的点击也会改变青少年的一生。

媒体在报道事件时要考虑到青少年的感受。追求还原新闻真实的同时,不要忘记还有3.67亿青少年受众。过于刻画当事人越轨行为细节是不负责任的传媒对青少年施加的暴力。传媒应该用正确的方向引导,用健康的娱乐陶冶,用积极的文化熏陶,使我们青少年在传媒提供的和谐氛围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积极向上的文化中避免失范行为的发生。大众传媒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但客观上存在着传媒暴力,如何避免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本文现做粗浅的探讨。

一、传媒暴力存在的原因

传媒以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等方式作用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行为方式。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传媒作为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又被称为“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传播途径有纸类(新闻报纸、杂志)、声类(电台、广播)、视频(电视、电影)还有现代的网络类(电脑视频)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传媒方式还会出现,像利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两地之间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光子的即时状态,就能准确推测另外一个光子的状态,从而实现类似‘超时空穿越’的通信方式。[1]

1.传媒暴力

传媒是传播媒体的简称,传媒暴力主要指大众传媒中渗透的暴力内容,是指媒体在传播文化中承载的过多过于详细的有关暴力色情镜头的描绘,详细地重现暴力过程以及暴力手段的分析,暴力心理叙述,渲染社会大众对越轨群体的普遍歧视与不理解,夹杂了过多传播者的主观道德评判而弱化法律分析等[2]。

笔者认为,传媒暴力不仅仅表现是对暴力血腥、色情淫秽画面在被动点击后的呈现,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主动吸引受众注意,引诱受众观看和点击。表面上看是受众的主动点击,但是在点击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青少年是在传媒暴力挟持下的无奈选择。在暴力色情泛滥之际,正常的网上下载资料时,资源中已经被种下到暴力和血腥内容的链接。网上资料下载结束之时,也是色情暴力内容安装完毕的一刻。更有的流氓软件,劫持客户端的浏览器,强制链接到暴力色情网站。这种情形是传媒暴力赤裸裸的体现。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60-02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30年,我国要实现健康生活方式普及。

当前,“定居兴牧”等政策让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生活得以改善,健康的重要性被人们所重视。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对于普及健康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新媒体对哈萨克族青少年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和文献分析,来研究新媒体传播对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行为优化。

一、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状况

“作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其饮食习惯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畜牧业紧密相关,他们的食品以肉、奶、茶、面等为主。哈萨克族以肉食为主。[1]”随着牧民定居,哈萨克族的饮食习惯也发生着改变。研究表明膳食结构会对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哈萨克族青少年中膳食结构存在畜肉和动物油脂肪摄入过多,食用蔬菜品种少、数量不足等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状况总体乐观,但仍有少部分的青少年健康存在身体不适等问题,因病请假甚至休学的人较多。可以看到每周的锻炼次数较少,再加哈萨克族饮食习惯偏好肉类,长期下去会对中青年阶段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哈萨克族青少年新媒体的使用状况及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1.哈萨克族青少年新媒体使用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哈萨克青少年中70.6%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哈萨克族青少年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占50.7%,而这其中大部分又是哈萨克中的大学生居多,哈萨克族的中小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低。笔者走访了解到,哈萨克族青少年中的多数大学生群体使用智能手机用于社交以及学习,通过手机主动接受健康信息的较少。在主动接受健康信息的青少年中,只有43.3%的青少年健康知识来源为手机与电脑。由此观之,哈萨克族青少年主动接受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意识淡薄呈被动状态。新媒体传播对于哈萨克族青少年的影响较小。

2.新媒体传播对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即使有相当大一部分青少年使用手机电脑获取健康知识,但仍存在着饮食不合理,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健康等状况。就目前来看,新媒体传播对于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影响甚微,甚至不及大众传播和父母的教育效果。新媒体在哈萨克族青少年的日常社交、学习娱乐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播内容方面新媒体显得更加丰富,包括文字、视频、音频等,逼真的影像和现实的再现使得新媒体在健康信息的传播效果比较明显,长期推送健康信息会改变少数青少年的不健康行为,从而改变为健康的行为状态。就目前哈萨克族青少年的健康行为状况来看,新媒体传播对其影响的过程也是长期的。

三、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背景下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传播方面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第一,新媒体在哈萨克族青少年的健康传播中严重缺位。如今大众媒体在健康传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新媒体在健康传播的话语权缺失明显。“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基础作用在中国健康实践中的价值没有凸显,一定程度上是建设不足、破坏有余”[2]。另外,在过去几年里媒体设置的“医患关系”议程,使得医生的信任度降低,医疗机构与医学研究网络平台及其开发的新媒体关注度不够。以“哈萨克族健康”为关键词检索微信公众号,仅仅只有一个名为“哈萨克健康”的公众号与搜索内容符合。该公众号平均每天5篇文章,文字全文哈萨克语,阅读量在80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的新媒体传播严重缺位。第二,新媒体传播的健康信息与哈萨克族青少年接受健康信息能力的兼容性较差。兼容性是指一种新事物与接受者的价值观、已有的经验以及需求相一致的程度。兼容性可以降低采纳新事物的风险,但如果新事物要求接受者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信仰态度上发生改变,则新事物与接受者的兼容性差[3]。哈萨克族青少年对新媒体传播的健康信息要产生接触、认同、行为改变等一系列反应才能最终做到自身健康行为的优化。现实中会有多种因素会阻碍这一条件的发生,例如新媒体传播的健康信息没有使用哈萨克族通俗易懂的语言符号;新媒体健康传播较少顾及哈萨克族的民族习惯与生活特点;哈萨克族青少年自身接受能力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新媒体传播的健康信息与哈萨克族青少年接受健康信息能力的兼容性较差。

(2)在接受新媒体传播有关健康方面的信息时,哈萨克族青少年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问题:第一,正确的健康观有待形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哈萨克族青少年在卫生习惯、健康意识、饮食情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状况,哈萨克族青少年的健康意识需要引导,正确的健康习惯需要优化;第二,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发达地区。哈萨克族青少年的健康知识主要来自于父母,父母培养了哈萨克族青少年从小生活和饮食习惯,形成的不健康行为习惯具有根深蒂固的特性,在一段时间很难改变。

2.促进新媒体健康传播优化的对策。根据新媒体健康传播在哈萨克族青少年中的特点,以及哈萨克族青少年新媒体使用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建立稳定、专业的健康传播类新媒体。针对哈萨克族的健康传播类新媒体的缺失,政府或者卫生机构应及时占领新媒体的高地,掌握主动权。即M快建立起稳定、专业新媒体,稳定性要求新媒体的内容的连贯,每天定量消息;专业性要求新媒体的内容真实有效、涉及健康类信息时可靠性强。同时,政府卫生机构自身的非盈利性、公益性性质决定其生产的健康信息代表公共利益,作为代表国家声音的政府机构发声本身又具有权威性,这就要求卫生机构认清自身健康传播者定位,注重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及时权威消息。深入解读国家卫生健康政策,集中报道人民关心、社会热点的健康问题。

(2)提高健康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实用性。针对新媒体传播的健康信息与哈萨克族青少年接受健康信息能力的兼容性较差的特点,应着力提高新媒体在传播健康的信息的可接受性。健康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是指要运用通俗易懂、富有年轻人气息的话语进行传播,结合哈萨克族的民族习惯、语言,达到心理上的接近,使青少年乐于接受信息。比如在传播的信息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或者表情包来形象传播健康信息。另一方面,对于青少年这一特定的受众群体,其传播的内容应注重青少年的实用性。实用性是指接受者将信息转化为实际生活应用,比如青少年整天面对书本、手机电视,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播如何保护视力的健康内容。

(3)新媒体健康传播应有效引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据调查结果,哈萨克族青少年由于在校生活条件的限制,比如学校水果价格过高,食堂饭菜种类有限,生活行为难以改变。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健康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哈萨克族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家庭中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也让青少年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新媒体传播者在传播健康信息时,应全方面考虑目标受众,将学校和家庭纳入到受众中去。针对家庭的传播,应采取警钟教育让父母接受健康意识教育,让家庭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家庭中树立起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学校的健康传播,传播者应更多注意到给学校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去给学校提供参考,提高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受教育程度。

四、结 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等方法,主要研究了新媒体传播对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行为影响现状,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建立优质信息源、传播方式的优化和家庭、学校教育结合三个方面提出建议。青少年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尚未定型的情况下,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可对其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对哈萨克族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引导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廖春艳,武杰.新疆哈萨克族生活方式与健康研究[J].民族论坛,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