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1

关键词:美学思想;艺术传承;《考工记》的关学哲理:文化形态

1《考工记》的物本思想

作为我国历史设计著作的典范之作,《考工记》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其本身记叙的是古代科技制作的制度和工艺,但透过文字形象看出的是其论述的物质本身。其书籍本身记叙的是关于物品生产的科学方法和生产制度,但是书籍整体描绘的是如何根据数量可观的生产材料进行精细化的物品制作和物质材料生产,运用强大的生产工艺进行精细化的物品制作,使制作出来的物品美轮美奂,精巧妙哉。对于物品本身的制作来说,不仅需要对技术的纯熟掌握还需要对物质材料本身有着深刻的认识,无论是设计者还是物品制作者都要具备浓厚的物本思想,对于物质材料有着清晰理性的认识,懂得材料具备的属性,材料富有的造物精神。物质本身不具备思想感情,但通过人们的巧妙利用和深化加工使得物质具备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生产工具。作为制作者本身来说,对于物品的制作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术和先进的工艺,同时还要怀揣着自然化的本心,对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有着深刻地把握,对自然万物的思想情感能够体悟出来,将它们融入自身的设计当中,让制作出来的物品更加具备自然的气息。

2《考工记》的物质艺术

《考工记》中物品的制作一定要找准自身的艺术价值定位,通过对艺术元素的优化协调和合理布局,集中地刻画艺术主题形象。在物质艺术的表现方面要把艺术景象资源进行集中地展现,优化元素的艺术布局。在艺术场景的搭配协调上要把美术理念与人文风情进行集中,将物品的艺术美感全面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把场景事物进行原则上的分化,艺术场景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协调,对事物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将物质形态搭配与精神传承统一的融合起来,达到物品形态的统一布局,使得人们的视觉观赏更具情态化。这也是《考工记》物品制作的精髓所在。

3物品制作中的空间布局分析

在《考工记》中物品制作的空间布局是对艺术进行集中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规划好物品外观的平面空间,协调统一好平面内部的组织元素对于主题特色的展现至关重要。在物品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彰显文化主题的主旨特色,同时也需要对物品板块上的色彩元素和组织元素进行搭配,做到色彩基调的统一和视觉效果的协调,进而最大程度的展现出物品的内容特色。这也是作为器物制作的文化根源所在。

3.1物品的特色展现

物品的特色化设计是《考工记》主题内容的重要元素,所以在器物的设计之初就要充分地考虑到器物的艺术模块构造和艺术元素的组合,这里不仅是色彩元素的统一协调,同时也是将文化展现形态进行设计的妙处所在,关键在于凸显出器物的主旨内容和艺术化特色。立体化的视觉表达就要求器物必须完美地处理涉及内容和空间的关系,对于任意组织元素的忽视都会影响到整个器物视觉传递的质量。在三维上要精确的组织好每个立体面的关系,处理好色彩与造型搭配的关系,在视觉表达上,通过巧妙的视觉处理使得器物有着丰富的色彩变化,文字与主题相互统一,互相搭配协调,达到完美的视觉呈现度。

3.2器物视觉效果的统一

特殊化的器物制作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艺术气息之外,还要巧妙地搭配艺术元素。色彩元素是器物的灵魂所在,如何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手法来展现器物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是每个器物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器物的制作材料本身没有传神的功效,通过特定化的艺术布局和平面空间组织,辅助于一定的色彩渲染,使得艺术组织材料巧妙的搭配起来,让器物造型形象生动,能够充分的抓住人们的视觉神经,将主题的精神理念融汇到观众的心灵深处,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陶冶情操。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器具制作意境的表达。

4器具制作的艺术元素组合

在专业化的生活器具设计过程中,要切实记住艺术元素地融入和器具的艺术规划性布局,将各类艺术环境因素充分的融入其中,深刻的把握器具的艺术视觉效果,做到空间搭配协调、艺术布局得当、器具样式统一,主体特色的充分表达。

4.1展现主体定位

器物展现空间的设计语言主要体现在主题环境中的外观设计表现上。以独特的表现方法、不同的主题定位,选择适合主题的材料,并配合适当的图案布置,才能够展现出器具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色。根据器物制作的工艺和外形,充分的考量艺术表达的设计需要,对器具进行深刻细致地加工,以独特的魅力汇聚独特的艺术气氛,展现器具生动传神的形象。

4-.2器具个性区域划分

器具主题空间的特色是“个性化”,它包含丰富的主题文化特色。主题空间的特点除了要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外,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是空间活力的源泉,器具艺术化装饰的风格到处都可以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气息。围绕既定的主题打造适合器具的艺术风格气氛,融入人文的情感,传递善意的良知,器具不仅仅是艺术的装饰物品,更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载体。

4.3情感色调的融合

在器具的设计之后要充分考虑到主题色调和情感色调,确定主题色调凸显出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辅助的颜色描绘能带给人们怎样的视觉享受,同时要考虑到器具空间的基本色调搭配,使得器具整体的色调沉重不失优雅,稳健富有内涵。充分展现出材料的质感和艺术色彩的情感,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由精神的向往。利用色彩和质感的表达对器具氛围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要反映器具艺术的主题,就需要深刻把握器具的文化工艺;文化主题的艺术取向不仅能创造精神财富,也能引导和改变人们的审美观与审美品位。通过器具的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烘托出艺术的氛围,只有氛围对了,器具的艺术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2

关键词:民间美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

当前,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路正向着特色、有效的教学方向发展。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民间美术的很多元素、资源都已经可以视为文化的瑰宝,这些民间美术元素展现出各种特色,为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创作灵感。民间美术的元素代表有很多,本文主要探索图形符号、自然材料、象征意义、色彩元素以及情感因素这五类元素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将民间美术与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具体要求

1)职业院校重视民间美术的引用。职业院校已经成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地点,国家号召职业院校开展特色办学,使得当前职业院校的繁荣、蓬勃的发展,而且职业院校本身能够探索新的发展出路,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能够朝着持续、健康方向发展,也需要职业院校校方的领导,为此,重视将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结合能够实现发展目标[1]。有了这种认识,还需要职业院校能够做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院校应该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供民间美术资源,重视教学向着民族化发展,要积极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效的将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结合。第二,职业院校应该大力的发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参观民间艺术展览馆的机会,邀请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者到校进行讲座,促进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的融合。2)专业教师重视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结合。教学之中,教师起着引导者的角色,这也决定了要想发挥民间美术的积极作用,促进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能力,全方面的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教师是极为关键的。如果教师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那么即使学校支持民间美术融入教学也无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思想的传播者,教师的具体教学方式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该结合民间美术资源编写教案,形成具体的教学计划,其次,将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鉴赏、创新、临摹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最后,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不断的汲取民间美术知识,积极探索和研究民间美术,不断的提高个人职业能力,以便更好的将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2]。

二、五类民间美术元素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图形符号。民间美术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经历悠久的历史沉淀之后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意义的图形符号,这些图形符号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也融合了多民族各种风格特色,成为了民间美术元素中的突出代表。一般,各个时期的图形符号都具有着朝代特色,因此我们在鉴赏古文物作品时,通过一些图形符号能够辨认出这些艺术品的朝代。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图形符号的艺术作品锻炼学生的眼力,然后让学生从这些艺术作品的图形符号中体会到符号元素的魅力和作用。民间美术中的图形符号千变万化,或者磅礴大气、或者娇俏写意,在不同场合的设计之中能够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效果,这些都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自然材料。民间美术的载体有很多,集结民间艺术人员的智慧,劳动人民在探索民间美术的同时挖掘出许多自然材料,这些原材料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再结合艺术设计方法能够将艺术作品衬托的更为完美。自然材料有种天然的亲和力,当采用自然材料加工和装饰艺术品时,人们总会感受到快乐和舒适,而且利用自然材料制作的艺术品具有自然美感。并且,自然材料能够给人带来创作灵感,当艺术设计人员看到与艺术品相协调的自然材料后,经常会迸发灵感,由此可见自然材料的合理应用能够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引领学生了解自然材料,用发现美的眼光感受自然材料的内在美,积极的发挥个人创造力设计出崭新的作品。3)象征意义。象征意义是民间美术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表现手法,在各个领域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都广泛的应用到象征意义。像刺绣之中经常采用象征手法,以鸳鸯寓意夫妻风雨同舟、生活幸福美满,在剪纸之中也常常利用稻穗象征生活富足。这种手法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展现出民间美术元素的深刻内涵。这种象征的方法非常适合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师应该将象征意义纳入到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象征意义的体悟,掌握这种创作手法,在以后的设计作品中学生可以融入自己对象征意义的感悟和体会内容[3]。4)色彩元素。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通常都是各具特色,有的配色夸张大胆,有的配色单一清淡,这些与民间美术分布地区有关。例如越向北方,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越鲜明,色调艳丽,像东北秧歌的服装色彩艳丽,一片花红柳绿。民间美术色彩元素的积极运用能够促进艺术设计的向前发展,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民间美术的色彩碰撞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锻炼学生大胆、巧妙的设计出艺术作品。5)情感因素。民间美术不是空洞的工艺制造,而是容纳了亿万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民间美术内容中蕴含了许多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才使得民间美术艺术作品富有灵活、真实等特色。艺术作品之中容纳了创作人的深厚情感,使得这些艺术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情感永远是引起人们共鸣的重要因素,民间美术能够长久的传承下来也是因为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之中,必须将情感因素纳入到教学范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向学生强调向自己的设计作品融入情感的重要性。职业院校学生能够以真情实感设计艺术作品,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甚至赋予作品灵魂,使作品受到肯定。

三、结束语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元素。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想深化教学改革,就更应该挖掘民间美术的艺术元素,充分利用图形符号、自然材料、象征意义、色彩元素以及情感因素,扩展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从民间美术中创新发展,提高艺术设计能力。

作者:王曌娣 单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超.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94-395+397.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3

1.艺术、艺术教育与文化。

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哲学是挑起争论的,科学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艺术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艺术是由各种门类构成的,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建了文化的整体,没有艺术以及其他文化的共同构建,整体的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是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艺术文化有重要的位置,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中都蕴涵有文化因素;整个人类文化史中离不开艺术文化,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文化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根据事物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催生了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教育,艺术就无法传承与发展。因为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艺术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通道,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泛指高校除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非专业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简称为艺术教育。

2.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指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所建设出独特的、得到认可的、取得卓有成效的、值得借鉴推广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化存在于其独特性,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其生存和发展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特色校园文化彰显育人功能。文化是一种概念,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校园的所有”,正是因为其全面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显得若有若无,漂浮不定,在育人上体现得不充分、不贴切。特色校园文化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应将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展现,存于每个人的身边,与生活、成长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二是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强大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高度的认同,特色校园文化应该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的成果,汲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每个人在其中享受和生长,增强文化自信,带来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方向正确和动力不竭的体现,特色校园文化因为其具体的目标和主体、科学的程序和完善的保障,解决了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而实现了持续的生长和完善。

二、艺术教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艺术教育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内容,艺术教育对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丰富了具体内容。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校园文化是艺术思想的延伸和艺术作品高度浓缩。艺术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其门类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中的艺术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艺术内容的丰富性、超强的表现力、积极的感染力使得校园文化在内容上显得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表现上显得直观有力、摄人心魂,在思想上显得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形式上显得充满活力、惹人喜欢。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让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吸引和感召着大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其中,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2.艺术教育完成了美的教育。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知识和元素,掌握美的基本规律,能正确鉴别美与丑的实质;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和欣赏美的活动,将学生的知识逐步提升为艺术的基本能力固化在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在进行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顺序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区别于其他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创造。美育对人的思想、知识、素质、情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美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学习体验、实践完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表达艺术,创造创新艺术,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3.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源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精神和情感的具体表现,艺术教育就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导到如何了解生活、走入社会,并且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去分析、设计、创作表达生活的原貌和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其自身的创造思维,最后升华成为创造能力。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与色彩,以及在施行技术时的构思和表现方法突破技术的极限。艺术教育独特的教育和表现形式及其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和活力的环境中自由生长,不断发现和创造,始终让校园文化保持向上发展势头,不断更新充满活力。

三、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人人参与特色。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对接,用课程的理念来管理艺术类活动,开设如舞蹈、声乐、戏剧、器乐等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中选择,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完成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技能。艺术活动课程化解决了校园文化活动面向人人的目标、全面发展的内涵等问题,普遍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其次,面向特长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有艺术潜质或者艺术专长的同学成立艺术专长实验班,为学校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在全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中遴选有潜质的、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组建舞蹈、声乐、话剧、戏曲等艺术门类艺术专长班,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三年一贯制的综合培养,在保证其自身专业学习以外,通过讲座、集训等方式完成每周固定课时的艺术类系统培训实践,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能看、能听、能说、能演、能教”,从而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表达和传承艺术的能力和精神。专长班通过提高性质的培养为学校提供了一批艺术教育核心人才。

2.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

地方高校多处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这些不可复制的优势,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学校可以主动挖掘民族和地方文化,根据学生的来源和民族的习惯,举行少数民族文化节、少数民族风情展、集体锅庄舞会、少数民族风俗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师生广泛参与,使学校师生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精品化路线提供了优厚的环境。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就是将民族元素和地方元素大胆引入到校园文化的作品创作中来,形成一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作品。民族元素中的勤劳勇敢、奋发上进、热情大气等元素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活泼、向上的要求,以及青年大学生热情、开放、包容等特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课本、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原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入到高校,经过先进的理念指导、前沿的方法等再次创作赋予其时代性和流行性,更加脍炙人口、具有感染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精品。艺术教育中与民族和地方相结合的做法,让校园中的精品层出不穷,经过积累慢慢形成了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

3.艺术教育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创新特色。

坚持开放办学,艺术教育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外结合的发展思路,确立“创作以智力引入为主,提高以艺术实践为本”的艺术教育策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艺术教育的活力,形成校园文化的创新特色。坚持“请进来”,以智力求支持。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培养、演员提高等方面与省、市地方文化系统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根据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创作经典作品。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学生通过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高水平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坚持“走出去”,以开放求活力。抓好艺术教育校外进修和采风两个重点。制订艺术教育教师进修计划,派出老师到相关专业知名高校进修,提高艺术素质和能力。组织艺术教育教师校外采风,通过“行万里路”式的观摩研习让艺术教育始终保持活力。

4.艺术教育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校园文化可持续特色。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4

在动画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艺术品的评价标准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西方和东方对艺术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具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点在动画教育教学中也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在表现形式上会以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主题,是表达美好且积极的审美感受。而资本主义对于艺术品的表现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它与大众化、社会进步发展是相违背的,艺术品的表现并不主导体现作品的美感,而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艺术的美感。谈到艺术品的评价标准还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美国制作的动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票房之高并获得极大的反响,这些题材都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中国动画却没有他们的影子。那么如何使我们本土的文化能够符合受众的审美标准,让本民族文化传承在中国动画的大家庭中,使得中国动画符合更多的受众群体,这时学校的教育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二、艺术品的装饰性在动画教育教学中的表现方法

(一)艺术造型装饰感的教学方法

在动画的造型教学中,运用艺术品造型的装饰感是一种常用的夸张抽象的教学表现方法,与之相悖的是写实手法,在通常情况下,在动画教学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高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的教学方面,就以绘画作品的艺术造型来分析装饰感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在动画作品中具有装饰感的造型是对美的主观感受,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提炼和概括,这种装饰性在教学中则表现为以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做出一种变形和夸张,也就在一定层面上演变成图形语言和符号特征的装饰感。在课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大量的临摹练习,大胆进行创新提炼,活跃课堂的气氛,对良好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色彩装饰感的教学方法

艺术造型的装饰感需要弱化三维空间的透视感,在线条的运用中来表现装饰美。在动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色彩不局限于本身的真实色彩,采用大胆创新的色彩表现手法,色彩单纯、明快、对比强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颜色,表现作品鲜明的个性,使作品表现得更加单纯、而不简单,指导学生在色彩的搭配上遵循美的法则。

三、艺术品的设计元素在动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艺术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从国内外的动画发展来看,西方越来越多动画师在创作中开始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设计元素,把中国民族化的标志性符号元素用来设计动画的制作。在动画教育领域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当中。传统文化更是动画艺术创作的力量源泉,了解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元素,有助于掌握本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开创动画民族的创新之路奠定了新的道路。因此,应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艺术品的审美层次上教育和疏导学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艺术符号元素。

(二)人文内涵的艺术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汇集在此,这些传统文化都集中在民间美术形式当中。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精华,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这些艺术符号元素恰恰是我们动画专业每一位学生都应当熟悉和了解的。具有人文内涵的符号元素图腾符号,例如在器皿上的鱼形纹,以及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文符号——龙凤纹。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而凤,代表的是高贵、如意吉祥。如龙凤呈祥、龙头凤尾这样的成语。还有代表权威的“饕餮纹及夔纹”,以及代表富贵平安的“如意和祥云纹”、麒麟、中国结、十二生肖等艺术符号都是中国动画应该去充分借鉴的艺术资源。将本土艺术符号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动画的教学中,挖掘属于本民族人文内涵的艺术符号元素,发挥本地区生态物质文化的特色,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动画教学之路。

(三)艺术品传统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5

【关键词】美术博物馆 知识生产 交融共生

美术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承载着文明的传播和民族艺术的演化。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在人类民族艺术的演化过程中起着记录和展示的作用。无论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的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信仰、不同观念。虽然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都十分重视美术博物馆的收藏质量与研究品位,并且都从自身的文化脉络和审美特质梳理了风格迥异的艺术品,相继建立了世界上著名的特色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观念与目标定位也成为美术馆人始终追求的学术恒定信念。

美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艺术机构,约有300年的发展历程,其主要职能是收藏与研究、教育与引导。美术博物馆的研究主体不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以深刻的国家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作为支撑。因此会呈现出强大的主流性、意识性、形态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这不仅激发了人们对潜在文化价值的认可,并且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前进、体制完善、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美术博物馆在艺术品典藏以及专业运作方面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良好的典藏研究、风格取向、管理模式、类别梳理、学科交叉等相关的重要环节。

美术博物馆的重心是教育,核心是艺术生产力。在艺术管理中有三种专业精神是必备的,即追求艺术的卓越性和真诚性,追求亲和力以及对受众的开发,追求公众社会责任感。美术博物馆作为学术研究机构,首要任务是面向公众策划各种高品位的艺术展,在呈现以及演示艺术形态的同时保证其完善性与艺术性,强化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征,鼓励创造艺术的鲜明变化,并获得更多的观众群体,以开放的、多样化的姿态塑造美术博物馆的学术权威,并且有别于传统权威和陈旧老套的以往形象。美术博物馆能否挖掘师生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关键要看其是否为师生创造了高品位的艺术饕餮大餐,是否接受艺术方式的主动性,以及是否营造了多学科再创作的知识环境。美术博物馆倡导学术视野与文化互动,其以多种维度视野和精确角度审视艺术品的各个层面和细节,对文化脉络、艺术属性、展示空间、建筑设计、教育心理等多领域的整合延伸了美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互动关系,属跨学科和专业的综合研究。再次,我们特别强调文化属性、文化生态、哲学历史、、语言文字、美学判断、绘画雕塑、建筑景观等学科的交叉互融建构了知识生产系统,在美术博物馆的空间内孕育、迸发并输出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生产力。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不同时期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际化造型艺术博物馆。其是展示学院教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同时还担负着对外文化交流和推动国际美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具有收藏、陈列、交流、教育、研究等诸多功能。因此,美术博物馆极具知识生产力,为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源泉。美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将成为西安美院学术培养计划的催化剂,将藏品充分使用并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有利于使美术博物馆实现培养中国特色造型体系审美功能目标,且扩展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基本内容与核心。

美术博物馆建馆的目标是要让视觉艺术成为教学、科研、创作的核心。我们已清楚意识到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在培养塑造人才以及文化传承和视觉艺术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坚持高水准的典藏和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为建馆宗旨,集中体现各时期艺术类型的特质,完整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美术史,以教学科研、创作交流为中心,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坚持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传统、延安革命文艺传统、西北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当代“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等“四大传统”和以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为导向,将艺术人才培养与美术博物馆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美术博物馆更是体现四大传统的支撑体,也是教学的第一课堂,特别是全院新生入学教育,以及造型艺术部的基础训练全部在美术博物馆完成,教学改革中提出的重塑中国特色造型艺术体系就是以中国传统雕塑为切入点,同时还强化了美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建筑美、结构美、光影美等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此可以训练素描、色彩、雕塑、水墨画、当代设计等内容,因此美术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教学延伸和学习场所。以上诸多要素都来源于美术博物馆的典藏与研究,其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实物资料与学习转化的过程,其理念与创建一流美院的学术目标相称,与“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大学精神相称,与学院的精神文化取向相称,与当下艺术思潮的审美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

知识生产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生态系统,其涵盖了哲学历史、、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且在此系统中与美术博物馆恰好形成了不可取代的艺术模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都依附于知识生产系统之中,互为辩证弥补共生。特别是在整个人文社会之中成为人们美的共识,西安具有丰富的周秦汉唐历史遗存,有着黄土文明历史悠远的厚重文脉,也有着延安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发展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地处文明古都的美术博物馆的学术特色。然而,本着与当下艺术观念、审美状态等结合紧密,作为艺术教育和科研的殿堂,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自建立以来,立足古都,面向西北,关注全国乃至海外,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血浓于水的情感体现,其是记录文明的进程、承载着灿烂文化的历史记忆、担负着美术兴国的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美术中的成就,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博物馆和地面上,成为后人永久无法替代的历史成就,成为这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记。美术博物馆集收藏保护、学生教育、展示研究、传播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其核心动力就是知识生产,即美术博物馆是由知识生产而建构的人文系统,其以知识生产为契机,逐步展开谱系梳理、知识聚能、综合学科、中西比对、艺术培养、特色发展等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艺术中心,更是西安美术学院“百花齐放、特色发展”办学理念的实验室和窗口。其就像一本综合教科书,兼容、自由的学术精神,直接服务于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仅为学生提供临摹学习的平台,更显示了传统艺术魅力的恒久价值。在博物馆中每件藏品都在述说着一段灿烂的文明史和脉络学术史,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使身处其间的学子不断增加炎黄后裔的自豪和发奋拼搏的责任感,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有了形象化的比对与阐释。

知识生产也来源于从谱系梳理上升到比对研究的过程。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藏品数量2万余件,分展馆9个。一层古代绘画精品馆以五代至明清时期绘画为主,藏品近1000件。二层中国历代绘画陈列、临摹馆中藏品2000余件。三层现当代名家作品馆、学术报告厅中藏品1300余件,包括国内外名家校友、学院教授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艺术设计、美术理论等作品。四层艺术考古馆中藏品2100余件,自史前至明清时期涵盖彩陶、青铜器、玉器、瓦当、陶俑、三彩、瓷器及佛造像等类型。民间美术馆中藏品12000余件,包含剪纸、泥塑、面具、皮影、刺绣、泥玩、石刻及木版年画等。五层校史馆藏品约900件,以珍贵实物展示为主,丝绸之路艺术馆藏品约1000件,石刻精品馆藏品约40余件。美术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博古厚今、融通中西、风格各异、兼容并蓄。置身于空间中更是心境的调整、视野的拓展、观念的变革、文化的交融、艺术的升华。美术博物馆文化属性是多元一体的,如何建立健全符合当代艺术发展规律,促进艺术创作繁荣、持续发展的美术博物馆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人性化品格的体现。建立一个良好的美术发展生态,全面提升文化传承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传播能力,开创美术事业的新画面,这是美术博物馆公共艺术给予我们的启示。

知识生产是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核心,学术研究将依托于对中华各类优秀遗存进行解析,特别是针对唐代以前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不同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如木偶、皮影、剪纸、面具、马勺、泥玩、刺绣、石刻、木雕、陶瓷等民间艺术品。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和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交流提供了真实可感的资料和借鉴。同时,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以中国西部和丝绸之路的典型文化遗物为收藏代表,博古厚今、融通中西。藏品以绘画、雕塑、民间艺术为主体,兼收对美术史构成意义的多类美术考古标本以及有关的美术图书和文献资料。其在当下的作用已超出一般教学科研的范畴,在知识生产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作为西安美术学院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还担负着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学术研究中心的重要艺术角色,对于推动当代美术事业发展,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该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和核心是研究工作,是开展收藏、陈列展览、教育推广等业务工作的前提。学术研究将依托该馆对古代遗存和近现代以来美术作品、民间艺术品的收藏,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及围绕美术馆功能和业务的美术馆学术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6

在当代文化情境下,艺术作品逐渐朝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绘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我国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文化,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会将多种民族元素融入到自身的作品中,使作品更具特色。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为油画的创作带来了大量的灵感,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运用这些民族元素,不断增加油画作品的内涵成为艺术家们所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成为中国油画作品是否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关键所在。

民间作品色彩对油画的影响

在绘画色彩的选择上,我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在创造绘画作品时更加注重自然色的使用,并以此来完成事物的客观在现。其在色彩的搭配上强调固有色与环境色彩的结合,利用丰富的色阶变化来呈现事物的本来面貌。中国的绘画作品在色彩的选择上更注其达到的心理效果,着重表达事物的内在性质,绘画作品中还会包含大量的社会内容和观念性内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民间绘画作品多追求红火、吉利、喜庆的情感,用色鲜艳明丽,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祈祷平安的心理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崇拜。

民间美术作品色彩对油画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为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如很多油画作品用红色作为山地的主体颜色,并以此来衬托绿色草地,这样的色彩对比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活力,奠定了作品欢乐的基调。将民间绘画中常用的色彩融合在油画作品中,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也能为作品增添特有的东方情愫。如画家费正在《元宵夜》中,将翠绿、大红、明黄等颜色运用于作品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完整的体现了出来。王玉平在其作品《白塔寺》中,大量的运用红、白、蓝、绿等对比强烈的颜色,不仅体现出了建筑的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将绘画的主题更好的呈现了出来。

民间作品思想对油画的影响

中国民间的美术作品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及具备精神文化底蕴是其他作品所不能比拟的。由于民间美术中蕴含着大量的本源文化和哲学思想,长久以来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关注,其中的思想也对油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会将传统的中国元素融入到绘画作品中,以此来表现中华的特征。如油画家罗中立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作品提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将人的生存方式以绘画的手法表现出来。其创作的美术作品《巴山农民》,不仅完整表现了本土特色,也体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见在作品中加强对民族思想的传达,能够丰富油画作品的思想色彩,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民间作品观念对油画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国的美术作品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艺术体系,这一体系也将我国的艺术精神完整的体现了出来,反应出了民族的审美特点。纵观我国的民间作品可以发现,民间作品在创造上往往会受到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善于运用对称与平衡的结构,善于将对立与统一的观念应用于美术作品中。民间作品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也遵循着特定的节奏和准则。民间作品中那些朴实的造型,真切表现出了我国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出了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民间美术作品多以组合、分割、物化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表达了对生命的主观认识。

中国民间艺术作品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为油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展了油画的表现形式。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其作品中将西方的美学特点与东方的造型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作品以中国的美学意境为支撑,不断丰富外在的表现形式,绘画的特点得以更好的展现出来。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