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例6篇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1

关键词:美学思想;艺术传承;《考工记》的关学哲理:文化形态

1《考工记》的物本思想

作为我国历史设计著作的典范之作,《考工记》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其本身记叙的是古代科技制作的制度和工艺,但透过文字形象看出的是其论述的物质本身。其书籍本身记叙的是关于物品生产的科学方法和生产制度,但是书籍整体描绘的是如何根据数量可观的生产材料进行精细化的物品制作和物质材料生产,运用强大的生产工艺进行精细化的物品制作,使制作出来的物品美轮美奂,精巧妙哉。对于物品本身的制作来说,不仅需要对技术的纯熟掌握还需要对物质材料本身有着深刻的认识,无论是设计者还是物品制作者都要具备浓厚的物本思想,对于物质材料有着清晰理性的认识,懂得材料具备的属性,材料富有的造物精神。物质本身不具备思想感情,但通过人们的巧妙利用和深化加工使得物质具备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生产工具。作为制作者本身来说,对于物品的制作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术和先进的工艺,同时还要怀揣着自然化的本心,对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有着深刻地把握,对自然万物的思想情感能够体悟出来,将它们融入自身的设计当中,让制作出来的物品更加具备自然的气息。

2《考工记》的物质艺术

《考工记》中物品的制作一定要找准自身的艺术价值定位,通过对艺术元素的优化协调和合理布局,集中地刻画艺术主题形象。在物质艺术的表现方面要把艺术景象资源进行集中地展现,优化元素的艺术布局。在艺术场景的搭配协调上要把美术理念与人文风情进行集中,将物品的艺术美感全面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把场景事物进行原则上的分化,艺术场景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协调,对事物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将物质形态搭配与精神传承统一的融合起来,达到物品形态的统一布局,使得人们的视觉观赏更具情态化。这也是《考工记》物品制作的精髓所在。

3物品制作中的空间布局分析

在《考工记》中物品制作的空间布局是对艺术进行集中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规划好物品外观的平面空间,协调统一好平面内部的组织元素对于主题特色的展现至关重要。在物品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彰显文化主题的主旨特色,同时也需要对物品板块上的色彩元素和组织元素进行搭配,做到色彩基调的统一和视觉效果的协调,进而最大程度的展现出物品的内容特色。这也是作为器物制作的文化根源所在。

3.1物品的特色展现

物品的特色化设计是《考工记》主题内容的重要元素,所以在器物的设计之初就要充分地考虑到器物的艺术模块构造和艺术元素的组合,这里不仅是色彩元素的统一协调,同时也是将文化展现形态进行设计的妙处所在,关键在于凸显出器物的主旨内容和艺术化特色。立体化的视觉表达就要求器物必须完美地处理涉及内容和空间的关系,对于任意组织元素的忽视都会影响到整个器物视觉传递的质量。在三维上要精确的组织好每个立体面的关系,处理好色彩与造型搭配的关系,在视觉表达上,通过巧妙的视觉处理使得器物有着丰富的色彩变化,文字与主题相互统一,互相搭配协调,达到完美的视觉呈现度。

3.2器物视觉效果的统一

特殊化的器物制作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艺术气息之外,还要巧妙地搭配艺术元素。色彩元素是器物的灵魂所在,如何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手法来展现器物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是每个器物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器物的制作材料本身没有传神的功效,通过特定化的艺术布局和平面空间组织,辅助于一定的色彩渲染,使得艺术组织材料巧妙的搭配起来,让器物造型形象生动,能够充分的抓住人们的视觉神经,将主题的精神理念融汇到观众的心灵深处,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陶冶情操。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器具制作意境的表达。

4器具制作的艺术元素组合

在专业化的生活器具设计过程中,要切实记住艺术元素地融入和器具的艺术规划性布局,将各类艺术环境因素充分的融入其中,深刻的把握器具的艺术视觉效果,做到空间搭配协调、艺术布局得当、器具样式统一,主体特色的充分表达。

4.1展现主体定位

器物展现空间的设计语言主要体现在主题环境中的外观设计表现上。以独特的表现方法、不同的主题定位,选择适合主题的材料,并配合适当的图案布置,才能够展现出器具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色。根据器物制作的工艺和外形,充分的考量艺术表达的设计需要,对器具进行深刻细致地加工,以独特的魅力汇聚独特的艺术气氛,展现器具生动传神的形象。

4-.2器具个性区域划分

器具主题空间的特色是“个性化”,它包含丰富的主题文化特色。主题空间的特点除了要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外,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是空间活力的源泉,器具艺术化装饰的风格到处都可以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气息。围绕既定的主题打造适合器具的艺术风格气氛,融入人文的情感,传递善意的良知,器具不仅仅是艺术的装饰物品,更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载体。

4.3情感色调的融合

在器具的设计之后要充分考虑到主题色调和情感色调,确定主题色调凸显出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辅助的颜色描绘能带给人们怎样的视觉享受,同时要考虑到器具空间的基本色调搭配,使得器具整体的色调沉重不失优雅,稳健富有内涵。充分展现出材料的质感和艺术色彩的情感,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由精神的向往。利用色彩和质感的表达对器具氛围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要反映器具艺术的主题,就需要深刻把握器具的文化工艺;文化主题的艺术取向不仅能创造精神财富,也能引导和改变人们的审美观与审美品位。通过器具的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烘托出艺术的氛围,只有氛围对了,器具的艺术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2

关键词:民间美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

当前,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路正向着特色、有效的教学方向发展。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民间美术的很多元素、资源都已经可以视为文化的瑰宝,这些民间美术元素展现出各种特色,为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创作灵感。民间美术的元素代表有很多,本文主要探索图形符号、自然材料、象征意义、色彩元素以及情感因素这五类元素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将民间美术与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具体要求

1)职业院校重视民间美术的引用。职业院校已经成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地点,国家号召职业院校开展特色办学,使得当前职业院校的繁荣、蓬勃的发展,而且职业院校本身能够探索新的发展出路,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能够朝着持续、健康方向发展,也需要职业院校校方的领导,为此,重视将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结合能够实现发展目标[1]。有了这种认识,还需要职业院校能够做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院校应该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供民间美术资源,重视教学向着民族化发展,要积极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效的将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结合。第二,职业院校应该大力的发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参观民间艺术展览馆的机会,邀请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者到校进行讲座,促进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的融合。2)专业教师重视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结合。教学之中,教师起着引导者的角色,这也决定了要想发挥民间美术的积极作用,促进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能力,全方面的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教师是极为关键的。如果教师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那么即使学校支持民间美术融入教学也无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思想的传播者,教师的具体教学方式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该结合民间美术资源编写教案,形成具体的教学计划,其次,将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鉴赏、创新、临摹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最后,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不断的汲取民间美术知识,积极探索和研究民间美术,不断的提高个人职业能力,以便更好的将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2]。

二、五类民间美术元素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图形符号。民间美术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经历悠久的历史沉淀之后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意义的图形符号,这些图形符号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也融合了多民族各种风格特色,成为了民间美术元素中的突出代表。一般,各个时期的图形符号都具有着朝代特色,因此我们在鉴赏古文物作品时,通过一些图形符号能够辨认出这些艺术品的朝代。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图形符号的艺术作品锻炼学生的眼力,然后让学生从这些艺术作品的图形符号中体会到符号元素的魅力和作用。民间美术中的图形符号千变万化,或者磅礴大气、或者娇俏写意,在不同场合的设计之中能够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效果,这些都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自然材料。民间美术的载体有很多,集结民间艺术人员的智慧,劳动人民在探索民间美术的同时挖掘出许多自然材料,这些原材料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再结合艺术设计方法能够将艺术作品衬托的更为完美。自然材料有种天然的亲和力,当采用自然材料加工和装饰艺术品时,人们总会感受到快乐和舒适,而且利用自然材料制作的艺术品具有自然美感。并且,自然材料能够给人带来创作灵感,当艺术设计人员看到与艺术品相协调的自然材料后,经常会迸发灵感,由此可见自然材料的合理应用能够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引领学生了解自然材料,用发现美的眼光感受自然材料的内在美,积极的发挥个人创造力设计出崭新的作品。3)象征意义。象征意义是民间美术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表现手法,在各个领域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都广泛的应用到象征意义。像刺绣之中经常采用象征手法,以鸳鸯寓意夫妻风雨同舟、生活幸福美满,在剪纸之中也常常利用稻穗象征生活富足。这种手法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展现出民间美术元素的深刻内涵。这种象征的方法非常适合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师应该将象征意义纳入到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象征意义的体悟,掌握这种创作手法,在以后的设计作品中学生可以融入自己对象征意义的感悟和体会内容[3]。4)色彩元素。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通常都是各具特色,有的配色夸张大胆,有的配色单一清淡,这些与民间美术分布地区有关。例如越向北方,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越鲜明,色调艳丽,像东北秧歌的服装色彩艳丽,一片花红柳绿。民间美术色彩元素的积极运用能够促进艺术设计的向前发展,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民间美术的色彩碰撞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锻炼学生大胆、巧妙的设计出艺术作品。5)情感因素。民间美术不是空洞的工艺制造,而是容纳了亿万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民间美术内容中蕴含了许多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才使得民间美术艺术作品富有灵活、真实等特色。艺术作品之中容纳了创作人的深厚情感,使得这些艺术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情感永远是引起人们共鸣的重要因素,民间美术能够长久的传承下来也是因为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之中,必须将情感因素纳入到教学范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向学生强调向自己的设计作品融入情感的重要性。职业院校学生能够以真情实感设计艺术作品,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甚至赋予作品灵魂,使作品受到肯定。

三、结束语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元素。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想深化教学改革,就更应该挖掘民间美术的艺术元素,充分利用图形符号、自然材料、象征意义、色彩元素以及情感因素,扩展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从民间美术中创新发展,提高艺术设计能力。

作者:王曌娣 单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超.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94-395+397.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3

关键词:木刻版画;刀痕;艺术语言

0 前言

木刻版画在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使用工具、材料特殊的特点。同时,对刀法的运用要求较高,即为了彰显木刻版画表现效果,要求画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注重运用不同的刀法创作形式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且将自身素养、技艺应用于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最终由此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以下就是对木刻版画刀痕中艺术语言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木刻版画创作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1 木刻版画艺术语言美的体现

1.1 墨色之韵

木刻版种之一的水印木刻版画在创作过程中突破了传统国画创作过程中对墨的运用,以浓淡墨色变化的形式来彰显艺术作品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其他色彩的相互融合,增强了版画作品艺术效果。而当代的水印木刻版画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展现作品的创作效果,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了传统木刻的印刷技法、工具材料。但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亦注重强调了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借鉴,对创作图式、创作风格进行了改进处理,且更致力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由此实现了作品创作过程中“韵”的表现。[1]此外,水印木刻版画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体现作品的独特性,更为注重强调对墨色浓淡干湿或黑白虚实的追求。同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灵活性,版画家同样注重将不同的墨色与色彩进行搭配,如,彩色与灰色的相互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艺术作品的韵味。

艺术家栋方志功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意识到了墨色变化运用的重要性,继而将“墨色之韵”完整地呈现于自身作品创作过程中,最终实现了艺术作品特色的传达,达到了最佳的作品创作状态。[2]

1.2 平面之美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木刻版画的平面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代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彰显作品的独特韵味,将“章法布局、虚实节奏”设定为创作目标。同时,在平面重组过程中为了规避复现等艺术创作现象的凸显,致力于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突破对自然环境的模仿,追求艺术真理二次模仿的表现形式,最终就此拓展艺术作品表现思维,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3]

第二,古代木刻版画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体现作品线条的形象美,更加注重在线条创作过程中以块面、节奏、疏密、虚实等创作形式来体现平面的线条美感。并且结合民族审美习惯,坚守“点聚成线、线聚成面、面聚成体”的创作原则,最终为观赏者呈现出和谐的木刻版画创作画面,满足欣赏者审美需求。

第三,当前水印木刻版画在平面性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水的应用,即以板材干湿不同、色墨干湿不同、纸张干湿不同对木刻版画平面性创作进行调整。同时,部分艺术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较为注重追求单色向色彩明度渐变等的转换,由此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1.3 刀木之味

在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刀作为主要工具,其所形成的刀痕完美的呈现出艺术表达效果。同时,板材在雕刻过程中纹理、质地的表现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艺术作品表达韵味。例如,古代的木刻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追求对线的刻画表现方法,同时以轻重粗柔、回环折转的表现形式来增强作品的独特性。画家陈洪缓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将自身情感元素贯穿于作品中,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致力于追求遒劲有力的线条表现形式,并刻意呈现装饰趣味创作理念,从而由此彰显了线条本身美感,达到了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4]再如,海派画家任熊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坚守“勾勒方硬、有装饰风”的创作手法,继而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独特的刀法表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木刻版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刀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为此,当代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

2 木刻版画刀痕肌理表现形式

甘庭俭的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强整体艺术表现效果,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木刻版画刀痕肌理表现形式的调整。如《草原之春》用简洁圆润的圆口刀对草原湿地景象进行了描绘,同时以三角刀细微的表现手法对人物场景进行了描绘,由此增强了木刻版画画面创作的真实性,达到了最佳的艺术作品表现状态。再如,《阳光下的彝女》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对画面场景的细致描绘,在版画创作过程中致力于将阴刻表现手法作为刀痕肌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在对大面积阳光画面进行描绘过程中,运用了三角刀或圆口刀的刀痕肌理表现方法,增强了阳光景象的穿透感,并对画面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诠释。[5]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当代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刀痕肌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仅致力于对对象、画面场景的描绘,更为注重强调对主题思想的阐述,即将画家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赋予到刀痕肌理表现形式中,由此增强作品整体艺术形式感,且更好地体现画家特性及特点。

当前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应提高对刀痕肌理表现形式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对单纯、简洁创作手法应用的强调,以此来冲击欣赏者的心灵,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效果。[6]

3 木刻版画刀痕的艺术语言分析

3.1 刀痕表现的语言个性

(1)文化修养。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文化修养主要体现在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等层面上,即画家不同的文化修养将完整地呈现于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例如,在当前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刀痕”作为艺术作品的表现符号,[7]画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将自身文化修养、性情寄托于刀痕运用形式中,由此实现对情感的传达。但在文化修养表现过程中,亦对画家主体艺术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画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应致力于坚守“以少胜多”的创作原则,准确的应用简练的刀痕语言,由此实现画家的艺术风格。[8]例如,审美趣味、思想性格、文化素养等的彰显,并注重以文化修养影响着刀痕个性语言的应用,由此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效果。

(2)造型能力。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木刻版画创作中刀痕的造型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更为注重对人物速写表现手法的应用,同时在人物形体描绘过程中致力于观察人物形体变化特点,且从不同角度、不同条件等层面出发,对人物基本结构进行理解,从而以重新组合的形式对人物形态进行描绘,[9]同时,木刻版画造型的体现,亦要求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注重坚守主观性取舍的创作原则,依据人物基本运动规律确定刀痕艺术表现形式,由此彰显和谐的人体艺术表现,并促使欣赏者在对作品进行欣赏过程中感受画面感知力,实现对艺术作品思想的传达;[10]第二,王僖山版画人物造型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彰显人物形象的形式美、个性美,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简练刀痕语言的应用,且致力于坚守造型理念,以浓重的刀痕语言对劳动人民形象进行描绘,由此揭示劳动人民形象,且以重新组合的方式增强人物形象的动态表现效果。“黑土情结”即是王僖山版画人物造型能力的体现。如,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强化对生活化情景的渲染,同时以“组合拆分”的刀痕语言应用方法来准确表达人物造型生命力。

(3)艺术修养。陈剑锋套色木刻作品《乌苏里渔歌》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即利用刀痕语言将艺术修养展现得淋漓尽致。陈剑锋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避免艺术表现形式脱离社会、生活,因而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秉承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深入到时展情景中,追求艺术实践表现,且注重刀痕语言对画面思想内涵的诠释,由此实现了主题与内容的相互融合,并增强了作品艺术修养。此外,木刻版画《人生的一半》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将“人生”主题思想融入作品创作过程中,致力于强调对人物淳朴粗犷情感外向表达的描绘,同时反映同时期人物内向的真实情感,从而确保木刻作品主题思想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并实现从“我”向“我们”真实经历转化过程的描绘,以此来增强艺术作品画面感,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效果。

3.2 木刻版画刀痕色彩感的表现

色彩在木刻版画刀痕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矛盾性”,即当前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不注重对色彩的直接应用,强调以色块的刀痕语言表现手法来描绘情景、画面。例如,套色木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基本的色彩规律,且呈现出无法反映物象复杂多变色彩关系的特点,即木刻版画刀痕色彩感呈现出“矛盾性”创作特点。同时,当代版画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突显艺术魅力,更为注重在景象描绘过程中运用红、黄、蓝、白、黑等基础颜色,且以单纯的色彩形式对景象色度进行调整,并注重强调刀痕的交叉重叠表现形式,由此增强刀痕整体色彩表现力。

第二,水印套色木刻在色彩运用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以少胜多”的创作原则,并确保附加色板符合版画特殊性要求,以此来增强作品整体审美情趣。此外,南方版画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刀痕色彩感的合理应用,采取一块板刻层层印刷的创作形式,同时打造由深色向浅色转化的创作方法,由此实现了对画面明亮度的描绘。[11]

第三,孙艳碧套色木刻版画《有风吹过的季节》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迎合主题思想,大面积地运用了黄色,并以红彩对人物结构进行勾勒,由此传达季节气息。同时,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亦要求画家应注重将“版”作为媒介套用色彩,强调版画色彩与刀痕的完美集合。由此来强化作品视觉语言,并就此实现刀痕色彩感的完美呈现。

3.3 彰显画家情感因素

(1)彰显情感表现形式。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更为致力于对画家情感表现的彰显。例如,画家程勉在对木刻版画作品《血寰》进行创作过程中为了传达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严谨、细腻刀法表现形式的应用,以血与泪相融的表现方法增强了作品画面感,同时促使欣赏者在对作品进行赏析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回想灾难画面,强化自身民族情感。此外,由于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刀痕语言表现形式由画家思想境界所决定,因而刀痕语言作为艺术作品的主体,在形式表现过程中应注重对画面情感的诠释,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效果。同时,由于刀痕语言与画家情感表达有着密切联系,因而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刀法组织变化形式的正确处理,以此来实现内容、表现形式间的统一,达到最佳的作品创作成效。另外,由于思想、文化是刀痕表现的方式,因而现代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注重从思想内涵角度出发,对刀痕语言新型表达形式进行探索,将其贯穿于主体画面描绘过程中,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物象世界。例如,《恢复朝鲜得胜图》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即实现了对客观物象世界的反映,描绘了战争过程中的真实画面,冲击了欣赏者的心灵,增强了整体画面表现效果。

(2)彰显时代和人生感悟。王僖山的版画作品《一年又一年》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作品内容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性,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粗狂刀法表现形式的应用,并以灰色调作为主色调对人物所生活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描绘,由此增强艺术作品画面效果。此外,晁楣在对作品《北方的九月》进行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农场收获情景的真实描绘。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将红色作为基调,并确保局部画面采用闪烁色彩,继而完整的呈现出了劳动人民在秋季收获时的情景,将收割人群的愉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最佳的作品创作成效。[12]

基于追求刀痕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将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贯穿于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其有助于彰显时代的变化特征,并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继而吸引欣赏者的关注。例如,黑白木刻作品《主人》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彰显人物主体的愉悦心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富有层次的黑白灰,且应用了稳定的画面构图创作手法,达到了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

4 结论

在现代艺术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木刻版画创作形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版画创作过程中刀痕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影响着整体艺术作品的画面表现效果。为此,当代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结合木刻版画刀痕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造型能力等艺术语言的表现,对艺术作品主体进行真实地反映与描绘,并将社会情境贯穿于其中,由此丰富当前木刻版画艺术表现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川.木刻版画动画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方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11(01):128-132.

[2] 王娜.中国汉代画像石对木刻版画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设计,2013,20(11):177-178.

[3] 何华.当代黑白木刻版画刀痕肌理表现形式探索[J].群文天地,2012,13(01):231.

[4] 况锐.浅析版画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拓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11):123-124.

[5] 蒋方亭.从“韵味”到“印痕”――由水印版画的观点置换看当代版画艺术之发展[J].荣宝斋,2012,20(10):120-129.

[6] 韩晶.黑白木刻作品语言形式探究――以第十八届、、二十届全国版展中的作品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15,12(04):113-116.

[7] 陈志昕.黑白木刻刀法练习与创意思维拓展――以肇庆学院美术学院为例的版画教学探索[J].美术大观,2016,13(01):156-157.

[8] 张妲妲.浅谈中国现代木刻版画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欣赏[J].人民论坛,2015,45(33):28-29.

[9] 李静.线条与色彩的呐喊――论蒙克的版画艺术语言[J].小说评论,2011,11(S1):331-333.

[10] 金兰.论蒙古族版画艺术特点与价值[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1):1173-1178.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4

在动画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艺术品的评价标准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西方和东方对艺术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具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点在动画教育教学中也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在表现形式上会以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主题,是表达美好且积极的审美感受。而资本主义对于艺术品的表现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它与大众化、社会进步发展是相违背的,艺术品的表现并不主导体现作品的美感,而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艺术的美感。谈到艺术品的评价标准还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美国制作的动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票房之高并获得极大的反响,这些题材都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中国动画却没有他们的影子。那么如何使我们本土的文化能够符合受众的审美标准,让本民族文化传承在中国动画的大家庭中,使得中国动画符合更多的受众群体,这时学校的教育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二、艺术品的装饰性在动画教育教学中的表现方法

(一)艺术造型装饰感的教学方法

在动画的造型教学中,运用艺术品造型的装饰感是一种常用的夸张抽象的教学表现方法,与之相悖的是写实手法,在通常情况下,在动画教学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高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的教学方面,就以绘画作品的艺术造型来分析装饰感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在动画作品中具有装饰感的造型是对美的主观感受,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提炼和概括,这种装饰性在教学中则表现为以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做出一种变形和夸张,也就在一定层面上演变成图形语言和符号特征的装饰感。在课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大量的临摹练习,大胆进行创新提炼,活跃课堂的气氛,对良好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色彩装饰感的教学方法

艺术造型的装饰感需要弱化三维空间的透视感,在线条的运用中来表现装饰美。在动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色彩不局限于本身的真实色彩,采用大胆创新的色彩表现手法,色彩单纯、明快、对比强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颜色,表现作品鲜明的个性,使作品表现得更加单纯、而不简单,指导学生在色彩的搭配上遵循美的法则。

三、艺术品的设计元素在动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艺术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从国内外的动画发展来看,西方越来越多动画师在创作中开始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设计元素,把中国民族化的标志性符号元素用来设计动画的制作。在动画教育领域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当中。传统文化更是动画艺术创作的力量源泉,了解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元素,有助于掌握本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开创动画民族的创新之路奠定了新的道路。因此,应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艺术品的审美层次上教育和疏导学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艺术符号元素。

(二)人文内涵的艺术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汇集在此,这些传统文化都集中在民间美术形式当中。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精华,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这些艺术符号元素恰恰是我们动画专业每一位学生都应当熟悉和了解的。具有人文内涵的符号元素图腾符号,例如在器皿上的鱼形纹,以及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文符号——龙凤纹。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而凤,代表的是高贵、如意吉祥。如龙凤呈祥、龙头凤尾这样的成语。还有代表权威的“饕餮纹及夔纹”,以及代表富贵平安的“如意和祥云纹”、麒麟、中国结、十二生肖等艺术符号都是中国动画应该去充分借鉴的艺术资源。将本土艺术符号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动画的教学中,挖掘属于本民族人文内涵的艺术符号元素,发挥本地区生态物质文化的特色,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动画教学之路。

(三)艺术品传统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5

【关键词】美术博物馆 知识生产 交融共生

美术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承载着文明的传播和民族艺术的演化。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在人类民族艺术的演化过程中起着记录和展示的作用。无论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的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信仰、不同观念。虽然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都十分重视美术博物馆的收藏质量与研究品位,并且都从自身的文化脉络和审美特质梳理了风格迥异的艺术品,相继建立了世界上著名的特色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观念与目标定位也成为美术馆人始终追求的学术恒定信念。

美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艺术机构,约有300年的发展历程,其主要职能是收藏与研究、教育与引导。美术博物馆的研究主体不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以深刻的国家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作为支撑。因此会呈现出强大的主流性、意识性、形态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这不仅激发了人们对潜在文化价值的认可,并且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前进、体制完善、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美术博物馆在艺术品典藏以及专业运作方面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良好的典藏研究、风格取向、管理模式、类别梳理、学科交叉等相关的重要环节。

美术博物馆的重心是教育,核心是艺术生产力。在艺术管理中有三种专业精神是必备的,即追求艺术的卓越性和真诚性,追求亲和力以及对受众的开发,追求公众社会责任感。美术博物馆作为学术研究机构,首要任务是面向公众策划各种高品位的艺术展,在呈现以及演示艺术形态的同时保证其完善性与艺术性,强化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征,鼓励创造艺术的鲜明变化,并获得更多的观众群体,以开放的、多样化的姿态塑造美术博物馆的学术权威,并且有别于传统权威和陈旧老套的以往形象。美术博物馆能否挖掘师生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关键要看其是否为师生创造了高品位的艺术饕餮大餐,是否接受艺术方式的主动性,以及是否营造了多学科再创作的知识环境。美术博物馆倡导学术视野与文化互动,其以多种维度视野和精确角度审视艺术品的各个层面和细节,对文化脉络、艺术属性、展示空间、建筑设计、教育心理等多领域的整合延伸了美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互动关系,属跨学科和专业的综合研究。再次,我们特别强调文化属性、文化生态、哲学历史、、语言文字、美学判断、绘画雕塑、建筑景观等学科的交叉互融建构了知识生产系统,在美术博物馆的空间内孕育、迸发并输出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生产力。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不同时期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际化造型艺术博物馆。其是展示学院教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同时还担负着对外文化交流和推动国际美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具有收藏、陈列、交流、教育、研究等诸多功能。因此,美术博物馆极具知识生产力,为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源泉。美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将成为西安美院学术培养计划的催化剂,将藏品充分使用并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有利于使美术博物馆实现培养中国特色造型体系审美功能目标,且扩展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基本内容与核心。

美术博物馆建馆的目标是要让视觉艺术成为教学、科研、创作的核心。我们已清楚意识到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在培养塑造人才以及文化传承和视觉艺术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坚持高水准的典藏和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为建馆宗旨,集中体现各时期艺术类型的特质,完整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美术史,以教学科研、创作交流为中心,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坚持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传统、延安革命文艺传统、西北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当代“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等“四大传统”和以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为导向,将艺术人才培养与美术博物馆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美术博物馆更是体现四大传统的支撑体,也是教学的第一课堂,特别是全院新生入学教育,以及造型艺术部的基础训练全部在美术博物馆完成,教学改革中提出的重塑中国特色造型艺术体系就是以中国传统雕塑为切入点,同时还强化了美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建筑美、结构美、光影美等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此可以训练素描、色彩、雕塑、水墨画、当代设计等内容,因此美术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教学延伸和学习场所。以上诸多要素都来源于美术博物馆的典藏与研究,其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实物资料与学习转化的过程,其理念与创建一流美院的学术目标相称,与“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大学精神相称,与学院的精神文化取向相称,与当下艺术思潮的审美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

知识生产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生态系统,其涵盖了哲学历史、、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且在此系统中与美术博物馆恰好形成了不可取代的艺术模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都依附于知识生产系统之中,互为辩证弥补共生。特别是在整个人文社会之中成为人们美的共识,西安具有丰富的周秦汉唐历史遗存,有着黄土文明历史悠远的厚重文脉,也有着延安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发展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地处文明古都的美术博物馆的学术特色。然而,本着与当下艺术观念、审美状态等结合紧密,作为艺术教育和科研的殿堂,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自建立以来,立足古都,面向西北,关注全国乃至海外,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血浓于水的情感体现,其是记录文明的进程、承载着灿烂文化的历史记忆、担负着美术兴国的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美术中的成就,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博物馆和地面上,成为后人永久无法替代的历史成就,成为这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记。美术博物馆集收藏保护、学生教育、展示研究、传播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其核心动力就是知识生产,即美术博物馆是由知识生产而建构的人文系统,其以知识生产为契机,逐步展开谱系梳理、知识聚能、综合学科、中西比对、艺术培养、特色发展等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艺术中心,更是西安美术学院“百花齐放、特色发展”办学理念的实验室和窗口。其就像一本综合教科书,兼容、自由的学术精神,直接服务于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仅为学生提供临摹学习的平台,更显示了传统艺术魅力的恒久价值。在博物馆中每件藏品都在述说着一段灿烂的文明史和脉络学术史,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使身处其间的学子不断增加炎黄后裔的自豪和发奋拼搏的责任感,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有了形象化的比对与阐释。

知识生产也来源于从谱系梳理上升到比对研究的过程。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藏品数量2万余件,分展馆9个。一层古代绘画精品馆以五代至明清时期绘画为主,藏品近1000件。二层中国历代绘画陈列、临摹馆中藏品2000余件。三层现当代名家作品馆、学术报告厅中藏品1300余件,包括国内外名家校友、学院教授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艺术设计、美术理论等作品。四层艺术考古馆中藏品2100余件,自史前至明清时期涵盖彩陶、青铜器、玉器、瓦当、陶俑、三彩、瓷器及佛造像等类型。民间美术馆中藏品12000余件,包含剪纸、泥塑、面具、皮影、刺绣、泥玩、石刻及木版年画等。五层校史馆藏品约900件,以珍贵实物展示为主,丝绸之路艺术馆藏品约1000件,石刻精品馆藏品约40余件。美术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博古厚今、融通中西、风格各异、兼容并蓄。置身于空间中更是心境的调整、视野的拓展、观念的变革、文化的交融、艺术的升华。美术博物馆文化属性是多元一体的,如何建立健全符合当代艺术发展规律,促进艺术创作繁荣、持续发展的美术博物馆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人性化品格的体现。建立一个良好的美术发展生态,全面提升文化传承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传播能力,开创美术事业的新画面,这是美术博物馆公共艺术给予我们的启示。

知识生产是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核心,学术研究将依托于对中华各类优秀遗存进行解析,特别是针对唐代以前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不同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如木偶、皮影、剪纸、面具、马勺、泥玩、刺绣、石刻、木雕、陶瓷等民间艺术品。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和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交流提供了真实可感的资料和借鉴。同时,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以中国西部和丝绸之路的典型文化遗物为收藏代表,博古厚今、融通中西。藏品以绘画、雕塑、民间艺术为主体,兼收对美术史构成意义的多类美术考古标本以及有关的美术图书和文献资料。其在当下的作用已超出一般教学科研的范畴,在知识生产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作为西安美术学院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还担负着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学术研究中心的重要艺术角色,对于推动当代美术事业发展,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该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和核心是研究工作,是开展收藏、陈列展览、教育推广等业务工作的前提。学术研究将依托该馆对古代遗存和近现代以来美术作品、民间艺术品的收藏,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及围绕美术馆功能和业务的美术馆学术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6

在当代文化情境下,艺术作品逐渐朝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绘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我国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文化,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会将多种民族元素融入到自身的作品中,使作品更具特色。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为油画的创作带来了大量的灵感,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运用这些民族元素,不断增加油画作品的内涵成为艺术家们所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成为中国油画作品是否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关键所在。

民间作品色彩对油画的影响

在绘画色彩的选择上,我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在创造绘画作品时更加注重自然色的使用,并以此来完成事物的客观在现。其在色彩的搭配上强调固有色与环境色彩的结合,利用丰富的色阶变化来呈现事物的本来面貌。中国的绘画作品在色彩的选择上更注其达到的心理效果,着重表达事物的内在性质,绘画作品中还会包含大量的社会内容和观念性内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民间绘画作品多追求红火、吉利、喜庆的情感,用色鲜艳明丽,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祈祷平安的心理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崇拜。

民间美术作品色彩对油画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为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如很多油画作品用红色作为山地的主体颜色,并以此来衬托绿色草地,这样的色彩对比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活力,奠定了作品欢乐的基调。将民间绘画中常用的色彩融合在油画作品中,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也能为作品增添特有的东方情愫。如画家费正在《元宵夜》中,将翠绿、大红、明黄等颜色运用于作品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完整的体现了出来。王玉平在其作品《白塔寺》中,大量的运用红、白、蓝、绿等对比强烈的颜色,不仅体现出了建筑的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将绘画的主题更好的呈现了出来。

民间作品思想对油画的影响

中国民间的美术作品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及具备精神文化底蕴是其他作品所不能比拟的。由于民间美术中蕴含着大量的本源文化和哲学思想,长久以来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关注,其中的思想也对油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会将传统的中国元素融入到绘画作品中,以此来表现中华的特征。如油画家罗中立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作品提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将人的生存方式以绘画的手法表现出来。其创作的美术作品《巴山农民》,不仅完整表现了本土特色,也体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见在作品中加强对民族思想的传达,能够丰富油画作品的思想色彩,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民间作品观念对油画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国的美术作品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艺术体系,这一体系也将我国的艺术精神完整的体现了出来,反应出了民族的审美特点。纵观我国的民间作品可以发现,民间作品在创造上往往会受到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善于运用对称与平衡的结构,善于将对立与统一的观念应用于美术作品中。民间作品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也遵循着特定的节奏和准则。民间作品中那些朴实的造型,真切表现出了我国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出了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民间美术作品多以组合、分割、物化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表达了对生命的主观认识。

中国民间艺术作品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为油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展了油画的表现形式。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其作品中将西方的美学特点与东方的造型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作品以中国的美学意境为支撑,不断丰富外在的表现形式,绘画的特点得以更好的展现出来。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