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论文范例

文学鉴赏论文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1

古诗词具有很强的情感美和韵律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并注意读的层次和技巧,让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节奏、情感和意境。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音读、意读、情读和悟读,并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一)音读

指导学生音读就是要让他们读准字音,注意文章中的通假、停顿、节奏,并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然后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二)意读

进行意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进行诵读。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词的美感和意味,大多是在读中才能感受。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他们去体会诗词的语气和语势,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并读出作者满怀的惆怅与无奈,以及浓厚的思乡之情;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踌躇满志、激情豪迈、壮志雄浑的情感。

(三)情读

情读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在诗词中感悟到的情感借助节奏、重音、语调等技术手段读出来。学生要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自己的大脑中构思诗词中描述的画面。如学习温庭筠的《忆江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渴盼之情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落魄的画面,以画面入情,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悟读

经过了音读、意读和情读,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的同时对古诗词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对于这种理解和感受,学生受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用言语说明,但是,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能在学完古诗词后明显觉得自己心中多了某些东西,我们的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品读语言,挖掘内涵

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相比生活用语,诗歌的要求就会更高。而诗歌鉴赏则要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剖析。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一字、一句用的巧妙,都会令整首诗生色不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否则,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难以形成永久记忆。古诗词中的词语大多都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表面上的意思,一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深刻内涵。以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例,对于诗中的“杏花村”,古今文坛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在山西,也有人说是在江西,其实不然,它和“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以及“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村”意义,都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感受,是一种特定的意象,并不是确切的村庄。诗歌大都比较含蓄,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就必须跳出诗歌的字面含义,进行深入的探索,充分挖掘诗句的内在含义。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话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其中,“平、阔、正、悬”四个字更是将江面开阔、江潮平静、船帆高悬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读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引领学生品味古诗词的内涵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写诗,学习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与技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并说出自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将本组的意见与其他组进行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分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轻音乐,为学生创设一种秋意萧瑟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该诗的意境之中。然后,我让学生按照上面所述的四个读法进行诵读,并抽查他们的阅读情况。抽查以学生对这首小令的感情了解为主,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在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引导他们去感受诗中的情感内涵:先去搜索曲中作者用来表达“愁绪”的词语,如“枯、老、瘦、断肠”等,将学生的情感引入深秋的时节,使得他们仿佛能看到离乡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瑟瑟的秋风中,在静寂的古道上,在消沉的暮色下,带着满脸的乡愁向着远方走去。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渐深入作品的内部,对曲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查阅资料,分析典故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2

2013年,浙大王竹教授学术团队发表《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及《国内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聚落研究综述》等文章(下统称浙文),对国内近三十年来传统聚落主要研究内容与现状进行述评,是目前学界关于此方向最新的专题研究,本文将以这些文献作为分析展开的相关参照。

1.1传统海洋聚落研究整体考察

浙文以“聚落”为题,对1979年至2012年11月1日时段内CNKI资料源进行文献检索与分类统计,本文遵循与之相似的检索路径,将检索时段延长至2014年6月1日,并将检索结果与浙文进行比对,两次检索数据的差异表明传统聚落价值及其对现代环境建设的启发意义仍是学界关注的重要命题。上述整体呈现的研究热度与深度不足以反应聚落因地域及类型不同而存在的个体研究差异,因此,海洋聚落考察需在明晰其类型本质基础上做专题性分析。海洋聚落是人海互动关系下“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有共同成员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它的形成源自两种动力:一是以取得海洋生物资源为目的,二是依赖海上交通以获得地区间商品交换为目的,海洋商贸聚落形成即源自后者。由上述界定可知,“海洋”是此类聚落发生发展的核心介质,相应成为其最具价值的限定语,因此,本文首先选取“海洋聚落”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进而将“海洋”、“沿海”、“濒海”等词语与“聚落”并置组合补充检索,各次检索均将范围由“题名”扩展至“主题”,希望通过不同路径的海量查阅,实现对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现状的整体把握。此外,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聚落逐渐取代民居成为学界研究主流,考量主题转换造成的研究滞后,本文以“民居”取代“聚落”重复上述步骤,并对“港市”、“港城”等相近主题作检索补充,以保证考察结果的客观有效。合并多次查阅所得,剔除重复文献并进行分类统计,本文大致梳理出目前建筑学视野下传统海洋聚落研究三个主要方向:聚落个案 研究,如以蒲壮所城、港里古村、台湾“鼻头”等为个案,探讨特定海洋文化制度下聚落生成、发展及变迁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归纳聚落形态特征(罗一南,2011;萧百兴,2012;张钰,2010);聚落类型研究,基于海洋文化发展与构成视角,探讨宋代港市、胶东沿海聚落、明代海防军事聚落发生机制、演变脉络、文化内涵与形态特征(谭立峰,2012;金月梅,2009;李政等,2005;卢山,2005);其他研究,主要以民居单体、公共空间、宗教建筑为考察对象,研究海洋文化视角下营造技术、装饰风格、建筑材料等特征(陈舟跃,2011;林翔等,2010;王治君,2008;姚舒然,2007)。

1.2浙东传统海洋商贸聚落区域考察

浙江是海洋大省,近海则言商,历史上浙东因地处东海中心、内河航运良好、社会经济发达等优势成为中国海洋贸易发轫最早的地区之一,至明清仍久禁不绝。贸易发展推动聚落生成,浙东相应形成以宁波为中心,北有乍浦、澉浦,东有舟山,南有象山、石浦、温州、台州的商贸聚落群以及散布其周数目繁多的卫星港镇,“宁波三江地区濒海聚落和城市出现较早,而且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其中,港城的发展历史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在上述整体检索结果中加入“浙江”、“浙东”等限定语进行考察,依研究对象梳理出浙江省域传统海洋聚落研究方向:海防建筑,主要考察海防建筑整体及明代卫所个案现状与保存策略(赵欣,2008);营造技艺,主要考察浙东民居在海洋环境影响下的营建技术、营建习俗及形态特征(梁文会等,2009;王海松等,2012);特定类型,主要考察浙东石拱廊桥、宁海石窗等(高明赞等,2011;华炜,2004)。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浙东典型港城(镇)进行个案检索,明晰其各自在研究角度与热度上的现状,结果如下:乍浦、澉浦迄今仍缺乏建筑学层面关注;石浦倾向聚落保护与灯塔研究(杨溪等,2012,杨晓龙等,2012);温州以楠溪江乡土聚落为研究侧重;台州虽然研究成果较多(郑琦,2009;杨如茵,2010),但多数缺乏海洋意识,研究角度与一般聚落无异。

1.3宁波传统聚落个案研究考察

宁波唐称明州、宋称庆元,明以“海定而波宁”之意命名,足见这座城市与海洋休戚与共的关系。如果说浙东曾经构筑过一张庞大的贸易网,实现东至东瀛、海东,南经南洋,西达西洋等广大区域的商贸往来,那么宁波就是这张网最初的编织点,是整个商贸体系得以运作的核心动力。作为浙东名城,宁波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本文分别将“宁波”与“聚落”、“民居”各自组合为关键词进行题名检索,考察宁波传统聚落研究趋向如下:整体性研究,即以“聚落”为题,视角虽各有侧重,但研究路径都是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聚落演变规律、形态特征进行解析(蔡丽等,2011;王荟荟,2008;陈怡,2007);特殊时段研究,主要以近代为对象,考察中西文化作用下宁波建筑形成发展、规划建设、典型类型与街区形态特征(饶晓晓等,2012;陈益龙等,2010;张文宁,2008;王跃强,2007);形态保护研究,依托数字化技术对城市肌理、历史建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保护更新策略(毛逸源,2011;汤雪璇等,2009;刘丽丽,2009;邱枫,2007);其他类型研究,在更广泛聚落视野下考察,宁波海港、市镇、教堂、卫所等仅作为佐证案例支撑相关分析(程蕾,2012;黎培杨,2012;杨洁,2007)。在宁波传统聚落检索结果中加入“海洋”、“濒海”、“沿海”等限定语,未能获得相关文献。

2国内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现状解析

浙文在对聚落研究现状考察基础上得出“近十年以来,(聚落研究)逐渐受到多学科以及科学化手段的影响,研究视域逐渐扩大,研究成果更多元、更富有深度”的结论,与此同时,“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是21世纪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传统聚落与海洋文化研究的双重热度依然无法遮蔽建筑学视野下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的缺失。

2.1传统海洋聚落整体研究薄弱

从文献数量看。表二显示,随“海洋”等词语对“聚落”、“民居”限定的由远及近,以及检索范围的由大(主题)及小(题名),所获文献数目呈锐减态势,这表明“海洋聚落”、“海洋民居”尚未作为专有名词引起学界关注,相应缺乏关于此类主题的专项研究。虽然“海洋+聚落(民居)”、“沿海+聚落(民居)”两种路径检索文献较多,但这类关键词仅说明聚落与海洋两者存在某种关联,与专有名词特指的聚落类型有着本质区别。从研究分布看。研究区域不平衡,现有研究看似覆盖福建、胶东、辽东、潮汕、浙东南等主要区域,但大部分成果以胶东、闽台为考察对象,其中尤以闽台等南方海域研究最为深入系统,其他地区则多为寥寥个案;研究深度不平衡,宗教信仰下的探索较多,如妈祖文化视野下宗教空间分布、形态特征、景观要素等,其他内容则研究泛泛;研究类型不平衡,对广州、泉州、宁波等核心聚落关注较多,而对卫星港等基础层级海洋聚落关注较少,且个案分析较多,类型整体性考察较少。各类片段式研究难以形成系统强劲的信息实现对传统海洋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

2.2浙江传统海洋聚落尚未引起学界关注

从经典文献看。浙江民居研究成果众多,但在《中国民居研究》以及2007年版《浙江民居》等经典著作中均缺少传统海洋聚落考察,仅2009年版《浙江民居》述及“濒海聚落”,然温州瑞安等地案例选择仍是基于地理环境考量,而非海洋贸易运作关注的结果。从研究团队看。近年以浙大为代表的本土团队虽对浙江传统聚落多有涉及,但研究对象倾向浙江聚落整体发展或个案保护研究,在所检索的浙大近年博硕士学位论文中,仅罗一南《明代海防蒲壮所城军事聚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对海洋聚落加以关注,但该文只将蒲壮所城界定为历史村镇范畴下一般性防御聚落,所提出的保护理念与更新策略与一般聚落并无不同。从区域及类型分布看。本文对浙江各区域传统聚落研究进行题名检索,总计文献38篇,其中,浙西19篇最多,浙东4篇位列最后,浙东文献仅方贤峰《浙东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研究》将“濒海岛屿”民居作为典型类型加以论述。就类型看,现有研究多依地理环境进行类型划分,如山地聚落、滨水聚落、运河聚落、古镇聚落等,海洋商贸聚落几无涉及。海洋文化认知缺乏导致浙江传统海洋聚落在学界的集体失语。

2.3宁波个案缺乏海洋商贸文化整体视角的考察

从文献分布看。众多研究只是将海洋商贸文化作为宁波文脉背景简单略过,关注较多的是近代商帮文化与建筑形态特质之间的关联,本文以“海上丝绸之路”、“明州”、“庆元”等特定历史词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获建筑文献仅李容准《北宋明州高丽使行馆》1篇。历史是一条延续的线索,忽略近代以前海洋商贸文化与城市形态变迁的逻辑关系,近代之后的论述难免存在偏差误读。从聚落关系看。历史上舟山长期作为宁波外港存在,“海洋社会经济史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其研究区域绝不完全等同于某一行政区域或自然地理区域,而应该是逻辑上的研究区域”,这意味着海洋商贸文化视野下宁波、舟山应进行一体化研究,然而,当前两者存在明显的各自为政的研究趋向,前者侧重近代开埠后的建筑文化,后者关注海岛民居、城市空间发展等多元领域。浙东海洋商贸文化整体性考察视角缺失导致聚落个案未能得到客观解读。

3海洋聚落研究不足的原因探索

3.1正统史学偏差

长期以来,“在中国历史文本中和教科书中,中国古代社会仍然是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二元结构,在这种陆地历史结构和权力体系中,中国海洋史发展的种种事实,都被诠释为中国农耕世界与海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农业文化的海上延伸”,基于历史文化之上的传统聚落研究不可避免受此误导,在大陆看海洋的偏见中漠视着海洋聚落的存在。表二中“沿海”关键词下所获文献最多,“沿海”一词广泛介入恰恰说明“以陆域为中心,海洋为附属”观念在建筑界的根深蒂固。

3.2研究时间短暂

综合数次检索可知,绝大部分文献发表时间在2005年以后,尤其2010年前后是文献发表密集区,“中国学界对‘海洋文化’的关注,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觉’地将“海洋文化”纳入学界的学科视野进行系统的研究阐述,始自20世纪90年代末,”这验证了传统海洋聚落因应于海洋文化展开的客观事实,且现有成果分布亦与中国涉海史“重南轻北”(杨国桢语)研究趋向相吻合。因此,可以说建筑学视野下海洋聚落研究正处于拓荒探索阶段,短暂的积累无法消除萌芽状态的种种不足。

3.3学术团队的忽略

绝大部分检索路径下相关文献数目远多于建筑学文章,这表明其他学科对海洋聚落关注远甚于建筑学,其中历史学领域尤为显著。当前,厦大杨国桢、中国海洋大学曲金良、宁波大学刘恒武等团队对东南港市、闽台海商聚落、宁波港城多有研究,在聚落生成及演变机制的纵向梳理、海洋社会构成横向剖析等方面均有深入探索(吕小琴;2012;林昌丈,2009;郭延杰,2008;蓝达居,2000;唐勇,2008;陆敏珍,2007)。与历史界人声鼎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筑界的死水微澜,浙文曾对学界主要团队地域性研究倾向进行梳理,结果海洋聚落并非这些团队关注内容,历次检索亦证实,除天大张玉坤团队对沿海军事聚落关注以及东南大学张十庆团队《基于东亚视角对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建筑史》研究外,传统海洋聚落目前仍缺乏团队层面的系统探索,研究力量薄弱自然无法形成有热度的研究现状。上述原因归于一源,即以王朝“正史”为核心的传统史学对海洋文化价值的长期忽略,这一史学偏差导致海洋聚落始终未能获得与陆地聚落相等的研究地位。

4结语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3

艺术鉴赏离不开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发展等,会促进鉴赏教育的有效进行。而在现行美术鉴赏教材中,鉴赏模块既包含传统的优秀美术作品也包含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中外名家的美术作品及实用性美术作品。与作品相关,包括作品的深邃内涵、作品外部诸种关系以及美术相关知识与理论内容,时空跨越古今中外,浩如烟海,单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讲解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及拓展需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链接功能,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求。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引入与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中的相关美术作品及其相关图片、影像等,既能有效满足鉴赏者与美术作品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与建立,也便于教学重点的真正落地实施——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所在与魅力所在,领悟美术作品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

2.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营造美术鉴赏的课堂情境氛围与视觉环境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同样重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优势,能极为容易地引起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共鸣,并兼具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学习《战争与和平》一课时,以多幅战争主题图片及相关视频或新闻截图呈现,在给学生带来战争残酷性认识的同时,也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和平可贵”的反思。在这样的情感共鸣作铺垫与心理氛围下,再引领学生鉴赏相关作品,理解其深刻内涵就容易多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美术作品的全图展示或者局部放大等功能,可为美术鉴赏课堂营造理想的视觉环境,如囿于教材印刷质量等多因素影响,张萱《捣练图》中小女孩钻到绢下向上翻看的顽皮情态这一细节就很难看清楚并为学生感受到,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局部放大,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利用多媒体技术以音乐辅助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音乐辅助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有帮助的。与认知相关,有些学生对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一些美术作品颇不以为然,以故弄玄虚、不知所以然为其当然评价,自然也就不愿对其进行过多的学习与研究。事实上,仔细研究抽象派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的《图像与眼睛》一课时,我先以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彼埃•蒙德里安的代表性油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该类作品并由于作品视觉形象的含糊性与主题内容的隐晦性,学生自然会产生不知所云、无法理解与心理抗拒之情。在这种可预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预案,我随即插播、引导学生欣赏了两段爵士音乐,并简要介绍了爵士音乐的历史来源与节奏特点——切分节奏;进而再介绍画家创作该画时的时代背景与创作意图,以此音乐通感辅助学生理解画作中的水平与垂直线条交错、点面结合与色彩对比所表达的意象,就会相对容易。

4结语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4

我院医学检验科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中职6人,初职10人,工作年限最长20年以上,最短5年。 随着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及个人防护意识的增强,职业损伤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每年医院职工健康体检,直到2013年8月尚未发现科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

2发生职业损伤的因素

2.1对职业损伤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差

在检验工作中接触的各种标本均可能具有感染性,特别是来自医院传染科的各种体液标本,在检测过程中对所有标本均应按传染标本对待。

2.2操作技术不熟练,流程不规范

采血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采血针未按要求进行毁形消毒处理。

2.3未及时对操作台面进行清理消毒操作过程中残留于台面的碎玻璃、加样头等锐器物易对人体造成划伤,标本的溅出、溢洒应按要求进行处理消毒。

3职业损伤在医学检验工作中的预防和控制

①建立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学检验科感染管理组的三级生物安全组织,切实履行监管职责。②建立简明、易懂、易记的生物安全手册,在实验室门口或墙上制作显目的警示标识,如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图、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图。③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生物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日常工作中严格按要求进行防护。④熟练掌握采血、检测等操作技术,规范操作流程,采血针应进行毁形消毒处理并放置于防穿透的容器内,严禁回套针帽。⑤实验室应尽量避免使用易碎的玻璃器皿和坚硬锐利的检验器材,使用可以替代的塑料制品。⑥建立检验人员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的传染病项目体检。

4发生意外损伤的处理

发生意外损伤后应按大姚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5讨论分析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5

(一)以市场为中心

CBE教学模式的立足点就是市场,一切以市场为中心,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行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程序,综合考虑企业、岗位和工作三个方面的需求,而不是凭想当然或者完全的理论意义上来界定。通常情况,他们首先会成立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8-12人组成,不仅包括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还包括更多的实践派人士,可以是屡经商战的管理人员,还可以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出类拔萃的技术人员等。委员会成员的任务就是将胜任岗位和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明确化,形成教学知识体系,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考核标准。然后教师及相关教学管理负责人围绕委员会成员的分析,共同确定具体的学习方式,即所谓的“学习包”。

(二)教学目标双重要求

CBE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做中学。这一个明显的特点体现在他们的课程提纲(CourseOutline)中,其中第二部分就是学习成果和能力(LearningOutcomesandCompetencies),学习成果是一级标题,范围比较广,能力是二级标题,隶属于一级标题。不管是一级标题还是二级标题,在描述的时候有统一的格式要求,都是动词+名词+领域(应用范围)。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CBE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形式非常丰富。任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法。课堂时长没有硬性规定,教师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下课。或者教师只要布置了任务,需要学生独自或者分组完成,学生可以选择在教室学习,也可以选择教室之外的其他地方学习。总之,不会太关注你的行为,但是注重结果。上课教具非常多,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四)强调做中学

CBE教学模式强调做中学,一边实践,一边思考学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具体实践内容围绕三个层次来开展。第一层次主要是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学习、借鉴、分析相关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是基础动手操作,通过自我的具体实践,让学生扎实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第三层次是能力的提高,具体分配实习,注重创新,鼓励创新,真正实现校园向工作的转变。

(五)未雨绸缪常变化

CBE教学模式下,提倡让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因此,在校期间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市场常变换”的道理,比如,不定期的调整上课时间、地点,任课教师会将一些变化在校园网上,学生需要及时浏览网页,或者通过群网(groupwise)给所有学生发电子邮件。如果因为天气原因需要学校停课,通知也会当天早上在学校网页。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知道市场的不定性,更让学生有所体会,将来才能适应商场的各种不确定性。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目标不明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行实践教学环节之前首先就要设计明确的目的,高校通常会形成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但纵观多数高校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宏观目的较多,但是具体怎么做,如何操作,如何设置实践环节使其能够紧密衔接、自然过渡方面相对贫乏。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更强,然而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尽管有些院校设置了实践课程,但仍不能达到系统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全面锻炼学生专业水平、综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实践内容不社会化

从实践教学的内容上看,工商管理专业多数核心课程都包括大量的专业技能操作内容,如何将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是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会出现大概两类问题:一是闭门造车,异想天开设计教学内容,企业内究竟需要具备何种能力的人才全然不知,一本教材便想闯天下,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教师如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二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市场的变化莫测,学生掌握的技能也应该是符合时代行业要求的。但有些教师一旦设置了教学内容后,今后几年甚至很多年都会一成不变,试图一招鲜,吃遍天。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滞后于市场需求。

(三)实践管理不到位

实践教学配套的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系,也包括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评价,称之为实践管理。就目前高校的情况而言,实践管理不到位,影响实践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有二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单一,尚未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在实践课程结束后,教师如何评价学生掌握的程度,区分好与差,多数高校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依然是成绩。二是高校对教师是否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无从考证,尚未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多数高校采用学生打分的办法。

(四)实践教师少经验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主体是学生,但教师是主导。显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对整个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但目前高校多数教师是科班出身,几乎没有在外工作的实践经验。这种情况下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会少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直接决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导致虽是实践课程,依然是偏理论,轻实践,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好似学富五车,殊不知只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而已。

三、借鉴CBE,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设计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层次分明,彼此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优化课程内容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应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过程。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立足于市场,教师需腾出一只手、一只眼关注社会变化、企业需求。其次,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并非一个,而是一系列的,彼此之间应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最后,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构建知识框架。对实践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可以以个体形式思考,也可以以合作小组形式讨论,设想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探究最佳的解决方法。

(二)坚持实践基地

目前,有些院校已经有“实习基地”,但尚未开发“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有两条思路:一是教师牵头,发动学生深入企业洽谈,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基地”的表现以及完成任务情况酌情打分,占本课程最终分数的一定比例。加拿大荷兰学院有长期的合作企业,每学期都会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甚至有些课程,理论课只有一节或者两节,其他的都是实践内容。二是学校自办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荷兰学院烹饪学院全球闻名,学院自办餐厅,对外营业。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学院可以赢利,学生不但可以学有所成,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偿。

(三)完善实践管理机制

实践管理机制是实践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应该制定科学、系统、全面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要求、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及相关规则,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依。重点强调两点:首先,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各任课教师制定完备的教学大纲与实践课程相关要求;其次,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保证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对学生在实践各个环节的表现制定详细的定量化考核标准,评价过程中打破原来教师一人定的习惯,倾听来自多方的声音,包括同班同学、企业或者其他第三方。

(四)培养师资实践能力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学鉴赏学;肩上理论;自得说;意象;创造性

一、文学与鉴赏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从潜意识来看,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的鉴赏理论的产生都必须满足的一个基础条件,即文学作品必须在鉴赏发生前诞生,否则就是空谈[1]。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演变,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它在经历了漫长发展历程后,其涵盖的范围已十分广泛。就目前而言,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2]。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不仅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播的基本使命,还能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直接或间接地阐述作家对社会[3]、对自然、对人和事的态度。正因为如此,科学、合理、深入地借助鉴赏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就显得十分重要。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象山)、程颢承续并发展孟子学说,将禅学之思引入儒学,从而提出以心为本体的观点,强调内心体验,这使自得说有力理论基点。朱熹在借鉴、总结孟子君子修身与为学的基础上,融合陆九渊(象山)、程颢承的内心体验说,提出自得说,并创造性地应用于文学审美、批判上。自得说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对鉴赏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肯定,而通过如咏诵、评点、引诗、注释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自得说的范围与深度[4],自得说因此也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自得说的差异性

从逻辑学角度来看,文学作品鉴赏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审美感知阶段,二是审美体验阶段,三是审美领悟阶段,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有时也常常交织在一起,来共同推动鉴赏活动。古人进行文学鉴赏由于主观认识、方法的不同,在文学鉴赏过程中便形成不同的风格与流派。一是否定鉴赏差异的存在。在南北朝时期,许多的文学评论家或是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是有着明显的取与舍之间的分别的,代表人物有刘勰、钟嵘、江淹等,他们主张文学作品鉴赏的取与舍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因为个人的爱好而出现:“论甘忌辛,好丹非素。”[5]二是认可鉴赏差异现象。隋文帝杨坚灭陈完成大一统后,隋朝进入了一段和平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正是这一阶段的文化繁荣,为唐诗的兴起做了文化上的准备。由唐及宋,中国古代文学进入高度繁荣时期,并出现多样化趋势。这也为文学鉴赏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与审美意识的提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如宋魏泰在他的《临汉隐居诗话》中记载来他与王荆公(王安石)评诗的一段对话:“顷年尝与王荆公评诗,予谓:凡为诗,当使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长。”[6]而王荆公则道:“不然,如杏仁仰头飞鸟警之句,亦可谓有味矣。”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学鉴赏已出现明显的变化,更强调自己的主观认识,这是文学鉴赏的一大进步。三是自得说的提出并用于指导文学评论。欧阳修在他《六一诗话》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著名大词人晏殊对诗人梅尧臣的两联诗(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絮暖?鱼繁,露添莼菜紫)特别欣赏,就将这两联诗写下来,亲自去找梅尧臣鉴赏。梅尧臣看后对晏殊说:“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得意于其间乎?”对这段对话,我们该怎样看?在这段对话中,梅尧臣使用“自得”来显示他与晏殊对梅尧臣诗评价上的差异。将这段对话放到鉴赏史上看,就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的。其意义在于:从此文学作品创作者与鉴赏者都有了一个“心灵创造”的空间。这正如金代大文学家与诗评家王若虚(1174~1243年)所言:“文章自得方为贵。”

三、自得说与鉴赏主体意识

通常来说,一个优秀的鉴赏者与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是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的。因为一个优秀的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不会将读诗或看小说视作一种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自己心灵沟通的过程,从而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再次创作。文学鉴赏必须以原作为再次创造的基础,通过对原作的某个观点、艺术手法、作品风格的评析实现再创作。鉴赏者在对文学作品鉴赏时,常常会受到文学作品(原作)的约束,会与作者的创作思路产生一定偏差,或者只是将原作的相关意象作为鉴赏的跳板、自身情感传达的一种媒介、诱因和契机,更或者与原作发生背离,即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弗•梅加利[8]所说的“创造性的背离”,这正如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西厢记》的鉴赏。“创造性的背离”是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是文学鉴赏自得意识与创造意识的升华。“创造性的背离”对正确认识文学作品、研究文学作品,发掘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咏诵中的自得

咏诵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之一,因为诗歌具有音乐性,抒情性,合辙押韵,篇幅较小,更适合朗诵。如李白的《静夜思》、柳宗元的《江雪》等只有短短的20个字。《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咏诗言志最益自得。朱熹曾说:“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诗,自然足以感发善心。”[9]而从咏诵的角度来看,由于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通过富有情感的抑扬顿挫的咏诵,不仅能有效的感受诗歌自身的魅力,更能使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就像朱熹说:“如吾自作此诗!”咏诵诗歌,最能悟得其中“三味”。

(二)于评点中自得

在文学鉴赏中,评点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性活动,它要求读者或研究者必须对文本极其熟悉,烂熟于胸。例如恩格斯给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评点,先后读了至少4遍,而他在看完《弗兰茨•冯•济金根》后说了了这样一句话:“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10]列宁为了评点小说《怎么办》,甚至在一个夏天将其细读5遍;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1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真正“自得”,须认真解读原作,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能“自得”的。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时说:“评点《金瓶梅》,一者可以消我闷怀,二者……亦可算我今又经营一书,我虽未有所作,而我所以持往作书之法,不尽备于是乎。然则,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与人批《金瓶》也哉!”想来文学评点中的“自得”或许真如张竹坡先生所说:“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与人批《金瓶》也哉!”

(三)于自我嗜好中自得

清人王士?选择作品,更侧重自身嗜好,譬如《唐贤三昧集》。王士?的诗学观念更偏向于山水诗派,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的作品,而他的性情与嗜好也与山水诗派契合,所以他在选择这本集子时有过这样评述:“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盖专以冲和淡远为主,不欲以雄鸷奥博为宗。”从这点可以看出,他选择这个集子,是以性情与趣味为准的。明时的钟惺和谭元春等人选编的《古诗归》,由于他们所主张的诗学标准与山水诗派相近,故这个集子中更偏向山水清音。侧重自身嗜好,与作品合流,更益“自得”。

四、“自得”是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7

(1)课外实践———第一课堂

课外实践包括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识、认识实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以及各类仿真模拟实训等实践活动。各类学科竞赛包括“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类仿真模拟实训有“创业之星”、“ERP沙盘模拟”、“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项目、“会计综合实训平台”等项目。在这类实践教学中,项目本身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情景下,而且经营管理的情景会发生变化。让学生在这样的项目下担任不同角色,自主地去参与到经营过程当中,类似于一款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娱乐中对抗,在对抗中娱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类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技能的效率,极大地丰富了在校生的实训经历,而且使得教师也从手把手教的传统实践教学方式下解放出来。这类实践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强,学习效果相对较好些。

(2)校外实践———第二课堂

校外实践以实习和实际参与为主。形式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参加“暑假三下乡”、“认知社会”等实践活动。另一种是按照教学执行计划中规定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一般来看,专科设定于第六学期、本科设定在第八学期为毕业实习时间。实习期间学生大多是到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形式完成毕业实习规定的任务。通过这类实践教学,学生既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链接,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同时又可以提前认识社会,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种实习由于时间短,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只局限于表面。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合理。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学校将仿真式、体验式的模拟训练引入实践教学,如“创业者沙盘”、“创业之星”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么局限于某个专业的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无法实现商科各专业之间的联合,要么作为课时较少的公共选修课开设达不到应有的实训效果。因此,无论是财务管理专业,还是市场营销专业,或是会计专业,或是金融专业,也或是电子商务专业,各个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均有各自的体系,但作为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宽基础、厚口径的要求来讲,这还远远不够。

2.比赛未纳入实际教学环节。第二课堂中的各类比赛尚未纳入实际教学环节,学生一般会认为与自己学业关系不大,很少考虑自己能力的不足,所以主动参与的学生不多。再加上参与进来的学生主要是按单一标准进行筛选并安排的,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兴趣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3.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缺乏擅长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专业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除此之外,部分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惯性,同时基于教学任务繁重与职称晋升压力,他们参与调查研究或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限制。

4.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商科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缺乏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如以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缺乏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等。这些无疑都消退了教师的热情和动力。

5.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我国,对商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认识高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并不多。学校对理论教学经费的投入高于实践教学经费。对于实践课课时计算时会被打折,而理论课则不存在这一问题。打个比方来看,假如实践课程计划课时为90学时,因实践课可能会被按八折计算则会变为72学时,如果是重复课可能会按九折计算则就会变成64.8学时。从我校的现状来看,商科各专业正在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也有一些激励政策,但是还远远不够。

三、商科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第二课堂拓展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综合型专门人才,这是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经管类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从实践教学的现状及评价来看,第二课堂无疑是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着力点。

1.进行相应的专业拓展,实现跨专业体验。如前所述的“ERP沙盘模拟”实训项目。它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可以说适用于商科类的所有专业。但是目前只在会计、财务管理等少数专业中开设,因此有必要对“RP沙盘模”进行改造和功能拓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它的功能辐射至商科大多数专业,实现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如从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向市场营销、国际商物等专业拓展。对于具体实验内容,做到灵活调节。比如,采取跨学院、跨专业的形式,将来自多个学院的营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会计等专业进行新组合。在分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在一起,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知识的宽度,又能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2.组织相关教研室联合,形成跨专业教学团队。基于“ERP沙盘模拟”综合性强的特点,想要发挥它的优势,有必要对教学团队进行整体优化,形成课程教学团队,进行课程研发。团队成员既包括相关经验的教师,又包括从企业聘请中的高层管理人员。

3.形式多样化,拓展开放式“课堂超市”。“ERP沙盘模拟”集知识与娱乐一体。这一特点性本身就激发学生们兴趣,因此在教学组织上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根据目前我校采用的其他软件使用情况看,可以通过将ERP软件系统布置在学校服务器上来实现。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设备,就随时随地都可以自主学习。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进程控制及难易程度控制。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8

(一)翻译教学方法较单一化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多年来都是以翻译理论与技巧介绍为主,翻译的素材也是以文学类素材为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翻译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足够的翻译知识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与能力。这种应用型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翻译思维发展的受限,因为他们的英语翻译思维被老师禁锢了,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二)翻译教学材料较为片面化

在当前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翻译教学材料往往较为片面化,缺乏多样性,难以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是因为商务英语翻译教师仍然停留在使用一些枯燥乏味的教学材料层面上,指导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很少在翻译教学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材料,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让学生的学习潜力无法被激发出来,最终束缚了学生的意思维发展。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一)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该具有主动性,并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进行主动式学习,最终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与体系。因此,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能够为学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在其中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主动探索式学习与交流,最终确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以主体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主动建构新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三个重点。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及自我分析并最终进行自我反思,从而让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参与与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被称之为“建构模式”,它与传统的“应用模式”是相反的,更为接近于实际工作情境,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学生对于翻译理论的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升自己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这样的翻译教学就会使得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下,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知识理论的主动建构者。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来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并不是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是要为商务领域培养出具有翻译技能的人才。商务英语具有复杂性与开放性,在不同的商务领域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篇功能特征等。这就需要翻译者能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以工作任务作为中心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说,翻译名片、公司简介等工作任务,从而让师生共同来开展翻译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并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从翻译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翻译经验,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任务指导下有效地选择学习商务知识,并运用相关翻译理论与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设计出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并以此为导向设计具体的教学形式,把教学内容组织结构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并有效打破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明显界限,通过设计好的工作任务来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从传统的“由一般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应用模式向“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的建构模式转变。翻译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单元目标+翻译工作任务+相关翻译知识和技巧+拓展型理论知识+练习+学习结果评价”,还可以把翻译课堂模拟成为一个实际的工作现场,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翻译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翻译实践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来重新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该进一步强调其教学的专业化与针对性,这是因为商务英语的翻译难度较大,学生对于翻译文本的理解也有待加强,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英语基础知识不够好而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或激活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新知识框架,积累更多的新经验。这就是说,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建构模式就是要把教学中心从教转移到学,让教师的教学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不再是翻译理论知识的单纯展示者,也不是翻译技巧的简单教授者,而是变成了学生知识与经验建构的引导者与辅导者。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应该在设计的具体工作任务中引导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并做好他们的协助人和咨询员,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成为翻译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翻译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与意义建构的主体。

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来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