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学素养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探析
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构成
教师具有渊博的文学知识,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运用自如,而不至于使自己在教学中思维短路,语言枯竭,见识浅陋。老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心须要有一桶水。只有老师具有渊博的中外古今文学知识,才能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同时,丰富的中外古今文学知识,对教师自我读解文本的能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些教师疏于读书,懒于阅读,缺乏中外古今文学知识,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认真读解文本的现象,有请别人代读的,有自己没有读懂,或是对文本庸俗的读解,更有甚者对文本作出错误的解读,这不仅误人子弟,而且还有悖于师德。比较深厚的写作功底。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中外古今文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有道是: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就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当老师感受到写作的艰辛,体会到写作的秘籍门道,去指导学生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出口成章,下笔能文,这一直是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率先垂范,其引领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笔者对此深有感触。
在学说的文章时,笔者写了一篇叫《假币》的文章发给学生,让他们与所学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学生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和兴趣,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认真,分析了这篇文章和课文的不同,并给教师的作文做了评价,打分,还进一步就教师作文的用词、结构提出了虽然稚嫩却很宝贵的意见。结果老师进步了,学生也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可谓教学相长。
提高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讲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笔者仅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如下途径和方法谈些粗浅体会。广泛阅读,深入体验。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在阅读中得来的,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知识容量。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要广泛涉猎,又要细读文本,因为文学首先是文本,文学的美感来自文本的自身。我们只有广泛阅读,细度文本,深入体验,才能提高文学素养,具有较佳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感和良好的心态。新时期向我们展示的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
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教师的知识也必须更新、扩大,要自觉地跟上时代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如果我们仅对原有的阅读量沾沾自喜,对当下的作品置若罔闻,不关心学术和文学界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文学素养将会降低,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杂采众家。要多读中国古典优秀的文学作品,多读古今中外名著,多读现当代优秀的散文、小说,还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文章和一切相关的知识。
古代文学课堂以文学传承文化探析
【内容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朽动力和文化根基。对于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多课程都与传承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在众多的课程中,古代文学又是与传统文化最密切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非常关键的任务。但是就目前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来说,部分存在着与传统文化割裂、脱离等情况。这是需要引起注意,加以改革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继承与创新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课程中,古代文学课程因蕴含着众多古圣先贤的文章而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的确,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走进古圣先贤的世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文学等同于传统文化。受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人才观”的影响,有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较少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从大力弘扬优秀文化的价值着手,就古代文学课堂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一、大力弘扬优秀文化的价值
在我国先贤所创作并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当中蕴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以说,通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第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均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同时亦凸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有鉴于此,基于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目标,则必须认真研习古代文学作品,并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第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历史上无数骚人墨客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因而表现出极高的文化价值以及美学价值,有鉴于此,通过在高校组织古代文学作品课程授课活动,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得到积淀,并且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第三,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通过带领学生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古代文学课堂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在古代文学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笔者主要从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借助重点篇章组织教学,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注重对古代文学教材内容加以完善,对课程设置加以改进、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必须把握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培养
摘要:文学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未来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语文教学一直都与学生文学素养培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探索更有效的文学素养培养策略,是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针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以此引起更多教师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在文学理解、创作、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素质和思想水平,是人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对于每个人来说,其母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学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当语言的运用能够达到一定高度,就步入了文学的层面。所以说文学素养的提升与人的语言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升紧密相连。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文学素养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其培养已经成为各阶段教学工作中的基本教育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中给予学生文学素养培养以高度重视,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这一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母语学习的基础性阶段。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由于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学素养提升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刻理解文学素养培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有助于语文教学工作更高效地开展,这对于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文化。文学素养的培养不但包含基本语言知识的学习认知和运用,更包含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探索和理解。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思维意识尚处于不断构建与完善时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而语言的学习本身较为抽象,尤其是文字的含义,学生往往无法将之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以即使认识了文字,也无法掌握其具体的用法。但如果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掌握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同时提升其对中国博大精深语言文化探索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由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需要理解领会其内涵和具体的应用方法,这些都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去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构建起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对其思维形成了一种长期的训练;另一方面,文学素养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去剖析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精神内涵,这对于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素材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去接受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精神文化等内容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意识,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仍过于生硬
中学语文考试命题研究
摘要:命制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考试命题是使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得以真正落地的关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素养为本的语文学业质量测评的实质和语文考试命题核心素养缺失的现状,提出当前核心素养取向的语文考试命题的应有表现:精选命题素材,关注情境意义;命题整体设计,考查综合能力;创新考试命题,注重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考试命题
随着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全球课程改革的潮流,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学业质量测评项目也越来越多。就语文学科而言,虽然指向核心素养的测评会更关注多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新形式的测评,但就目前而言,传统考试命题作为中学教育阶段教师最直接、最常用的测评形式,这种笔试测验形式只关注学生表层记忆,突显的是考试的选拔功能,命题上强调孤立的学科知识点,忽视内在情景和意义,造成学科间的割裂,束缚学生思维,忽视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和培育。因此,如何设置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就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近年来,关注核心素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出台,引发持续关注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在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之前,首先要追本溯源至何为“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它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1]。核心素养从素养发展而来,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2]。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必要、最关键的基础性素养,是超越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3]“这种共同的关键素养是最低的共同要求,是个体不可或缺的关键、必要的素养,即核心素养”[4]。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导向的时代,世界各国教育都开始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化浪潮下每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是一种最关键、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和品格。语文作为一种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综合体现。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5]。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测评
“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在学校课程上所取得学业成就的测量和评价,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6]。在关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质量测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的重要举措。在素养本位的教育理念下,语文学科的学业质量测评应该体现出育人价值和质量要求。在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下,考试一直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分数指挥棒的作用。长久以来,通过考试这种形式直接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教学反馈,从而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是开展学业质量测评的主要手段。命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评价环节能否充分发挥评价对于教学的反馈调节和改善功能,学科考试命题的内容、特色、难度共同组成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风向标[7]。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考试也要从命题上体现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成果检验和反馈,发挥考试评价对教育教学的育人导向作用,以此促进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对策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思想认识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确的三观培养难以保障。在这种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要能够实现创新,能够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融入人文素养教育,能够通过这种教育融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这样,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效能才能得到的有效提升。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积极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对相关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也能够真正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判断能力,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可以得到有效培养,通过这种融合,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可以得到全面提升。
2.有助于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习惯于知识的灌输教育,这种教育内容较为单一,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能够极大地丰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这种融合会实现汉语言文学内容的创新,在汉语言文学内容中会融入很多人文内容,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激励,会设计很多有温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汉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现在社会不仅需要文化素养高,具有丰富的知识,娴熟技能的人才,同时还要求相关人才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具有较强的审美素养,具有良好的合作素养等。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对策
1.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必须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不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种状况就导致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汉语言文化知识,但也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应用,很难借助于知识学习实现自身完善的发展。这种状况必然制约相关人才的有效培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够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善恶是非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要能够多设置一些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能够在活动中,使学生积极实践,积极思考,发展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引导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学生有不良嗜好,有不良行为,要能够从心里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够积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完善的发展。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要靠语文知识、语文活动、语文教师、语文评价这四个法宝。语文知识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语文活动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语文学科教师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纽带;语文评价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保障。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呢?这是当前也是今后语文学科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语文知识: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这一重要的载体。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选择有利于核心素养形成的语文知识。知识一般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学习中我们只有掌握了符号、逻辑形式、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基于对知识和学科知识的认识,我们认为形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概念与命题、本质与规律、思想与方法、产生与来源、关系与结构、价值与精神等。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要求,语文知识的获得须立足于18个“学习任务群”,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进而为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打好地基,提供源头活水。
二、语文活动: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要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要转变语文教学的模式。新模式应该是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一种活动方式,应该立足“学习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来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中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倾听、学习说活。通过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比如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代记叙散文,过去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讲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艺术手法”等知识,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而新的课堂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原有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辩论赛、观影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真实的情境和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思考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学重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要处理好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文章主要从编制新形态教材、展示特点提高学生兴趣、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等方面寻求课堂教学改革和中职语文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逐步推进,在中职教育阶段,教师同样要将素质教育和传统的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培养核心素养,获得品德塑造,提高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一、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这些是普通高中对于语文核心素养训练过程中的几项要求。对于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虽然目前没有对语文核心素养作出明确的界定以及表述,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时,语文教师可以参考普通高中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突出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能力,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正确、熟练、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这也是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点。语言建构与运用,实际上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教学,教师仍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形成能力。语文学习的价值也在于应用,教师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运用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和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在理清了中职教育核心素养的构成之后,教师也要认清中职语文教育的立足点所在,应该将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和职业能力挂钩,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塑造。为了凸显中职教育的特色,语文教育也要融入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向学生展示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人品和技艺进行融合。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有专任教师负责,而在人品的塑造和教育上,语文教育要担当大任,发挥出人文教育的优越性。语文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转变为创造力,将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基础。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
1.编写新形态教材
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与核心素养关系
摘要:学习情境的创设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情境之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价值在于: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进而实现情感与认知的结合,而只要认知与情感有效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实践表明,可以从“感受情境、感知情境、感悟情境”三个方面探究情境创设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最关键的是抓住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元素。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情境;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思考是丰富的,对于教师而言,将已有的教学传统置于核心素养的观照之下,显然存在一个前者与后者或碰撞、或衔接的过程。课程改革与此前的教学传统的融合,使得我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有了一个全新的基础。而结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可以发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使已有的教学传统彰显出新的魅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强调语文教学需要“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1]。这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概念:一方面,学习情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学习情境的创设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综合性学习情境之“综合”应该如何理解,尤其是如何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才能更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这些问题显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探究,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情境创设对核心素养培育的作用
众所周知,情境是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建构学科知识意义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提取,或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用于字词学习或文本解读的情境。情境之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价值还在于: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进而实现情感与认知的结合(这实际上也是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理论创立者李吉林先生的观点),而只要认知与情感有效结合,那学生所理解的知识与核心素养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基于这样的认识,有同行建议可以从“感受情境、感知情境、感悟情境”三个方面探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课堂情境教学[2]。笔者以为这“三感”道出了情境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说明情境是如何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
(一)感受情境
感受情境是强调学生在情境中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觉。学习情境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刺激学生对学习对象有直接的感觉,而不是像传统语文教学一样,在学生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字词学习或文本解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实际上正对应着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感知,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关注字词,关注文本的内涵,才能认识到以字、词、句为载体的语言的价值,才能认识到句、篇、章在承载人文价值时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