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前景范例6篇

金融市场的前景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1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权利;市场潜力;政府定位

一、引言

中国农村,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存在,一直在我国经济研究中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农村,不仅在经济问题中尤为突出,而且对于我国政治安全、社会稳定也至关重要。而农村金融的相关问题也日益引起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但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亦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当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农业大国,农村金融的前景必然是璀璨的。而关于农村金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更应该从不同角度,用更加新颖的眼观分析。

二、中国农民今非昔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理性小农、道义小农、剥削小农等经典小农学派各自对小农做了不同的假设。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小农像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样,都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道义小农”学派则强调小农为自家生计而生产的一面。马克思的“受剥削小农”则明显带有强烈的价值取向,认为地主与农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不得不承认,这些小农理论对于一定时期的中国,都是正确的假设。但是,真理也必须要与时俱进的。只有符合实际,根基于现实国情的理论才能构造正确的关联,得出发展策略。

过度强调在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发展的局限性,过度夸大建国时期,农村农民的贫困压力,这些都会带我们走入一个思想误区,错误地将愚蠢、迟钝作为农民的代名词。但是,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农民练就了独到的投机眼光,在新时期的经济环境下积累了财富,并成为了新时期的现代农民。我们不能一味禁锢在之前的研究理论之中而否认现代农民经济行为的理性和其具有的经济实力和投资睿智。

三、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窘境

1.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

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就是农信社,而农信社也是国家政策主要扶持的金融机构。但是,从现实来看,目前农村信用社实力不强,经营绩效较差,资产实力有限。对于,逐渐产业化的农户而言,农信社无力支持较大规模产业化经营;除此之外,农信社的创新改革、经营管理等方面轻视疏忽,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农村市场中极大的金融需求已经不是目前存在的金融机构就能够满足的了。

2.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调

农村金融贷款受到种种严格限制,农户产业化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只有部分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即使得到了贷款。也只是一些小额贷款。金融机构的大额贷款通常需要担保和抵押,这让无所担保和抵押保障的农户望而却步。

此外,信用环境、道德风险以及农业自身对自然依赖的不确定性等,也是导致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无法完全融通的原因。

3.金融知识的匮乏加剧了农村金融步向正轨的阻碍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状况的好转,农户对金融业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但是由于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农户的相关知识贫乏,甚至出现家里有过剩的流动资金之后,除了存进银行,就是自己储藏。

农户金融知识匮乏,投资理财的观念薄弱,在生产和生活中不能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得其流动资金闲置浪费。

4.当今农民的金融权利并不能得到很好地实现

在金融行业日渐繁华的时代,作为中国主体人群的的农民的权利却不能得到充分地实现。正规金融机构把城市作为其主要的阵地和市场,将完善的服务和金融产品的研发方向主要对准发达城市。大多数商业银行将资金流和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留在市区的营业点,或者将积聚的资源流向城市网点,造成了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农户的金融权利不能得到很好地实现。

商业银行等金融忽视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在爆发力,从而导致其发展战略的重心偏移。

四、金融行业日益发展,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当前,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更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来扩大自身规模、壮大发展力量。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部分农户小额贷款已逐步转化为个体、私营企业贷款。这类型贷款金额巨大,且呈快速发展之势。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曾特别强调鼓励农民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来自政府的关注,代表了国家对眼光的聚焦点,更突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

这些事实亦提醒了只将发展眼光放在发达城市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把握农村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要判断金融需求是否旺盛,金融调研机构要摆脱陈旧的思维桎梏,一味以发达程度、GDP创造值和担保能力来评判。应该深入当今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着重发现潜在需求。当然,金融机构的调研能力、对潜在市场的敏感程度成为发掘的关键。

五、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定位

1.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工作的必要性

在农村金融日益发展并需求旺盛的今天,单单靠市场自由是不能使农村金融充分发展的。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采取以市场自由配置为主,政府政策引导为辅的策略。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并不成熟,也不稳定。若是放任金融资源在我国市场上自由流通,凭借着发达城市经济乘数增长的吸金能力,只能将金融资源迅速吸引过去。因此,单靠农村金融自身的力量,还是不能得到十足的重视和发展。

完全经农村金融交由市场,任其发展显然是不明智的。单靠“一只手”并不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宏观调控是必需的。我们更需要“两只手”相互配合,才能够提供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此时,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2.政府介入困境

(1)从国家的大角度而言,国家的战略政策显然是站在整个中国的宏观立场。难免会忽视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决策失误也是时有发生的状况。

(2)国家对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成了他们庇荫。甚至会出现,国家因对“三农”支持而拨放的资金等,被金融机构用作他途。而国家由于种种限制,并不能,也无法对其行为做到面面俱到的监管。

然后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政绩考核、片面重视GDP、决策不够周密等各方面原因,曲解国家的政策。依赖国家的政治倾斜,却并不愿在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的农村金融上用心部署。

3.政府正确的定位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政府对于农村金融的支持是稳定国家,稳定农民所必需之策。但是,政府一味将无偿资金注入农信社和农村金融的相关工作,而无法有力监管资金的去向,那么只能将“出现困境,国家埋单”这样的恶性循环继续下去。

政府目前能做的,主要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通过中央财政加大对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对农户贷款的利息,对支持农民贷款和农村金融工作的金融机构适当减免营业税;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对农户放贷行为,也要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这些都是政府可以着手并付诸行动的建议。政府都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六、农村金融的未来展望

1.合作性金融使农户激发内生自救能力。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为了扩大农村融资渠道,在条件许可的农村,可以进一步发展农户联保贷款。

甚至有这样一种渠道也是可行的。为了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可以推崇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利用本身的财富流动性,以低利率、低回报为农村资金需求者提供支持,而国家给予鼓励措施,例如政策优惠、社会表彰等。鼓励乡镇企业家、具有敦实财富基础的先富者,成为有企业家精神的现代农民,分享农村金融带来的成果和收益。

2.农村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机构要深入基层调查,掌握农户的金融需求,创新金融品种,提高服务水平。例如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根据农民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创造出真正适合农户的贷款服务。

完善金融服务,发挥金融部门专业化、信息化的独特优势,为农民相关的金融决策出谋划策,当好农民的金融顾问。

作为中国发展过程中,潜力无穷却又处于空缺档的农村金融市场,在政府的良好决策指引下,在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竞争激励下,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徐 辉:贫困地区金融支持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金融网 2005年12月6日.

[2]李昌平:建议政府给农民金融合作权利.上海证券报.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2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量的消费行为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而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一场基于场景的视觉竞争。而传统产品设计思路并不是以场景为出发点,在未来的场景化金融时代很可能会逐渐脱离市场。所以未来将越来越重视将产品设计与场景相结合,而掌握产品设计中如何挖掘设计新思路,如何将场景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又该基于哪些场景进行将是未来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研究场景化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场景化金融概述

(一)场景化金融概念

互联网发展使信息全球化造就了人们口中的“地球村”,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让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向金融化发展,于是我们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

与传统金融概念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是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的创新型金融,而将这种创新型金融下产生的金融需求与各种场景相融合,让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风险定价更加准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态就是所谓的“场景化金融”。

(二)场景化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互联网推动金融发展的潮流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极为迅速,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贷、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六大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各平台间的发展日益同质化,如何有效的运用数据,及时的获取用户需求,扩大市场,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了开发商最为关注的问题。

而如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信息的交互场景、人与商品之间的消费场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场景的成功,是场景引起了用户需求从而导致用户的相关行为。在本质诠释人与资金关系的金融行业,场景的应用已初出茅庐,电商巨头场景生态布局占有明显优势,在汽车行业竞争对手强大,在旅游业成为新的爆发点,在校园不断延伸与完善,在医疗方面普遍普及度较低,在房地产行业趋于白热化。就整体情况而言,金融行业都还是在传统的互联网金融向场景化过渡阶段,接下来就需要把这?N过渡转接到场景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行业,着力培养校园毕业后市场的场景入口,更深层次的了解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进行转变,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向着垂直、细化领域发展,打造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理财平台和融资供应链。

三、案例分析―支付宝场景应用

(一)支付宝场景应用

1.支付宝简介。支付宝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旗下有“支付宝”与“支付宝钱包”两个独立品牌,致力于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支付解决方案。其主要涉及网购担保交易、网络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个人理财等多个领域。在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后,支付宝接入手机端口,开通支付宝手机支付功能,对客户私人电子商务交易进行支付,为百货零售业、电影业、连锁业和出租车行业提供服务,同时还推出了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成为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最为普遍的合作伙伴。2015年7月支付宝9.0版本打造蚂蚁金服超级APP,让支付宝成为支付宝钱包、微信、和大众点评的结合体,其中场景拓展变得系统化、生态化和多元化。2016年5月,支付宝医保移动支付平台上线,结合群众医疗支付需求场景,开始在深圳6家医院落地试运行。11月1日支付宝为迎合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入住苹果App Store,将自身便捷的优势和苹果的品牌效应相结合,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厂商。

2.支付宝发展中场景的应用。第一,支付宝中的社交场景应用。支付宝是将社交场景融入到发展之中的典型例子,它将自身所开发的红包、转账等资金往来功能运用在微信、qq等多种社交应用软件上。在微信、qq等社交应用软件发展的浪潮下,支付宝的应用更是得到进一步的普及。支付宝看到了社交场景与金融相结合所带来的优势,选择与当前最为方便、快捷、普遍的社交软件合作,亦是将社交场景与自身的金融服务相融合,进一步确保在场景化金融发展的潮流中不被淘汰。第二,支付宝中的旅游场景应用。人们在闲暇之余通常会选择外出旅游以缓解自己工作之中的压力,支付宝抓住了其中的商机,开发了周末游,用户通过支付宝APP点击周末游,会通过定位用户所在位置为用户提供相关旅游景点,从订票到返回服务一体化。在旅游过程中,支付宝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而将旅游场景运用到支付宝中亦是将金融与消费场景相结合。第三,支付宝中的网购场景应用。支付宝最初就是为购物平台淘宝网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所以将网购场景运用到其发展中乃情理之中。以蚂蚁花呗为例,它通过支付宝最初为消费者提供2000元的消费额度,在网购时提供贷款消费,以用户生活中的网购场景为基础,在无收入的校园市场极为受欢迎。它一方面与电子商务平台连接吸引消费者,一方面通过欠款额向消费者收取贷款利息,大大的吸引了无收入或低收入的客户群体,把网购场景同支付宝融合,扩大市场占有率。第四,支付宝中的娱乐场景应用。提供娱乐消遣活动是吸取资金的重要方式,支付宝中的淘票票和游戏中心就是致力于提供休闲娱乐场景选择的平台,通过支付宝订购自己喜欢的电影票和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一方面支付宝可从相应的战略合作伙伴收取相关服务费用,另一方面用户消耗使用的流量也会使得运营商获利,从而使得支付宝从娱乐场景消费中获取利益,扩大用户群体。

(二)支付宝场景金融发展建议

支付宝作为颇具影响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没有脱离“场景”二字,而以前很少有专家学者将支付宝发展过程同场景金融结合分析,并不是支付宝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利用场景,而是那时场景化金融这个概念还没有诞生。在我看来,支付宝未来的道路必然与场景化不可分割,因此为促进支付宝场景化金融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高效获取场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谁能率先取得数据和懂得分析数据,谁就掌握了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也就掌握了未来拓宽领域的风向标。因此,支付宝须利用大数据拓展产品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开发客户群体中的新场景。

2.实行社群分区服务。支付宝应基于场景将具有相同特征和需求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对他们提供同一场景下的同一类服务,而对于相同场景下不同特征和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适合的、最佳的服务。支付宝可以在相同的消费场景下用不同的消费逻辑设计产品,使得产品服务与消费者更加匹配,增强客户粘性。

3.创新支付方式。如今大多数第三方支付都是通过账号密码进行操作,其实很多情况下存在风险问题。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识别支付,是否也可以通过扫描其它东西进行支付操作呢。例如在支付时需要识别用户的一些特征:眼睛,指纹,甚至是五官各个部位。相信在这样的创新支付下,支付宝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4.实行多方跨领域合作。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场景化金融具有“跨界即连接”的特征。当支付宝拥有大量的战略合作伙伴时,那么合作者所累积的客户资源就会成为支付宝的新客户群体。战略合作伙伴声誉越好,市场越广,越具有业界影响力,越有利于开发自己的新客户群体。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行多方跨领域合作实现了双方数据流的交换,为场景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我国场景化金融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场景化金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借贷支付方式已从单一平台逐渐向生活各个场景平台靠近,融资理财工具也出现大量新型平台。从对支付宝场景化金融的运用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金融中融入场景,这极大的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实现金融需求同场景相结合。场景化金融的发展之路已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产品设计需完善

就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许多金融产品在设计中为迎合市场,效仿市场受大众欢迎的产品,逐渐违背了产品设计之初的市场发展方向,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花费巨大成本买进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面。但由于技术开发具有“”单方面产品核心技术”特点,使得引进技术与被效仿的技术存在质的差异,从而开发的产品出现“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现象。

(二)风控能力待加强

现行金融市场处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向场景化金融市场的过渡阶段,场景的挖掘和应用在增加?a品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据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上半年通过网络购物被骗案例达五百多万起,总额近十二亿。在这庞大的数据背后,都是现行金融行业风控能力不足的体现。

(三)消费场景需增多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场景挖掘不足,使得市场的产品功能趋于同质化,这使得金融市场缺乏创新意识,若长此以往,一旦上市产品不受大众欢迎,将会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出现萎靡,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信用体系需完善

随着场景化金融时代的到来,要求产品设计提供的金融服务要与场景相匹配,技术分析更为复杂,大量涌向市场的产品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其中漏洞,致使消费者蒙受损失。消费者缺乏安全保障,就会大大减少产品使用率,使得开发成本提高,出现发展的“瓶颈”状况。

五、场景化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场景化金融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突破口,将场景和金融结合促进发展,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产品设计出发点

产品设计是一个较为程序化的、完整的生产过程,它不单是一个企业行为,亦不仅仅是使用生产技术及科学技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塑造,而是在对市场、消费者考察之后,从客户的生活场景中选取产品设计的出发原点,为设计师寻找产品设计新的突破口。同时,我们须认识到:客户并不是为了支付而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支付,确切的说,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某一场景让消费者愿意发生支付行为。所以,产品设计首先要基于生活中某一消费场景,让客户基于场景而消费,而不单是实现某一功能或是谋取利益。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场景

大数据是各个开发市场最为宝贵的资源,在产品设计之中,我们可以向阿里巴巴学习:利用整个大数据产业链,将数据库和产品分开管理,然后基于客户消费情况进行数据跟踪,主要利用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预测性分析、数据挖掘算法等手段发掘场景,将广告优化、市场营销等同大数据结合为产品提供强有力的后备支持。除此之外,须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新场景给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将产品设计中接入各种关系链所带来的场景,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

(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金融市场的多层次结构影响效率提高,可将其界限划分更明确,简化层次之间交互的复杂性。促进产品开发商、银行、消费者的合作,使得开发商能够及时获得效益,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同时开发商需缩短渠道长度、减少渠道层级,使产品涉及渠道扁平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客户和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使其可以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获取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加快对消费者的反应速度,减少对多级渠道收集信息功能的依靠,降低交易的时间成本。在金融市场内部需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这会使得参与者自觉遵循市场规则,降低交易的内部管理成本和考核成本。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3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WWW.133229.cOm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 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 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 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 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 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 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 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 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 )”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 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 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五)培育旅游专业投融资机构

旅游企业投融资过程中, “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管理体系较为混乱,不能有效合理的协调多方利益团体的矛盾,也无法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开设旅游开发银行或旅游信托投资机构,解决这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索杨,孙中伟,王晓东.我国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

[2]王立国.工程项目融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姜苹,王莉,马丽.关于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0).

[5]胡浩.中国旅游投融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1).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4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 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 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 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 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 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   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

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 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 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 )”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 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 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5

政策放开是银行布局消费金融的主因

消费金融是促进消费的一个重要引擎,也是各大金融机构增值业务中的一个亮点。首先,消费金融可以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这两个角度来看。艾瑞咨询分析师李超告诉《经济》记者,传统金融并不是消费金融里的领导者,因为它在很多风控和消费场景的把控上并不是很强,传统金融做消费金融和做传统信贷并没有太大区别。

而互联网金融做消费金融一方面是为了迎合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服务的都是个人,个人风险把控的能力会更强,而且互联网金融的风控理论都是创新的,它需要一些新的市场或人群来验证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然后通过一些数据的纠正来调整风控模型。另外,电商已经兴起,互联网金融在这个环境下在消费金融领域布局其实是通过掌握消费资源去做消费信贷,其更倾向于J物不贷钱,这从风控的角度上来讲比传统的信贷方式更进了一步。

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消费金融,如普惠金融,将以前大的金融机构不关注的长尾消费群体纳入消费信贷群体中。零点研究金融行业总经理杨轶对《经济》记者表示,这对各大金融机构产生了一些冲击,但由于监管和风控等要求,这些群体目前还不在核心消费金融的消费群体中。

银行是消费金融的主力军,而银行业致力于消费金融领域中的布局,政策放开是直接动因。2016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新消费领域设立特色专营机构。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8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占八成,即主出资人为银行。易观金融高级分析师王蓬博对《经济》记者表示,对银行来说,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扩大在消费信贷市场的影响,相对于其余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银行资金成本更低,来源也更稳定,还有着成熟的征信和审批模式。

不仅如此,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理事李高阳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利差收窄,行业竞争激烈,资金成本上升,利润受到挤压,与公司客户相比,个人客户对利率的要求弹性较小,“因此,消费贷款、个人贷款是银行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的方向之一,大力推进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是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和定价机制的必然选择。”

而对于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和电商消费金融平台来讲,开办销售金融公司可以提升主业的销售业绩,能有效地缓解库存压力。“产业系拥有可把控的营销渠道和客户资源,但由于在体系内开展业务,消费场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王蓬博对记者说。

坏账率和风控成消费金融规模扩张的隐患

金融机构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主要依赖政策优势和市场空间优势。国家目前大力支持消费金融的发展,并且消费金融前景可观,预计到2020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或可达到十万亿元级别。

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到60亿元左右;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50亿元,增速超过160%;2015年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元年,政策的密集落地,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使当年交易规模突破2300亿元,增速超过1180%;2016年,消费金融已形成万亿元级市场,坐上了互联网金融的头把交椅。

对此,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刘小亚对《经济》表示,保守估计,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2017年或可达到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2万亿元仅指线上,结合线下,市场远不止于此。”盈灿咨询高级分析师张叶霞也对《经济》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市场无论在量和质的方面都发展迅猛,如增长速率高、业务模式不断创新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进入消费金融领域,未来整个行业的竞争肯定会持续加剧。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准入门槛低、信息审核不严导致骗贷增多、坏账加剧等。

在刘小亚看来,目前这个行业最大的隐患就是部分金融消费公司坏账率过高。“消费金融的爆发式增长吸引了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加入,互联网思维的引入造成了重客户流量、轻风险控制的问题。”部分公司风控做得较差,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为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另外,我国国民征信体系并不健全,不完善的征信体系不能对行业形成支撑,不能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有充分的了解,这将是阻碍行业发展的另一问题。

目前大家都看好消费金融这个领域,积极进入抢夺各类消费场景和领域。杨轶表示,在扩张过程中,难免在坏账率和风控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另外,专业人才的匮乏也会导致一系列的隐患。

随着坏账率的提升,如何做好风控,如何有效构筑垂直行业壁垒,将是每一个消费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平台主体主要有三类,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和P2P平台。“互联网金融起因于金融行业的电子化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习惯,上述三类主体在不同程度上都选择了拥抱互联网。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应用,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李高阳对记者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出现隐患并不存在必然关系,互联网金融消费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场景构建和风险控制,场景构建是营销的法宝,风险控制是安全的保障,如能有效地兼顾二者,市场最终就会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行业深耕为消费金融发展的趋势

有观点认为,消费金融将进入深耕细作阶段,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很多消费金融公司的坏账率已高达20%以上,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将面临大洗牌。那么,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

“未来大的趋势应该是呈增涨态势。”杨轶认为:“但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洗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产业从不健全走向规范健康,需要一个过程。”

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李高阳并不认为2017年会出现消费金融行业大洗牌的情况,“2016年是消费金融市场的‘爆发年’,今后几年将是行业的‘繁荣年’,市场仍处于上升阶段。”

李超也表示,2017年消费金融市场洗牌的可能性不大,洗牌有可能是一种软着陆,企业自己决定不再做消费金融,但会很好地善后,会采取很平稳、很柔和的方式处理。另外,现在做消费金融,考量的不是金融机构的金融能力有多强,而是金融机构对于消费环境的掌控国度有多大。“掌握消费场景的机构已经和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联合,要么在它的消费体系里搭载一些消费金融服务,要么自己独立成立一个网络金融部。”

尽管行业竞争加剧,但是消费金融的市场需求还在不断扩大。在刘小亚看来,我国消费将明显呈现出“外出就餐―娱乐―家庭住房和汽车消费―医疗保健”的升级顺序。“虽然行业存在一定隐患,但是在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下,相信各大金融机构会更加严格控制风险,规范市场运作,进一步促进消费金融升级。”

随着移动支付带动线下商业的互联网化,消费场景开始决定流量入口和消费程度。场景的多元化必将引发市场格局的重构,“深耕行业、更加理解消费者的公司必将重构消费入口,出现多极取代单极的趋势。”王蓬博表示,不管是从供给侧、需求侧的角度来看,还是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看,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活跃度都将持续增加。

深耕细作与大洗牌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分别体现了行业纵向和横向发展的规律。在纵向上,消费金融平台深耕某一擅长领域,是资源聚合后效益提升必然选择的路径之一;在横向上,在市场竞争选择和政策合规监管的协助下,必然会出现优质平台生存、劣质平台死亡的洗牌现象,劣质包括资本实力弱、风控能力弱等。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6

    一、问题的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质疑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有人认为,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放大了金融危机。因为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金融资产市值大幅下滑,不得不对其计提大规模减值损失,引发市场对相关金融机构丧失信心,进而出现对其金融资产恐慌性抛售。

    金融机构陷入了交易价格下跌———提取准备、核减权益———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必须继续加大准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在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的低估。

    (一)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

    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2006年9月19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似,只是作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的补充。

    (二)目前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压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目前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计量方式、表内外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公众质疑的焦点并非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本身,而在于产生公允价值的过程,尤其在不活跃、或者无秩序的流动性匮乏的市场上。流动性简单来说,就是指资产或者金融工具可适时交易变现的能力。这一含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可交易性;二是交易变现的能力。美国会计准则第157条款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建立在市场活跃而有秩序的基础上。

    而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引发流动性收缩,进而殃及全球金融市场。其危害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金融本身的发展带来阻碍和扰乱的后果,比如金融体系本身会在危机中遭到破坏,金融创新也会被监管部门更严格的抑制等。第二是打乱经济秩序并引起财富缩水效应和再分配效应,在这种坏的局势中某些金融资产会消失,其财富所有者受到损失。第三,对经济发展严重阻碍,在短时期内难以恢复,甚至引起经济的倒退。在金融危机面前,很多金融机构会为了尽快变现财产,在无秩序的市场上甩卖产品,出现”流动性黑洞”,如果再用市场价值来作为账面资产的计价方式,就会产生不公允的情况。

    在各种压力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出台新规:会计主体可自2008年7月1日起,以成本计价代替以公允价值计价,来计算非衍生金融工具(例如股票和债券)的资产价值。根据这一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必再按当前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同时允许金融机构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从而避免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2008年9月,美国监管机构已提出暂停金融机构采用“按市计价”准则。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缺陷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确实有一定关系。如何看待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MarkettoMarke,t还是MarkettoAssets,这造成了发生危机的潜在可能性。同时,由于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实际上是统计学中的点估计,点估计既不能够说明估计的准确度,也不能说明估计的精确度,而只是对价值做出的概括性说明,用以代表价值的一般水平,它能反映变量值的集中趋势,而变量值之间还有差异的一面,即离中趋势。这是许多人士抱怨公允价值“不公允”的根源之一。

    (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规则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

    1、在活跃市场上,企业已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报价,应当是现行出价;企业拟购入的金融资产的报价,应当是现行要价。

    2、企业持有可抵销市场风险的资产时,可采用市场中间价确定可抵销市场风险头寸的公允价值;同时,用出价或要价作为确定净敞口的公允价值。

    3、金融资产没有现行出价或要价,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企业应当采用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确定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企业应当参考类似金融资产的现行价格或利率,调整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以确定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企业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不是公允价值的,应当对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作出适当调整,以确定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在非流动市场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按照美国证券监管规定,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大量次级债金融产品及其他较低等级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产品,每天应根据市场价值来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次贷危机发生后,由于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次级债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和市场价值直线下降,从而使得这些公司持有的次级债证券化产品的市场价值迅速下跌。如果无法将债券继续销售给投资者,而不得不把这些债券留在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那么,或者它们将可能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巨额资产减记将严重侵蚀这些公司的资本金。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没有及时注资来补充资本金,这些公司很快就将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存在问题,尤其是在出现“流动性黑洞”的非流动市场上,金融资产被大量抛售,整个市场只有卖方没有买方,被抛售资产的价格急剧下跌与卖盘持续增加并存,金融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其内在价值。比如显着提高现金流风险的新型抵押贷款的性质和数量发生了变化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流动性的缺失会引起表面上资本充足率良好的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严重缺乏流动性,会计准则却要求各金融机构须将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按市值计价,从而导致重大损失。而金融机构则认为,由于住房等实物资产价格下跌的势头终将扭转,因而,这些损失只是暂时的,应根据对相关债券长期价格的内部估计来定价,而不应依照动荡市场下的价格。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金融危机就会消退。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低估了在非流动市场上证券的真正价值,夸大了损失程度。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我国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建议

    对于在当前金融危机中受到越来越多压力的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金融资产减计问题,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并不是由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的。公允价值计量及时反映了资产的状况,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金融资产减值并不能说明金融机构错误的估计了当时资产的价值。因而,即使是价值的下降,也应进行真实可靠的会计记录和充分有效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一个时间性的价值,若没有此价值则可能导致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失误。

    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确实对市场信心和市场秩序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予以改进:

    (一)增强披露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相关性

    相关金融机构反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导致收益的易变性”,而企业管理层需要追求收益的平稳性(或者稳定性),因此对超出管理层控制范围的因素(如市场因素)引起的收益变动不应进行报告。因此,区分由市场因素变动引起的未实现利得与损失、已实现利得与损失和由信用风险、合同约定的未来现金流量变动引起的未实现利得与损失便非常重要。当然,也应防止“人为的波动”或“人为的稳定”对投资者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扩大允许企业拥有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适用范围

    会计实务中,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这种混合的计量属性往往使企业的财务报告表现出远高于经济实质的波动性。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拥有公允价值选择权,其目的正在于减轻企业财务信息的波动性,同时又豁免了企业为实施套期会计方法而必须准备的各种文档。

    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19条规定“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该条款同时指出:(1)企业仅能在初始确认时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2)一旦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就是不可取消的。我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还规定了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

    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市场缺乏流动性,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因而,我国应扩大允许企业拥有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适用范围,在对金融资产初始初始分类后,可以允许金融机构在非常时期把非衍生金融工具调离财务报表中的买卖类别,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区分由市场因素变动引起的未实现利得与损失。

    同时要求企业管理层书面声明企业对相关金融资产的重分类的原因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按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充分披露。这样可防止相关金融资产价值因随市价调整而导致盈利更大幅度的波动,也有助于加强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改善企业风险管理,增强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避免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