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范例6篇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1

关键词:教材;初中语文;古词义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文章内容的编排上,注重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工具性的体现与结合,尤其在工具性方面,课本对古文词义的注释做了大量的补充与调整,对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起到了很好的辅作用。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有几处古词义值得商讨。

一、《论语》十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句中,教材注释“三省”为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笔者窃以为,此处“三”应为实指更切合课文文意。因为,在“三省”后面,课文又紧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文章从:帮人办事是否尽心、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老师传授知识是否复习这三方面,谈一个人进行自我反省、提高自身修养的问题,形成前后照应,顺理成章。在古代,虽以“三”和“九”等常表示多数,但在此处如果以“多次”砝斫馕囊猓就与“三省”后面阐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照应得不严密了。

二、《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材注释:罔wǎng,迷惑,意思是迷茫而无所适从。殆 ,疑惑。“罔”字的解释无争议,“殆”字则有“疑惑”“危险、危害”不同解释。教材取前一种解释。两句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将“罔”“殆”译作“迷惑”和“疑惑”,老师讲着不够清晰,学生听着也“迷惑”。《古汉语大字典》中对“殆”字的注释有:⑴危险、危害。《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公羊传・襄公十七年》“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曷为再言豹,殆诸侯也。”⑵疲困、困乏。《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郭象注:“以有限之性寻无极之知,安得而不困哉。”当然“殆”字还有“几乎”“大概”“疑惑”等义。然统观全句符合句意者,以“危害”与“疲困”讲更切合句意。可译为:只学习不认真思考,就会迷茫、疑惑;而只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对身体有危害(或身体感到疲困)。

三、《狼》一文中:“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课文译注: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笔者以为,此处的“隧”应译为“隧洞”更恰当。“通道”还含有通路的意思,有时又可指往来的大路,如:南北通道。而此处是一狼从草垛中打洞,翻译成“遂洞”更切合文意,如译成“通道”就显与实际情形有些出入了。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2

造成英语听力的困惑的因素:

困惑一:初中生所遇的生词多,不知所云。

这是英语底子较差,或条件较为落后地区学生的困惑。产生这一困惑的原因大概有四。其一:知识因素,即英语的基础知识,如单词、词组、语法等功底薄弱;其二:“哑巴英语”现象还广为存在,学生只能看懂而不能听或说出英语。其三: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全面了解各种学科与人文知识.其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应对措施:

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是训练听力的好方法如遇到生词,写到黑板上,用动作加以解释;用已知的同义词来解释生词的含义。这样持之以恒,由少到多,学生即可温故知新,又能提高听的能力,效果很好。

2.“哑巴英语”现象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患者”只能通过眼睛接受信息。只有打破陈旧观念,从放声朗读抓起。真培养学生朗读英语的习惯。朗读语句、段落不仅要求单词读音正确,而且语句的语音、语调要正确。这样,经过大量的反复朗读,才能领会语句之间的内存联系,促使学生形成语感,语感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3.听力材料一般都渗透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等情况。这就要求中学生不仅只学书本知识,而且要关心社会新闻,博览群书。

4.在听力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正确理解。例如:Mrs. Smith has a green thumb. Her roses are so beautiful. 如果听者不了解have a green thumb 是美国习语,意思是指“很会种花种草”,自然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导入。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还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学习涉及英美文化方面的中英文书籍,了解讲英语地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以增加对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另外,可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及录像等媒体直观地获取相关信息。

困惑二:初中生语音、语调、重音、连读等能力较差。

语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要提高听力,首先要过语音关。发音不准,就不能听懂和不能正确理解所听到发音标准的内容。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英语单词的正确读音,甚至不会正确发音,这样即使词汇量再大,也会影响正确理解所听内容,有的学生读单个的词读得准,但不懂连续、弱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等可使单词的读音在语流中发生变化,也无法正确辨认和理解所听的材料。

应对措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基础教学。语音教学方面,可在学生一上初中时,集中上几节语音课,教国际音标,纠正有些学生的不正确发音。还要教给学生有关语调、重读、弱读、连续、失去爆破等基本语音知识,并有针对性强化训练。

困惑三:语速太快。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能听懂语速为每分种100个词左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基本没有生词的语言材料,获取所需信息。但要在题与题间隙几秒内理解并答题,似乎需要一些答题技巧。

应对措施:

1.要求学生在答题前要预览一下题目和答案,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听,达到有的放矢。例如有一题提供 A Moscow B England C China 三个选项读了题之后,我们就会锁定目标,继而寻找地点。

2.要善于作简要笔记,要眼、耳、心并用。动笔记录时还应注意运用简单的数学、代号、缩号等符号,以简易为主,看懂就行。例如:Peter is older than Jack, but Tom is the youngest of three.

Question: Who is the oldest of the three?

我们作出简单记号:Tom

3.善于捕捉关键词。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内把全部内容听懂、听明白是相当困难的。但我们要善于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大胆猜测句意。例如:Where,When,Who, How old 等。

4.要留心句中的“路标”。英语句子中的but, and等关连词可以看成是听力道路上的路标。

例如:―Do you go to school by bike?

―Yes, I often go to school by bike, but today, I go there by bus.

Question: How does the man go to school today?

只要听者耐心听but后的内容,很容易得到答案。

困惑四:心理上的困难。

心理紧动主要出现在测试或大型考试中,由于求胜心切,又怕不适应考试的内容和语速,心里总感到被动、无把握,从而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结果是越想听懂越听不懂,越听不懂心理越紧张,脑子出现暂时的空白,造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被动局面。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几分钟,哪怕几秒钟,对信息的摄入也会出现断层,导致无法正确理解所听材料。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3

关键词:宾语从句;引导词;陈述语序

用作宾语的从句叫做宾语从句(object clause),引导宾语从句的关联词有从属连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等。宾语从句属于名词性从句,在句子中起名词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词组。

宾语从句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其主句和从句的时态搭配要求严格,无论是在平时测试,还是在各种竞赛或中考中,牵涉到宾语从句用法的试题很多,所占的分值也比较大。笔者在近几年指导学生备考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理解宾语从句、确定宾语从句的关联词、合理运用宾语从句的时态、确定宾语从句的语序、认识宾语从句的否定前移等问题时都会感到困惑,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困惑更大。本文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困惑一:宾语从句的判断

宾语从句,顾名思义,在全句中充当主句的宾语。例如:

I don’t know if / whether my father will come back tomorrow. (我不知道明天我爸爸是否会回来。)

Tom can’t decide which sweater he should buy.(汤姆不能决定应该买哪一件羊毛衫。)

We all know (that)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我们都知道太阳在东方升起。)

困惑二:如何辨别主句和宾语从句

引导宾语从句的关联词有三种,分别为:1.从属连词that; 2.从属连词 if / whether; 3.连接代词who, whom, what, which等;4.连接副词where, when, how, why。第1类宾语从句是原来直接引语中的陈述句。如果原来的直接引语为一般疑问句,变成间接引语时,就形成了第2类宾语从句。如果原来的直接引语为特殊疑问句,变成间接引语时,就形成了第3类或第4类宾语从句。如将两个句子组成含有宾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We all know.

We all know that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2.Will he come back tomorrow?Do you know?

Do you know if / whether he will come back tomorrow?

3.Which sweater should Tom buy?Tom can't decide.

Tom can’t decide which sweater he should buy.

困惑三:当主句的谓语动词为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式时,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的时态形式

如果主句谓语动词为一般现在时或一般将来时,那么宾语从句的谓语动词的时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该用哪种时态,就用哪种时态。

如果主句谓语动词的时态为一般过去时,根据主从句时态一致的原则,从句谓语动词的时态可以使用相应的过去时态。详见下表:

如宾语从句中的一般现在时变为一般过去时:is / am / are was / were;do / does did;may might; need needed can could。一般将来时变为过去将来时:is /am / are going to do was / were going to do; will do would do。现在完成时变为过去完成时:has / have done had done。现在进行时变为过去进行时: is / am / are doing was / were doing。例如:

Lucy says that Lily is listening to the music. Lucy said that Lily was listening to the music.

Lucy says that Lily will go home. Lucy said that Lily would go home.

Lucy says that Lily gets up at five. Lucy said that Lily got up at five.

Lucy says that Lily has never been to Guangzhou. Lucy said that Lily had never been to Guangzhou.

困惑四:宾语从句的语序

宾语从句的语序要用陈述句的语序,即:关联词+主语+谓语或关联词(充当主语)+谓语。

以下几种情况,疑问句语序和陈述句语序相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关联词在宾语从句中作主语。

1.问某人怎么样了,发生什么事。

What’s wrong with Peter? Do you know what's wrong with Peter?

What’s the matter with Peter? Do you know what's the matter with Peter?

What’s the trouble with Peter? Do you know what's the trouble with Peter?

2.问路。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nearest museum? Can you tell me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nearest museum?

3.who引导的特殊疑问句且who作主语。

Who is your best friend? Please think about who is your best friend.

Who broke the cup? I don't know who broke the cup.

困惑五:人称代词要作相应的变动

例如:

Do you have any cheaper ones? (Mother asked the shopkeeper.)

Mother asked the shopkeeper if / whether you had any cheaper one.

(妈妈问你们是否还有更便宜的。)(误)

Mother asked the shopkeeper if / whether they had any cheaper ones.

(妈妈问他们是否还有更便宜的。)(正)

宾语从句在英语语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使用宾语从句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简洁。学生若在作文中使用宾语从句而不是简单句,会使作文行文更加流畅,作文也就随之提高了一个档次。在教学宾语从句时,重点应放在宾语从句的三要素,即:关联词、时态、语序,并且解决学生以上五个困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要注意宾语从句的语法概念、句法功能,还要注意它的语用价值。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专题课程 研究性学习 困惑 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创造良好课程氛围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专题类教学当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策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程度,还可以促使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状态。但是,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存在很多困惑,需要尽快实施有效措施,改变教学局面。

一、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概述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是指老师通过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语文课程专题,并进行研究学习,这是一种集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教师指导为一体的开放性学习策略。该模式下的语文学习课本、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大胆走出教师、融入社会,从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语文知识,它才是真正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中的专题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是老师或学生自己创设、搜寻的,而研究性学习则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专题课程,并围绕这样的主题,自动探索知识、吸取知识,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大胆尝试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的困惑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脱离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和课程配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总是显得与现阶段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格格不入。

(一)课时分配难题。高中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课时配置为288个,课时分配便成为难题。部分学校将大量精力都用在了成果宣传和展示当中,却没有注意到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落实是否具有整体性,在很多高中,只有少部分班级能够参与其中。目前,高中学生所接触到的重要学习科目有语、数、外、政、史、地、理、化这几门功课,全部的288个课时并没有明确落实到各科目任教老师的头上,针对课时分配问题,老师无所适从。

(二)评价者是谁。实行新课改以后,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在高中毕业生的学习评价当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比例。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开放性教学,以一种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效果可能作用于课本,更有可能作用于自然人或者某一事物,实际上,老师、学校、社会、家长,甚至企业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但是这些评价者在学生评价当中应该占据多少分量?能否客观评价?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存在的困惑。

(三)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共有15个学分,进行评价时,这15个学分应该怎样进行分配成了一大难题。学分的分配必须凸显教学特色,满足教育的发展和要求,但是不能够阻碍学生自由发展,怎样分配才能体现教学的均衡性,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开发?能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性的学分分配?是否可以按照几种固定的学分分配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些是学分分配上的困惑。

三、如何实施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点实施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建议:

(一)科学分解与整体规制。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存在的评价困难、学分分配困难问题,可以通过科学分解和整体规制的办法解决。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从下一届入学新生开始,全面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三年学制实施教学与评价,将研究性学习学分作为三年学制评价中重要的加分项目,并提升其加分地位,将其纳入到毕业考试的成绩评价当中。

(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对象与实施步骤和策略。高一: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初步接触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并逐步建立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适用感觉和习惯。高一期间,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专题,辅导其进行研究,给予学生较为深刻的提点,后期初步养成自主研究习惯。

高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题课程的利用。这一学期,老师可以大量删减掉课本教学内容,全力支持学生进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将删减部分的课本内容调整到下一学习阶段,或是让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

高三:全面回归课本知识,并对专题类研究性学分未修满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成果加以利用。

四、结语

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普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全面改观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值得推广和适用。

参考文献: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困惑;兴趣

一、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老师、领导都追求成绩,但由于语文试卷评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比其他科更好的成绩,如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字数符合要求、中心观点明确、审题准确,那么作文分数一般都在40-49之间,如果再加上语言优美,布局合理,那分数更是在50分以上了,所以语文试卷上只要作答了就无零分,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只做到了上课翻书,下课合书,其余时间决不翻动书。像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家长也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学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而我所带的班级,属于学校的普通班,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更是严重,更何况全班40人,每次考试成绩在90-99分之间的人数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相比其他理科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成绩来说,真是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相差也不过是1-8分。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学困学觉得,我不学习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那平时还费什么劲。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动力。

二、阅读面过窄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语文学科又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账,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导致许多本应该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教师只得从课堂上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中分出时间来讲解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主流思想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些内容只顾上课,又会发生许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我在为学生讲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曹雪芹是男是女,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可是用了课内时间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只能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周而复始这个问题让你永远不知该怎么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考试卷联系不大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都发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早读时宁可背单词背数理化公式也不愿意读语文。为什么呢?有一次,在学校考试工作结束以后,我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他们满脸无辜地告诉我:“英语我把书背完了保证能得高分,数理化公式我背了能做题,语文我就算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又能得几分?最多在名句默写上得六分,上高中后,父母都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我也想上大学,可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考试又用不着。”期末复习语文老师更是尴尬,英语老师忙着检查学生的单词默写,数理化老师忙着印模拟考试卷,而语文老师该带着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让学生把一学期的课文再读一遍?更何况许多学校周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努力一年也可能没有提高几分的语文学科上呢?

四、尴尬的语法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总会在脑中纠结,难以选择。不教,考试时文言文的翻译题经常会用到语法;教,就要从头讲起,又没有时间。而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是常考句式。语法的枯燥更是让学生避之如虎。据有些资料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句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等多种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翻译题型固定、分值高。所以教还是不教,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只会让你越来越迷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但这些困惑正是需要我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更是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责任。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6

    自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多以来,新的课程改革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广大参与课改的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特别多,如:拔尖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分化从八年级开始凸显;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增大了授课的难度等等。回顾五年多的课改情形,从浮华的背后,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参加初中片区英语教研活动中以及平时和课改第一线英语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有些问题与困惑颇具代表性,现将其列出以供参考。

        问题与困惑一:小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我县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前就已经学了三、四年的英语,初中英语老师往往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顺利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很简单了,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了新鲜感,有的对英语产生了恐惧感,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书写不规范、发音不准确、用汉语注音等,这一切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了解得知: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英语是副科,学校到家长乃至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英语学习是上初中后的事情;小学的英语课开设流于形式,每周只有一、两节,而且经常被语文、数学占用,时间上没有保证;师资严重不足,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小学语文或数学老师经过县进修学校一年培训的培训,就走马上任;大多数小学的英语课只是读读单词和课文,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只停留在能读就行了。可以说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对策:

(1)条件不成熟不开课。

(2)严把教师关,引进英语科班出身的大专毕业生。     

(3)县进修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业务指导,经常开展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

(4)保证英语课时,每周四节。

(5)把英语纳入小学升初中初考的考试科目。

       问题与困惑二:教材的词汇量大、内容多、语法较零碎,操作难度大:

       我县选择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供零起点学校使用,也可衔接任何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供非零起点七到九年级学生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却发现这套教材对农村中学来讲,起点较高,而且词汇量大:“go for it”七年级阶段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千(而英语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也不过八百多),因而学生上七年级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背单词都背哭了。而且“Go for it”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单词、词组的重现率低,语法较零碎,不成系统,教学中难度较大。再加上不少单词太长、拼写太难,对于刚上七年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由于学生单词记不住,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教单词和复习巩固单词,老师就只能在赶进度中上完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能跟得上的同学跟上,不能跟得上的同学就成了差生,两极分化提前发生,落后面越来越大。

    对策:

(1)认真研究英语教学大纲,对大纲不要求的词汇,不当作考试内容。

(2)难拼写、不常用的单词尽量不当作考试内容。

(3)学校应适当增加英语课的节数(每周至少六节)

(4)建议部分农村初中实施英语分层教学 

        问题与困惑三: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选先进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

对策:

       (1)根据不同年级,听、说、读、写,采取不同的分数比例,如七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6:4 ,下学期为4:6 ;八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3:7 ,下学期为2:8。

       (2)期末县统考应有口试题目。

       问题与困惑四:巨大的负担、低收入与最光辉的职业不成正比

        教育被誉为千秋大业,可是很不相称的是,低工资养着穷教员,小米粥糊口斯文人。如今,虽然拖欠工资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数额低,入不敷出仍然让人忧心忡忡。前年调了几百元的工资,老师们都高兴了一会儿,没想到半月不到我县的各种物价竟飞涨到与北京相同了。年轻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25公斤猪肉。于是,好学生们是绝对不会去读师范的。读了师范也基本不回本地教书的。为什么?答:好累,能挣钱么?学校靠着仅有的、老是拨不下来的办公费养着,好多学校因修校舍、硬件设施配备、师资培训等带账几十万到几百万。可是,学校还得运转,设备还需运转。人们就这样艰难的过着。问到新课程,问到新教育,老师们神采飞扬;问到人员流动,问到工资奖金,他们却三缄其口。长期负重,他们似乎习惯了,麻木了。或者无法抗争,也就默认了。

对策:

(1)充实农村英语师资队伍,加强英语师资培养 

(2)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进一步抓好教师在职培训 

(3)健全教研队伍,积极开展各级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