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研究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广西;评价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48-02

1现代服务业概述

现代服务业不仅以其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区别于传统服务业,而且具有服务业的基本特性,所以它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伴随着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会不断深化和更新。现代服务业和生产业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不仅包含生产业而且也包含生活业。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的发展和延伸,是一个比较动态的概念。它具有知识密集性、动态性、现代性、高新技术性、生产性等特性。

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主要涵盖了七个领域:即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贸服务;金融;文化、体育教;育娱乐;知识、创意产业、技术咨询业。为了满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推动的需求,或者是现念升级的、附加值较高的或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服务业。

2现代服务业现状

近年来,广西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逐年提高,从2006年的644.52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1236.94亿元。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增加值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的39.0%增加到2009年的42.4%。

2.1广西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2006-2009年,广西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基本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最高的行业为房地产业,最低的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2广西按三次产业划分的GDP结构的变化

1978年广西服务业增加值为19.0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增加值逐渐加大,1989年第一次冲破百亿大关,2002年第一次冲破千亿大关,2007年冲破两千亿大关。第三产业从1978年的25.09%上升到2009年的37.62%。

2.3广西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现状

2005-2009年,广西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就业人数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广西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中就业率最高的行业为电子商务业,最低的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广西现代服务业发展SWOT分析

3.1广西现代服务业优势(S)分析

(1)资源丰富的优势。

旅游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要发展广西经济,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其重要内容。我们要依靠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2)区位优势。

重点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广西优越的地理位置,重点建设交通枢纽、沿海及内河港口、重要口岸和重要产业集群区,加强物流集中区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重点培育为生产服务的专业物流。

(3)经济优势。

做强、做好会展经济。牢牢地抓住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这个机遇,努力发展会展经济。建立这样的大会展观念,集“演、节、会、赛”为重要内容,履行贸易、物流、会展、旅游互动的策略。

3.2广西现代服务业劣势(W)分析

(1)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管制轻服务、重生产轻服务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和引导的方式比较单一,许多服务行业被做为政府经济调控的工具,而不是做为重要的服务型产业加以发展,受政府的严格管制,如金融、运输、通信等。

(2)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及产业化程度较低。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企业办社会还没有完全消失,所以社会中出现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没有消除,这样就不容易形成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及产业化,约束着服务业的总体需求。

(3)服务业所有制结构与投资结构的限制。

一些重要的服务行业由于政策和体制的原因,它的投资主体与所有制结构仍然以集体和国有为主,那么民间和资本外资等多元经济成份的参与程度就不高。于是服务业的开放程度相对落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比较明显。

3.3广西现代服务业机遇(O)分析

(1)国家政策扶持。

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速调整经济结构并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

(2)广西产业的承接和转移。

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广西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资金近2000亿元,与较发达省市企业签订合作项目近4200个,占全区签订项目总数的62%,项目资金近2000亿元,这些企业实际到位资金554亿元,占我区到位资金总额的71%。

3.4广西现代服务业挑战(T)分析

(1)我区工业化程度较低。

广西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2009年为36.91%,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9.45%,而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向服务化转移的必要基础,同时,也为生产提供支持的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缺少了进一步发展的依托,影响了服务业层次及水平的提升。

(2)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竞争力较弱。

广西在要素资源环境竞争力(包括人才要素、自然资源要素、生产要素成本、资本要素、科学技术)、产业关联度(包括产业服务环境和产业集群环境)、区位竞争优势以及本地需求质量和规模等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4广西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4.1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强化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强宏观引导,促进服务业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发,把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明确重心、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搞好协调及服务。

(2)加大招商引资和资金支持力度。

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分别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层次、增加地方税收等等。

(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服务业创造市场需求条件。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从根本上转变“重生产,轻流通;重管制,轻服务;重速度,轻协调”的传统观,将发展现代服务业看做是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确实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

4.2加强现代服务业的竞争能力,提升内在品质

(1)多渠道增加投入,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加大投入,根据“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的原则,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兴办和形成一种“政府引导、社会齐上、集约经营、共同发展”新格局。

(2)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

要加强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整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加快培养各类服务业人才,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素质。

(3)充分利用机会加快发展。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及南博会的开展,大力发展我区的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生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一、现代服务业的提出

服务业的专门性研究起始于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其首次提出第三产业的提法并列举出第三产业的范围包括多个服务行业[1],为此后服务业的产业归属划分提供了理论前提。而明确、系统开创产业理论、提出“服务业”一词并进一步用“服务业”代替第三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的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其1957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三版)一书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产业理论进行专门研究,意义重大[2]。在中国,直到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五”计划建议,才将“第三产业”改称为“服务业”,但目前国民经济统计上仍沿用“第三产业”。

随着服务经济迅速发展,理论界关于服务业的研究日趋成熟。各国对于服务业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见解。现代服务业的提出源于服务业,先有服务业的概念,才出现了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多见于中国理论界,是中国近几年提出的与传统服务业相对的新概念,而国外文献多见“生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提法。

1.国外有关论述

在服务业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较少提及“现代服务业”,大多偏向于用“生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来形容,或者用“新兴服务业”这一提法。

关于“生产业”,这类观点普遍认为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包括现代社会的服务业也是一种生产业。加拿大学者格鲁伯和沃克(1989)提出生产业的定义为,服务业不是为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的服务业,而是为生产环节提供中间服务或产品的服务业,即是“那些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其后,各国学者相继出现对这一观点的补充和扩展,形成系统研究成果,认为现代社会服务业主要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这一观点也被提及。

关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Miles(1995)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一种组织且是专门为经济行为提供服务的组织,其服务目的明确,利于知识的形成、创造、累积和传播等[3];Muller(1999)开展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的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并根据其系列研究结果,Muller认为服务业就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能够提高产业附加值,有效增加企业利润并推动经济发展;而基于Miles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理解,DenHertog(2000)将该定义进一步扩展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是主要依赖专业知识来提供知识型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的组织[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出版《创新与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一书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进行了分类,并提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一种“可以为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服务,且这种服务能与工业产品高度融合”的服务业;Rubalcaba和Kox(2007)通过研究前20年的欧洲经济发展,认为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通过知识积累和传播促进了欧洲经济增长,此后,Michael(2008)等一些学者选取西方国家如德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进行了专门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这一类观点的中心是把服务业和专业知识与技术相结合,以知识运动为基础如知识创造、积累、传播和共享,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高智力、高附加值服务,可促进组织进步。

2.国内有关论述

国内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后才比较重视对服务经济的研究,相对国外起步较晚。根据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国提出新兴服务业的概念,其包括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服务业的雏形。而明确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的是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改组传统服务业”。但是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范围等基本理论解释,会上并没有形成具体结论。

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继2000年中央文件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之后,国内学者陆续开展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理解,国内一些学者的观点较为靠近西方“生产业”,引用生产业的若干内涵来解释现代服务业,而另外大部分学者提出了自己较为独特的看法。

较早对现代服务业形成系统理论研究成果的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胡启恒(2004),胡启恒认为现代服务业为具有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凭借的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且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5]。根据胡启恒对现代服务业的划分标准,其把现代服务业分为四大类: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其中(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5]徐国祥、常宁(2004)对现代服务业的含义理解与胡启恒基本一致,但二者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看法有所不同,徐国祥、常宁把现代服务业分为了8大类19个细分行业。刘重(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分为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依托信息、科技和技能发展且三者相对密集)和广义的现代服务业(除了包括新型服务业,还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6]。潘海岚(2007)在刘重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对两类现代服务业包含的行业进行列举。贵州省国际税收研究会、贵州财经学院课题组(2011)提出现代服务业是一种具有时空可变性、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时代特征的服务业,认为在一定时期是现代服务业的,随着时间变化,可能转变为传统服务业;且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国家或一国内各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的行业范畴也有不同[7]。随着我国服务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改革,各界人士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更加深入,政府部门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解释。根据《关于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2]70号),中国科学技术部把现代服务业定义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此外,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和看法较为接近西方“生产业”的概念。如朱春明(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近似“生产业”,为生产者服务。黄海梅(2008)认为现代服务业有部分内涵与“生产业”重合,为生产与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边健.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2:3.

[2]刘启云.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2014(12):78.

[3]http:///wiki/.

[4]http:///.

[5]胡启恒.诠释我国现代服务业[N].中国信息导报,2004-08-11.

[6]陈硕.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3-4.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徐州;对策

1.引言

徐州人口众多、环境优越、交通枢纽作用显要,具有良好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优厚条件。2011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亿元,环比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440.06亿元,环比增长14.5%,居江苏省第一,增速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徐州市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逐步发展,近年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功能格局逐步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其它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较高效率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加强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的实现,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机理与对策研究上,而对于类似徐州这样的省域边缘城市研究少之又少。如程大中(2005)研究强调了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1];魏巍,原毅军(2006)则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工业基地为对象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将区域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了区域环境因素和产业特质环境[2];李娟(2010)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市场化程度、产业化、城市化、优秀人才和国际化水平几个方面[3];毕秀晶(2010)以上海为例,通过绘制三维图,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特征及机理[4];刘斌(2012)则在分析上海生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提出其“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5]。本文以徐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特征的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问题,试图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徐州现代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市场取向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如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外资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现代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都是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土地和水、电供应的紧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市场化程度不足,缺乏动力

市场程度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徐州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很多投资者难以进入,只因为进入壁垒比较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此外,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加上2011年徐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2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35元,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居民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与规模。

2.2 城市化滞后,缺乏需求基础

由于现代服务业产业特性决定,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才能赢利增加,多数的企业聚集才能成为产业经营,另外,很多此类产品需要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对时间与空间的要求高度统一。根据统计资料,徐州2011年城市化率为53%,相比中等国家60%的标准,还相当落后,也就是说,徐州目前的城市化率还滞后于大部分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另外,由于徐州的服务市场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与促进发展的体制与法律环境,都会制约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发展。

2.3 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

徐州长期以重工业与机械制造业为主,但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因此徐州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制造业刺激生产需求未能更好地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

2.4 人力资本缺乏,科技落后

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与科技的支撑,而徐州相对于苏南、苏中的城市水平、地理位置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尽管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大专以上院校,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基础比较好,收入比较高的苏南城市,这些问题导致徐州人才严重缺乏,没有人才与技术的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3.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与途径

结合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6]。其次,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徐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再次,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7]。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

(1)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根据以上原则与途径,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结合各个产业特色,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多样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4.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策

4.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不断推进规划水平。徐州应从发挥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着重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六大现代服务业和七种集聚区基本形态,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楼宇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宽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城际列车和空港建设,形成立足本市、服务周边、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商务服务体系[8]。徐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无论是发展数量上还是区内企业的规模层次上,与苏南苏中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徐州市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仅占全省总数的2.3%。各地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工业还有较大差距,亟需提高这方面的认识程度和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4.2 不断完善,扩大辐射

要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徐州要进一步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如徐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加大自己对周边省份的辐射能力,发展物流及服务外包业,目前徐州已经具有徐州软件园、淮海综合物流基地、香山物流园与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等四个物流业集聚地。

4.3 政策倾斜,优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提升集聚区建设和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徐州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建设问题,连续多次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并与2011年3月出台《徐州市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集聚区建设给予优惠条件与政策倾斜,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4.4 吸引外资,科学发展

要强化招商引资。要紧紧抓住国内外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导向,按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例如,徐州已经形成了6个初具规模的生产型集聚区,具体是邳州大蒜批发交易市场,丰县木业市场、新沂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睢宁科技创业园区,江苏盛联科技创业中心等。

参考文献:

[1]程大中,等.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3):77-84.

[2]魏巍,原毅军.中国区域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112-115.

[4]毕秀晶等.上海现代服务业外资企业空间格局及其机理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0(1):64-70.

[5]刘斌.上海生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3.

[6]杜春霞.功能集聚区产业新高地——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J].中国经贸,2012 2010(2):58-59.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甘肃;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034-05

一、引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仅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更是甘肃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伴随“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快速转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力图从SWOT分析方法的角度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甘肃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空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区位优势决定升值空间。甘肃地处西部要冲,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作为区域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西北铁路网和公路网的中心更是西部防御的战略中心。坐中四连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甘肃发展通道经济的基础,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充足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文化大省,甘肃还拥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依托中心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业带来的人流,把旅游开发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逐步使之发展成全省的支柱产业。

甘肃还位于贯穿中国东西部跨度最长的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上。其中西陇海兰新线铁路长2704公里(陕西潼关一新疆乌鲁木齐),而甘肃段就有1542公里,占到总长度的57.1%,其经济较发达的天水、定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等城市均分布于该经济带上。甘肃在西陇海兰新线上有承东启西,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陆桥上从新疆到连云港已形成六个经济圈,甘肃经济圈和天水一关中经济区正好为于正中。同时,全国七大运输通道,经兰州的就有两条:兰州一沈阳,阿拉山口一连云港。

甘肃也是全国覆盖面最大的物流产业集团中心所在地。全国有四大物流产业集团:“东北”铁路物流产业集团、“东南”铁路物流产业集团、“南方”铁路物流产业集团、“西部”铁路物流产业集团,其中“西部”铁路物流产业集团覆盖面积最大。该地区以甘肃为中心,主要覆盖乌鲁木齐铁路局、青藏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和兰州铁路局的全部或部分,包括青藏线、包兰线、京包线等。

甘肃省省会兰州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地理中心,是我国交通大动脉的重要控制点,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兰州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节点(离连云港1577公里处),4大铁路干线、7条国道、4条省道、5条高速及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是西部与中部的交通枢纽,辐射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北编组站和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后,兰州铁路将由区域性铁路枢纽提升为全国路网性铁路枢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成后,兰州将成为西北与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的联系桥梁和纽带。

2.资源相对富集

甘肃是资源大省,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很大。全省矿藏门类齐全,已发现的各类矿点近2000处,已探明矿产储量的有66种,有23种矿的储量居全国前5位,其中镍、铂、钮、铱、锇、钌、硒、铸型粘土、重晶石等10种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镍、铜、锌、锑、钴、铑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开发优势。石灰石、大理石、芒硝等矿产分布广,储量大,易开采。能源资源充足,煤炭、石油储量丰富,省内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水系,年总径流量614亿立方米,水力总蕴藏量1426万千瓦。省内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具有良好的条件。全省工业主要围绕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煤炭等集中开发而形成的,其主导产业长期占支配地位,为生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作物及动植物种类多,品质优。野生动物有50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野牦牛、牛羚、白唇鹿、毛冠鹿、岩羊、雪豹、麂、麝等30多种。野生植物l 200多种,其中野生药材950多种,品种之多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有大黄、当归、党参、甘草、红黄芪、红花、贝母、天麻、杜仲等,尤以“岷归”、“文当”闻名中外。甘肃土特产品以白兰瓜、花牛苹果、百合、玫瑰油、发菜、蕨菜、黄花菜、黑白瓜子、黑白木耳、蜂蜜、生漆、桐油、花椒、红枣等最为著名。这些特色资源有利于服务业和其他产业互动发展,增强产业间联动性。

3.现代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增强

甘肃省现代服务业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还承接了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就业需要,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

4.科教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开发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2011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5.2亿元,同比增长8.68%。全年科技成果登记1108项,比上年增加43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6项,应用技术成果1048项,软科学成果44项。全年获得奖励182项,比上年增加1项。专利申请受理5287件,比上年增长48.59%;授权专利2 383件,增长27.57%;发明专利授权552件,增长58.17%。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75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2.64亿元,增长22.18%。

教育: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93万人,比上年增长2.20%,在学研究生2.70万人,增长5.47%;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2.49万人,增长8.70%,在校学生40.53万人,增长6.24%;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91万人,下降13.32%;普通高中招生22.15万人,增长0.87%;初中学校招生40.67万人,下降11.06%;普通小学招生33.81万人,下降6.42%;特殊教育招生0.15万人,下降25.0%;幼儿园在园幼儿43.2l万人,增长11.57%。

尤其以中心城市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物流、信息软件、中介、房地产、社区等现代服务,形成了节点式的现代服务中心。以兰州为代表,利用优势的科技教育资源招商引资,加快优势资源转化,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各项任务,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劣势

1.居民收入水平低,服务消费能力不足

消费者的收入是支撑现代消费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甘肃省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增长速度缓慢,严重制约着消费需求。甘肃省人均GDF3.35万元,与全国均值相比,处于落后地位。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8.68元,比上年增长13.6%;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11188.57元,增长13.07%;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38%,比上年降低0.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4元,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4.9元,增长24.6%;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2.2%,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城乡居民侧重于生活用品的消费,对现代服务业需求的拉动力有限,需求潜能不足。

2.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发展动力

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存在进入壁垒。相对市场开放程度高的领域,其现代服务业发展也相对越快。主要表现为:行业政府垄断经营严重,有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尤其许多新兴服务业以国有投资为主,受到政府严格控制,且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此外服务行业的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服务产品的价格仍由政府管理制定。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现代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产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凸显了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

3.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偏低,现代服务发展空间受限

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有较高相关性,较高的集聚效应才能产生高附加值。城市作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的基本载体,只有达到一定人口规模,产业才能实现盈利。而甘肃省由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率不高,工业布局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行业集聚。

4.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端人才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劳动附加值等“四高”的特点,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尽管甘肃省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十一五”以来科教事业发展迅猛,但人力不少、人才缺乏,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远远落后于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端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5.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在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114.8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分别占服务业比重6.32%和6.83%。而传统服务业中仅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一项增加值就为325.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7.91%。在就业人员分布上,大量就业人员集中在传统服务业的格局十分明显。

6.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

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不均。省会城市兰州,资源积累相对丰富,集聚辐射功能强,已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相对集聚的中心区域;其他城市现代服务业却发展相对落后,尤其资源城市尤为突出,如嘉峪关、金昌。伴随中心城市在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集聚,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基础不断瓦解,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体系极具现实意义。但是,受到传统财税体制限制,低水平的产业同构现象依然突出,产业整体缺乏有效区域规划,影响服务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降低了生产效率。

7.外地制造业与生产业关联程度较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针对贫困落后地区产业初期发展的模式,基本上是以本地各类廉价资源(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对接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为主导的产业转移,以此为机,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逐步形成本地区工业发展规模。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外地企业与本地经济的产业关联薄弱,产业链延伸不足,高附加值环节呈现明显的外向化特征,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三)机遇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力发展,甘肃省的三大产业结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工业为主导的“一枝独秀”的格局逐步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大的格局;正在向新兴工业强省转变,正在不断加深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跨越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有效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2.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必然

目前,甘肃省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带来了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其发展可以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缓解污染、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保护自然资源,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有利于循环经济省级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省的建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现代服务业全球化步伐,因地制宜承接优势特色产业

现代服务业国际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最具活力的增长引擎。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服务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流动。甘肃省可以凭借显著的区位优势、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努力承接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及早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4.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国家和省上为了促进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随着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甘肃现代服务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层次全面提升,进入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新型战略机遇期,发展充满机遇。

(四)威胁

1.国际环境动荡、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增加

受国际金融的重创,国际经济市场疲软,面对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就业需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并出现多样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出口贸易将面临更高的贸易壁垒。同时,随着货币战争的愈演愈烈,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跨国公司对华的投资意愿,种种因素都将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带来竞争压力巨大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凭借各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本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都对甘肃省在外资利用和服务产品销售上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还将面临着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抢占我国现代服务市场的竞争。加之甘肃省现代服务业起步晚、底子薄,层次低、竞争力弱,势必丧失部分市场份额。

3.面临其他省份强有力的竞争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积极出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鼓励和支持地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各尽所能改良投资环境,放宽准入门槛,招商引资,引导投入资金流向现代服务部门。因此,甘肃省势必面临与其他省份在获取产业资源、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的激烈竞争。

(五)分析结论

以上是对影响甘肃产业发展各因素的具体分析。将S、W、O、T进行组合,可得出SO、WO、ST、WT四种组合模式和战略要点(见表1)。

从表1可见:SO组合属于理想模式,WT组合模式属于非常规的选择模式。SO组合注重信息充分、资源优化配置、外部环境机会与内部优势条件相匹配;WT组合则强调劣势博弈,在着力克服内存弱点的同时规避外部风险。这两种模式假设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故加以排除。

ST组合和WO组合各有侧重,虽然避免了极端情况,但均有失偏颇,缺乏足够的定量分析和深入的逻辑分析。为此综合评价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多方面,客观分析,将更切合甘肃现代服务业的现实发展。所以,甘肃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应该选择复合式的发展战略。

三、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甘肃现代服务业就业的绩效是显著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前面的分析结果,对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行业的显性就业效应

虽然甘肃现代服务业与全国大部分省份相比,产值比重及就业份额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起步低意味着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充分。当前应逐步放开现代服务业中的教育、卫生、体育、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提高全民劳动力素质,确保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就业的创造效应;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经营机制,推动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企业化发展。

(二)大力促进生产业发展,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分工优势,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能有效增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效应。现代服务业发生和发展以一、二产业为基础,同时也为第一、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尤其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为此要加强生产业的发展,努力消除准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

(三)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四)消除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强化市场竞争力

深化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放宽资本准入限制,在遵循国家规定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引入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推进基本行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转变;加大行业开放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地吸引产业要素进入现代服务部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高效、透明、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合理规划、统筹管理,全面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引入产业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规范行为;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减少和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

(五)推进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

(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分现代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支持产业实现区域性集聚。

(七)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的优化

像就业效应较大的金融保险业对全省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调整优化其内部结构,引导其走内涵型、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对于刚起步的一些知识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如卫生体育、咨询服务、科技教育等行业的就业效应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加快促进其发展。

(八)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区域创新的融合

创新传统的应用技术研究方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提高产业占领市场和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的成长性和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加快建设服务于新型战略产业的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进一步完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人才队伍 储备 对策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2009年重点调研课题“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高层次人才储备和发展状况研究”

一、广州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现状分析

近年来,广州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总量规模及产业比重不断迈上新台阶,从业人员数量也保持持续增长。为适应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广州通过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学历学位培养规模,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等,不断发展和壮大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综观这支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其结构特点主要有:

(一)就业分布不均衡

2007年底,广州市现代服务业的从业总人数为1582209人,根据《2008年经普年鉴》的数据按比例估计,在各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数最多,达到480416人,占比高达30.36%;其次为教育行业277854人,占比17.56%;第三位为房地产业211785人,占比13.39%。相比之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从业人数偏少,只有66323人,占比偏低,仅为4.19%。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数和占比也都偏低。

(二)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根据《2008年经普年鉴》的数据按比例估计,2007年底,在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1582209人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48007人,占比3.0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345484人,占比21.84%;具有大专学历者440042人,占比27.8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共计为833533人,占比52.68%。

(三)初级及以下职称占多数

根据《2008年经普年鉴》的数据按比例估计,2007年底,在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1582209人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0358人,占比3.18%,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79769人,占比11.36%,具有初级技术职称人员209828人,占比13.26%。拥有中、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合计为230127人,占比14.54%,拥有初级及以下职称的人才占比85.46%。

二、广州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州已形成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的良好基础与雏形框架:现代服务业集聚态势日益显现;呈现出圈层分布特征;商贸商务与总部经济效应日益凸显;金融、物流、信息、创意、文化、科教、旅游休闲功能区初具规模;服务贸易及外包业务稳步发展。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基础和发展机遇对现代服务业人才储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现代服务业人才供不应求、结构不合理、企业高端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依然是制约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一)高层次人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广州多数服务行业人才学历普遍不高。调查显示,全市非公企业人才队伍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该类人才资源总数的0.3%,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也仅占该类人才资源总数的5.6%。目前广州市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70%以上集中在教育卫生、机关团体等部门,现代物流、国际商务、中介咨询、网络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门人才十分匮乏。另外,引进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力度不够,通过内部招聘和市场化配置无法满足本地区高层次人才岗位需要,也是致使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二) 人才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广州市吸引人才发展创业所需的政策法制环境、工作创业环境、生活学习环境和人际学术环境逐步得到优化,但依然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房价的飞涨不但已经成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巨大障碍,尽管已经出台的政策中已给予高层次人才一定的购房优惠或提供一定的购房补贴,但政策优惠的惠及面依然太窄。

另外,广州市的人才政策制定对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倾斜不够。近十年来,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广州市各区对人才资源开发,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都非常重视,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目前的形势下,这些政策措施中,所给予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视和倾斜还远远不够。广州要成为全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就必须坚定地确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调整主攻方向,率先实现城市经济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亚洲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国际化信息港、国际性贸易会展中心、国际性区域总部经济核心区、区域“创意之都”“六大中心”。而要实现以上目标,人才显然是决定性因素。而目前的情况是,政策没有实施必要的倾斜,没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没有现代服务业人才交流的专门场所,和人才交流专场。

(三)职业培训市场混乱,人才错位现象严重

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快,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职业培训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广州市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职业培训市场存在培训市场初级特征明显,缺乏行业规范; 职业培训专业设置与市场用工需求脱节; 部分职业培训机构名不符实,教学质量低劣等问题。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洛阳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8302

1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已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全球GDP总量中,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也达到47%左右,其中,现代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服务业总产值的50%。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著名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香港甚至高达90%。国内先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高,北京达到71%,广州为58%,上海为52%。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增长将发挥着巨大的决定作用,现代服务业是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 洛阳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1)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市尚未制定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目标;同时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价格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2)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2007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为471.6亿元,增长12.8%,分别低于GDP和工业增速3.2和8.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仅为29.6%,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9.5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7城市第4位,其中农业居第1位,工业居第4位,但服务业却居第7位,占GDP比重也居7城市第7位;与工业、旅游业都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无锡、苏州、宁波、绍兴、烟台等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6城市第6位,工业占GDP比重居第3位,服务业占GDP比重居第6位。

(3)某些服务业领域空缺或相对滞后。特别是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业,如第三方物流、中介、创意设计等基本空缺。社区服务业、演艺业、金融保险、IT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比较滞后。

(4)竞争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不高,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目前我市尚无一家企业进入国内服务业500强。

(5)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的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一些不当的收费检查、评比等活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6)服务业人才还比较匮乏。尤其是创意设计、文化、金融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储备严重不足。

3 促进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应对措施建议

(1)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识。意识决定一切,有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识,才会付诸行动。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我们认清发展形势。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节能减排硬约束要求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城镇化的强大动力。洛阳能不能实现科学发展,能不能做到加快发展,能不能走在中原崛起前列,服务业是非常重要的“一翼”。洛阳是工业城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把服务业工作作为洛阳发展的“推进器”,切实抓紧做好。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2008年我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正是服务业全面加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起点。我们必须突出抓好载体,通过抓服务业产业园区、服务业重点企业、服务业重点项目等加快发展服务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让服务业在良好发展环境中“一路高歌”;突出抓好服务,通过各方努力,齐心协力让服务业“长高长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开放的理念。要敢于创新,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的改革开放,鼓励外来资金投资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

(2)结合洛阳实际和当前现实,促进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应对措施建议:

一是积极发展物流业。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集聚区,细化产业分工、整合资源,培育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重点支持中储物流园区和大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洛阳公路口岸、高新区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经济开发区、洛阳客运南站物流园区等项目。

二是加快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等;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发展软件开发、研发设计、业务咨询等服务外包业务;推进经济开发区呼叫产业园及河南移动客户服务中心(洛阳)和洛龙科技园软件园等服务外包项目建设。

三是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专业化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工业设计等;加快技术开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以科技咨询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等为发展重点,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

四是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培育和发展符合我市特点的文化产业和演艺精品,扶持文化龙头企业、文化演艺团体,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小破孩”博物馆、西工区王城广告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五是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种苗、农技、市场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区域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搞好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完善的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合力支农。

六是扶持发展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老年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培育形成一批社区服务品牌企业,建设网络化、专业化、配套化的社区服务体系;扶持培育品牌物业公司,带动物业高水平覆盖。

七是加快发展新区服务业。加快新区高中、医院建设;大力发展新区公交体系,增开公交路线,增加运营班次和时间;在新区增设移动、网通、邮政、广电、银行储蓄、医疗卫生等服务网点,方便居民生活;加快发展新区文化娱乐业,丰富新区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迟树功.发陈胜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校内科研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