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探讨

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探讨

“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已成为我省促增长的主引擎、惠民生的主渠道、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省“重要窗口”建设,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发展质效不断提升,数字化转型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贡献作用更加凸显。“十三五”期间,全省服务业继续快于GDP增长,增加值由2万亿迈上3万亿台阶,2020年达到3.6万亿,稳居全国第四位;占GDP比重继2015年超过第二产业后,2016年首次突破50%,2020年提升至55.8%;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大产业,税收占全省比重达60.6%,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数字融合走在前列。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服务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6%,领跑东部各省市。跨境电商、移动支付、在线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国内领先,新型贸易中心和新兴金融中心加快推进,网络零售额、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约1/5和1/6,移动支付交易554.58亿笔。数字化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占服务业比重达35.6%,较2015年提升近6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集聚发展效应显著。四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引领作用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超2/3。杭州、宁波“双引擎”地位更加突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30.3%和17.7%。全省1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近20%,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义乌国际商贸城等6家集聚示范区规模突破千亿。24个服务业强县(市、区)试点培育取得积极成效。

质量效益快速提高。2020年,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分别为2015年的2.3倍、2.0倍,涌现出阿里巴巴、物产中大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服务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20万元/人左右,较2015年提升1/3以上。标准化管理全面推行,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333个,创建国家、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分别为54和217项。“诗画”、“浙里来消费”等服务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实现从挂牌到扩区,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阶段性成效突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等部级试点建设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基本实现全省覆盖,在金融、贸易、电商、物流等领域率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2020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占全省比重达65.6%。“义新欧”班列开行破千列。

(二)发展环境

展望“十四五”,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服务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

从发展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贸易协定等多边和区域性投资贸易谈判的焦点转向服务领域,全球服务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释放内需潜力、市场活力,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已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服务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强大韧劲和旺盛活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支撑服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动能。

从产业趋势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加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广泛应用,数字服务和数字贸易正成为各国竞相发展重点。随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生产性服务在产业升级中作用更加突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生活性服务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

与此同时,我省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尤其科技服务相对滞后,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仅5%左右,排名全国第8位,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不够;二是健康、养老、教育、文旅、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高品质供给不足,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三是服务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增强,全国百强企业、引领性品牌、高层次人才缺乏,国际化水平不高;四是服务业平台能级有待提升,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中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等新兴服务业平台数量占比仅1/3左右,近一半集聚示范区营业收入低于50亿元;五是服务贸易体量较小,2020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285亿元,离上海、广东的万亿规模差距较大,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把握服务业全球化、智慧化、平台化的发展特征和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的消费趋势,以服务业数字化发展为方向,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赋能先进制造业,激发消费新需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556”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打响“服务”品牌,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高质量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

2. 坚持数字赋能、创新发展。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突破数字化发展重点行业、创新平台、关键领域,拓展数字化场景应用,加强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3. 坚持协同集成、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服务业内部融合,进一步突出服务业对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配套和提升带动作用,实现跨行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协同高效发展。

4. 坚持以人为本、品质发展。以更多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为导向,聚焦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消费扩容升级,全面增强城乡人文品质、公共服务品质、生态环境品质。

5.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服务业监督管理,着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服务于人民品质生活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竞争力和影响力。

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服务业对我省促增长、稳就业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提升,经济贡献地位更加突出。到202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万亿元左右,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比重达到61%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7%左右。

数字创新形成新优势。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和应用深入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5%左右,网络零售额达到3.2万亿元左右。

发展质效跃上新水平。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556”服务业新体系基本构建,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行业,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到2025年,全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左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5万元/人左右。

集聚发展呈现新格局。“两核四圈”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高质量推进建设。到2025年,全省形成100个左右“数字赋能、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打造20个左右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品质服务实现新提升。消费扩容提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全面推进。到2025年,全省居民消费率达到42%左右,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90分以上。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6000亿元,“十四五”时期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

(四)区域导向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结合我省都市区空间形态及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杭州、宁波两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积极构建各具特色的杭州服务业经济圈、宁波服务业经济圈、温州服务业经济圈、金义服务业经济圈,形成“两核四圈”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

聚力打造两大现代服务业核心城市。以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推动杭州市、宁波市向城市品质化、功能现代化、价值高端化方向发展,增强两市对全球资本、创新等高级要素的集聚功能,辐射引领全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其中,杭州市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特色,厚植现代金融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等优势,独塑“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竞争力;宁波市依托开放发展和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等比较优势,支撑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建设。

推动四大服务业经济圈高质量协同发展。立足区域资源特点、经济发展、产业基础、城市化水平等要素禀赋,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聚力打造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的四大服务业经济圈,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区域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其中,杭州服务业经济圈结合数字经济基础和人才创新资源,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科技、数字贸易、文化旅游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中心、“互联网+”科创中心、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际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宁波服务业经济圈依托“一带一路”、自贸区和义甬舟陆海统筹双向开放大通道建设,重点发展国际贸易、港航物流、高端航运、油气全产业链、保险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海洋旅游等,打造以开放创新为特色的国际港口名城、全球综合枢纽、国际港航贸易中心;温州服务业经济圈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和体制机制等独特优势,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现代商贸、小微金融、商务服务、山水旅游等,建设浙南闽北赣东区域文创中心、世界华商综合发展交流中心、东南沿海医疗康养中心;金义服务业经济圈充分发挥金义都市区商贸物流优势和衢丽“大花园”核心区生态资源及国家公园品牌优势,结合浙西南优美山水诗画资源,重点发展国际商贸、现代物流、影视文化、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打造成为以丝路开放为特色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国际影视文化之都、诗画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全面提升产业影响力

依托我省数字经济领先优势,围绕我省在国内外拥有一定优势和地位的服务业领域,着力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的五大影响力服务业;聚焦对我省制造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培育壮大五大新兴服务业;以激发消费潜力、提高人民生活满意度为导向,提升发展六大品质服务业,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556”服务业新体系。

(一)聚力打造五大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业

1. 国际贸易。深入推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省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和义甬舟陆海统筹双向开放大通道等建设,重点发展数字服务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服务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贸易发展质量,增强国际贸易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设立海外营销网络,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新市场空间。引导传统贸易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eWTP等数字贸易国际合作,深入探索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到2025年,率先打造新型贸易中心。

2. 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航运服务、多式联运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推进物流设施和服务的全流程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一体化提升改造。依托宁波-舟山世界级海港、杭州和宁波国际空港、义乌国际陆港、华东联运新城、衢州多式联运枢纽港建设,推动“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迭代升级。推进内河航运复兴,加快钱塘江中上游等内河铁公水联运枢纽和码头建设。提高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水平,完善重要物流节点、通道建设,健全城乡配送与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网络,加强国际物流大通道和境外仓布局,加快构建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25年,物流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等高端软件,壮大平台软件服务、广播电视服务、网络通信等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数字创意、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新兴软件。推进杭州国际级软件名城、宁波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建设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软件名园,培育一批引领性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品牌,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标志性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软件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推进产业大脑建设,建立全省产业大脑数据中枢,重点在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推广应用,并持续深化产业大脑迭代升级、试点扩面。到2025年,打造国内领先的软件产业集聚区和自主软件推广应用引领区。

4. 科技服务业。深入实施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积极发展研究开发、科技中介、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打造标杆型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优化全过程创新创业服务,构建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深化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杭州城西、宁波甬江、嘉兴G60、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台州湾、浙西南等科创走廊,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大力引进培育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到202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5. 现代金融业。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凤凰行动计划升级版,壮大股权和债券市场,用好担保增信、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融资、风险缓释等金融工具,重点发展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和创新试点,复制推广改革经验,联动建设世界银行全球数字金融中心、钱塘江金融港湾、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移动支付之省,建设数字金融先行省。推进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促进金融科技在经济生活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到2025年,打造全国一流新兴金融中心。

(二)培育壮大五大新兴服务业

1. 商务服务业。提升高端商务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服务能力,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工程设计、会展服务、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审计、信用中介、公证等,推动商务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以杭州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宁波东部新城、宁波三江口中央商务区、温州滨江商务区等为重点,引进全球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培育一批企业地区总部、功能性总部,打造高端商务服务集聚区。推进杭州会展新城、宁波国际博览中心、温州新国际会展中心、绍兴国际会展中心等建设,提升世界互联网大会、中东欧博览会、义博会、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世界布商大会、中国国际袜业博览会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到2025年,力争成为引领全国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2. 人力资源服务业。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坚持育优扶优引优,建立省、市重点培育企业目录,完善培育引进政策。持续深化人力资源协同指数研究。建设一批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数字化发展,推进服务领域创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新业态、新模式开发新产品,参与企业间、地区间劳动力余缺调剂政策引导。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深度参与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推进人力资源市场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吸引全球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全球服务网络。到2025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7000家,提供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的机构占比达到30%。

3. 创意设计服务业。推动创意设计服务业向“互联网+”“创意+”“时尚+”转型发展,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动漫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推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支持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积极培育智能设计、虚拟设计、集成设计、众包设计等新业态。引进培育优秀创意设计人才和企业,鼓励设立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器,打造具有时尚引领力的创意设计集聚平台。推出一批具有特色和国际知名度的创意设计品牌,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赛事。到2025年,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创意设计高地。

4. 节能环保服务业。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建设,重点发展节能服务、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等,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以高耗能行业企业为重点,发展节能诊断、节能量监测审核、信息咨询、节能认证等节能服务。全力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价、生态环境修复等环保服务,加快发展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信用评价、碳资产管理、碳报告核查复查、绿色低碳认证等新兴环保服务。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推行环境医院、环保管家和环境顾问服务,开展县域、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改革。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服务体系,深化服务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5. 检验检测服务业。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浙里检”平台等建设,围绕我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等实际需求,构建涵盖产品质量、环境监测、计量校准等多个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产业体系。建设一批部级产业质量检测中心、CNAS实验室、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夯实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质量基础能力,促进质量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示范应用,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行业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到2025年,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完善,有力支撑产业质量水平提升。

(三)提升发展六大品质服务业

1. 现代商贸业。围绕扩大内需、适应消费方式转变的要求,加快城乡区域、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发展城市商业,推动农商互联,优化发展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商贸新业态。增强城市商业服务能级,深入推进特色街区、小城镇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商业地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社区商业。推进智慧商圈建设,促进体验消费、定制消费、时尚消费、智能消费等发展。深入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中国轻纺城等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建设,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到2025年,形成便捷、安全、优质、多元的城乡现代商贸网络。

2. 文化服务业。深入实施新时代文化工程,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发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文化娱乐等优势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数字演艺、数字出版、短视频、数字音乐、电子竞技、数字创意等数字文化新业态,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高水平推进四条诗路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持续提升文化类特色小镇、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文化创意街区等产业平台发展水平,加快建成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园区)、艺术创作产业基地和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到2025年,基本形成质量、规模、效益稳居全国前列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3. 休闲旅游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大力发展生态为底色的特色旅游,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海洋旅游,推进旅游业生态化建设。支持发展山区26县旅游业,建成旅游富民示范省。开展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提升旅游供给品质。实施“诗画·百县千碗”提升工程。探索未来系列旅游产品。培育现代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夜间旅游,拓展旅游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到2025年,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旅游经济强省,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努力成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长三角休闲度假胜地、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未来旅游先行地。

4. 健康服务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发展健康医疗、养生养老、体育健身、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等,推进建设健康产业平台和载体,促进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丰富服务和产品供给。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银发经济”、适老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大社会办医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医学检验等第三方健康服务,鼓励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聚发展,推动精准医疗、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加快发展。加强健康服务与旅游、文化、养生康复、运动休闲和食品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办好2022年杭州亚运会,促进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5. 教育培训服务业。坚持社会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并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幼儿教育等,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鼓励职业院校加强培养培训工作一体化管理,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融合促进,推进温台职业教育高地国家试点建设。支持教育培训领域国际合作,引进高端教育资源,创新运营模式。鼓励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培训,加快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学习型省份。

6. 居民服务业。以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为导向,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物业服务、育幼服务等,健全城乡居民服务体系。推进家政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支持家政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和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家政服务业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推动物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多样化,全面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营造更为宜居的社区环境。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基本形成优质安全、便利实惠、城乡协调居民服务业体系。

四、重点工程

(一)数字赋能工程

深入推进先进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服务业全面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方位塑造与重构,提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采购分销、物流配送等全链条数字化水平,加强对制造业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积极构建“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核心业务场景,重点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能交通、数字文旅等数字民生服务,推动生活消费方式向智能型转变。支持建设行业级平台,推动各平台、中心、企业数据流通、资源汇聚,提升服务业各行业各领域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效率,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二)平台提升工程

以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影响力为重点,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业高能级平台,主动承担服务业领域国家和省级战略,引领全省服务业继续“走在前列”。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整合提升,通过“整合一批、新设一批、打造一批”,加快建设“数字赋能、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围绕我省服务业重点领域,积极打造一批部级服务业平台,形成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示范平台。

(三)融合促进工程

强化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提升研发设计、物流、电商、金融等专业化服务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实现服务制造化发展。加快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推广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智能工厂等模式,鼓励设计、制造、施工等领域骨干企业发展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工程咨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试点企业,引领带动全省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数字农业、创意农业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高水平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品牌打造工程

发挥品牌带动作用,推广实施优质服务承诺标识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品字标服务”品牌认证,研究健全区域、行业服务品牌培育和评价标准体系,率先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品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服务品牌。支持各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开展服务品牌培育和塑造工作,持续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瞄准先进标准提高水平,在重点行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全国性团体标准,提高“服务”品牌认可度。

(五)企业培育工程

大力引进全球服务业跨国公司,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在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发展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运营和资本运作等高附加值业务。鼓励综合实力强、发展潜能大的服务企业构建平台型生态体系,增强技术、品牌和渠道等重点要素跨地区、跨行业整合能力,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积极培育服务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高定制服务、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新型服务供给,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扶持服务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大各类创新研发平台开放服务力度,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加强与大企业融通发展。

(六)消费升级工程

以壮大新型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线,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充分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积极构建数字化消费生态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育幼、家政、体育等领域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推广无接触式消费,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持续优化消费供给,着力推进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医疗、养老、教育、旅游、体育等服务领域发展。深入实施“放心消费在”行动,加快放心消费提质拓面,持续开展放心消费电商平台建设,深化乡村放心消费建设,积极探索放心消费创新试点。突出消费重点平台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杭州、宁波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培育信息消费、文旅消费、时尚消费、夜间经济等各具特色的消费试点城市,积极打造高品质步行街和智慧商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推进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强化整体部署和协同推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与监督。进一步强化服务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等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明确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抓好责任和任务落实,形成工作闭环管理体系。

(二)完善重大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我省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完善若干个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的“政策包”,深化政策落实的督查机制。用足用好省发展与改革专项资金,健全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开发满足服务业企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土地要素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高能级服务业平台和重大服务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强化人才支撑体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和社会化利用,建立多元化的行业数据交流机制。

(三)深化重大改革。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和隐形壁垒,加强全省服务业法律体系、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服务认证认可制度,营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大服务领域简政放权力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行业监管模式。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深化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义甬舟陆海统筹双向开放大通道等建设,持续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支持服务企业“走出去”开拓外部市场,优化国际人才服务保障。

(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服务业万亿项目计划,聚焦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和高能级服务业平台建设,引进建设一批影响力大、支撑力强的标志性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在资金、用地、能源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五)加强统计监测。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统计监测制度,优化完善服务业相关重点领域的行业分类标准、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全行业统计监测核查,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监测、预警、预测、形势分析和信息机制。完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统计直报制度,做好动态更新和数据审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