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范例

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

2015年3月,总理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理论界对其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自然,“互联网+现代农业”也成为研究热点。陈红川?2015?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就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和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1];李圣军?2016?提出,“互联网+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架构应涵盖环节融合构架和链条融合构架[2];梁瑞华?2017?建议,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的出现,完善顶层设计,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3]。当前,中国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发展长期依赖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等物质要素投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下降、污染加重、竞争乏力等许多问题。在农业部于2015年《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背景下,农业依赖物质要素投入来实现增产增效已没有空间,只有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树立新思维,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促进绿色生产,才能实现提质增效。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第三章《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指出:农业转型升级有赖于提高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有赖于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有赖于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是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经营要素配置和集成,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互联网、大数据等是新型战略资源,它们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要素耦合,必将延伸农业产业链、利益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农业新型业态产生,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4]。本文拟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要素进行分析,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产前需要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和农机具等农资。如果资金短缺,还需要进行融资。农业生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农业保障,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障是一块短板。总之,产前涉及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和保险。产中主要是进行农经作物生产、畜牧饲养等。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土地流转的推进和民众回归自然的渴望日益增强,那种以一家一户为生产主体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大型农场、特色林场、品牌果蔬园、生态园区等不断涌现,并且,农业与观光体验旅游、采摘休闲旅游融合,出现观光体验式农业、采摘休闲式农业等新型业态。产后主要是进行农产品销售以及与销售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物资运输等。店面销售属于传统的销售方式和渠道。创新销售方式和提高运输效率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智能生产模式

智能化生产是互联网与现代农业在生产环节的完美结合。农业智能生产有赖于技术支撑和规模支撑。互联网及其延伸出的物联网是智能农业的技术基础。利用物联网、GIS?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传递及控制技术等,可以随时采集生产区域的土质、温度、湿度、光照、养分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开展病虫害预防、生态环境监控等工作,保证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中[5]。日本静冈县的蔬菜农场利用物联网、相关智能系统进行生产管理,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以及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进而实现了精准化种植。德国将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等应用于农业生产环境分析和调控,研制开发出温控、湿控、光控等控制系统,农作物生产决策信息系统,农作物影像可视系统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我们应当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在这方面已经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建立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外,还要建立农业专家在线系统,有效缓解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与农业科技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目前,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流模式。智能生产需要资金、技术、设备的大量投入,这是一家一户难以承担的,只有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才可实现智能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实现土地连片成为智能生产的关键。对此,应出台优惠政策,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要推广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形式,推动土地连片工作的深入开展。要优化生产经营环境,培育一批上规模的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如大型农场林场、农业生态园、农业科技园区,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如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大力培育新型业态,推动智能化生产经营,使之发挥最大效能。

(二)电子商务模式

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与现代农业在购销环节的有效结合,它是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购销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云农场、田田圈、农一网、新思农、中国绿谷、菜管家等电子商务平台,依靠自己快而广的购销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成效。电子商务平台把农资供应商、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线上销售,使农业流通环节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农民直接受益,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推动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6]。现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网上综合购物商城也开始涉足农副产品营销领域。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是需要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到位;二是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全覆盖;三是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实现电商人才专业化;四是需要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五是需要搭建平台,提供多样化的电商模式选择。就电商平台选择而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基础、运营规模。若经济实力强,销售的产品种类多,客户群较大且客户分布较广,自身具有网站建设和维护能力,就可考虑自主研发这一电商模式;否则,就应选择在第三方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站开设自己的店铺,从事互联网营销。在电商模式选择上,既可选择以农业生产供应商为主体的传统的B2C和O2O模式,也可积极尝试以消费者为主体、颠覆传统供需关系的C2F模式,即允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定制个性化的农产品。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新媒体营销成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三)智慧物流模式

农业农村物流是农业农村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农村物流可分为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和农产品物流两类,它包括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装卸、配送、分销、信息沟通等环节。许多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生鲜等对运输、储存条件要求较高,但是目前农村物流信息不太通畅、设施相对落后,不能充分满足要求。可以说,农业农村物流一直是农业农村电商的一个痛点,或者说是整个农业农村市场的一个痛点。如何解决农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需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智慧物流入手。一是进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农业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农业农村物流园区。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完善的涉农物流信息平台,及时传递种植基地、农户、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的相关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实现农产品供求双方无缝对接。三是运用物联网、智能传感、路况识别等新技术,推动冷链仓储、分拣、识别、配送等物流环节基础设施设备的智能化。四是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农业农村物流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业物流网络[7]。五是开发无人机通航物流。在无人机物流领域,京东走在了前面。2017年,京东利用无人机通航,解决了陕西省偏远地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促进这类地区与外界的物流畅通探索了新路。

(四)普惠金融模式

融资、保险一直是农业的短板。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经营规模小、自然灾害风险难控、可抵押质押物品少等特点,涉农信贷和保险备受冷落。而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需要金融和保险的大力支持。2016年,“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被提及。互联网金融和保险以其融资门槛低、放贷时间短、资金周转快、抵押方式灵活等优点,为“三农”所青睐,成为其融资主要模式[8]。“互联网+”向农业农村的扩展,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了农村金融新业态,P2P平台、电商平台、三农服务商等成为面向农村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体。以“宜信”为代表的P2P平台将资金供需双方有效连接起来,使之紧密对接,为“三农”提供了在线融资服务。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依据其长期积累的交易数据,对客户和网店进行信用评级,消除了信息孤岛,促进了金融机构向“三农”精准在线提供授信。三农服务商?如“村村乐”“大北农”等?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网络力量和通过长期服务“三农”获得的大量数据信息,为面向“三农”的金融活动提供协助。此外,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向农村延伸金融保险服务,或与互联网企业?如“蚂蚁金服”“中和农信”等?合作,进行“三农”征信建设,由此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扩大了融资覆盖面,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

三、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重中之重。自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5年聚焦“三农”。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目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理论和实践均不成熟,需要继续探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要素以及诸多环节来确定。总之,互联网时代,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玲.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及经验对策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2015?5?:5−7.

[2]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路径[J].经济纵横,2016?1?:78−81.

[3]梁瑞华.“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发展问题及推进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8−71.

[4]李敏.“互联网+农业”视域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6?:17−19.

[5]王金凤,梁瑞华.“互联网+”现代农业探索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6?7?:16−19.

[6]王泽根,戴钦,范晓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探讨[J].基层农技推广,2016?3?:14−16.

[7]张晓雯,眭海霞,陈俊江.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7?2?:95−99.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2

兖州是传统农业强县,小麦玉米栽培技术、产量品质等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兖州紧跟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展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文章通过总结当前农业生产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发展方向做出分析。

关键词:

现代农业;一体化种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理念

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从21世纪90年代的“吨粮县”、“双千市”到21世纪初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兖州始终将农业发展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兖州区紧跟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不断注入科技要素,创新小麦玉米一体化标准种植模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划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现代示范区,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建设兖州农业生产大数据信息平台等,兖州农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目前的生产特点

1.1粮食作物面积占据优势,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兖州区耕地面积50万亩,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小麦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均在35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70%,粮食作物种植仍占据优势地位。从2005年起,借助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及“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实施,连续11年开展小麦玉米高产攻关田建设,小麦最高亩产达到805.9kg,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034.55kg,连续多年达到鲁西南最高水平。通过高产攻关田建设进行技术试验集成,应用于大田生产,带动全区粮食生产水平持续提高,2015年全区小麦平均亩产556.1kg,玉米平均亩产625.1kg,分别比山东省小麦平均单产(411.7kg)、玉米(430.8kg)平均单产高出144.7kg、194.3kg;比济宁市小麦平均单产(506.9kg)、玉米(567.5kg)平均单产高出49.2kg、57.6kg。同时为适应市场及种植大户需求,持续开展作物品种更新、技术熟化集成等试验,示范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29、“9088”、红地95,以及适于机械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迪卡517等一批作物新品种。兖州区是全省重要的农机生产基地,现有五征集团山拖农装、大丰、国丰、玉丰、大华为龙头的农机生产企业近120家。区农业局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了与农机部门及农机企业的沟通,如果农艺上对农机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与农机企业联系,进行样机打造,服务于生产,使农机农艺达到深度融合。农机农艺在本区已进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良性轨道,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高级发展阶段。

1.2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快速,生产方式呈现多元化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兖州区确立了“一离、二转、三引”的工作思路,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土地规模经营方向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16年10月,全区共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其中土地全部流转村达80个,共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345户、注册家庭农场89家、成立农民合作社620家,为全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同时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企业(公司),引入了农业发展新理念,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1.2.1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自主经营

经营土地为家庭成员分的承包地,自主决定种植作物及耕作方式。这也是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直实行的生产方式。

1.2.2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

种粮大户一般是由原农机手转化而来,他们拥有农业生产过程所需的全部或部分机械,服务于自己承包的土地,部分种粮大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每个成员的机械都入股到合作社中,根据需求进行调配使用或增添机械。在服务本社成员的同时,还参与招标购买政府社会服务,合作社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抱团发展,提高了整体效益,目前这种方式是当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普遍采用的生产方式。

1.2.3专业合作社+服务

由原农机手发展而来,自己不承包土地,成立合作社,配备农事操作全套机械,发展本村或附近村农户为合作社成员,对成员提供从耕整到收获一条龙托管式服务,不负责作物产量,只收取作业费用。同时兼营化肥、农药等常用农资,提供产销等供求信息,协助成员购买农资,出售农产品。采用这种方式合作社风险小,收益稳定。

1.2.4农业企业(公司)带动发展

目前兖州各类农业企业(公司)近100家,它们有的只从事生产,有自己的基地,进行种植或养殖;有的既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又能进行产品加工及销售;还有的没有基地,只是作为纽带,在企业与种植户之间架起桥梁,提供企业所需的产品信息,组织农户订单生产,为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服务,签订保产、最低价格包销协议。如本区三大种子公司兖丰、齐鲁、红地均属第二种类型,有自己的良种生产基地,并以种子加工销售为核心,采取企业+合作社(村委)+基地模式,通过订单将企业和农户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双赢,这三家种子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本区成为了全省有名的小麦良种生产基地。

1.2.5网络广泛应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一些年轻、头脑灵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或养殖的同时,利用网络,创建自己的品牌,进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如“创客商贸”公司创建的“兖府煎饼”,自己生产、网络销售遍布全国;“菜如贻农业有限公司”与天津雷沃集团联合创建的e田靠谱作业平台,通过手机实现了农机手与种植户的直接对接,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作业效率。

1.3标准化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农作物品种多样化

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需求影响,粮食种植效益逐年下降,为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实现节本增效,根据本区生产实际,大力推广了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全年亩节本增收350元以上,自2012年至今,一体化种植模式面积已达到25万亩,占到全区总种植面积的70%,该模式在2016年已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立项,2018年将达到全区粮食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一些种粮大户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打破原来单一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农作物品种开始多样化,大豆、甘薯、马铃薯、高粱、谷子、绿豆、红豆等小作物面积快速增加。以大豆为例,2013年大豆种植面积仅400亩,2016年已达到16658.5亩。农作物种植品种的多样化对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4农业发展理念向绿色、精准、高效转变

近年来,兖州区顺应国家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供给侧改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区开展大方田改造,采用小麦玉米一体化标准种植模式,全程机械作业;安装杀虫灯进行生物防治;建设专业植保队伍,采用大型植保机械统防统治;完善农业互联网系统,建设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网上种田等,农业发展由原单纯追求产量向绿色、精准、高效现代农业方向转变。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种粮效益下降,农户种粮积极性降低

近年来,粮食价格不稳,特别是玉米价格,2013年还在2.1元/kg左右,到2015年下降到1.5元/kg左右,降幅达30%,而农民种粮成本不降,种粮大户享受的种粮补贴少且不持续,效益降低,严重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因此,虽然这几年本区退林面积增加,但种粮面积并未有显著增加。

2.2新型职业农民创新意识强,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差,盲目引种,跟风发展

借助于各类农业培训项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升,他们头脑灵活,不再局限于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敢于尝试,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差,盲目跟风,造成损失。2016年,一种粮大户,早春种植40亩马铃薯,因不懂技术,产量低,还影响了下茬玉米种植,加上土地承包费,一年损失近10万元。还有种粮大户,不考虑本区自然气候条件,盲目引进不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给农业生产及社会安定带来极大隐患。

2.3农业技术集成熟化好,但应用到田间地头的比率较低

目前本区农作物种植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明确,配套技术集成熟化好,完全能够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在生产实践中,这些技术真正被农户应用到田间地头的比率相对还较低,原因多种多样。如浇越冬水,即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同时为早春麦田管理争取主动,但很多农户因为浇过了出苗水,为节约成本,冬前不再浇水,赶上冬季干旱年份,造成冬季冻害死苗严重;实施玉米机械单粒精播,要求播种后立即浇水,保证出苗,但很多农户重视程度不够,多数7~10d才浇水,造成田间出苗时间不一,整齐度差。

2.4农作物种植品种多样化,技术人员指导能力需要加强

受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下调影响,很多农户自发调整农作物种植品种,呈多样化发展。农户在种植这些作物过程中,遇到生产问题,第一想到的仍是向我们农业技术人员咨询求助,但因为本区多年来这些作物种植极少,农业技术人员平时关注学习少,更谈不上有经验积累,这就要求农业技术人员要适应形势需求,加强学习,尽快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3几点建议

3.1以持续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为抓手,实现提质、节本、增效

实践证明,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的推广,加快了全区机械更新步伐,提高了全程机械化程度,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要整合农业项目,扩大高标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区域,加大推广力度,同时细化各项标准化操作规程,将农机操作、规范播种、关键生长时期管理、专业植保统防统治、农业物联网应用等环节有效衔接,在提高粮食品质、减少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保证产量,实现粮食种植节本增效。

3.2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本区优势产业,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农业企业上连市场、中接基地、下连农户,以农业企业为龙头,来促进全区优势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意义重大。如:以三大种子企业为龙头,来带动小麦良种产业持续发展;以玉米深加工企业百盛生物为龙头,带动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以益海嘉里集团为龙头,促进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以兴冠农业为纽带,发展优质小杂粮及特色农产品种植等。目前本区农业企业众多,仅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就有42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5家,市级36家,要充分发挥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独具兖州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3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是增强技能的重要方式,将各类农业项目的培训内容进行整合,统筹安排,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如针对种粮大户的培训,要注重实用性,增加作物供求信息、田间课堂、示范区观摩、经验总结交流等;针对农业合作服务组织及小农企业,加强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质量安全等方面知识介绍;针对技术人员,根据农民需求,增加不同作物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指导能力,增强与农户交流沟通能力,将农业技术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让农户理解、接受并应用。

3.4搭建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高标准试验区、示范区,通过现场观摩,确保各项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通过搭建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利用农业物联网设施进行农业大数据采集,建设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攻关试验区、万亩核心示范区和12.8万亩辐射区,提高现场观摩实效,开展农业大数据信息采集,培育多种形式的粮食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发展大型植保机械、无人飞机喷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促进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最终实现控水、控肥、控药“三控”目标,扎实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的推广。

3.5加大农业执法力度,规范良种、农药等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农业保险;现代农业;农业风险;可持续发展

保险作为防范系统风险的重要途径,为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自古以来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为剧烈的产业,因此最大程度上发挥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对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保险支持安徽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农业保险支持安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农业保险支农深度持续加强。安徽省各类自然灾害在全国较为严重,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洪涝、干旱、风暴、霜冻、地震、病虫害等。2016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近13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3%。保险在维护农业生产方面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016年全省农险保额、保费及赔款额分别首次突破600亿元、20亿元、25亿元,主粮作物补充保险覆盖全省。特色农险助推产业扶贫,品种达到53项,全年支付赔款9731万元,渗透力不断增强。同时,2014年安徽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宗农作物承保面积过1亿亩的省份,并成为第一个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的省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政策性农险为主,特色农险为辅,整体全面发展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促进了安徽省农业保险的规模扩大,并反过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形成了农业保险与农业之间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好局面。

(二)农业保险支持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不禁要开始反思:我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绩,其业务框架和产业结构是否如同它的规模一样取得了同样骄人的成绩呢?答案是否定的。安徽省在农业保险推进的整体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上下级财政主体不协调。一般来说,中央负责补贴总保险费额的40%左右,剩下部分地补贴由各地政府提供。实际上,中央采取的这种行为是一种“纵向不公平”行为:如安徽省,由于农业属于最初级产业,产业附加值低,其自身在发展农业、稳定粮食供应的过程中相当于一定程度上变相地放弃了工业化或城市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并为国家整体做出了贡献。政府在此过程中仍要求地方政府为其鼓励农业生产的行为买单,无疑给地方政府造成了雪上加霜的效果。那么,协调解决上下级财政主体之间的补偿机制势在必得。

2.农业保险产品推进困难。由于整体保险市场的欠发达,农民仍存在诸多侥幸心理,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萎缩不前以及市场对保险行业存在的偏见等等,产品推进过程困难重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并没有起到很好地宣传与理论知识普及作用。2016年末,全国农业保险深度约为0.66%,安徽全省农业保险深度为0.78%,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距农业发达国家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安徽省农村居民或农业人口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甚至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农业从业人员不识字、不识数现象。而晦涩难懂、条条框框颇为复杂的保险双方权力义务关系以及其他合同条款给消费者理解保险内容造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并进一步导致其保护意识增强,从而大大降低投保意愿。

二、安徽现代农业发展对保险的需求分析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与农业产业基础的薄弱性使得农户产生了对保险的需求,这也是现代农业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近年来安徽省农业产业取得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农业保险在其中作出的巨大贡献。研究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对于摸清农业保险发展方向、制定合适的农业保险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1.价格需求难以满足。农业属于基础性行业,农民属于低收入、弱势群体,按照保险原则,对于农业这类具有极高风险性的产业进行保险,其必须实施高级别的保险费用,而这跟农民低收入是天然矛盾的。因此,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首要质量性需求即价格需求:农户要求更低额的保费以确保其收入水平,保证生活质量。而目前为止,安徽省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水平仍然不足以充分激发消费者参保需求。因此农业保险的价格水平严重影响消费者对其的需求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保险产品的价格因素构成消费者产品需求的重要方面。

2.保险产品缺乏创新。产品需求是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需求,是农业保险发展的重中之重。安徽省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多样化与分散化,而不同的农业产业形成了对不同的农业保险即保险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的需求始终是保险机构以及政府付诸努力,设计、创新保险产品的最重要动力。安徽省的农业保险产品仍只在大宗农业产品领域有所发展创新,但特色、小微、精准农业保险产品仍存在着很大上升空间,保险产品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相比差距甚大。保险机构农业保险产品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的参保需求。

三、农业保险支持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与消费者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但更多的是供给侧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指引经济发展方向的最高引领,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接下来,针对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提高安徽省农业保险支农水平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水平

创新作为促进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根本动力,是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安徽省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应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首先,对于安徽省而言,在已有的基于农林畜牧养殖业专门人员形成的各级理赔办公室基础上,应更凸显其独立性与专业性,适当的减少人员规模,并从政府主要分支机构中脱离,不再身居他职,形成专事专员专办的、只隶属于一个农业相关部门的良好政治机制。其次,安徽省应在基于当地生产生活基本情况下继续大力发展以特色农险产品为主的农险产品创新。如安徽省皖南山区以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等产业为主,因此应继续着重推出以此类产业为主的、适合当地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特色农险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应扩大基层政府部门或保险机构部门的权责范围,并对基层部门的农险创新产品制定激励措施,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从而扩大基层部门的农业保险产品创新能力。

(二)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农业保险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到目前为止,安徽省对农业保险的政府补贴仍仅局限于于农户,缺乏对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产生损失的补贴机制,这是极为不合理的。因此应制定能兼顾保险机构与农户两者利益的激励机制,使得农户的利益与保险机构的利益绑在一起,才能从源头解决包括产品研发以及理赔等在内的系列问题。并且,一旦采取了合适的激励措施,保险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任务可以大大减轻,对于进一步缩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工作量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纵观中外历史经验及现实,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高质量农险产品设计奖励机制、农业保险按赔付额实施对保险机构的定量补贴、对服务质量高的保险机构实施政策倾斜或公开表彰宣传等。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服务需求”的最重要手段。

(三)完善农业补偿机制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4

1.1生产规模化经营稳步发展。随着石家庄市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到2017年底,石家庄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41.58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7.2%,居全省前列。全市实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826家,到2018年,全市认定的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80个。生产规模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为石家庄市现代农业发展必要的基础支撑。

1.2农业机械化趋向全程发展。石家庄市农机深松作业机具全部安装了智能监控,无人植保机和大型植保机械快速增长,各种轻简新型农机不断涌现。机械化服务从“耕种收”向“管”延伸,从平原覆盖向丘陵山区推进,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面积达到97.3%,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装备支撑。

1.3农业信息化发展不断深入。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至今三十余年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是起步阶段,农业部门引入袖珍机、PC机,开启了数理统计、文字和报表处理计算机化。第二阶段从九十年代末到2002年是计算机普及阶段,微软视窗系统的普及、办公软件的应用,推动了办公电子化由市区向县区覆盖。第三阶段从2003到2016年是农业政务平台建设和农技推广信息化阶段,随着互联网普及,网站建设形成热潮,政务信息和农业技术传播实现了远程化、零距离。通过发展乡村科技服务站,推动了基层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第四阶段是互联网+农业阶段,2017年我市农业部门完成了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四大体系和N个支撑系统的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标志着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进入了新的阶段。实践表明,农技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科技支撑。

2农业信息化引领石家庄市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显现

2.1提升了农技信息化水平。通过全市数字农业综合支撑服务平台及17个县级、700多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形成了信息传播站点网络,再加上4303个村宽带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加快了信息与技术的传播,有效地缓解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促进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民科技创新的事例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2.2提升了生产智能化水平。通过对农业集中生产区建立了涉及11个县45个区域站的大田物联网监测系统和27个设施农业物联网试点建设,形成智慧农业的雏形。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实施,节省了劳动力和劳动力成本,减少了生产资料的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带动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的推进。

2.3提升了管理数据化水平。通过搭建农业机械化全产业链服务“智耕”平台、“现代农业园区直报系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平台”和“配方施肥查询系统”,推动了石家庄市农业大数据建设,农业部门数字化办公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

2.4提升了服务在线化水平。通过零距离智能服务,农民可在手机端、家庭PC端及村级益农信息社、县级益农信息中心社,实现配方施肥查询、在线预约、远程诊断、现场技术支持等农技服务,为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解决生产疑难问题的提供了有效途径。

2.5提升了经营网络化水平。通过县级益农信息社销售电商平台和手机端微商城的推广及与知名电商的战略协作,缓解了农村因经营分散、服务体系滞后、市场信息不畅造成的诸多问题,推动了农业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并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3对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坚持规划引领,协调发展。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纽带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级农业部门和各领域,共享共建、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确保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组合应用。发挥优势IT企业领先作用,集成地理信息、定位导航、遥感、人工智能技术,打造集农林牧各业的数字资源系统,包括种植区划、土壤资源、病虫害动态等数字化信息,形成农业信息资源“一张图”,全面提高农业部门科学决策、市场监管和政务服务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发展

1我国农业科技的改革

1.11985年的改革

第一次农业科技的改革目标是为了通过调整科研方向,促使传统农业转向科技农业发展,实现科研多渠道创收而进行的改革,主要的手段是基于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拨款制度的改革。

1.21992年的改革

第二次改革的目标是将科技与经济结合,全面投入农业科技发展道路的创新上,并形成了“三三制”。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深入推广了农业科技的优势与好处,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创新。

1.31999年的改革

第三次改革的目标是对科研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可以说这一次的改革持续至今,由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分类管理然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速度,为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但是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改革的步伐受到了阻碍,来自各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横在面前需要迫切解决。

2基于当下社会发展对于目前现代农业提出的问题

2.1管理体制的不明确

农业科技不仅仅是农业,而是涉及多个部门与领域,对于农业科技的管理体制一直处于模糊不明的关系,多个部门之间虽然共同合作来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但是就管理层面而言却是独立的[1],不够明确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管理问题上的纰漏与疏忽众多,也为科研潜在的腐败问题带来机会。

2.2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是导致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如同羊群缺少头羊,其它羊就会漫无目的的乱走[2]。农业科技与市场关系紧密,农业科技的变化时刻影响着市场的变化,所以农业科技在市场中始终面对强风险与强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无论就科研团队的人才上,还是科研成果的运营上,都缺乏对于主体的确立,使得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愈发的不明确。

2.3激励政策的不到位

激励政策是鼓励我国科研人员深入科研创新创举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就农业科研领域已经做出了很多相关的激励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激励政策背后科研人员所面对的是繁琐的操作程序、申请步骤、客观条件的限制等等,诸多阻碍使得奖励政策反而成为了诸如一纸空文一样的存在,不到位的激励政策降低了科研人员的探究激情,也是阻碍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直观因素。

2.4推广的力度与成果的转化慢

无论是从科研成果的推广上,还是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农业产业信息上都体现出了一个致命的因素——慢。而造成推广的力度与成果的转化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储备与培养上,存在供不应求,数量限制的问题,同时科技转化为农业与职业农民培训没有衔接好,致使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理解与消化、理论与实践的脱离问题,最终导致了“慢”。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全面完善政策体系

3.1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措施。基于部级的科研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农业生态与科研单位为基础,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提高农业科技管理的职能与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与此同时,就农业领域诸如农业生物、耕作、机械等方面不断提高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农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同时在相关配套措施的辅助下,建立起农业科技发展的区域线,为农业科技创新划定区域,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

3.2进一步健全激励政策

进一步健全激励政策能够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决心与科研进展的步伐,是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首先从科研经费与使用制度上入手,确保科研经费的落实能够到位,使用制度的建立合情合理,并进一步形成弹性的预算管理。其次建立考核评价标准,对于突出表现的人或机构给予奖励,建立以科研学术理论与农业实际结合为主要内容,并结合社会效益为重点的评价体系,为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进而开创农业科技创新新局面而全面奋斗与努力。

4结束语

农业科技创新是接下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一直以来就农业领域所倡导的发展方向,科技的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的进步是基于当下现实所对农业提出的基本内容。本文通过对于农业改革历程、现存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从理论的角度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望相关学者能够继续深入探究,共同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少华.科技组织管理创新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工作通讯,2017(10):100-101.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6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成生态农业,参观了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们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1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杨凌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km,西距宝鸡86km,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其中耕地面积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km2,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55.33km2。

2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2.1土地分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园区内原来的土地也是分户承包经营格局。为了做成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前提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即村委会牵头,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再由村委会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出让、租赁等流转形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进入园区的企业、科教人员的项目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双方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进入园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双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这样就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开发,集约经营。

2.2高标准规划强政策支持

农业园区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8大产业。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的企业和科技人员实施的项目,土地租金给予全额补贴;符合进入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企业,租地规模在0.07km2以上的,项目实施满3a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额返还前3a土地租金。对在种苗产业园实施项目的企业和科教人员,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20%的租地补贴,连续补贴3a。

2.3传统分散农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化精品农业

以前,园区内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产量小,没有特色和规模。现在,通过土地流,已经建立总面积6.8km2标准化果树生产基地,4.4km2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6.37km2标准化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3.82km2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1.83km230万头养殖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个标准化西农莎能奶山羊养殖场,0.13km2标准化养鸡场,0.07km22个标准化养兔场。将标准化种植园与养殖区有机结合配套,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与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标准化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作物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达到标准化管理。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散而杂的局面。

2.4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把分散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农业园区工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3现代农业园区对巫溪县农业发展的启示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有产品无产量,有质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联结机制不力,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从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来看,应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打造巫溪县特色农业。

3.1树特色倡精品,推行区域布局

巫溪是农业的优势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巫溪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珍稀物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时因地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杂、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界线,选择具有巫溪特色的产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产业。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可以走人工驯养驯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中药材、“两薯”产业、高山蔬菜等将产业做大盘强;还可以利用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种、养、加产业链。巫溪也是渝东重要旅游地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农业,把原始的农业做成现代的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3.2引外资育龙头,培育支撑产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龙头能带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企业支撑,没有企业农业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宽松环境,筑巢引凤,极力引进外资,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不限行业、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并围绕主导产业,尽可能做到高起点、大规模、活机制、多形式,尽可能给投资企业带来快捷服务、方便办事,引导扶持企业主抓特色产业发展。

3.3进人才强科技,推进现代农业

巫溪县要真正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作风正派的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4活机制重投入,助推产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7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注意事项;四川省

引言

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显然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并不适用于国家现阶段发展,因此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时,需要利用到先进农业技术,改善耕地面积较少、粮食需求量大的现状,在满足人们粮食需求基础上,推动农业发展。

1现代农业概念

现代农业主要指的是将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对农业进行合理管理,避免出现农业资源浪费现象。现代农业是现阶段我国主要发展的农业类型,这种农业开展模式具有较多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保证农业生产质量,在提升农户经济收入基础上,改善我国粮食短缺问题。现代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弊端,使用先进技术代替人力与畜力生产,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传统农业生产规模较小,难以集中管理,而现代农业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进行集中管理,具有多种优势。

2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农业技术创新注意事项

2.1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技术提高最明显体现就是农业生产率得以提升,机械化机器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大多数地区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农业。例如:在四川宜宾长宁县地区,农户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利用稻花粉养殖鱼类,鱼类在生长过程中排除的粪便,能够作为稻田养分,促进稻谷生长,这种农业种植模式,其优势显而易见,当地农户可以获得多重收入,并且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地形原因,农户无法进行大面积耕种,面对这种现象,就需要模拟农户采用高效土地耕种方式,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率。高效农业开展就离不开农业技术支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与普及,使农业能够实现集中管理与生产,并结合当地地形特征,推广适合农业生产器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1.2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将先进农业技术运用在农业生产上,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较差,导致粮食产量低且品质低下,而先进农业技术能够实现对农作物的实时管理,降低资源浪费率,保证生产质量。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都采用传统生产用水,并且现阶段研究农业技术人数不断增多,各种先进农业设备不断产生,例如:自动播种机、自动收割机等,先进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

2.1.3提升农民素质

由于先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民要求较高,农民必须具备一定技能才能够使用农业机械等,这就促使农民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更好运用先进设备。传统农民素质较低,主要是由于传统农业对农民要求较低,农民在播种与收割时,都是依据经验完成农业耕种,因此并没有推动农民提升素质的动力。而现代农业对农民要求较高,在无形中推动农民不断提升其素质与技能。

2.2农业技术创新注意事项

农民在进行现代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时,不能盲目使用,需要根据该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与地形等多种因素,选择适宜技术与机械,正确、合理使用先进农业技术;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需要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不能单一选择高产量农作物,并且农民需要明确单一农作物会引发病虫害问题,影响粮食产量;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建立在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并且在发展农业技术时,会消耗一定资源。

3总结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发展路径;农业发展现状

1“互联网+”农业概述

“互联网+”农业是应信息时代变化的产物,是利用互联网将传统的农业模式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借助互联网高效、快速的信息传播,以帮助农民能够充分利用信息从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互联网+”农业目前形成了3种模式,首先是智慧型模式,是高效利用互联网信息,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源及各种其他因素相结合以达到高效分配。第二,在流通领域中营销电商模式,对传统农业的流通模式实现最根本的改变。第三,互联网和农业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模式,互联网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平台,利用好这一平台,农民既能获取相关的市场与技术信息,同时能够得到法律与融资服务。

2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2.1农业发展理念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主要在农村区域,因为部分农村区域经济较为落后,在教育方面也有所欠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发展理念也随之落后。大部分农业生产者缺乏对互联网的基本认识,缺乏互联网能够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意识,单纯以为只有加大成本投入才能提高收益,导致资金的分配和运用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收益率。

2.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农业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部分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效率无法提升,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老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发展不平衡,种植品种多样,区域农业发展目标不同,所需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也有所不同,应因地制宜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技术水平[2]。

2.3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农民都开始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了解相关专业技术、病虫害防护知识、生产预测、销售渠道信息等,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和销售。但是,目前大量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用性很差,信息缺失、内容更新不及时、准确率也不高,农民很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2.4交通设施有待改进

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但在许多位置偏僻的农业生产区域,运输情况还不乐观,这不仅增加销售成本,对产品品质、供货时间、品牌推广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交通不便也就增加了物流成本,特别是鲜果类产品,既需要保鲜存储,又不能在物流过程中挤压、剧烈晃动[3]。

3“互联网+”农业发展路径

3.1优化升级农村互联网信息基础设备

农业生产跟地域季节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运输和储藏也是农业生产关注的焦点,增强合作与明确分工能够有效实现并且共享很多社会资源,培养安全可靠的物流体系,并由此整合出跨区域、国界、时间的销售体系。同时,加大网络建设可以高效使用互联网推动农业发展,使电话、电视、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等能够充分融合,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方向不断改进基础设施,在各地建设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状况的信息平台,为农民采购生产资料与销售农产品带来及时、可靠的信息。此外,还应加大对信息平台的宣传,将农业生产科技化、绿色化,使农产品质量得以提升,这样才能保证现代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4]。

3.2加快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高效化发展并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平台建设的监管力度、重视建设工作、完善信息服务业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增强当地人民对信息化平台的意识,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首先要完善流量服务、信息服务、语言服务等服务内容;其次要健全集成功能、共享功能以及查询功能等IT功能;最后优化监控、GIS服务以及数据交换等管理功能,最终使信息平台的功能得以健全,更好更有效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5]。

3.3加强人才培养

“互联网+”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对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农业化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相关专业人员,还要加强对人才的技术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着力培养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技术性人才,鼓舞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带动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形成完善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

3.4改善农业运输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发展避免了供货商和消费者中有第三方的出现,缩短了销售期限,减少了业务流程。但在农产品物流运输中出现了新的问题,要先改善运输问题才能继续通过“互联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由于其自身特点,存在较强的地域性及季节性特点,所以在配送运输过程中,如何储存及减少农产品损耗是降低成本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在产品运输中加强各部分分工,合理利用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货物配送效率,为互联网线上配送提供保障,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互联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度结合[6]。

4总结

“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发展理念落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交通运输所遇到的问题,并为此做出相应的改善。优化升级农村互联网信息基础设备,加快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改善物流运输问题、缩短销售期限、减少业务流程,不断加快绿色化、信息化发展速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积极建立农业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更新相关内容,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