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范例6篇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范文1

一、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

本次调查采取县乡人大联动的方式进行,县人大常委会分四个调研组重点对红椿镇、高桥镇、洄水镇、蒿坪镇、部分医疗机构、县合疗办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到村、组座谈,到相关单位听汇报、查资料,全面了解我县新农合运行的现状。瓦庙、绕溪、界岭、燎原、双安、向阳、高滩8个乡镇人大分别就本乡镇新农合运行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从视察调研情况看,绝大部分农户认为新农合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农民就医有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宣传不够深入细致,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人口数据不实,政策惠及面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等因素,致使这一政策在落实中打了折扣,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群众满意度较低,参合积极性不高,干部垫钱较多,乡镇合疗办机制不健全等。在政策宣传方面,被调查的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不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乎没有,但对政策大都是一知半解,不知道参合、报销等一些运行程序和细节。在参合方面,被调查的农户中,占一半的农户认为是自愿参合的,30%的农户认为是上级政府规定要参加才参加的,还有20%农户认为是乡村干部硬压才参加的。在看病就医选择上,一半以上农户想在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看病,一部分农户反映身体健康,一般不住院,住院也自己掏钱看,认为合疗报销手续繁琐、医药费高、少数人反映报销的钱不够车费。还有一部分农户不看病,能拖则拖,能扛则扛。在合疗政策受益面上普遍偏窄,实际受益的农户不多,受惠程度不高。如红椿镇20*年参合14340人,基金配套总额573600元,20*年实际报销205人,报销186243元,占基金总额32.4%,全镇总受益率为1.43%;高桥20*年参合17326人,基金配套总额693040元,20*年实际报销302人,报销277835元,占40%,全镇受益率为1.74%。由于本次调查农户的样本量较少,实际各乡(镇)参合农户的受益面更小。

二、我县新农合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够深入细致。

一是宣传的主体不明确。在调研过程中乡(镇)合疗办工作人员反映,镇、村两级主要任务是按县上下达的收缴任务筹资,一些具体的合疗政策如报销的病种,报销比例,报销程序他们自己也一知半解,所以他们在农户收钱时也给群众说不清楚。然而实施合疗的主要“窗口”——医院,对合疗政策的宣传更少,只是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执行有关政策,因此导致了看似都在宣传,可效果并不理想,使老百姓对合疗政策一知半解、含糊不清,给合疗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是宣传口径不统一。在合疗证和参合发票上,明确写着群众有参合自愿的权利,但在执行上要求90%以上的参合率,这种参合自愿和高参合率之间的矛盾使乡村两级在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甚至村干部在收钱时挨骂,说是政策在下面走了样,给基金的收缴带来了阻力。在宣传口径上,收钱时说的农民交10元钱看病可以报销,但乡村干部讲的又根本兑现不了,比如高桥龙潭村任支书反映去年讲的报销人均6元的门诊费,村卫生室垫了600多元,至今未核报,最后村卫生室不得不终止执行这一政策。

三是宣传的形式单一,力度不够。走访时农户普遍反映,只是在收钱时才给他们宣讲合疗政策,其次就是王县长致广大农户的一封信,再没有其他宣传途径和形式,造成老百姓对合疗政策抱过高的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与以农村大病统筹为主的合疗制度之间的矛盾、加之基层干部政策宣讲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二)配套政策不够到位。乡镇合疗办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全是其他工作岗位的同志兼职,无办公场所,无办公经费,无信息化设备,但合疗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广,在如此情况下,很难完成县合疗办按政策下达的各项任务。我们从合疗办了解到止9月底还有10个乡镇(城关、洄水、红椿、蒿坪、高桥、班桃、东木、绕溪、界岭、苗河)参合人员登记表、10个乡镇(焕古、双安、金川、燎原、城关、蒿坪、洄水、班桃、界岭、苗河)合疗基金票据都没有报上来,给合疗办在审核报销时增添了工作难度,也不利于今后全县合疗工作开展。

(三)报销范围窄,农民受益面小。农民交10元钱,他们希望每一分钱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实施的农合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疗制度。调研中,群众反映,一是住院补偿比例总体偏低,补偿的范围过窄,而由住院产生的次生费用很大,加上路费、餐宿费、误工费等,一些人认为花了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农民受惠程度不高。例如红椿盘龙村李文波在西安唐都医院住院,共花了2万多元,跑了无数次实际只报了7030元;二是缺乏对合疗医院有效的监督机制,高收费、超范围检查、超范围用药的行为无法监督和控制,降低了农民的实际受惠程度的量和面;三是贫困人员虽由民政代交了合疗基金,但是由于无子女照顾,或者是因为交不起医院起付线以下的费用和补偿后的自付费用,导致难以享受到合疗优惠政策;四是普遍反映农村患胃病、风湿关节炎、结核、妇科等慢性病的人多,而这些病又没有纳入合疗范围,交了钱也享受不到合疗优惠政策。

(四)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弱,不能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

一是基础设施差,条件简陋。如燎原乡群众就医不方便,而乡卫生院只有三张病床,住院租旅社,而且阴暗潮湿(有人说这样的条件好人都要住成病人)。二是医疗设备落后,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根本无法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个别卫生院内、外、妇、儿科室不健全,缺乏基本的急救设施设备,病人不放心在这样的医院就医。25个乡镇卫生院只有11个乡镇中心医院有一般的急救设备,其它乡镇卫生院均还是以老“三大件”(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和医生工作经验看病。三是人才缺乏,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各科室普遍缺少专业骨干,群众对基层医院不信任,只能舍近求远。如红椿外科、妇产科都没有技术人员,有B超但没有人会操作;界岭乡人大在联动视察合疗工作时反映,界岭乡卫生院几乎没有开展合疗工作。苗河乡卫生院只有2个人,合疗工作量大面广,满足不了群众就医需要。而全县212个村卫生室基本都是私人个体,更无医疗设备,难以满足群众医疗需求。四是医德医风建设要加强。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在乡村医生那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意识差,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解太少,给患者开一些可用可不用的药品,增加了医药费用,有的医院存在空挂床现象,有套取合疗资金的嫌疑。如高桥龙潭村任支书反映他们村在公布的报销名单中有肖天生的名字,但该村并无此人。

(五)人口统计存在误差,基层垫资较多。

我们在调研的几个乡镇都存在人口空挂现象,乡村干部垫资数额较大,如红椿盘龙村,两年垫7640元,高桥龙潭村村干部每人垫资约800元。我们经过走访调查,人口不实有几个因素。一是人已在外多年,但户口在老家,有的已出嫁多年,但又未办户口迁移;二是统计年报有误,因为村人口基数决定着村干部待遇的高低,部分村有虚报人口的现象,这样逐年累计起来的有名无人,有名无户的情况较多,有的甚至是已死亡多年的人口而没有注销。农户参合上面要求按年报人口测算,所以下面垫资较多,这无疑给本已运转艰难的乡镇财政增添负担,严重影响基层政府工作积极性和干群关系。如洄水镇茶稻村共8个组,20*年底公安派出所统计是1843人,但农业普查只有1383人,合疗按1843人的90%算应是1658人,人口空挂275人,最后村上虚拟了一个九组人员名单,合疗款由镇上及村组垫付。

三、对我县新农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提高农民互助共济意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是一项新政策,让农民真正拥护和认可,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和落实的基础。依靠行政手段,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力和义务以及报销程序、报销标准、管理办法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证。为此,在工作中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尤其乡镇要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途径,正确引导农民积极参合,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给农户宣讲政策上,公开、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参合患者,让他们相信合疗制度,从而提高他们参合的积极性。

(二)核实人口,消除疑虑,据实征收。政府要责令公安部门对人口进行一次清理,该登记的要登记、该注销的要注销。要对各乡镇人口空挂垫资情况进行一次摸底,弄清事实,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免使乡镇产生新的债务,同时为下一步合疗基金征收奠定基础。

(三)明确职责,完善制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县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制度措施,保证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要明确乡镇合疗办人员岗位职责,落实一定的经费,并积极探索创新合疗基金征收新路子。二是扩大报销范围,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农民的风险意识相对较差,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对大部分农民来说,仅实行住院医疗费用补偿,难以调动他们参合热情。因此可以考虑将报销范围扩大,提高核销比例,并督促医院落实好门诊报销政策,征对农村常见病较多的实际将一些病种纳入合疗补偿范围,增大农户的受惠面。三是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从调查情况分析,一方面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确实也出现了基金过多结余现象。去年我县结余基金1300多万元,今年大概要结余800万左右,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县情实际,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以提高农民的受益程度。四是要简化办事程序,让农户少跑路,增加农户对合疗政策的信任度。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范文2

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落实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含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加支村位于永乐镇东南部,距离永乐镇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国土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含田、土)总面积1299亩,林地面积4032亩。全村辖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现有197户82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07人,劳动力人口551人,外出务工人数181人,女性人数53人。其中建档立卡21户55人,自主创业55户117人,其中建档立卡9户19人。贫困劳动力就业62人,异地搬迁就业30人,异地搬迁省外就业6人、省内县外4人、县内就业20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户215人(包含1人已过世未清除),低保人口65户262人,特困供养人口5户5人,残疾人口37人,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到外地务工,以及在外经商创业。

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户215人,目前已实现全部脱贫退出。

脱贫人口按脱贫年度统计,2014年脱贫3户10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4.7%;2015年脱贫14户68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31.6%;2016年脱贫4户19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8.8%;2017年脱贫11户47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21.9%;2018年脱贫20户62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28.8%;2019年脱贫4户9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4.2%。

脱贫人口按脱贫方式统计,发展生产脱贫50户207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96.7%;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7户66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30.8%;发展教育脱贫脱贫14户68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31.8%;社会保障兜底脱贫7户7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3.3%。

全村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纯收入13366元,最高56895元,最低6282元,低于13366元的有30户144人,高于13366元的26户71人,以3000元为一个组段(含下限不含上限)分组看,9000元以下有12户59人,其中低于8000元的有5户25人;9000—12000元的有10户47人,12000-15000元的有9户43人,15000-18000元的有8户24人;1800—21000元的有7户20人,21000元以上的10户22人,其中高于30000元以上的有3户5人。纯收入构成中,生产经营性纯收入3034元,占22.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7545元,占56.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1800元,占13.5%,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3034元,占22.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看,我村一是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产业扶贫成效初显,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提高;三是我县从原来的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向造血式扶贫,转移性收入占比下降;四是财产性收入占比略有提高,主要是高速公路过境出租房子等收入提高。从趋势看,一是经过2019年我们开展的一宣两问后形成的产业项目申报已陆续批复实施,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将督促实施好项目,明年的生产经营性比重还要继续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经过这几年来的技术技能培训,贫困户都至少掌握1-2门技能,且高速公路已正式修建,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将加强与施工方对接,使我村村民能就近务工,工资性收入还有增长空间;三是高速公路过境产生的征拆费用,将使我村50%以上户数获得征拆补偿,财产性收入占比将继续提高,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将加强农户的思想教育,用好这笔资金。

我村已达到出列条件,已于2018年实现贫困村出列。

下步我村每年将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开展动态监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做好查漏补缺,坚决防止错退与返贫,巩固脱贫成果。

二、获得财政扶贫资金及各级帮扶情况

(一)财政扶贫资金项目。

2014年以来,我村共获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20个、财政扶贫资金323.47万元。主要为“稻田养鱼田埂硬化项目,生猪养殖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因户施策、家庭农场”等。2019年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投入西江公司,红利收益3.5万元;“三变资金”稻田养鱼收益3万元,共实现收益6.5万元。贫困户户户参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年户均增收0.85万元。

(二)社会扶贫项目。

雷山县西江旅游公司圆梦助学帮助我村家庭困难学生7人,每人1000元资助。浙江上杭区关怀支持,送来春冬衣物50余件;县统计局干部职工捐款捐物一万余元,为受灾户、贫困户送去温暖;“轻松筹”、“滴水筹”爱心接力,为我村2户突发疾病农户筹资累计4万余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情况。

2014年以来,我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共实施完成通村(组)公路硬化8.3公里,步道硬化4.8公里;实施完成人饮提升工程项目,建有人饮蓄水池14个,消防水池2个,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实施完成农村电改项目168户,198户全部实现安全用电,实现城乡电费同网同价;实施完成广播电视通讯改造项目,接入光纤宽带,宽带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户户可以收看中央电视节目;实施村寨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解决村民晚上出行问题;大力实施住房保障工程,2014年以来共实施危房改造73户268人,老旧房改造11户41人。异地扶贫搬迁17户71人,老百姓均住上了安全住房。

(四)帮扶力量再加强。

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老百姓找准脱贫致富路子,我村有驻村工作队5人,其中县级1人,镇级2人,村级2人;按文化程度分统计,高中以下3人,大学本科及以上2人。

我村有帮扶干部11人,其中县级8人,镇级3人。

脱贫攻坚期间,按照县委要求,派驻到我村脱贫攻坚指挥所成员5人,其中县级4人,镇级1人。

驻村结对干部按照省委、县委工作要求,坚持吃住在村,真帮真扶,在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政策宣传、工作落实、工作部署等方面做足功课、下足功夫,为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按照要求,摘帽县要做到“四个不摘”,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指挥所成员继续在“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等方面为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力。

三、产业结构、主导产业情况

1.在产业选择上。作为发展较落后的乡村地区,我村两委及驻村工作根据扶贫项目的投向,结合我村资源禀赋和传统,精心挑选产业项目,由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去征求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意见,通过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建议,取得共识确定产业项目后,精心编写项目实施方案,我村获得的稻田养鱼、生猪养殖、家庭农场等项目。加支村主导产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加支村素有养殖黑毛猪的传统,农户每年出栏的黑毛猪达500头以上,2019年,加支村生猪养殖场出栏肥猪300多头,存栏400多头,为配合“非瘟”防控,于年底前全部清场,在县、镇两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进入复养前期工作,70头后备母猪、100头育肥仔猪即将入场,后期的打算将由合作社发放仔猪给农户,力争使我村年生猪出栏达2000头以上。

2.在产业发展上。一是整合壮大村集体经济扶贫资金及各类资金130万元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二是60万元“三变资金”发展稻田养鱼田坎硬化项目;三是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一宣两问”积极宣传动员开展笋用竹、青钱柳种植。

3.在防范产业风险上。一是项目资产归合作社所有,以发包形式,承包到个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定期收取租金,确保收益稳定;二是由合作社将“三变资金”发展稻田养鱼项目量化到各个农户进行田坎硬化,农户根据稻田水源情况放养鱼苗,合作社根据一定比例提取盈利70%给贫困户分红。项目实施后,农户放的鱼更多了,农民得实惠,贫困户也有了分红。三是由合作社把村集体资金入股成长性好的本地国有企业,获得稳定收入进行分红。四是加强农户自己发展产业项目的监管。

四、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数量、运营模式、运营情况

1.发展现状。我村有自然人成立的合作社3个,村级合作社1个。2.运营模式。村级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为农户自筹、上级划拨村集体经济资金、合作社盈利等,上级划拨村集体经济资金量化到贫困户为入股资金,合作社盈利70%分红到贫困户,目前,我村有118户473人入股村级合作社、贫困户56户215人、贫困户入股率100%,村级集体经济100万元,已收益17.5万元,分红3.9万元,受益农户198户783人,贫困户56户215人,贫困户覆盖率100%。3.运营情况。当前村级合作社运营良好,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资金入股西江公司,按年结算股息3.5万元;生猪养殖场首年收取租金3万元;稻田养鱼田坎硬化项目实现红利2.8万余元。

五、各项重点扶贫政策情况

1.产业发展情况

2014年以来,我村共获批财政扶贫资金产业项目20个、财政扶贫资金323.47万元。主要为“稻田养鱼田埂硬化项目,生猪养殖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因户施策、家庭农场”等,覆盖农户197户8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215人,贫困户覆盖率100%,贫困户户户参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年户均增收0.85万元。

2.就业创业情况

2014年以来,我村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2019年,加支村转移就业60户181人,其中国外2人,省外91人,建档立卡劳动力转移就业21户55人。自主创业55户11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户19人。带动贫困户就业10户18人。

3.教育发展情况

义务教育建档贫困户学生有23户30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14户18人,都享受国家教育政策保障。2014年以来,我村考取专科以上大学生30人,其中,本科以上11人,高职高专19人,本科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7人。

4.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2014年以来我村累计异地扶贫搬迁17户71人,占比8.6%。其中,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房 9户36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房4户 18人;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房4户17人。

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中,县内务工15人,县外8人。实现了一户一就业。

5.住房安全保障。

2014-2017年,全村实施危房改造共计73户。其中,2014年度35户137人;2015年度15户63人;2016年度15户50人;2017年度7户14人,2018年度1户4人。目前我村房屋等级均为B级以上安全用房。

6.保障兜底情况。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开展摸底调查,经过群众评议,确定生活困难最低生活保障农户,确保生活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2018年度低保户45户167人。其中:贫困户19户65人、非贫困户26户102人。2019年度低保户45户174人。其中:贫困户22户79人,非贫困户23户95人。按照贵州省兜底保障与贫困户两项制度衔接工作要求,把应该享受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全部评议享受,还有部分非贫困户享受低保的原因是家庭人均收入高于脱贫攻标准线3535元,但是又低于低保标准线3876元,或者刚性支出(如教育、医疗支出)较大的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后享受到低保政策。

7.其他

全村农户已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措施。一是全面落实贫困户参合参保100%。二是全面落实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签约率达100%。三是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普通人群5000元,贫困人口3000元)各档赔付比例均提高5个百分点。四是先看病再付费,实现“一站式服务”。五是对农村贫困人口7类13种大病患者开展分批次、分病种免费救治,减轻患者看病就医经济负担。

我村大病户共9户9人(贫困户3户3人),慢性病有29人(贫困户12人)。贫困户全面落实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签约率达100%,大病保险已达到100%以上,切实解决农户因看病刚性支出过大导致返贫现象。

2018年1-11月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补助65 人,新农合补助65人、补助资金11.16万元,大病保险补助2人、补助资金0.29万元,医疗救助20人、补助资金0.83万元,实补率比已达90%以上。

2020参合年度已有788人参加合作医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100%。

六、防止边缘户、脱贫户致贫、返贫情况

一是通过发展产业脱贫。通过宣传动员,提高农户自身发展内生动力,抓好产业发展,寻找更多收入增长渠道,增加家庭收入。特别是抓好黑毛猪养殖、稻田养鱼、养殖家禽等产业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抓好家庭农场骨干产业的后续巩固,尤其是全力推进笋用竹种植、抓好黑毛猪养殖、中药材、林下特色产业发展,以此为带动农户增收;二是在拓宽就业创业上做文章。动员更多的群众参加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班,让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技术专长,确保实现创业就业一人,带富一家的目标;三是在完善公共服务上下功夫。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加支村2019-2020年巩固提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持续优化加支村发展环境,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秀美加支。四落实政策保障兜底。认真排查梳理家庭因突发事件或劳动力衰减等因素导致的困难情况,符合政策的,及时申报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避免因工作疏漏,出现去边缘化情况。“多管齐下”有效防止边缘户、脱贫户致贫、返贫。

七、剩余贫困人口(清零)、已脱贫人口、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帮扶、跟踪监测情况

2018年末,我村尚有贫困人口4户9人还未脱贫,已脱贫人口52户206人,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15户65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针对未脱贫人口,通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精心研判,制定了一户一脱贫计划,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民政兜底等措施,使4户9人2019年顺利脱贫。对非建档低收入人口,一是经过入户调查,把非建档低收入户确定为边缘户,根据县里对边缘户的扶持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扶持,二是给其落实低保保障,助其渡过暂时难关;三是依据边缘户实际,鼓励发展产业,提高非建档低收入户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已脱贫户,一是认真落实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二是加大各种就业技能培训,掌握各种职业技术,为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三是继续争取产业扶持,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鼓励引导群众种植笋用竹、青钱柳、茶叶等。

八、脱贫攻坚组织和责任落实情况

组织方面:一是成立村级脱贫攻坚指挥所。由帮扶单位在职副科级领导任第一指挥长,驻村第一书记任指挥长,统筹选派到村的网格员、村支两委同志、县乡两级确定的帮扶责任人,作为村级脱贫攻坚指挥所主要骨干力量;第二运用好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力量。责任落实方面:一是村支两委是本村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承担本村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二是负责贯彻落实县委、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镇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三是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四是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制定本村脱贫攻坚规划和工作年度计划,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并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村干部人头上。五是建立脱贫攻坚研判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研究解决本村贫困人口情况、致贫原因、产业类型、项目实施、精准施策等问题,对存在的问题逐项梳理解决。六是统筹管理各村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七是按照贫困村退出标准对申请退出的贫困村进行评估,经审核、公示后,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八是加强脱贫攻坚督促检查,严格考核问责问效。九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抓好党建促脱贫各项工作。十是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强力抓好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专项整治。

九、巩固脱贫攻坚其他工作(含党建、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情况、履职等情况)。

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全面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把思想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足,列出问题清单,核准查实,剖深透析。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改”字贯彻到整改落实的始终,确保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检视问题到位,整改落实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入户走访,体察民情,收集民意,更有效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开展、推进村集体经济建设、促进产业增效。

十、迎接上级巡视巡察、督查检查等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根据县级督促反馈我村部分农户家庭室内外环境卫生较差问题,村两委一队强化措施抓整改落实:一是针对一般农户,由驻村网格员入户开展宣传动员;二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明确由帮扶责任人入户做好宣传和整改;三是强化村民小组长在每月度安全防火例行检查中责任,对环境卫生较差户进行现场督促整改;四是开展卫生评比活动,积极引导树立良好卫生习惯,目前已开展3期评议活动。

十一、村级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

2019年1月26日,镇政府召开了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我村立即开展外来人口排查工作,春节前后,从省外到我村83人,其中本村人回乡76人,外省人到村走亲访友7人,从来源地看,湖北省4人,其中湖北武汉1人,浠水3人,均已列为重点对象上报镇卫生院,由镇卫生院每天派人测量体温,并在全村三个片区入口设立健康监测服务点,村两委一队、热心群众、党员干部共32人积极参加值守防控,其中党员干部9人,按上级防控要求对出入人员进行监测及劝返等工作。因为防控得力,我村没有发生一例疑似或确认病例。

十二、关于“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工作落实情况

根据上级安排,我村于4月初开始全面开展大排查:一是开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和整改,经排查,我村已全部实现一达标两不愁的目标,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住房全部B级及以上。二是开展扶贫产业及项目问题大排查和整改,我村扶贫小额信贷实现零逾期,项目手续齐全,因疫情造成的养殖场停摆,也在县、镇两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进入复养前期工作,70头后备母猪、100头育肥仔猪即将入场。三是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问题大排查和整改,主要是排查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问题,对零就业家庭(2户9人)已上报县有关部门。四是开展脱贫攻坚常态化监测筛查和整改,经排查我村没问题。五是全面开展环境卫生大排查和整改。村“两委一队”、结对帮扶干部按照村容寨貌“七整治”的要求,常态化进行检查,齐出村工作经费,安排低保户、护林员和边缘户等人员负责公共部分卫生保洁,由网格员、帮扶干部负责帮助、督促网格内农户室内外环境卫生进行整治。

十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思路

存在的问题。一是乡村公路等级较低;二是群众内生动力还不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脱贫退出成果。脱贫退出后我们将继续向上级争取进行产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群众“靠山吃山”的能力。一是全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进一步改善村级服务等基础设施,不断充实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全力做好做大产业扶贫,积极引导农户加快实施我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推进笋用竹、青钱柳种植,2019年计划后续产业项目有:笋用竹种植笋用竹615.5亩,计划投入资金约184.65万元,覆盖贫困户56户215人,非贫困户142户603人;新增笋用竹基地改造200亩,计划资金40万元,覆盖贫困户26户111人,非贫困户69户293人;全力推进我村特色黑毛猪养殖及小黄牛养殖、稻田养鱼等产业发展。新增实施稻田养鱼100亩,计划投入资金约60万元,覆盖贫困户56户215人,非贫困户130户525人;蔬菜种植460亩,计划投资92万元,覆盖贫困户56户215人,非贫困户130户525人;新增黑毛猪养殖360头,计划资金40万元,覆盖贫困户3户14人,非贫困户3户12人;青钱柳种植453.1亩,计划资金90.62万元,覆盖贫困户14户53人,非贫困户19户76人;三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展休闲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农村“三变”为抓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壮大村级合作社经营管理职能;四是认真开展“一宣两问”工作。详细了解民生需求和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发展措施,逐步增强我村脱贫验收之后发展新思路;五是加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认真做好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搬迁劳动力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千方百计推荐搬迁户贫困劳动力能就业,真正实现搬得出有就业,有收入脱贫退出稳得住。

持续开展“志智”双扶和讲文明树新风。加强对农民开展法治教育、德育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狠抓“志智”双扶,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传统美德,纠治好逸恶劳、争戴穷帽、不赡养老人、不抚育儿女、坐等政府送钱送物等陋习恶习,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开展“讲卫生·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鼓励引导群众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确保村干净、户整洁、人精神,以良好的村容寨貌和精神面貌展现脱贫丰硕成果。

十四、脱贫攻坚经验(亮点)

一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全村所有村民小组的通组公路硬化,硬化总里程达4.5公里,完成寨内步道硬化477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农户出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极大改善,脱贫攻坚夯实基础。

二是产业发展逐步扩大。60万元“三变资金”发展生猪养殖、稻田养鱼田坎硬化项目完成实施,带动家庭农场养殖发展种养殖业。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新提升。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经过重新修缮加支村卫生室,配齐了村医,现在群众有就医需求的可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愿望,我们加支村所有自然寨、村民小组均实现了4G网络覆盖,网络光纤进入村寨,每家每户都有数字电视信号,人畜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也全部完成。教育、卫生、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村两委、办公楼建设,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的政策宣传进村入户,群众感恩入脑入心。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在全村大力开展“感党恩、话脱贫”教育活动,推进扶贫扶志相结合,入户宣讲产业扶持政策、就业培训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政策、教育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兜底保障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的扶贫政策进行重点解读,并主动与群众探讨脱贫致富路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同时,认真听取贫困户对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挖掘脱贫致富典型,积极引导教育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人人都说党的惠民政策好,人人拥护共产党,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全村创建小康村寨步伐加快,推动加支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附件:脱贫攻坚有关知识

三个专项整治: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导反馈问题

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视察贵州时指出的发展新路: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一任务是制定农村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基本任务;两要点是制定村第一书记履职要点、农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要点;三清单是制定市(州)、县(市、区)、乡(镇)党委在脱贫攻坚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任务清单

乡村振兴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

“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要统筹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率一度”:“三率一度”指的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漏评率,脱贫人口错退率和群众认可度

“两委一队三个人”:“两委”指村、支两委,“一队”指驻村工作队,“三个人”指村支书、村主任、村第一书记

“四场硬仗”: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产业扶贫硬仗、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

五个专项治理:帮扶工作不扎实、扶贫协作有差距、资金使用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攻坚打法不精准

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

“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三大战略行动: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

两条底线:生态和发展

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可以享受教育资助政策:(1)普通高中“两助三免(补):①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②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③免(补助)学费(根据学校类别进行减免760元/生·年);④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⑤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2)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①一、二年级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②一、二年级学生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③三年免学费(2000元/生·年);④兔(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⑤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校本专科(高职)院校可以享受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两助一免(补): (1)国家助学金(平均3000元/生年);(2)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3)免(补助)学费(本科学生标准为3830元/生年、专科高职学生标准为3500元/生年)

社会兜底保障的对象:农村居民最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户家庭、重度残疾人

贫困户分类: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特困供养贫困户。

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1)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改户4 类重点对象:一级危房每户补助35000元,二级危房每户补助15000元,三级危房每户补助10000元;(2)非4 类重点对象: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市、县两级统筹组织实施。

贫困村退出基本标准:贫困发生率3%以下;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

贫困村退出程序:贫困村申请乡镇审批县级核准签字确认省市级备案

安全住房:经县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评定为A级、B级的为安全住房,不需改造

贫困户退出基本条件:贫困户退出必须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其中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不能退出

扶贫项目的实施主体:(1)项目申报单位;(2)村民委员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大户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1)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2)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3)各类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4)弥补企业亏损;(5)修建楼堂馆所及贫困农场、林场棚户改造以外的职工住宅;(6)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7)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8)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9)其他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支出

扶贫小额信贷:为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实行利率优惠,贷款利率比照同期基准利率执行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举措:(1)财政支持;(2)金融支持;(3)土地使用政策

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支出)÷家庭人口数

综合贫困发生率:指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错退人口、漏评人口三项之和,占申请退出贫困县的2014年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

造林补助标准:(1)人工造林补助为500元/亩;(2)封山育林补助为100元/亩

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

五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五主五包”责任制:“五主”为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五包”为省领导包县、市(州)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资助标准:2019年标准为100元/人

医疗保障便民措施: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出院一站式即时结报。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一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每人每月50元;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每人每月40元

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

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安排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

精准识别贫困户的程序:农户申请一比对村级初审并入户调查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并公示(纠错)乡镇核查并公示(纠错)县级审核并公告(纠错)后批复签字确认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

贫困户退出程序:村民小组提名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报乡镇人民政府核准签字确认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中标识脱贫

一宣六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帮助抓好产业发展、帮助落实好扶贫政策、帮助抓好劳动力就业、帮助创新基层治理、帮助为民办事服务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范文3

深入调研摸底数

派出驻贫困村的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与当地干部一起开展调研活动,摸清贫困底数,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基础。据统计,松原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6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4.7%。其中扶余市40个村,前郭县28个村,长岭县72个村,乾安县25个村。截至目前,松原市共有贫困户49792户,贫困人口94449人,占松原市总人口的3.3%。其中扶余市12589户20512人,前郭县6400户11500人,长岭县26389户55317人,乾安县4414户7120人。从致贫原因上看,松原市贫困户中,因病致贫29493户59515人,占63%;因残致贫4504户8200人,占8.68%;因学致贫849户2136人,占2.26%;因灾致贫1632户3822人,占4.05%;其他原因致贫13314户20776人,占22%。松原市现有危房贫困户19090户,其中C级2686户、D级16224户,2016年已改造完成300户,还有18790户。松原市贫困村需要修建的农村道路1274公里,其中村主干道592公里,巷路682公里。

针对实际定任务

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围绕松原市9.4万贫困人口,松原市积极组织编制了《三年脱贫攻坚规划》和《脱贫工作531工程路径规划》,出台了《松原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方案》和《松原市2016年脱贫工作方案》。为了抓好2016年松原市建档立卡的165个贫困村和32781人的脱贫工作,针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把市、县、乡纵向五条线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个系统实施管理,称为“五纵系统”,即领导指挥系统、数据信息系统、脱贫帮扶系统、扶贫宣传系统和考核评价系统;把市、县两级横向三条线扶贫帮困工作纳入三项机制进行管理,称为“三横机制”,即重点帮扶机制、工作督察机制和机构服务机制;把市里设置的扶贫专项基金作为一个“点”辐射各县(市、区),称为“一点辐射”,统称为“松原市扶贫攻坚531工程路径规划”(以下简称“531工程”)。市里建立一套软件管理系统,把“531工程”全部纳入系统,实施动态管理。把产业脱贫、生态脱贫、教育脱贫、搭帮互助脱贫、保障兜底脱贫等项目类别、带户(贫困户、贫困人口)等所有扶贫信息分类录入整套管理系统,并对各个系统的任务进行明确,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因地(部门)施策强措施

一是各级主要领导重视,高位操作落实到位。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松原市委专门召开了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松原市贯彻落实工作。各级主要领导和各级干部高度重视,将脱贫工作作为政治责任完成好。市、县、乡各级主要领导亲自设计研究整个脱贫规划的制订、目标的设定、任务的部署、具体办法和措施的实施等。2015年12月,松原市委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对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安排部署。2016年4月,松原市委又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听取阶段性脱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加快推进下一步松原市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6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门讨论通过了《松原市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和《松原市脱贫工作考核办法》,并以文件形式下发。松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调研指导。

二是部门单位主动支持,扶贫包保落实到位。松原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落实了29名市级领导和83个市直部门包保贫困村任务。市、县总计413个部门单位和参与帮扶的34029名党员干部,实现了对松原市49792个贫困户94449人帮扶全覆盖。各包保单位确定了专门人员承担扶贫开发工作职责,确保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到位。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帮扶点研究脱贫规划,制定工作措施,确定每个时间结点的工作目标,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据统计,省直部门协调帮扶的11个贫困村项目65个,计划总投入资金45181万元。如省委组织部包保的长岭县大兴镇顺山村,目前已落实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19292万元;大兴镇大兴村,目前已落实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5058.7万元。省人大包保的长岭县三团乡六十八村已落实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19475.5万元。松原市直属的部门单位,如松原市委办、组织部、民政、人社、司法、发改、农委、国税、卫计委等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为脱贫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是脱贫攻坚政策着实,具体责任落实到位。在资金政策上,坚持多渠道运行。第一,财政直接投入资金。市里设置2000万元扶贫专项基金,作为辐射“点”辐射四个县(市)。以奖励的方式支持鼓励县(市)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各县(市)拿出500万元,专项用于扶贫工作。第二,积极同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或小额贷款等各级金融部门联系,利用扶贫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贷款规模,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种养业,支持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就业,进一步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渠道和脱贫致富的门路。第三,整合各类资金,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开展联乡包村、联村包户扶贫工作,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助贫困乡村,在资金、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截至7月末,市县两级直接投入和部门帮扶项目307个,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186个、产业类项目121个;计划总投资41816万元,现已投入资金25608万元,其中各县(市)已投入资金24288万元,市直部门已投入帮扶资金1320万元。在产业项目上,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突出特色扶贫。长岭县突出发展产业项目,以产业带动贫困户。全县共落实产业扶贫项目14个,总投资3690万元。其中种植项目7个,养殖项目7个,可带动11003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可增收2000元左右。大兴镇宝兴村西兰花绿色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发挥专业合作社优势,按照每公顷8000元左右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530公顷进行西兰花种植,并与农民签订订单,合作社负责供应西兰花种苗、专业农药等,合作社负责回收产品,预计农户每公顷纯收入2万元以上。八十八乡十九号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形式,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加大了产业扶贫开发力度。闯鑫种植农民合作社利用流转耕地20公顷种植紫皮圆葱,并与北大荒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2400吨圆葱订单,预计可实现纯收入140万元,合作社成员投入占40%股份,村集体投入占60%股份,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又带动了入社农民增收。扶余市实施了养鹅扶贫项目,采取“贫困户+公司”模式,为761户贫困户发放鹅雏10.63万只,财政补助资金63.78万元。前郭县突出抓产业项目,包括光伏发电、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业和“家庭牧场”等项目,全部精准到人到户,使贫困人口持续受益,受益贫困人口1647人。乾安县突出特色,发展葡萄大棚、瓜菜大棚、畜禽养殖等产业项目60个。余字乡岁字村自筹资金35万元,新建114栋瓜菜大棚,可带动18户贫困户增收。严字乡行字村自筹资金32万元,建设日光棚120栋,带动全村48户贫困户增收。此外,还有一些围绕生猪养殖、肉羊养殖、棚膜瓜菜、大棚葡萄、光伏发电等产业开展扶贫工作。截至7月末,松原市共发展产业扶贫项目121个,总投资1.1亿元。在组织引领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动员基层党员干部、党员企业家、有致富经验的经济组织带头人带动贫困户脱贫。组织各级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扶贫工作,开展了“践行两学一做、助力精准扶贫”捐助贫困学生圆梦大学活动,为105名贫困学子发放助学款50万元。

全力攻坚快脱贫

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紧紧盯住松原市脱贫目标,提高扶贫措施的精准度和靶向性,确保超额完成省定3.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争取今年实现20987户、42669人脱贫,其中长岭县13236户、30000人,扶余市4878户、7500人,前郭县1928户、3600人,乾安县945户、1569人。接下来,在落实好以往各项有效举措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六项工作:

抓好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浪潮集团松原云计算中心建设,加快搭建好松原市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精准扶贫决策指挥系统。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中,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致贫原因摸清楚、把帮扶措施落到位、把扶贫资金管明白,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致贫原因到底是什么,脱贫的需求是什么,扶贫资金用到哪了,脱贫攻坚效果如何,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挂图作战、按图销号,及时调整政策方向,谋划好要干的事情。

抓好产业扶贫工作。调动好政府、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发展两个产业,一个是养殖业,与华西希望集团合作,初步选了6个贫困村,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出资建猪舍,华西希望集团给养殖户提供种猪、仔猪、饲料和技术,保证每头猪挣200~300元钱,向贫困户重点倾斜。另一个产业就是光伏发电,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只要是适合各县(市)的好项目,只要对脱贫工作有利,就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这方面的资金缺口,将申请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帮助贷款解决。

抓好项目政策调整。政府实施的一些大项目要向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倾斜。在秸秆收储上抓好试点,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然后全面推开。在粮食收购和价格补贴上要优先考虑贫困户,在粮食收储资金上要让利贫困户,带动他们致富。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拓宽贫困人口就业渠道,深入实施就业、创业援助工程,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围绕河湖连通、松原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做好旱田改水田的文章,加快贫困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实现增产增收。

抓好农村环境建设。加大投入,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危房建设。对松原市18790个危房户,争取政策每户解决2.5万元,余下部分缺口资金拟申请金融部门的中长期贷款,确保三年内彻底解决贫困户危房问题。二是对重点村进行道路改造,彻底改善贫困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1274公里村路改造,分三年完成。三是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县乡村和相关部门共同抓好环境治理,尽快改变贫困村面貌。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范文4

20*年,全县134个村小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完成投资4340.19万元;发放种粮农民补贴资金623.98万元,补贴农户148749户,补贴面积51.8万亩;发放农资综合直补资金4756.48万元,补贴农户149954户,补贴面积53.2万亩;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万元,完成农机具购置补贴28台;兑现退耕还林补贴125万元,发放油茶、核桃新植和改造补助共711万元;20526人获得农村医疗救助、167人获得城市医疗救助,发放补助资金48.534万元。至20*年10月,全县累计有103.88万农民得到实惠,补偿金额达7478.93万元;“奖优免补”政策使805户群众得到实惠,发放奖励金8.1万元;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公用经费补助资金1627.78万元,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2184.22万元,拨付中职、普高学生补助经费197.56万元;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67000名农村贫困人口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全年发放低保金4000余万元;全县共拨付救灾资金511.9万元,其中,下拨冰冻灾资金110万元,救济群众25.35万人,发放棉被4760床、衣服94600件,发放救济粮食95.6万公斤,折合粮款187.3万元,恢复因灾倒塌和损坏民房938户2814间;全年发放养殖补贴374万元,兑现养猪保险127万元;累计投资1000万余元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以农村国债沼气、村容村貌整治、冰冻灾害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建成廉租房50套2900平方米,20*年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以来,使1650户困难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新建成900间抗震安居房,80户残疾人的房屋得到重建,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主要做法

一是以机构为支撑,汇集工作合力。为保证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不走样、显实效,*县切实加强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领导,成立专项工作组,组织各级各部门认真研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宗旨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整合县、乡(镇)、村人、财、物资源,扎实开展工作。全县共成立涉农政策落实领导小组11个,设有专管办公室,配备专项工作人员,负责做好支农惠农政策的组织、引导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建立了由县政府统筹协调,县扶贫、民政、农业、畜牧、林业、教育、卫生等部门牵头组织,乡(镇)、村(社区)具体抓落实的协作互动局面,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二是以宣传为铺垫,动员全民参与。通过有计划地开展“三下乡”、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发放“明白纸”,在宣传专栏张贴宣传资料,以及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宣传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各级工作人员还定期不定期地进村入户,向农民群众讲解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对党的各项支农惠农心中有数,对扶持项目和产业有具体认识,对相关操作程序和补助(贴)程度有明确掌握,使他们发展产业有方向,充分调动他们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以项目为载体,夯实发展基础。以新农村、整乡(村)推进、廉租房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为推动,认真落实好水、电、路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等扶持政策。认真组织教育、医疗、贫困群众生活保障等惠民项目的实施,以项目成效体现支农惠农政策的优惠性。20*年,全县共实施了24个涉农惠农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保护等,累计投入资金1.27亿元,完成基本农田建设2200亩,五小水利工程2件,小水窖500口,人畜饮水管27.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35.4万平方米,沼气池1761口,危房改造185户,改厨2546间,改厩2595间,改厕2786间,建科技文化综合活动室65个,科技培训34739人次,建卫生公厕71个,安装广播电视设备28座,封山育林800亩,植树造林1298亩,节柴改灶106户。同时,以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契机,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落实好国家、省、州对种养殖业的补贴扶持政策,重点加大油茶、核桃、茶叶、畜牧、烤烟等农特产业的培育,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深入。

四是以民生为重点,解决实际问题。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根本目的和要求是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所盼所急: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扶贫攻坚项目,着力改善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目前全县乡村公路率已达100%,建制村一级达82%;村组通电率达90%以上,全县75%以上的村组得到过扶贫工程的援助;二是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安全保障政策,积极应对暖冬、干旱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大力推广各项增产技术措施,切实加强田间管理,着力抓好粮食生产;三是用好农业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进一步壮大油茶、核桃、茶叶、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四是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拓宽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五是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六是认真抓好“两免一补”政策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义务教育奖励政策的落实,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素质整体得到提高;七是全力抓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提高。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发放教科书,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因贫读不起书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五是规范资金管理,及时兑现补贴。为确保各项惠农补助(补贴)资金安全及时兑现到农户手中,*县在全面准确掌握政策补助信息和补助对象的基础上,采取“一折通”的方式,由农村信用社为每户农户开设一个存款帐户,各项财政补助资金由政府职能部门按补助政策核算到受益农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农村信用社按政策兑现方案将补助资金直接划入农户个人存款帐户,农户可凭有效证件到当地信用社领取。通过采取金融部门保障金的形式,实现封闭式的资金管理。为增加发展资金的投入,部分乡(镇)结合实际拓展融资渠道,为群众争取无息或贴息资金。如珠街镇连续两年推行“银政合作”制度,20*年又实施了“5个100万”贴息贷款工程,解决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为方便群众领取补贴,结合春耕备耕、中耕管理等各个生产时期,各乡(镇)在相对集中连片的村、组设点发放补贴,及时将资金全部兑现到农户手中。

六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工作落实。*县建立了严格的工作制度,确保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由县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县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专项资金审查小组,对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拨付、兑现、使用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有效杜绝资金滞留、挤占、挪用、营私舞弊等现象发生。同时,建立县、乡群众工作机制,公开举报电话,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的问题,坚决杜绝违反政策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群众越级上访事件。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上级投入与现实需要差距过大。由于*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2714个村组中,仍有85%以上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输血式”扶持。在这些地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单一,而现在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如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光靠国家每村15万元的补助资金完全不够,需要县乡、职能部门整合大量资金和群众自筹一定的资金,但由于我县财力匮乏,群众自筹能力弱,项目实施难度大和投资需要矛盾问题仍然突出。

二是项目统筹实施和资金整合使用不够科学。由于各支农惠农项目大多实施不同步,扶持资金到位也不同时,致使一些项目实施相互衔接不起来,甚至出现重复建设。如新农村建设中的住房建设一项,长期以来都是依传统而建,对新建房屋缺乏具体标准。而20*年开始实施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则对新建民居有较严格的标准。实施过程中,这两个工程存在冲突:一是建设点的安排上大多分离,导致各自建设,质量不一;二是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群众建房负担没有得到最大的减压。两个工程如能统筹实施,其支农惠农的效益将发挥得更好。

三是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指标不够规范,一些支农惠农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得不到有效考核,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卫生院改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项目,不管是在时间进度,还是在工程质量上,各乡(镇)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考核工作相对滞后,局部工程只是勉强完成。

四是政策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在一些偏僻的山区村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部分群众对支农惠农政策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主动创造条件去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了。

三、意见和建议

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各级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抓在手上、放在心里,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一要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吃透支农惠农政策精神,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和省、州制定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户、落实到位,认真实施项目,严格补贴资金拨付,使之尽快到达基层,到达农民群众手中,投入到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领域中,变政策为现实生产力。

二要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一些项目可以先在自然条件好、干部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进行示范,补贴资金要向优势农产品产区倾斜,兼顾非主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确保补到关键、补到产业,社会满意。同时,要围绕农时、重点作物、种植大户、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搞好补贴,尤其要体现在保障粮食生产,发展教育、医疗和贫困群体救助等方面,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三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对实施支农惠农项目质量较好,使用补贴(补助)资金发展产业取得较好成绩的乡(镇)、部门及先进个人给予通报表扬,推广其好的经验和做法,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奖励;对违规违纪问题依据相关规定处理,切实提高支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执行“一折通”管理,稳定民心。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范文5

关键词: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C9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20-04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以城乡分割为特征,它背后承载着社保、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诸多利益关系。户籍制度成为城乡政策差异“硬杠”,城乡户口是城乡差异的重要标志。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城乡不平衡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显滞后,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当前重大的历史任务。户籍制度改革目标不在于取消城乡户籍称谓上的区别,而在于剥离其附着的利益关系,还原户籍制度本身的功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将“统筹城乡”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要务,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经过多年实践,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循序渐进,户籍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根据地区实际,成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实现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2003年《关于调整现行户口政策的意见》,取消了入城指标限制,以条件准入制代替“入城指标”;2004年《关于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旨在做好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2006年《关于调整现行户口政策的意见》,实现本市农民租住统一规划修建的房屋可入户;2008年《关于促进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调整我市部分户口政策的暂行意见》,实现本市农民租住私人住房可入户,打破由货币筑起的阻碍农民走向城镇的壁垒。经过几年的努力,成都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81元,比2003年增长了77.3%。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2.64∶1缩小至2.61∶1。

这四次改革,采用积极稳妥方式,改革对象从少到多、改革范围由小及大,为最终实现“全域成都”奠定基础。2010年,成都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促进城乡居民自由迁徙。这个目标是彻底的,欲从根本上将那些不恰当的制度联系分割开来,让公民在自由、财产等权利上实现平等,享有的社保、福利、教育、就业等权利均等化。《意见》提出的改革内容包括户籍制度本身、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生育、教育、政治权利等,以户口政策为突破点促进整体发展,这对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以统筹城乡为目标,户籍制度改革彰显特色

2010年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具有其开创性特色,它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消除过去附于城乡户口之上的利益差异,在统一户口的同时,公民获得相同种类、相同质量的公共服务和政策待遇。

1.建立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机制,实现城乡自由迁徙。成都市提出破除束缚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制度障碍,尊重公民权利,实现城乡居民双向迁徙的自由,从制度上“建立户口在居住地登记、随居民流动自由迁徙的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实现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①确立户籍地、居住地一元化管理体制。根据《意见》精神,进城农民可将其在城市的实际居住地登记为户口所在地,城市居民也可到农村定居,并将户口由原住地迁入村镇。这从制度上迈出了统筹城乡的一大步,也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史上的首创。

2.充分保障农民权益,农民可带产权进城。成都的户籍制度改革立足于“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改变了“土地换社保”的流行做法。农民进城不以牺牲宅基地、承包地等财产权为代价,农民可以带产权进城,就业、社保不影响这些权利的行使;原住农民也享受政府提供的等质等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职业的体现。

3.实现统一户籍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因为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此次改革破除了这种长期附在城乡户籍差异上的权利不平等,实现统一户籍背景下享有平等的社保、教育、住房、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在本质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

二、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城乡居民之间竖着一道樊篱,二者不能享有同等的权利,这不符合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平等权。2012年以来,各地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但依然没有改变因户口差异而享有不对等权利的现状。成都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形态,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形态

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在规划和实践上统筹安排,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推手,形成了推进成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促进整体发展。《意见》的施行意在恢复户籍制度的原始功能,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对与之相关的住房、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社会福利、计划生育等都作出了相应的改革,使其保持一致。成都在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形态:实现了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管理一体化。城乡发展规划方面,把区域发展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合理布局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推进繁华城镇和优美田园有机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连接城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实现城乡水、电、气、通信、广播电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一体化。城乡管理方面,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改革管理体制,拆并重组,先后进行了30多个行政机构的重组和职能调整,促进公共管理与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了全市统一标准的行政体系,改变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城乡分割的状况。

(二)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二元户籍制度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产生的,它按照地域来确定权利和配置资源,形成并维护地域特权,限制公民自由迁徙。“地方管理者、居民利用户口来行使排他性权利,从而导致本地人与外地人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以至于籍地权利原则高于了公民权利原则。”[1]正是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固化了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附在这种户籍制度之上的城乡公共服务保障体系长期以来不均等。成都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利益关系,在城乡范围内统一调配资源,建立了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在内的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教育上,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工程,全面完成了45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普及高中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硬件城乡均衡配置、教育软件农村紧跟城市快速发展;就业上,建立了由市到村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比较充分就业;社会保障上,探索多种形式的统筹城乡社保制度,建立了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非城镇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延伸到农村卫生机构,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率先在全国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成了乡镇公立卫生院、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由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城乡一体化,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客观上优化了城乡居民的生存空间,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户籍制度改革和促进农村发展并进

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取消户籍壁垒,剔除影响城乡整体协调发展的消极因素。城乡一体化不是以城并乡,是城乡居民平等地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存在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低、经营粗放等问题。对此,邓小平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对策,农村要“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2]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需求成为必然,时不我待。成都农业存在和全国农业相似的问题,诸如中低产田比重较大、田块过小过多且不规整、田间道路占地较多等,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成都农村居民多为零散居住,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很难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针对这些情况,成都市推行“金土地”等工程,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拆院并院”工作,土地整理面积达120万亩,新增耕地16万余亩。在坚持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推广股份合作、“村企合一”、土地开发、物业经营等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壮大了农村经济实力。截至2008年,成都35%的耕地面积实现了规模经营,土地产出效益得到了巨大提升。除了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和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外,成都还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和改进财政对三农投入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8%,和城市人均增速12.9%持平。

三、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

成都户籍制度改革已初步成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实力和改革需要的资金之间存在矛盾

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欠缺相应的经济实力。改革所需资金带给政府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改革资金来源单一,不具有稳定性。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26.9亿元,年均增长30.1%,①发展势头良好,但就改革所需庞大资金而言仍显不足。成都地区广大农民不是很富裕,难以承担制度改革的高成本。比如,耕地保护资金。在实践中,土地出让收入是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主要来源,它受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左右,具有不稳定性。成都市共有660万亩耕地,目前通过区(市)县发放的耕地保护基金仅500万元,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基金筹集发放的缺口很大。

二是改革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改革所需数量巨大的刚性支出与财政收入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户籍制度改革最突出的瓶颈。当前成都很多改革项目的实施都因为配套资金投入不足而进展缓慢或停滞不前;建立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所需资金投入不足;建立健全农村社保、文化、教育、医疗、社会化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都需要大量公共财政的投入。

(二)改革所依据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囿于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由不同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成员的身份差异[3],而所有制关系和身份差异都是由法律来界定的。换言之,如果要进行有效的改革,需要有相关法律的应允。当前我国户籍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关于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和《居民身份证条例》等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本身就意味着来自制度层面的对农村居民的歧视,这些与《宪法》赋予公民自由迁徙等权利是相冲突的。除户籍管理的法律外,其他的关于土地管理和产权等的法律制度也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成都改革具有明显的“实验区”特色,改革广度和深度都史无前例,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一些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不相符的地方,或者法律空白都是很正常的。由于改革所依据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就增加了其经济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甚至增加了改革者个人所承担的风险,这些对改革的顺利进行是极其不利的。

(三)农民问题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挑战

农民问题仍然是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其重点就是农民集中居住。到2011年为止,成都市已建成800多万平方米农村新型社区,入住21万多农村居民。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模化农业生产,但也会带来诸多不利之处。比如,居住地远离承包地造成生产不便;农具等生产用品和收获农产品不便存放;集中居住后不便饲养禽畜导致收入降低;农民自身要负担很大一部分新居成本;土地流转收益难,不能抵消因集中居住而超出的水电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等等。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4]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在运用和推广农业新技术上,离实现农业空间布局的转型和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有相当大的距离。成都农村和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具有老年农业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年农民。他们不仅农业技术和经验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种养业的层次上,而且很难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跟不上现代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步伐。

(四)农民的各类财产权利还需厘清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在进行任何经济行为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农民在统筹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中也必然要追求自身财产价值的最大化。农民的财产除承包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外,最有价值的是对宅基地的使用权及其对房屋的所有权。一些农民因进城务工和居住而需要转让其承包地和宅基地,以便置换成进城创业、定居的“资本”,这是他们实现自身财产权利的合理诉求[5]。这就涉及诸多财产权利关系问题: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该如何流转?农民进城后继续享有这个权利恰当否?继续拥有此权利应不应该有期限?这个期限确定为多少年?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是无偿取得的,农民该获得些什么样的民事权利?怎样通过市场流转合法地使宅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所以,当前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户籍改革过程中既要保全农民的财产利益,又不造成新的不平等。在政府层面上,对农民的各类财产权利也需要公平合理地进行调整,比如,对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土地流转,拆迁房屋补偿、赔偿的分配制度等。

四、关于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经济、法律、政策、文化、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一)促进经济发展,为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统筹城乡和户籍制度改革也不例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成都共有人口1404万;截至2010年底,成都的城镇化率为65.1%。也就是说,成都市还有约504万农村居民。现在要向这些人口提供与市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必将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同社会变革同步,户籍制度改革就会变成户政管理制度改革,会止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而不会改变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经济社会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成都只能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建立多元化的改革资金筹集机制。根据成都地处内陆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应该从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支柱产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在提高整体经济实力的同时,需更加重视农村的发展,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现代农业保险体系,加大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为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二)加快立法进程,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律政策体系应该在《宪法》的框架内进行,权利就是权利本身,不能附加城乡属性或户籍特征。在制定和完善户籍改革的法律政策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过去对农村和农民的不公平,也不能因为过去的“亏待”而用“补偿”的方式来对待改革,这是现代政治文明民主原则的基本要求。总体上,废除与宪法迁徙自由精神相悖的有关户籍歧视和身份歧视的法律法规,制定新的符合宪法原则的法律法规。将户籍制度和其他权利分割开来,是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强力保障。具体地讲,就是要制定新的户籍法,还原户籍本身的登记功能;改革中所涉及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权力和利益则由物权法、合同法、社会保障法、教育法等法律去调整和规范。

户籍改革的成功不仅需要法律层面的保障,也需要职能部门的协作。比如,规划部门科学规划新型社区卫生、学校、商业街等公共服务设施;教育部门制定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推行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政策;劳保部门和民政部门制定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险制度的政策;农业部门要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后新的农业产业化政策,发展农村经济;计生部门制定新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以适应改革的新情况,等等。

(三)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

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处在起步阶段,产权流转存在流转不规范、发育不健全等问题。国家政策在目前对农村各类产权的流转管制较严格,不能保障流转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存在较大的风险。对此,成都市需要在地方政府和实验区的权限内,稳定和强化现存的土地承包制度,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制定农村产权流转的配套政策,将农村各类产权的流转经营具体化,赋予农村产权以抵押权、继承权、租赁权等权利,保障农民和其他参与者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住宅所有权等权利流转中的利益,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改变现在农村土地产出低下,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此外,需加快村级综合改革,通过对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利的合理分配,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制公司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农民“持股进城”。

(四)培育市民文化,实现全域成都

探索和完善农民进城落户机制的多种办法,以及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的机制,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实现全域成都。在政策上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市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待遇;在住房问题上采用优惠政策,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实现全域成都,政府除了在物质上作好保障外,还需在农民个人素质提升方面出台相关政策;社区和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各类培训、文化活动,提高素质,拓展视野,改变其“小富即安”的心理和各种短视思想行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

综上所述,实现全域成都,迁徙自由,健全法律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赋予农民市民待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在理论上创新,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对全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益龙.正义:社会学视野中的中国户籍制度[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5.

[3]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流转——以重庆统筹城乡中的农民工土地流转为例[J].探索,2008,(3).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范文6

*市现辖3区、5镇、15个办事处、62个行政村,总人口46.5万人,其中农区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10%。全市耕地面积94500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农业比重较小,只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6%。我市的农业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主要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近几年来,*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向高效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20*年以来,通过城乡一体化改革、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实施农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区居民增收明显。20*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9亿元,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635元,列全区第二位,同比增长19.3%,增收额列全区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比降到2:1。

一是减轻农区居民负担。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市积极改革农区税费制度。2002年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减少农村费用1126.41万元,人均减负213.86元。2003年在自治区率先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

农业税及附加由各级财政代缴,实现农民零负担,共免收农业税140万元、牧业税6万元、特产税10万元。20*年,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统一的“*市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在“零负担”基础上,将3414名低收入农区居民纳入低保,截止20*年底,累计发放低保金220万元。20*年实施了农村牧区大病医疗救助,当年共救助26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4万;10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区居民参合率达85%。从20*年春季开始,全面执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止20*年3月底,全市累计为14672名学生减免杂费和教科书费212万元,为1394人(次)发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09万元。“十五”以来,*市以“移民扩镇”、“千村工程”、“种草养畜扶贫年”和社会帮扶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实施项目扶贫,加快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市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为发展种植葡萄、保护地为主的特色产业,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各级政府不断完善鼓励,引导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和种养大户加大补贴力度,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20*年,市区乡三级财政对新建一亩温室各补贴1000元。新植葡萄市财政每亩补贴250元,部分区、乡对葡萄种植补贴达500元。

鼓励种养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对连片种植葡萄面积达30亩以上的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亩增加100元补贴。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3000亩,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葡萄基地面积5000亩,无公害葡萄年产量约7500吨。全市通过自治区认定无公害瓜果蔬菜面积43000亩,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17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审核认证。在加大补贴的同时,市政府为了解决农区居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协调市城市信用社代办支农贷款业务,20*年为农区居民发放贷款900万元,缓解了发展农业资金短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