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例6篇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困生,因材施教,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420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应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出现的各种问题。本年度很有幸地接受了积极心理学的洗礼,通过几次的积极心理学讲座和认真拜读了学校为每一位老师配发的《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感觉如沐春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也能更好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去处理各种问题。

现在我所任教的四年级的三个班是从他们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开始接手的。在这群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小唐(花名),9岁,腼腆,不调皮捣蛋,平时少言,但是与同学相处玩闹的时候也相当活跃,但是当长辈跟他说话的时候就显得很悲观,无论说什么很容易就泪影婆娑的。三年级进入笔头班后成绩尚算是过得去,进入四年级,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每天的作业基本上不能完成,成绩直线下降,本学期单元检测出现了第一次的不及格现象,这让我很是惊讶,虽然该生的悟性不高基础较差但也不至于不及格呀。

其实学生不管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不是天生就具有的,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考虑到这个学生的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来展开一连串的教育教学活动:

1、提升本学科的趣味性。首先对于我所任教的英语科目要让他产生兴趣,因此我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开展愉快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英语,要学英语。教师高兴,学生也高兴,教师沮丧,学生也没劲。可见学生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教师的情绪。所以我上课时,时刻提醒自己必须精神饱满,身心投入,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肢体语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气氛,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保持学生的情绪。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使之保持长时间的兴奋状态,也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2、个别谈心,家校沟通。在这样的整体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再对他进行个别谈心,我经常与他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他的身心发展状况、问题行为的产生,学习的困难之处等等。通过各方面的了解,知道了他学习困难,精神状况不佳的原由。原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时间几乎为零,他的妈妈在老家刚生完一小弟弟,更加没有时间精力管他,他是由爷爷奶奶照看,两位老人已经年迈、目不识丁,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完成或完成得怎么样根本无法去管,每天只是负责他的吃、住、穿等生活最基本的问题,对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完全没有意识。

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也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的源远流长。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校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孩子的很多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和家庭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及时与家长沟通是整个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跟他的家长沟通可是让我碰壁不少,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鼻子扁平的原因就来自于此了。一开始我试着跟他的爷爷奶奶沟通,但是只要我一开口说孩子的问题,老人家就眼睛湿润地说:“老师,我不会,我不知道,你跟他爸爸妈妈说吧。”这样的情况下我哪里还能忍心跟老人家说下去。于是就试着用电话跟他的父母沟通,但是电话打过去不是关机就是无人接听,对于热诚的我还怪受打击的。还好经过我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跟孩子的母亲通上话了。

针对孩子的情况真心地跟家长沟通分析,让家长知道自己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该如何做,然后和家长制定了一些方案:如1).让家长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哪怕只是电话上的沟通,让家长用关怀的语气与孩子聊天,谈谈有关学校或生活中的小事,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度,让孩子感受到爱。2)对于孩子每天的学习问题,由于家长不在身边,老人家不识字,老师就尽量让孩子在学校完成作业,并且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榜样作用,因为孩子都是处于同一个年龄层次的,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同龄人之间互相影响的巨大力量,充分利用好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帮助,而且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长期在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影响下,他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安排了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学生成为他的同桌,每天督促他学习,而英语方面更是要求每天朗读、听写。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倾听;理解;自我实现

积极心理学中,有关于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其中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当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心理学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3

一、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心理障碍的清除必须坚持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疏导心理障碍,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因此在疏导心理障碍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依据、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能耐心正确地研究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摒弃主观武断的做法。

2.主动性原则。疏导心理障碍的主动性包括审慎对待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学生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产生之前,做在问题行为形成之前。

3.信任性原则。成功地疏导心理障碍,在于信任。信任是一种感召力量,信任是双方的。体育教师在心理障碍的击破过程中,要真诚地站在学生的 立场上,为他们着想,理解和爱护他们,促其敞开心灵大门,自觉地接受心理障碍疏导,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疏导心理障碍的实效性。

二、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

1.形象转变法。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常具有服饰保守、说话迟钝、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其心态和克服其心理障碍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人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多的重量。因此专家认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特别注意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饰,养成讲话大声的习惯,走路昂首阔步,比平时加快10%的速度,等等。

2.语言激励法。语言是思想的暗示,语言是思维的有效刺激物,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我们可以有意地让学生用“我能行”“我能成功”之类的积极语言为自己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在上课之前或练习之前念上几遍,在语言激励后,再满怀信心地学练。

3.预演胜利法。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每当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学生战胜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显著的效果。

4.扬长避短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人用己之短,而舍己之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欢乐。因此,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

5.积累成功法。成功是自信的保证,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唤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以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心情,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充满信心。故此,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时,为了能让学生也能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们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喜悦,能使人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6.洗刷阴影法。失败的阴影是产生心理障碍的温床。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学生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将失败当作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二是彻底遗忘,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4

一、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阐释

教育心理学化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潮,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虽然从柏拉图、夸美纽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已包含了心理学的萌芽和因素,但在西方教育史上,是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概念和主张。他在1800年撰写的《方法》一文中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协调起来。”由此引发了19世纪遍及欧美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通过观察自然并认识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所必须服从的那些规律,与物质的自然规律一样,相信从中能找到一条普遍的心理学化的教学方法。而使教育和教学心理学化,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揭示并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是裴斯泰洛齐试图探索的基于人类本性规律的教学机制。由于深受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影响,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天生都具有“心、脑、手”三种天赋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挥人的全部天赋潜能,“教学才能达到它的目的――使人高贵”。因此,从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来看,教育心理学化意味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潜在的天赋力量和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化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原则、方法的使用,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心理的规律。由于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交织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者的努力和外在施教影响,只有被受教育者接受和认可,内化为受教育者成长的信念和发展意愿,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受教育者发展的动机和潜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他们的发展潜能,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并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这是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二、解读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1.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植根于对学生无私的爱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植根于他的人性论。他认为,对人类的教育要建立在对人性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每个人,即便是最低下的人,都应当获得最起码的、最朴素的人类智慧,这便是普通教育的宗旨。通过实践训练,使这种智慧有益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从这些简朴而精练的文字表述中可以发现,使所有人都受到必要的完满的教育,不管其贫富贵贱,使人的全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乃是裴斯泰洛齐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初衷。 他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无私、全身心地关心,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描述在斯坦兹时期的教育经历:“从早到晚,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我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没有仆人,除了他们,什么也没有。”他认为,为使广大下层民众受到普遍有效的教育,必须根除旧式学校的弊端,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教学机制和法则, 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根除这种教育弊端的“教学机制”,而且这种“教学机制”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在几十年艰难曲折的教育实践中,他努力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要素教育思想、简化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即使最普通的人,也可能教他的孩子”。裴斯泰洛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对学生怀有真挚的感情,而且能够把浓烈的教育情感付诸理性的教育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裴斯泰洛齐生活的灵魂是爱,他爱贫穷和被压迫的人们。他的爱……使他的所获,竟远超过他的追求;他追求的是贫苦孩子的启蒙,而得到的是人类教育的大道!”

2.成功的教学机制:感觉印象及直观性原则

对学生怀有的赤诚之心和真挚的爱,是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因,而如何实施教育心理学化,探索成功的教学机制,裴斯泰洛齐又是典型的经验论者。他看重感觉和直观对人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把感官的直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他指出:“欧洲教学的缺点,或者更确切的说,教学的所有自然原则被人为地颠倒,已将这个世界弄成现在这个局面。除了从民众教学的肤浅性、不完善性和轻率的状况中悬崖勒马,并认识到感觉印象是所有知识的真正基础之外,已经没有对当前和未来社会道德和宗教的其他的补救办法。”成功的教学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天性的认识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人类生来就具有获得感觉印象的能力,但只有通过训练,这种感觉印象才能上升为感觉印象的艺术――高级状态的能力。”因此,促使人产生清晰概念的教学艺术必须从“感觉印象”开始,而感觉印象的获得必然通过感官体验或直观的方式;直观性教学作为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裴斯泰洛齐之前的教育家也提出过直观性原则,但裴斯泰洛齐侧重通过直观训练使学生的感觉、知觉等各种感官能力得到发展,其超越前人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将直观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同时又赋予“直观”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意蕴

1.更新教育观念,以无声的爱感化学生

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时把“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裴斯泰洛齐对学生寄予厚望,为学生的发展倾尽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他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并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他的教育实践的成功之处,究其根源,在于他甘愿为学生默默付出。在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引导下,在智力、道德面貌、体力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变成他所期望的人。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最强大的内心驱动力和无声语言,它恰似春雨,随风潜入,润泽万千心灵。教师要永远怀着赤诚、虔敬之心,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学生,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成功。同时,要有平等思想,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思想、有尊严、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善于创新教学和工作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当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避免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术素养好、师德境界高的教师,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情与关爱。

2.回归本真,教育者需要倾听“人”的心理诉求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充满着智慧与热情,又带有几分冷静的理性思考。它启迪教师不仅要把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更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内在兴趣需求,将教育内容、方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师如果不是按心理学知识去教学,他的工作就会像“老妇行医”那样糟糕。而反观当今教育实际,教育日趋功利化,教育者心态浮躁,重视向学生灌输陈述性知识,忽视学生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准备往往围绕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学生的现有知识构成及兴趣却被“遗忘”。教育重智轻德、急功近利,导致教育教学中矛盾和问题丛生,原本正常的师生关系变得功利、冷漠和畸形。而这一切都源于教育者教育价值观的错位,以及对教育本真的漠视和曲解。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需要对人基本的心理需求、生存价值及生活理念、兴趣爱好有所了解和尊重。但很多情况下,教师既不关注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也不尊重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与需求,或者仅仅重视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而忽略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需求。教育教学过程应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和谐自由发展,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要回归教育本位,体验人的价值需求和心理诉求,并以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智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愿望。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人,只能用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

3.勇于探索,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和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5

关键字: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瓶颈;解决策略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是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将导致一系列心理冲突的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员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规律,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学校能否开展和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教育部政策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足够重视,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献计献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严重制约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其瓶颈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教师数量短缺,兼职教师水平欠佳

目前,各地中小学校的专业心理教师数量远远不够。一个学校的心理教师往往要同时兼顾百名甚至千名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仅专业教师力不从心,疲惫不堪,而且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无法获得足够的心理帮助和支持。另外由于存在经费不足、对心理健康重视度不够等问题,某些学校无法配备足够的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教师,只能以兼职教师代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然而有的兼职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就不能够深入地理解,加上没有专业的指导,不仅不能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反而有加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能。

(二)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学生热情难以提高

受到学科教育的影响,目前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的,教授心理学知识的痕迹过重,这种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不能接受,而且难以消化,教育的效果也不可能得到发挥。另外也有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等活动,但总体来说,这些活动能够得以开展的机会比较少,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学生档案建立复杂,心理数据难以追踪

从动态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证。它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检测手段。然而在普通中小学校中,既没有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全体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数据的记录、追踪,并找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因而缺乏简单、有效的科学手段成为了制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心理数据的重要因素。

(四)学校领导重视不足,文化氛围难以营造

许多中小学校忽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无关紧要的内容,因而难以营造出适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良好文化氛围。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中小学校的高年级很少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使开展了也可以随时为其他课程让路;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进学科教育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没有建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和活动室,以至于即使有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也因为场地问题而无法有效开展起来。

三、突破瓶颈的策略探析

(一)引入学生自助设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水平欠佳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但目前要学校大量补充与心理教育相关的人才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大量心理教育装备的出现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以自主学习训练仪、智能心理自助眼镜、智能拥抱引导仪、暖心机等为代表的自主自助类心理教育设备(图1),利用了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吸引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中,通过收听音频、观看视频、图像等方式吸收心理健康的各种信息,进行认知行为改变训练,锻炼心理自助能力。还有一些减压放松类的心理教育设备(图2),如智能呐喊宣泄仪、智能音乐减压放松系统、智能冥想放松系统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状态,学会舒缓情绪的方法。这些设备都包含了标准化的操作指导和说明,即使是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兼职教师也能掌控,只需要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便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学校还可以利用心灵倾诉系统,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这些设备不仅减轻了专兼职教师大量的工作负荷,而且增强了学生发挥自身潜力、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意识。

(二)探索新型辅导方案,突破传统教育局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探索新型辅导方案,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和实践形式灵活地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受自己的心理水平所限制,往往并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其他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形式的配合才能引出学生的心理困惑,因此学校应从多角度开设活动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当下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艺术心理疗法。它通过在咨询过程中借助艺术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帮助来访者提升自己,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特殊的表达形式主要包括音乐冥想、艺术涂鸦与创作、身体雕塑、演剧、重新创作等。教师可以通过智能3D电子心理沙盘(图3)、音乐、绘画、舞蹈、心理剧等艺术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达到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完善学生成长数据,健全学生人格发展

学生心理成长大数据系统(图4)为中小学全面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提供了便捷。学生心理成长大数据系统是从学生入学便开始建立心理成长数据库,利用庞大的数据基础对中小学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该系统利用当前先进的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可以不受时间、空间、设备的限制,让学生在家或者学校随时参与心理测评,完成认知调节训练。家长、教师乃至教育局可通过学生心理测验成绩和认知训练结果,实时了解和监测学生心理发展、成长状况,并根据数据分析制定适合各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的教学方案,亦可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建立适合的心理常模,对学生心理成长做出最适合的综合素质评估。

(四)构建良好教育环境,带动积极健康氛围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在各科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的积极成分,以适合中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创新能力等优良品质,并在课堂内外进行良好的师生沟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6

据多家媒体报道,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6月29日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这是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改,它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走上了法治化轨道。20多年来,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义务教育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此次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代背景。

要准确把握此次义务教育法“大修”的涵义和精神,必须对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二字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

比如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乱收费、上学贵问题,其中固然有部分学校片面逐利等原因,但财政投入不足以及政府部门监管不力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原因。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哪个部门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关于经费的规定,就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再比如群众普遍不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上学难问题,其中可能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但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像义务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更当如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出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还对农民工子女,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都直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是对“义务”二字的延伸解读。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正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义务。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正是国家和政府履行这种义务、落实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对于广大公民而言,义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适龄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义务教育首先是国家和政府的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学校教育,是现代政府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