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原则范例6篇

教育管理原则

教育管理原则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手段;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个要素和多个环节,要保证思想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借助一些具体细致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还必须遵循的一定的原则,并坚持把这些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整个过程,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开发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活动,就必然要借助一些具体细致的手段,使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符合。

1、计划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通过计划手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行动或活动以及未来资源供给与使用的筹划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计划,包括预测未来和拟定一个行动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计划,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构成一定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体系。其中基层单位和管理者的工作计划则为近期的具体计划,职能计划与部门工作计划则是中层的操作性较强的计划,而决策性的战略计划是最高层次的和总的长远计划。

2、组织手段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组织,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精干的人员,并为该机构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通过组织手段的运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各种人财物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及程序要求,有序地进行配置,降低具体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3、指挥手段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运用指挥手段,可以优化工作系统,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良性运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因此,指挥手段在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它可以有效地协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使组织内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二,它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发努力;第三,可以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动组织所有成员与资源配合去适应环境,并采取适当的行为。

4、协调手段

协调是指将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工作结合起来,包括将资源按照规则和配比进行安排,将分工负责实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有序整合,使之统一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有必要在工作体系内部进行专业化分工。然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务分配给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承担后,相互间的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配合得好,工作就容易取得成效,配合不好则可能使总体效率下降。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整个过程,并且指导和约束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管理工作的准则与规范。

1、民主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扬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权利,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平等沟通,在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人类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实践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决不会消极地接受教育,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坚持平等的原则,必须平等地对待主体的能动性。

2、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坚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管理理念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立足点与归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把管理与人们的正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和重视人们的正当利益,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具体的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明显增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使人们认清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高度重视被管理者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3、实效性原则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原则,就是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效果作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以便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情况。要求管理者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决策方案和教育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对教育活动进行监督与调控,科学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使管理者获得准确的信息,便于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是否具有实效性是检测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主体、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多个基本因素,还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等一系列基本环节。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借助一些具体细致的手段,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手段和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保证管理决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而且能够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协调发展,从而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运诗,罗志峰等.新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与管理创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教育管理原则范文2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尽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正当合理的需要。二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三是以个性为工作切入点,使其共性合格,个性张扬。摒弃优秀学生品行的模式化,注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四是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做学生的楷模。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等等。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校长将它融入自己的治校实践,越来越多的教师用它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这一教育理念正日益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确立“学生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和中心”的教育观,即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作用,重视学生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既是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2.1传统的管理理念造成的弊端迫切要求引入人本管理思想

长期以来,学生管理工作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的,管理者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管理者与学生是“管”与“被管”的关系,管理者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控制、约束和惩罚学生。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起到过纠正学生错误倾向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带来了种种弊端:一是僵化的管理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降低了管理质量。学生敬畏管理者的威严,对管理者敬而远之,造成了管理者与学生的隔阂,缺乏沟通特别是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直接导致学生对管理行为的厌倦、抵制和逃避。管理者的一厢情愿变成了事与愿违。二是这种管理方式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强,使学生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管理者事必躬亲,高度集权,束缚住了学生的手脚,长期以往,学生便失去活力与动力,进而因为没有竞争力在走向社会后难以适应。

2.2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也要求转变管理模式

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学生表现为以下特点:

第一,部分高职生缺乏进取心。学习不刻苦努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自由散漫混日子。有的得过且过,60分万岁,有的甚至经常补考。有的认为高职学习内容不重要,沉溺于交友娱乐、上网游戏“轻轻松松混文凭”。

第二,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为急功近利,精神空虚。在个人主义、唯我主义的旗帜下,部分学生只强调个人利益,忽视、淡漠他人、集体和社会需要。

第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差。高职学生由于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提高技能方面,所以他们的违纪现象和不良习惯特别多,明知校规校纪严令禁止的,却不愿或根本不能管理约束住自己,上课迟到、睡觉,看通宵电影或迷恋网吧整夜不归,成为高职院校一部分学生经常发生的现象。

第四,心理疾病增多。据调查,20%—2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发展为自杀、犯罪等。他们因为成绩差而进入高职院校,感觉理想受挫,情绪低落,在自身成长中暴露出意志薄弱、遇挫气馁、自暴自弃、缺乏诚信等种种缺憾。

第五,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高职生虽然在以上三个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明显差距外,但他们也有自己明显的优势。他们虽然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但他们活跃的思维和爱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在大学里“暴露无疑”。高职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压力较小,在选择职业时,他们更加务实,找个工作先干着,不行以后自己当老板。所以,高职生与同等学历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发展前景也较好。

以上五点,前四点表明高职学生需要通过人本管理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后一点表明,高职学生自身的特长为实行人本管理提供了可行性。

2.3严峻的竞争形势要求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3年的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增长了253%(1998年108.36万人,2003年达382.17万人),在校生规模增长了225%(1998年340.87万人,2003年达1108.56万人),年均增长分别为28.6%和26.7%。同期,全国高职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猛增到200万人,在校生数从117万人增加到479万人,分别增长3.7倍和3.1倍,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2.3%和42.3%,高职院校数量也猛增到908所。到2005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已达到1600万人,而其中50%是各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除去国际人才竞争因素不提,这里日益暴露了两个矛盾: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扩招与就业的矛盾,表现为高职院校学生与自己竞争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二是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滞后的矛盾,表现为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对管理形势的认识、学生特点的深入了解及有效管理方式的实施。而这两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实施人本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三、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具体措施

3.1帮助学生“唤醒自我”,重树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高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又加之我国“重学轻术”的传统,社会人为地把高等职业教育列入“次等的教育”属于“二专”。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有一种自卑感。然而,高考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智力低下,也许是比较贪玩,不够努力;也许是因为相关背景不理想造成了学习成绩相对落后;也许是其他原因造成了这次升学考试失误;更多的是在单一学业评价标准之下无从扬长避短而屡遭学业失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至少有八种以上,每个人具有不同的优势智能。为此,新生进校,我们可以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消除自卑心理,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国家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高技能人才缺乏的事实,从中央的人才政策以及用人单位高薪聘请高级技师的现实出发,让学生明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是大有作为的。

3.2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俄罗斯教育家曾经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任何事物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性与教育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辅导员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性,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而怎么样才能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威性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身作则。

其次,多懂一点知识,多学一点东西,并且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传授给学生。

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针对高职学生懒散、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特点,最开始严格一点比较好,但严格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话,并且在跟学生好好说、好好交流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一定不要发火。最后,适当的时候,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3.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成语词典》解释,即针对学习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用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就是针对学生的天资、性格、志趣等,采取不同的引导和教育方式。只有因材施教,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学生也才能最大受益。

3.4注重人文关怀,关心贫困学生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学院要千方百计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学院可为贫困学生开设入学“绿色通道”,落实助学贷款;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争取社会、企业对贫困学生的资助等。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学院应维护学生的利益,为学生争取合理的报酬。此外,在精神上、人格上,要对贫困学生进行关心和尊重,防止其因自卑而变得孤僻、偏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得到高度重视。

3.5加强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设计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不仅仅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就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进行更早、更充分的准备。

四、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以我为本。即这个“人”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如果把这个“人”理解为一个人,即我自己,那么,以人为本就成为个人本位主义,从而走向了自我中心主义或唯我主义;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是中心,每个人不但不关照他人和社会,而且按照自己需要要求于社会,那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把“以人为本”运用于学生教育管理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教育管理原则范文3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效益原理;依据;对应原则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良好的管理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资源完成其社会使命的重要条件。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益原理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原则,对于正确贯彻效益原理、端正管理的方向、发挥管理职能、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及完成管理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内涵

效益是管理活动的宗旨,它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既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管理活动的归宿。如果离开效益谈管理,管理便失去了意义。同时,效益是检验管理活动是否科学的重要尺度。管理过程中的组织设置与管理体制是否科学,管理程序是否合理,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职能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管理方法是否有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等等,都要通过管理效益来检验。

效益原理,是指现代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的放大管理系统的功效,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资源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益,实现管理目标,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

而所谓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原理就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活动都要以最大限度地放大管理系统的功效、尽可能减少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资源消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自身需要的高层次的成人学员为目标的一项管理原理。其内容,可从以下几点理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效益;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对效益的追求应是全方位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的因素可从诸多角度进行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及其活动的效益首先要通过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去达成;成人高等教育组织及其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要不断考虑其有效性问题;违反效益原理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管理。

二、效益原理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运用的客观依据

1.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的决定的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是成人高校工作的根本,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为此,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如果不讲效益,就失去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意义。

2.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而任何经济投入都追求最大产出,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国家之所以逐年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以高产出回报国家;许多家庭把继续教育投资作为第一投资项目,同样期望有丰厚的回报,希望将来有更体面的工作、优厚的待遇、较高的地位等等。因此,成人高校的效益越好,回报率就越高,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对家庭投资刺激就越强,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性就越高。

3.追求效益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期望

当今社会的许多成人选择了重新走进校门接受继续教育,是期望获得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迁,承担起自己不可推卸的多重角色,而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担当起此重任。国家经济繁荣、政策稳定、社会发达、科技进步,所有这些都与个人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成人高等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人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高质量的社会成员,社会就有高质量的建设者。因此,追求效益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

4.追求效益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许多成人高校划片招生,不论学校质量好坏、有无效益,都不愁生源,这种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被打破。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优胜劣汰,是质量和效益的竞争,成人高校扩大了招生自,成人学员可以自由择校,那么质量低劣、不讲效益的高校生源必将减少。成人高校只有调整布局,提高办学质量,追求好的效益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5.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形成表明,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银行2002年的报告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在建构知识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发展高等教育对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以及对于技术专业化和专业的能力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该报告尖锐的指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尚未能为知识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在高度竞争的世界经济中“正处于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之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当然也得为知识社会做出充分的准备,必须追求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追求成人学员技术的专业化的提升,追求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三、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运用效益原理需贯彻的相应原则

1.制度保障,坚持首在定位原则

所谓首在定位原则,是指制度保障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确定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其它措施无法代替的特殊的首要的位置。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效益的制度较为落后,发现并弥补这种制度空位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保障定位的主要内容。制度保障,坚持首在定位原则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要为自己定位,不能管得太多、太杂,应该从宏观的政策上进行把握,把必要的自交还给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

(2)成人高等教育各管理部门也要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学分制、转系制等制度;同时也要科学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要把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斤斤计较于部门间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过程效益与结果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间的关系。

(3)所有管理者也都要为“管理”明确定位,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应该服从成人高等教育的大局,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任务,而不是把权力看作为自己谋利益的手段和工具,要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权职相应,组织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根据管理目标,合理的确定工作系统、职能机构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权力与分工,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安排人事,做到各个工作系统、职能机构人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优化的组织系统结构。贯彻合理性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结构合理,权职相称。一般而言,管理组织的基本结构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方面。纵向结构,称为层级制,亦称“分级制”,它是指管理组织上下层次间呈隶属关系,下级对上级负责,各层级管辖范围随级往下而相对减缩小。横向结构,称为职能制,又叫“分职制”,其好处在于管理者不致独任其劳,有利于工作人员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提高素质和工作效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应把层级制和职能制相结合,协调一致的实现教育目标。

(2)正确处理实行精兵简政和明确“职、权、责"对应关系。精兵简政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合理性的突出表现,管理者要根据有关政策,确定编制定额,压缩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领导管理人员的职权责三者应结合成一体,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职责分明,人事相当,各负其责,严格考核,公正奖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做到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由最高管理者全面负责的同时,要发挥整个管理班子的集体研究、集思广益的作用。

3.勤俭办学,实现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

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科学地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用最小的损耗力量更快地做更多更好的事,获得最大的效果,力争一切工作的最优化和高效性,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贯彻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人力的经济。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人力的经济,必须讲求用人的科学性和用人的艺术性,要消除人浮于事的现象,合理安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2)物力的经济。所谓物力的经济,就是加强物资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物尽其用,这是物力经济的根本要求。

(3)财力的经济。要求经费使用得当,讲求经济效果,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财力,根据轻重缓急,用于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上。

(4)时间的经济。在时间的支配上,要提高对时间这一要素的认识,考虑时间的使用价值,合理有效地支配利用,发挥其特殊的效力,避免无谓的浪费。

4.质量求胜,追求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

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产品或服务只有在社会生产或生活领域才能真正体现其质量的高低,也只有在社会生产或生活领域才能对质量进行有效地评价,为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以满足成人学员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地位的需要。贯彻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应主要概括为:一坚持,两体现,三重视,四提高。“一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两体现"即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为所有致力于进步的成人服务;“三重视"即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提高”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效益。

(2)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明确办学的宗旨和定位。宗旨: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质量第一、育人为本"的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的各类专业人才。定位:由学历文凭教育向国家承认的非学历文凭教育过渡,由专科层次过渡到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实现本―专―研相结合。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成人教师队伍。一支高水平的、热爱教学工作的成人教师队伍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符合学校实际的,是符合无“专"不稳,无“兼"不活的办学要求的。为此,要在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同时,通过深造、实践、聘请、引进等途径加大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批年富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重要工作。

(4)铸就品牌特色。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本,探索开放、互助、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首先要产学结合,带动科研。培养具备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社会综合活动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坚持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积极推进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为此,必须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参考文献:

〔1〕方福前.福利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李朝晖.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教育管理原则范文4

(一)体育教学目标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向综合教学目标转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已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既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又要培养体育情感,发展个性才能,打好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顽强、竞争进取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坚持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一方面指向人格的整体教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将来能为国家健康地工作打基础,我们眼下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我们现在为学生设计的发展目标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甚至若干年后才能成为现实。所以,体育教学不仅有眼前的效果,还有长远的效果,而长远的效果对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全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想进入学校。要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高质量轻负荷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不再去追求那种大运动负荷、出力大、流大汗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小学生不喜欢运动负荷过大,和比较难学的体育技能技术,而希望高雅轻松,简单实效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高质量轻负荷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四)体育教学是师生复杂的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在行为、态度、情感以及其他心理方面产生能动的相互影响,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体育乐趣的体验,从而持之以恒。

(五)体育教学成绩的相对性。

按教育测量的观点,一次体育技能技术的测验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说,仅仅是一次抽样。体育成绩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心理、环境条件下学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方面。全面地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应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身体的健康和非智力因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化必须构建以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来适应体育教学的改革:

(附图{图})

这个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和规律引伸出来的,每条原则都有针对性,贯彻实施这些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能起到调节、控制、指导作用。

一、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的原则,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正确地规划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任务并使其具体化,其中包括原先的“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及指向人格的教养目标。依据这一原则所规划的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知识传递形式,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要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

三、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

高质量轻负荷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健身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到最佳状态的体育运动方式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使学生既发展身心,又掌握体育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和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它表现在教学方案的执行和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上。学生的自觉性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传授、调节和控制以及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教学的最优化来自于师生双向的积极性。

教育管理原则范文5

关键词 幼儿园 班级管理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1确立幼儿园班级管理原则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班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管理行为,即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教育系统(幼儿园班级管理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教育系统目标的过程。因此,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是确立幼儿园班级管理原则的主要理论依据。

1.1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即利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与处理,以达到最优化目标的理论。在现代管理活动中,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特定的管理系统。人们进行管理,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管理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功能统一起来,使之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放大效应。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管理对象进行系统分析,正确认识和处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班级管理的整体协调原则正是现代管理的系统原理在班级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1.2人本原理

管理学的人本原理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新管理哲学观与管理行为价值论。其核心思想就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内在价值,通过管理服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人获得自由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班级管理应用人本原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通过管理职能的执行,指导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塑造有德、有才、有能力、有个性的现代人。

1.3协调原理

教育管理中协调的涵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协调是对教育管理状态的概念性描述,与平衡、和谐、一致等概念意义相近。教育管理中的协调,主要是指教育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教育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适当、结构合理、步调协调的关系。

其次,协调又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围绕组织目标、把组织活动中的各种不协调转化为协调的活动。在这里,协调与控制、协同等概念意义相近,“所谓管理、控制等,也就是协同、协调”。

2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要求,以及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幼儿园班级管理实践,以人为本原则、整体协调原则、保教并重原则应当作为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2.1.1以人为本原则的意义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教育观念的人本化,以及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以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始终将人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落实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体系,把学生看成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教育的目的,在构建整个班级管理体系的实践中既重视满足学生内在的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学生的成长。

2.1.2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

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要确立“人本”管理理念,彰显人文关怀,表现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就是要重视幼儿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做到尊重、关心、激励三结合,让幼儿主动、大胆地表现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化健康发展。

(1)以爱为出发点,尊重和接纳每一名幼儿。

爱孩子,并观察、了解、研究、理解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尊重幼儿的个性风格,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尊重幼儿的潜在能力等。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孩子语言与行为的实际意义,是班级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和必要的。

(2)让幼儿做环境的主人。

教师在布置环境的时候,应该尽量考虑幼儿的兴趣、审美和需要,并且给予幼儿参与其中的机会,同时随活动的进展辅助幼儿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或作品展示在便于幼儿观看和取放的位置,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成为环境的主人。

(3)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就必须要有一种“制度”来约束。这种“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常规。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是人,它包括老师、保育员和幼儿。班级管理时,要把幼儿放在“主人”的位置上,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而不是被管理者的角色。当幼儿开始走进并熟悉班集体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帮助他们感受到秩序的存在,通过让幼儿理解基本规则来主动管理自己。

(4)让幼儿做自信的自己。

幼儿的自我认识是朦胧的、肤浅的,他们往往通过成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即便孩子做得不好或做错了,也不要轻易指责孩子或对孩子做一些“定性”的评价,如:“真是没治了,连这都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做,真是坏透了!”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幼儿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一起想办法改善现状。

2.2整体协调原则

2.2.1整体协调原则的意义

所谓整体协调,指的是班级管理者要视班级为一完整的系统,对班级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班级管理的要素与资源,班级内部与外部环境进行周密分析,统筹安排,以求得班级管理的整体优化。树立班级管理的全局观点、整体观点和效益观点是整体协调原则的基本精神。

2.2.2贯彻整体协调原则的具体要求

(1)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不仅是对集体的管理,也是对每个幼儿个体的管理。

应把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纳入管理工作的视野,且切实地加以管理,把全班幼儿作为一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这是当今科学的管理观、教育观所倡导的。为了切实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从本班实际出发,从幼儿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出发,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真正促进全班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使整个班级呈现出新的面貌。

(2)高度重视班级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利用积极影响,抑制克服消极影响。

幼儿园想要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毕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家庭和谐、文化氛围都给孩子以深刻性的影响。而孩子所处社区的各种文化也会对他们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幼儿园要善于争取家庭、社会社区的配合和支持,从中挖掘利用有益的教育资源。

(3)充分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它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和幼儿的自主活动。每种活动不是分离地、孤立地对幼儿发挥影响力的。一体活动必须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因此,如何把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或者说,每个活动怎样围绕目标来展开,就成为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

2.3保教并重原则

2.3.1保教并重原则的意义

“保”就是指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幼师要全面保证幼儿在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能健康成长。“教”主要指幼儿园制定一系列战略发展目标和计划,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对幼儿开展全面能力培养的综合教育。保育和教育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只有保教融合在一起,幼儿园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3.2保教并重原则的具体要求

(1)将保育工作纳入幼儿园常规管理,并落实到班级工作计划之中。

在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加入保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和研究重点,要求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时也要有目的地思考和落实本班幼儿的保育要求和措施,将保育工作纳入常规工作管理之中,是落实保教并重原则的基本出路。

(2)创设保教共育氛围,加强对保育工作的教育意义和实施途径的探究。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具有狭义的教育工作所不具有的特殊教育价值――幼儿园保育工作是家庭养育功能的自然延续,对建立幼儿对幼儿园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幼儿园实施生活教育的直接途径,有利于保障幼儿学会基本独立生活与日常生活交往的幼儿园教育基本目标的实现。

(3)提高保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落实保教并重原则。

保育人员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在一日活动中与幼儿亲密接触,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不能将他们仅仅定位于清扫保洁和生活护理工作者,而要将他们作为对幼儿有影响力的教育工作者来看待。由于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因此,幼儿园就要承担起对他们的培训责任,让他们明白,班级中两位教师和保育员是一个整体,要坚持分工不分家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孙绵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张富洪.幼儿园班级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 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姚伟.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以儿童发展为本[J].早期教育,2002(3).

教育管理原则范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管教统一

随着近几年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学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使得当下高校学生管理严重依托科层制管理和“刚性”的制度管理。加上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学生身上时代性特征明显,个性鲜明,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究管教统一原则,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观念和路径。

一、管教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一)管教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

管教统一原则是在柔性管理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之上,总结提出的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原则。柔性管理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学科中“行为科学”的思想扩展,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的。柔性管理理论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客体与主体的一致性,强调在管理中要注重人的内心思想,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非通过已成文的规章制度等强制性的手段进行管理。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管教统一原则就是将管理和教育教学结合,让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促使学生管理工作高效和谐的推进。以人为本理念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高校学生管理中,不能单靠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应当充分发挥管理者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管理中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将管理和教育相结合,达到学生管理的最优化。

(二)管教统一原则的内涵

管教统一原则,就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寓管理思想于教育教学形式之中,寓教育教学思想于学生管理行动中。管教统一原则具体表现在:一是,管理者的统一性,即管理者的人员构成不再是纯粹的行政管理人员,优秀的教育教学人员也应当在管理者中占据一定比例,同时,管理者素质构成上也不再是纯粹的管理经验,也应兼之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二是,管理制度与方法的统一性,即刚性的管理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应当与柔性的教育教学方法相统一。如将学生管理制度中的政治思想、校园文化建设之规定与“红色名人说”课堂教学活动、“红色故事会”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达到学生工作中管理与教育的统一;三是,管理环境的统一性,即在实现两个统一性的前提下,协调高校各部门,以确保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实施环境的统一性。

二、实施管教统一原则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摸索前行、曲折发展。在21世纪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校学生数量的猛增和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的变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慢慢偏离了初衷,思想教育口号化、纸质化、形式化和条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是空有其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下的思想教育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但是目前高校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中的思想政治要求与课堂之间有共通却无结合之点。日常行为准则为高校学生管理范畴,思想政治课堂为学校教育教学内容,这就反映出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和教学脱离的现状。校园文化也是如此,高校管理部门将校园文化形式化和条文化,让学生对校园文化有所了解,但在教育教学中,对于校园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严重缺失。这种管理和教育的分离,导致在学生头脑中,校园文化最终只是作为一种高校元素存在,而并非真正的存在。二是,学生管理的严格性和课外活动的灵活性相矛盾。高校学生管理一向在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的强制力下严格执行。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属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而相比于学生管理的严格性,学生的课外活动则灵活性较强,不便于制度化和强制力管理。不断开放的社会形势下,学生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媒介广泛,如不将学生管理制度的严格性和课外活动的灵活性相结合,很难达到在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保证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三是,重管轻教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一直以管理制度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但忽视了在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重管轻教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已经不适应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过于制度化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束缚了学生的行为自由,强化了学生对于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印象,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全面发展。管教统一原则充分吸收了柔性管理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精髓,重视刚性制度管理与柔性人文教育的结合,尊重管理者的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践行管教统一原则,有利于优化学生管理结构,发挥管理者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三、管教统一原则的实现途径

1.甄选“双身份”的高素质管理人员。当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各机构主要分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从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来说,大部分管理人员都只是单纯的从事管理,不参与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与学生的教育交流,也就无法真正在学生管理中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意志和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育教学人员跟学生交流频率高,能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和学生想法,却很少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此外,从管理人员素质层面上来说,从学校到学院不同层级的学生管理人员呈现学历高低不同、从业目的不同、职业规划不同的现状,导致素质高低不一、参差不齐;而教育教学人员普遍学历较高,综合素质较高。纵观历史,中国古代书院制中,书院的生徒管理人员由书院中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担任。借古鉴今,当下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下,高校管理部门应当甄选“双身份”的高素质管理人员,这样既确保了教学人员的高素质,又保证了生徒管理人员的德行和学识,同时这样的“双身份”又便于将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和言行举止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实现因材施管,让学生管理摆脱制度化的禁锢,走向人性化,成为有情怀、有关爱的学生管理模式。

2.完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一些成文的“显性”规定,明确地规定了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一些“隐性”的,内容不明确的,主要依靠道德、情感和自我良心约束的规定。高校学生管理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制定,目前主要是国家政府大政方针要求下教育部直接以法规形式颁布,以及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制定的校园准则和学生手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会逐渐条款化和僵硬化。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从管理者便于管理的视角来制定,而忽视了被管理者中学生群体的主体需求。这样容易形成学生管理的严格性与学生群体需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如学生的课外活动。管教统一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和冲突。一方面,由于文中上述提到了高校管理人员的“双身份”,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制定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其“双身份”的职业角色,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最新需求和整体状况,在学生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需要的同时从管理者的角度来制定出内容明确、切实可行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同教育教学相结合,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学生管理考虑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性,教育教学中渗透学生管理制度,两者统一,相辅相成,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促进高校培养有道德、有纪律、有素质、有文化的全面人才。

3.优化实施机制和实施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中,重管轻教日趋成为被大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是根据管理制度并辅助于奖惩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强制性管理,而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则主要是思想的熏陶和知识的传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之间交集甚少,成为高校内部的两大主线,也是两大平行线。因此,在管教统一的原则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实施和执行除了依靠学校和学院各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也要将学生管理的部分内容和管理精神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学生。例如,班级管理不能只通过上传下达的方式,而应该将班级管理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让学生领悟班级管理的精神。学生管理的实施手段上也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当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手段主要是强制力的制度管理,奖惩分明,缺乏人文情怀。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应当优化其实施手段,将冰冷的制度化管理与柔软的教育教学统一,刚柔并济。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且处在教育改革浪潮下,面临重管轻教的挑战。本文中探究实行管教统一原则,可弥补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下的管理缺失,促进高校更好的培养全面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向信.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李运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聂松竹.柔性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刘伦.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吴成国.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8,(3).

[6]叶春桥.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