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例6篇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1

[关键词] 血清 25-羟维生素D3;婴儿喘息;病毒感染;过敏原

[中图分类号] R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4-002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25-hydroxy vitamin D3 and infant wheezing. Methods A total of 166 children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level of serum 25-hydroxy vitamin D3 in 54 infants with wheezing, 47 infants with bronchiolitis and 65 infants with common pneumonia were exa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And respiratory pathology and blood allergy were detected in children. A total of 42 healthy infants in the outpatient car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ame period. Results (1) Serum 25-hydroxy vitamin D3 concentration in infant wheezing group, bronchiolitis group and common pneumon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serum 25-hydroxy vitamin D3 level in common pneumonia group and bronchiolitis group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heezing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serum 25-hydroxy vitamin D3 level in common pneumonia group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bronchiolitis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2)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us between the common pneumonia group and the bronchiolitis group, the infant wheezing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us between the bronchiolitis group and the infant wheezing group.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lood allergen in the infant wheezing group, bronchiolitis group and common pneumonia group. Conclusion Virus infection is a major factor in infant wheezing, and vitamin D deficiency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infant wheezing.

[Key words] Serum 25-hydroxy vitamin D3; Infant wheezing; Virus infection; Allergens

S生素D(Vitamin D)是人体一种必需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均发现骨骼畸形、骨质疏松、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病、肾脏疾病等多系统疾病与维生素 D缺乏均密切相关[1]。国外学者Camargo Jr CA等[2,3]报道,产妇在孕期摄入维生素D的水平与后代喘息、儿童哮喘的发生有关。维生素D缺乏是否增加婴儿喘息的发生,本文旨在研究二者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66例,其中男婴95例,占57.23%;女婴71例,占42.77%;年龄在1~12个月之间,平均(7.25±1.54)个月;体质量2.8~10.1 kg,平均(7.6±1.5)kg;病程5~12 d,平均(7.2±1.4)d。根据疾病类型将实验组分为三组:普通肺炎组65例,毛细支气管炎组47例,婴儿喘息组54例(喘息≥2次)。排除伴有呼吸系统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心脏病、钙磷代谢异常、慢性肾脏疾病、免疫缺陷病的患儿[4]。选取同期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做健康体检的1~12个月婴儿42例作为对照组。排除既往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及相关疾病家族史,排除近4周内有感染史的婴儿。其中男婴21例,女婴21例,平均年龄(6.75±2.15)个月;体质量3.5~9.4 kg,平均(6.8±1.3)kg。将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

1.2 研究方法

①血清25-羟维生素D3检测:入院当日采集外周静脉血 2 mL,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25-羟维生素D3;②呼吸道病原学检测:入院当日采集静脉血2 mL进行呼吸道病毒九联检检测,病原体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Q热立克次体、嗜肺军团菌;③过敏原检测:取静脉血2 mL,采用全自动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筛选吸入性过敏原及食物过敏原,判定阳性结果以 IgE≥0.35 KU/mL 为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方差齐性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及Dunnett T3检验分析,多重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α=0.05为校验水准。

2 结果

2.1 各组25-羟维生素D3水平比较

普通肺炎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为(19.48±1.65)ng/mL,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为(10.17±3.15)ng/mL,婴儿喘息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为(6.12±1.87)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儿(21.47±3.7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14.0、287.5、114.0,P均

注:与毛细支气管炎组、婴儿喘息组、对照组比较,aP

2.2 三组过敏原及病原学比较

普通肺炎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婴儿喘息组血病毒检测率分别为40.00%、65.96%及59.26%。普通肺炎组与毛细支气管炎组、婴儿喘息组比较,病毒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5、4.37,P均0.05)。毛细支气管炎组、普通肺炎组、婴儿喘息组血清过敏原检出率分别为27.66%、33.85%、29.63%,无统计学差异(χ2=0.722,P>0.05),见表2。

3 讨论

维生素 D 是人体必需的物质之一,血清25-羟维生素D3被认为是维生素D代谢状态的循环标志物,并且是能反映所有食物摄入和阳光照射来源的维生素D。血清 25-羟维生素 D3 是维生素D 在体内的主要循环形式,被认为是反映机体维生素 D 水平的重要指标[5]。维生素D不足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抗感染能力及免疫力弱,1,25-(OH)2D3通过抑制 T 细胞增殖及分泌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抑制Th 细胞,参与免疫调节[6]。由于婴儿日照不足,皮肤光照合成维生素D减少,造成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因而易诱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Janssen R等[7]发现,与先天免疫系统有关的维生素D受体单核苷多型基因与RSV引起的喘息性支气管炎相关。

婴幼儿喘息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将5岁以下儿童喘息分成三种临床类型:(1)早期一过性喘息;(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 );(3)迟发性喘息/哮喘[8]。

2 岁以下的婴幼儿肺、支气管组织非常薄弱,肺泡的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能力较差,维生素 D 不足就会影响钙、磷的吸收,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维生素 D 缺乏亦影响气管、支气管、肺的正常发育,导致气道高反应,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诱发喘息性疾病的发生[9]。本研究Y果显示,健康对照组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显著高于婴儿喘息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及普通肺炎组的婴儿。婴儿喘息组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显著低于普通肺炎组及毛细支气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婴儿维生素 D不足,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会增加,进而导致喘息性疾病的发生[10]。国内学者研究表明,维生素 D 作为免疫系统重要的调节剂,具有调控免疫调节修复和调节钙、磷代谢的功能,维生素D以其主要活性形式1,25-(OH)2D3结合气道内维生素D受体,提高抗菌肽 hCAP-18 的表达水平,以此改善气道炎症反应和呼吸系统受损情况,从而降低喘息性疾病的发生率[11]。所以,对于维生素 D不足的患儿,及早补充维生素D有重要意义。

婴儿喘息除了与维生素 D不足有关外,还与呼吸道病毒感染、过敏因素、特异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12-14]。2岁以内的婴幼儿喘息多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2岁以上的多感染鼻病毒,但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也无特应症表现,感染患儿直至学龄前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15]。本次研究表明,普通肺炎组病毒检出率明显低于毛细支气管炎组及婴儿喘息组,说明婴儿早期喘息的发生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而普通肺炎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婴儿喘息组间血过敏原检出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过敏的关系并不密切。

综上所述,25-羟维生素D3水平不足可能是引起婴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婴儿喘息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诊治中,通过加强对婴儿25-羟维生素D3的检测,尽早干预,及早预防,对减少婴儿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婴儿喘息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秋凤,蒋吴君,陈正荣,等.血清 25-羟维生素 D3水平与婴儿喘息关系及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30(3):199-202.

[2] Camargo Jr CA,Rifas-Shiman SL,Litonjua AA,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maternal intake of vitamin D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wheezing illnesses in children at age 2 years[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suppl):721-722.

[3] Camargo CA Jr,Rifas-Shiman SL,Litonjua AA,et al. Maternal intake of vitamin D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recurrent wheeze in children at 3 y of age[J]. Am J Clin Nutr,2007,85(3):788-795.

[4] 符珍珠,杨青原,李丽拉.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婴儿喘息关系及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11):2322-2323.

[5] 徐艳娜,顾剑华,李永莲,等.反复喘息婴幼儿维生素D3水平及与 Th1/Th2 细胞平衡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4):264-266.

[6] 邓开琴,卢宏柱.维生素 D 缺乏与儿童疾病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3(21):4302-4304.

[7] Janssen R,Bont L,Siezen CL,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 is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innate immune genes[J].J Infect Dis,2007,196(6):826-834.

[8]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9] 袁文华.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与婴幼儿喘息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4):70-71.

[10] 杜宇敏.血清25-羟基维生素 D 水平与儿童喘息样支气管炎的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19-20.

[11] 张琳.孟鲁司特联合维生素 D 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22):20-21.

[12] 刘超群.婴幼儿反复喘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心理医学,2015,21(12):43-44.

[13] 王燕,士发.婴幼儿喘息的影响因素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2):180-183.

[14] 桂丽琼,袁曼华,李永莲,等.112 例婴幼儿喘息影响因素的分析[J].贵州医药,2013, 37(1):41-42.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2

【关键词】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 肺炎支原体; 呼吸道合胞病毒

Application of Combining Detectio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 Infantile Asthmatic Disease/LIN Kun-pei,HUANG Li-jun,XU Zhi-d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8):065-068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detection in infantile asthmatic disease.Method:From June 2014 to March 2015,400 case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aged 3 months to 3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they were divided into wheezing group and no wheezing group,each group had 200 cases.All patients were combined to detect MP and RSV,the positive rate of MP and RSV in two groups,the degree of detection satisfaction,the specific physical and family history of the disease were compared.Result:The positive rate of MP and RSV,the specific physical and family history of the disease in wheez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no wheezing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For infa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detection of MP and RSV antibody titer can quickly make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sthmatic disease,greatly reduce the inspection charge and shorten the inspection time.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fantile asthmatic disease; Mycoplasma pneumonia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oding City,Luoding 527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19

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全世界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支气管哮喘已经成为小儿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学习及正常的生活[1]。儿童会因为任何因素的气道痉挛、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气管呼吸受阻引发喘息。近些年经研究有学者发现,虽然小儿喘息性疾病发病症状大多类似,但是其临床特点与发病因素并不相同,所以小儿喘息性疾病是一种异质性、多样性疾病。引发儿童喘息的重要因素是病毒感染,其不但可以引发哮喘,还能造成急性哮喘的发作与复发,儿童喘息性疾病医生治疗的着重点在于去除病因,对症平喘。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及喘息性肺炎,现有许多研究认为肺炎支原体(MP)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与婴幼儿哮喘有密切的关系[2-4]。收集2014年

6月-2015年3月间于本院治疗的400例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按有无喘息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入组后均联合检测肺炎支原体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分析对比两组间患儿的阳性率及满意度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400例年龄为3个月~3岁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均为年龄为3个月~3岁的婴幼儿,且均符合我国医学上有关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2)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并同意本试验研究内容。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脑、肾、肺等疾病者;(2)有先天性喉气管发育不全、支气管异物及急性喉炎引起的喘鸣者;(3)患儿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按有无喘息和肺部可否闻及喘鸣音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每组200例。喘息组男103例,女97例;年龄3个月~2.6岁,平均(1.03±0.58)岁;无喘息组男100例,女

100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26±0.62)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组后,均行MP及RSA检测。(1)血清MP-IgM的检测:两组患儿均抽取静脉血,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该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试剂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根据《中华儿科杂志》2007年第3期对于儿童社区获得性MP肺炎实验室诊断标准,以滴度≥1∶160者为实验室阳性诊断标准;(2)RSV的检测:收集两组患儿鼻咽上皮分泌物,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阳性结果判断:显示苹果绿荧光的细胞,为阳性细胞。当放大倍数为200倍时,在视野中找到≥2个阳性细胞,判为标本阳性。

1.3 观察指标 当所有患儿完成联合血清检测后,采用本科室自编的调查表,了解患儿家属对检测的满意度,内容包括检测费用、时间、方法、简易程度、准确度等。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编的调查表,满意度总评分为100分,90~100分为特别满意,70~89分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特别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此外,分析比较两组MP和RSV阳性率、患儿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病史。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MP和RSV病原体检查结果 本次对400例婴幼儿血清中MP和RSV进行检查,单一性抗原阳性有178例,其中MP阳性为78例,所占比例为39.0%,RSV阳性为100例,所占比例为50.0%,同时两种病原体均为阳性者为14例,所占比例为7.0%。

2.2 两组MP和RSV阳性率比较 喘息组MP和RSV阳性率均高于无喘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检测满意度比较 喘息组家属满意度为99.0%,无喘息组为9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167,P>0.05),见表2。

2.4 两组特应性体质和家族病史情况比较 喘息组婴幼儿特应性体质和家族病史情况均高于无喘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婴幼儿患喘息性疾病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环境因素也密切相关。近几年来,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显示,在婴幼儿人群中,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支气管哮喘成为小儿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不但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学习及生活,还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5]。喘息性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及喘息性肺炎等,患者主要表现为气急、气促及呼吸困难[6]。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小儿喘息性疾病发病人群主要是3岁以内婴幼儿,占70%以上[7-9]。

流行病学中病因学观察显示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喘息和小儿哮喘的最常见致病原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可能导致哮喘发病风险增加甚至直接引发哮喘,此外也有研究证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也可引起哮喘症状[10-12]。据报道,肺炎支原体流行期间流行地区小儿喘息性疾病发生率大幅度增加,反复肺炎支原体感染易引起哮喘,不仅能引起慢性哮喘的发作和病情加重,而且在一些既往无哮喘发作史的特异性人群中,可能是首次喘息发作的诱因[13-15]。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发喘息的机制是感染性炎症和变态反应性炎症错综复杂的结果。感染时发生气道黏膜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加、坏死细胞脱落所致的炎症反应,加之此年龄段的婴幼儿支气管平滑肌发育不成熟,导致气道阻塞狭窄。同时还产生Ⅰ型变态反应,血清IL-2、干扰素-γ、α水平低,而IL-4、IL-5、IL-6、IL-8、IL-10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浓度增高,具有TH1/TH2平衡失调,呈TH2类细胞因子强势状态,这是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引起喘息的原因[15-17]。肺炎支原体导致哮喘的机制为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本身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引起各种炎性细胞聚集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及生产因子,导致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衡,既是感染源,又是变应原及丝裂原,反复感染可刺激细胞增殖、间质纤维化、平滑肌结构改变,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从而诱发哮喘的发生和发展[18-20]。笔者收集2014年6月-2015年3月间于本院就诊的400例年龄为3个月~3岁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按有无喘息、肺部可否闻及喘鸣音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所有患儿入组后均联合检测肺炎支原体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分析对比两组间MP和RSV阳性率差异。结果发现:喘息组中MP和RSV阳性率分别为34.0%和44.5%,无喘息组为8.0%和9.5%,喘息组MP和RSV阳性率均较无喘息组高(P0.05);喘息组婴幼儿有特应性体质和家族病史分别为18.0%和21.0%,无喘息组分别为5.5%和4.5%,喘息组婴幼儿特应性体质和家族病史比例均高于喘息组(P

综上所述,当患儿存在下呼吸道感染时,可通过联合检测体内血清MP、RSV抗体滴度,快速鉴别诊断出喘息性疾病,指导临床医生给予针对性治疗,可明显减少检查费用及时间,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蔡金龙,曲书强.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5,32(6):597-599.

[2]黄莉,张新星,顾文婧,等.肺炎支原体与EB病毒混合感染后肺炎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J].临床儿科杂志,2015,32(8):690-693.

[3]朱淑萍.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112.

[4]李宾,吴福玲,冯学斌,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2,29(2):116-119.

[5]程远,陈德晖,黄向晖,等.5岁以下儿童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的相关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1(4):339-342.

[6]鲁靖,殷菊,李云娟,等.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及随访[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6):436-439.

[7]陆军.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爱全乐和全乐宁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35.

[8]汪露云.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护理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2-83.

[9]郎会利,宋庆红,李风,等.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婴幼儿喘息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183-184.

[10]颜婷,孙萍,陈婷婷,等.IL-4、IFN-γ及LTE4浓度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8):1873-1876.

[11]陈和斌,贾德胜,王石,等.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血清总IgE水平及其与哮喘的相关性[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8,17(2):127-128.

[12]张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喘息性疾病36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22(7):307-308.

[13]祝伟,吴文先.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喘息性疾病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7-28.

[14]王曼秋,张秋艳.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哮喘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11):1006-1007.

[15]陈洪敏.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2,38(14):1720-1721.

[16]刘金辉,周晓光,傅瑛,等.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病毒病原学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8):2652-2655.

[17]傅美娇,谢辉,柯红红,等.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合胞病毒与其他病毒感染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8(48):13-14.

[18]邹丽萍,袁瑞,张艳,等.喘息性疾病婴幼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和巨噬细胞分化抗原-1的表达[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9):687-689.

[19]章礼真.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J].安徽医学,2010,31(1):35-36.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3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肺功能参数;反复喘息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2(b)-0020-05

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的下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患儿年龄多数集中在1~6个月,80%发病于1岁以内。具有特殊自然史、湿疹或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患儿和(或)其一级亲属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含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皮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或其他病毒感染时,更易引起毛细支气管炎[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经临床治疗后,大多痊愈,但部分患儿,特别是具有特殊自然史的患儿,日后有可能因气道损伤造成高反应性、渐进性肺功能异常,出现反复喘息、哮喘。相关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报道[1-3]:婴幼儿毛细血管炎临床症状表现重,体征表现不明显,病程长,容易并发多种脏器系统功能损坏甚至遗留永久肺不张,尤其是具有特殊自然史的患儿临床治疗后还容易再次复发,加重患儿身体痛苦等严重不适感。胸部CT检查是确诊毛细血管炎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其容易给患儿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且检查费用较高,不适用于一般家庭,临床普及率较低。而潮气肺功能指标与各类型呼系统疾病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目前临床研究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肺功能检查是评价呼吸功能改变较可靠及敏感的指标,对患儿病症轻重程度的诊断、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判定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通过记录不同自然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预后1年内反复喘息、哮喘情况及肺功能参数、病症评分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探索哮喘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以期为提高不同自然史毛细血管炎患儿临床疗效及改善预后的临床防治方案的正确拟定提供科学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小儿呼吸科收治并经治疗出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60例,其中男92例,女68例,年龄分布:1~2岁25例,占15.63%;6~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儿病情均符合毛细血管炎诊断标准;入选患儿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及家属同意;患儿家属均在认真阅读实验知情书前提条件下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患儿经相关影像学(CT、MRI)临床检查病情不符合毛细血管炎诊断;呼吸及心血管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史患儿;过敏体质及家族遗传特异性疾病患儿[3]。

1.3 研究方法

建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既往病史档案数据库,常规记录患儿性别、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并对患儿自来院就诊到出院的病史进行详细记录,治疗方案均采用毛细支气管炎的常规临床治疗,并将出院时的潮气呼吸测量肺功能参数进行记录,记录患儿出院后的1年中因反复喘息而来我院复诊的患病情况,同时在患儿出院1年后复诊过程中,进行潮气呼吸测量,记录数据。反复喘息归类,按照2006年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4],所有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肺功能检测

潮气测量法采用肺功能仪(德国JAEGER公司生产的MasterScreenPaed组合式肺功能仪),工作状态参数设置为:分辨率> 0.l mL,流速敏感度>0.5 mL/s,死腔容量2 mL。检测前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使上呼吸道保持通畅。操作时间在患儿进食后1~3 h,小儿食物消化过半无明显腹胀感且处于睡眠状态(口服10%水合氯醛,0.3~0.4 mL/kg)。具体操作过程:患儿呈仰卧位,颈部在略微向后伸展的基础上,尽可能保证其呼吸道处于顺畅状态。然后将连接流速仪柔软具有弹性的医用面罩,放置在患儿口鼻上,并避免气体泄露,同时每天矫正1次患儿的肺功能流速和容量参数,每1次测试10~20个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TBFV),利用计算机自动选择出较为合适的TBFVL环(至少选择5个环)。肺功能测试前8 h不得对患儿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连续做5遍测试,每遍记录20次潮气呼吸,最后由电脑自动得出平均值[6]。测试完成后电脑自动记录TBFV环各项数值并取其平均值。

1.5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出院时与出院后1年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比较,包括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及潮气呼气峰流速(PEF);出院1年患儿因喘息症状入院情况,包括反复喘息、哮喘;患儿出院时、出院1年内病症评分情况。病症评分以50分为临界值,平均分值

1.6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院时与出院后1年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出院1年肺功能指标与出院时比较均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出院时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1年,观察组各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出院1年喘息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儿出院1年反复喘息、哮喘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病症评分情况比较

出院1年两组病症评分均高于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时两组病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1年时观察组病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下呼吸道梗阻所致的喘憋为特征[6]。肺功能是呼吸系统呼吸生理功能的重要反映指标,常规通气、脉冲振荡、潮气呼吸等是婴幼儿肺功能检查的常用方案,其中常规通气只可应用于5岁以上部分儿童,不适用于毛细血管炎婴幼儿,临床应用具有很大局限性。潮气呼吸流速容量曲线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反映婴幼儿肺功能的新型检查技术,可适用于任何年龄段儿童。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查是在患儿安稳熟睡状态下进行的,通过专用面罩上流速传感器测量患儿呼吸系统功能的流速、容量相关性指标。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查主要意义是明确诊断和鉴别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经大量临床研究结果验证其具有微创、患儿检测配合度较高、诊断明确率较佳等临床应用优势,从而得以在各类呼吸系统功能疾病诊疗中广泛应用[7]。由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愈出院后往往会出现反复喘息等严重症状,一部分患儿日后病情会发展成为哮喘,这已直接危及患儿生命健康,降低其家庭整体生活质量,严重影响到婴幼儿健康生长发育。Lambert等[8]研究表明,患过毛细支气管炎的婴幼儿出现反复喘息的占40%~60%;而国外随访中,其数值是0%~42%[9]。有研究表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反复喘息,易在儿童期发展为哮喘[10]。所以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预后仍需进行关注。

潮气呼吸肺功能测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婴幼儿肺功能评价的新技术[11]。TPTEF/TE、VPEF/VE、PEF是反映小气道阻塞的重要指标,因此能够敏感反映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小气道病变),因为毛细支气管炎属于显著性小气道病变,因此可以用来反映毛细支气管炎预后治愈与复发程度[12]。本研究对160例不同自然史毛细血管炎婴幼儿预后与肺功能主要参数的关系进行综合性分析,旨在为该类型患儿探索出科学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案。结果得出:出院1年两组患儿肺功能参数均较出院时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表明出院1年均出现气道阻塞障碍情况的加重,其中观察组的肺功能参数最差,具体表现为1年内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TPTEF/TE、VPEF/VE、PEF分别为(26.37±6.97)%、(26.71±9.75)%、(105.31±5.44)mL/s均比对照组的(26.37±6.97)%、(26.71±9.75)%、(109.46±11.22)mL/s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不同自然史的患儿在出院1年气道阻塞程度不同,病情反复程度不同,有特殊自然史的患儿治疗后肺功能参数差,其病情反复程度严重,表明出院1年患者的后续治疗对疾病的治愈很必要。两组患儿出院1年均有反复喘息症状,其中对照组只有小部分出现反复喘息,观察组患儿出院1年出现反复喘息比例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对有特殊自然史患儿出院1年应给予后续治疗,减少反复发作的机会,进而有效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哮喘发生率[13]。目前认为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RSV引起,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hMPV)等也可引起该病[14-15]。除病毒对气道的直接损伤外,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免疫学机制,即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中存在免疫性病理改变。有RSV可作为变应原诱发特异性IgE的合成。IgE附着于肥大细胞表面与再次吸入的病毒抗原作用,导致反复喘息[16]。在本研究的随访中也发现,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患儿,反复喘息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患儿。另外,本研究中针对两组毛细血管炎患儿出院时、出院1年内的病症评分情况予以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毛细血管炎患儿出院时病症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由此表明两组临床疗效均较佳;但出院1年内观察组病症评分[(55.26±1.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5.22±2.3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症评分分值≥50分表示患儿症状明显,这一结果有效验证观察组患儿远期疗效较对照组患儿差,特殊自然史毛细血管炎患儿其预后情况需要根据相关肺功能指标检测参数以进一步完善该类型患儿诊治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目前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上,除了传统的抗病毒、对症治疗,近年来,抗炎性反应的免疫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的吸入治疗、白三烯拮抗剂孟鲁司特钠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16-17]。虽然对毛细支气管炎尤其是有特殊自然史的患儿,吸入激素的最佳和充足治疗时间及剂量仍有争议之处[18-19],尚需进一步研究,但是RSV感染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肺泡腔内嗜酸性细胞聚集、脱颗粒并释放大量炎症递质,这些炎症物质可致气管平滑肌收缩,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导致毛细支气管阻塞。对于具有明显特应性素质倾向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从首次患毛细支气管炎到形成反复咳喘,其呼吸道经历了一个慢性变应性炎性反应和呼吸道高反应性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认为经呼吸道局部吸入糖皮质激素能够阻止毛细支气管炎后呼吸道慢性变应性炎性反应和呼吸道高反应的形成[20-21]。所以,对于特应性体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来说,临床症状的缓解,并不能作为治疗的结束。本研究所表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较一般患儿恢复缓慢,提示小气道病理性损伤的修复并未完成,在此过程中极易再次发现喘息,需继续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并非所有的患儿均应给与后续药物治疗,应重视具有特殊自然史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对于此类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及症状恢复后需细致的向其监护者讲明病情的,告知此类患儿体质的特殊性及病情的易反复性,并给予恰当的恢复期的后续治疗,并监测肺功能,以期减少患儿喘息反复次数,最终达到减少患儿病痛、减轻病患家庭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的效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出院1年的反复喘息,能够为哮喘的发病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因此,重视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出院1年的进一步后续治疗与巩固疗效,降低甚至避免反复喘息的发生,对有效避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一步发展成为哮喘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9-270.

[2] Tan YR,Yang T,Liu SP,et al. Pulmonary peptidergic innervation remodeling and development of airway hypersponsiveness induced by RSV persistent infection [J]. Peptides,2008,29(1):47-56.

[3] 任蓉,杨慧,侯桂军.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肺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848-849.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1-1200.

[5] 刘春涛,何权瀛.正确理解、合理运用2006GINA[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6(1):1-2.

[6] Cautivo KM,Bueno SM,Cortes CM,et al. Efficient lung recruitment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specific TH1 cells indused by recombinant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promotes virus clearance and protects from infection [J]. J Immunol,2010,185(12):7633-7645.

[7] 美国儿科学会.毛细支气管炎诊治指南[J].Pediatrics,2006, 118(4):1774.

[8] Lambert AL,Trasti FS,Mangum JB,et al. Effect of preexposure to ultrafine carbon black o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mice [J]. Toxicol Sci,2003,72(2):331-338.

[9] Wainwrigh C. Acute viral bronchiolitis in children-a very common condition with few therapeutic options [J]. Paediatr Respir Rev,2010,11(1):39-45.

[10] Haland G,Carlsen KC,Sandvik L,et al. Reduced lung function at birth and the risk of asthma at 10 years of age [J]. N Engl J Med,2006,355(16):1682-1689.

[11] 王群,欧维琳,宋晓丹,等.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九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23):46-48.

[12] 曹菊英,杨希晨,刘桂花,等.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检测与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1703-1706.

[13] 张皓.儿童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5):366-368.

[14] 宫淑琴.肺功能检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457-458.

[15] 张海邻,金可,陈小芳,等.婴儿特应性体质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4,6(7):551-552.

[16] 易阳.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5):494-498.

[17] Kajosai M,Syvnen P,Forim M,et al.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during and after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onchiolitis may decrease subsequent asthma [J]. 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0,11(3):198-202.

[18] Cade A,Brownlee KG,Conway SP,et al.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of nebulised corticosteroids in acut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al bronchiolitis [J]. Arch Dis Child,2000,82(2):126-l30.

[19] 余阗,李云,陈敏.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特点及应用吸入性糖皮质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 22(22):1703-1704.

[20] 张艳丽,张振武,王秀芳,等.潮气呼吸肺功能评估婴幼儿大叶性肺炎病情的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2):2-4.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4

【关键词】 重症肺炎 中毒性脑病 护理

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婴幼儿时期由于呼吸系统生理解剖学特点,不仅容易发生肺炎,且病情往往较重,进展快,易合并多种并发症,救治困难,临床病死高,目前仍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婴幼儿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是小儿肺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患者15例,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儿, 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d-3岁,其中

2 护理措施

2.1 环境管理: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天要定时通风换气, 但要避免对流风,保持室温在18-22℃,相对湿度55%-60%为宜。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避免一切不必要刺激,保证患儿有足够的睡眠。

2.2 严密观察脑病早期表现:通过严密观察, 及时早期发现脑病的先兆症状,如精神极差、嗜睡或烦躁、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晦暗,双目凝视,肌张力亢进等,及时寻找并消除诱因是减少中毒性脑病发生的关键。

2.3 给予氧气吸入,纠正低氧血症 一般采用鼻导管法吸氧,氧流量为0.5-1L/min,鼻腔分泌物多或者经鼻导管吸氧后缺氧症状不改善者应采用面罩或头罩吸氧,流量为2-4L/min。待缺氧症状改善、病情好转后予停止吸氧。

2.4 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的护理在小儿肺炎中显得尤其重要。患儿可抱起或置患儿半卧位,经常给予翻身更换体位,以减轻肺瘀血,防止肺不张。床头备好吸痰装置,痰液多无法咳出时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婴幼儿时期由于呼吸系统生理解剖学特点,不仅容易发生肺炎,且病情往往较重,进展快,易合并多种并发症,救治困难,临床病死高,目前仍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婴幼儿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是小儿肺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患者15例,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儿, 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d-3岁,其中

2 护理措施

2.1 环境管理: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天要定时通风换气, 但要避免对流风,保持室温在18-22℃,相对湿度55%-60%为宜。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避免一切不必要刺激,保证患儿有足够的睡眠。

2.2 严密观察脑病早期表现:通过严密观察, 及时早期发现脑病的先兆症状,如精神极差、嗜睡或烦躁、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晦暗,双目凝视,肌张力亢进等,及时寻找并消除诱因是减少中毒性脑病发生的关键。

2.3 给予氧气吸入,纠正低氧血症 一般采用鼻导管法吸氧,氧流量为0.5-1L/min,鼻腔分泌物多或者经鼻导管吸氧后缺氧症状不改善者应采用面罩或头罩吸氧,流量为2-4L/min。待缺氧症状改善、病情好转后予停止吸氧。

2.4 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的护理在小儿肺炎中显得尤其重要。患儿可抱起或置患儿半卧位,经常给予翻身更换体位,以减轻肺瘀血,防止肺不张。床头备好吸痰装置,痰液多无法咳出时予以吸痰。痰液粘稠者予以雾化吸入。雾化药物根据病情、医嘱而定。为减轻不适,小儿多采用面罩进行雾化。雾化时要注意:患儿取坐位、半卧位或侧卧位,不能取仰卧位。因仰卧位时胸廓活动度小,肺活量低,易出现呼吸困难,烦躁等。雾量宜小,为成人1/3-1/2。每天2-4次,每次15min。雾化后即给予叩背排痰或者吸痰。雾化过程要仔细观察患儿,如果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呕吐等症状时要停止吸入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如果患儿哭闹可采用间断吸入或患儿入睡后雾化。由于夜间呼吸道分泌物的堆积,晨起吸痰有助于改善通气[1]。如果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可疑痰液堵塞,应立即给予吸痰。

2.5 高热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如体温忽高忽低,波动剧烈,表示病情严重,可采用药物降温法或物理降温法,如用30%-50%的酒精擦拭皮肤或枕冰袋等,但降温幅度不过大,避免骤然降温的危险,也可考虑用亚冬眠疗法降低体温,使机体处于抑制状态,以避免不良反应,并可减低新陈代谢及能量消耗。

2.6 饮食护理 患儿发热时丢失大量的能量、热量、且水分消耗过多,所以要保证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供应。病情稳定后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富有维生素的流质及半流质食物。病情危重的患儿以鼻饲或滴管喂养,鼻饲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速度缓慢,保持导管通畅,要少量多次供给,切勿过饱,以免影响呼吸。

2.7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7.1预防肺不张 昏迷患儿由于卧床时间长,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易发生气道阻塞,引起肺不张和继发肺部感染,应适当给予雾化、拍背、吸痰处理。

2.7.2 预防褥疮及泌尿道感染 应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清洁,并定时翻身,皮肤压红处禁用力按摩,避免继续受压,并尽量用水平体位,以避免剪切力及摩擦力[2]受压部位放置水垫或气圈,有条件者使用充气式气垫床等。保持全身皮肤、会阴部清洁,每天温水擦身,便后温水清洗会阴部,留置尿管的患儿膀胱冲洗1-2次/d。

2.8 早期康复护理

2.8.1 呼唤式护理实施 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对昏迷患儿从开始就采用王军等[3]报道的呼唤式护理方法,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患者一样,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实施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小儿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呼唤可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网络,达到重塑作用[4],从而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本组病例从开始就有计划实施呼唤式护理,同时经常抚摸患儿的皮肤,增加刺激元素,促进患儿的大脑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在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昏迷患儿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其中2例昏迷10d的患儿,经有计划实施呼唤式护理及综合康复训练,最终也恢复了意识,智力也渐渐恢复接近正常儿童水平。

2.8.2 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对于昏迷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儿,要随时把患儿的肢体置于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定时翻身,更换体位,利用手法按摩肢体关节韧带,防止肌肉韧带萎缩及关节畸形。2例昏迷10d的患儿经肢体康复功能锻炼,在意识恢复后不久肢体功能也很快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参 考 文 献

[1]金正花,魏丽,蔡淑芬.小儿喘憋性肺炎的治疗与[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32)∶33.

[2]梁红霞.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压疮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161-162.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5

【关键词】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28-01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婴幼儿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而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感染婴幼儿呼吸系统病原体,其可以致使婴幼儿出现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严重时会使患者多种器官、系统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有时甚至出现不止一种的并发症[1]。为了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其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总结肺外并发症的类型,以我院2010年12月01日到2012年12月01日收治的261例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诊断(肺炎及肺外并发症)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10年12月01日到2012年12月01日收治的261例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2例,女性109例。年龄在3个月到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5岁(其中小于等于1岁的患者55例;小于等于4岁的患者68例;小于等于7岁的患者93例;小于等于10岁的患者45例),患者均具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对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来测定其体内的支原体情况-MP-IgM[2])。261例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有127例(48.66%)出现了肺外的并发症,而患者以往以及家族病史中均没有相应的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 以我院2010年12月01日到2012年12月01日收治的261例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诊断(肺炎及肺外并发症)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粪常规、尿常规检查,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患者体内的肺炎支原体-IgM含量;使用荧光定量PCR仪器检测患者痰中的肺炎支原体-DNA的含量。依据患者的症状对部分患者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脑脊液常规、心电图、胸水常规、脑电图、EB病毒抗体、心肌酶谱的检查。分析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的方法 患者临床诊断的数据均使用SPSS18.0软件来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详细见下表1。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261例患者中有肺外并发症患者127。其中与循环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37例;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35例;与血液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22例;与皮肤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14例;与泌尿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12例;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7例,见表1。

3 结 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常发生在患者春天的严重疾病,学龄儿童是其发病的主要群体,这些年由于生活环境的显著改变,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出现了低龄化的特征。婴幼儿逐渐成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生力军,其受到了该疾病的严重困扰,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给患儿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3]。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个体大小之间的微生物,只有通过显微器械才可以观察到。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肺炎支原体是已知的最小的病原微生物,与细菌不同,其没有细胞壁,但却可以抵御严寒,可是在常温下其仅仅可以存活数小时,因而其无法在空气中存活。其主要是通过飞沫进行互相传播,来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4]。现如今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没有一致的看法,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是通过直接侵入、免疫介入和产生毒素这些步骤导致患者产生各种症状。肺炎支原体肺炎可以刺激患者的胰岛B细胞产生非特异以及特异的IgM和IgG抗体,可以改变宿主细胞膜的抗原结构,进而宿主产生自身抗体而导致病理免疫反应的发生。此外,患者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人体其他部位的器官,组织发生交叉的抗原、抗体反应,比如与患者的肝、肺、心肌、脑等器官反应,形成抗原抗体的复合物,从而引发患者肺外组织、器官出现相应的病变(并发症)[5]。患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皮肤、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相关的并发症。而消化系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等;泌尿系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血尿或者蛋白尿,尿常规异常,水肿等;血液系统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等[6]。

为了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其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总结肺外并发症的类型,以我院2010年12月01日到2012年12月01日收治的261例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诊断(肺炎及肺外并发症)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261例患者中有肺外并发症患者127(48.66%)。其中与循环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37例(14.18%);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35例(13.41%);与血液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22例(8.43%);与皮肤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14例(5.36%);与泌尿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12例(4.60%);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7例(2.68%)。因而,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以后除了会感染患者的呼吸系统以外,还会对患者的肺外器官进行侵袭,严重时会使患者多种器官、系统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有时甚至出现不止一种的并发症,值得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理斐.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5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1):70-72.

[2] 龚湛潮.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12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762-1763.

[3] 岳军.不同年龄组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8:43.

[4] 黎念,何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4):3744-3746.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6

关键词:心力衰竭;重症肺炎;婴幼儿;护理

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中威胁生命的疾病之一,在儿童死亡疾病中病例排在第1位,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随时有生命危险。由于婴幼儿屏障功能不足,以及其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部分轻症肺炎可发展为重症肺炎且可以合并有心力衰竭[1]。因此,及时发现和加强对婴幼儿重症肺炎且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是提高儿科住院患儿治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童监护室住院的96例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6例,男60例,女36例,男女之比1.67:1,年龄1个月~3岁,平均1.3岁。96例均具有婴幼儿重症肺炎,且有合并心力衰竭的表现,诊断均符合1985年全国儿科会议修订后的《关于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1]。主要表现:全身反应差,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口周紫绀,烦躁不安,憋喘明显,三凹征明显,呼吸>60次/min,心率>160次/min,双肺可闻及固定的中小水泡音或哮鸣音,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少尿或无尿。均经抗感染、镇静、吸氧、雾化、强心、扩血管、利尿等治疗。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用药6~12h咳喘缓解,心衰纠正;②有效:用药12~24h上述症状、体征明显改善;③无效:用药24h以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2]。

结果:96例患儿中显效60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95.8%。有4例患儿因抢救48h仍无明显缓解,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正确、舒适和足够的休息时间,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温度20℃~22℃,湿度55%~65%。取半坐卧位(小婴儿取15°~30°斜坡卧位),使横隔下降,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呼吸运动。对烦躁不安、哭闹患儿予以必要护理措施,使其安静,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哭闹严重时时给予镇静剂,令其入睡,减少搬动和刺激患儿,各种治疗和护理集中完成,保证患儿充分休息。

2.2严密观察病情 ①仔细观察体温、脉搏,每2~4h测试1次,病情需要时随时测量。保持高热者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同时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②经常变换,防止肺部淤血。及时清除口腔、鼻、咽部分泌物,观察记录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凡有呼吸困难、紫绀、面色青紫等情况,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用面罩给氧3~5L/min,也可用鼻导管给氧0.5~1L/min,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时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使其易于咳出,或遵医嘱予吸引器行负压吸引,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准确,时间不超过5min,防止损伤粘膜及加重患儿的恐惧感;③观察记录患儿精神状态、心率、心律,若发现患儿突然极度烦躁不安,突然心率>180次/min,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脏迅速扩大,即可诊断心力衰竭[3],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准备抢救物品和药品积极配合抢救,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要记录24h的尿量及使用强心、利尿药物后的疗效。

2.3准确及时遵医嘱合理用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

2.3.1抗生素 遵医嘱准确、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并维持最佳血药浓度,采用留置针穿刺静脉,便于随时用药,必要时建立2条静脉通道,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治疗中严格控制液体总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15~25ml/h为宜,以免增加心脏负荷。

2.3.2洋地黄制剂 严格按时、按剂量给药。用药前测心率,一般婴儿

2.3.3血管活性药 常用活性药物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为保证药物剂量的精确和用药安全,选用微量泵静脉给药,常间隔4~8h重复用药[4]。活性药单独配置,现配现用,以免搁置时间过长加重毒副作用。

2.3.4利尿剂 掌握用药时间,根据利尿剂的利尿作用合理安排给药,并尽量安排在早晨及上午给药,避免夜间使用,因排尿过多影响休息。详细记录24h出入量尤其是尿量,保证尿量20ml/h,用药期间注意监测患儿血电解质,防止电解质失调。

2.4合理喂养 给予患儿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尽量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影响呼吸。哺乳时,抬高头部及上身,耐心、细致喂入,对6个月内的婴儿,要防止吃奶呛咳引起窒息,病情危重时,用滴管或鼻饲喂养或暂禁食,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5健康教育

2.5.1对家长心理指导 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病情危重、病程长,随时有生命危险,家属难免出现心理紧张,加上抢救治疗用药费用相对较大,造成部分家属经济负担压力大,因而对患儿疾病产生了消极、悲观、绝望心理。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多与家属沟通,及时了解家属的思想情况,指导其正确对待婴儿疾病,了解疾病的知识及治疗转归,争取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家属的沟通要态度和蔼,耐心回答,多给家属鼓励和心理上的支持,增强家属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2.5.2出院指导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在冬春季避免去人群流动大的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一旦有上感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及时去医院治疗,病情恢复后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病。加强营养,及时添加辅食,多食含钙、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防偏食。定期做好预防接种。

3 体会

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病情重且复杂,病程较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判断能力,快捷的反应能力及深切的同情心,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详细地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准确准时给药,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浓度、速度,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并及时处理,合理喂养,耐心做好健康教育,使患儿早日康复。

总之,我国目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最常见的疾病。肺炎在儿科疾病中仍占"五个一"的位置[5],即在门诊就诊患儿中占第1位,住院患儿中占第1位,危重患儿中占第1位,危重患儿引起心力衰竭中占第1位,死亡患儿中占第1位。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重症肺炎最常见的类型,是儿科危重急症,因此,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黄绍良,陈述牧,何政贤.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1.

[2]李春霞.小剂量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6(1):37.

[3]胡亚美,江载芳.褚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