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必修课范例6篇

体育专业必修课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1

关键词:艺术体操;必修课;多元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近年来学院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工作,树立“向方法要效益,要质量”的意识,不断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特别重视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注重寓教于乐,以乐诱趣,以趣促行,以行促健,充分调动学生,使他们在课内、课外生动、活泼、自觉自愿地学好艺术体操必修课课程的积极性。重视能力培养,通过培养大众艺术体操人才,也作为学院艺术体操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在教学实践过程和实习作业中,加强艺术体操专业学生指导必修课学生的教学能力,指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能力,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要特别重视提高必修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艺术体操必修课教学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和个性的展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必修课课程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践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实行“项目教育”改革

过去艺术体操教学偏重于技术教学,忽略了“人性的修炼”。这种传统的艺术体操教学过程只是起到了培训具有“谋职”技能的人的作用;而在“项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艺术体操教育,不仅传授艺术体操技能,而且传承艺术体操的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将其过程迷失的主体找回来,以复归的人性升华“艺术体操教学”为“艺术体操教育”。在传授知识技能及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进行艺术体操的拓展教育,提升学生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

(二)引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艺术体操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究式”、“情景式”和“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1、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探究教学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的。重视合作式学习。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探究教学还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如图1:通过对探究教学内涵的分析,探究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2、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法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及方法论指导下,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引起了教育界,尤其是职业教育界的关注。“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大体是“设置问题情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研究和制订解决方案――(学生)实施方案――检验与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景教学法”吸收了“从做中学”理论的精华,“设置情景――学生质疑”,扬弃了其中的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作用难于发挥的不足,变“学生研究和制订解决方案――(学生)实施方案”为教师点拨启发,动情晓理的“主动学习”环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互动式课堂,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和“助手”的理念。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理论上来讲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学生,即循循善诱。学生主体作用的核心是独立性。这种互动教学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主体互动,产生教学共振,实现教学相长。首先,互动式教学的重心由教师为重心,转向了教师与学生并重,学生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体与主角,教师则由主演变为导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组织者,是问题和资料的编写者、提供者,教师给学员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其次,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学升通过参与可以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经验共享,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不仅有认知性因素,而且包含情感因素,即要求学生从感情和行为上积极参与,要求他们进入某些教学情境,认知和体验自身的变化,重在塑造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最后,学生通过分享控制课堂讲授内容及教学进程的责任,既实现了“学即所需”,又体现了自我价值,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三)实施人文教育,实现教学手段的改革

创造和谐教学氛围,搭建“人文教育”平台,“体育运动人文原理研究的核心是在运动中培养人性丰满的人。尤其是在未来的小康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已不仅仅是肉体上的需要,人文方面的精神需求将表现得更为强烈,为此,研究体育运动的人文原理,培养体育参与者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实现体育运动的总目标。”(宋继新《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

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把艺术体操的录像引进艺术体操课堂教学,能最大程度上展示艺术体操运动员生动鲜明的运动形象,艺术体操动作和技术的具体可感性,艺术体操画面的精彩夺目,使学生产生由衷的赞美、感叹、引起兴奋、热爱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与运动思考;通过组织艺术体操表演,记录下学生的演出过程,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情,而且给学生开拓思维、创造才华的展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学生在练习艺术体操的情境中增长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愿望得以更好的实现,从而迸发出极大的练习热情,教学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有所用,美有所感,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学特色。

三、结论

(一)对艺术体操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教学中突出了趣味性和探索性,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在“以人为本,健身育人”的“项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艺术体操教育,不仅传授艺术体操技能,而且传承艺术体操的“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三)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是搭建“人文教育”平台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民主教学,使师生间、同学间处于亲密友爱、心情舒畅的和谐气氛中,真正把艺术体操教学变成“人文教育”的课堂。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2

【关键词】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

一、研究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的意义

免费师范教育作为国家尊师重教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在于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培养未来的教育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部指导部属师范大学重新设置了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个部分。

免费师范生课程是高师院校培养未来师资的主要渠道,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可以帮助免费师范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素质,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师范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方向。因此,深入研究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提出完善课程体系的对策,对促进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研究是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项目“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部分。自2007年9月重新实施免费师范教育,西南大学便迅速颁布了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方案。通过对西南大学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总体状况。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与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化学、物理和生物三个专业没有差异,而且与学校的要求一致。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与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化学、物理专业与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但生物专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生物专业选修课程比例偏小,低于学校的要求,课程弹性略显不足。

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只有物理专业与学校要求比较一致,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学分远高于学校要求,这也导致了化学和生物专业首届免费师范生课程的总学分偏高于学校要求的总学分。三个专业相比,化学和生物专业更加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这反映出三个专业对师范专业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分歧,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合适比例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之比3.33:1,比例基本合适。与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相比,西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比重虽然不低,但课程内容却十分单一,工具性课程和政治类课程比重过大,工具性课程(包括外语、计算机和文献检索)在通识必修课程中的比重达到了42.5%,政治类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在通识必修课程中的比重为17.5%。体育类课程(包括体育、军训和军事理论)缺乏对免费师范生身体健康的关注,课程内容单调。哲学类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高中知识,难以扩大免费师范生的哲学视野。缺少艺术类课程,这往往会导致免费师范生艺术修养难以提高,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指导仅限于对师范生就业的指导,且开设时间偏晚,没有开设关于免费师范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课程。

3.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在学科专业课程中,①选修课比重过低,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免费师范生的选择余地偏小。化学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8.5:1,物理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7.25:1,生物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7.1:1。②实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化学专业实验必修课程为30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比重的44.12%,接近一半,但选修课程中没有化学实验课程。生物专业实验必修课程的学时比重占专业必修课程的34.62%(部分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所以选择学时比重),但选修课程中实验类课程比较少。物理专业,实验必修课程仅有两门,课程比重为17.24%;实验选修课程中实验课程学时比重为17.86%,有4门选修课程包括实验内容。③据访谈,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课程难度偏大,如:《环境化学》课程的难度过大,师范生希望将其改为中文版教材。另外,选修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强,实用性很差。

4.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修与选修课程比重之比为3.2:1,比例基本合适。除教育实践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总学分为24学分,三个专业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平均比重为7.96%,这与教师专业化发达国家同类课程的比重(美国20%~30%,英国25%~40%,俄国33%,日本16.5%,韩国14.3%,新加坡39.2%)相比偏低。

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理论课程门类单一,虽然在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老三门”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技术、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但伴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有崇高的职业修养和先进的教育观念,但关于这些方面的课程并没有列入必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中,教学观摩与见习仅安排在第一学期(18学时),没有连续的教育见习。

教师教育课程内部模块主要有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自主训练模块三部分,内部模块划分针对性不强,不是根据教师专业素质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容易出现“用力不均”或不全面的情况。

三、完善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建议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24-02

所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即根据该专业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目的等,并基于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将体育教学内容分解为特定的课程,最终将其妥善安排、合理优化配置,使这些内容成为完整课程体系的一个过程。课程设置问题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研究高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对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愈加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课程设置作为该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其现状是客观与堪忧并存。从整体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来说,亦或是从选修课程、实践课程来说,其整体设置状况都教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优化后的课程设置更有力地引导着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大体来说,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全校必修,包括师范类课程)所占学分与学时数最高,二者相较,又以专业必修课居多。选修课,即专业任选、专业限选次之,实践性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数最低。大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教育理论等公共必修课和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篮球、田径等专业必修课更加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无论是在学期课程开设、考试侧重等方面都较限选、任选以及实践课程占优势。因此,从整体来看,这种课程设置状态较为合理,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使体育教育专业蓬勃发展,但细化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并未很好与中小学体育内容相链接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中小学教师,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既要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又要设置体育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与技能,更要设置能提升学生教学素养与技能的课程,凸显教育的职业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机会。但在此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做到课程内容与中小学体育内容的很好链接,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适销对路”,是相对失败的教育。

(二)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未能与时俱进

受传统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时,在教学理念上未做到与时俱进。如不能基于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认知、体育学习期待以及学生未来发展展开体育教学,也并未树立明晰科学的人才教育与培养目标,教师将教学任务的完成置于重要地位,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努力不够。再者,教学目标的模糊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举步维艰。

(三)专业选修门类单一,专业必修开展缺乏自由

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对学生体育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同等重要,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选修课门类单一,缺乏多样化,专业必修课开展过于拘谨、缺乏自由与自的问题。选修课是为促进学生体育个性发展,丰富学生体育素养,拓展学生技能所设置的不可或缺的课程,只有呈现多元化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类学习需求。专业必修课程要基于学生学习需要自由、适当压缩部分课程,使课程开展更自主化。

(四)缺乏对学生教学实践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缺乏对学生体育教学实践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要凸显三个特征,即职业性、教育性、体育性,三者缺一不可。但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教学技能等的忽视。在教学技能方面,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教学实践平台。在职业素养方面,忽视对学生德育、智育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及中小学体育教学优化课程

在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既要确保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又要使课程设置迎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并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关联、相链接。首先,可整合体育教育专业与以上二者关联不大的课程。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音乐与体育教学》课程,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体育史》、《体育概论》等,这些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中小学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故可适当削减课时,必要时可取消部分课程。其次,要充分利用有效学时基于中小学体育内容展开教学。在有限课时内,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应尽量教授中小学最需要的内容,即体育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应与该区域中小学体育考试内容相契合。例如,我国一些地区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有体操与队列队形、篮球、田径等,中考测试项目相应就有球类(篮球、足球等)、体操(双杆、单杠等)、田径(男女不一)、立定跳远等等。以上内容均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依据。

(二)丰富选修课门类,增加学时,凸显必修课自主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选修课方面都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无论是专业任选还是专业限选都呈现一定特征,但总体说来,依然存在着选修课门类单一、学时不够的问题。一般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任选课程集中在体育市场营销、营养学、体育美学、体育英语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几个课程上,从整体看,这些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弱。鉴于此,应该多开设一些实践类、实用性的、综合性体育课程,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多多增加实践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上,可有计划增加专项选修课的比重,将限选课中的一些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逐渐向任意选修课转移,转移后,可适当增加剩余课程的学时数。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来说,其课程开设应符合该专业的“特殊性”与“技艺性”,即本专业的学生可不用做到与全校学生一致的要求,保持专业自,可基于教学目标适当压缩或扩展学时、门类,如削减理论课程,增加技艺型课程等等。当然,削减或增加课时应基于课程培养目标以及中小学教学需要而定,不能盲目随意而为。

(三)强化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率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4

1.专业课程

课程内容有部分和本科的教学内容重复,部分课程内容没有反映出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科研成果和热点问题,研究性、前沿性不够,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专业都以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心理学为课程重点,基本没有细化研究方向,学生难以充分接受、消化理解本专业的知识。

2..选修课程

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多数学校是开设任意选修课,没有指定必选选修课,研究生有选择的自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但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一些学校规定了必选选修课,或者是采用任意选修课和必选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虽然容易使研究生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但是限制了自由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优化对策

1.优化公共必修课的设置

公共必修课要将重点放在外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等科目上,其中,外语教学要和本专业密切结合,增加外语学习的针对性。

2.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

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将重点放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教学论和体育教学原理等科目上,切忌过多过杂,应将本专业前沿的学术理论纳人教材中,内容要在本科的基础上深人拓展和延伸,要注意配套开展合适的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题讲座为主,本专业研究方向的教学理论为辅,同时要以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的需求变化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舍弃不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增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帮助研究生把握本专业的最新动态。

3.合理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发展,因此要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提高选修课学分的比例,选修课的内容要丰富多样,尽量增设一些交叉学科和新兴边缘学科,以能够体现本专业发展前沿动向为最佳。另外,要将计算机课程和专项技术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

三、总结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我部在原有的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以形成我院特色的体育课程,保证我院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方针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使用权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学制:

标准学制4年,可在3~6年内完成。

四、学分:

总学分17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教育学及社会实践等课程有34学分,专业必修课70学分、选修课 总数为40学分。

五、本专业课程结构特点说明: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三大部分。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必修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程两部分,安排1854学时左右,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6类课程领域的相关内容,组合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主项提高课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副项提高课每个学生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而且不能与主项提高课重复。

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生至少要选修40学分。其中专业方向选修课至少要选修16学分,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从第二学年开始选择。公共选修课至少要在科学技术类和人文社会类各选修4学分,专业选修课是选修课程中的重点,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才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合格人才。实践性环节分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约需16-18周时间。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

为了实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和人力、物力资源状况,课程设置就必须满足以下特点:

1、增大学科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模块”化,必修课程“学科”化,专业选修课程“方向”化,公共选课程“领域”化。

2、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

3、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进入到完全学分制。

六、相近专业:

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6

[关键词]冶金工程 课程设置 学分制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24-03

《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是对在其中受教育的人施加教育影响,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帮助其实现个人目标。大学教育是完全意义的专业教育,重视人的品质、素养形成、重视“完人”教育。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冶金理论,掌握冶金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知识,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原来的学年制转变为现在的学分制,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经过了多次修订,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太多,导致自由选修课学分少。虽然课程设置数目多,但是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小,难以实现“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大学本科教育实际上是高等基础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的课程设置应该以让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实现终身教育为目标进行设置。

一、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目前课程设置的现状

随着专业学科的合并和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但是新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原二级学科培养模式的思维,轻金属冶金、重金属冶金、稀有金属冶金以及钢铁冶金等专业界限明显,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的分量太重,选修课程的设置太多、过于凌乱。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课程安排上,前两年主要是公共课程和大类课程的学习,公共课程和大类课程是根据教育部和学校要求设置的课程,与大多数的工科专业课程基本类似,从第三学年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四年中共要求修满最低18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专业主干课(必修课)要求的学分为42学分,包括必修主干课程17学分和必修实践课程25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其中必选课程占了10学分,自由选修课程只有6学分,选修课程所占比例太低。开设的专业课程中,自由选修课程达到24门,学分超过48学分,而学生对自由选修课的需求总共只有6学分,由于课程开设太多,太过凌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中分为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三个模块,在有色金属冶金模块中又设置了重金属冶金学、轻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钢铁冶金模块设置了钢铁冶金学,这四门课程又分为I类和II类,I类课程设置了4个学分,II类课程设置了2学分。I类课程为必选其一,另外可以选修II类课程,但选修I类课程的学生不能选修同门课程的II。这种课程的设置还是根据原来传统专业思想,存在几个弊端:1.不适合于现在学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思想要求;2.占用了更多学时,减少了学生选择其他课程机会,不适合学校“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的培养原则;3.知识体系过于单一,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缩小了选择的范围。

二、学生进行课程选择的问题

大学课程主体趋向多元化,终身教育思想对于高等教育及课程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设置中,现在要求“宽口径、培养个性化、出口多方向的制订原则”,学分制就是为了适应这些教育理念而实行的。

由于我国初等教育体制的原因,学生观念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的转变。现行高考制度是“应试教育”最得力的指挥棒,使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惨遭扼杀。进入大学后,学生往往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认识不到位,学生经常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现在部分学生在选课时,由于缺乏具体科学的指引,导致学生缺乏科学的指导。部分学生为了能尽快修满学分,只考虑该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分是否容易拿到,多数学生不能规划自己的课程框架,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结构和系统性的考虑,选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现行的冶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自由选修课要求的学分少,而课程设置数目太多,学生选课随意性更大,在学期中以各种理由要求退选或放弃某门课程,导致部分课程开设一段时间后不能继续进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

学分制的本质就是要实行选修制,这是学分制的灵魂,强调个性的发展是学分制的重要特征,但是学分制也要实行目标的管理,相对学年制的过程管理,学分制实行目标管理,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目标,针对性地实施过程管理也是有必要的。

(一)设置冶金工艺学课程

现代冶金工程教育应着眼于“大冶金”,以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本,教学重点应由冶金工艺转向学习冶金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善学习、会思考、勤探索、能创造的能力,引导学生继续学习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因此除了冶金原理等必修的基础课程外,取消冶金工程概论课,把冶金工程概论和选修课程中的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和钢铁冶金学设置为冶金工艺学。冶金工艺学课程安排应避开原轻重稀和钢铁冶金的思维,按照冶金工艺方法重新编排课程。

(二)必修课程的设置

必修课程设置应以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来设置。冶金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可以设冶金原理、冶金工艺学、冶金设备和冶金课程设计四门课程,前三门课程的学分设置为每门课3-4学分,冶金课程设计为2学分。前三门课程可以涵盖冶金的原理、工艺和设备,是冶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第四门课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训练的课程。通过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即可以了解冶金专业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原来必修课中的材料科学基础和传递过程原理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设置在大类课程中,每门课的学分设为2学分。由于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冶金工艺学,因此取消原大类课程中的冶金工程概论。

冶金过程是一个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对冶金工作者来说,改进现有的冶金过程并探索新的冶金过程,确定最佳工艺,必须进行冶金工艺过程的研究。因此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是冶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在冶金过程控制和冶金工艺研究过程中,离不开分析检测技术,因此掌握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也是冶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可以把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检测技术课设为必修课,学分设置为每门课2学分。必修的实践环节“文献检索与选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总学分为25学分。这样,专业必修课程的总学分仍控制在42学分左右。

(三)选修课程的设置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说“创造性是一流大学之魂”,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也提出“精简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目前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太多,加上许多课程是限选课程,学生自由选修的空间比较小。因此除了必修课程外,取消限选课程,把其他课程都设为自由选择课。根据专业特点,精简选修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在学分设置上,没有实验的课程设为2学分,有实验的课程设为不超过3学分。根据学生的兴趣,把原来的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和钢铁冶金学设为选修课程,但是在冶金工艺学中出现的内容不再出现在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中。对其他的选修课程进行精简整合,选修课的安排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创造能力为目标,避免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的课堂学习课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空间,选修一些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课程,应该是学分制的灵魂。

(四)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院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向来都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使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双结业”培养模式多年来得到了发展和实践的检验,但是由于“双结业”的工作量大,也出现了“双结业”环节影响毕业论文的情况。而且在专业面拓宽、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的学时数由于基础课的加强和教育投资的不足而受到削弱。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应加强实验的学时,能开设实验课的科目应开设实验课。改革“双结业”的培养模式,开设实验类的选修课,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就进行“双结业”或实验选修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更早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工作能力。

四、设置本科教育导师制

由于招生人数的扩大,高校加强了辅导员或班导师的管理模式,辅导员和班导师大多是从事管理岗位的老师或优秀的研究生补充到这个队伍中,因为专业知识或教育经验不足,难以指导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

国外的本科教育中,导师制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在国内,虽然很多的学者建议完善导师制,但是实际上实行还不够全面。应参考研究生导师的经验,给本科生配备导师。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在学生入学后两年内,指导学生制订培养计划和进行课程的选择,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在试行的冶金工程试验班导师制是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的有益探索,但是在工程试验班的导师制中,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而几乎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导师应指导学生制订培养计划、指导安排学生的课程框架和每个学期的学习计划,避免学生学习的课时过度集中,指导学生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之余,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渠道。

[ 参 考 文 献 ]

[1] 肖朗,陈家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土化的范例[J].教育研究,2006,(9):19-24.

[2] 蒋亦华.大学课程实施:专业本位的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0,(4):103-109.

[3] 中南大学教务处编.冶金与环境类本科生培养方案[M].中南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2008版),2008:47-55.

[4] 李硕豪.论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J].教育与现代化,2010,(3):12-16.

[5] 卢国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再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0,(5):81-86.

[6] 高淑贞,李守义.高校学分制与大学生受教育权[J].中国地质教育,2007,16(1):88-92.

[7] 张尧学.改革创新促发展特色强校创一流――在中南大学三届二次教代会、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中南大学新闻网,2012-2-29/2012-3-19.

[8] 滕明,戴曦.一个初见成效的实践:传统工科本科生“双结业”培养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3,(3):78-80.

[9] 张雪.美国学分制探析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6):93-94.

[10] 朱士中.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5):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