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的构成范例6篇

保险资金的构成

保险资金的构成范文1

[关键词]金融结构;保险;非货币性资产

作者简介:舒廷飞,男,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成都 610074

曾召友,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编审,成都 610074

一、引 言

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总量增长和结构协调同等重要。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一个优化协调的金融结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金融结构是影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外对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较有影响的观点:第一类是以金融结构概念的提出者戈登史密斯(Raymond W. Goldsmith)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观。该类观点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并包括不同类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性质、规模和特征等。金融结构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①第二类是当前流行的“两分法”观。该类观点将一国金融体系划分为两类:即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和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进而考察不同金融结构在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宏观角度定性地考察我国金融结构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在金融结构的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如谢平(1992年)[1]较早地对1978―1991 年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易纲(1996年)[2]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后,发现了引起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上升的原因;赵志君(2000年)[3]从流动性出发,将金融资产分为货币、债券和股票三类,分析了这三类金融资产的内部结构、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关系的外部结构和金融资产总量、结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对金融结构的主流研究后,发现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缺乏动态的眼光看待我国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我国经济处于转轨和发展时期,不能静态或片面地追求一个最优金融结构。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要以能够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为原则。第二,在对优化金融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中,更多的从金融理论角度描述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变动,而随着保险业日益发展壮大,尤其是我国保险业对金融市场参与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保险资产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通过加快保险发展促进金融结构调整的研究还很不完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结构变迁概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结构也出现了变迁。金融结构按资产类型主要划分为:银行体系作为持有主体的货币性资产和以保险保障性资产和证券性资产为主的非货币性资产。②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主要表现在:(1)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金融资产总额从1978年的1 512.5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83 045.30亿元,增长了235.7倍。(2)不同类型金融资产增幅波动相差较大。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增长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度较高,GDP快速增长时,货币性资产也呈现快速增长;保险保障性资产因为历史原因经历了较长时期平稳增长后,在1999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年平均增速居各类金融资产之首;证券类资产在经历了短时期高速增长后,增速放缓。(3)主要金融资产的相对比重的变迁。总体趋势表现为: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在缓慢降低,保险保障类和证券类非货币性资产的比重在稳步提高(详见下图,数据来源说明③)。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结构变迁中既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变迁,也有以政府主导的人为推动型的“跨跃式”变迁。这种混合型的外部诱因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差异。

三、当前金融结构变迁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金融结构变迁的主要问题

考察我国金融结构是否合理,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虽然世界上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金融结构模式,但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结构变迁的经验和规律应成为评价标准之一。从定性的角度考察,合理的金融结构可概括为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Zvi Bodie和Merton(1992)认为合理的金融结构包括:资源转移、风险管理、支付清算、资源储备和产权划分、提供信息和人激励等六方面职能。④对于金融效率,R.I.罗宾逊(Roland I. Robinson)和D.怀特曼(Dwayne Whiteman)认为金融效率表现为操作效率与配置效率。操作效率可以用成本效益比来衡量,配置效率则用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性来衡量。⑤在金融经济时代,所有的金融活动都与货币有关。货币不仅是重要的金融资产,而且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的功能发挥和效率都要借助于货币来实现。因此判断我国金融结构的合理性还可以通过货币-经济比率(M1/GDP和M2/GDP)进行定量分析。

依据上述标准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金融结构变迁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在我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金融结构下,货币性资产的垄断地位加剧了金融风险向银行的过度集中,增加了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造成了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推动,增大了潜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压力。⑥我国“十五”期间货币供应量增幅与经济增长速度背离程度的增大,说明货币性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减小。

2.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制约了居民对保险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有效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居民有较高的储蓄率。截至2006年6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4 996.8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万元左右。⑦被广泛应用的帕雷托“二八法则”证明:少部分人实际拥有大多数储蓄。当前我国巨额的储蓄存款余额并不能说明居民对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在短期内有现实的有效需求。因此,如果不能通过储蓄向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转化,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就难以自动实现。

3.保险与银行在资金来源和运用上的错配。保险与银行等金融中介按照负债是否是货币可分为非货币类和货币类两种。金融结构观的创始人――戈登史密斯(Raymond W. Goldsmith)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后认为:寿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长期不可转让负债,资金运用应以长期债权为主;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于预付保费(即投保人短期内不能索回的负债),其大部分资金应该用于长期证券投资。⑧但我国保险公司的大量存量资产配置在期限较短、收益不断走低的存款产品以及十年期内国债、金融债和证券投资基金等短期债权上。同样,理论上,银行的主要负债即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资金运用应该以短期和中期债权为主。但我国银行一直存在着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结构错配问题,孕育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首先,由于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撑,一旦银根紧缩,储蓄分流加剧,银行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其次,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中长期资产利率正缺口,潜藏了较大的利率风险。

(二)主要原因

1.历史形成的投融资格局对我国金融结构变迁有着较大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取消了商业信用和金融市场,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是惟一的融资途径,货币性资产成为惟一的金融资产类型。改革开放后,以保险、证券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快,带动了非货币性资产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我国保险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深化拓展,社会对保险的需求不仅逐渐渗透到政府社会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还在个人和家庭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

在经济转轨时期,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对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强,因此更愿持有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银行存款等货币性资产。我国M1/GDP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3年的0.721,表明我国金融结构中货币对经济增长的短期贡献增强。M2中绝大部分是作为金融资产而非支付手段的准货币,加上我国非货币性资产总量有限,M2基本能代表金融资产的总量水平,因此可用M2/GDP来衡量金融结构运行效率。我国 M2/GDP比率也迅速上升,从1978年的0.246上升到2003年的1.896,⑨这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和可选择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较少,居民不得不把银行存款作为首选,导致储蓄存款大幅增长,M2大幅攀升,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在减弱。

2.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制约了居民对保险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需求。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城市内部不同收入阶层的差距和不同地区的差距。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使储蓄向保险分流面临两大难题:首先,保险资产增长的潜力取决于全体居民的财富增长,而不仅仅取决于巨大的储蓄余额。因为拥有大部分储蓄的少数高收入人群有现实的保险消费能力,但保险消费意愿低,而低收入人群虽有较强的保险愿望但有效需求不足。其次,保险和银行在居民储蓄服务领域存在着相互替代和竞争。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因而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银行储蓄成为首选。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处在转型期,在基本解决了吃、穿、用的需求外,正朝着住、行和养老、医疗、教育等更高消费类型过渡。但受传统文化影响,储蓄仍然成为相当部分普通居民财富积累的方式。

3.当前我国保险与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上错配。究其原因:(1)尽管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已经介入了三大市场。在债券市场上可以投资银行次级债、可转债和保险公司次级债;在股票市场上可以直接投资股票,从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保险自有外汇资金可以投资于债券、存款和货币市场产品。但由于保险资金的特性决定了保险资产在配置上需要寻求各种投资工具进行资产负债匹配,如长期寿险资金需要一个具备长期稳定现金流回报的投资品种与之相匹配,而受制于目前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现有的投资品种很难匹配,需向更广的投资领域寻求匹配的品种和投资渠道。⑩(2)当前银行业信贷结构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的原因是:第一,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无论是企业融资还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都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第二,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贷款利息收益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第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个人住房和汽车等中长期消费贷款快速增长以及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集中战略等多种因素都导致了中长期贷款比例持续上升。[11]

四、与发达国家保险业促进金融结构调整的比较

近十多年来,7国集团(以下简称G-7国家)的保险业在金融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G-7国家金融资产规模增长的同时,金融结构也经历着深刻变革,由银行主导阶段逐步转向多种金融机构共同主导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在银行主导阶段下,实体经济部门融资主要依靠银行,金融资产以货币性资产为主;在多种金融结构共同主导发展阶段,保险公司、证券经营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在金融资产构成中,银行资产等货币性资产逐步减少,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迅速增加,保险公司成为最重要的融资中介和机构投资者之一。若把保险公司资产和养老基金合并测算,在非货币性资产中的保险保障性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占比已达到40%左右。[12]另从金融资产的平均增长率看,1990―1999年间,G-7国家保险公司资产增长了150%,达到100万亿美元,而银行资产增幅仅50%,规模为250万亿美元。在绝大多数国家,保险公司持有的证券资产已超过银行业。1990―1998年,OECD国家保险资产保持了年均10%的增幅,远高于银行资产的增幅。[13]日本和中国融资格局传统上都是以银行融资为主,但日本保险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份额从1990年的15%增长到1999年的28%,而同期日本银行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却从67%下降为55%。[14]

从上述国家保险资产对金融结构优化的变迁看,日本的金融结构是以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为主体,保险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和国债。G-7国家中的欧盟国家,2002年保险业资产中股票占25%、政府债券占22%、贷款占20%。美国和英国的资本市场发达,债券和股票占的比重较大。美国保险业资产更多是公司债券,2002年占到总资产的61%,同期英国保险资产中股票占到43%。

发达国家尤其G-7国家保险业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和优化金融结构中主要表现出两大特点:第一,保险业资产都表现出增幅快于银行资产,对金融市场参与度加深和金融结构优化贡献加大。第二,由于各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不同国家保险业资产在本国金融结构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不同。

五、政策思考与建议

(一)以动态的调整观审视金融结构的变迁

坚持以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的增量增长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是符合金融业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动态调整观”。我国金融结构正处于转轨和发展时期,难以确定一个最优或完美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结构的优化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只要能够发挥金融业应有的功能、提高金融效率就是金融结构优化的正确路径。金融资产的总量可以在短期内变动,但金融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15]这些因素既包括产业发展、融资结构、居民资产投资偏好,还包括保险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面临的发展机遇等。

(二)借鉴国际经验,主动加深我国保险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度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为保险资产提供的可选择的金融工具有限,保险业必须主动地参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实现保险资产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回报,具体做法:(1)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保险公司设立开放式的证券投资基金,还可以和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合资成立新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这有利于将保险业的长期负债证券化,增加流动性和收益性,满足投保人更广泛的理财需求。(2)国家面向保险公司发行定向的长期特种国债或金融债。(3)保险公司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国有股、法人股减持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分享金融市场快速成长带来的资本收益。(4)推动保险资金介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扩大保险业的社会影响。(5)加大对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和优质大型企业集团的股权投资,支持国家金融体制改革。(6)积极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试点和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三)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协调发展

保险公司应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重要的媒介,既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资本市场活跃的交易主体。保险公司要参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资金融通,成为两个市场间资金交换的媒介。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应以国债、金融债券、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等资本市场工具为主,以中央银行票据、回购和短期融资债券等货币市场工具为辅,逐步减少对存款和债券等利率敏感性资产投资余额,降低保险资产组合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应主动提供跨市场的保险产品,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通过保险产品交易实现自由流动。并根据现有监管规定,在信用债券、抵押贷款、房地产物业和企业股权等领域进行积极创新:放宽保险资产投资信用债券种类,具体包括企业债券、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和担保抵押证券(CBOs)等;允许保险公司开展长期的抵押贷款包括房屋抵押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缓解当前银行“短存长贷”和保险公司“长钱短用”局面。具体模式选择,一是保险公司自己开展抵押贷款业务,二是保险公司购买银行的抵押贷款争取证券化产品。保险资产的房地产物业投资可采用房地产信托(REAT)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方式。以私人股权投资和创业企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为主的企业股权投资应成为保险资产进行长期战略性投资的新途径。[16]另外,允许保险资产透过QDII渠道投资境外,实现保险资产在全球范围的配置和风险分散,形成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机制。

(四)组建保险集团公司实现以保险资产为核心的跨业联盟

美国的保险集团以持股公司、设立子公司或业务员兼售商品的方式兼营产、寿险或其他产业;德国允许以保险集团或合作策略联盟等方式经营非保险业;日本允许保险集团与邮政储金机构和外国保险公司建立策略联盟。在国际综合化经营的大背景下,我国保险业不仅要以集团公司为背景,实现产、寿险、其他金融产品的交叉行销,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合作,还应拓展更广泛的行业间策略联盟。第一阶段可以在保险集团公司架构下,推广保险与金融结合的产品。譬如联名卡、代销基金、ATM保单贩售、与证券公司推出投资组合套餐等。第二阶段逐步实现保险集团跨金融业联盟。把保险渗透到普通居民衣食住行中去。譬如财险公司可以与房屋中介业开展储蓄型不动产火险、与汽车厂、零售业、餐饮业合作购机动车辆保险送指定商家购物券或折扣券;寿险公司可与酒店业联合购终身寿险或长期健康险,可选择指定酒店度假,与非盈利性娱乐事业单位进行公益事业和保险宣传;B17保险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开发、购买或抵押债权回收等途径获得房地产商品的所有权,然后出租获得收益即“置业-出租”模式。

注 释:

①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②由于黄金、白银及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资产数量和占比很少,并且变化不大,所以本文忽略这几类金融资产的讨论不会影响研究的结论。

③所列数据为年底余额,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证券期货年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各期。保险保障性资产金融资产包括:保险公司总资产、政策性保险资产。证券性金融资产包括:债券、股票的流通市值、证券投资基金。货币性金融资产包括: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银行外币存款。

④Zvi Bodie, Robert C.Merton.《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R.I. Robinson, D. Whiteman, Financial Market: The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of Wealth, 1974

⑥李 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⑦人民银行2006年存款性公司概览。

⑧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⑨中国金融年鉴,1986―2002年。

⑩中国保险年鉴(2004年)。

[11]人民银行2005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2]王一佳,马 泓,陈秉正等:《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13]OECD,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1

[14]孟昭亿:《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15]李 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根据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陈东在第12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发言整理。

[17]凌氤宝:《保险业跨业经营之研究》,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1999年。

主要参考文献:

[1]谢 平.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11).

[2]易 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1996(12).

[3]赵志君 .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00(3) .

Insurance Effect Analysis in Financ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Su Tingfei Zeng Zhaoyou

Abstract: 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first, present financial structure makes the monetary assets possess the disproportionate large quotient and banking industry undertakes high excess risks; second, dis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of savings hinders the progress of non-monetary assets such as insurance; third, sub-developed capital market and adjustment of credit demand leads to the mismatching ofboth insurance and banking industry assets and liabil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isting dilemmas, history of financ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and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n resolves to the solutions including deepen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insurance industry with financial markets, establishments of trans-industry strategic partnership led by insurance holding companies to promote co-operation among insurance, capital market and monetary market.

Key words:financial structure; insurance; non-monetary assets

保险资金的构成范文2

关键字:保险投资、资本市场、外在动因

一保险投资及其发展动因

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过程中,将积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由资本金和保费收入构成,其中可用于保险投资的基本上是资本金、准备金〔按比例从保费收入计提〕和承保盈余三部分。由于保费收支所存在的时间差和数量差,使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暂时闲置资金,为保险资金投资创造了可能;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自身职能的履行,使保险资金投资成为必然。

(一)保险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因

1.保险投资可以减少保险市场因竞争加剧,而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程度。

保险公司的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承保、投资。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业的情况看,承保利润为基本持平或亏损,主要作用是吸纳资金;而投资利润决定了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在1975~1992年间,除日本和德国以外,其余几国平均承保利润均为负数,保险公司主要利润来自投资收益。如表1:

表11975~1992西方六国承保盈亏率和投资收益率平均水平一览表

单位:%

项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士

承保盈亏率

(盈亏/保费)-8.2

0.33

0.51

-11.62

-8.72

-8.48

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保费)14.448.488.7213.0113.2911.55

资料来源:《证券时报》1999年10月29日

2.保险投资可以加快保险资金积累,提高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由资本金和公积金构成。保险投资获得的利润,一方面可以按比例计提公积金,成为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源泉,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做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认许资产和负债之差不满足保监会要求的数额时,保险投资利润的一定余额可以转为扩充资本金,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

3.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过高的费率,无疑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积极性。通过保险投资活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赢利能力,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物质条件。这样既能发展壮大保险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其收益,也能降低保费,提高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保险投资发展的外在动因——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股票发行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使保险投资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客体;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上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不仅了扩大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还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我国保险投资现存的问题

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了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9122.8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亦存。投资收益率下降是保险投资中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表现:

第一,保险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矛盾突出。

从国际保险市场看,保险投资采用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具体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安全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基金进行投资组合。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同业拆借和保监会同意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虽然保险基金能进入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但受到交易品种、交易额、交易环节及市场本身发展程度的制约,难以进行现券交易,缺乏流动性,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

第二,保险资金利用率低且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发达国家,保险投资率一般位于80%以上,寿险的投资率可达到97%。以美国为例(见表2),而我国保险投资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限于银行存款,资金投资运用率很低,结构单一(见表3)。

表2.1993-1997年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

单位:%

年份债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不动产其他资产

199360.620.939.713.712.54.22.96.1

199461.120.440.714.511.14.42.86.2

199559.619.140.517.39.94.52.46.2

199658.917.641.319.59.14.42.25.9

199756.915.841.123.28.14.11.86.6

资料来源:lifeinsurancefactbook1998,P108-109

表3.1999-2003年中国保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

单位:%

年份银行存款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其他投资

199951.049.037.00.811.2

200048.651.337.75.38.3

200153.047.021.85.719.5

200254.745.320.05.619.7

200352.143.816.05.322.5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经整理得到

1.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3-1997年这5年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中,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其中,政府债券在投资比例中呈减少趋势,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抵押贷款比例下降,保单贷款和不动产保持稳定。1997年,资产结构比重依次为:公司债券、股票、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

2.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保险投资所占比重不到50%。在保险投资中,国债投资的比重较大,在投资比例中呈逐年减少趋势;证券投资基金比重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其他形式的投资在逐渐增加。

3.两表对比分析可见,美国寿险公司以证券投资为主;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其资金运用的一半以上。这种保险投资结构使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与国外产生很大差距:美国、英国等西方保险公司1975—1992年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12%之间;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2.97%,投资收益率很低。

由于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巨大的资金余额正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同时,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过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过小的投资结构,也不利于保险资金分散投资风险和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

第三,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

资产与负债的匹配一般是指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包括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资产匹配的最基本要求是构造一种资产结构,保证在任何时候资产的现金流入与负债的现金流出相对应。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实现,就会产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保单偿付发生困难或资产预期收益受到影响。

寿险资金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我国现今这部分资金比较适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财险资金期限相对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比较适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高的投资品种。目前,由于我国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四,保险公司资金受到银行利率影响,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由于我国保险投资中利率产品的比例过大,利率变化对保险投资收益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银行存款利率,使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高于存款利率。目前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88%,而保险资金平均成本高达6.5%,保险资金大量存于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利差损。这使得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三、充分利用外在动因,使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结合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险投资,从各国保险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也成为联系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

(一)我国已从宏观层面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

保险投资的渠道狭窄,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也影响了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从各国保险监管机构对资金运用渠道的规定来看,一般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比较宽松。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践看,我国也正在开始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根据当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规模,确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为5%。新《保险法》将原法第104条第三款,修改为第105条第三款“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公司以外的企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留下了空间。2004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表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方向和趋势已非常明确。

(二)资本市场提供多种信用形式,为保险投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而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工具的选择,使保险投资可用空间增大。保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可选择不同期限、不同性质、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组合。既能满足不同性质和期限保险资金的需要,达到资产负债匹配;又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结构,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保险投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保险业务的特性使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通过吸收长期性的储蓄资金,并按照资产匹配的原理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行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可以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即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保险公司通过承购、包销、购买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和做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的流通,以其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经常性的调整投资资产组合,实现受益最大化。这不仅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削弱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能力,降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本市场发展和保险投资收益提高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总之,中国保险业要发展,不仅要发挥好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好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大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力度。资本市场要利用保险投资的有利条件,盘活资金,产生效益。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终达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双赢”的目的。

参考书目:

《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作者:张洪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6月第1版

《现代保险企业管理》作者:董昭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保险资金的构成范文3

超常规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是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关键。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表明,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深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几年,随着保费收入的迅速增长和保险资金运用力度的加强,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市场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保险资金在未来我国证券市场体系建设中如何定位,如何强化保险资金运用,促进保险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需要重点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以自有资金或通过各种工具所筹资金并在金融市场对债权性工具或股权性工具进行投资的专业化机构,包括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信托基金、捐赠基金及进行投资交易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个人投资者比重趋于下降。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证券化不断加强,美国保险公司的证券化资产已超过80%。保险公司已成为发达证券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1.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

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保险资金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特别是寿险公司经营业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它们为证券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从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证券资产结构来看,保险公司是美国债券市场上最大的公司债券持有人,是股票市场的重要持有人。

2.保险资金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有利于引导资本市场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散户比例大的市场投机倾向较强,而各类机构投资者占主体的市场则是一个崇尚长期投资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各类外部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比重迅速增大,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保持距离”向“控制导向”的转变,极大地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它们凭借控制权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并监督、制约经理阶层的经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由于股权的分散化而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投资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收益。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由于机构投资人行为变动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变化。

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提高市场效率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源动力。保险资金运用强调收益稳定和安全性,必然对股票指数期货、期权等避险工具的需求表现强烈。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追求收益稳定的机构对避险工具的大量需求是稳定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推动金融创新的原动力。金融创新和衍生交易的活跃,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和金融资产的定价效率。

二、保险资金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现状

1.保险公司是债券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五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信托公司和财务公

目前,保险公司持有的债券资产总额约为1 500亿元,约占全部债券托管量的5%。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上,保险公司通过回购业务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融出资金量占回购交易量的30%-40%,是交易所短期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保险公司作为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通过跨市套利,对于活跃债市交易、缩小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利差和提高债市的定价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成为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通过对2002年封闭式基金统计发现,保险公司对封闭式基金的投资额已经达到基金份额的21.98%,占整个十大持有人中机构投资者持有总份额的73.40%。其中中国人寿、太平洋、人保、平安保险持有基金的份额均在30亿元以上。截止2002年11月,保险公司的基金投资规模(包括开放式基金)已达312亿元,相当于间接持有约2.5%的股票市场流通市值。

3.保险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参与程度将不断加深

面对国民保持持续发展及加人世贸组织带来的市场开放与竞争形势,我国保险业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在未来5年内,我国保险业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幅度将高于金融行业平均速度,2005年全国保费收入将会突破5 000亿元。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将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源,加上保险资金运用的证券化趋势,保险业对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会不断加大,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在证券市场所占的份额会不断提升。

从保险产品的趋势看,投资型产品发展迅猛,使保险经营对保险投资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大,发展投资型保险产品是保险业发展的方向和大趋势。投资型产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的投资功能,因此,保险产品的升级换代使保险经营对保险投资的依赖性更大了。从长期的投资回报来看,债券和股票投资的收益率较高,因而保险资金以证券市场为取向也是保险产品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国保险业的巨大资金规模和高成长性以及对资金运用的迫切要求,说明保险公司有实力也有意愿在未来的资本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资本市场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三、强化资金运用管理,进一步发挥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作用

1.改革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模式

国外对保险资金的管理有三种模式:一是投资管理公司模式。国际上的大型寿险公司大多采取设立全资或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实行保险资金的专业化运作;——是投资部运作模式。保险公司在内部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按事业部制进行运作;三是委托管理模式。保险公司以信托或委托的方式将资金交由专门的投资机构来管理。

综观以上三种模式,投资部运作模式因不能适应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逐渐被大多数保险公司所放弃。部分保险公司,主要是一些资金量较小的财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小型寿险公司倾向委托投资运作模式,以此减少资产管理中的各项成本支出,同时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化优势和成熟的经验。多数大型保险集团或寿险公司大多采用投资管理公司运作模式,将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与保险业务严格分开。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提高资金运用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第三方的资产,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的提高,选择第三种模式已成为重要趋势。因为设立单独的资产管理公司,一是有利于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二是有利于明确保险公司与投资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利,加强对投资管理的考核,促进专业化运作;三是有助于保险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范围,为第三方管理资产。我国保险公司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

2.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狭窄,一方面源于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缺乏,如市场缺少资产支持债券、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等产品;另一方面源于政策上的束缚。这种政策的束缚体现于投资比例限制和投资范围的限制。保险资金的投资品种仅限于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中央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在投资地域范围上只能投资于国内,不能投资于国外。投资限制过严,带来诸多:一是使得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着保费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保险资金由于准人限制而无法发挥作为机构投资者应有的作用,股票市场缺乏长期资金的供给,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三是由于投资渠道限制,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较为集中,尤其是利率风险较为突出。

保险资金的构成范文4

机构投资者是以自有资金或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所筹资金并在金融市场对债权性工具或股权性工具进行投资的专业化机构,包括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信托基金、捐赠基金及进行投资交易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个人投资者比重趋于下降。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证券化不断加强,美国保险公司的证券化资产已超过80%。保险公司已成为发达证券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1.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

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保险资金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特别是寿险公司经营业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它们为证券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从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证券资产结构来看,保险公司是美国债券市场上最大的公司债券持有人,是股票市场的重要持有人。

2.保险资金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有利于引导资本市场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散户比例大的市场投机倾向较强,而各类机构投资者占主体的市场则是一个崇尚长期投资的市常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各类外部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比重迅速增大,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保持距离”向“控制导向”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它们凭借控制权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并监督、制约经理阶层的经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由于股权的分散化而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投资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收益。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由于机构投资人行为变动所表现出来的显着变化。(见表1)

美国投资者对各类资产的持有比例结构

表一(单位:%)

存款货保险养老投资信托个人和其他投

币机构公司基金基金基金非营利资者

组织

政府证券5.432.568.607.710.4435.6839.58

政府机构债券20.597.088.6013.681.067.2341.76

市政债券7.3712.390.0535.216.3334.64.05

公司债券8.0627.0312.1610.751.0412.3228.64

股票0.247.3820.5319.441.4939.2411.68

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提高市场效率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源动力。保险资金运用强调收益稳定和安全性,必然对股票指数期货、期权等避险工具的需求表现强烈。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追求收益稳定的机构对避险工具的大量需求是稳定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推动金融创新的原动力。金融创新和衍生交易的活跃,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和金融资产的定价效率。

二、保险资金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现状

1.保险公司是债券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五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

目前,保险公司持有的债券资产总额约为1500亿元,约占全部债券托管量的5%。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上,保险公司通过回购业务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融出资金量占回购交易量的30%~40%,是交易所短期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保险公司作为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通过跨市套利,对于活跃债市交易、缩小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利差和提高债市的定价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成为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通过对2002年封闭式基金统计发现,保险公司对封闭式基金的投资额已经达到基金份额的21.98%,占整个十大持有人中机构投资者持有总份额的73.40%。其中中国人寿、太平洋、人保、平安保险持有基金的份额均在30亿元以上。截止2002年11月,保险公司的基金投资规模(包括开放式基金)已达312亿元,相当于间接持有约2.5%的股票市场流通市值。

3.保险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参与程度将不断加深

面对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发展及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市场开放与竞争形势,我国保险业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在未来5年内,我国保险业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幅度将高于金融行业平均速度,2005年全国保费收入将会突破5000亿元。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将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源,加上保险资金运用的证券化趋势,保险业对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会不断加大,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在证券市场所占的份额会不断提升。

从保险产品的发展趋势看,投资型产品发展迅猛,使保险经营对保险投资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大,发展投资型保险产品是保险业发展的方向和大趋势。投资型产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的投资功能,因此,保险产品的升级换代使保险经营对保险投资的依赖性更大了。从长期的投资回报来看,债券和股票投资的收益率较高,因而保险资金以证券市场为取向也是保险产品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国保险业的巨大资金规模和高成长性以及对资金运用的迫切要求,说明保险公司有实力也有意愿在未来的资本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资本市场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三、强化资金运用管理,进一步发挥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作用 1.改革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模式

国外对保险资金的管理有三种模式:一是投资管理公司模式。国际上的大型寿险公司大多采取设立全资或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实行保险资金的专业化运作;二是投资部运作模式。保险公司在内部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按事业部制进行运作;三是委托管理模式。保险公司以信托或委托的方式将资金交由专门的投资机构来管理。

综观以上三种模式,投资部运作模式因不能适应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逐渐被大多数保险公司所放弃。部分保险公司,主要是一些资金量较小的财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小型寿险公司倾向委托投资运作模式,以此减少资产管理中的各项成本支出,同时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化优势和成熟的经验。多数大型保险集团或寿险公司

大多采用投资管理公司运作模式,将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与保险业务严格分开。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提高资金运用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第三方的资产,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的提高,选择第三种模式已成为重要趋势。因为设立单独的资产管理公司,一是有利于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二是有利于明确保险公司与投资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利,加强对投资管理的考核,促进专业化运作;三是有助于保险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范围,为第三方管理资产。我国保险公司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 2.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狭窄,一方面源于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缺乏,如市场缺少资产支持债券、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等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源于政策上的束缚。这种政策的束缚体现于投资比例限制和投资范围的限制。保险资金的投资品种目前仅限于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中央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在投资地域范围上只能投资于国内,不能投资于国外。投资限制过严,带来诸多问题:一是使得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着保费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保险资金由于准入限制而无法发挥作为机构投资者应有的作用,股票市场缺乏长期资金的供给,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三是由于投资渠道限制,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较为集中,尤其是利率风险较为突出。

保险资金的构成范文5

险资与PE:想说爱你不容易

截至2013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已达到8.3万亿元。若按照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保险机构10%的总资产可用于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的规定,则整个保险业可配置于股权投资领域的资金额在8000亿元以上。

对于PE基金来说,保险公司可称得上是理想的机构投资者。除了可投资的资金量大、稳定之外,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往往期限较长,更适合从事长期性的投资行为。这与希望从企业的持续成长中获得股权价值回报的PE基金不谋而合。事实上,在美国的PE行业里,保险资金是除养老金外的第二大出资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参与股权投资是提高资产收益的现实诉求,而以LP身份投资PE基金的方式或许比直接投资更为合适。

国内保险机构直接或通过PE基金间接投资于非上市股权的政策约束早在2010年起便已逐渐松绑。然而在合作的落实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2012年底保险资金配置于股权投资的比例仅3.4%,其中投资于PE基金的份额则更低。除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再保险、泰康人寿、生命人寿各投资了1个~2个PE基金之外,其他鲜有成功案例。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政策给管理保险资金的机构设置了较高门槛,同时对于可投基金类型也进行了限制,如不允许投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本身打法谨慎也是重要原因。

险资为何选择夹层投资基金?

对于鼎晖夹层投资基金本次获得险资投资,很多业内人士并不感到意外。

夹层投资在国外成熟市场上属于一种主流投资产品,在凯雷、黑石、KKR等大型PE机构管理的总资产占比已经达到22%~35%。 国内夹层投资则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除鼎晖外,中信产业基金、国开金融、弘毅投资等机构均已设立了自己的人民币夹层基金。

所谓夹层投资,是一种介于股债之间的投资形式,其收益和风险也介于银行信贷融资和传统股权融资之间。在具体的操作模式上,夹层投资包括含转股权的次级债、可转换债和可赎回优先股等。由于国内金融体系尚不成熟,夹层投资主要结合债性及股性工具进行非标准化融资,并多采用结构化的产品设计提高投资回报。用吴尚志的话说,夹层投资既有“可预期的回报”,又能在一定条件下获得股权的高投资收益。

事实上,鼎晖于2011年即已成立其独立的夹层投资团队,其运作一直比较低调但业绩斐然。据一位接近鼎晖投资的人士称,鼎晖夹层投资团队目前管理有三只人民币夹层基金,其中一期基金已实现顺利退出,分配给投资人的内部收益率在15%左右。本次吸纳险资的基金为其正在开放第二轮募集的人民币三期基金,其机构投资者不乏大学基金、企业投资基金等。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称,夹层基金能够较好地平衡目前险资对于收益及风险的要求。“体现在回报上,即夹层投资除了到期收益,还有期间分红,这与保险产品的现金流能够进行较好匹配。由于分红每年能够反映为投资业绩,这对于保险资管的投资人员来说也具有吸引力。未来这种投资应该还会进一步增多。”该人士称。

保险资金的构成范文6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寿险业 互动

近年来,保险业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各项内部和外部条件已初步具备。我国寿险业和资本市场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加快解决现存的问题,利用我国寿险业巨大发展潜力,实现寿险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寿险业及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条件、外部环境和对策。

1 寿险业及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条件分析

1.1 寿险业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在资本市场的地位日益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4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11 249.8亿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34.27%。这为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创造了条件。根据保监会规定估算,目前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最大规模为550亿元左右。

从国际上的经验看,我国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资金比率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预计在3~5年内可望达到10%以上,即有2 000多亿元资金可以投资股市。

1.2 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练兵积累了一定经验

保险业对基金的投资始于1999年底,初始投资额为14.79亿元。经过近5年的发展, 2004年,保险业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已达到575亿元,占当年基金总规模的18%左右。

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首先,证券投资、资金投资为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做了人力资源方面的准备;其次,寿险公司积累了投资管理经验、提高了投资管理水平。资金投资组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寿险公司的投资机构设置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1.3 保险资金管理机制取得了长足进步

随着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的深入,保险业在建立保险资金集中化管理和专业化运作机制,建立资金运用风险内控机制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保险资产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提出保险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实行保险资金的专业化管理;二是《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的内容、原则和组织控制。

《指引》规定了包括资产负债管理、投资决策管理、投资交易管理、风险技术系统管理等七大风险控制内容,明确了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体系应遵循独立制衡、全面控制、适时适用、责任追究等原则。另外在组织环境控制方面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防火墙”制度。

2 寿险业及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法律和政策环境

(1)保险业法律不断完善、法制化环境日益成熟。《保险法》、《公司法》是我国保险业最重要的法律基础。《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和《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法规对保险业非保险公司运营主体的经营规范做出了规定。

由此可知,保险业已经进入了各方面有法可依的法制化阶段。另外,保监办作为国务院授权的常设性机构对保险业有长期监管的权力。

(2)保险业资金运用政策有逐渐放开的趋势。1999年,保险业资金被允许投资于政权投资基金的比例为总资产的5%~15%。2003年6月起保险业投资企业债券的品种,扩大到可以自主选择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行的企业债券。2004年7月,保险公司被允许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2004年8月首次允许保险公司在接受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在境外运用外汇资金,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渠道。2004年10月中国保证会同中国证监会制定并颁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股票市场。2005年2月,随着一系列配套规定的出台,保险资金进入了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合法渠道。

(3)我国信守入世承诺,保险行业竞争日益加剧。2004年出台的《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分支机构进行了明确规定,此举也意味着外资保险公司享受与中资公司同等的国民待遇。

2.2 证券市场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经过10年的发展,成绩显著。

(1)基金、可转换债券等新的金融品种不断出现,为证券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分散风险的途径。

(2)证券市场自身建设成效显著,市场规模和水平实现了质的跨越。到2004年底,我国已有上市公司1 377家,证券公司130多家。投资者开户7 211万户。我国股市市价总值37 055.57亿元、流通市场值11 688.64亿元与GDP比率分别为27.14%和8.56%。

(3)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市场运行规范化和防范风险水平提高明显。截止2004年底,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增长较快,已批设5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发行165只证券投资基金,发行总规模超过3 200亿元;证券经营机构经过整顿和分类管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运作规范的证券公司正在崛起。

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获准投资国内证券市场,成为又一支机构投资者群体。而1999年以来,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投资证券市场的保险资金也构成机构投资者的一部分。另外,社保基金经国务院批准,也被允许投资于证券市场。

(4)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开始有效运行。《证券法》的诞生和施行,确立了证券市场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规则,随着各项法规规章的补充和修订,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更趋完备。一支素质较高的证券稽查队伍在实践锻炼中正在成长壮大,成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的中坚力量。

3 寿险业及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的保险资金运用体系

保险资金运用体系要求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业务运作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分配激励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其中风险控制体系是保险资金运用体系的核心。在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借鉴基金管理公司目前通行的做法。

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均需要专门人才。在投资决策阶段,就需要投资专家、会计师、精算师和资产评估师等各类专家组成投资决策委员会进行决策。在投资操作阶段,投资专家要根据资产负债匹配原理进行资产分配,根据市场平均回报率来决策投资品种和份额,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在投资绩效考核阶段,需要由专家制定出考核各类专业人员的合理指标,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不断地对工作人员进行业绩测评。

3.2 积极探索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的管理模式

比较国外保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保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一般有专业化控股、集中统一、内设投资部和外部委托等四种投资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地评价其优劣。国外寿险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多选择专业化管理模式。而我国寿险公司要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运用模式。但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的提高,选择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主体已成为一种趋势。

3.3 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一是大力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市场,允许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发行优质的企业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二是股票市场也要充分发挥为国民经济发展造血的功能。有规模有步骤地让一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企业在股票市场融资;三是大力发展基金市场。根据保险公司不同的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设计不同的基金品种,比如风险水平较低的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及伞型基金。

3.4 加强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投资比例

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多少及投资比例的占比,已成衡量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证券市场投资机构化已成为一大国际趋势。我国要尽量培育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之市,以利于证券市场向更加成熟、理性的方向发展。减少过多的投机气氛对证券市场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

3.5 加大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力度

一要大力开发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种,包括存托凭证、认股权证、备兑凭证、交易所交易基金等等;二要在完善现货市场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出期货市场,包括国债期货交易、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三是引入证券市场的做空机制。通过交易品种的创新、交易手段的创新为保险资金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投资品种,并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和期货、做空交易为保险资金提供可以适当分散风险的对冲工具。

3.6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不仅是大型的机构投资者,而且是长期的战略投资者,这就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长期投资价值。而目前我国可长期投资的上市公司确实不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力度,让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必须解决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一股独大,股权分割,内部人控制,小股东权利难以有效保证等等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3.7 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进行改革

逐渐改变我国政策市的现状,减少政策因素引起的系统性风险给证券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是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规范,以及国际化来逐步改变监管部门角色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