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例6篇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足球试点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市教育局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遵循人才培养和足球发展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措施,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培养健康的足球文化。通过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为提升人口素质,振兴民族精神提供有力支撑。

二、任务目标

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足球运动知识,让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足球运动技巧,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到2017年,全县重点打造10所部级足球特色学校,10所省级足球特色学校,20所市级足球特色学校,组建40支校园足球队伍参加县以上级足球联赛,吸引2000名以上青少年学生(在市级以上教育体育部门注册的球员)参加各类校园足球培训和竞赛活动。以此为依托,建立并完善全县校园足球工作体制和机制,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中职)相互衔接的“一条龙”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分别组建小学、初中、高中代表队,力争在市以上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

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师资配备、补充和培养激励措施更加多样有效,场地设施和运动管理更加完善,形成青少年校园足球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三、实施原则

(一)分级管理

建立县、校二级管理机制,分级管理,多模式发展。

(二)分类指导

对涉及校园足球活动的师资配备、场地设施、经费保障、教学竞赛、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分类指导,明确标准目标,措施落实到位。

(三)逐步推进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园足球工作逐步全面铺开,小学、初中保证每周不少于1节足球课;足球特色学校每周至少三次足球大课间或课外活动;建立足球社团,通过比赛选出球员,进行集中训练;大力培养、逐级推选足球特色学校。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校园足球的统筹管理。

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建立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切实落实工作。

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校园足球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把引进足球教师列入每年的教师招聘计划。足球教师不足的学校,聘请社会足球教练员进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与训练。每所校园足球项目推广特色学校要配置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经过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每所足球特色学校要确保配置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经过专业培训体育教师,负责开展足球教学、指导学生足球队训练、组织学校足球赛事。县教育主管部门与体育部门积极配合,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员开展足球教师培训。2016年至2017年,每年举办规模不低于60人的市级足球专项培训班。挑选热爱、精通足球项目的教师参加省市级以上教师培训,并以此引领带动县内分级分类培训。积极开展足球校本教研活动,定期对学校足球教学进行专题研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足球校本课程和教学日趋科学合理。

(三)改善场地设施条件

加大足球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力度,把校园足球场地列入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对学校现有的足球场地应注重维护和保养,提高使用效率。要创造条件新建、改建、扩建校园足球场地,添置足球、球门、球网等小硬件,保障校园足球工作的正常开展。到2016年底,新建改扩建符合教学要求的人造草坪足球场45个,实现全部学校有人工草坪足球场。

(四)完善教学与竞赛机制

1.深化教学改革。聘请专业教练进行课余训练,吸纳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开展足球课外活动;鼓励有天赋、有潜力学生参与校外高水平足球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各校结合实际,围绕足球活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足球人文环境。

2.完善二级联赛。根据学生年龄成长和身心发育特点,分阶段制定相适应的足球竞赛项目及规则办法,循序渐进,形成科学的竞赛体系。制定全县校园足球联赛办法和规程总则,形成“校长杯”和“县长杯”二级联赛竞赛体系,推动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

(五)完善评价奖励机制

根据校园足球发展需要,参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评估标准》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办法》等,制定全县校园足球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评估标准及办法,定期对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把足球发展情况纳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和检查评估,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学校负责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争取财政部门支持,适当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用于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和比赛。列出专项经费,支持学校的足球场地改善、安全保障等各项工作;每年列支专款,主要用于竞赛、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信息化管理、国际交流、校园足球评估工作等;设立校园足球发展基金,接受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资助;鼓励、引导有关企业、足球俱乐部等社会机构资助校园足球。给予县级以上足球特色学校一定的资金补助;对在赛事中取得好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承办各类赛事的学校,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七)加强安全保障机制

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同时,高度重视安全保护工作,对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的检查实行常态化,对安全隐患积极整改。对活动的安排、内容的选择、过程的实施要层层把关,提高足球训练安全保障意识,增加足球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完善保险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2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内涵;重要性;问题;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CA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节约型校园建设,对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节约管理,从各方面节约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控制成本。并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大力提高师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障高校节约、快速地发展。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内涵

节约型校园是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消费观[1]。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降耗减排为起点,以提高学校办学资源使用效益为核心,创造良好的节约型校园文化氛围,最大限度降低办学成本。

二、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节约型校园是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正面临着高消耗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人均资源基础薄弱,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2]。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保障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校不断地改革发展,办学规模与招生不断扩大,对办学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提高办学质量,高校在土地建筑、配套设施设备、绿化环境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浪费等消耗时有发生,影响办学效益,给沉重的运营成本再添加压力。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节能管理,减少浪费,能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三)培养建设两型社会的人才

学校是育人场所,通过节约型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节约文化及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提高师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合理消费的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节约型校园为节约型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带动社会的消费变革。

三、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浪费现象严重

首先是师生的节约意识薄弱,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浪费行为,如通宵达旦玩电脑、使用大功率等违章电器、水龙头没关好、浪费粮食及纸张等。这种浪费现象和安全隐患的存在,直接影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严重时会涉及人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损失[3]。高校师生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缺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校园有部分建筑、供水供电等设施设备日渐老化损漏,出现利用率低、资源损耗大等问题,也导致维修耗费大增加费用成本。

(二)节能技术开发或引入滞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大部分高校对节能科技及节能产品缺少关注及了解,采购的节能设备效果低,使校园的运作产生大量资源浪费。即使采购了新的节能产品设备,又因缺少节能专业技术人员,或不注重对管理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制约了新设施设备效能的发挥和推广。另一方面,高校的科技研发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进程[4]。高校对创新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无法与社会的创新科技有效接轨,节能建设工作相对被动。

(三)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长远发展的目标来看,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保障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因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缺失,相应的考核、奖惩、监督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各项节约措施未能真正落实,难以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效措施对策

(一)加强领导组织,完善保障制度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建设节约型校园放到重要位置来抓。组成由学院领导牵头,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为首的节能管理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主要工作职责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节能总规划,提出各项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案。加强部门之间的互相协调、促进、监督,有效落实各阶段的节能目标。其次,为确保建设节约型校园取得明显的效果,有必要加强制度建设,创建有效的管理机制。节约型校园制度建设是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 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对节能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5]。如落实目标责任制,把节能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落实责任到人;采取奖罚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督促各项节约措施有效落实。

(二)加强节能管理,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及技术

技术创新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支撑,学校要重视先进资源节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6]。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节约型建设技术标准,重视对节能技术的引进及研发,借助技术力量使学校的整体运作节能高效。同时,逐步淘汰更换一些陈旧耗能大的设施设备,采用高效节能的新产品,减轻因资源浪费增加的成本压力。另外,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节能的管理,减少人为的浪费。加大对用水用电设备的检查维护,减少不必要的漏水漏电隐患;在校园各个地方更换使用节能灯具,安装智能监控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实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浪费等。

(三)加强教育,提高师生的节约意识

首先,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营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网、学术讲座、研讨会、广播、宣传栏、班会及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使节约观念深入人心,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节约意识,引导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其次,开展丰富有趣的节能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参与水电节能考核、参观节能新产品等,提起他们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师生对建设节约型校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四)降低管理成本,合理配置资源

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约型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公务费用支出,规范成本管理。学校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年度公务开支预算,并严格执行落实,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此外,还应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外出培训、办公用品采购等有关管理规定,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计划性、广泛性、深入性和有效性[7]。做好学校的房产及资产存量等的盘点整合工作,统一管理分配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对闲置的办公用房及公共房产资源进行科学调度,实现资源共享,减轻图书馆等地方人满为患的压力。对使用率低的设备设施进行重新调配,减少重复购置。

参考文献:

[1]卢志坚.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机制探讨[J].上海节能,2013 (09):48-52.

[2]黄武南.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J].中国冶金教育,2007(01):12-14.

[3]杨利.关于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的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2010 (01):165-167.

[4]曹凯锋.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孟江涛,张慧渊.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思路探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3(06):101-104.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对策

[作者简介]崔愿玲(1974-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与高职英语教学。(北京10017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30-02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关键要素和途径,育人机制则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平台。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不仅扩大了育人参与范围,将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业纳入育人范畴,深化了育人内涵,而且对于探索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及运行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1.理念观念滞后,缺少地方政府支持,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建立难度大。目前,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和行业观念理念落后,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必要性及育人机制的建立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统筹协调不够,主动性和积极性差。

第一,学校方面。有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存在盲目性,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以及对高职办学的含义;有的高职院校尽管有合作意向,但校企双方理念上存在差别,行动上难以协调;有的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与企业合作仅限于购买实验实训设备,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考虑不多,理解不深,呈消极状态。

第二,地方政府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识模糊、不到位,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重视不够、力度有限,没有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和长远发展考虑,忽视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第三,行业、企业方面。一些行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认为育人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与自身没有关系。有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苦于育人周期长、费时、费力、费钱,人才流动性强,因此宁愿去市场上招聘人,也不愿意与学校合作育人。

2.国家政策法规不健全,职责界定不明晰,各方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并没有对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义务做硬性规定,在操作层面缺少具体的政策和配套的实施细则。正是政策法规上的缺位,法律层面权威指令的缺失,导致制度层面没有刚性制约,仅提倡和鼓励层面的“软指标”“虚要求”,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全员育人机制建立缺失,激励不到位,校企合作的育人效果不明显。全员育人在具体化的制度及机制建立上存在缺失,在制度建立上仅局限在高职院校内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领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和激励机制,造成全员育人的稳定性、长效性和有效性差,校企合作育人落实不到位,存在不够全面、广泛和深入等现象,育人效果不明显,通常表现为学生缺乏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不高,吃苦耐劳精神差,团队合作意识差,协同意识差等。

4.校企文化的互融不协调,校企合作的育人环境建设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意识不够,自我封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和协调,往往在与多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甄别吸收不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时,文化主体不明确,出现杂乱不堪,视听混乱的文化现象,既影响校企合作的育人质量,也难以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各方利益关系失衡,诉求不一致,难以找到平衡点和切入点。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由于各自性质、隶属归口及利益关系的不同,管理、考核与奖励、约束的机制不同,难以找到利益及诉求的平衡点和切入点。《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虽然明确规定了政府、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但在现实中,高职教育仍处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大环境下,一直处于沟通不顺畅、协调不得力的境况,造成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地位不明确,没有合法权利来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法律依据,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资格认证、提供信息、沟通行业企业与高职学校、履行质量评估、监督管理的职能。企业在具备法律依据的前提下,由于缺失保障其利益的政策及激励措施,没有利益对等的回报,造成企业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在校企合作上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需要在设备经费、人员费用、差旅费、补助费等方面有足够财力支持,但政府的激励更多的是政策上的倡导,在财政经费投入上仍显不足,难以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难以激发高职院校的积极性。

2.激励保障制度缺失,评价难量化,检查考核及激励措施不到位。完善的激励制度和监督制度是校企合作有序育人、有效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全员育人落实不到位、育人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激励制度和监督制度缺失。目前,国家出台的法律中只有《职业教育法》对高职校企合作有所规定,但其作为一般性法律文献不可能对校企合作进行全面规约,更具体或更全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政府背景的专门监督机构对校企合作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内部对双方合作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的监督保障也不健全。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奖惩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更多的是对不履行义务及不合法行为的惩罚措施,而仅有的激励措施就是免税或税收优惠,激励方式单一,力度有限。

3.重硬件建设,轻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当前高职院校面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机遇期,但发展进程还处于注重物质文化和硬件建设阶段,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上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大大削弱了文化育人机制创新的效果。由于财政资金投入有限,高职院校更愿意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校园基本建设和申请购买实训及教学设备,客观上造成重硬件建设、轻文化建设的倾向。大多数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物质基础相对薄弱,文化积淀相对不深,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在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上还没有将“职业教育”的特征与之紧密结合起来,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品位、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科学、规范的文化育人机制创新的考核质量评价体系,造成教师在文化育人的具体教学中各行其是,难以对其创新的水平及质量进行评价,进而影响到文化育人机制创新的效果。

三、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政策及法规,建立地方政府统筹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第一,完善相关政策及法规,制定地方性的鼓励和保障法规。首先,根据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育人义务和职责,尽快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在法律层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地方政府必须制定出台促进高职教育的地方法规,建立激励制度,加强考核及检查。其次,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仅限于倡导和鼓励,应该有强制性的规定,尤其要明确地方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的职责,并加强检查考核,要把支持高职教育发展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部分。最后,制定有关行业协会的政策法规,出台鼓励措施,发挥行业协会及其组织的作用,使其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八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建立地方政府统筹协调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首先,地方政府必须肩负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并负责指导和组织落实。其次,地方政府应发挥政令推动的优势,从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物质奖励、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贷款、投融资等方面出台地方性法规,在某种程度上严格规定和要求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有关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及育人,并在各种社会评选、评比活动中优先考虑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提高企业家参与区域管理及校企合作办学的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育人发展基金,多方筹措经费保障。地方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成本分担机制,牵头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发展基金,多方筹措资金,既要有政府财政投入,也要有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的投入,还应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及企业家、公民个人的捐助等。地方政府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人员参加的校企合作育人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定期研究资金筹措方案及基金使用计划,公开资金使用用途及明细。

2.发挥办学育人平台作用,创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育人全面互通机制。第一,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教育教学。重点研究和制定办学平台内部运行机制,成立专门的日常办事机构,定期举办工作布置会、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让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工程技术骨干及人员尽可能地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活动,主动参与教学改革,修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日常实践教学,接纳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并评价学生实践教学的效果;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助跟踪毕业生职业成长和发展等,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运行机制,设立“双带头人制度”,强化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带头人是指一个专业要配备两名专业带头人,即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的专业带头人。一方面,双带头人确保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确保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需求的高度“吻合”;另一方面,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保证教学内容及评价考核与企业要求和企业标准的一致性。

第三,全面育人,全员育人。高职院校要兼顾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诉求和利益,发挥学校育人优势,组织学生参与地方社会管理和服务、社区工作、志愿者行动、爱心关怀等,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上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工艺改进问题,帮助企业解决职工分流、安置以及转岗技能培训等问题。同时,企业可以让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职工联欢会、文艺演出、职业技能比赛、会务服务等工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真实企业活动,领略真实企业文化,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地方政府应该统筹区域内的资源,调动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开展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既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也为区域社会和谐发展、和谐共建探索途径、创新机制。

3.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育人保障机制。第一,制定高职学院章程,明确校企合作育人职责。高职院校应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制定高校章程的有关文件及精神,抓住有利时机,借助制定学校章程的契机,界定清楚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办学方针,明确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办学育人机制和模式,为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制度化、规范化创造制度保障和基础保障。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校企合作的育人质量提供保障。高职院校应搭建好校企合作对接平台(联合体),建立协调分工、合作共建的工作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分析专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结构,构建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搭建“平台 + 模块”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通用技术应用能力。完善“双证书”制度,将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倡导和支持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发“课证融通”类课程,把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等引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由政府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

第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创造机制保障。高职院校实行按岗聘任、按聘期管理,教师岗位、管理岗位以及工勤岗位应全部实行岗位聘任,变革原先教师完全按课时聘任计酬的做法,全部岗位面向校内外招聘,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破除高职院校外请师资的瓶颈,让企业人士可以自由、灵活地受聘为高职院校兼职或专职教师,心无旁骛地为学生授课、做讲座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弥补高职院校实训、实践师资不足的缺陷,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第四,探索管理制度改革,为实现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后勤及服务保障。为方便校企合作,便于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工程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授课或指导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探索管理制度改革,配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及作息时间,优化班车路线,改革考勤及考核制度,全方位服务和保障校企合作育人的需要。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育人机制。高职院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贯穿于各项工作和制度规范之中,不断丰富形式和载体,倡导校企文化融合,并发挥校园文化主渠道、主旋律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强化文化育人,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行为,指导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同时,要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激发和凝聚师生的内在动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育人功能,统筹并科学指导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相辉映,互融共通,共同促进,合作育人”的良好局面。注重对教师的人文精神培育,塑造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过硬的技能水平影响和指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4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运行;管理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通讯方式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已然步入数字化时代。近年来,随着“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活动的大力开展,建设“数字化校园”已成为各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一卡通”正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下通过数字校园搭建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集成与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成为校园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校园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数字化校园特色,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实在的便利。然而,面对集智能化、模块化、灵活性高等特点于一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何强化“校园一卡通”的运行管理为信息时代校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是校园管理工作者应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高效实现“校园一卡通”运行管理的策略:

一、制定一卡通管理制度,促进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运行

为保证校园一卡通的正常运行,真正发挥其信息集成和共享功能,学校应成立一卡通管理中心。该中心可以单独作为学校的一个管理机构,也可以隶属于财务部门下面的一个分部门,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系统维护、设备完善以及功能检测等等内容。同时,为促进校园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化运行,学校应应结合一卡通实践运行的各个环节,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一是在权限管理系统上,学生身份信息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确认和提供,卡片由班级辅导员负责统一校对、领取。教职工身份信息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确认和提供。卡片由管理中心工作者送交教职工所在工作单位。

二是技术管理系统上,管理中心统一负责“校园一卡通”系统项目建设实施、系统运行维护、卡片管理、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工作。同时,学校其他管理部门应配合校园一卡通的各项建设工作,协助完成“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各项运行管理工作,保证一卡通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在财务管理系统上,各项有关学校经营或非经营性收费、缴费、补助、补贴以及各类经费发放等财务结算工作必须纳入一卡通管理中心进行统一核算。管理中心再与学校财务处统一管理。学生通过刷卡交易的财务结算均以学校财务处审核的一卡通报表为准。

四是在设备管理系统上,校园卡系统的网络连接设备主要包括光纤收发器、网络交换机、HUB及其相互间连接线。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应避免他人随意触碰、操作,不得插拔光纤(跳线)、网线等网络连接线。同时,与商务网关连接的通讯线和电源线为校园卡商务系统专用线路,除系统维护人员外,任何人不得私自改动,更不得私接负载。

五是在后勤管理系统上,学校各部门、单位应规范人员管理,及时提供本部门、单位人事、学籍变动数据,同时履行向持卡人告知义务,积极配合管理中心做好持卡人注册、销户等工作。持卡学生终止学业、毕业离校或教职工在办理离校手续时,管理中心须及时办理一卡通各项功能关闭、资金结算等手续。

二、优化一卡通管理流程,提高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效率

在校园一卡通的运行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管理人员应认真、客观总结一卡通的实践应用效果,对日常工作进行分析和梳理,从而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流程。一是卡片管理。在一卡通卡片管理工作方面,管理中心负责卡片制作、校验、挂失、注销以及黑名单管理、信息处理等工作,制定各类用户新办卡流程,师生制卡、补卡、发卡等工作流程。二是故障维。故障现象是校园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难以避免的问题。然而一卡通系统平台作为数字化校园的多功能复合系统,如何有效降低其故障频率是保证校园一卡通正常运行的关键。管理中心应通过建立一卡通系统故障维修流程,及时健康检查系统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维修措施,降低系统的故障频率,提高维修效率。三是资金管理。通过一卡通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严格的财务资金管理流程,将各项资金都相对的集中在“一卡通”管理账户中,有效防止资金的外流,增强学校对的资金调控能力。四是功能延伸。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收集、听取和分析一卡通用户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开发一卡通新的功能,促进一卡通在校园内发挥更广泛、可持续的功能。

三、完善一卡通保护措施,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

以网络为根本平台的一卡通数据管理系统在给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网络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等自身固有弱点特征,致使一卡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平安校园”的建设也是“校园一卡通”运行管理工作的重点。

1、网络维护措施

首先,建立严格的网络使用操作规程,包括网络特点、网络账号、密码的使用和保护,制作成册子,发到每位师生的手中,让师生更好的使用和运行“校园一卡通”网络。其次,提高网络安全等级,制定用户访问权限管理制度,严格根据用户权限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保护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下信息的安全。最后,建立银行网络专线,即学校与银行通讯的通讯线路专线。并在专线两端分别安装防火墙、路由器、数据终端单元等,降低一卡通金融交易网络风险。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5

1.试点乡镇基线调研结果

城区、坝区和山区的三个试点乡镇分别用A办事处、B镇和C乡来代替,排除自然灾害,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将基线调研得出的安全问题和隐患描述如下:

(1)校内

基础设施:危房问题突出。A办事处中小学校舍占地面积为24449平方米,其中,危房有9001平方米,约占总校舍面积的三分之一;C乡中小学校舍占地面积为24748平方米,其中,危房有12478平方米(全部集中在小学),约占总校舍面积的二分之一;B镇居于二者之间。部分学校教学楼的走道女儿墙高度低于国际标准120CM,学生有跌落的可能。教学楼的楼道较窄,学生在课间操、下课、放学时候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大部分学校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无安全通道标志,无应急照明设施。食品卫生:多数中小学校食堂硬件设施严重滞后,远远达不到食品卫生环境管理的硬件设施要求,食堂从业人员不经培训、无证上岗,导致不规范操作。学校保卫:由于经费不足,多数学校无力聘请专门的保卫人员,只能由教师轮班执勤,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疏漏;C乡大部分学校没有围墙和大门,难以管理外来人员。青少年校园暴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体育运动损伤等现象时有发生。

(2)校外

交通安全:A办事处车辆较多,B镇逢赶集日便会交通拥堵,C乡学生私自乘坐非客运车辆,三个试点乡镇的学生上、下学路途中均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食品卫生:校外“三无”(无工商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饭馆及流动摊点占道经营,阻碍交通,食品质量不堪一提,却治而不止。校外劫持:不法青年校外拦路抢劫,学生的财产安全难以保障。部分学校附近农户私自将房屋出租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喝酒、打架斗殴的场所。网吧、录像厅、游戏室等娱乐场所为求暴力而留宿非住校学生。靠近水库、河流学校的学生存在溺水隐患。

2.对安全问题和隐患的归因分析

(1)投入不足

投入主要包括财力和人力。“排危”工作的顺利进行,消防设备、照明设施和食堂硬件设施的添置及保卫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聘请、学校大门和围墙的建设无不与经费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对184名试点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中90.2%的教师认为学校安全工作还需要投入财力。某些校园安全管理的疏漏是由于没有做到专人管理,责任到人。校外周边环境(主要包括流动摊点、娱乐场所、交通等)的整治,需要工商、卫生、交通等部门人员的协助。

(2)安全意识薄弱

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私自游泳、乘坐非客运车辆、租赁民房、夜不归家、购买“三无”食品等现象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问卷中有93.5%的教师认为“学生安全意识差”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00%的家长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然而,仍有4.9%的家长认为安全管理是学校的事,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学校的安全工作中,参与的家长有96.7%也只是通过“家长会”,形式单一。此外,极少数教师及校长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安全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有6%的学校未组织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3)自救自护能力弱

2004年~2005年,全区中小学校非正常死亡主要源于溺水和交通事故,分别占死亡总人数的53%和90%,溺水死亡人数居于首位,平均约占死亡总人数的77%。据调查:全区有98%的中小学校没有配备体育专业专职教师,导致学生缺乏游泳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自救自护能力较弱而导致溺水死亡。学生安全演练没有日常化,学生及家长问卷中有26%的学生回答学校没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演练。

(4)心理障碍

青春期这一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兼有儿童期和成年期的特征,青少年幼稚的心理状态使他们随时可能成为“越轨者”,导致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4%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由于少数教师法制意识淡薄,无法承担学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变得性情烦躁,而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归责问题缺乏法律依据,各种纠纷不断,该调查中有97%的家长愿意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解除纠纷,然而,学校筹集资金的方式单一,抗安全风险的能力极弱。

3.对策措施的行动干预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如下对策措施并切实行动:

(1)投入保障

从财力上,把安全投入列入区教育局的经费预算,构建了安全投入保障体系。每年定期召开四次安全会议,会议经费纳入教育局的工作经费预算。学校校长培训费、校方责任保险费等统一纳入各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从人力上,区教育局成立了学校安全监督管理股,配备3名专职人员督查和指导学校安全工作,使安全监督日常化,聘请了508名专(兼)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分散到各学校,学校联合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

(2)宣传教育与培训

由于多数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救自护能力弱,教育部门在3月和9月两个“安全宣传月”充分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对师生进行交通、消防、饮食卫生、用电等方面的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安全演练活动和应对洪水、泥石流、火灾、地震、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针对家长参与学校安全工作形式单一这一问题,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使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良好;确立学校(园)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安全工作责任制,以督促少数不够重视安全工作的校长;对学校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和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为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健康协会,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把“举报箱”改成“知心话信箱”,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关注工作和家庭生活压力过重的教师,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定期举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4)风险防范

大力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制,以增强学校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案例:2006年10月19日下午2时30分,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某,课间休息时离校外出游泳,不慎溺水死亡。经当地司法所、村委会和死者家属共同协商,由学校赔偿死者家属2.66万元。因学校投了校方责任保险,2.66万元赔偿金由保险公司支付。

4.措施干预前后伤亡比较

该项目启动于2006年,我们以2006年为界对学生伤亡情况进行比较(如表1、表2所示)。

措施干预前:

措施干预后:

02

由表1、表2可知:干预后两年死亡总人数减少了32%,其中,溺水死亡人数减少43.8%,交通死亡人数减少60%;干预后万人死亡率连年下降,成绩显著:2005年上升3个百分点、2006年下降3个百分点、2007年下降5个百分点,表明采取的各项干预措施切实有效,值得推广。

二、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高原地区,地形多山、农村学校分散、办学条件差,校园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云南省学校师生非正常伤亡统计表》显示:全省平均每月丧失一个中等规模的教学班,在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中,7岁~16岁学生均占到85%以上。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如何摸清边疆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各方面现状,探讨出一系列对策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全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论文是教育部/英国政府“双边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之“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人口密度、校园安全问题急迫程度等因素之后,我们确定了云南省X地区作为课题研究点,通过对能够代表全区并覆盖城区、坝区、山区安全现状的三个乡镇(11所学校)的基线调研(包括座谈、访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明确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对其做出归因分析。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对策措施并切实行动,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全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广课题实施得出的成功经验,以促进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在X地区安全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关键概括为:“建好机构、抓好制度、做好教育、关注心理和加强联动”,具体来说:

建好机构,抓好队伍是前提。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中小学校,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使安全工作日常化。

抓制度建设,突出抓好痕迹管理是基础。出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台账制度,规范痕迹管理。

强化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是关键。通过黑板报、讲座等形式对师生进行交通、饮食卫生、用电等方面的安全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各类安全演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关注心理健康,加强德育工作是根本。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源于德育工作的缺失。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项以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德育系列活动,形成家长、学校和社会相互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加强部门联动,改善法治环境是保障。中小学安全工作需要众多部门的参与,在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法治效力的同时,有效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2.展望

通过本研究发现,边疆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还须从如下几方面来努力:加大校舍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尽快排除D级危房;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的硬件设施;解决寄宿制学校的校医编制问题;保证各校配备体育专业专职教师;城乡交通环境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慧勤: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云南省在校学生安全问题调查[J].云南教育视界:2008,(5):39~41

[2]李吉泰:农村中学学生安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2007,(6):25~26

[3]丁克芹:校园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5,(12):78

[4]罗侃:新西兰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7,(10):76~78

[5]马洪波: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校责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2):38~39

[6]徐文后郭炫宙:校园不安全因素分析[J].职业圈,2007,(12X):172~173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管理; 信息化; 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6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112- 0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内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国内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与人民的需求,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国内高等教育带了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时机。教育管理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是保障高校教学品质的先决条件,为了让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要改革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程度,从而不断提升高校的教学品质。

1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 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

巨大的投资是高校教育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从国内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情况来分析,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资金都较为缺失,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内众多高校都在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力度,然而经费仍然无法满足高校信息化高度覆盖的需求。因为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国内各个高校仍然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导致服务经费、校园网软件以及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这几个方面欠缺经费,致使高校缺少充足的教育信息资源,内部服务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失。

1.2 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当中,应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高校内部许多教育信息化的对应设施必须要通过大范围的应用才能够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高校校园网的利用率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除了跟信息技术相关的课堂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其他大部分学科的教师基本上都没有运用到信息化技术。针对这些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状况,政府与高校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率,使得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1.3 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关键相关的问卷调查证实,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于怎么突破电脑防火墙,破解别人的密码等内容较为感兴趣,其对于传播互联网病毒与破译他人密码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内心当中迫切渴望获得一些不能轻易获得的信息,希望发展互联网系统外部或内部存在的错误和BUG,这些好奇心导致一些学生总是希望在互联网当中四处查询一些其本不应读取的系统或文件[1]。黑客软件在校园网络中随意破坏;各种网络病毒肆意传播;校园网加密、加密以及入侵检测等各方面的技术较为缺失;高校内电脑操作系统、防火墙等各种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这些一直都是高校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部分高校的师生安全意识非常薄弱,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工作人员水平不足等种种因素,导致高校校园网络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并且严重影响到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 阻碍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1 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信息化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

高校教育管理实现信息化转变的进程必然会对高校之前的组织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许多结构必然会在影响下重组。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当中,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依靠校园网中心或者是信息技术部门进行跟进的,然而这些机构因为其本属于技术支持性的机构,权力相对较小,其无法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起到干预效果。部分高校因为这方面的问题也专门成立了依靠学校高层领导直接管辖的信息化建设部门,然而因为其不属于常设部门,工作当中的重点决策非常容易遭受其他方面工作的干扰与排挤。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因为信息化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技术措施,一些本该撤销的管理机构仍然没有进行撤销,在实际工作开展的时候势必会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造成阻碍。

2.2 高校中缺乏信息化人才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已经是各个行业都必须的员工,信息化人员已经不能和当初所谓的“程序员”相提并论的。一个专业且优秀的信息化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与长久的思考能力,可以准确洞察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一个专业且优秀的信息化人才,还应当将自身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服务、经济以及管理等各项工作当中去,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改变社会[2]。

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通常都不愿意留在高校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发展空间较为狭隘。① 因为高校现在所固定的层级制体系约束了信息化人才的晋升速度;② 高校当前这种体系下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一位优秀的信息化人才进入到高校当中,因为坐享其成,非常容易失去其本有的激情与奋斗的愿望。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因素在于高校传统的组织结构在人才的聘用方面存在许多的缺失,高校内部教职工会在常年累月的工作中自动产生“熬够时间就能够自动升级”这种思想,因此,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对高校内部的各种组织结果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使得一些具备较强实力的年轻人拥有发挥的空间[3]。

3 改进我国高校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3.1 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

高校必须要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努力健全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设施的建设,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率。①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应当进行合理化的设置。教育信息化设置的运用必须要参照各个高校的现实情况,从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用制度,高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都应当制定一套互不干扰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内容,从而保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运用到信息化的设施[4]。② 高校适当增加信息化设施的开放时间,尽管现在高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已经满足每个大学生都能够使用,然而因为学生数量过多,学生使用的时间都十分有限,因此,学校应当将各种课余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这些时间内开放信息设施的机房,使得大学生自愿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③ 教师对于信息化设施的使用进程当中必须要加强利用的主动性,不仅教师自己要合理利用这些设施,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使用这些设施。此外,学校应当制定一套健全的使用制度,从而有效保障这些信息化设施的合理使用。④ 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与教育机构应当制定一套合理的奖惩体系,对于信息化资源利用良好的学校给予对应的奖励,利用率低下的学校则应当实施对应的处罚,并且要限定期限进行整改,从而提升高校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

3.2 加强高校网络和系统的安全保护

现阶段,国内众多高校校园网与电脑系统的安全上存在的隐患通常来自于下面两个地方: ① 管理制度的缺失,高校还没有从管理的实施、人员、监督、技术等各个方面构建与之对应的制度体系,实现的监控与定期的巡检工作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② 高校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高校在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职责不够明确,分工又比较模糊,管理工作开展非常困难。针对上述这些情况,高校应当坚持对校园网与信息系统做好全面的安全检查工作,定期巡检工作必须要做到全面且仔细,检查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与方向性。定期巡查各个信息安全制度是否得到观察落实,从而有效防范网络隐患。高校内部的校园网络属于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其与外部的互联网是联通的,所以遭受攻击在所难免,为了保障高校内部的关键数据不受到破坏与盗取,最好的措施就是针对这些数据实施定期的备份,但备份的同时还必须要做好对应的恢复工作,备份以后的数据必须要定期实施恢复方面的测试,从而保障备份的数据可以实施恢复,进而保障这些数据能够在关键时刻得到正常使用,减少受到攻击时候遭受的损失[5]。

3.3 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因为其具有周期较长、工作量巨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具备充足的经费支持才可以保障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满足了资金的前提下,高校必须要对这些资金的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只有保障资金在各个环节都充足的前提条件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针对经费来源的保障与融资渠道的健全各个高校与地方政府应当坚持做到下面几点:① 地方政府与教育机构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国家财政机构与地方财政机构应当将教育方面的投资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获得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② 全国各地的高校必须要健全自身的融资体系,专门设置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机构,从而有效保障专项资金的来源,充分运用高校所特有的人才资源针对专项资金实施管理利用,不断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建设的品质与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③ 扩展高校的融资渠道,高校要想扩展自身的融资渠道就必须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对于学校的支持,只有将社会各界对于教育投资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高校才可以征集到更多的经费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共同构建长久的合作机制。

3.4 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要想仅仅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要提升国内众多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从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着手,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对当前这个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有所掌握,并且努力学习一些对应的管理信息科学,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进程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教育管理系统,成为集创新型、技术型、复合型于一体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如此,才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要求[6]。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① 高校必须要大量聘用一些综合能力强、素质高、信息技术能力出众的人才,同时要针对教学管理队伍当中现有的人员开展培训教育,加大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其运用与开发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② 高校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制度,并且要加大这些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针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实施持证上岗的制度,定期对教学管理队伍实施考核,必须要通过考核才能够获得上岗证书。如此,高校才能够打造出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适应现阶段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

4 结 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大量广泛的运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而且不可怠慢,因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只有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适应新时期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7]。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以及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质量以及水平,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和教师服务,在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上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8]。因此,国内各个高校应当继续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运用信息化技术措施,针对自身教育管理工作持续实施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不断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品质,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卫东,韩雪峰,王靖,等.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6).

[2] 施建国,项小仙,程莉莉. 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10(4).

[3] 陈爱娟,任晓燕,黄铎.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 情报科学,2006(9).

[4] 顾小清. 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国际研究现状调查[J]. 电化教育研究,2006(8).

[5] 王东清,颜兴中.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方法[J]. 教育信息化,2005(7).

[6] 刘信平. 基于校园网的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