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例6篇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1

1.1学科不同于专业,两者在构成、划分原则和直接追求的目标等方面都有区别;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为学科建设提供基地。学科与专业的结合是主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来体现。

1.2学科建设不同于专业建设,它主要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又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稳定的学科群,发挥系统功能。

1.3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不同于基础医学等其他学科建设。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作为构建医学学科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医学学科建设的共性,更有其特性。它更注重于临床技能培养和临床实践操作,而不像基础医学那样专注于基础科学和实验研究。当前,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落后于基础医学,如何实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共同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像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都已经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取得重要进展。

2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内容

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强校理念,并详细规划了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管理体制创新、学报发展建设等方面,为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依据。

3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法

对于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使用定性理论分析,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西方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定量模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比较少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参与和开展相关研究,并不断取得突破,科研人员广泛运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等统计分析方法、SPSS统计软件、调查问卷分析法、DEA超效率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因素,不断完善学科构建体系,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4临床医学学科建设评估的研究

学科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动态监控管理的过程,做好评估工作,有助于学科持续、健康、高效发展。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评估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现状和水平进行全面检查和评定。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为了解临床学科的技术水平、人才状况、科研能力,许多医院、管理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大都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评估工作,探索构建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并根据反馈和研究结果不断进行完善。虽然各地具体的实施方案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4.1制定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学科评分表采取等级指标的方法,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指标涵盖主要评估因素,涉及人力、财力、物力、科研、技术等大方面,二、三级指标是一级指标内涵的延伸,根据国家和军队对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可测性、一致性等原则进行立项。不同机构根据本院具体学科情况设计的学科评估指标内容各有不同。

4.2确定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的权重权重系数是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赋予各项学科评估指标内容不同的权重系数,才能更好地保障指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4.3构建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标准方法的研究当前,各机构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法尤其是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确定学科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系数,采用赋值统计迭代法、样本平均法、加权加法等统计学方法计算权重并进行评估。

5促进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策略与思考

5.1凝练科学研究方向,构建特色学科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向的凝练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前提。不断探索各门学科的特色科研方向,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特色学科形成的主导。汲取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不难看出,在学科建设战略上,只有集中科研力量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它原来下设100多个学科系,每门学科的发展非常均衡,虽然水平很高但特色不明显。于是,他们就调整发展战略,集中科研力量,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终于经过几年努力拿下17个诺贝尔奖,形成生物原子工程特色学科,闻名于世。

5.2注重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往往是某一领域研究课题的综合,是专业分工的必然,然而学科之间又有发展的不平衡。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任何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都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团结协作。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在日常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强调临床和基础两个学科的紧密结合。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明确主张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应强调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交互作用,采取两个学科的交叉教学,关注对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全貌性培养。

5.3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培养工作关系着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业界对学科带头人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医院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医学专家,还应是学科领域的战略家,有较 强的学术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关于学科带头人模型的研究也还处在探索阶段,以第四军医大学为例,他们采用美国劳工部最新组织开发的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5个结构化的问卷进行信息收集,通过团体焦点访谈进行探讨,然后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临床学科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活动和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风格要求,最终形成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的模型。然而,其信度、效度、权威性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立更加完善、全面的临床学科带头人模型。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2

【摘要】

长期以来,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疗效评价指标较简单,中医药治疗SLE疗效优势仍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和严谨的思路方法,通过引入国内外公认的SLEDAI系统、FSS、SF-36量表等有关SLE疗效评价指标,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可建立较完善的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利于推广应用。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筛选和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凸现中医干预治疗的优势和疗效。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疗效评价; 中医药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治疗颇为困难。众所周知,寻找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彻底攻克SLE,一直是世界医学界努力的目标。发扬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在SLE防治领域的特点,SLE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在增强疗效、有效地撤减激素用量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但在规范化治疗及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和不足,特别是对于中医药治疗SLE疗效优势仍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极大地制约了SLE中医药临床疗效衡量、确定和推广。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SLE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探讨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 SLE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SLE是较为常见的疑难病,近年来SLE发病率有增长趋势,受到国际上普遍重视。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的初步统计,此病的患病率为70/10万~100/10万,如果以12亿人口计算,我国的SLE患者已达84万~120万例[1],目前虽然一些干扰免疫应答的生物制剂及细胞因子调节剂,基因疗法与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但西医仍主要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配合血浆置换等治疗,毒副作用明显,停药后易产生反跳,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患者生存质量及行为状态均较差。因SLE的治疗和病人劳动能力丧失等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巨大。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治疗SLE已逐步使用新型非类固醇免疫抑制剂,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大多数患者经济上无法承受,使其应用受限。寻求临床疗效确切、改善复发、安全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一直为各国临床医师所广泛关注。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古籍中对本病的认识分属于“红蝴蝶斑”“蝴蝶丹”“日晒疮”“鬼脸疮”“马缨丹”等,在临床上依据卫气营血辨证,有“热毒发斑”“阴虚发斑”“血热发斑”之称,其症状还散见于 “流皮漏”“水气”“心悸”“痰饮”“血证”“淤证”“虚损”等多种疾病和病证。长期以来,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在SLE中医药治疗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纵观文献报道,目前中医治疗SLE临床报道分单纯中药治疗和中西结合治疗两方面,单纯中药治疗多是稳定型或轻型活动性SLE,且大多是个案报道,鲜有中、重型活动性及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就目前临床实际情况而言,中药不可能完全取代激素,尤其是中、重度活动期SLE,激素的应用仍是必要的[2]。大部分学者均认可中西医结合是治疗SLE最佳和有效的方法,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优点在于:①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延长疾病的稳定期和缓解期。②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③减少激素用量和维持量,减少激素副作用和并发症,顺利递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减少其反跳的机会[3]。虽然许多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但诸多方面仍有待正确评估,目前SLE中医药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对中医药干预治疗的优势和作用环节的研究中,缺乏对中医药干预治疗与减少激素用量和维持量的深入研究,缺乏合理的统计对比分析。②由于SLE自身的病理特点、累及多系统多脏器而复杂繁多的临床症状以及长期以来历史的原因,SLE证的分型种类繁多,临床研究方面仍缺乏一些客观、微观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虽然中医治疗SLE的方法、手段以及各种药物众多,但自成体系,较为混乱;即使是名老中医、临床专家的宝贵经验,也缺乏系统归纳与优化。科研设计不严谨,缺乏随机、对照、双盲方法,影响中医药治疗药物及方案的可重复性,导致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无法在临床实际中广泛运用。③中医药治疗SLE疗效优势仍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和严谨的思路方法,也没有系统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评价疗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特别是中医药疗效评价未采用国际公认的临床疗效评价“金标准”指标,影响研究的可信度。目前临床观察指标以炎症、生化指标(ESR、尿蛋白等)为主,由于短时间内血沉、自身抗体等都不会有较大的变化,因而也就无法判断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难以全面客观地观察到中医药治疗SLE的疗效,也远不能反应出中医治疗SLE的优势。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SLE中医药疗效提高的瓶颈,特别是由于缺乏较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治疗SLE的疗效评价方法和体系,使研究成果得不到国内外医药学界的广泛认可,严重影响着中医药治疗SLE疗效优势的发挥和治疗方案的推广,因此构建较完善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SLE疗效评价体系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2 完善SLE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医学界普遍认识到使用传统的生物学指标来评价慢性病的临床疗效,难以全面反映健康内涵。生存质量这一代表个体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状态的指标逐渐被作为评估临床疗效、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SLE患者长期以来遭受着皮肤、关节、肌肉损害、药物副作用等所致的疼痛、残疾、工作丧失、经济负担、心理压力的折磨,这些毫无疑问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实际上目前在SLE治疗中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控制病情,而是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能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中医药治疗SLE的疗效评价,以往多依据中医症状改善,或测定抗体、血沉等实验室指标。由于传统的中医术语缺乏精确的量值指标,缺少客观化和标准化,对有关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描述欠充分;缺少对患者社会性及相关因素的反映,难以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对患者各种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的评价内容实际上比较局限,也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SLE的效果。中医药治疗SLE的优势恰恰在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副作用等方面,笔者认为深入探讨中医学治疗特点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医药的治疗价值,对提高中医药学在SLE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完善目前的SLE中医药疗效评定标准具有积极意义[4]。

临床应用的生存质量量表按使用对象分三大类:普适性、疾病特异性和症状特异性量表。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成熟和广泛被大家接受的生活质量量表在临床上应用[5~7],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WHO QOL-l00和WHO QOL-BREF、欧洲生活质量协会制定的Euro-QOL等;在SLE的临床研究中引入以上量表作为通用量表,能为研究者提供比较不同人群生存质量的资料,便于与文献相对比,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评定药物疗效和治疗方案。但其弊端就在于特异性相对较差,很难识别一些SLE患者特定的症状(如皮肤关节损害、激素毒副反应,治疗时性生活影响、患者对疾病进展和复发的恐惧感等)。目前对SLE患者生存质量评估常用有以下几类量表:①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medical outcomes study,MOS)开发的普适性量表SF-36,由8项领域共36个条款组成,即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总的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健康。在SLE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研究中确定为核心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8]。②疲劳程度量表 (The 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是症状特异性量表,有9个条款附加一个视觉功能量表(VAS)组成,主要用于SLE患者以及健康人(NHA)疲劳表现的研究,可对SLE患者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在美国FDA申请上市的由Genelabs Technologies公司研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Prasteron(又名GL701)便使用了该量表。目前尚缺乏 SLE疾病特异性量表。SLE的疾病活动性和脏器损伤程度是判断SLE病情、选择治疗方案、评价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有一些客观而标准的评价SLE活动性的方法,如英国狼疮病协作组BILAG系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SLAM系统和美加SLE中心的SLEDAI(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系统等,而SLEDAI系统被认为是评价SLE活动性的金标准,美国FDA将SLEDAI作为SLE新药疗效评价的必备指标[9,10]。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使用。

笔者认为全面、系统地引入国际上较成熟的疗效评价指标是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采用多维模式,通过对中医证候相关症征的疗效指标的选择,如SLEDAI系统、SF-36和FSS量表等不同指标在不同时点应用的敏感性分析,凸现中医干预疾病后的疗效反应点,初步形成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综合信息,建立较完善的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利于推广应用。

3 结语

积极地发掘和研究中医药干预治疗优势,使之在SLE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可能解决目前尚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弥补当前治疗SLE的不足,众多学者也一直期待在中医药治疗方面对该病的研究能寻求出实质性的突破,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及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相信在文献分析、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引入目前国际有关SLE较成熟和公认的疗效评价指标如SLEDAI系统,国际公认的疲劳程度量表、SF-36等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综合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等多维指标,通过开展多中心协作,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综合利用多种指标完善评估效果,有利于凸现中医干预治疗的优势和疗效,可构建一个较完整的反映SLE中医药治疗优势和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估体系,以及建立国际公认的中医药防治SLE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法。笔者认为,要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集思广益,制定疗效评估的标准及其相关的细则,先有一个初步的方案,然后投入临床试用,在广泛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和精炼。

参考文献

[1]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55.

[2]陈达灿,禤国维.中医临床诊治全书皮肤性病科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5.

[3]吴元胜,禤国维,范瑞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2(8):889.

[4]吴元胜,陈达灿,禤国维.SLE中医药疗效评价与生存质量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9):1596.

[5]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 2000, 4(8):1123.

[6]方积乾, 万崇华, 史明丽,等.生存质量研究概况与测定量表[J].现代康复, 2000, 4 (8):1126.

[7]L Li, H M Wang, Y Shen.Chinese SF-36 Health Survey: translation, cultural adaptation, validation, and normalization[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3,57:259.

[8]刘静,舒强,王洁贞.用SF-36量表评价红斑狼疮患者生存质量[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83.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 医学; 模拟教育; 评估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89-02

Domestic Medicine Simulation Education:Development Trend of Its Evaluation

WANG Na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Abstract]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edicine simulation teaching,the simul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China,there has been some evaluation methods used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but few in a simulated teaching.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medical simulation education,more and more extensiv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s simulated. At the same time,a number of assessment techniques are more encouraging for systematic application in medical simulation.

[Key words]Medicine; Simul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项模拟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并逐步实施医学模拟教育[1,2]。同时,医学模拟教育的评估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拟对国内医学教育模式评估发展趋势作简要的综述。

1 医学模拟教育的评估方法

医学模拟教育评估的方法很多,包括客观结构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评估、工作场所评估、笔试、案例讨论、临床评价练习、直接观察操作、微型临床评价练习、多通道反馈信息、临床技能客观结构评估、训练中的评估记录等[3]。

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首次被Harden和Gleeson描述成“一个同步的考试,在这个考试中设置了多个站点,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咨询或病人管理等,在每个站点中,医学生与一系列的模拟病人交谈”。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已公认为是可行的,并且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所以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评价教与学效果的标准,尤其成为评价本科生绩效的标准[4]。

标准化病人(SP)是指描述和模拟病人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训练,这些描述和模拟是不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每个学生面对的同一个SP都是同一情况特征。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和其他的医学设施方面的应用已有30年的历史,也是医学模拟教育评估中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现还用于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临床模拟考试(SCE)和医学执照考试中[5,6,7]。

2 国外医学模拟教育评估的应用现状

模拟技术已广泛运用到医学教育当中,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模拟技术已看到了其潜在的增长力。除此之外,它的潜力还存在于评估需求的探索和研究中[8]。

在国外,评估技术的应用较广泛,但前些年有调查显示,用于评估实际操作能力的模拟仪器还未充分利用。所以,对模拟仪器在教育和评估领域的深入调查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2]。通常在一项评估中会有几个评估技术的联合应用。近些年,一部分人已经将视频教育联合模拟人及相关模拟设备应用到基本教学中,并和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或是客观结构视频考试(OSVE)一起用于评估训练者的知识能力[9]。

在医学模拟教育评估中,常常把客观结构考试(OSCE)结合标准化病人进行教学评估,可以减少医疗错误和降低病人的病痛[10]。

近几年,还有研究调查表明,当前的工作场所评估仍未充分利用,可是,它会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方法[3]。

在美国,麻萨诸塞州临床中心(简称Mass)从2003年开始强调基于模拟的训练活动,同时还追求新颖的评估方法,此方法融合了对临床模拟中心、教育和临床技能的评估[11]。在美国,有77%的本科教育中使用了模拟仪器,本科生的生理学和药理学教育中普遍使用模拟教育。可是,只有15%的中心在训练的评估中使用了模拟仪器[2]。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应用相当的广泛,第三、四年级的学生就开始接触OSCE,OSCE还应用在第一、二阶段的临床技能测试中[12,13]。

伦敦每所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考试中都应用了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并且在英国皇室和St Bartholomew医院中首次使用。很多英联邦国家的院校在考试中都包括这部分内容。另外,OSCE还应用到医学生训练使用的模拟病人上。很多医学皇家学院已经把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引入到他们的研究生成员的考试中。皇家学院普遍的开业医生有5%采用模拟手术[4]。

3 国内医学模拟教育评估应用的趋势

自从200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首建模拟中心以来,对模拟教育的评估也逐步应用起来[14]。

目前医学模拟中心设有常规OSCE站点,可以评估沟通技能、体格检查和实践程序。有些中心提供双倍站点,有更多的机会评估更复杂的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某些临床主题下的系列站点可以考察相关的临床能力和专业间的合作能力。另外,模拟中心有录像设备,可以录下学习者与模拟病人或同伴互动的过程,以供进行自我独立反思性回顾或得到来自同伴、指导教师的反馈,学生可以同时接到评估信息,并主动形成经验[15]。但这些评估技术在模拟教学中的应用还未完全开展。

在客观化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应用标准化病人SP,SP评分的准确度是高的,对医学生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训练有一定帮助。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和反馈指导[16,17]。但是,SP在医学模拟教学评估中的应用还尚少。其它的评估方法尚未见有很普遍的应用。

因此,在国内要进一步鼓励评估技术在医学模拟教育中的应用,继续完善OSCE评估法、增加SP的应用,尝试工作场所评估法在医学模拟教育中的应用等。随着模拟技术的发展,更加要鼓励多项评估技术在医学模拟技术中的系统应用,比如在多项模拟仪器的配合下,在OSCE评估法中引入SP评估、视频评估和工作场所评估等,对模拟教育作出科学可信的评价,提高医学模拟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余仙菊,韦长元,彭如宽,等. 模拟教育: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 江苏高教,2006,7(5):79-81.

[2] Morgan PJ,Cleave-Hogg D. A worldwide survey of the use of simulation in anesthesia[J].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2002,49(7):659-662.

[3] Brown N,Doshi M. Assessing professional and clinical competence:the way forward[J].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06,27(12):81-89.

[4] Wallace J,Rao R,Haslam R. Simulated patients and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review of their use in medical education[J].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02,8(5):342-348.

[5] Hodges B,McIlroy JH. Analytic global OSCE ratings are sensitive to level of training[J]. Med Educ,2003,37(8):1012-1016.

[6] Papadakis MA. The Step 2 clinical-skills examination[J]. N Engl J Med,2004,350(17):1703-1705.

[7] Epstein RM.Assess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J]. Medical education,2007, 356(4):387-396.

[8] Gaba DM,DeAnda A. A comprehensive anesthesia simulation environment:re-creating the operating room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J]. Anesthesiology,1988,69(3):387-394.

[9] Tina A,Wade R,Neil 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 :Addressing the Complexities of Medical Education With Video[J]. Neo Reviews,2006,13(7):e597.

[10] Battles JB,Wilkinson SL,Lee SJ. Using standardised patients in an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as a patient safety tool. Qual Saf Health Care,2004,13(8):i46-i50.

[11] Earle D. Surgical Training and Simulation Laboratory at Baystate Medical Center[J]. Surgical Innovation,2006,13(1):5360.

[12] Feickert JA,Harris IB,Anderson DC,et al. Senior medical students as simulated patients in an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motivation and benefits[J]. Med Teach,1992,14(2-3):167-177.

[13] Wallace J,Rao R,Haslam R. Simulated patients and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review of their use in medical education[J].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02,8(5):342-348.

[14] 汪青,鲁映青,孙利军. 追踪国际医学教育发展动态,聚集亚洲医学教学改革热点――亚洲医学教育会议纵览[J]. 复旦教育论坛,2006, 4(3):83-86.

[15] 蔡春凤. 基于模拟的医学教育发展历程与趋势[J]. 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24-226.

[16] 景汇泉,于晓松,孙宝志. 标准化病人评价临床能力有效性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3(3):54-55.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4

【关键词】 社区; 实训评估基地; 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 R19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145-02

doi:10.14033/ki.cfmr.2016.17.079

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加强社区诊疗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1]。在社区诊疗工作中,全科医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社区疾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全科医生对诊疗工作的指导以及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因此,需要针对全科医生展开社区实践培训,以期提高全科医生整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使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次将30名全科医生纳入研究,其目的是分析评价社区实训评估基地的全科医生培训效果,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纳入研究的30名全科医生中,男23名、女7名;年龄22~43岁,平均(28.6±1.3)岁;均于2015年2月前参与社区实训评估基地培训。

1.2 方法

对本次纳入研究的30名全科医生在社区实训评估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中涉及的专病实训区共有五类,涵盖了糖尿病实训区、高血压实训区、脑卒中实训区、冠心病实训区以及骨关节病实训区[2]。此外,还包括了1个“心理沟通”实训室。进而针对全科医生应具备的各项素质展开实践培训,具体内容包括:

1.2.1 理论知识 通过人机对话测试,了解全科医生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使用计算机对考试试题随机抽取,让全科医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条件下,使自身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强化。

1.2.2 操作技能 选择高仿真全科教学模具作为教学器材,以提高全科医生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进而使全科医生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1.2.3 体格检查 将学员自身以及志愿者作为体格检查对象,让全科医生通过检查了解人体体格基本情况。通过考评人员观摩了解全科医生体格检查的水平,并加以指导。

1.2.4 医患沟通 “两两”成组,构建病患情境,角色一为社区医生,角色二为患者,通过情境的构建,让两个角色人员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对话,让全科医生了解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并提高全科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1.2.5 临床技能 构建有效教学平台,以专家对疑难杂症的示范诊疗为主,在对专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总结的条件下,使全科医生的临床诊疗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1.2.6 心理服务能力 在“心理沟通室”进行培训,以加强全科医生心理服务能力为目标,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常见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了解,并结合以往临床具体沟通案例,从而使全科医生心理服务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1.3 评价指标

在社区实训评估基地培训前对纳入研究的全科医生各项素质指标水平进行评估,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实践培训工作。实践培训时间为1个星期,培训结束后,再次对全科医生各项能力水平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六大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体格检查、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技能、心理服务能力。每项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全科医生此项能力水平越高[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本研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培训后全科医生的理论知识评分、操作技能评分、体格检查评分、医患沟通能力评分、临床技能评分、心理服务能力评分较培训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社区医疗工作的开展不能缺少社区全科医生,对于社区全科医生来说,与普通医生比较,在各项医疗服务水平上院方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社区医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便有必要针对医院的全科医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4-5]。

对全科医生进行培训之前,通常需评估全科医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水平,比如对相关疾病涉及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临床诊疗水平、医患沟通水平以及心理服务水平等等。在评估全科医生各项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够了解全科医生基本情况,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措施。就现状而言,针对全科医生在实训基地进行评估及培训尚且存在一些难度,一方面体现为实训教学工作人员偏少,另一方面体现为“实训评估”,“再实训再评估”的模式较为陈旧[6]。本次纳入研究的30名全科医生在社区实训评估基地进行了相关能力水平的评估及培训。评估过程中,很好地利用了计算机、仿真教学器材以及“心理沟通室”等,在我国这样的评估模式较为先进,且得到了各大医院的肯定及支持。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对全科医生在社区实训评估基地进行培训,可使全科医生各方面的知识水平、能力技巧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为社区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本研究得出了与该学者基本一致的研究成果[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践培训前,全科医生理论知识评分为(73.2±1.5)分、操作技能评分为(62.9±2.4)分、体格检查评分为(59.8±1.3)分、医患沟通能力评分为(65.2±3.2)分、临床技能评分为(64.3±4.2)分、心理服务能力评分为(56.3±3.2)分;实践培训后,全科医生理论知识评分为(93.4±1.4)分、操作技能评分为(93.3±2.1)分、体格检查评分为(89.6±2.5)分、医患沟通能力评分为(91.2±4.3)分、临床技能评分为(93.1±3.2)分、心理服务能力评分为(89.4±1.1)分,各项能力水平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社区实训评估基地对全科医生进行培训有显著效果,能够使全科医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水平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为社区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庆,陈家应,俞军,等.徐州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情况及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0):4075-4077.

[2]方才妹,张平,沈堂彪,等.浙江省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方案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7):807-810.

[3]郭华,张俊杰,李声华,等.江西省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415-419.

[4]吴云红,许晓光,石玮,等.辽宁省全科医生培训的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1520-1522.

[5]李珞畅,陈鸿雁,吴宁,等.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实训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00-1630.

[6]赵亚利,吴涛,陈锐,等.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个人深入访谈[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134-136.

[7]陈伟玲,李翠兰,宋丽萍,等.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广州全科医生培养的启示[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4):361-363.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5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4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和药学五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学校还有中医药高校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点;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技术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225名、硕士生导师1097名。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试点工作。学校2002、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果优秀;2004年通过广东省“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成为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2009年学科评估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五。2005年邓铁涛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9年荣获首届国医大师。在2005年、2010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中,我校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一个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成为广东省一所新增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院校,2006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中药学研究生创新基地,2010年成为中药学专业学位招生单位,2011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我校综合实力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位列榜首。

学校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学院,及脾胃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邓铁涛研究所等。开设本科专业16个,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在校生2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3293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近1000人。学校正向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转变。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是全国中医药高校仅有的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的2所高校之一,也是广东省内建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3所高校之一。学校还拥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现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3个,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科学”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科研成果显著,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数2069多项,纵向科研总经费3.5亿元,其中项目176项,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 3项(含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项,培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各2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79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非医攻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教育部第六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 临床实习;模拟病人;组织和管理

临床医学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直接进行医学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医学生数量的增多与医学教学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 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笔者现就SP的概念以及在我院的临床见习应用和管理总结如下:

1 国内外SP的应用情况

1.1 SP的概念

SP又称模拟病人(Simulated Patients),是指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1]。

1.2 SP在国内外的应用

SP的概念是1968年由美国人巴若斯首先提出,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率先开始SP的培训与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已有70%的医学院校不同程度使用了SP,加拿大、美国及日本等国也已经或即将在医师执照考试中,在临床技能测验部分使用SP,除了达到教学和评估的目的之外,国外一些国家还融合了商业运作理念,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国内最早SP的培训和应用,是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支持下,于1992年由华西医科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共同进行的。近年来,国内又有一批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SP的招聘、培训和应用工作,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等也相继开展或启用了SP项目。但由于我国医学院学制短(多为5年制)、学生多、SP需要量大,招募职业SP需大量经费投入,使多数医学院无法开展,经费问题是制约SP在我国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2]。

1.3 SP在我院的实践

我院于2006年开始探索SP工作,曾邀请宁波大学张龙禄教授亲临指导SP的培训工作,共培训SP 30人次,主要从低年级学生中选出。挑选办法:先让学生自愿报名,然后根据病例要求从报名学生中挑选。挑选人数与拟模仿病例数之比为4∶1,培训方法:根据华盛顿大学医学院SP培训标准,由我院临床实验教学中心(模拟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职教师编写培训剧本。将剧本发给学生使之熟悉剧情3~7天,其间各专业组织典型病例让学生观摩1~2次,使之感受真实病人的情感、语言及体语。教师进一步讲解各病种的模仿要点。最后组织考评,根据模仿的逼真程度从76名中选取30名用于临床技能考核,并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应用,得到教学评估专家组的好评。虽然应用学生SP(student as standardized patient,SSP) 可以节省开支,而且培训时间较职业SP短,节省了培训人员的时间和费用支出。但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同于美国,我国医学院学制短(多为5年制)、SSP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SSP在模仿中使用医学术语,这在最初模仿时比较突出,但随着应用增多和反复强调,术语的使用逐步减少;还有就是难以避免的年龄段的局限性,学生无法模仿老年性疾病以及不愿模仿某些特殊部位疾病的病人;况且SSP本身还有学习任务,他们的工作时间有时会与自身的学习时间发生冲突,而他们还要面临实习、毕业等,这些都不利于SP队伍的稳定性、长期性。权衡利弊后,在院领导的督促指导下,2007~2008学年下学期末,本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在当地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做广告,向社会招聘了25名非医学专业健康人或轻微病人。利用暑假先对他们进行医学基础知识(分别为解剖学、诊断学和生理学)培训,运用多媒体讲解重要器官的解剖位置,使SP掌握各重要脏器的定位,从而理解不同疾病所引起的不同部位的不适,然后进行问诊、查体培训,最后利用剧本对专科病例进行培训——即以疾病为单位,依据剧本进行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培训[3]。目前各项培训工作已基本完成。

2 SP的应用

2.1 诊断学教学

SP主要用于诊断学的问诊、体格检查的教学与考核。SP模拟真实看病的情境,依照剧本来扮演病人,模仿病人的病痛表情、动作及情绪,对学生的问诊行为进行监督,不仅可评价其问诊内容,还可评价其问诊技巧;在查体时,学生会对SP进行全身或局部的体格检查,SP根据自己被检查的感觉判断学生的手法、内容及顺序是否正确,作出客观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诊断学的临床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充足的机会锻炼问诊查体能力并及时得到评价和提高。在进行相关检查时,学生面对的是SP,不涉及伦理问题,学生可以更专注于能力的学习掌握而不必担心医患关系的问题。

2.2 临床学科案例教学

内、外、妇、儿科见习受医院病人收治量、病种以及疾病多发季节等因素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全部见到见习大纲所规定必须掌握的疾病,此时采用临床模拟病例教学,由临床专家、教师设计典型临床案例,展现病例的临床特征和个性特点,使其更接近临床实际过程,并对SP进行症状、体征训练和剧本模拟训练,让SP扮演某种疾病的病人,学生扮演医生,模拟临床诊治过程,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讨论,把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融会贯通。此方法不仅可以弥补临床见习中病例不足的缺陷,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3 临床技能考核评估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4]也被称为临床多站考试(multistation clinical examination,MCE),是近十年来在国际上倍受推崇的临床技能考试方法。其由多个“站”所组成,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相关的问诊、体格检查及技能操作等内容,在OSCE中采用了SP使得每个学生面对同样的问题,病人的病史和体征均标准化,而且评价的病种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从而使临床能力的评价更加准确、客观、公平、真实。另外,由SP作为评估者,制定了具体的评分标准,可把不同时间、地点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使评分客观性增强。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及精神科的8个SP考站及6个非SP考站的测试,使评价结果比较全面、准确。我院模拟医院已建成长、短(5~15min)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站点16个,并应用于2003级、200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临床技能测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医学生实习前后的强化训练

医学生要想提高病史采集和检体手法水平必须要经过多次训练,运用SP可以保护病人资源,维护病人的权益,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身心痛苦,使医学生能用换位思维方式同情和理解病人;提高医学生的检体手技水平,缓和与病人的紧张关系,避免医疗纠纷,并学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综合能力,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使有效的临床实习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2.5 实验室的对外开放

部分替代临床见习,为临床实习服务。临床见习常受病例的难易程度、无所需病例、患者不合作、医院不配合等不可控制的变量因素的影响,依据课程安排特点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在开放中应用SP扮演教学需要的常见病、危重病,为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更好平台。

2.6 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自模拟医院建立以来,已承办了两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培训并很好地使用SP,让其服务于社会,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3 SP的管理

3.1 管理模式

SP项目由教学院长负责,并配备了管理SP的专职人员。

3.2 管理措施

①建立并妥善保存SP档案,保护好SP个人隐私,在教学活动中不使用SP真实姓名,用编码代替;②以教研室SP管理人员SP的方式安排教学,准确掌握SP教学课时,并定期收集教师和学生对SP的意见,随时改正存在的问题;③及时准确地给SP发放补助;④定期对SP进行健康体检,每学期开学前对妇科SP进行妇科检查。并免费进行治疗。

3.3 要求教师、学生尊重SP

由于SP来源于社会不同阶层,有的生活比较难,因此个别人有自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对他们充分的尊重,肯定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对SP使用敬语(如请、谢谢等),要求学生在查体前,当着SP的面戴手套、口罩、帽子,使SP确认操作的卫生。

3.4 对SP的人文关怀

多与SP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想法,并及时地进行解释或改进。关心SP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了解SP的心理状况,如有需要可请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3.5 合理安排SP的工作时间

在OSCE中可能每个SP要接受几十人的问诊与体格检查,难免会造成SP的疲劳与厌倦,没有耐心保持原来精神饱满状态,从而影响其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要求其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尽职尽责外,还要考虑SP连续工作的时间问题。

总之,SP的应用是现代医学教育及教学成果评估的必然趋势,SP在对医学生进行临床能力评价、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其实践技能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已经得到医学教育界的认可,已达成共识。但要使SP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得到普及,还需要政府、各大医学院校给予一定的人力、财力的支持与投入。

参考文献

[1]Boulet JR, McKinley DW, Whelan GP, et al, Quality assurance methods for performance 2 based assessments [J]. 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3,8(1):27-47.

[2]吴丽萍,张建军.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4):44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