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范例6篇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1

关键词:初中聋生 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 教师课堂行为感知

分类号:G762

1 问题提出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工具、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系统。具备灵活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而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亦是个体学习策略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量研究显示,初中生的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在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发展水平上各不相同,而年级和性别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此外,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的动机、经验水平、情感态度以及教师课堂行为等。而其中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作为影响学习策略的主要因素,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显示,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学习策略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内部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各因子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初中生对教师课堂行为的感知主要包括积极情感、约束与控制行为、消极情感与支持帮助行为等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易形成依赖,教师课堂教授的学习策略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最重要方法。这些结果均表明,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与调控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聋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已有研究表明聋生的学习策略显著低于健听生,但在性别和年级上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由于自身特点,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学习策略的使用便更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将首先探讨初中聋生学习策略、教师课堂行为以及学习动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习策略的影响,为进一步展开聋生课堂教学干预,改善聋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业成就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校初中聋生共194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96人,平均年龄15.86岁,其中聋生是指符合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的一级听力残疾或二级听力残疾,即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dBHL以上,且听力残疾发生时间较早的学生。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

本研究以北师大秦行音等设计的学习策略量表为基础进行修订,修订后量表包含三个维度:元认知策略(反思、监控、调节、计划性措施)、认知策略(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社会性策略(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学习),共44题。本研究中的信度为0.94。

2.2.2 教师课堂行为学生感知问卷

教师课堂行为学生感知问卷是以北京师范大学王鑫等人编制的问卷为基础修订而成,将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知觉分为支持性帮助、消极反馈、任务或者规则取向以及高期望四个维度,共有29题。本研究中的信度为0.93。

2.2.3 学习动机量表

学习动机量表是根据Amabile等人(1994)的工作动机量表修订而成,共15个项目,分为4个分量表:内部挑战、内部热衷、外部认可和外部奖赏,在中学聋生中的信度为0.90。

2.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某校初中聋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2(性别:男,女)×3(学习策略)和2(性别:男,女)×4(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学习动机)的混合设计,探讨中学聋生学习策略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特点,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因素,学习策略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不同维度为被试内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和学习动机对初中聋生学习策略的影响,其中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和学习动机的不同维度为自变量,学习策略的不同维度为因变量。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l5.0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初中聋生学习策略特点

不同性别的初中聋生学习策略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的不同维度上得分具有差异,其中认知策略的发展水平高于社会性策略,而元认知策略的发展水平最低。其次,不同性别的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不同维度上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其中,女生元认知策略、社会性策略的发展水平均高于男生。

为了进一步考察初中聋生学习策略各个维度得分以及性别差异是否显著,以学习策略的三个维度为被试内因子,以性别为被试问因子,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学习策略的主效应显著(F(2,191)=7.368,p

Contrast检验显示,初中聋生元认知策略得分显著低于社会性策略和认知策略得分(F(1,192):14.328,p

3.2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特点

3.2.1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采用学习动机问卷对194名初中聋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首先,初中聋生在学习动机的不同维度间存在差异,其中内部热衷得分最高,外部奖赏得分次之,内部挑战得分最低。其次,女生内部挑战性动机和内部热衷性动机的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外部认可动机和外部奖赏动机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为了进一步考察初中聋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和各个维度得分间的差异是否显著,以学习动机的四个维度为被试内因子,以性别为被试间因子,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学习动机的主效应显著(F(3,190)=15.933,p

Contrast检验显示,学习动机的内部热衷得分显著高于内部挑战得分(F(1,192)=41.295,p

3.2.2 初中聋生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特点

采用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感知问卷对194名初中聋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首先,初中聋生在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不同维度间存在差异,其中支持性帮助得分最高,高期望得分次之,消极反馈得分最低。其次,女生在支持性帮助、任务规则或取向、高期望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为了进一步考察初中聋生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性别差异和各个维度得分内部差异是否显著,以教师课堂行为的四个维度为被试内因子,以性别为被试问因子,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主效应显著(F(3,190)=35.799,p

contrast检验显示,教师课堂感知的支持得分显著高于消极反馈(F(1,192)=87.923,p

3.3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初中聋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分别与学习动机中的各个维度、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中的各个维度间相关显著(p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分别以学习动机、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各个因素为自变量,学习策略四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其中自变量均以stepwise的方式引入方程,结果如下:

首先,以元认知策略为因变量,学习动机、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式一显示,学习动机的内部挑战对元认知策略的预测力为55.4%,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β=0.570,t=15.435,p

其次,以认知策略为因变量,学习动机、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式一显示,学习动机中的外部奖赏对认知策略的预测力为44%,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β=0.489,t=12.283,p

最后,以社会性策略为因变量,学习动机、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式一显示,学习动机中的内部挑战对社会性策略的预测力为33.1%,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β=0.499,t=9.742,p

4 讨论

4.1 初中聋生学习策略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有关聋生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吕会华(2011)等研究发现聋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没有性别差异。但有关健听生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显示女生的学习策略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本研究具有不一致之处,究其原因可能是,这和其自我监控能力有关。初中女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高于男生。她们更加注重有计划地学习,注重借助外在的学习辅助手段来促进学习,更重视知识的复习、记忆和巩固,这种心理特点有可能使女生更能适应初中阶段学业的要求。然而,有研究表明聋生在自我监控上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这也可能导致聋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不存在期望中的性别差异。

其次,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初中聋生更善于使用认知策略和社会性策略,这与以往相关研究所显示的聋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以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为主,具有不一致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元认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任务的计划、监控等;社会性策略主要指完成学习任务时向他人寻求帮助。本研究的被试是初中聋生,较以往研究所选取的聋人大学生被试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因此,计划监控能力较低,更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

而有关健听生的研究认为初中生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差异显著,其中认知策略是运用率最高的。这与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之处,认知策略主要指具体的学习方法,这表明在初中阶段,无论是健听生还是聋生,都倾向于用具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而较健听生而言,聋生同时亦会积极寻求帮助,借助社会性策略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这一特点可能与聋生亲社会价值取向有关,有研究指出由于聋生同为生理缺陷,其移情取向得分较高,容易相互支持,相互学习。

4.2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特点分析

4.2.1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聋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内部热衷和外部奖赏上。而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已有

关于健听生的研究显示,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各个维度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本研究聋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究其原因,健听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升学压力,无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很强烈。而聋生升学压力较低,学习更是偏向于自己喜欢学习的或者是有很高的外部奖赏的内容。因而,聋生的内部热衷和外部奖赏得分较高。

其次,已有关于健听生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差异不显著。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和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有关。有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差异不显著。而现代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要求逐步相同,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积极追求自身的成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而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学习动机方面差异就不显著了。

4.2.2 初中聋生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聋生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中的支持性帮助和高期望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消极反馈。这表明初中聋生更能感知到教师课堂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如支持性帮助和高期望。而不同性别的初中聋生对教师课堂行为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已有关于健听生的研究显示,首先,初中生更能感知教师积极行为,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这和聋生的个性特点有关。有研究指出聋生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教师的支持性帮助有助于树立聋生的自信。教师对聋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已有关于健听生的研究显示,对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也和我们有关聋生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处于青春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更愿意接受他人的肯定反馈,进而无意识地感知到更多的积极行为。

4.3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分析

有关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习策略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表明,首先,在元认知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支持性帮助的预测效果显著,其累积贡献率达到61.8%;其次,在认知策略上,外部奖赏动机、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动机和支持性帮助预测效果显著,其累积贡献率为59.4%;在社会性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支持性帮助和消极反馈的预测效果显著,预测率为45.7%。这表明,对初中聋生而言,内部热衷、内部挑战、外部奖赏、支持性帮助和消极反馈等因子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均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以往的理论和研究。

首先,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学习策略、思维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都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具有一定的生态位。这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同时,这个系统又受到外部的更大系统的影响。学习策略是聋生的认知活动,那么它理应受到其所处的教育生态环境中的生态要素——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等。

其次,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已有关于健听生的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即内部动机与元认知策略具有显著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布鲁纳的内部动机作用理论——内部动机推动元认知策略的合理使用,进而推动学习的发展。而除了内部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内部挑战行动机)外,在初中聋生的研究中,支持性帮助对元认知策略的影响也显著。这和健听生的研究相似。有研究显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引导将有助于学生改善其学习策略。学生在接受教师支持性帮助时,会根据教师的帮助来调整学习策略,以期待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因此,内部挑战动机和支持性帮助对元认知策略有很大影响。

再次,认知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记忆等。在学习动机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影响上,有关健听生的研究显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选择学习策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中,内部动机与认知策略显著正相关。成就型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也有影响,而成就型动机主要是指为了获取高分和得到教师、家长认可而进行学习的动机。这与本研究中,聋生的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外部奖赏动机对认知策略的预测作用显著的结论具有一致性。由此可推断,无论健听生还是聋生,学习动机对认知策略的作用效果是相似的,这可能是与其学习归因有关,个体内部挑战动机和外部认可动机越强,将学习失败常常归因为个人努力不够,这有利于改善认知策略,进而促进学业成绩。而在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上,已有对健听生的研究显示,较高的支持性帮助(如言语鼓励、讲解示范)会对其学习策略产生积极影响。这和本研究有关支持性帮助和消极反馈均对初中聋生认知策略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的结果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支持性帮助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向学生提供的鼓励和支持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和支持对学生有引导、示范作用。教师对某一种学习方法的强化或弱化都将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因此,无论是健听生还是聋生,其外部奖赏性动机、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教师支持性帮助对其认知策略的影响都很大。

最后,社会性策略主要是学生向他人寻求帮助来学习或得到一种情感上的依靠支持。有关健听生的研究显示,其学习动机和社会性策略呈显著正相关。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似。内部动机越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更大,因而也更愿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无法独立完成的情况下,必然会去寻求帮助。而教师的支持对学生社会性策略的使用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不断地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会使学生感到情感上的支持,进而促进学生社会性策略的再使用。而教师的消极反馈行为抑制学生社会性策略的使用。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会拉开师生情感距离,导致学生不愿意向教师求助。此外,无论是健听生还是聋生,大都处于青春期,此时逆反的心理特质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消极反馈行为,使得他们减少对社会性策略的运用。因此,无论是健听生还是聋生,其内部热衷性动机、内部挑战性动机、教师支持性帮助和消极反馈行为对社会性策略有很大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

(1)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上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2)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得分显著低于社会性策略和认知策略得分,在学习动机中的内部热衷性得分显著高于内部挑战性得分,外部奖赏得分显著高于外部认可得分,在教师课堂感知中的支持和教师高期望得分均显著高于消极反馈。

(3)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初中聋生学习策略影响显著,首先,在元认知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支持性帮助行为感知的预测效果显著;其次,在认知策略上,外部奖赏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内部挑战性动机和支持性帮助行为感知的预测效果显著;在社会性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支持性帮助行为感知和消极反馈行为感知的预测效果显著。

该结果提示:

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学习策略的教学能促使聋生改进现有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教师应当评估学生现有学习策略水平,着重讲解新策略。对新策略的效果要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其学习策略的发展,提高学业成绩。

其次,教师应当注意聋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级策略,也是聋生使用较少的一种策略,该策略的习得和积极使用,有助于聋生展开进一步的持续性学习。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 积极心理暗示 学业成绩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积极心理学,开始注重积极的心理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转变了传统的从消极的刺激-反应模式到信息加工模式的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模式,主要探究现象世界(主要是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使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幸福的心理规律[1]。同一时期,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注重个体的主体作用,这一理论很快被应用到教育学领域中,出现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开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该理论在21世纪初很快传播到我国,推进了我国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减负”等运动,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设置的三维目标体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消极别动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唯“分”是从的现象仍然突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但是如何改变这种消极的数学学习现状,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切实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效能感,提高数学学业成绩显得尤为重要。

一、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的发展历史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G.Lozanov)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暗示教学法,主要做法是通过心理暗示手段,激发出学习者的心理潜能,从而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他所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主要是从积极方面入手,在学习环境、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意识、无意识地给学习者提供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且利用心理暗示作为教师与学生、环境与人之间经常的、不自觉的交流因素,使学生形成全脑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动机,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随着积极暗示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渐推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重视,并形成了相关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在中国,暗示教学法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有部分研究者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运用到教学领域,研究积极心理暗示对教学的作用,王敏勤老师对此做了深入研究,他选取了山东的一些学校,进行了跨学科的实践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暗示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与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3]。首都师范大学的徐慧研究了《心理暗示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虽然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效果,但作为积极心理暗示手段在国内数学领域的一个系统研究而言,她的研究比较系统而又完整地介绍了几种操作性较强的积极心理暗示手段,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4],邹丽嫦的研究完善了徐慧的研究[5],从被试的选取、实验持续的时间等多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他的研究中所选取的被试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学生差异比较大,而且施教者并非研究者本人,未能对实验进行有效监控,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下面研究积极暗示教学法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暗示与初中学生数学学业关系影响

暗示教学,是指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境,并用暗示、练习、联想、音乐等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积极心理倾向,迫使学生发挥出潜在的各种能力。

(一)实验设计

实验假设:本研究假设,通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初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被试的选取:选取甘肃省庆阳市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初二年级两个学业成绩相近的班级(共68人)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初二(3)班,有学生33人,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教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对照组为初二(4)班,有学生35人,由原来数学教师继续进行常规教学,不进行任何积极心理暗示,研究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2-1。

(二)实验实施

分别收集实验组初二三班和对照组初二四班的上学期(2015第一学期的数学考试成绩),实验组采用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施教学。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控制条件,由原来代课教师继续进行常规教学。

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示例:

案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13.3.1)的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那么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教师提示)等腰三角形是什么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两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师:你们太棒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还没有学习,大家就已经掌握一半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肯定,因为及时的积极心理暗示是必要的,教师说:“这节课的一半知识点我们已经拿下了,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等腰三角形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这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完成自我,超越自我。

(三)实验结果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了实验组、对照组数学学业成绩的前测后测成绩,结果见表2-3,2-4。由表2-3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对照组的数学学业成绩前测成绩差异不显著,t=1.648,p>0.5。由表2-4看出,实验组、对照组数学学业成绩后测结果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说明积极的心理暗示确实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由表2-4看出,实验组的数学学习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前测成绩。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持续一学期,由研究者亲自施教,较好地进行了实验控制,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有效的积极心理暗示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对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研究者本人在带课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改变,尤其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部分学生变得特别积极。但是本研究只是初步的实证研究,对于积极心理暗示对于学生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的影响有待后续研究做更深入的调研;其次本研究只是研究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研究的被试范围选取有限,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56-863.

[2]廖坤.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06):65-69.

[3]王敏勤.暗示教学法基本原理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1990(02):61-64.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思维能力日趋增强。13岁至17岁之间的青少年正处在心智迅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形象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转变,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他们不仅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概念,也可以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推理和证明,这为他们进一步打下了学习能力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知识信息日益丰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初中生不仅要从课本上获取知识信息,还必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获得知识,而且在密切的人际交往和信息网络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这正是初中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手段。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行为习惯逐步养成。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通过研究活动变得更加认真学习、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勤于思考……这也为初中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初中的课程绝大部分离不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搞社会调查,这就逐步提高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

2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陈基本程序

第一步,确立课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定课题;另一种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确立课题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经深思熟虑不仅会给研究过程带来很多麻烦,而且有可能导致失败,有时即使成功,也缺乏指导意义。

第二步,制仃计划。小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组织形式。每个课题小组一般以3-5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分工合作的方式。建组以后,为使课题顺利实施,必须制订相应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性课程的目的、内容、步骤、以及对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参观方案的编制等。

第三步,具体实施。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及时调控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持之以恒。课题研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常常是以月为单位来计算时间,学生平时课堂学习任务紧,课余时间有限,要坚持下去很不容易,没有执著精神,课题研究就无法贯穿始终。(2)要及时总结。课题组将前一阶段在社会实践和查阅资料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3)要展示成果。根据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用适当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步,评价激励。研究性课程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包括参与程度、所起作用、所表现的协作能力等。在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中应采取客观认定的方法,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课题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研究性课程的成绩可以作为政治课的平时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之一,纳入到最后的总成绩中去。

3初中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冲破思想上的禁锢,特别是我们乡镇初中更应克服畏难情绪,我们应根据农村的特色,因地制宜选择一些课题,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密不可分。在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密切性,具体表现在: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和结果的多样性,活动成果受表彰学生的广泛性。不少并非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同样能在活动中表现出色并得到老师的赞许。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生 学习适应性 描述性研究 结果介绍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13-02

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要求等)的变化,主动调整身心,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并促进学习发展的能力。学习适应包括学习观念的适应、学习方法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研究者围绕学习适应性的概念、测量、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状况以及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了解某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研究者一般利用学习适应性标准化量表对某一群体进行测试,通过分析总结出这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中小学学习适应性描述性研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综述。

一、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

研究者运用各种学习适应性测量工具,如1989年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编制的《学习适应量表》;由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能力测验研究部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1991年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李慧莉、张庆林(2004)编制的《初中生学习适应问卷》等,通过测试了解某一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不少学者(如戴玉红(1997) 、白晋荣等(2002)、戴育红 (1997)、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石常秀(2006)、李政云(2001)、丁君(2008))的调查研究结果均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良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少部分学生学习适应不良。

二、弱势群体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结果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关注到弱势群体(包括进城农民工、城市中以失业人员为主体的贫困阶层、有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的残疾人、精神病人和有严重疾病的病人等)子女的学习适应问题。如赵红伟(2006)、李媛(2008)、刘磊等(2010)、邓远平和汤舒俊(2010)等对弱势群体子女(特别是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表明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远远低于非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三、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

在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年级间差异以及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的研究中,王惠萍(1998)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年级升高而明显下降的趋势。白晋荣等(1997)、戴育红 (1997)、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的研究结果也与之类似。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与之相反,比如聂衍刚、刘毅(2004)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年级差异,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三年级;张承芬、张金宝(2000)的研究表明,虽然中学生学习适应性随年级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还有一些研究者,如石常秀(2006)在探讨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趋势中发现学生学习适应总体发展呈“V”型趋势,白晋荣等(2002)和李慧莉、张庆林(2004)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但孟四清(2006)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并没有出现一致的年龄趋势,且不同的年级对于学习适应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

四、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性别间差异的研究结果

学生学习适应性在性别间差异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如白晋荣等(1997)、王惠萍(1998)、白晋荣等(2002)、聂衍刚和刘毅(2004)、李慧莉和张庆林(2004)、孟四清(2006)、赵均和李祚山(2009)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上要优于同龄男生,甚至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对学习适应性的各因子的分析表明,女生在多数因子上的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如,张承芬和张金宝(2000)的研究表明,女中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优于男中学生。李政云(2001)调查发现,女生无论是平均水平还是认识水平方面、自我监控方面,都明显高于男生。聂衍刚等(2004)研究发现中学女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习期望上优于男生。马月芝(2005)的研究说明,女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身心适应上明显优于男生。当然也有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如隋光远和李晶(2004)对650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进行测查比较,发现不同性别的优生和差生的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显著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者得到相反的结果,如石常秀(2006)的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低于女生。

五、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校际的研究结果

在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异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如白晋荣等(1997)、王惠萍(1998)、聂衍刚和刘毅(2004)、李政云(2001)、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李慧莉和张庆林(2004)等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城乡或校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城市优于农村、重点学校优于非重点学校。但白晋荣等(2002)在研究中发现不管是从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学生的比较还是就学习适应优良的学生的比较来说,城乡之间无显著差异。而石常秀(2006)的研究还发现相反的结果:城市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高于农村初中生。

六、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成果综述

从上述学习适应性的描述性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适应性具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存在学习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农村、普通学校学生以及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学生。

2.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3.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并不是呈直线状,而是呈“V”曲线。这个“V”曲线既表现在年级间的发展过程上,也表现在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如,小学中年级适应性要比小学低、高年级差;学习适应性在初二年级出现下滑现象;新生入学两个月左右的适应水平要比入学第一个月及第四个月要低。

4.无论是在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还是在学习适应的某些维度上,男女性别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女生优于男生。

5.大部分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在城乡之间、不同类别学校之间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城市学校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优于非重点学校。

近十几年来,国内针对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涵盖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教育类别、不同的家庭背景。这些研究对揭示中小学生学习适应的内涵和机制,对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对探索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方法、措施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国内在学生“衔接”阶段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中,对幼小衔接和大学生新生的研究较多,中小衔接和初高衔接涉及的少。从研究的内容角度看,已有的学习适应性研究大多停留在学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层面上,对如何利用教育力量对新生入学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步成.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Z].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

[3]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邹晓燕等译.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樊富珉.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1)

[6]李慧莉,张庆林. 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过程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01)

[7]丁君. 初中生入学学习适应及其干预[D]. 河南大学,2008

[8]刘敬芳. 个别化教学促进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探讨[D]. 山东师范大学,2006

[9]李媛.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 广州大学,2008

[10] 张大均. 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11] 孙春晖,郑日昌.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验证性分析[J]. 心理学探新,2001(2)

[12] 石常秀.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13]赵红伟. 城市弱势群体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问题的调查与干预[D]. 山东师范大学,2006

[14]邓远平,汤舒俊. 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其子女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15]王惠萍. 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 应用心理学,1998(1)

[16]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

[17]张承芬,张金宝. 关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J]. 山东教育研究,2000(12)

[18]孟四清. 当代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现状与教育对策[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05)

[19] 李政云. 初一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特点调查[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6)

[20] 马月芝. 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21]隋光远,李晶. 初中优生和差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J]. 心理科学,2004(03)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5

【关键词】 初中 化学课 实施 探究性学习 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与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学习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和夯实的基础。同时,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新课程的需要,有利于发掘学生思维潜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养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和大家共勉,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学习,要求教师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并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随时保持教学中的一种“空灵”。

首先,教师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理念把学生自己的发现、总结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要求教师不再是只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正如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却可受用无穷。”教师首先就要有这种教给学生种田渔猎和点石成金的能力的想法。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化身和权威,一味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造者、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应有先进的教育文化,提倡民主化教学,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开放、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既创造学生又创造自己,在参与与互动、经验共享中与学生一起成长,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探索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教学的历程,也是教师探索、创造、提高的历程。作为引导者,应该思考如何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

第三,在正确认识学生能力水平、思维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探究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逐步培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并把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巩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拓展探究性学习空间。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初中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初中生还未自发地形成一种探究性学习的道路,尽管也时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那仅仅是一种探究意识的萌动。例如:在谈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时,能提出:“农村没有大的工厂和矿区,是什么造成了空气和水源的严重污染呢?”等问题,但却不能深入系统地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和提出如何防污的办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确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探究性学习策略。在施行探究性学习时,应当根据学生智力和个人经验的不同,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逐步养成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例如:在学习木炭的吸附性后,引导学生探究:木炭可以脱色、除臭,吸附杂质,你能不能用木炭制作一个简单的过滤器,由此你可以用木炭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吗?说说你的想法。下课后,同学们自己去动手实验,设计。下节课我们来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好。又如:在学氧化碳可以灭火后,问: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相互作用生成二氧化碳,请你设计一个装置进行检验,下节课带上你的设计和药品到课堂上来展示,看谁的药品在生活中最容易得到,看谁发现的反映组数多等。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引导学生选择研究题目,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活动,处理研究结果。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积累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形成“生活的时空都是学习的课堂”的学习思维方式。脱离生活的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地学习,养成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就要想法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学生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探索学习的课堂。因为真实的生活情景比书本世界更能激起他们的体验。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尝试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教学策略分析如下。

一、突出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课本要求的知识内容以外,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应多关注学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各小组将古文中的内容以角色表演的方式体现出来,并可以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样,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思考并探究《桃花源记》的主题与内涵,再表演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满足了个体独立思考的需要,也实现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元素

初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且语文作为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围绕初中生所处年龄段的特征、生活经验等,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平时注重积累身边的语文知识素材,多阅读书籍,多接触大自然,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生活中锻炼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综合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收集教学资料、课前预习学习内容、课中讨论研究性主题等,体现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与进步。因此,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等,在评价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认识到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作为今后改进的重要参考。教师在评价中也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巧妙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