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例6篇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1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情况

1.1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实际上,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种课程,是一种辅助工具。但是,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仍然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用传统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使得课堂的气氛非常沉闷,不能将理论用于生活,没有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活跃程度非常低,师生之间不能及时地进行教学互动,教师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也不能做到充分地讲解,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由于对学到的知识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1.2 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研究性学习本着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的,让他们大胆地尝试,探索新事物。但是学生现在还有着传统教学的后遗症,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了课本上的新知识,对于教师讲过的东西,他们是了解的,但是对于教师没讲过的知识,他们也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过分依赖教师学习的错误行为需要及时地改正。除此之外,学生不能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动手的时候优柔寡断,害怕出错,没有勇气尝试把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缺乏锻炼。

1.3 自控力及认知不足,容易沉溺网络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太弱,面对神秘的网络世界,他们往往招架不住。如果教师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就有可能造成很多学生深陷在网络的世界里,成为网迷。这样不仅会降低他们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不利。

2 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战略和具体应用

2.1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精神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遇到事情的反应能力,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行为和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让信息技术成为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工具,本着这种教学观念,最终产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

2.2 提高学生的协作和团队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使用网络或者是其他工具,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性格,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对事情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上就会各有不同。如果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各有分工,通过参加辩论赛等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设计应用的比赛,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这方面的意识。例如,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给他们分配课件制作的任务。教师首先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根据他们的实力进行平等的分组,使每个组的水平差不多。然后给他们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从中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当学生在进行文本选择,声音画面等方面的分工安排时,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并且要求他们采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任务。在制作中要体现出所应用的知识,要有趣味,而且还要达到一定的审美标准。在这个任务开始到结束的整个阶段,学生可以互相帮助,相互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可以让他们互相评价一下其他组的作品,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及学到了什么。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劳动成果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再接再厉。当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时,他们将更有动力去探索新事物,提高探索能力。

2.3 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做他们的引导者,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大纲要求,找出适合学生性格特点的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研究课题。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找到和课本内容息息相关的研究课题,并且要控制好这个课题的难易程度。这不仅需要教师自己选择合适的课题,还需要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是不受限制的,可以是针对课本上的知识,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思想上的,也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可以是别人已经证明了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未知领域的问题。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时,要耐心讲解,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语气中要带着肯定而不是嘲讽及不屑一顾,让他们可以深入地进行课题的研究,从而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2.4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学生沟通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就是要结合实际,理论联系实践。实际上,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和技术的开发进步没有关系,之所以在高中阶段就进行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理论用于实践,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进行教学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仅包括课本上的内容,还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同时可以结合相应的学科分析问题。例如,在利用Flash进行动画制作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 “温州动车事故”为背景,要求学生实现两辆车发生事故时的动态模型,利用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等。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主要是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开拓它们的知识网。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要多加强沟通,只有在多沟通的前提下,教师才可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并且针对他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只有在多沟通的前提下,学生遇到的问题才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使他们不断地学到新知识,才能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具有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世界教育理念范围内非常受欢迎。结合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研究性的学习,对目前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所帮助。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房彬.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J].河南农业,2011(16).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研究性学习 方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4-01

在高中教育领域,研究性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着眼于为学生创造终身受用知识技能的方法,恰好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诉求与时代的发展脉络。事实上,在教育部门所下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里面有明确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宗旨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兼备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基于这种认识,如何在常规的课堂中添加非常规的做法?研究性学习成为首要的考虑途径。

一、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来讲,研究性学习富于活动意味,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认知与处理,有师生交流、探讨的内容在里面。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种活动化特点,只从单一认识活动角度进行处理,并把教学活动从生命活动中剥离开来,那么就无法处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应当承认,教学中确实有认识过程存在,认识过程是教学的基础,但是绝不能因此用认识过程限制发展潜能的塑造。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是人的成长过程,应当是与生活结合在一处的,教师对于教学本质的认识与利用转变,恰好表明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终结,新型师生交流、探讨模式的开始。其次,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结合更加紧密,与其说教与学双方在实施教学活动,毋宁说是在创造一种生活,教学并非知识传播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更加强调教学双方的对话交往关系,基本不会发生课堂上教师独白的情况,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对话交往关系的深刻状态。教师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走向动手能力塑造、应用能力引导。

二、动手能力塑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中,有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效果如何,则要看学生动手能力达到何种程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学习的因素,目的在于变革既有模式下课堂、教材、教师一体化,却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使学生具备接受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另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因为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只有研究性学习才能不会导致学到的知识转眼即变成无用之术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教师应当将课堂时间留出一部分,用于学生的自主发挥,让学生敢于按照自己想法实现探索,像平面设计、绘图、简单运行程序编写等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尝试。比如有些学生对平面设计发生兴趣,即可以借助平面设计工具进行广告图片设计。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与互联网,而互联网这一巨大信息库本身即拥有无比丰富的矿藏,这些优质资源能够给教学带来海量的信息。教师自行查阅或者指导学生查阅互联网,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狭隘学习观念,支撑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去自主培养动手能力。

三、应用能力引导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除了增强动手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带领学生深窥研究性学习的堂奥,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否则,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点缀,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应用能力引导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兴趣,而不是由教师给予学生兴趣。比如,在接触Word办公软件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简历的机会,让学生在完成个性化简历时主动寻找问题、处理问题,主动探索出一条与自主学习过程相适应之路。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融入一些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现场处理,比如,成绩单的制作、课程表的安排,择优用之,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与竞争意识。第三,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一方面,信息素质的培养是另一方面,让学生以良好的素质应对日益复杂的信息化环境,比如,我们可以设想,若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游戏、用于病毒制作,那么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又有何用呢?教师需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口头警告,让学生把握好信息的应用度、方向,切忌出现虽然兴趣产生但滥用的情况。

四、结束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面极广。只要教育资源背景是开放的,学生主体地位是明确的,研究性学习发挥的作用一般优于其他学习模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鲜活。借助亲身实践、亲身研究,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并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方法技巧。而教师所要做的,正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52-01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

高中的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大体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组成。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二、研究性学习在校本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是学生处于主题地位,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扮演着“导游”领路者的身份,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的教学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性发展。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备的几个条件

1.硬件环境

学校的机房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是保障学生查阅资料的前提保障,学校的图书馆的图书配备也是学生查阅资料的重要来源,这些是研究性学习硬件环境的前提保障。

2.师资的配备

现在的教师,不在是传统教育下的专一型教师,而是需要复合型的教师,需要教师广阔的知识面,需要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参与性,激发教师的潜在的能力,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型向研究性转变,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选题的方向和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对研究做出正确的评价。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是不同的,它需要建立在课堂课程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基础,扩展到各个学科,但是要重在实践性的学习与调查,因此课程的开设要紧密联系现实,反映现实,需要建立一种以各科教学为基础,以专题研究课程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4.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具有学校的特色

每个学校的情况是各有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活动,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得到真正发挥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发挥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

网络现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的最根本的作用是资源共享,研究性学习的硬件前提是网络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搜索信息,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使学生掌握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而研究性学习正式要求学生正确的把握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搜索信息,处理信息,使信息技术自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这样信息技术的课程变成为学生所掌握的一项基本的技能。

2.学生在研究中建立协作关系

信息技术就是提供了一种交流的平台,同时,在研究性学习的构成当中对资料的处理也是需要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软件进行整理和编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团队的意识,合作的精神,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品格。

3.网络环境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网络发展下应运产生,它的产生,网络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所要了解的知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与学习,这样每个人对研究的内容所学的知识是不同的,这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当中集体授课的方式下是实现不了的,只有在信息技术课堂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个性发展的平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网络上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指导,进而学生的个性方向在学习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4.网络信息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整合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已经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各种方式探讨课程整合形式,但大部分整合方式的研究集中在具体的学科之中,基于Internet的学习网站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视点,其基本特征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相同,因为网络为完成信息技术与多种知识的有机整合提供了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学习网站的优势

本文所探讨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课程的整合,其整合环境是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题,让学习者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

从以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基本要求及两者的研究范围来看,专题学习网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以下的优势:一、专题学习网站连接的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开放的环境,容易激发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二、专题网站的智能化交互性特点,使学习者可以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织过程,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专题学习网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平台。四、专题内容的设计带有综合性、跨学科性,适合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在复杂和非良构领域中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的双向建构过程;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教学的观点是,在教学中要采用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lnstruc- tmn)的方法。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以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从认知灵活性理论所支持的随机通达教学的特点可知,在教学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中应给学习者构造一个非线性的网状学习情境,由于对于高级知识获得的阐述符合信息社会知识日趋复杂化的时代特点,随机通达教学要求的超文本形式又与网络上信息呈现的方式相一致。认知灵活性理论吸取了建构主义和认知加工理论的精华,因而对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具有以下指导作用。

1.对信息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使学生可以以非线性的方式灵活地在各个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这些特点恰恰与认知灵活性理论所主张的超文本学习环境相吻合。创建基于因特网的学习型网站,并使之具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较好的途径。

2.以学为中心。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自主性”、“生成性”,实质即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的对学科知识的运用,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对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学习,将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性学习是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即就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以及相关的观念性理解。当所面对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起来做一定的推理和转化,以形成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因此,问题解决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导致学习的发生,它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技能,可以深化学习者的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联系和灵活应用,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问题图式和原理性知识。

4.强调“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通过网络,学生既贡献自己的想法,又共享他人的意见,是知识学习的有效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以上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师生先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结构化专题知识的网站。另一方面,师生以这个网站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地提高对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的程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网站知识和内容。整个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将有机地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环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的设计:

1.专题网站主题的确定原则。这里的选题指的是起始时专题的确定,这既是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又是一个大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在选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新课程基本内容为题材,集中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基础教育推出的新课程,其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具有非常广泛的题材。因此网站专题的设计要从新课程的题目入手,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具有统一性的内容作为专题。

(2)围绕主题进行学科间的整合。专题学习网站的思想是:围绕特定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多方面知识的有机整合,形成专题知识库,让学生从整体来认识事物。因此,要注重从全局把握一个选题,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3)扩展性和开放性。专题学习网站所包含的知识可能是全面的、综合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包含了所有的知识。因此,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也应该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和开放性,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开展,网站包含的知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要问学习者提供在整个专题研究性学习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预备知识模块。在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专题学习网站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同时又是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在网站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应设计信息技术预备知识模块,使那些对信息技术的操作问题有困难的学习者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自主学习,以突破信息技术的难关,达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3.以专题学习网站为资源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建立起来的专题学习网站,是初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成果。以此作为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完善专题学习网站。这也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

选择扩展研究时,选题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决定着整个专题学习网站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围绕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原则:

(1)立足于网站选题的角度,多向扩展。按照“整合性”选题原则,专题所包含的应是具有学科间迁移和扩展的主题。因此,在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性研究。这样不但能对专题知识进行多视角的扩展和挖掘,其实也是相关学科知识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进行这样的扩展时,可以找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习。

(2)立足于小的知识点,精益求精。网站的专题知识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程度,有深有浅。以此为资源进行学习时,如果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但是网站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源,那么这个内容就可以作为一个扩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学习者围绕这个小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扩展了专题学习网站。

(3)立足于提出的疑问,解决问题。在以专题学习网站为资源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事实、现象、史料、原理等提出疑问,这时,学习者可以以产生的疑问作为主题,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然后也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补充。

(4)立足于兴趣所在,深入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能对网站提供的知识、内容、甚至一副图片、一段文字等等产生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5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后进生学习方式 整合

一、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1、信息技术环境的特性

信息技术环境具有与人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超文体性及网络特性等特性。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B、形成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后进后的学习方式

后进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个单纯的方式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后进生的家庭、班级环境、学习动机、态度、习惯、兴趣、情感、性格爱好和自我意识等,故在研究后进生的学习方式并寻求改变方法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整合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信心的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是将信息技术与后进生学习方式整合的主要途径,整合方法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通过信息技术将讨论、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取代后进生原有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后进生的问题是个热点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其实从根本讲主要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方法经验也很多,但因为各地差异及学生个性不同,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有效。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尝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学校通过设计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通过科学有益的探索研究,走出一条后进生转化之路。

如今,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至生存方式。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所要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以其交互性而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以其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而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以其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其网络特性而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促进高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以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给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现代的学习是浏览、查阅、超文本的网络方式。

小学生以无意的注意为主,作为后进生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当中。信息技术以直观性及趣味性见长,它能有力抓住后进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首先是实现了观念的转化,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实际也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后进生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后进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根本原因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信息网络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基于两者特点,设计出这一教学研究课题,就是想努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后进生转化搭建一个研究平台,通过专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后进生转化之路,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关于后进生研究现状述评

从十九世纪初至今,国外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外科医生对脑损伤病人的学习能力与表现的研究,研究报告多来自于医学临床病例。此期的研究者重视的是病因上的讨论,论题集中于对语言障碍和阅读障碍的研究。

1963年,柯克(samual.kirk)发表了主张采用“学习障碍”的著名演说,标志后进生研究转化的开始。研究重点由过去的大脑解剖转变到以补救教学和训练为主,有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投入到后进生的研究。他们更多关注那些多数心理能力表现正常却同时表现出干扰常规课堂学习的种种认知局限的儿童。

1980年以来,后进生的研究呈多元化、个别化趋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育后,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并开始重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关于后进生学习研究状况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历史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在“文革”后教育全面恢复时期,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法,研究对象包括后进生。

其后,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有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设立了专门研究课题,并及时介绍国外有关理论,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后进生的现状和特点。

自从发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至今,后进生的研究在指导思想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研究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的学生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求大面积义务教育质量,同时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完善综合素质。

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形态展现并成为冲击各个领域的潮流,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后进生的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信息技术下的后进生的研究。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的最新进展表明,该院运用反聚类分析方法已将后进生划分出四个主要类型,既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整体型困难。他们分别占18.4%、5.7%、57.8%、12.2%。

(三)总之,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与应用信息等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用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努力创造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指出:实现教育信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4、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利用网络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聚合思维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主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六、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后进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考试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2、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尚待解决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6

目前,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一、我国传统信息技术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信息技术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信息技术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信息技术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信息技术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信息技术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信息技术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信息技术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具体运用

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1、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2、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3、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