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例6篇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1

一、实施西部计划的主要做法

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多方协调,整合资源,注重抓谋划部署、抓舆论宣传、抓重点发动、抓培训对接、抓就业服务,扎实推进西部计划各项工作。

1、抓谋划部署,明确政策措施。中共省委组织部、共青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五家主办单位高度重视西部计划,在西部计划全面启动之前,就多次调查协商和沟通,不断的完善西部计划实施的各项具体政策和鼓励措施。省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对西部计划的宣传方案、选拔标准、培训工作以及就业服务机制等方面作出科学安排,为西部计划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条件。高校项目办不断细化国家和省项目办关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政策,保证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的积极性。如浙江大学对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一次性奖励XX到4000元,减免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报考本校研究生可享受笔试成绩加10分的政策;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制订了除为每位志愿者发放补助金3000元外,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的志愿者还可回校安排工作等支持政策。

2、抓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省项目办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创新宣传工作方式,突出志愿服务典型、服务理念宣传。XX年7月份,浙江日报连续两次派记者到四川,深入服务地开展采访,连续在显著版面刊登8篇报道,总编杨大进多次对报道作出批示;XX年下半年,省项目办积极联系青年时报,连续10期刊登了14个优秀志愿者的事迹;XX年4月份,青年时报开设志愿者专刊,用5个整版刊载了13位优秀志愿者的典型事迹,加印5000份报纸分发到全省45所高校,做到所有毕业班的寝室都有一份。此外,浙江卫视、浙江广播电台等省级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志愿者优秀事迹,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各高校积极行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校园内外营造了良好氛围。

3、抓重点发动,确保招募质量。在招募工作中,省项目办确定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6所本科院校为西部计划示范高校,以学历高、专业对口、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奉献精神的毕业生为重点动员群体,以需求量较大的教育、农林牧渔、医疗卫生、金融、计算机等专业为重点动员专业,时时监控,全面把握动态,及时查漏补缺,确保招募进展。高校项目办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集中体检、公示的工作程序,根据本科优先、服务两年优先、有志愿服务经历优先、基层岗位急需专业优先等原则,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保证了志愿者的高素质。近两年,我省报名人数均超过1000人,并出现了博士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其中,本科生比例均在85%以上,党员比例在29%以上,学生干部比例在58%以上。

4、抓培训对接,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作用。在志愿者奔赴服务地之前,省项目办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为志愿者集中授课,授课内容包括服务地情况介绍、基层工作方法和卫生保健常识等,使志愿者在思想上、认识上、技能上做好全面准备。同时按照专业对口、基层第一线的岗位优先考虑、参考志愿者的个人意愿等原则,积极主动联系服务省项目办,将志愿者分配到各服务县的对口岗位,做到量才施用。在志愿者到达服务地后,省项目办会确定专人作为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联系人,并且通过电话、短信、qq群、志愿者博客等形式,在工作上指导志愿者,在生活上关心志愿者。

5、抓就业服务,保证西部计划可持续发展。XX年下半年,省项目办联合“和悦人才网”开设专门网页集中推荐优秀志愿者,并将西部计划服务期满的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有关资料推荐至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XX年3月,省项目办联合青年时报、浙江都市网为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专门开展了XX年浙江春季大学生志愿者网络招聘会,有近200家企业参加了网上招聘,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提供了1000多个岗位,3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此次招聘会,据不完全统计,近1/5的志愿者在网上达成了就业意向。同年5月,我省项目办联合青年时报、阿里巴巴网站开展了省大学生志愿者求职宝典活动,对全省11个地市的就业现状、就业环境进行全面调查,连续11期在青年时报重要版面进行深度报道。

二、省西部计划工作的初步成效

西部计划实施实施五年来,在全国项目办的具体指导下,我省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从社会层面而言,形成了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我省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人数逐年增加,仅XX就达到1256人,比XX年增加了25%,许多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纷纷要求延长服务期限或者留在基层工作。据统计,XX年年就有40多名大学生要求延长服务期。

2、从基层角度而言,服务了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很多志愿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整合社会资源,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西部计划志愿者通过整合母校和社会资源,共募集资金300万余元,设立助学基金18个,建立“爱心图书馆”27个,捐赠图书12万余册,结对资助学生近1200名,深受服务地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的认可和赞许。

3、从大学生角度而言,推动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几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如背负着父母下岗、哥哥残疾的生活重压的志愿者钱艺弘,面对服务地遭遇8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积极奔走,募集到了上万元的资金,为缓解当地旱情立下了大功;省级优秀毕业生吴东昌,为了回报社会帮助,毅然选择西部并主动延长服务期,遭遇丧父之痛仍坚守志愿服务岗位。还有杜伟挺、胡庆龙、罗乐等大多数志愿者都在服务过程中作出了贡献,提高了素质。

4、从共青团事业发展角度而言,找到了服务党政、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新途径。西部计划把党政所需、社会所急、青年所求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了共青团工作新的增长点;把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聚集在共青团周围,为共青团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展现了共青团的整体形象。

随着实践的探索,我们也看到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志愿服务供需关系需要进一步科学对接,工作岗位设置要进一步合理;对志愿者的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就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三、省实施西部计划的下步打算

为保证西部计划持续健康深入发展,下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xx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项目办的部署,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

1、加强宣传,在优化志愿服务舆论环境上下功夫。要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整体策划,注重深度挖掘,使全社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关注西部计划,关心大学生志愿者。要深入挖掘突出青春特色、大学生志愿者特色、西部基层特色的志愿者事迹,力求鲜活生动,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努力形成对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集体立体的宣传态势,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一步形成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

2、立足育人,在加大服务志愿者成长成才力度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帮助志愿者客观全面的分析就业形势,树立符合实际、适应形势的择业观和成才观。要重视对志愿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积极依托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省人事厅人才交流中心、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省青年联合会等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平台。要进一步整合团内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市场化、社会化的手段,尽最大努力为志愿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务求实效,在完善科学规范的招募培训机制上下功夫。要始终坚持“按需、择优、集中”的原则,进一步落实招募责任制,以高校项目办为第一责任方,严格选拔在思想政治、专业水平、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到基层服务;进一步抓好供需对接,根据基层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的服务意愿,做到供需结合,科学定岗;进一步完善志愿者在校培训、岗前集中培训和岗中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将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四、建议及对策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新知青;老知青;大学生志愿者;和谐发展

2003年6月,由、教育部、财政部以及人事部共同发起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后简称西部计划),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增长才干。除了“西部计划”以外,“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到村任职(村官计划)”和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等项目,每年也吸引众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基层去,这些活动统称为“新知青运动”。

一、新知青运动概述

知识青年,并非如字面上的意思那样,是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的泛称,它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包括的是曾在学校受过教育,然后在“上山下乡”这个特殊政策之下,由政府所组织的到农村或连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那批青年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今,广大有知识有文化的“新知青”们带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到基层去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这与几十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称之为“新知青运动”。

(一)“新知青”概念的提出

如上文所述,“新知青”主要指的是广大报名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村官计划”等项目的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将这部分青年人成为“新知青”,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他们与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以下简称老知青)存在相似之处。

首先,新老知青都属于青年知识分子的范畴。他们都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储备和满腔的青春激情,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奉献一切。其次,从人才流动的方向来看,都是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到经济较落后地区,帮助支援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后,不论是新知青还是老知青,其行动都与国家大政方针相一致,都是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老知青“上山下乡”,符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思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而今新知青们怀揣梦想到西部到农村下基层,开拓一片新天地,也正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指引下进行的。

(二)“新知青运动”的发源及内涵

由上所述,“新知青”与“老知青”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真正使“新知青运动”如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样发展到一定规模,主要得益于“西部计划”。从规模上看,“西部计划”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以来,已经累计招募十几万大学生服务西部。

“新知青运动”有别于“运动”的一般含义,但既然是“运动”就要有参与的广泛性。以“西部计划”为典型的“新知青运动”,这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也不断扩展,已经不仅仅只有大学生群体参与,还包括许多社会有志青年及热心人士。而在学理上,尚未有学者就“新知青运动”给出内涵定义,但“新知青运动”的继续健康发展急需使其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定义。

“新知青运动”指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响应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志愿精神为内核的,在科教文卫各方面支援建设相对落后地区,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国家及个人发展得到双赢的青年服务活动。

二、“新知青运动”发生原因探析

“新知青运动”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有着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时代特征。

(一)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从2003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增幅越来越大。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会达到630万以上,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却呈现逐年走低的状况,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2009年,受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影响,许多企业都在减员,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无形中又被放大许多。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多方努力,积极促成大学生就业,以“西部计划”为代表的“新知青运动”就是其中一条非常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二)国家需要是促成“新知青运动”开展的直接原因

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促成“新知青运动”开展起来的直接动力所在。西部大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实施几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广大青年学子施展抱负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也为西部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各方面先进人才。“村官计划”通过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担任村长或镇长助理,依靠他们所学知识为农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这与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思想不谋而合,实施几年来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是“新知青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精神感召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使人在从事某些活动时精神高度集中,能够从内心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愿意为自己目前所从事的活动默默奉献。当下,新一代的青年学子们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新知青运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播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冥冥之中也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感召着他们。特别是,2008年中国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大悲大喜的洗礼之后,新一代的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经受住了考验,真正从老一辈身上继承下来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一种内在的精神感召在大地震和奥运中更加凸显出来,凝聚成无形的强大力量,激励着新一代的青年人为报效祖国奉献青春,积极参与“新知青运动”。

三、“新知青运动”的新特点

精神感召是“新知青运动”发生原因中最内在的动力,也是笔者认为“新知青运动”新特点分析的切入点。“新知青运动”的精神感召范畴中融入了许多富有时代特点的新元素,这些新元素也构成了“新知青运动”最为鲜明的新特点。

(一)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更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义)。志愿精神包含的众多元素中,奉献是最为鲜明的特点,没有奉献意识,志愿服务是进行不下去的。“新知青运动”虽然不完全是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一些便利条件,实现对于社会的贡献,但“新知青运动”之中是不能缺乏以个人奉献为首要特点的“志愿精神”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放弃了许多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自愿来到西部或者基层,为祖国各方面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才干,虽然国家在很多方面(如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方面)对他们加以照顾,但相比他们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的。他们没有怨言,仍然默默无闻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如果这其中没有一点“志愿精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理性主义

与以往老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往往带有盲目的个人崇拜和强硬的行政命令色彩不同,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于自己人生的选择更加理性,在权衡利弊,考量价值方面更趋理性,在将自己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的路径选择上更加的多元化。怎样发展,如何更好地使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双轨并行,并且理性的统一,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有着他们独到的见解。

四、新知青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出路选择

“西部计划”、“村官计划”等等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新知青运动”毕竟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我们积累的经验还不够,因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保障机制尚待建设

“新知青运动”很多都是以“志愿”引领开展的,所以监督约束强制力并不强,常常出现“违约”状况,志愿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岗位管理混乱,致使许多工作没人去做,受援地方或服务单位怨声载道,已经影响到对于整体志愿者队伍的评价。服务期结束后的配套保障制度不完善,绝大多数志愿者认为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渠道狭窄,对个人将来的出路表示担忧。虽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政策扶持,如考国家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等。但部分志愿者依然对未来信心不足。1-2年的志愿工作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为自己的人生扩展了新的视野以及不同的人生阅历,但代价是耗费了1-2年宝贵的青春,这样的失落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二)整体氛围营造缺乏深度与广度,宣传滞后,社会影响力有限

“西部计划”等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的开展,前期当然要靠社会、媒体以及学校的积极宣传引导。但这方面,仅就高校宣传来说就远远不够。某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宣传工作也很不到位,有的只是例行公事的完成任务而已,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的真正含义以及重要意义不甚了解,也就谈不上积极参与其中了。高校是直接面对大学生群体的,也是在宣传上能够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媒介,对于一系列“新知青运动”的宣传尚且如此,其他如社会媒体等等的宣传就更可想而知了。在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的宣传上,形成的舆论声势不大,社会氛围不浓,没有形成社会、学校和服务地部门三位一体合力的宣传系统,致使宣传工作盲点较多,宣传不深入、不细致。

(三)部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薄弱

不论是“西部计划”,还是“村官计划”等等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最重要的就是参与活动的人群的“志愿”服务意识。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参与活动的一部分志愿者,对于活动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情绪不稳定,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懈怠,生活懒散,个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了真个志愿服务队伍的形象。受援地区或单位,按照志愿协议,应该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开展工作的工作条件,而在有了基本的条件后,志愿者就不应在物质条件上无谓抱怨。“新知青运动”很多的活动都要以“志愿”引领,因而作为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新一代知识青年应当仔细揣摩“志愿”二字的真正含义。与其抱怨,不如脚踏实地,充分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将更多的精力时间投入工作中去,为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争光。

参考文献:

1、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3

一、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同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依托德育教育基地,深化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吸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宝贵营养,引导团员青年树立科学世界观、生生观、价值观。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新风尚,主动适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和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在继承好的传统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增强工作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抓住重大事件,重大节庆等教育契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深入开展送温暖、成人意识教育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完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健全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切实做好青少年服务工作,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1、加大青少年维权工作力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协助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保护青少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和宣传力度,着力解决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大对服刑人员子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孤儿、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等无业、辍学、失管的闲散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探索建立和实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崇尚科学,抵制xx”、“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健康上网”活动以及“改陋习,树新风”主题活动,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2、加大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服务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做好以进城务工青年、贫困学生、残疾青年、农村贫困青年和农村留守儿童等为重点的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深入实施“希望工程”,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筹资渠道,扩大助学规模,利用好各种救助基金,为弱势青少年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三、增强创业意识,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家乡建设

我乡是高海拔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水平较低,要深化对农村的科技与信息服务,带领青年致力调整农业结构,帮助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要因地制宜,发展好反季节蔬菜生产和中药材生产,积极推进农产品和中药材的深精加工,提高农业效益;要抓住旅游开发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和青年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为青年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广泛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为青年农民提供政策、技术、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积极倡导农村剩余劳动向城镇转移,鼓励有志青年走出去,到先进的地区务工,学习,掌握外地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储蓄资本为家乡经济发展服务。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4

一、关于近年来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 共青团xx省委始终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历来重视青年人才工作。我们注重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努力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扎实有效地做好青年人才工作。 第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青年成才之路。坚持不懈开展理论读书班、理论学习社团、业余党(团)校、新世纪读书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规划青年成才之路。把促进发展作为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引导青年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安徽的加快发展联系起来,为省委、省政府在不同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实施农村青年致富奔小康工程,培养了一批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青工创新创效,造就了一批青年兴业领头人;服务科教兴皖战略,开展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培养了青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展示了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风采。 第三,发挥实践育人优势,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刻苦磨练铺就青年成才之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服务,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安徽基层计划,引导青年志愿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进行奉献。大力实施青年创业行动,评选表彰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引导青年在重点工程、生产一线、科技攻关、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建功立业、岗位成才。 第四,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用切实有效的服务拓宽青年成才之路。广泛开展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教育青年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观念,帮助青年打下坚实的知识根底。主动参与和管理青少年事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发挥青法协和未保委志愿者关爱团作用,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通过努力,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通过青年“五四”奖章、江淮十大杰出青年、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奖励了数千名各类优秀青年,促进了大批青年人才不断涌现。二是以协会和社团为依托,团结凝聚了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上百万人。三是通过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了青年劳动者的素质。十一次团代会以来,全省接受团组织职业培训的达2万多人次,提供中介服务3万人次,工岗快递6600多人次。四是通过希望工程、共青团爱心助学行动等载体,为广大青少年学习成长提供帮助。去年一年,全省就筹集爱心助学资金1100余万元,帮助3.2万名学生继续学业。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需要青年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和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辈出,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是实现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实施“861”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到2007年,将有数百个大中型项目、上万亿元的投资,这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脱颖而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从个体角度看,青年渴望早日成才。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学习知识、走向社会、寻求发展的起步阶段,成长成才是当代青年的根本需求。科学的人才观在全社会逐步树立,市场配置人才的格局逐步形成,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因素逐渐破除,这一切,解除了束缚青年成长成才的桎梏,激发起青年奋发成才的愿望,调动了青年想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积极性,青年渴望早成才、快成才、成好才。 从团的实际看,必须履行应尽职责。做好青年人才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是党政所需、青年所求、共青团可为的最佳结合点,是开创共青团事业新局面的重要生长点。要树立“个体优秀,团体冠军”的理念,竭诚服务青年,为青年的学习、生活、创业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引导一代有志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投身“861”行动计划,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 年初,团省委把实施青年人才计划作为今年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见事早、考虑深、谋划精、抓得准。这项工作对于指导和带领全省各级团组织,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更好地服务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团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青年人才计划为抓手,紧紧抓住培养、凝聚、举荐、配置四个关键环节,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队伍,引导各类青年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第一,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要发挥团组织的优势,为广大青年学习、交流、创业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创造机会。要和省委实施的“新技师培养计划”相对接,大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通过读书学习、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同业交流等形式,提高青工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岗位成才。不断深化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组织农村青年进高校学技术,动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到农村搞培训,大力培养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为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和回乡创业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维权等服务,努力促进青年农民“移民”进城、转岗就业。要有计划地为青年人才进行职业导航、技能导航、成就导航等职业生涯设计,帮助他们制定人生发展规划,用这种平台为青年人才服务,为青年培养工作服务。 第二,要广泛凝聚青年人才。按照“可行、管用、分类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省青年人才数据库,汇集青年人才信息,掌握青年人才发展动态,为青年人才储备、开发、使用提供平台。要尊重青年人才,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重视,不断产生自豪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更加自觉地融入到组织中来。要使各类协会和社团成为杰出青年向往的“人才高地”,用一批优秀青年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产生聚合效应,团结和凝聚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一批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重点任务相适应、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要进一步加强城乡青年中心建设,用好这个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新平台,把各类青年人才都团结在团的周围跟党走。 第三,要积极举荐青年人才。要进一步完善评选产生机制。继续做好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杰出青年、优秀青年企业家、十大杰出青年卫士、“五四”新闻奖等青年典型的评选表彰工作,扩大社会参与面,提高社会认同度。积极向全国青年组织和青年社团推荐优秀青年人才,促进他们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加大推优入党力度,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第四,要合理配置青年人才。通过市场调节把人才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以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要加快各地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青年人才市场,搭建青年人才与需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青年在地区、行业之间合理流动。发挥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社会动员、组织安排、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非市场手段配置人才资源的有效途径,推动青年人才到西部、下基层、去农村,逐步实现青年人才东西互动、城乡互动,促进青年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用得其所。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5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结构的调整,社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立足点和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共青团宁夏区委在志愿者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青年”为宗旨,以弘扬志愿精神、提高居民素质为目标,以特殊困难群众为主要对象,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紧紧围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整合社区各方面资源,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加快了志愿者社区服务的社会化进程。

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实施“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以孤寡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贫困学生、国家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组织开展日常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相关培训等助民、便民服务活动,在青年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目前,宁夏“一助一”服务对子达到20000多对。

以“让残疾人感受温暖”为主题,大力开展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在助残行动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以青年为主体、包括许多中老年人在内的比较稳定的助残志愿者骨干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宁夏助残青年志愿者人数达10万人,其中注册志愿者3万多人,累计服务时间达100多万小时。目前,宁夏已建立了287个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站,102个青年志愿者助残联络站和146个助残服务基地。

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目的,大力实施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计划。为更有效地实施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计划,共青团宁夏区委面向社会招募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政法系统离退休干部、政法记者以及法学专业学生、学者、专家等人员,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法律援助”专项行动志愿者组成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新开通的12355法律援助专线为平台,广泛开展法律咨询、代拟诉讼文书、案件、刑事辩护公证、司法鉴定等多项义务服务。依托街道、社区青年中心和已建立的各级青少年维权岗,利用“五一”、“十一”、“12・4”全国普法宣传日和“12・5”国际志愿者日等节假日,深入社区广泛开展了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有效地维护了社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以社区“五老”人员为主要对象,大力开展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为基本形式,广泛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积极与驻宁部队及“五老”优抚对象结对子、送温暖;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与敬老院的老人们结成“一助一”对子,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开展卫生扫除、陪老人聊天、家电维修、医疗保健、文艺节目表演等志愿服务,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截至目前,已建成敬老爱老助老服务站287个、敬老爱老助老联络站102个、敬老爱老助老基地146个,敬老爱老助老“一助一”结对集体1100多对、结对个人3300多对。

以“城市平安行”为主题,大力开展志愿者筑城行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共青团宁夏区委把组织实施“筑城行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认真组织,狠抓落实,建立健全机制,对志愿者进行规范管理。组织志愿者队伍配戴统一标志,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社区、街道进行义务巡逻;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维权岗”的创建活动,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通过“筑城行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团员青年自愿参加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既维护了社会治安秩序,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增强了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防范能力。

以教育关爱青少年为目的,大力开展拒毒禁毒、防治艾滋病行动。为了杜绝对广大青少年的毒害,共青团宁夏区委成立了宁夏青少年禁毒志愿者总队,将社会上热心青少年禁毒工作,具有医疗卫生、法律、心理咨询、新闻宣传、社会工作研究等特长的人员组成禁毒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相关志愿者多次深入各社区开展“青春红丝带――青少年防治艾滋病志愿者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志愿者在防治和艾滋病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了社区群众的好评。

同时,共青团宁夏区委还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居民社区开展文体、科技、法律、卫生等丰富多彩的“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大中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行动、青年志愿者社区“植绿护绿”活动、“为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活动、青年志愿者“清除白色垃圾”行动等党政关注、群众急需、青年能为的项目,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行动。

巩固基础,拓展项目

社区功能的日益完善和社区需求的多元化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共青团宁夏区委将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的平台,不断健全社区志愿服务机制,突出服务重点,促进宁夏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

进一步强化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将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辐射力,以共青团干部作为志愿服务组织的骨干,带领志愿者从事具体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利用一切有利契机,深入开展志愿者注册活动,巩固和壮大志愿者队伍;以社区青年中心为依托,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建立和完善相应活动阵地和服务设施,强化社区志愿服务功能,保证服务的社会效果,让社区居民放心、满意。

进一步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能力建设。顺应社区发展不断显现出的新规律、新要求,在做好原有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研究、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建立项目体系,保证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常干、常新”,提高服务社区的能力。同时发动社区力量,拓宽志愿服务领域,组成环保、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群众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志愿服务,扩大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使其长久、深入地发展下去。

进一步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各项机制,是保证志愿服务长期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今后的服务活动中,除了向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发放服务证、服务手册以外,还将进一步建立规范的志愿者档案以及服务对象档案,科学、合理地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为志愿者参与表彰提供现实依据。同时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使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深入人心。

进一步整合社区志愿服务的宣传资源。志愿服务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宣传方面,将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整合宣传资源。在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栏、信息栏和宣传海报等直观的宣传方式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动项目、时间、地点以及规章制度等进行深入宣传和介绍。利用“3・5”中国志愿者服务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大节日,更要积极、主动与相关媒体合作,对服务活动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社区为青年志愿者提供了实践锻炼、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社区志愿服务也为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努力巩固基础、拓展项目,号召和组织更多的志愿者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中去,以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链接

世界各国关于志愿者服务的法律

美国

美国于1973年制定《志愿服务法》,并针对环境、社会的变迁于1967年、1979年、1983年、1986年、1989年、1993年对法案内容进行了修改,以顺应时代需要。法案内容主要包括三大计划:全国反贫穷志愿服务计划、美国年长志工计划以及志工协助小型企业暨动员商界人士加强参与志愿服务计划。全国反贫穷志愿服务计划又以美国小区志愿服务队、寓学习于服务计划、特别志工计划为其核心;美国年长志工计划则包括退休老人志工计划、义祖父母计划以及长青之友方案三大项。

世界各国关于志愿者服务的法律

德国

德国是一个相当重视志愿服务的国家, 14岁以上参与志愿服务的民众占该国总人口的34%,而全国14~24岁的青年共有40% 在从事志愿服务。这主要得益于德国1964年制定的《奖励志愿社会年法》及1993年制定《奖励志愿生态年法》。这两部法律的特色皆为鼓励16~27岁青年暂时离开校园或工作岗位6~12个月,而投身社会或环保志愿服务行列。参加者在服务的同时还要接受教育辅导,加强对该领域的认识。另外,参加者可在租税、交通、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优惠奖励。这两部法律于2002年7月17日进行了全文修正,扩大了志愿服务范围,除原有的社会服务之外,有志参与法定志愿服务的青少年,还可选择参与体育、文化(如图书馆、博物馆或音乐会)或古迹维护方面的服务,也可以选择到欧洲以外的地区从事志愿服务。

世界各国关于志愿者服务的法律

西班牙

现代国家不再将满足公众利益视为国家专属职责,而是国家及社会两者间应共同分担的责任。国家需要人民共同分担责任,而人民也希望在社会公共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上参与更多。西班牙宪法第九条第二项明确认可了人民及其组成团体的该项参与权,且规定公权力有义务推动、促进及保护之。鉴于此,西班牙国会于1996年1月15日通过《志愿服务法》,以推动及便于公民共同参与公、私立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志愿服务活动。该法收录了关于志愿服务工作定义的多种注解,例如:利他及助人特性;自由,也就是说非基于志工之义务或责任;无偿,无任何类型之经济报酬。从而使志愿服务工作完全与任何基于劳动、公职或商业关系的给薪式劳务划清了界线。此外,该法附有《志工权利与义务一览表》,用于区别志工与受雇劳工。最后,该法明确规定了一系列有利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措施,对志工的社会价值予以肯定和推动。

世界各国关于志愿者服务的法律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就业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99-02

2013年全国毕业生高达900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而且还关系着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就成为了紧密联系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共青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协助各部门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势

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联系青年的纽带,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

1.拥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高校共青团组织已形成了以“团支部―团总支―团委”三位一体的组织层次,每一个层面都已比较完善。据统计,高校96%以上的大学生为共青团员或中共党员,覆盖面比较广,便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组织和各种社团。同时,共青团拥有一支年纪轻、素质高、知识结构较完备、贴近学生、敬业精神强的团干部队伍,大部分专职辅导员都已加入到团干部队伍中,他们既具备了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间有效沟通的能力,又能很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实际需求,使就业指导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2.在高校第二课堂工作中占主导地位。高校共青团有能力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本校的社会实践课堂和平台。通过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又可以将潜在的社会实践基地转化为现实的就业渠道。同时,团组织除了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还通过各种活动,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简历写作大赛、招聘求职演练、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各种主题的科技文化节、就业创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使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得到提升,更新就业创业思维,提高创业热情。

3.大学生对共青团有着强烈的归属感。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基本覆盖了全体在校生,每一位共青团员都是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共青团各级组织通过团籍档案整理、开展各项校、系、班级活动,大学生参与团学工作等,对每位团员的成长轨迹有着全面地跟踪了解。同时,通过各种团活动使青年团员了解彼此,相互协作,从而产生对整个组织的信任感、依赖感和荣誉感。高校共青团应珍视和充分利用这种归属感,主动建立校友联系网络制度,利用校友资源拓展学生实习基地、拓展就业渠道。

二、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

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理论、实践等方面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指导就业形式创新度不够。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就业服务有余,而就业指导不够。大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只需要这些就业指导部门担负起就业指导就行了,其实共青团可以凭借其天然的组织优势,利用团员对其归属感进行就业指导。辅导员甚至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和专业特点,实行就业指导个性化,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和引导学生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以切身经验传授求职技巧,促其顺利和扩大就业。

2.创业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高校共青团积极举办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利用自身优势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然而,在创业实践平台的后期跟踪服务方面却龙头蛇尾,共青团的创业服务目前只停留在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和奖项评比,很多在竞赛和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好项目在比赛结束后没有得到开发,共青团组织未能利用与市场、兄弟院校、社会单位之间的良好关系网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后期资金和人力服务,大学生们花费了很多精力的项目因缺乏财力和人员的有效扶持,从而使学生的创业创新热情大打折扣,无法拓宽就业渠道。

三、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研究

1.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能力。团干部大多还担任着各年级辅导员角色,由于他们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更为贴近学生,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特长优势、专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都能全面了解。辅导员甚至对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择业需求,可以通过日常的交流、学习生活、活动等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当前全国的就业形势,利用新媒体随时和提供就业信息。

2.开展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就业辅导,提升大学生创业竞争力。首先,通过组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为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创业动力大的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除了以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为平台,还应定期举办全校大学生创业活动项目展。大学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熟知创业流程;通过评委点评和提问,发现项目的不足,积累创业知识,锻炼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分析和研究水平。其次,团组织对比较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采取措施重点扶持。

3.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帮助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广泛的组织体系、丰富的社会资源、多样的工作阵地、联系紧密的青年团体等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多方面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首先,主动加强与地方共青团、青年联合会以及用人单位团组织之间的联系,邀请各层面的优秀人士进校园开讲座,广泛深入与校友联系,利用校友人脉资源和吸纳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推荐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入地获得第一手资料。

4.利用各实践基地,创新用人单位接洽模式。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和青年见习基地,定期邀请共建单位来校举办面向青年团员的专场招聘会,直接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为例,《百会健康管理公司》项目是该系“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立项项目,并成为该系的专业实践基地。在工作室里,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亲身体验了学生娴熟的针灸推拿技能和面部美容手法,他们对学生的上岗能力充满了信心,纷纷表示愿意修改招聘原计划,拓宽所需专业和增加招聘人数,并期待能成为该系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8,(4):22-27.

[2]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7-48.

[3]姚军.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