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范例6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范文1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同时,课程标准的五个一级主题都蕴含着定量认识要求,强调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及其变化,从而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帮助初中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化学定量观,学会从定量的视角思考、审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不仅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需要。

不过,从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来看,初中学生并未达成应有的化学定量认识水平,忽视从定量?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内涵与价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对化学定量观的内涵及其价值认识不足,将化学定量要求当作事实性知识或化学基本技能来教学,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生搬硬套化学计算格式。为此,有必要探索促进学生定量认识水平发展的教学思路,指导教师超越事实性、技能性的化学定量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定量观。

1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

1.1 定量观的内涵

涉及定量观内涵界定的文献很少,而且学者们提出不同的表述。如韩丹丹、靳莹指出,物质及其变化是以定量形式存在和发生的,表达化学物质量的各物理量存在定量关系,事物的量变若超出一定范围将可能引发质变[1]。杨雨花认为物质以一定“量”的形式存在,化学反应按定量关系进行,量变质变遵循一定的规律,化学实验应定量控制,化学有专属的定量方法[2]。不难发现,学者们是立足于化学学科特点与学科体系来阐述定量观的内涵。这些论述对初中学生化学定量观的培育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因其概括程度高而缺失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初中化学课程要求进一步界定,以利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践。

立足于定量观是方法类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3]及初中阶段化学课程要求,本文将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化学定量观的内涵概括为:(1)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一定“量”的关系。即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混合物的组成以某种“量”的形式存在,化学反应按一定“量”的关系进行;(2)物质及其变化的定量关系有其定量思想方法。具体包括科学计量思想、“宏-微-符”表征思想、整体个体关系思想、量变质变思想、模型认知方法、实验的定量控制与定量研究方法等。

1.2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反思概括提炼而成的[4]。化学定量观建构也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即要经历知识、思想方法、观念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认识,提出基于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

该模型主要分为三阶段:阶段一包括问题情境和发现问题环节,旨在激活定量认知。教学设计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包含有价值的化学定量问题,并能驱动学生展开强烈的、基于定量分析的学习活动;阶段二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三个环节,促进学生建构并内化定量认知。该教学阶段强调通过“问题连续体”,促进学生开展持续的定量分析,建构起与问题情境密切相关的化学定量表征、发展化学定量认识,建立起处理化学问题的定量认识方式;阶段三则发展定量认知,即将建立起来的化学定量认识思维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发展完善定量认识并形成较为稳固的化学认识方式,从而建立起化学定量观。

这一教学设计模型将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并通过定量问题解决来建构定量知识、发展定量认知;注重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迁移应用等过程,把知识的学习由记忆转变为发现,经过知识的打开、内化与外显的过程,从而解构反映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等的化学符号、化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定量内涵,帮助学生厘清定量的成因、建构定量认识物质世界的思路方法。由于教学过程强调从知识理解中提炼形成定量观的内涵和在定量观统领下的知识迁移应用,强调将知识、知识生成的途径与方法和化学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很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的定量观建构。

2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实践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教学设计模型指导的教学设计,其操作流程如图2。其中,后两个步骤是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运用,即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接着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定量观察,发现问题。其次设计“问题连续体”,要求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并及时提炼相关定量思想方法。再次组织学生探讨表征方法,形成定量表征。然后引导学生提炼形成定量观念。最后设计针对性的定量问题,引导学生对定量认识进行反思评价深化。

下面结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来加以分析。

2.1 本课蕴含的定量观认识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提出“能根据化学式对物质组成进行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的学习要求。教材编著者重点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帮助学生认识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教学处理时,重点应帮助学生从宏观物质、元素、微观分子、原子四者联系的思维角度厘清内容链接(如图3),解构化合物的定比定律,使学生从知识与思维层面深入理解“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内容系统的逻辑关系,及其定量观的相关内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相关链接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线索,本课教学需要学生达成化学定量方面的如下认知:(1)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可用化学式表示。其蕴含着“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2)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与符号之间蕴含着“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定量思想和“模型认知”定量方法;(3)纯净物与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存在固定“量”的关系,蕴含着“整体个体关系”和“科学计量”定量思想。

2.2 促进学生定量认知的教学设计

根据前述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结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促进学生建立起对纯净物中元素之间质量关系的认识,建立起相应的定量研究化学事物的思想方法,本课教学过程及期望达成的定量认知如图4所示。

2.2.1 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家发现并已证明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遵守定比定律(它的组成元素的质量都有一定比例关系),那么纯净物中元素之间质量比例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创设史实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并产生探究“纯净物与各元素之间‘量’的关系”的兴趣。

2.2.2 展开定量观察

过渡:教师出示一杯36g的水。

问题1:通过观察、思考,从这杯质量为36g的H2O中,你能说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定量观察。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定量视角,独立或经过启发发现有价值的定量问题,并能较清晰地表达所发现的问题。

2.2.3 进行定量分析

问题2:从微观角度来看,水是由一定数目的水分子集聚而成的。请思考:①1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其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质量分数用百分数表示)②2个水分子、10个水分子、1万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其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③这杯水中水分子的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氢、氧原子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线索进行定量分析,引导学生从符号到微观、从个体到整体、个体与个体角度进行定量分析,认识物质的微观定量组成,形成“整体个体关系”、“科学计量”、“宏-微-符”表征定量思想和“模型认知”定量方法。

问题3:从宏微联系角度来看,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质量等于该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水由氢、氧元素组成,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组成物质的某元素的质量在物质总质量中所占的百分含量称为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微-符”联系角度进行定量分析,认识物质的宏观定量组成,形成“宏-微-符”定量思想。

2.2.4 形成定量表征,提炼定量思想

问题4: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固定质量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元素质量比,一种是元素质量分数,如何用计算公式来表征?学习“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运用了哪些定量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形成纯净物中元素?M成的定量表征方法,并提炼形成相关的定量观念。

2.2.5 实践定量观念

问题5: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36g水中含有多少克氢,多少克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问题,学生实践定量观念,初步反思评价相关定量观的内涵,了解学生的定量认知情况。

问题6:教材第86页“活动与探究”:①尿素[CO(NH3)2]中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②现有100g尿素,氮元素质量是多少?③测得某一尿素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3.5%,该尿素样品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线索设计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定量观念,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评价定量认识,了解定量表示物质组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问题7:在H2O和H2O2两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氢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宏-微-符”转化的定量问题,突破相关定量思想方法建构的难点。

3 总结与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范文2

关键字: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方法反思 学生状况反思

一 物理教学目标的反思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当前教学标准的关键,也是确保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一定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便于在今后的制定过程中能够更贴近实际,贴近教学的情况。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物理知识和技能、教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物理实验和实际操作教学等方面,在进行目标设定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具体,做到层次分明,并且要确保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 物理教学方法的反思

初中的物理教学讲求方法,方法得当,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起始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说来,对于教学方法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利用初中物理知识形象、直观、涉及范围广以及定量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热情,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实验是物理课的重要组成环节,任何一个小小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都能够让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产生兴趣,同时物理实验能够将教学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枯燥变为生动,所以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实验教学。

案例分析:物体沉浮实验

实验一:观察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现象。先将鸡蛋放入清水中,在清水中加入盐,学生观察这一过程中鸡蛋的沉浮现象,老师引出问题,实验中鸡蛋所受到的水的浮力是否有变化,进而老师引出变化的原因。

实验二: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上金属块,第一次将金属块的一半浸入到水中,第二次将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学生观察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指数变化情况,得出物体浮力变化的情况,进而老师指出变化的原因。

由于地区的教学环境较差,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因此采用实验教学法,学生能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掌握物理知识,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状态和情感态度对学生进行形成性的评价,并且对课堂实验教学达成的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情况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其次,物理教学和生活实践相连接。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运用知识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初中物理的知识深度较浅,但是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其中的理论知识能够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说在教学中要很好的把握这一点,设定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普通教学过程中融入暗示教学,结合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物理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等综合方式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以创造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教学环境的差异,地区的学生在自信心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说采用暗示性教学法,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愉快而不紧张的环境下进行情感调节。设置情境,采用交际性练习,在短期内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教材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懂教材内的汉语表达,可以借助藏语翻译对比汉语,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 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

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的监督和评价,老师在关心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解决对策,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并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四 物理教学实践的反思

虽然说现代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念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力求通过物理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老师很难让学生去自己探究物理现象,即使有机会也很难深入进行,这样就影响了实践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于物理教师的选取以及教学资源的安排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本中也安排了探究性的实验,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实践的,要有充足的实验室资源。

结束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说教学反思工作开展的较多,但是其深入程度还有所欠缺,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以此为中心,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反思的内容,希望对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永飞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第01期

[2] 郭翠娟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的意义 新课程(教研),2011年第12期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游戏;体验学习;有效教学;路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对此,通过什么样的载体或者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乐于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初中物理由“机械化教学”向“建构式”教学的重要指向。游戏体验式教学是基于“寓学于乐、寓乐于学”的教学出发点,通过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相应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到教学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分享与反思,实现兴趣的拓展、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强化,真正达成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开展游戏体验式教学的路径,为提高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一、游戏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何谓“游戏体验式教学”?顾名思义,即是以游戏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对接的游戏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游戏或者其他场景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学会学习、分享和反思,进而自主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但是,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电的知识、电路图等等,就是如此。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是初中物理教学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游戏注入、体验学习,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物理教学“填鸭式”的弊端,实现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要求转变,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验性,让学生在“玩乐”中消化知识点,培育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可见,游戏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主体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第二,参与性,即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激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趣味性,即是规避初中物理教学的枯燥性,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总之,游戏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游戏的模式中学习,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也能更好地锻炼创新能力和发散思S。

二、游戏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识不能依靠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如何实现?答案是激活学生的兴趣。基于游戏体验式教学主体性、体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只要初中物理教师能够结合课程要求进行科学精心的设计,把知识寄寓在游戏情景中的,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游戏,引导其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必然能带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沉浸感

游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对自然的、可视的现象提供一种带有幻想性和仿真性的展示和呈现。初中物理游戏设计通过对某些物理现象的仿真性展示,激活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而“沉醉其中”,使得学生在自主认识、体验、感受物理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完成自我主体的构建。对此,在游戏设计时,必须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正激励,实现游戏体验中的信息交换和反馈。比如,在讲授调光灯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五彩斑斓的灯光环境,让学生穿上不同灯光色彩的“衣服”,让学生感受灯光的美妙,激发学生生成五彩斑斓灯光制作的问题意识。最后,给学生提供除了导线、灯泡、电源、铅笔芯、开关之外,还可额外增加一些器材,如5欧和10欧的定值电阻各一个,再加上镍铬金合丝,让学生制作调光灯。适当对学生的实验加以指导,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学效果令人惊讶。

(二)强化学生的反思性,增加游戏的难度感

游戏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体验感受,能否完成预定的游戏任务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沉浸度,心理学研究表明,适中的难度会最大程度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于简单的游戏不仅不能激发起兴趣,甚至导致其对游戏产生“幼稚感”,这就需要增加有效的难度,来引导学生反思,通过思考来获得知识。反思是从具体的感性经验到抽象的理论概念这一转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要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教学中的大量概念,通过有难度的游戏来强化学生的反思性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在笔者讲授雷电现象时,就设计了“组装滑动变阻器并研究变阻器改变电流的正确使用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主探究,不仅要将散落的滑动变阻器的零件组装在一起,还要研究出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掌握知识要点。

三、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生活知识能力的重要课程,如何把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学生的生活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创新,方能达成这一效果。本文所探讨的游戏体验式教学,正是着眼于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以自主性、体验式和趣味性来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感受学习的快乐,自主建构知识,真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黎斌.初中物理的游戏体验式学习策略[J].数理化学习, 2014(12)

[2]陈挝.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的策略[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7(2)

[3]陈敏.体验式学习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9)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范文4

一、注重激发并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动力源泉,更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1]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由于初中的物理学习是物理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充满着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心智还很稚嫩,容易在物理学习中受到挫折而产生气馁,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精心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动力,这既是初中物理的培养目标,也是搞好物理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

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应十分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就通过生动的版面设计,惊奇有趣的活动安排等来促使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科学。无论是在序言、各章节,还是在课外作业中,教材都极力关注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兴奋感和充实感。

1.关注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中有许多独特的小实验。例如,序言中,高低蜡烛哪一支先灭?插入不同的隔板,条形磁铁对铁质回形针的吸引会变化吗?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声现象中,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架发出的声音吗?摩擦高脚杯发声;热现象中,纸锅烧水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材利用故事的讲述、三位卡通人物的对话、漫画呈现等方法,或引入探究的问题,或陈述不同的观点,或暴露学生常见的错误认识,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在第三章的章导图中,用小明游览瘦西湖的日记引入光现象的学习;在声现象中,用小华唱《青藏高原》歌曲的情景,自然引入探究音调的课题;在光的折射中,以一幅人落水的漫画引入折射现象的课题等。另外,教材在许多重要的概念、规律学习中也十分关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3.遵循认识规律,合理安排内容的呈现顺序。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为此,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教材特别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例如,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再“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再“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先“初识透镜”,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再学习“速度”;先“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再“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先由漂浮感受向上托力而初识浮力,再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构建浮力的概念等。通过合理的安排,较好地化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树立信心。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教材,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放在首位,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兴趣、动手兴趣、探究兴趣,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关注优化教材的结构

课程标准根据物理学的内容体系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材中呈现,这不仅体现了教材的特色,也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其中不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处。我们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体现物理学科的逻辑结构和体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材的结构设计应是学科体系和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需要恰当地处理好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2]。

苏科版物理教材从“三维目标”出发,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围绕三大主题及其相互间关系,构建了不同层次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教材逻辑结构体系(如下图)。并据此设计各单元内容的安排顺序。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教材结构设计的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对“力”一章结构的安排是:一、力、弹力,二、重力,三、摩擦力,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教材并没有采用“将力的概念一次到位后再学习常见的力”的逻辑顺序,因为这一结构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起始概念过多,比较抽象,难度较大。人的认识过程常常是螺旋式上升的,对初中低年级学生要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材中对力的概念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①初识“力”——从肌肉紧张感受力的存在,拓展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在“常见的力”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力的三要素和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③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④归纳力的作用效果,提升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④为第九章的内容)。这样的结构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简捷、紧凑。学生的学习如同爬山一样,到达山顶再俯视全景就会清晰得多,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要求,在学完一章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形成更为系统的逻辑结构认识,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与此类似,教师们对教材中其他部分的微观结构处理时,一定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整体结构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急于“一次到位”或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过程的渐近性,也不要把概念“咀嚼”得过细,填压给学生。

三、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关注探究的本质内涵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物理探索规律,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物理认识规律。在物理课程中,实验和科学探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探究的角度来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看,实验教学也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外,实验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实验探究的过程要求,此次课标修订,还进一步明确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以此来加强实验探究。因此,无论是从物理学自身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学最要紧的就是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实验,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凸显探究的本质内涵,最大限度发挥物理的育人功能。这既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物理课程实施的要求。苏科版物理教材除了关注用小型实验培养学生兴趣外,还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1.加强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修订后的八年级教材中明确规定了9个学生分组实验,对于这些学生实验,教材没有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组织,是根据每个实验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实验,侧重物理规律的探究,在教材的组织上就要特别注重探究的活动过程,对规律的认识是探究的成果;还有的如“练习使用温度计”、“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等实验,侧重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教材组织上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训练的机会。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而且能使规定的实验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在实验的设计中力求更好地体现探究的本质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实验,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完成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材呈现的开放性过大,教师指导就较困难,学生探究的有效性不高。修订后的教材以偶然发现窗外景物的倒像来引入探究的问题,在学生尝试性地操作和观察,掌握了调节要领,并大致了解像的大小、正倒的变化情况后进行实验。在获得倒立缩小像和倒立放大像的实验后,在关键的“成倒立、等大像的条件”猜想环节上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已得数据,再用实验验证。这样做的意图是更好地体现了“探究不是简单的归纳,需要不断地思考、分析、猜想和验证”。在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再从影响成像性质的两个关键位置来进行总结,阐述规律的内涵。这样的小结,不是简单重复“规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律。再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一节中,针对学生存在的前概念来安排探究活动。用卡通画的形式表达学生的观点,设计的实验活动也针对“物体主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这一问题,不用“人推墙”的实验,而设计了“人从背后推人”的实验,不选两块磁体相互排斥的实验,而选铁块与磁体相互吸引的实验。可见教材修订后更符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个性特长。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和开放性的技术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八年级教材修订意安排了5个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供学生选做,它们分别是:“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制作简易的密度计”,除第一个外,其余都是新增内容。这些课题有创新的闪光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求学生能设计一种比较隔声性能的简易方法;“探究树荫下的光斑”,要求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命题的思想很好:为救治病人,急需将药品送到偏远深山中,而这种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由于山高路远、气温较高,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运输途中保温要求,要求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方案并动手制作;“制作简易的密度计”,让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体会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它们是给学生选做的,由学生自由组合(2~3人一组)主要在课外完成,在学期开始时,由教师做一次本学期选题介绍,请学生报名,教师组织,实施中进行个别指导,学期结束前进行汇报、交流和评价。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

四、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要求,关注基础性和选择性

物理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选和组织教材内容。从知识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主体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对于主体知识应考虑基础性的要求,而对拓展性知识则应体现一定的选择性。例如,“多普勒效应”并不是初中物理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的拓展,将其放在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信息库中,供学生选择阅读;微观粒子中的夸克,虽在教材的正文中提及,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微粒即可,不宜展开;对课标中“摩擦力”这一知识点,重在“滑动摩擦力”的学习,而对“静摩擦力”的介绍放在“力”一章的信息库之中。此外,教材还设置了一些阅读栏目,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可开拓学生眼界、渗透科学教育。这样提高了教材与新修订课程标准的吻合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教材中内容呈现、活动组织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此前由于学生有了“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即已有了“平衡力、非平衡力分别会对物体运动状态产生何种影响”的知识,用这些知识就可以推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然,这种“推出”是由老师来告知还是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领悟,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做出选择。这部分内容就大可不必以探究发现的方式进行。

五、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苏科版物理教材修订特别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在例题的呈现中,改变传统的“已知—求解—答”的模式,突出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反思环节,在一些例题中采用“分析—解—答—反思”的模式。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进行解答和反思,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例题后提出反思,来说明物理公式不仅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以此来加深对物理公式的认识。

2.为了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材在每一章后均设置了“小结与评价”栏目,其中包含两个部分:“知识梳理”和“反思与评价”。知识梳理部分是对本站所学的重要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反思与评价”部分是按实际需要安排3至5个问题,这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围绕重要概念或规律的学习过程,对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实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反思;或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平台,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对应用知识的评价,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六、反映时代性,渗透科学和人文的教育功能

课程标准强调在物理学习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时展,同时渗透科学和人文的教育功能。苏科版物理教材设置了“生活·物理·社会”、“信息库”或“读一读”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来呈现具有时代性、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拓展性知识,同时渗透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如在此次修订教材中就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以更好地反映学科前沿、中华民族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及现代物理技术应用的成就等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声学建筑、中国古代对静电的认识、减小阻力的创新历程、举世瞩目的“天路”、“蛟龙号”深潜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手机的发展等。在物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希望教师能以教材提供的资源为引导,挖掘更多的教育因素,用好教材,教好学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刘炳昇.继承与创新——初中物理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15.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范文5

关键词:农村初中; 教学设计; 化学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30-001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对于农村初中较为特殊的生源情况,笔者在化学学案的设计上作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农村初中化学学案的设计背景

1.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源情况

由于主城区拥有着更为优越的教育资源,许多家庭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主城区接受教育,因此农村初中流失了不少尖子生。此外,很多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自外来流动打工者家庭,父母的文化素养良莠不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不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作为教师,认清这一现实并对此作出针对性的措施来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更为重要。

2.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使用情况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遍推广,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多媒体有课堂容量大、节省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点,却也存在着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节奏快、信息过多过滥,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缺点,相比较之下,如果能够把原本课件上的一些内容尽量整合到学案之中,那么既扩大了学案的信息量,又能够有效避免“暂时性思维断层”之类的情况发生。

二、农村初中化学学案设计的实践

在农村初中化学学案的设计上,首先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对一堂课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笔者主要把学案设计分为“课前导学”、“课堂探索”、“当堂反馈”等几个方面来分别阐述。

1.课前导学

案例1:在学习《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这一课时中,通过列出物质的分类表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物质类别,从而很自然地想到有机化合物的所属类别,并根据书本知识得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定义,这样就能印象深刻。另外在学习食品中的有机物时通过罗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就能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到各种食品中都富含哪些营养物质,从而为下面分类学习各种有机物做了很好的铺垫。

2.课堂探索

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因此在教学内容中知识点的衔接部分应设置“跟进练习”,使知识点得到及时巩固并查漏补缺,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大脑得到短暂的休息。

案例2: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课时时,设计如下表格探究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后,及时整理与归纳,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很深的印象。

【整理与归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试液,表现出_____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试液,表现出_____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试液,呈_____性。

3.当堂反馈

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性知识网络,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切入,以一种综合、开放的学生活动形式呈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3: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我们教室内的各种物质的微粒(分子或原子等)。

设计思想:在复习物质化学式的基础上进行画图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物质构成的微粒有所不同,比如我们吸入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而门锁上的铁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轻松的作图活动中,学生既回顾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存在差异,又帮助学生建立了“宏观――微观――示意图”的化学特征思维,使知识网络不断得到强化和完善。

三、有关农村初中化学学案的反思与完善

1.教师观念的改变

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在“教”的环节上,教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总是不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在农村初中,教师的“课堂替代”情况时而发生,“教”的比重过大,而往往忽视学生的“学”这一环节,因此必须使教师在观念上形成根本转变,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利用学案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不时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学案使用情况的反馈,反思不足、做出改进,将学案作为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实践证明,利用学案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预习;可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方便课后复习等。学案教学的开展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完善。作为教师,只要我们能够以学生的“学”作为学案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化学学案的设计将会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柴勇.导学案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化学,2011(7)

[2]黄岚,王锋.例谈化学学案编制,中学化学,2011(10)

[3]刘和美.“学案导学”――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回归,中学化学,2011(11)

[4]邢淑梅.“学案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优势与误区浅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2)

[5]邢入德.化学学案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3)

[6]张蓓.利用学案导学功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科学教育,2012(2)

[7]高怀山.浅议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

[8]程凯虹.学案导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天津教育,2003(4)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范文6

【关键词】有序思维 养成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3-02

有序思维,就是在充分把握事物变化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特定的顺序、线索、条理、步骤和规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以过程的有序性为特点,与逻辑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其特殊的序――即逻辑或规律;有序思维不一定是逻辑思维,其对立面是无序的思维。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序思维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化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合理的、科学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有序思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中的有序思维首先表现为化学的学科思维,如物质分类思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守恒思想等等。应用这些思想可以解决很多化学问题。从具体认知操作角度看,有序思维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分析问题的有序性

例1: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克新物质D。若增加10克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根据以上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①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克;②第二次反应后,D的物质为50克;③该化学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④该化学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第一次参加反应的A、B、C三种物质中只能有一种物质全部参加反应,另两种物质肯定剩余,再根据该题中第二句所给定的条件,可以确定第一次反应时A物质15克全部参加了反应,B物质两次反应共消耗15克,设B物质第一次参加反应的质量为X,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15-X;然后根据化学反应的质量比规律,则有1510=X(15-X);则不难求出X=9;说明第一次反应时A、B、C三种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15克、9克、6克;第二次反应时A、B、C三种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10克、6克、4克;这样就可以确定该题中只有②④两项是正确的。这样思考问题,就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

2. 实验过程的有序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和交流评价五个基本环节,这五个基本环节就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另外,三大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取也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实验室制取气体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顺序:首先要考虑选择什么样合适的药品,通过何种化学反应来生成所需要的气体,然后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最后根据所选的发生装置确定实验的操作顺序。

3. 计算推理的有序性

化学计算过程,实质上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中的量进行处理和确定的过程。它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及溶液组成知识为基础,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量及其运算方程作为确定有关量的特殊工具,理解和运用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进行分析、综合、对比、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对于有些计算题如果能有序的思考,能使分析问题的结果清晰、简捷、明了,使解题的思路顺畅,使解答的完整准确。

例3: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定Cu―Fe合金、Fe―Zn合金和Fe―Al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一瓶未标明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必要的仪器。他们取其中一种合金的粉末5.6g与足量该硫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气体a g。请讨论:当粉末为Cu―Fe合金时,a______;当_______> a >_______时,粉末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5.6克Fe、Zn、Al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分别为0.20克、0.17克、0.62克;然后根据极限法解题思路进行分别讨论:(1)当粉末为Cu―Fe合金时,因为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aa>0.20克(3)当粉末为Fe―Zn合金时,0.20克> a >0.17克;对照讨论的结果就很容易填上该题的合理答案。

三、初中化学培养有序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营造有序思维的前提

知识是思维的前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化学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同时,不断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理解知识要点,记忆有关结论并按类型精选习题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知”到“通”, 由“知”到“用”,然后才能活学活用,做到触类旁通。

2.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的有序性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努力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积累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有序思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 通过适当练习,加强有序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思维方法。要做到灵活运用,还必须经过适当的练习。在有计划、分层次的练习中反复运用已学过的思维方法,强化它们在头脑中的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

通过多年的初中化学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序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养成有序思维习惯后,掌握的知识将更系统,表达更有条理;推理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都会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