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例6篇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数学思维;幼儿思维;数学能力

三到六岁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和思维特征有着很大联系,幼儿阶段是孩子培养锻炼逻辑思维的主要时期,要针对该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培养和锻炼。借助科学有效的手段全面锻炼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把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变成幼儿能够轻松领会的具象知识。合理地锻炼和培养三到六岁儿童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掌握这方面思维能力的有关概念和理论。

一、锻炼三到六岁幼儿数学思维的意义

1.提高幼儿智力发育

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于三到六岁的幼儿来说可以有效地帮助其促进智力水平的发育。幼儿阶段是智力发育的初期,如果这个阶段能够合理地开发幼儿的智力,那么对于成长和未来的学习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年龄段孩童的综合智力构成中,数学方面的智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幼儿能够熟练使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一个前提。在三到六岁孩童有关数学思维的能力开发方面,要加强幼儿在数学方面的智力水准需要着重注意开发其大脑中所蕴藏的潜能。培养和锻炼幼儿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是智力开发的一个过程,孩子通过反复使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会有各自独特的理解,继而开动脑筋想象和创造。

2.加强幼儿掌握数学概念

对于三到六岁的小朋友来说,数学理论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幼儿并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小朋友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和家长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变成小朋友可以轻松领会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小朋友理解原本抽象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培养,小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入地理解,运用自身对于数学的理解进行问题的回答。锻炼和培养小朋友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其领会抽象繁杂的数学知识,抽象知识的合理转变也是培养和锻炼小朋友这一能力的重要技巧[1]。

3.提升幼儿数学兴趣

兴趣在小朋友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兴趣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合理激发出三到六岁孩童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和锻炼气数学思维的首要目标。老师和家长应当充分了解这一年龄段孩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制定出最合适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学习规划。只有全面激起了幼儿的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才能推动和促进小朋友主动思考的能力,数学思维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小朋友会对数学产生喜欢的感情,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收获自信和满足,继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2]。

二、锻炼三到六岁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

1.锻炼幼儿创新能力

三到六岁的孩童普遍具备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在授课期间为其播放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趣味视频或歌曲,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合理地激发出小朋友的潜能和创新创造能力,在老师和父母的正确指导下把这些兴趣转变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锻炼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2.拓展幼儿思维空间

在培养和锻炼三到六岁儿童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素材资源,根据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展开教学的扩展,提升幼儿的思维空间。通过选择小朋友能够随时接触并熟知的生活素材进行训练,让小朋友对数学和生活之间密切关联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加强数学思维的锻炼。

3.激发幼儿数学意识

三到六岁的小朋友普遍爱玩,老师和家长在对孩童进行数学思维的锻炼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式教学,在学习期间展开各种各样的趣味活动,选择与数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游戏内容,帮助幼儿提高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水平[3]。游戏式教学模式可以轻松地调动起三到六岁这一年龄段孩童的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还可以帮助小朋友拓宽知识面和想象空间,其思维意识也能够得到加强。

三、结论

针对三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幼儿智力水平的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老师和家长应该抓住这一年龄段孩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科学地制定数学思维锻炼的教学方案,重点关注幼儿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合理地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相关训练。

参考文献:

[1]李宏.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0:232-234.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氛围;思维能力;创新教育

一、采用互动式数学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同学们听。这样的教学,虽然让老师觉得非常充实,一节课能够讲很多的内容,但是同学们掌握的却不足70%。这样灌溉式的教学,效率非常低,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应该将中心转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讲每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同学先来回答对这个知识点的初步认识,然后让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补充或是改正,之后再给同学们讲解正确的答案。这样同学们就有一个思维的过程,久而久之,就算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自己也能够理解新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让学生来讲一节课,讲述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最后老师再做补充。还有,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同学们一定会做大量的习题,这样对于一些难题,老师可以请会的同学上讲台讲解。有的时候,虽然他们会做,但是却不明白每一步的意义。这样一个讲题过程就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依葫芦画瓢”。

二、采用问答式的数学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般的数学老师都会在课堂上面向同学们提问关于数学的问题,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最后老师再进行讲解。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就完成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是被动思考的,或者在思考的也只有那几个想要回答问题的人。同学们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思维能力自然就下降了。所以,这个问答式的过程应该反过来,要求同学们提问,然后其余同学解答,之后老师做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因为很多同学根本提不出问题。“提出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理解了这个数学问题的大意,才能够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最初实行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可以用“被迫式教学”。

三、采用逆向思维的数学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针对个别的题目,像是有些数学难题。逆向思维,就是和以往的思维不一样。例如,一般来说,我们会从题干出发,分析数学题目中的条件。但是,对于逆向思维,我们要从出题人的目的、问题涉及关键知识点出发,然后回到题干,分析解答。逆向思维就是求异思维,就是和我们日常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列举一些逆向思维的例子,引导学生使用这种思维模式。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数学题目的解题过程,然后让学生将题目写出来。这样一个顺反思维的相互转换,就能够锻炼大家的思维能力。再如,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从已知条件出发。如果使用逆向思维的话,我们可以从相反的方面来解决,然后推出正确的答案。逆向思维在概率的解决方面是使用最多的。其实逆向思维的培养,就是借这种思维的新奇性,让大家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更加灵活地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芳.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问题 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是借助数学问题进行锻炼和提高的,数学课堂也因为数学问题而丰富多彩,富有生机[1]。古往今来,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对思维始自疑问提出过精彩的见解:亚里士多德的“思维产生于惊奇和疑问”;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提出问题的意义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朱熹的“读书需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等,都说明了“问题”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实践证明了问题是思维的“助推剂”。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借助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一、初中生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是形成知识体系,开发锻炼思维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理解探索数学知识的重要过程。但是,研究发现,一些初中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缺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成能力,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综合分析等能力都很欠缺。学生解题是以算出结果为目的的,没有解题技巧,就不能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学习。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基本没有形成,数学素养较低。

二、设计趣味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兴趣

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获取知识,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低效的。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讲《幂的运算》一节时,教师可以设计故事问题引入:“乘法有一天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乘方在门外站着,就问:‘你找谁?’乘方说:‘走亲戚啊。’乘法说:‘咱俩是什么亲戚呢?’乘方说:‘3×3×3是什么运算?’乘法说:‘乘法。’乘方说:‘这不就是3的3次方吗?我们肯定是亲戚。’乘法很疑惑地说:‘有我乘法就行了,干吗还要出来你乘方啊?’同学们,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这个故事结尾富含深意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兴趣。

三、利用教材本身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一)借助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问题设计是一题多解的,这种习题的设计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改变学生僵化的思维模式,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时,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如图,已知AC=DB,要使ABC≌DCB,只需增加的一个条件是?摇 ?摇。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利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增强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二)借助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近几年,探究性问题逐渐成为中考热点,探究性问题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不拘泥于考查课本上的固有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例如:问题1.有一块长方形苗圃,要将它分成四份,分别种上四种颜色的花,请设计尽可能美观的方案。

问题2.若这块苗圃长12米,宽8米,在其对角线交点P处安装喷水口,且从喷水口引三条射线把苗圃分成面积相等的三部分,分别种植不同的花卉,请设计方案并说出三条射线与矩形交点位置。

问题3.如果苗圃为平行四边形、圆形还能怎样设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已有的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

(三)借助找规律问题,培养学生归纳猜想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找规律问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这类题一般情况是先给出几个具体的、特殊的式子、数字或者图形,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变化规律,猜想出一般性结论,然后对这个一般性结论进行验证,并根据这个猜想进行解题。

例如: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下所示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

(1)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摇 ?摇块;

(2)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摇 ?摇块。

数学知识是一个相互连接的知识系统,教师要向学生揭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猜想的能力。例如讲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后,进行三角形相似条件的判定时,可以让学生归纳猜想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讲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讲解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启发锻炼学生的类比归纳猜想能力:“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是什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梯形可以看做哪种情况下的三角形?你能猜想一下梯形中位线的定理吗?你能想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核心,揭示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应该在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2-3],借助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发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振宇.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管窥[J].考试周刊,2011,(77):81.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文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锻炼的主人。”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和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生锻炼学习的方式-自主性锻炼学习法。因此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的主人,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学生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其实锻炼学习的方法是很多的。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三种方法和同事们共同探究。

【关键词】自主锻炼法 发现感悟尝试法 合作探究法 思维创新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锻炼的主人。”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和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生锻炼学习的方式-自主性锻炼学习法。因此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的主人,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学生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其实锻炼学习的方法是很多的。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三种方法和同事们共同探究。

1.发现感悟尝试法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许多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堂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人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在课中,做完一个动作后,多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还有新的想法吗?”让学生阐述内心真切的感受。正因为重视了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才会产生标新立异,具有时代气息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尝试、自悟、自问、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内驱力。

2.合作探究法

2.1 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2.2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权力,每一个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出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动作;练习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课堂学习中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2.3 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安排练习次序,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报告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练员”(纠正小组同学的错误,正确示范动作)、“形象大使”(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练习时能否相互提醒、做动作时能否相互帮助)等,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做到组内互助合作,小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

2.4 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更多的在课外搞好人际关系,创设愉悦的合作氛围。为此要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3.思维创新法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练习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文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下面,本人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创造条件和机会。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思维是语言的前提,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来看,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是不同步的,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只是看到了、想到了,却无法表达出来。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教师一定要通过必要的手段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培养他们良好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讨论机会,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有些学生会对时针与分针的指向产生不同意见,如时针指在2和3之间,分针指向11,到底是2点55分还是3点55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模型分组讨论,最终得出了统一的、正确的答案。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生活,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感受处处有数学。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比较枯燥机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觉得很难理解,整个学习效果很差。据此,我对例题进行了生活化处理,选取学生熟悉的学校所在地小区平面图给学生演示:整个小区共有44幢楼房,平均每幢有15户人家,请问这个小区共有多少户人家?学生在列式计算44×15时,可以对照直观图来理解算理:先计算个位上的4×15,就等于算出了单独4幢的户数,再计算乘数十位上的4×15,就等于算出了其余40幢的户数,把两次的积相加就算出所有的户数。设计现实的情境进行问题处理,让学生轻松又自然地理解了算理,并为下一阶段的乘法学习打下基础。

三、加强实践交流合作。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不能单纯依赖记忆和模仿,实践交流合作是巩固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思维体系的重要方法,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要求尽量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亲身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们互相合作,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打造一个最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例如,学习“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照周围的圆形事物画一个圆,剪下来对比观察,再让学生测量圆的直径半径体会圆的性质和特点,更深刻地认识圆,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探讨对圆的认识和理解,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补充,学生各自提出疑问和发现,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粉笔和绳子自己动手画圆。这样就既在成功中体会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

四、合理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学习数学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抽象思维活动比较单一,所以,培养、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重要的一环,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如学习四则运算,可以让学生掌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只要掌握了一种运算法则,再学习其它的内容就非常容易了。此外,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而非结果,要针对教学重难点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有层次、有梯度、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大量的训练中探索解题的方法,使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五、与实践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学校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108-05

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但真正参与锻炼者为数不多[1]。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社会性事务繁多,影响参加锻炼的时间;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本身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2-3],使得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不能正常进行。因此,有研究指出,要改善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必须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水平[4-5]。

自我管理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6]。能够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思想、动机和行为等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人类一个显著的特征,人类一直在努力追求对自身的管理。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人们每天都在计划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如何调整情绪和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这都属于自我管理的范畴。个体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工作和健康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效果和身心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7]。同时,自我管理对于提高绩效具有强大的应用价值[8]。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个体锻炼行为的持久性。因此,研究自我管理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应用,对提高体育锻炼活动的坚持性,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以及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Bandura[9]认为:自我管理就是个体通过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监控和评估自身的绩效并作出相应的调节等一系列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命运的过程。而Schunk[6]认为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国内学者明、金瑜[10]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的定义为:在锻炼动机的引导下,锻炼者运用元认知和社会、物质环境,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锻炼目标、自选锻炼内容和方法,通过自我监控锻炼过程和及时评价锻炼结果等方式,最终实现锻炼目标的过程。

Zimmerman[11]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分别从动机、方法、时间、行为表现、物质与社会环境6个心理维度对学习加以调控。现代学习理论家把自主学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8个维度来加以界定[12]。此外,在Zimmerman的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不同的研究者把自主学习设置为不同的结构和维度[13-16]。已有研究对自主学习的结构维度从过程、内容和指向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有益探讨,这些对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的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研究以Zimmerman的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在访谈、开放式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心理结构抽象程度的不同,把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分为动机、方法、时间、内容、环境、过程、结果7个维度。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结构作为一个心理系统,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因此,本结构既包括了锻炼行为的外在原因(时间、环境),又设置了有关内在原因的维度(动机),这样更加符合心理系统的层级结构性的特点。各维度的含义即具体表现见表1。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相关参考文献、理论依据以及开放式调查的基础上建构大学生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的维度结构,并从系统分析观点出发,对大学生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系统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编制出一个适合我国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自我管理量表。以测评大学生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的特点,为提高锻炼行为管理水平和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

1 量表的编制

1.1 编拟量表初稿

1)对南昌市的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选取1~4年级,每年级男、女各2名学生(不包括体育专业的学生),访谈提纲主要包含3个部分:第1部分是被访者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校、专业、年级、性别;第2部分主要是询问参加体育锻炼的感受和具体表现;第3部分主要涉及的是影响锻炼行为的因素以及参加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2)本研究借鉴了张力为教授[17]的开放式问卷编制方法,设计了《5项陈述测验》对大学生做开放式问卷调查,具体为:“‘在体育锻炼方面,我要考虑(或安排):’请根据你想到的事情的顺序完成”。经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10个句子偏多,为了减小被试者答题负担和做出非重要反应的可能性,而影响答题的准确性,本开放式调查问卷将10题缩减为5题。随机选择南昌市3所大学的200名大学生做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进一步为问卷内容的设计积累资料。对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被试者的回答内容进行归类,然后统计出每个类别的回答频次。根据统计数据和理论构想,我们把回答内容相同和相近的语句归纳为一个维度,共得出8个维度,即时间、环境、内容、动机、方法、结果、过程及其它。

3)根据大学生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的概念性架构,以个案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搜集的条目为基础,参照临床医学自我管理和自主性学习测量工具的相关题项,初步编写了包含50个题项的Likert自评式量表。再分别请2位学校体育专家、2位心理学专家以及10名心理学研究生对初步编制的评定量表题项的适当性、表达准确性进行评价,并对不恰当及表达不准确的题项进行修改,最终编写了7个维度、44个题项5级评分(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Likert自评式量表,有4个题项为反向题,量表题项随机排列。

1.2 预试

随机抽取南昌、杭州和广州的986 名大学生(不包括体育专业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后进行分析(大一到大四分别为305、291、280、124人,各年级男女比例相当),从而筛选题项,形成正式量表。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LISREL8.7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量表各题项分析

采用2种方法对题项区分度进行分析。一是应用临界比率的方法,即各题得分前27%者为高分组(总分>152分,共266人),后27%者为低分组(总分

2.2 量表各维度分析

随机选取493名大学生的量表预试结果进行因素分析适宜性检验。结果表明,量表的KMO检验值为0.909,说明样本大小适宜于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值是3 293.836 (df=171),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依据分析标准和理论构想(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因素解符合陡阶检验;因素负荷量大于0.4;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个题项)确定因素数目;此外,如果因素中包含了某些不够恰当、影响因素命名的题项也将删除。经过多次探索分析,我们删除了25个不符合要求的题项,余下19个题项,4个结构比较清晰的因素。结果见表2。

通过碎石图(图略)可看出,从第4个因素以后从陡坡变为平坦,平坦以后的因素去掉,取4个因素较为合适。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锻炼行为自我管理量表由4个因素构成,共解释总方差的50.577%。第1个因素(特征值5.583)包括9个题项,内容主要反映个体对锻炼的结果、环境、过程和方法等内容,可综合命名为“锻炼方法管理”。第2个因素(特征值1.855)包括4个题项,内容涉及锻炼时间的自我管理,可命名为“锻炼时间管理”。第3个因素(特征值1.112)包括3个题项,内容涉及个体的锻炼内容方面,可命名为“锻炼内容管理”。第4个因素(特征值1.059)包括3个题项,内容涉及个体的锻炼动机自我管理,可命名为“锻炼动机管理”。

2.3 量表的信度分析

常见的信度估计方法有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等。我们以克伦巴赫(Cronbach)?系数作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指标。用修订后的最终量表在某高校一个班40名大学生为研究参与者,进行再测信度检表3显示,大学生锻炼行为自我管理量表及其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691~0.881,重测信度系数也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2.4 对量表的效度分析

用LISREL8.72 软件对493份未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量表测试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df=148、?2=291.244、?2/df=1.968、RMSEA=0.044、NNFI=0.977、CFI=0.980、SRMR=0.052),测量模型的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图如图1所示。

检验量表结构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检验拟合程度,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量表样本数据得到了显著的?2值,而且其与自由度的比值为1.968,卡方/自由度作为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值,其值越小越好,一般较为公认的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标准为(卡方/自由度)

测量模型的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图显示。各项目在相应维度上都有较高的载荷,除VAR1、VAR7、VAR9和VAR12在锻炼方法和锻炼时间维度的载荷低于0.6外,其他项目载荷均高于0.6。锻炼方法、时间、内容和动机4个因素负荷量分别为0.94、0.78、0.76和0.84,这说明了每个因素都能够有效反应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的某个方面,即结构效度较高。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量表为2阶5因子结构模型,包括一阶4个因素:锻炼方法、时间、内容和动机,该4个因素最终收敛为1个二阶因子: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共有19个条目。

在相同的理论基础下,由于各种研究基于的内容、方法和研究对象等因素的差异,本研究结论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别[13-16]。本研究的内容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体育锻炼与体育自主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围绕着课外体育锻炼这个方向进行,并根据大学生的特殊性,把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分为动机、方法、内容、过程、结果、时间、环境7个维度,最后得到4个结构维度。这些维度和前面的研究假设有偏差,没有结果、过程和环境3个维度,通过分析方法维度的题项内容发现,结果、过程和环境3个维度的部分题项都落在方法维度中,因此,该维度总称为方法。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理论假设过细造成,实际上,锻炼方法本身就包含了对锻炼结果和过程的监控以及锻炼环境的选择等;另一方面也许是由于探索性因素分析过程中,所包含的题项少于3个的因子被删除,这样导致因素数目减少,结果多个因子的题项同时出现在一起。在具体的4个维度中,体育锻炼方法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22-23],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锻炼者只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获取锻炼效益。此外,时间管理对工作(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5-25]。因此,加强时间的计划和管理,对于锻炼参与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凡事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因此,在体育锻炼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必定具有个人特色,从事自己选择的事情也更容易坚持。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对锻炼行为具有预测作用[26-27]。所以,加强锻炼动机的管理,有益于获得较好的锻炼效益。总之,本研究对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的层级结构性的理论构想是合理的,结果是严谨、科学的。

在研究中只选取了南昌、杭州和广州3地的部分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没有在北方和西部地区选取样本,本样本只对南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以及体育运动项目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全国推广使用时需要做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王景亮. 对女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00(2):32-34.

[2] 唐静.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101-1102.

[3] 袁湄. 大学生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 司琦.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5(12):76-83.

[5] 马爱国,王雪芹.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公务员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调查分析[J]. 体育学刊,2009,16(9):51-54.

[6] Schunk D H,Zimmerman B J. Social origins of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e[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7,32(4):195.

[7] 孙晓敏,薛刚.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06-113.

[8] Schunk D H,Zimmerman B J. Influencing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modeling[J].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2007,23(1):7-25.

[9]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86:617.

[10] 明,金瑜. 自我管理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2,25(4):453-464.

[11] Zimmerman B J,Risemberg R. Self-regulatory di-mensions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motivation[G]//Phye (Eds.). Handbook of academic learning. Academic Press,Inc,1997:105-127.

[12] 庞维国,刘树农. 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J].山东教育科研,2000(7):54-56.

[13] 吴本连. 自主学习方式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 刘慧. 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5] 韩军梅. 对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调查与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6] 吴本连. 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7] 张力为.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自我表述:10项陈述测验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0,36(8):3-5.

[18] 张锋. 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量表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7,30(3):668-671.

[19] Hul,Bentler P M.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1999(6):1-55.

[20] Steiger J H. Structure model 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An interval estimation approach[J].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1990(25):173-180.

[21] Bollen K A.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M]. New York:Wiley,1989:316.

[22] 方敏. 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J]. 四川体育科学,2001(1):62-64.

[23] 罗炯,唐炎. 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选择与制约因素的关系[J]. 体育学刊,2011,18(6):94-100.

[24] 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等.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1,24(6):649-654.

[25] 唐世明. 时间管理与高复绩效的相关性调研报告[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