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例6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1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

(一)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它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具有科学的理想、信念、态度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的价值理念支撑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的和根本的观点,决定了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人生观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教育等。

(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政治观是人们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从根本上决定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道德教育。道德是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能够判断社会成员的行为是否正当。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合格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引领和提升作用。在我国,道德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

(四)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是是维护政治原则和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法纪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使其对象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功能,因此,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性内容。在我国,法纪教育包括法制观教育和纪律观念教育。

(五)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发挥心理潜能、增进心理成长。心理教育通过对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其它内容的实施提供赖以依靠的基础和平台。在我国,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心理现象知识教育、心理健康与调适的基本知识教育、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咨询教育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定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要很好地解决复杂的思想问题,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运用多种内容要素,发挥“合力”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以整体的形态存在,并且构成有机的系统,是整体功能优化。只有这样教育内容才能较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充分注意教育内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各环境因素进行着不断的交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相协调,与各种环境因素密切联系、协同作用,才能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三)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时,要注意到它的层次性;在进行教育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中,每个层次的要素都有从系统中分解出来的目标。

(四)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内容和每一项内容的实施,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各要素的目标都是这个目的的展开或具体体现,都必须与这个目的相一致,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受教育对象的层次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授这些内容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内容体系的确定就受到目的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身是一个系统,其内容具有层次化、系统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受到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的影响。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处理方式或呈现形式也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在思想道德价值引导下的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实施都必须从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实际、心理特点等前提出发。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体系构建 正面教育 专题教育 特殊群体教育

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学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同时随着高校扩招,进校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这无疑给教育加大难度。面对新形势,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如何完成16号文件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真正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各个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教育理论课,由思想政治课老师组织课堂教学,这是主渠道,是不可缺少的。笔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工作多年,本文主要讨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育之外的思想教育体系的构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有利补充,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成人成才。

一、正面教育是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说明人类不会自觉接受新的思想,让人们接受新的思想需要对其进行灌输。因此,我们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的正面教育是必需的。学校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时间作为政治学习时间,或者利用统一的班会时间进行思想教育。政治学习是一种正面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的政治学习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马列原著的学习,这里除了学习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原文之外,还包括学习当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的原文,如同志2011年0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通过原著的学习,同学们受到熏陶,感受到原著的魅力,进而产生兴趣,直至掌握精髓。通过对当代领导人讲话精神的学习,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时事热点的讨论。首先根据现在社会上非常热门的事件确定一个讨论题目,由团支部书记或党员骨干先准备几篇典型发言稿,正面阐述本事件的意义及我们应如何应对,然后由同学们自行发言讨论,最后由辅导员进行总结讲话。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和讨论不仅能够使同学们学到知识,还能够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三是辅导员的正面宣讲和教育。这里一般由辅导员进行主旨讲话,或者根据学校学工部、团委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安排的主旨进行教育,或者对近期班级工作进行讲评,对表现优秀的进行表扬,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树立正气,打击邪气,阐明班级下一阶段的目标,要求同学们共同努力。除此之外还有学校重要事件的传达,重要工作的安排布置等。一定形式的正面教育能使广大大学生在思想上不脱离正确方向,并且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真正成长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专题教育是重点

专题教育是指在重要时段或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大学的专题教育主要有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其他特殊内容的专题教育。这种教育具有针对性强、参与性广、组织严密、以活动为载体等特点,所以效果明显。新生入学教育包括规章制度学习、法制教育、学校各部门情况介绍等。入学教育是大学生在学校正常学习生活的基础,主要采用报告会、知识抢答赛等形式,广大新同学参与热情高,因此新生入学教育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毕业生离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毕业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个新里程碑,加之找的工作是否满意及对母校、老师的眷恋之情,因此他们离开学校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这个时段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有可能引发重大事件。学校要对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做到早安排、早布置、有计划、有总结,经过教育使广大毕业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依依不舍地离开母校,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踏上他们人生新的旅程。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可以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如文明行为规范活动月系列活动。这个活动以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如五讲四美、告别抽烟的陋习等。重点落在“养成教育”上,告诉广大学生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需要逐步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今后就会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作为系列教育活动,应采用各种活动形式,如签名活动、宣誓活动、演讲会等,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深受大学生欢迎。另外在一些特殊时期,我们可以针对某一事件组织专题教育,更是锦上添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10年我们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系教师徐伟杰勇救落水儿童,受到当地报纸、电视的大力宣传,并被评为湖南省株洲市见义勇为人物。这一事件在学院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因势利导,在全院大学生中开展了向徐伟杰老师学习的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这些教育,大学生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有正义感,有社会责任心,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受社会欢迎的人。

三、特殊群体教育是补充

这里所说的特殊群体是指家庭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这类学生虽然人数所占比例较少,但是是一个重大事件高发群体,所以是学校重点关注的群体。对于贫困生群体,学校要开通入学绿色通道,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并即时将国家和学院的助学金评发给他们。同时我们在和贫困生打交道的任何时候都培养一种观点:贫困不是什么问题,只是一个暂时现象,而且是可以战胜的,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通过这种寓教于无形的教育使广大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正确面对贫困,扬起生活的风帆,克服困难,发愤学习,笑对人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注。一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进入课堂,作为必修课学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助、助人和求助他人。二是心理咨询中心要做大量工作。我们在大学新生入学后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查出一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将他们视为重点关注对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要经常为他们提供咨询和交流,为他们释疑解惑,使他们卸下心理包袱,健康阳光地成长。这些教育措施保证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就业困难的学生主要是身体残疾或者是有某些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在就业时很难找到正常的工作或者不能从事一般人能做的工作,或者说一般企业不太愿意录用他们,因此他们的就业就显得非常困难。对这部分学生,学校更是要重点关注,建立特别帮扶制度。就业部门要专门为他们联系特别的就业岗位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教育他们勇敢面对困难,身体的残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就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从而使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一路前行。

总之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层次多,对象素质参差不齐,性格千差万别。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教育,使他们成人成才,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需要继续努力研究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3

[摘要]学校与社会、家庭是搭建学生成长网络的三大支柱。高智商、高情商是对大学生素质的现实要求。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不可统一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社会转型发展加剧了这一基本矛盾,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整合分散的高校、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共同管理、全社会参与教育、全方面提升素质的现代教育体系。

[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全面育人 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徐进(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朱坤(1980-),男,河北唐山人,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52-03

“全面教育”来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自2007年启动的一项新的教学改革。高校思政“全面教育”是指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教书育人全过程,通过整合分散的高校.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共同管理、全社会参与教育、全方面提升素质的现代教育体系。

一、构建高校思政“全面教育”体系的现实必要性

(一)顺应社会转型发展的趋势

多元文化交织发展、人际关系复杂紧张、创业就业竞争激烈等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典型特点。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剧增与就业率和平均工资水平的剧降形成鲜明对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负面“标签”增多,高分低能、频繁跳槽、自杀自残方面的负面新闻不断增多。种种现象表明,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转型发展不相适应。大学生不仅应该提高自己的智商,更要提高情商,努力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智商、高情商的综合型人才。

(二)符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当前,高校教育存在两种有失偏颇的观点,一是“分家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认为教书是老师的任务,育人是教育管理者和家长的事;另一种认为教书是学校的任务,育人是家长的事情、社会的事情,甚至过分夸大家庭启蒙教育的作用,片面认为“社会经历是最好的育人方式”。二是“混合论”,就是将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认为教书就是育人,育人的经验和方法都蕴含在书本中、教义中,以为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二是认为育人就是教书,过于注重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把高校当成“小社会”,是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的预演预练,导致衍生了一些“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等错误观点,以为读书读得好不如赚钱赚得快。高校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且要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三)吻合青年学生成长的规律

大学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不稳定状态,思想情感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具有很强的追求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倾向性,但又不具备独立的条件和能力;渴望社会和他人认可,但又不完全具备他人认可的能力和素质。有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有成,智力因素的作用约占20%,兴趣、热情、意志力、承受挫折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却占80%0左右。当代青年学生在社会转型中思考,又在思考中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在青年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应该更加注重心灵沟通、思想交流,更加注重关爱和陪伴,做到思想上共振、感情上共鸣、行动上共进。

二、构建高校思政“全面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育人是教书的根本任务,育人的成效是检验教书质量的重要标尺;教书是实现育人的主途径,教书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育人的成效。为教书而教书,则难以实现教书的社会价值和效果;脱离了教书的育人,则难以扩大教书的传承和辐射效应。教书对育人的影响既体现在言传上,也体现在身教上。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教书这一主途径来实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将育人融人教书全过程,既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输,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既注重学生智力的提高,更注重心理、情感、生理等全面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与社会、家庭是搭建学生成长网络的三大支柱。社会是大环境,同时作用着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学校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主要活动场地,人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时光一般都是在校园度过的。学校与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对学生的教育也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职责。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树立大教育的理念,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人手,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

(三)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使命,最终实现路径在于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出发,准确把握学生思维思想状况和内在成长规律,更加注重运用引导、更加注重隐性教育,变灌输为交流,变强制为合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教育的引导、感化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构建高校总政“全面教育”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更加全面的组织领导体系

1.形成坚强有力的高校思政工作领导核心。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影响被教育者的元素也是多方面的,可以形成合力效果,也可能形成斥力效果,只有齐抓共管,才能凝聚为合力。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缺乏规范有效的领导和组织,有领导没核心,有组织没协调,有部署没落实,是产生各种学生思政教育“眉毛胡子一把抓”“各自为战”等问题的首要原因。对此,必须形成坚强有力的高校思政工作领导核心。要将思政教育工作作为高校“一把手工程”,切实纳入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议事日程和职责范围,加强院校党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领导。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科学分工的组织协调体系,建立高校思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院系、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发挥“一把手”的核心领导和示范推动作用。要明确牵头抓总部门及其职责任务,充分发挥思政工作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形成紧密有效的校地协调合作机制。高校思政教育,既受到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地方为高校提供社会实践教育的资源和平台。当前,很多高校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程度不高。要建立学校与地方紧密合作的协调机制,在内容上,共同挖掘、共同分享当地社会的教育资源,将地方历史文化、地理风貌、风俗人情、民间艺术等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平台上,开辟更多的社会教学实践基地,结合本地实际和专业特点,分类建立不同的实践基地,选择有代表性和研究性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会组织、医疗卫生、司法系统等行业部门,作为相对稳定的长期实践基地。探索学校与地方定向培养和就业的合作机制,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高校负责提供人才输出,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定点社会实践,地方负责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从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中择优选用。

(二)建立更加全面的课程教学体系

1.将思政教育融人高校课程体系。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工作的特点与实际,切实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德育精神实质和元素,引导学生对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感知。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把握教育对象的年龄阶段特征,因材施教,动情晓理,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达到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教育的效果。要准确把握学科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文科学科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可以结合专业进行文明礼仪、文化艺术、人情风俗、人际交往等人文教育;理工科学科涉及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的情怀。

2.优化传统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时事政治的比例,适当地扩大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和社会实践课在教学中的分量,做到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开设一些诸如电影欣赏、插花艺术、体育健身甚至金融理财等辅助性课程。要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遵循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既有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有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前期注重生活指引,中期注重情感关怀,后期注重就业指导,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师爱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师爱表现出来的亲近感、友谊感和期望感,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自我教育网络。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不可统一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由于个体生活经历不同和思想的复杂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尊重思政教育中的差异性、个性化特征,更加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觉、有效的自我教育,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寓教育于学习、于实践、于娱乐、于日常,促使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等方面日趋成熟。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中找到个人位置、个人发展的空间和平台,看到自身的人生价值,获得归属感、自信心和荣誉感,实现自发组织活动、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目的。

(三)建立更加全面的制度配套体系

1.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考核评估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具有很强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发挥得好,可以促进工作落实,形成强大合力、动力;发挥得不好,容易产生内耗和纷争。考核谁、谁来考核、如何考核,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我国的思政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直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缺少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思政教育考核应该是对所有教育主体的考核,不仅要考核评估受教育者,更要考核管理者、教育者;既要将定性和定量、定期和不定期、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也要在采用“自评”方式的同时,考虑引入“外部评价”。在将专业思政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的基础上,可探索实行“操行分”,在学分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操行表现,给予不同层次的学分,可试行操行分不合格不能毕业的政策规定。要将学生对老师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纳入对老师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促使专业老师将思政教育融人教学中。要适当加大教学老师、校园管理方和同学对学生操行的评价权重,将他们的定性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2.建立大学生高校一社会一家庭一体化信息反馈机制。高校、社会、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活动的三个基本空间,学生在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全面认识和了解学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现实中,高校往往注重从学生在校园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政教育成效,忽视了学生在社会上、在家庭中的表现。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建立高校一社会一家庭一体化信息反馈机制,畅通高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引起社会和家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要探索建立学生校园表现反馈机制,通过公开电话、电子邮箱、信函等方式,及时将学生在校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将家长的意见建议收集反馈给学生。要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采取制定日程安排、记录日记、心得体会、实地督查、实践效果鉴定和评价等方法,深入掌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可探索建立学生思政教育档案或信用档案,作为学生争取奖学金、补助金、评选优秀、就业推荐等的参考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4

一、已取得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规律入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既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其“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总的来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了共识。以其研究对象为例,学界看法大体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胡凯、荣复康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0。姜相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H郭崇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门科学。”4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上大体没有分歧。那么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问题上,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可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也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能否取得一定的实效。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践行者,其教育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界关于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中指出:其一,需要定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角色,提法有“政治的引路人’“精神的指导者’“心理的咨询师’“人格的示范者”等。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提法对教育者有了不同的定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如智力方面的良好认知能力、敏锐观察能力、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表达、决策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三,指出了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途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自我修养。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个体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心理研究等方面。群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

再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研究手段,有利于加强、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刺激法、心理诱导法等都对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同时,也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只有引入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其心理规律的方法,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心理学的一些方法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这种现实的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鉴和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是有所批判和保留的引入,缘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毫无保留地、不加批判地全盘引入心理学的方法,那么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时,需事先把握好—个度,即引入的前提与目的是‘‘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完善自我”。

最后,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一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学者指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小环境,同时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有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入手,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而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进步。因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而研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环境,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面临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等待研究者进一步进行研究。

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构建心理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主张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以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比来说,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值得借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不能将其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否则将使这门学科失去其特有的属性。但是,可以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难题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确定。这个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同时,另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四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S可以看出,这种主张,从方方面面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外,还涉及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应该太宽泛,而是要深入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学科地位。无论哪种主张,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但是需要学者进一步进行研究讨论,以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对于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大有裨益。

难题三: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究竟这些理论成果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只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得知其是否为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例外,须由实践来证明和验证。那么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是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使得学科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导致专业化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鉴于此,在未来研究中,大力推动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构想,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成立不久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方面不成熟、理论准备不充分、理论整合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更多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免不了注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理论体系科学化。一个理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全仰仗于该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正确的,那么理论才是可以被采纳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可操作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5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的课程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要体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以理解和意义为追求是审美课程体系构建的精神核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

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条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特定时期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现实中,其历史局限性越加明显:目标缺乏严格的合理性论证,过于强调为政治或意识形态服务,缺乏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加之具体施教措施的频繁变更,导致其可信度丧失,甚至其本身含有的基本人伦概念也遭到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排斥,理想的教育效果难以达到;甚至出现了德育“逆反心理”或“心理感应抗拒”等问题。以上表明:学校道德课程的教学没有形成像智育一样的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相对稳定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学校的道德课程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道德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教育的欠缺

中国传统的思想教育是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的。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也相对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倾向于道德灌输和思想灌输,很少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因此,某些学者认为,在当代文明国家当中,我国是少数的没有真正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影响到我国的公民素质和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越来越需要公民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

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专职的教师,往往是“改行”。原学科教学的思维的惯性延续,容易导致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性质,不能够完全把握该课程评价的意义和方式方法。相应地课程教材编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学第一线面临的困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课程框架,意义重大。其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特征与要求,探寻合理的教学之路。课程开发维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的设置;三是教学方法。

1.确立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要求包括了三个要素: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思想政治审美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目标与各学科的内容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实现知识目标,涉及到历史学、政治学、公民学、法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学生间接获取社会认知的主要的学习领域。知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知识的目的。

情感态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态度情感体验、社会价值观培养、个人品格养成。态度和情感目标是指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的态度与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范畴。

能力目标。思想政治审美教育是更具综合性的课程,旨在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来培养其作为社会公民的相关能力。并且在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培养其个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

2.课程内容的设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完善的过程。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本文列出并浅析课程内容设置的三个层面。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教育。

道德教育。道德是一定社会依照舆论作用和内心力量而形成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的主题就是讨论人性向善,是引导社会向善,引导个体人凝聚成有秩、有效、健康和谐的社会群体。

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公民教育,狭义上讲,指培养和塑造公民责任和义务;广义上包括培养公民的法律、心理和行为资质。相比学校的其他任何学科,公民教育更居于社会科学的中心。

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包括自爱、爱人和仁爱三方面的教育。“自爱”包括自尊、节制、知耻三个概念。“爱人”中国古代文化意蕴的传统美德,分为同情、诚信、理解三个层次。“仁爱”可分为宽容、奉献和慈善三个层次。

3.教学方法

首先要对课程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而且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是学生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上,要把人的“真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相融合;课程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内容、方法从生活出发。

其次,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还是与自我的互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情性道德的教育。情性道德课程的教学是以大学生的动机、情感、态度、观念、意志、信仰、理想、价值观等心理品质作为培养和引导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更适合运用艺术的、文学的、情境的非理性策略,比如动机策略、体验策略和移情策略等等。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审美课程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克服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上的借鉴。其次,在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下进行教学活动,将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误区,端正学习的态度,将产生积极的纠偏效果。第三,实现前两点的基础上,有助于帮助学生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能够很好地把握社会的未来,能够完美地设计自己的一生,能够构建未来社会主流社会风貌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才。

2.所有意义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于人性的尊重、对于文化的崇拜。所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恰恰在理论上突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2]斯托曼.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2+3 +4”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3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19

[本刊网址]http://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积极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网络素养等精神文化,以现代网络为媒介和阵地,用互动引导、建设管理、制度规范等基本方式,对高校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品德。面对新形势,高校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规律探寻和理论探索。本文提出了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1+2+3+4”工作体系,为建立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提供了有益尝试。

一、坚持一个中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研究基本达成了共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出积极、正确的行为实践,归根到底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此为出发点创新工作内容与形式,以此为落脚点评价工作效果与成绩。

二、建设两块阵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如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上海交通大学焦点网、南开大学觉悟网等,,在传播科学理论、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师生交流、化解各种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红色网站的建设仍有不足,需不断改进。

首先,网站内涵和功能定位不明确。一方面表现为片面侧重理论宣传,把教科书、政策文件“搬”进网站,“泛政治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为了吸引眼球、迎合学生,网站集教育和娱乐于一体,受关注点却在娱乐版块,“泛生活化”倾向严重。要坚持导向性,注重对大学生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的引导,防止娱乐化和低级趣味;要坚持服务性,贴近和服务学生实际,避免“假大空”和“高高在上”。

其次,网站内容设置缺乏特色和鲜活性。多数网站在内容设置上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功能,页面上多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理论文章、红头文件,内容单一、缺乏特色,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要坚持特色性,根据高校自身传统和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坚持多元性,在网站上体现对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爱好、校园生活的关切。

再次,网站表现形式过于简单化。多数网站版面规整严肃,色彩单一,互动版块使用率低,无法满足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沟通需求,整个网站对红色文化和经典的解读与表达过于简单化,有碍教育功效的发挥。

(二)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传播“微平台”

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深入大学生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运用“微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势所趋,建设好这块阵地刻不容缓。

但现实情况是,虽然“微平台”用户数量庞大,其中不乏高校党政机构和教师,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甚微。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直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一方面,学生对他们的“微平台”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他们的“微平台”只是用来记录生活小事、关注业余爱好。因此,高校应该推广运用“微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育人习惯和重要途径。另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素养不高,高校应加强培训,培养其适应和使用“微平台”的能力,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突出三大抓手

(一)以内容建设为抓手,增强时效性和价值性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上,要不断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时效性和价值性。

不论是红色网站还是“微平台”,一方面,内容要及时更新,不断注入时事热点,增强时效性,同时应确保所内容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杜绝虚假信息。另一方面,要从本地区和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发展理念、校风校训,开发具有针对性和特色的教育内容;要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把握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心理咨询、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发教育资源,增强对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性。

对于“微平台”而言,其信息内容短小精悍,生动易懂。用户在“微平台”上既可以分享自己的见闻和趣事,也可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其形式可以是文字、视频、图片,人们能在阅读后很快理解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内容贯穿其中,使大学生直接获得正确信息。

(二)以形式创新为抓手,增强互动性和实效性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上,要运用多种方式,注重隐性教育,增强互动性和实效性。

经验表明,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无法吸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隐性地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面、全过程。红色网站可以开设网上课堂、在线交流、时政论坛、建言献策、跳蚤市场等栏目,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平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些高校开展的网上班级、校园网络文化节等活动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微平台”具有即时、灵活、覆盖面广的特点,群体参与度高且多向互动。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借助“微平台”接受讯息,并根据自己的选择参与互动,而这种互动是多向的,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微平台”彻底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向传播的特点,也弥补了红色网站互动不足的缺点,学生可以选择性地获取信息,教育者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时空距离,增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主体提升为抓手,增强专业性和感染性

面对网络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认真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与规律,认真分析“校园网民”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提升自身素质,抓好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基于网络技术的专业素质。网络阵地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相互冲突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甄别、把关与引导的能力,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和网络生活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舆情,唱响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

根据现代教育观点,教育主体和客体是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无疑是教育主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教育主体。一方面,大学生要主动提升媒介素养,提高网络操作、信息获取、信息甄别、资源利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和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挖掘先进典型,以优秀学生骨干为依托,以点带面,增强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四、建立四项机制

(一)建立领导协调机制

当前,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出多门,各部门独立制定规划、推进工作,缺少协同合作,造成资源整合不足、流程衔接不够等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坚强统一的领导,需要各部门努力和配合。要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协调机制,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权责明确,团结协作,共同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建立监管防范机制

一方面要坚持“绿色”监管防范原则。通过网络宣传正确的“红色”思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要严格监管网络,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网络监管手段要多种多样。高校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校园网和红色网站的统一管理,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及信息源严加监控,严防其进一步扩散。此外,要从技术上规范网络运作,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

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防范队伍建设。网络监管防范队伍的建设对于有效维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除了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挑选人才培养网络精英以外,也可以从大学生中挑选一部分优秀人才,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建立管理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性。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使各项工作保持正确方向;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加强组织和领导,加强规范和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管理,统筹协调,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深思熟虑、严格控制,确保取得实效。

二是切实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各项保障。首先是思想保障。高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思想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是理论保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不是新话题,研究颇多但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要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挖掘资源,用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成果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