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原因范例6篇

文化交流的原因

文化交流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障碍;英语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5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73 [本刊网址]http:∥

一、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的普及外语为英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制订了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大纲,并据此统编了教材,1987年,四、六级考试开始在我国实施,这一系列工作对我国英语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几十年以来我国不断普及和推进英语教学,形形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材及各类参考资料在我国风靡,“英语经济”应运而生。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我们这几十年来的英语吸收是有效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敢于走出国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升自我价值;我国顺利加入WTO,奥运会申请成功,世博会的圆满结束。这一切说明了我们对英语的传播和吸收是成功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积极推行英语教学进程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我国的英语教学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随之深化,这对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英语教学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很多毕业生在面对面与人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交际失败、交际不妥等情况。通过这些情况我们不难觉察我国的英语教学方法仍然有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套固有模式,他们没有理解与英语相适应的文化,故无法用英语有效地交流,甚至还会因为文化错误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即所谓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教学水平影响着对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的重点在于词汇识记、语法结构讲解、句式背诵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应试水平。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出国深造、留学。因此,我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面的交流即口语学习成为人们的急切需求,而传统的照本宣科、不注重语言背景及环境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二)学生缺乏跨文化理解力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流程大致相似,从音标识记、单词识记、句子理解、语法结构练习再到写作,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传统的“听、说、读、写”四会观念深入人心,在这四会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以教科书、教辅资料为主的特点。学生们大多认为,只要学好了听、说、读、写其他的根据常识判断就可以了。

然而常识不具有统一性的,常识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的本土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天壤之别必然会体现在两国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上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在维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一味要求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有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语言的学习应该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在了解了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所学的英语才能成为地道的英语,才能扫除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教育水平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不能从固有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跨文化交流教育能力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英语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我国的英语教师大多被应试作为教学目标,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语言本身,片面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或根本无法发现语言的文化背景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2.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没有掌握或没有系统的掌握语言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缺乏跨文化理解力,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差。当然也就无法把英语的文化背景融入到教学中去,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促进学生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剖析

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我国学生无法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通过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更好的使用英语,深入剖析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就十分必要。那么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原因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十分重要。

文化交流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noggekeurd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子(negative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文化交流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新闻英语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新闻报道涉及面非常广,受众数量庞大,所报道的内容信息含量多。因此,新闻翻译人员在新闻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英语翻译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跨国文化意识,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实现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翻译主要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化,方便人们更好的进行沟通交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它具有一定语言优势,也能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需要新闻英语翻译者在工作过程中,要熟练掌握语言翻译的特点,准确把握各国语言的文化背景,在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实现跨文化翻译。

一、新闻英语的特点以及在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1.1新闻英语的特点

新闻主要是针对社会中所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可以通过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新闻报道会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不断加深,因此,新闻英语翻译工作者要具备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利用简洁、明了的英语翻译,体现出英语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来增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注意力。此外,还要在翻译的过程中突出各国文化的特点,增强新闻报道的文化内涵。

1.2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新闻报道会涉及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英语翻译是实现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可以运用翻译将本国的文化传递到其他国家。在新闻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者要能合理的处理这些语言、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就需要新闻翻译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尽量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原新闻信息的原意。也需要新闻英语翻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识别敏感度,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和质量,实现准确的新闻英语翻译。

二、新闻英语中的文化元素及新闻英语翻译的原则

2.1中西方思维和语言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拥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比较严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民族性。语言是思维的动态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出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是具体的、综合性的、本体性的,而西方国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是抽象的、分析l生的、客观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英语和汉语在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新闻英语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克服思维、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各种语言文化的特点,进行准确的语言转换工作。

2.2新闻英语翻译的原则

1.习语文化翻译的原则

习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出来的习惯用语,习语的翻译要遵循特定的文化背景,采用直译或者音译的方式选择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2.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翻译的原则

民族文化是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新闻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还原民族文化的原意,又要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确保新闻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3.符合语言审美标准的翻译原则

新闻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保证翻译的文章的连贯性,在语言使用和表达上要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让译文兼具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促进文化的国际间交流。

文化交流的原因范文4

论文关键词: 中国 韩国 文化交流

论文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韩文化交流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基础之上,试图在政府、企业以及民间交往等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

一、中韩文化交流现状

中韩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双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相互间的频繁的交流而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在历史上,两国属于一个文化圈,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理念,这正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来,“韩流”在中国、“汉风”在韩国盛行,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种同质性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在大众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电视、电影、音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内的交流则做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层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强中韩文化交流对策和建议

(一)中韩两国交往的历史之久,其间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 1992 年中韩再次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还缺乏相互了解,在历史、文化、领土、政治、经济利益等问题上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对于这些误解和分歧,两国政府必须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政策基调。对于近年来韩国国内学术界以及部分网民、民间团体等关于高句丽历史问题和所谓的间岛领土问题等种种争端,韩国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实的态度和立场,有效避免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再度升级。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难免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双方应继续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互信互利,实现合作共赢。

2.为了消除中韩两国间的种种误解,不仅要协调好中韩两国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合作,还要积极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开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韩两国应加强对对方国情、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普及工作,对民间交流进行指导,努力办好2012 韩国访问年”。

3.两国政府应加强沟通和交流,使韩国政府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也对韩国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韩国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在文化交流领域,韩国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文化多元化,适当开放国内市场,引进中国一些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加深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现实生活的了解。

(二) 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中韩文化交流

中韩文化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导致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

1.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目前,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走在中国前面。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研究、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无疑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必须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对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态度。长期以来中国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之后,各种外国文化蜂拥而入,占领中国文化市场。在中国人的意识当中,文化与生意是两个领域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融合其他先进文化,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打入韩国市场。

3.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提供优惠的税收、补贴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韩国建立文化产业基地,鼓励中小文化企业与韩国企业合作出口,推动不同层次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政府还应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吸引了解国际文化市场运作的专业人才,推广中国的文化产品。同时,设置高层次教育机构,培养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 三) 推动中韩民间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分歧

中韩两国建交初期,双方交流以政府为主导,官民并举。在两国文化主管部门通力合作下,双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导扩大到民间,中韩两国应从下述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和质量。

1.加强中韩学术界和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和媒体歪曲、误导的倾向。中韩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边界等问题上不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有意无意的学术分歧政治化的倾向。中韩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也十分必要,应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尽可能按照事实及早纠正毫无依据的虚假新闻和因相互了解不够而出现歪曲报道,特别需要通过韩国媒体让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发展形势,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消除敌对情绪。

2.重视青少年间的交流,加强双方理解和信任。中韩两国民众间的敌对情绪,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在年轻人当中传播的。双方应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和联系方式,以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派遣留学生也是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而有效地途径。

3.推动中韩旅游事业合作发展,增加普通民众相互了解的机会。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增多,受“韩流”与“汉风”的影响,双方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的长白山、山东的儒家文化发祥地是初到中国的韩国旅游观光者必访之地。两国政府应进一步采取促进中韩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组织观光交流会,宣传旅游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双方旅游市场,增进中韩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互访和交流。

总之,近年来尽管中韩两国关系受到历史问题、政治、经济、民间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等问题的困扰,但本着“尊重独特性,扩大共同性”的原则,两国文化交流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是“中国访问年”和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年,2012 年是“韩国访问年”和丽水世博会举办之年。中韩两国将以此为契机,加强文化交流与务实合作,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必将得到加深和巩固。

参考文献

[1]建交10年来全面迅速发展——从流行语解读中韩关系[Z].新华网,2002-08-27.

[2]沈定昌: 《中韩文化交流的快速升温及其原因》,《当代韩国》2004 年春季号。

[3]王东生: 《在华韩国企业的文化本土化战略》,《当代亚太》2003 年第 8 期。

[4]汝信: 《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当代韩国》2006 年春季号。

文化交流的原因范文5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原则之一是生活化原则。语文是一门非常贴近生的课程,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处处都离不开语文,更离不开口语交际;而教师培养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遵从生活化的原则,不能仅仅只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口语交际的技巧,更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交际用语的能力。生活是学生的多彩大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时时刻刻都需要通过口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意识,而教师恰恰可以把握住这一点,多多选择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令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际,也更加愿意将自己的话题和想法与他人分享,可谓一举多得。

2、尊重性原则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应当遵从尊重性原则。交际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互相表达情感思想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相尊重的。学生只有学会了尊重,才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更加得体、谦让、礼貌,并且这种得体、谦让和礼貌最终将会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充分体现出尊重性原则,将每一位学生都放在平等的地位,不能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对其有所区别对待,也不能够因为自身是长者是教师就忽视学生的个人意志,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人格,以自身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也懂得尊重他人。

3、个性化原则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还应当遵从个性化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性格等等,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每个人的不同个性特点而已。小学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交际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不应该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文语言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个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个性化表达形式,教师不能够抑制学生这种独特个性的发展,而应当鼓励学生更加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知识

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知识。教师必须要多加训练学生的这方面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知道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感情应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什么样的语句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出心里所想等等。同时,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分清楚现场语境和交际语境,也即现场语境指的是一个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而交际语境则指的是一种以各种交际要素而组成的抽象环境。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正确区分说话场合,帮助学生分析哪些因素适宜交际、哪些因素不适宜交际以及哪些因素可以改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运用能力。

2、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

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是一大很好的策略。情景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情境”二字,也即是教师要通过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真实交际情境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口语交际。因而,情境的创设是教师要把握好的最重要关键。教师在创设情境之时,应当选择一些比较贴近生活并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从而让学生对这些情境感到熟悉与有趣,进而更加愿意去融入这样的情境之中进行语言交流。学生通过在这些丰富的交际情境中彼此沟通交流,能够充分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水平,这也是教师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

文化交流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 商务交流 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词句的语用意义,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些障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障碍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用适当的语用原则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

一、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语用的相互关系

在识别作者信息意图时的推理线索可分为句法线索、语义线索、字形线索和语音线索,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整个翻译过程始于原语交际,原语交际又始于交际者角度上的明示过程而后是听话人角色上的推理过程,因而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正确识别说话的信息意图,译者有义务根据双方的认知环境再现必要保证。商务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时,不仅精通语言本身,更应熟知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而恰当地运用语言,化解文化矛盾,正是语用学的任务之一。语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准则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要想成功地运用语言须通晓其背景文化。跨文化的语用实际上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掌握灵活变通的手段,完成语意的恰当表达。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译者在通晓语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同时,也应掌握一些语用知识。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都知道,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蕴含语用涵义,这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使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当词语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达不一致时,译者就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由此可见,语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之间的紧密,文化是基石,商务英语翻译是转换生成哭,而语用是商务英语翻译这部机器的一个必备的应用程序。

二、商务英语翻译与社交语用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进行思想、文化的传递活动。译者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他首先是听话人,他需要利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在翻译过程中揣摩原语作者的翻译意图,通过自己的智力参与,运用语用学原则进行推理,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继而,译者又转换角色,变成说话,他通过自己的目的语语言知识,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把握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按照原作者的意图、风格,将对原文解码的结果呈现给目的语读者,让他们达到与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各自对原作的理解把握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理解问题、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化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用意的传达等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语用学内涵,立足于原文语境,充分挖掘原作作者的语用用意,利用文章中的各种语境关联,深刻理解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理解程度,呈现给读者的通顺流畅、接受程度高的译文。这样同时也就达到文化翻译的标准与意义。例如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各自的词汇体系,相互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如汉语中的“三角债”,若商务英语翻译成“Triangle dest”,外方会不知所云,因为英语中经常用“chain debt”来表达此意。再如商务英语翻译“文物保护单位”这类词组,如把它译成“a cultural unit”,英语国家的人会把其理解成“一个文化单位”,这就是由于把汉、英词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识,正确的译法应当是“a historic relic”再如,“宣传”一词,如果不看语言环境直接把它译为“propaganda”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因为汉语中,“宣传”并无贬义,而英语中的“Propaganda”却带有“欺骗性”的含义。这种把汉、英一一对应的语用失误还有:当你帮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对方向你表示了谢意,你用汉语的回答自然就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而用英语却不能说“Never mind”、“Don’t thank me”之类,因为英语中Never mind常用来表示道歉,而“Don’t thank me”根本不符合英语的社交场景与表达习惯。另外一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发生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是由于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表意不清,令人不知所云。如下面这句话“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试看译文“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hina’s diplomacy is most active”本句在汉语中很常见,但如把它照译成英文,则显得有些Chinglish的味道,因为英语中active的主语应是有生命的,把diplomacy和active搭配在一起并不恰当,如果译为“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则既传达了原意,又符合语用规则。

三、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它要求译者具备熟练的语言常识,熟悉多种文化,掌握语用技巧,从而完成具有一定语用目的的商业文化交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技能和语用能力就应关注文化的异同,灵活变通,以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语用原则是商务英语翻译中遵守的基本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中应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把握语用原则,根据语境做必要的调整,避免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