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的防治范例6篇

慢性疾病的防治

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1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

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标准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由于社区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所以我们着重介绍2型糖尿病的社区防治与公共卫生工作。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伴有任何时间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②如果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至少2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①遗传易感性;②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③肥胖(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④胎儿及新生儿期营养不良;⑤中老年;⑥吸烟、药物及应激反应。

糖尿病的社区预防

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实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就是对已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戒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患者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

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是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CCT试验和UKPDS试验均已证实,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残废率。通过有效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是可以控制或逆转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控制好血压、血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

糖尿病的监测与治疗 对于社区的糖尿病病人需要定期进行监测,监测项目除了血糖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血脂等项目。治疗应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5个方面。

糖尿病社区防治的基本流程

准备工作,建立组织机构和社区动员: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加强多部门的合作,建立社区糖尿病防治网络和管理队伍。在此基础上,在社区进行宣传和动员,取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创造良好的社区支持性环境。

制定社区防治工作计划,落实实施计划。

通过社区诊断,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患病人群等。

开展以高危人群干预为中心的综合预防。

通过机会筛查、重点人群筛查如>35岁居民免费测血糖、现场调查等找出社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非药物治疗,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量、注意补充钾和钙、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量饮酒,同时要适量运动、不吸烟等。对筛查中发现的糖尿病病人则纳入规范化病人管理。

开展以规范管理糖尿病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管理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

以上内容可总结为以下的流程图。见图1。

社区常见慢性病的筛查

筛查是应用快速测试、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主动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筛查的分类与方法社区筛查的疾病应是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及时发现某病的高危人群,以减缓发病。按筛查对象的范围分为整体筛查和选择性筛查。目前社区常用后者,选择性筛查是将重点集中在高危人群组(如筛查慢性疾病选择>40岁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发现那些无临床症状的病例。

确定筛查的疾病和高危因素首先根据社区诊断的资料确定需要进行筛查的疾病,在根据筛查的疾病种类确定相应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比如具有以下≥1项的危险因素者,即可视为高血压高危人群:①收缩压介于120~139 mm Hg之间或舒张压介于80~89 mm Hg之间;②超重或肥胖(BMI≥24);③高血压家族史;④长期过量饮酒;⑤长期膳食高盐。

筛查的记录和分析 对所有筛查人员的资料进行记录,做好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指导社区干预工作的开展。

附:社区高血压的筛查与社区防治举例

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2

结论:与传统的西医疗法相比,中医疗法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治疗费用低等优越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疗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是不完全的可逆气流收到了限制,而且该可逆气流往往能和气体异常炎症的反应相合并。该病发病易反复,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在相关的研究调查中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总的患病率可达到8%以上[1],而且死亡率也比较高造成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大。本文分析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探讨中医在治疗该病上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两年间我院收治的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把他们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研究组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平均年龄(65.4±7.5)岁,平均病程为(2.20±0.42)年;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70.4±8.3)岁,平均病程为(2.15±0.32)年。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的有统计学意义,需要进一步回归处理。

1.1.1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呼吸学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2]、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会议中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判指标[3]。

1.1.2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的诊断标准,年龄在40岁以上,肺功能检查中FEV1在40%和80%之间。

1.1.3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或者患有重度低氧血症以及高碳酸血症病人。

1.2方法

1.2.1对照组使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比如支气管舒张剂、粘液溶解药剂和糖皮质类得激素以及康复训练,另外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宣传,使得患者本身能够处理和认识疾病。另外必须戒烟和戒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生活环境。

1.2.2研究组

除了戒烟和戒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生活环境外,在一年中的七、八和九月份使用药物的穴位进行敷贴。

具体步骤如下:①穴位注射:分别注射两侧的足三里2毫升的黄芪注射液,七天注射2次,共2个疗程,一个疗程5次;②穴位敷贴:使用蜜蜂调匀白芥子、细辛以及延胡索各1份。

随后敷贴于天突、大椎等穴位,一个星期进行2次敷贴,每次的时间保持在2个小时以上;③循经灸:灸督脉直到皮肤微微发红,一个星期2次,一共2个疗程,每个疗程5次;④做呼吸保健操。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困难、发病情况、发热情况以及咳嗽等。另外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患者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障方式以及营养情况等。综合评定标准如下:显效:大于百分之七十,2分;有效: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四十之间,1分;无效:0与百分之三十之间,0分;恶化小于零,-1分。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方差来表示,采用了SPSS13.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秩和检验以及单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在P

2结果

2.1两组在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上的对比情况:见表1

2.2两组在医疗费用上的对比情况:见表2

3讨论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是先将食物疗法和康复教育作为可选的手段,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加以选择和取舍,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体病症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配方,然后采取穴位敷贴、穴位注射以及针灸等必须进行的项目进行组合,当选出合适的方法组合后与患者及其家属商量并加以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该属于中医里肺胀、喘证、痰饮咳嗽等范畴。病变主要是在肺部,当肺气不和时,失于宣降,痰湿由内而生,从而导致咳嗽、痰饮等,日久累及其他各脏器,导致脾虚、肾虚等疾病。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曾经说过,“肺肾为俯仰之脏,是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部乃是人体肺气出入的重要枢纽,而肾部位气之根,肺气假如不归根,肾不纳气,就会上逆形成咳嗽.气喘等证,所以治肺必治肾[4]。本文中所采用的细辛、白芥子等都可以温化痰饮等,延胡索能够活血,一起使用即可达到抑制变态型炎症的效果[5]。将蜂蜜调和后涂擦外敷穴位之上,可以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便于药效的进一步发挥,达到通脉络,舒腠理的作用,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有补益肺肾、强壮体质之效。另外结合个性化的食疗和药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健脾补肾、纠正肺部通气、提高通气功能。

本组研究表明,研究组在缓解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均好于对照组。秩和检验显示了研究组除了痰液色白和浓稠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发热和呼吸困难上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项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拟合显示治疗方法、医疗保障形式以及就诊情况方面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费用上,除了理疗预防费用上,其他各项费用研究组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表明,排除了痰液浓稠等不太相关的因素之外,研究组所采用的中医疗法能够促使患者迅速康复,这点强于传统的西医治疗手段。而成本费用显示了中医疗法的疗效好而且费用低,提高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当前WHO全球预防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则就是通过逐步的治疗先增强体质,在提高了身体的免疫力之后才能更加有效的清除气管内部的各种炎症产物,一方面达到预防的目的,同时在治疗上也疗效显著。本次研究正是把握了防治精髓,达到了改善病症、提高疗效的目的,因此很值得推广。

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3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74+.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6(b)-0156-03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ZHANG Jian-bo HUANG Wei-min CHEN Feng-juan XIE Rui-qiong LUO Wen-bo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Dapeng New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51811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Methods 424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lived in Kuiyong Stree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4 weeks health educa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the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was 53.3%,the effective rate was 34.9%,the ineffective rate was 11.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le in the group,they were 32.5%,43.9%,23.6% respectively,and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effect evaluation

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将健康知识的普及寓于教育活动中,针对易感人群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引,行为规制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人群疾病抵抗能力的活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制约,我国普通民众健康知识较为缺乏,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具备基本健康教育知识的人口比例不到人口总数的一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发病较缓,并无急性症状和传染性,更容易被易感人群忽视[1-3]。葵涌街道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由5个社区居委会组成,本文以其为蓝本研究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在葵涌街道社区实施的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深圳市葵涌街道常驻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该街道面积103.9 km2,含9个社区居委会,62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15万,户籍人口约2万。该街道内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均可纳入观察范围,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采取多阶抽样方法确定溪涌、葵丰、官湖和土洋4个社区为观察点。每个社区再按照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共计424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纳入观察范围,其中心脑血管疾病223例,营养代谢性疾病79例,恶性肿瘤65例,口腔疾病31例,精神类疾病26例。将所有观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12例,其中男125例,占58.96%,女87例,占41.04%,平均年龄(51.6±7.1)岁,平均病程(13.2±5.3)岁;对照组212例患者,男122例,占57.55%,女90例,占42.45%,平均年龄(50.8±5.6)岁,平均病程(11.6±4.8)年。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4],观察组患者采用四周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计划制订首先对葵涌街道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评价,评估患者的学习愿望及需求,以患者为主体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教育理论和军民学习的特点以及每位患者的背景和病因病况制订健康教育实施方案[5]。一般由四周组成,第一周为宣教周,第二周为示范周,第三周为实践周,第四周为考核周[6]。

1.2.2 健康宣教第一周主要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以问题为导向,讲重点疾病的原理,在与患者交谈中评估患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健康教育有哪些优点、如何合理膳食、如何预防和应对并发症、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应对疾病、战胜病魔的信心[7]。

1.2.3 健康示范第二周主要进行健康教育示范。本周居家医疗护理操作均由健康教育专家示范完成,主要介绍所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专家边做步骤边讲解,学历高的提供书面资料;学历低的老年人,提供操作步骤流程图案。对患者实施健康用药指引,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列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清单,明确列明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名称、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初次用药在护理人员的指引下完成,主要介绍正确的无菌用药方法。这一周还会提醒患者注意平衡饮食、体育锻炼以及排便问题[8]。

1.2.4 健康实践第三周由健康教育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践。本周患者应逐渐适应自行进行居家医疗操作与护理,年纪轻、学历高、手脚灵活的患者,只要告知操作时间安排,使其进一步熟悉操作流程,年纪大,手脚不灵活和记忆力差的患者,应以独立操作为主,健康教育专家在旁监督提醒。也可让病友相互交流经验,相互监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9]。

1.3.5 健康考核第四周,由健康教育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考核,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中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展开,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结合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时提问。制订考核表,学历高的患者根据考核表自行评估,现场考核操作步骤;学历低的患者(特别是文盲患者),由护士根据考核表一项项考核患者并帮其填好考核表,需有一名家属在旁监督,考核表归档,考核合格后结束观察。

1.3 疗效评定

观察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调查测验结果,根据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调查计分方式进行总体慢性病素养、各类别健康素养的计算[10]。最后得分≥80分为显效,60分≤得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占比分别为53.3%、34.9%、11.8%。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本次观察引入健康教育[13]理论,旨在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对疾病的防控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上不同学历层次患者对疾病的学习需求,使其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除儿科外,大多数患者已列入成人,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成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从本次观察中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教育满意度的反馈中可以得到证明。

四周健康教育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助于患者学习的气氛,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教育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患者自身内在的需求是学习的根本动机,患者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会碰到问题和疑惑,其往往会在健康教育中得到解决,对居家康复大有帮助,回家后遇到常规病症不会手脚忙乱。患者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确定学习需求,制订学习目标,协助患者完成学习计划,对那些年纪大、记忆力差、接受能力差的患者,倾听患者的要求,与患者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四周健康教育模式是过程模式,即重视过程的设计。患者和专科护士共同确立了治疗方式、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等,调动了患者主动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达到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

从本次观察的统计结果来看,给予四周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多位于显效级别,绝大多数都能够按时按量服药,熟练操作简单医用器械,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能够平静从容地应对突发疾病和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四周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慢性非传染性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药物依从性具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毛英.早期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78-179.

[2]D′Armico G,De Franchis R,Cooperative Study Group.Upper digestive bleeding in cirrhosis.Post-therapeutic outcome and prognostic indicators[J].Hepatology,2013,38(3):599-612.

[3]温静兰.健康教育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10-111.

[4]YBeach MC,Keruly J,Moore RD.Is the quality of the patient provider relationship associated with better adherence and health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HIV?[J].J Gen Intern Med,2011,21(6):661-665.

[5]Gottwik M,Zahn R,Schiele R,et al.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to hospitals with compared to without departments of cardiology; results from the pooled data of the Maximal Individual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TRA 1+2) Registries and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MIR)[J].Eur Heart J,2001,22(19):1794-1801.

[6]罗凤琳.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6):26.

[7]Melberg T,Nordrehaug JE,Nilsen DW.A comparison of the health statu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t a hospital with and without on-site cardiac surgical backup:a randomized trial in nonemergent patients[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0,17(2):235-243.

[8]Ho PM,Magid DJ,Shetterly SM,et al.Medication nonadherence is associated with a broad range of advers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Heart J,2008, 155(21):772-779.

[9]李艳红,张灿华,李罡,等.提高本科生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学改革[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23(9):607-608.

[10]吴国斌,张晓博,张君,等.健康教育在抗震救灾援建工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6):762-763.

[11]Nash IS,Curtis LH,Rubin H.Predictors of patient-reporte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6 month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J].Am Heart J,2006,138(3 Pt 1):422-429.

[12]贾喜臣,郭瑞君,张素霞.河南某校大学生营养和疾病防治认知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2);263-264.

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4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农村慢性病防治的改进对策。方法本文简要分析我国农村慢性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结果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影响农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加强农村慢性病防控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 慢性病; 防治对策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世界范围内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已将预防慢性病纳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了慢性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新医改的出台,为农村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农村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正在发生迅速变化。近几十年来,急性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正在成为患病的主要原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迅速增长,成为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在贫困人群中,此问题尤其突出。慢性病给农村居民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也是造成医药费用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农村慢病综合防治干预措施滞后,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低,没有固定人员从事慢性病防治与干预工作,村医诊疗水平不高。此外,慢性病综合防治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长期工作,要保障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慢性病防治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公共预算支出、各类医疗保险支出、个人支出及社会救助等。这种多渠道筹资机制是保证慢性病防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定,基本药物之外的部分药品费用不能报销,致使一些明确有效的防治措施无法实施,存在慢性病防治经费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依靠政府财政补给,但由于资金不到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仍以常见病的初步诊断、治疗为主,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群众需要。 二、农村慢性病防治的改进对策 1、坚持正确合理的疾病预防策略,重视农村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了预防为主的一贯原则,强调了全社会参与,是开展预防控制疾病的指导思想。慢性病的预防是根据目前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机体的调节功能和代偿状况以及对疾病自然史的了解进行的。因此,慢性病预防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即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第一级预防针对的是疾病的易感期,起到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第二级预防是针对疾病潜伏期,通过“三早”来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第三级预防是针对发病后所采取的措施,改善病人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加强乡镇村级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在考虑人群需要和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及质量的基础上,明确村医的定位,界定其工作职责、范围和内容。村医的职责,除了免疫接种、预防、健康教育以及结核病例的监测、转诊、随访和管理、医治常见病以外,扩展到慢性病管理和家庭访视。加强村卫生室、乡卫生院的能力建设,培养合格的医生。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水平,推行乡村医生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提高村医的收入水平,使村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 3、建立科学的慢性病防治机制。一是建立健康体检制度,慢性病的病因大多源于外界环境,低剂量长时间毒物 在体内逐渐蓄积,当达到一定的阈值剂量时才可能启动病理变化过程,正是由于漫长的过程,给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时机。通过建立健康体检制度,为每个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分级管理,定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和随访,对他们进行用药指导和慢性病防治宣传,这样可以准确掌握每个慢性病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对症下药,因病施制。 二是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规范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慢性病一般可以采取家庭治疗的方式,盲目在大医院治疗不仅浪费卫生资源,还给农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实行“双向转诊”既有利于综合利用卫生资源、减轻病人负担,又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合理利用新农合基金。三是建立慢性病基金,引导慢性病患者以家庭治疗为主按照人口比例和基金统筹区域的慢性病发病情况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慢病保障基金,根据基金总额测算慢性病保障水平,并建立慢性病临床治疗首席专家制。慢性病门诊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是经卫生部门验收合格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使慢性病的经常性治疗落实在家庭、村和乡镇。 4、 健康教育:慢性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病程长,由于患者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孤独、悲哀、失望等负性情绪,加上长期服用药物容易出现情绪障碍,改善心境、开朗乐观、正确对待疾病,培养健康的情绪,加强自身修养,正确面对疾病带来的压力,使负性情绪降低,增加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 进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卫生部门的力量很难取得良好成效,实践证明,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机制是最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文秀慢性病现状流行趋势国际比较以应对策略[J]天津医药,2009,37(4):254-257 [2]龙彬,王春秋,刘万芳.现代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4):311 [3]纪艳,张冬梅 农村地区慢性病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47-2149 [4]魏炜,赵亮.现代健康管理模式浅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6,23(5):19 [5]艾自胜,高歌,潘军燕 国际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理论研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1):40-43 [6]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中国卫生事业管理[J],2007,23(10):706-708.

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5

[关键词] 慢性病;流行现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242-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模式的现代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高和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 据有关资料报道,全球范围内大约60%的死亡是由慢性病引起的。因此,掌握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本文结合2006年公众健康调查资料对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慢性病防治对策。

1慢性病患病现状

1.1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现患率较高,生命质量较低,全市慢性病患病率为125.0‰,其中城市居民为119.9‰,农村居民为127.1‰。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合计值和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均低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2性别与患病情况

男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05.14‰,女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45.78‰,均低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且调查地区城市女性居民的患病率是全国水平的1/2,但是农村女性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3疾病分类情况

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9.4‰)、肌肉骨骼疾病(25.0‰)、消化系统疾病(14.0‰)、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9.6‰)、呼吸系统疾病(9.1‰),疾病种类与全国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城市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60.4‰)、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17.1‰)、内分泌营养代谢和消化系统疾病(12.0‰)、免疫系统疾病(11.2‰)、呼吸系统疾病(5.1‰)。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6.1‰)、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27.4‰)、消化系统疾病(15.9‰)、内分泌营养代谢和免疫系统疾病(10.3‰)、呼吸系统疾病(8.8‰)。

1.4 病种分类情况

依次为高血压、其他运动系统病、冠心病、糖尿病、急慢性肠胃炎。城乡比较,城市高血压患病率是农村的1.49倍,冠心病是农村的1.52倍,糖尿病是农村的1.54倍;而农村其他运动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则是城市的2.23倍,急慢性胃肠炎是城市的1.85倍。

2慢性病患病因素分析

2.1年龄、性别与患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在2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5岁及以后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在55岁以前,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略高于城市居民,55岁和64岁年龄组患病率基本相同,但在65岁及以上人群城市地区增高幅度大于农村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在35岁以后增长速度加快。除25~34岁年龄组外,在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以上年龄组均是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对于男性,55岁以后城市居民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对于女性,25~34岁年龄组则是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

2.3 年龄、性别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前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25~34岁年龄在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精神病;35~44岁主要是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55岁以上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显著增高。

2.4 婚姻、职业状况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丧偶人群慢性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440.95‰和322.15‰。农村地区离婚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大约是城市人群的1.9倍。从职业状况看,离退休人员患病率最高,为367.05‰。其次为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2.5 受教育程度、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不识字或识字少的人群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收入水平、自然保健意识、卫生保健服务等不同有关[1]。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城乡公费医疗组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社会医疗保险组患病率最低。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一是群众对慢性病的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还远未得到解决,社区综合防治的观点远未被社会和广大医务人员所接受,慢性病防治专业人才缺乏。二是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等因素密不可分。三是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女性群体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表明女性群体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均高于男性群体。

3防治对策

3.1 建立健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政策和法规

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协调、多部门合作、多方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订慢性病防治服务规划,提出贴近生活的有害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如控烟、限盐、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策略,把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2],进一步建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筹资和补偿机制,拓宽慢性病防治筹资渠道,优先投资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 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科学合理的健康行为,有效控制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3.2 确立“大卫生”观念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的功能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医院在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意识。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医院必须履行职能,发挥医院的优势,为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使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综合型转变,这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是解决群众在医疗过程中“贵而不便”的根本出路,具有大医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3.3 科学规划卫生资源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科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网络和高质量、高素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队伍,建全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 遵循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健康需求、卫生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状况,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卫生资源[3],加强在职教育, 培养全科医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资培训规范化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3.4 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投资力度

普及卫生知识, 控制和降低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率。一是应根据社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性质和需求,确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近、中、远期目标;拟定具有科学性、通俗易懂的教育计划;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通过教材和辅助教材以及影像化工具,强化各种慢性病的预防和卫生知识,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二是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的综合干预活动,社区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针对重点人群、不同类型患者,和社区人群的心理、年龄、职业等特点,通过培训、讲座、版面宣传、健康咨询、社区义诊、跳保健操、编唱慢性病防治知识歌曲、开展慢性病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慢性病对人群健康带来的危害,干预和矫正有害健康的行为。

3.5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由患者向社区全居民转变、工作职责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服务方式由坐堂行向送医上门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城乡社区要大力培育由社工、义工、全科服务团队组成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筛查,以提高慢性病患者发现率。同时,应对筛查结果进行分类管理,锁定高危人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动态管理,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靖康宁,刘佳,罗世坤,等.重庆市中梁山社区主要慢性病现状与防治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1):1284.

[2]苏玲玲,李士雪.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7,5(6):5.

[3]张全红,贾利高,张俊超,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92.

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6

一、切实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十二五”规划实施

(一)血、寄、地病防治:一是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查灭螺、查治病各项措施,高质量地完成血防查、灭螺,查、治病等年度任务。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加大疫情监测和防急感力度,做好沿江重点地带的监测预警,健全渔船民血防工作机制,确保不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配合省血防所,推进“数字血防”建设。句容市通过国家和省联合组织的血防传播阻断达标评估,京口区和新区要完成血防传播阻断达标自评工作。二是寄生虫病防治。健全疟疾疫情报告、通报等制度,继续推行“1-3-7”散发疫情处置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工作规范,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断能力;强化与有关部门协作,有效应对输入性疟疾疫情,对新发现的疟疾患者免费提供抗疟药物治疗,建立重症病例救治专家组,提高重症恶性疟救治能力;有序推进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扬中市和润州区通过消除疟疾省级考核评估。继续抓好食源性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巩固消除丝虫病工作成果。三是地方病防治。严格落实《食用盐碘含量》国家标准,加强对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碘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监测,动态掌握碘营养状况,强化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

(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认真实施省、市《“十二五”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五扩大、六加强”措施,进一步扩大艾滋病检测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测点建设,继续推广PITC策略和快检方法,力争今年全人群检测覆盖率超过10%,进一步提高病例发现和病例管理水平,降低晚发现的比例。创新高危人群宣教与干预工作方式,提高干预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破解经性传播的防控难题。进一步完善定点医院设置,改进医疗服务,为全市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300人以上,提高药物维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维护艾滋病患者的就医权益。探索对感染者实行早期抗病毒治疗,并强化治疗前咨询和随访干预,促进感染者“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关怀救助水平,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提升防治工作效果。积极开展第三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三)结核病及麻风病防治:一是结核病防治。进一步完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发挥疾控机构的牵头作用,强化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配合。按序时进度完成全市1600例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工作任务;强化对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10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高危人群(50%)的筛查,促进患者早期发现;并为全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治疗。全面实施中盖结核病项目二期工作,落实完善肺结核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流程,减轻贫困患者看病就医负担,确保利福平敏感、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80%和90%;规范肺结核患者诊治,患者管理及交通、营养补助发放率100%;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纳入治疗率不低于85%,督导访视率100%。二是麻风病防治。进一步健全麻风病监测系统,落实定点诊疗机构职责,加大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力度,对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免费提供规范化的药物化疗以及畸残预防,降低畸残率,提高患者的规则治疗与管理率,继续实施“春风行动”二期项目,落实对麻风病畸残者的关怀救助。

二、努力提高急性传染病防控水平

保持传染病疫情稳定,全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妥善做好各类暴发疫情应急处置。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做好全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做好霍乱、流感、手足口病及虫媒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推进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测预警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质量,及时发现疫情苗头,提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妥善处置各类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协助南京做好我市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等卫生保障工作,确保第二届青奥会的顺利进行。

三、全面提升预防接种免疫规划服务能力

(一)制定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要求。根据市《规范接种,安全健康》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加大预防接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力度,根据各预防接种单位实际,及时增加预防接种服务频次,加强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科学规范地提供预约告知服务,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实施方案”中的目标。

(二)建立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提高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置能力。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鉴定办法》及《异常反应补偿标准》,做好我市异常反应个案的补偿工作。

(三)继续保持高水平接种率。为全市6岁以下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国家免疫规划11种一类疫苗接种57万针次以上(其中农村儿童30万针次),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强化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与管理,及时进行相关疫苗的补种,并纳入系统管理。新建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8个以上。进一步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规范开展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巩固无脊灰成果,持续推进消除麻疹工作。

(四)规范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意见》,规范和改进全市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重点解决在告知、预约、收费、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接种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四、扎实推进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一)深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围绕建设“健康”、“健康”主线,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将慢性病防控融入“大卫生”范畴,统筹现有资源,形成防控合力。进一步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与综合防控工作机制,整合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三类机构功能,巩固和拓展“三位一体”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及内涵。以辖市、区为单位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慢五病”登记报告和慢病及其危险因素核心指标监测,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利用。认真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润州区、新区分别申报、创建部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京口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进一步做好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现场考评的准备工作。建立慢性病筛查制度,加大慢性病高危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现力度。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率分别达40%、50%,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探索慢性病社区预防、随访与大医院临床治疗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京口区、润州区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规范管理示范点工作,增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及时总结项目经验,为全市推广慢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工作夯实基础。结合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完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宣传,推广儿童窝沟封闭等行之有效的口腔卫生保健适宜技术,抓好儿童口腔疾病干预(窝沟封闭)项目,加强项目督查,提高工作质量,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规范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治管模式。认真贯彻实施《精神卫生法》,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网络内涵建设,强化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和管理率,在册患者管理率保持在80%以上。强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方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对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居家管理、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管理项目试点工作,通过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管理工作,形成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精神疾病治管模式,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加强《精神卫生法》学习培训,贯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和出院信息网络直报制度,做好患者的登记、网络报告和救治管理,逐步提高治疗率和规范管理率。

五、不断加强疾控机构综合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