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专业范例6篇

经济统计专业

经济统计专业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国际数据企业的研究结果发现,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而上述海量数据经加工、分类、整理及分析方可满足不同行业的使用需求。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说明我国大数据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统计专业作为高等院校课程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统计分析技能人才的教学职责,而如何于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背景下,满足就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1]。同时,大数据时代特点对经济统计专业人才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已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统计类专业教学期间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文章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分析

1.1掌握统计知识

以往统计学数据类型相对单一,包括品质型数据及数值型数据,其本质为结构化数据,往往可使用常规统计指标或统计图表进行集中展现,而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类型不仅仅囊括结构化数据,更涵盖非结构化数据及半结构化数据,即所有可存储及记录的信号,具有多样化等鲜明特点,以至于传统的统计指标及统计图表难以完整展现其基本内容[2]。同时,以往数据来源相对局限,即一手数据能识别数据提供者的身份信息,但是大数据时代下其数据来源普遍为互联网信息系统,大大增加信息提供者身份的识别难度,以至于样本数据的地位不再重要。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来临所产生的统计学知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2深奥知识结构

即便大数据时代下海量数据信息拓展经济统计专业的分析空间,但是深受现代社会行业众多的影响,持续涌现出全新的行业、全新的技术以及全新的分析方法,决定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势必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需要具备应用素质、实践素质及理论素质的支持[3]。同时,经济统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无法脱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及统计分析方法的支持,即根据数据信息予以全面分析建立相应模型且说明其评价最终结果,例如MATLAB、SPSS及SAS等软件。除学习经济统计专业知识外,学习管理类、经济类及其他学科领域知识能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1.3现代分析方式

从传统统计学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来临完全转变统计分析思维方式。通常情况下,传统统计描述分析可划分为定性、定量、定性三个过程。例如,以定性为例,根据实践经验判断及评估分析方向;以定量为例,汇总、处理、分析及量化数据统计特征,往往被视为统计分析的关键性环节,而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分析过程被简化为定量及定性两步。其中,定量指的是直接由数据中找出需要且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分析其特征及数量关系;定性指立足于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及决策。

2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分析

2.1课程体系问题

当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经济统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过于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尤其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难以紧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节奏,以至于课程内容设置难以满足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4]。同时,现实生活中所牵涉的经济问题类型相对多样且情况较为复杂,换言之高校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兼顾统计实际应用特性,而现有的经济统计专业课程将教学重心向理论分析及研究转移,导致理论分析始终过于浅显,难以帮助学生学习扎实深刻的经济理论及统计方法,极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极个别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范围过于狭窄,仅仅局限于经济统计方面问题,尚未融入跨学科培养理念。

2.2教学认知问题

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过于单一,往往沿用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小组讨论为辅的传统教学形式,完全忽略实践教学的关键性及重要性。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角度来看,普通经济统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划分为毕业设计、校内实训及实践课程设计,一旦实践教学方式过于老旧则可能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异常缺失的问题,例如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供学生观看。即便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部分学生仅仅以完成作业为核心目标,完全照搬照套课本中实验流程进行操作,脱离操作教程后难以全面分析实际问题,影响总体教学效果。此外,极个别院校对教学实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

2.3师资力量问题

由于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推行改革政策,促使各大高等院校逐步扩大其招生规模,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日常教学的工作难度及工作量。为了提高教学工作效率,高校相继引进新晋入职的教师进入教学队伍,而上述新晋入职教师普遍为刚毕业走上社会的研究生,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及教学方式探索远远不足,完全倾向于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5]。同时,部分专业教师自身社会经验及实践能力远远不足,难以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理论知识及引导其实践操作,不同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效果。此外,大数据时代来临后,对于经济统计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无法脱离师资力量的支持。

2.4考核机制问题

考核机制占据着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例如激励、淘汰、分流及甄选等,方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率。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来看,其考核机制实施难度相对较大,深受教学方式过于局限的影响,以至于考核方法停留于闭卷考试的阶段,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可依据自身记忆完成考试,极大程度上提高其专业考核的通过率。同时,因专业教学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及经费划拨不足,大大降低经济统计专业的考核门槛,难以立足于整体化角度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

3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分析

3.1健全课程体系

一般说来,健全课程体系是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性措施。因此实际培养的过程中,相关高校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贯彻落实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设置科学合理的经济统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及创新性,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其总体综合素质[6]。例如有选择性开设时间序列、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基础性课程,帮助学生打造夯实的理论基础,再以此为基础增设实践调研、数据分析工具及数据挖掘等实践应用型课程,利用计算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利用、分析、整理及收集数据的能力。

3.2革新教学模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常规固有教学模式沿用至今,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尤其是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中软件应用部分,普遍以参照课本习题演示Excel表格为主以Spss为辅,说明其教学模式过于滞后。同时,步入大数据时代以来,数据呈现出复杂、高速及庞大的特点,而简单的Excel表格早已无法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由此可见,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不可阻挡的主流发展趋势。除立足于前沿统计需求外,相关高校及时引进功能强大且趋近主流的统计教学软件,例如SQL、SPSS、R及SAS等,不仅能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满足软件操作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的要求。

3.3建设教学团队

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相关高校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始终围绕经济统计专业的改革方向,将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相结合,灵活运用多项人才引进措施,例如聘任、引进及培养等,持续优化人才团队的年龄结构及学历结构,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以实际教学进度及教学情况为参照依据,将教学师资队伍划分综合型、主导应用技术研究型及理论研究型3大梯度,例如以理论研究型为例,着重强调精通数据分析及统计理论等方面知识,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及经济学等方面知识,以达到由理论向实践过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

3.4优化考核机制

为了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及软件技能的掌握情况,高校尽量以多元化考核机制替代原有考试驱动型的单一考核方式。同时,由于经济统计专业的本质为应用型学科,客观上要求相关高校尽量于考核阶段以考试、社会实践参与表现、软件工具实际操作、研究话题阶段性数据分析报告及日常作业等多维度多形式考量为参考依据,结合考量项目的重要性及所占比例,利用加权得分手段得出最终考核成绩,并且注重学术规范性,明确要求学生的论文写作格式。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则予以严格惩处,直接与最终考核成绩挂钩,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4结语

通过文章探究,认识到当下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健全完善且人才培养体系不够成熟,特别是教学团队人才力量较为薄弱,以至于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缺乏就业竞争优势。因此,相关高校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全面分析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立足于大数据背景,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推动经济统计专业演变发展,以达到培育符合大数据时代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勤,黄宝凤.大数据时代应用统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教改探索[J].大学教育,2019(6):157-159.

[2]范新英.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之探讨[J].内蒙古统计,2019(2):48-52.

[3]郑葵,黄小敏,袁野梅.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4):114-117.

[4]徐婧婧.大数据时代下关于经济统计应用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9(2):33-34.

[5]刘超,朱长存.大数据时代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Seminar教学法应用的视角[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0(4):109-113.

经济统计专业范文2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独立院校;经济类

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

1.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基础

独立院校高考分数线普遍介于普通二本和大专录取线之间,学生的基础没有一本和普通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但是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科,偏科也是导致很多被独立院校录取的学生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普遍存在理科学科基础薄弱、文科学科基础较好的特点,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理想、逻辑思维较差。

2.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大多数学生善于背诵,不善于理解逻辑较强的理论和较为抽象的公式。另外,不少学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进行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独立院校的收费较高,选择独立院校的学生的家庭普遍较为富裕,所以不少学生没有刻苦学习的钻研精神。

二、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困难

1.应用统计学的特点

应用统计学主要运用概率论建立模型,收集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应用统计学分为描述性统计学和推断性统计学,描述性统计学主要是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出数据的一些特征,推断性统计学主要是运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推断性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推断性统计学是统计学的重难点。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所以大多数高校都把应用统计学列为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用统计学用到了很多的数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少理论较为抽象,不少公式较为复杂,要想弄懂这些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有时是很困难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到了很多学科,应用统计学的学习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软件例如EXCEL、SPSS等进行数据处理。

2.学生学习统计学的难处

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以及应用统计学的特点,由此可以知道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畏惧心理:不少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之前就对这门课抱有畏惧心理甚至“敌意”。(2)基础薄弱:首先不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弱;其次,不少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并没有开设概率论这门课程,而应用统计学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的一门学科。(3)无用论:不少经济类的学生认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数学专业学生该学的课程,他们会觉得应用统计学这门课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帮助。(4)缺乏兴趣: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相对于大多数经济类课程来讲,会更加枯燥,再加上这门课较为抽象,所以不少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效率

1.虽然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存在理论抽象、公式复杂等特点,但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相关问题,特别是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讲,能够对理论进行运用胜过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对于一些特别抽象的理论和特别复杂的公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先记住公式和定理的结论,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畏惧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

2.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在讲授这些知识点之前给学生巩固或者补充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理解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大学的应用统计学教材在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时候,大都是直接给出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定义,而这个定义对于大多数经济类的学生来讲会比较抽象,要想让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先给学生复习高中数学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然后再给学生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与频率分布折线图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会使得大多数的学生比较轻松的掌握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3.由于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听的懂不会做的情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要讲练结合,讲完一定数量的例题之后要及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中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对知识的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点在哪里,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总结出难点和易错点。

4.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举一些运用应用统计学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的例子,并告诉学生应用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5.适当布置一些作业,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普遍不高,所以很少学生会课后主动去复习,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迫使大部分学生去进行课后复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布置一些更加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比如要求学生亲自去做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应用统计学知识去处理自己收集的数据,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应用统计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作者:姚兴财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统计专业范文3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统计课程;教改;措施

一个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大学生,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很适合去保险公司、银行、企业管理等一些工作岗位。而这些岗位又相对来说随机性比较大,这就要求这部分的人才必须对统计学有所了解。当然,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对于经济也开始了数量化的统计和分析,所以自然就出现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1]而这些课程一出现就变成了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所以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关于统计的课程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1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我国有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受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应考模式的影响,整体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当然,其中就包括现在新兴起的统计课程,它的教学模式整体还是处在落后的状态。总体来说,主要集中表现在下面这三个方面:第一,统计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师,多是由经济管理专业其他的老师兼职任教,而这些学科的老师又不能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即教师的专业性不够;第二,因为不是相应科目的老师,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就极容易会忽视学生自身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很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厌烦心理,这也就会极大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考试成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时期。老师,粉笔,黑板,这就是整个教学课堂的全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也达不到原来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不能够合理的选择统计课程的教材

通过分析调查,我们发现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选择统计课程教材的时候,他们忽视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性,[2]选用的教材全部都是一大推的理论,完全是理论性的教材,而统计课程实质上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这样的错误选择很容易破坏掉学生对于统计课程的兴趣,而且这种类型的教材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实践能力。在实际的生活中,统计学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选用这种理论性的教材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结合教材自身实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注意培养理论和实践二者兼得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于经济类学生的要求。

(三)专业教师队伍的壮大,素质的加强

这几年,随着国家对于人才需求的扩大,学校开展了扩招的政策,受这个政策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师显得数量紧缺,而且整体的专业素质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这个学校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有些老师的年纪比较大,思想比较古板,不易接受新鲜事物,更不注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一来学生就是牺牲品,他们的专业性就很大程度上被束缚住了,这样其实很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壮大专业教师的队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迫在眉睫,至关重要。

2 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办法

(一)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多种教学手段

其实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教师而言,尤其是统计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改变自身原来的思维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多去培养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科研型的人才,另外,还要有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断去培养和发展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统计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多借助各种多媒体工具为学生立体生动的展示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后,教师要多注意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慢慢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渗透到学习中。

(二)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教学,整理教学内容

之前我们就说过统计学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操作的学科,所以,对于统计学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最基础的课本上,我们必须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实践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两种办法去学习统计课程。第一,统计课程中,案例分析和情景再现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办法,通过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整理,以及整体思路的探索,最后依靠计算机的分析功能,我们就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而最后结论的得出必定可以使学生的信心大增。这样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效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第二,我们要注意统计学科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统计学作为一门入门级别的学科,它在别的学科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整个统计学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为别的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强大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合上述说到的教师数量紧张,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现阶段必须想办法加强教师队伍的壮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实这是确保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科质量的最重要的一环坏,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基础。所以,帮办法去提升教师的统计能力和水平,完善老师原来的统计知识体系,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才是现阶段工作的重点。这个主要从三方面去实现:第一,在保证原有教师数量的基础上,积极吸引更多的教师,不断完善教师的结构体系;第二,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还要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第三,教师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去对统计课程研究,深入认识统计课程,从而能够从整个宏观上去把握整个课程的学习。

3 结语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课程其实相当重要的,它作为整个专业基础性的学科,必须受到充分重视。而在学习统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学科的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加强对于统计学科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经济统计专业范文4

关键词:考试系统;系统设计;模块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00-02

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是针对经济与管理类课程的专业性考试系统,针对客观性题(单选、多选、判断题)能够自动生成试卷,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答题,学生当时就知对与错,学生答完后,自动显示成绩。该系统也可以形成传统考试试卷。使用该系统进行考试,可实现考试的自动化,达到既省时又省力的效果。该系统集用户管理、题库管理、成绩管理于一体,它涵盖从出题到考试,再到阅卷的全过程。

综观考试系统的发展,是有纸化考试向无纸化考试的转变,是以主观题向客观题占优势的转变。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可以消除人为形成的能力评价与基础知识熟练程度评价的割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性跟踪,可以很好地消除这种人为形成的能力评价与基础知识熟练程度评价的割裂,建立一种综合而公允的评价系统。

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是应用计算机进行无纸考试的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通用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是对传统的考试方法的创新。该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考试方式、方法有如下好处:(1)可有效防止学生作弊――因为每份试卷都随机生成,相邻机器间题目不重复,这就可避相邻学生之间的互相抄袭;(2)学生可及时知道考试成绩――考试结束,系统可立即时显示考试成绩,并打印参加考试学生的个人成绩,可以避免学生对成绩有疑问的现象;(3)减少监考教师的负担――由于学生之间题目不同,监考教师就不用防止学生舞弊,监考教师只须进行考场管理。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有助于高校实行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

一、总体设计

1.需求功能概述。在线考试系统,实现教师出题、学生在线考试、自动评分,减小阅卷的工作量。教师以管理员身份进入后台编辑题库,随机生成试卷,也可查看考生注册信息,以及所有考试的记录。学生进入考试系统后注册了信息,即可登陆,选择考试项目或练习,答完试卷提交即可看到成绩,然后可选择退出或继续进行其他考试。

2.软件结构。在线考试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教师后台管理和学生在线考试。

3.技术实现。

平台:J2EE

技术:Struts2+Hibernate3+Spring2.5

数据库:MySQL

应用服务器:Tomcat6

无纸化考试软件采用流行的B/S三层结构,考生通过浏览器变即可以参加考试,不需要单独安装客户端软件。

二、模块设计

1.模块描述。根据系统规划,对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软件的模块进行了描述,并将它们的模块功能由表1列出:

2.系统业务流程。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的使用者为两类用户,它们分别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操作,它们的操作界面不同,分别为管理员界面(教师)和学生界面。学生界面只可以在线考试以及练习,其余的功能均在系统管理员界面完成。

3.数据库设计。通过数据库系统对学生基本信息和考试内容进行设定。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可以和学校数据库进行连接,可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考试科目、考试试卷、考试成绩等,将它们生成数据库。同时学生在使用系统进行考试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学生在某个考试中的成绩。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

三、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

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对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考试改革都有极大帮助,同时可以减轻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

经济统计专业范文5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实践项目;分析能力

在高职院校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统计学课程基本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了解统计基础知识,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具备独立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的技能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统计学难学,许多高职院校的统计学老师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如何调动起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技能。近年来,围绕着统计学课程,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改革,我校开设统计学课程也有多年,同样碰到了这些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下面笔者就结合我校的教学经验谈谈在经济类专业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经济类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共48学时,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应用能力,即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思想,学会利用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帮助我们作出更有效的决策。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因而在经济学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统计思维,对于学生在今后工作领域中提升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各高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层次参差不齐,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不高,学习自觉性不高,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统计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同时,大部分统计学教材内容专业性理论性强,没有针对性,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局面。为此就迫使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不背离统计学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要因生制宜,根据高职学生特征,如不喜欢理论教学,感兴趣于动手实践的行为特点,适当的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出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方法。

二、经济类专业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在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思考

1、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

统计学中的概念和数学公式量多,抽象性较强,加上我校生源入学的分数普遍不高,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很多同学一听到统计学就联想到大量的数字计算,先入为主的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的一种延伸,觉得难学、枯燥,甚至出现厌学。据此,我校在统计学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度的提取,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适当的摒弃或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如重点强调平均思想、平均指标应用,增加统计案例分析、统计调查实践、统计软件操作等实践课时。

另外,在内容安排上弱化数学地位。统计计算公式都较为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更是教学中的难点,所以许多老师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也增加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厌学情绪。我校在教学内容上不再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公示的推导和记忆,弱化统计中的数学地位,只需要学生理解统计公示的涵义并加以运用。

2、教学设计方式的建议

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普遍是按顺序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前后章节联系不够,且统计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效果。我校的统计学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取得较不错的效果。即选取生活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项目,并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几个子项目,在每个子项目中引入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再把统计知识点细化渗透到工作任务中。通过项目分解,分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项目中理解有关统计理论知识和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如以“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可将其分为四个子项目(统计资料收集、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报告),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分阶段的教学。

案例:我校开发的统计学教学设计过程

3、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性

现有的大部分统计学教材没有针对性,缺乏与学生所在专业的紧密联系。因此很多学生抱怨统计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产生厌学情绪。对此,笔者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总结得到的、用来指导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的技术。统计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中心但不可拘泥于教材,要注意将统计知识与现实经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通过举例以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在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思考

1、引入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统计学课程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配以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图表,比较直观生动。同时引入项目教学法,紧紧围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项目的教学,对项目中的统计调查和分析方法进行解析,将统计知识点融汇到各个工作任务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实际生活中的一个课题,模仿“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完成自选项目,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项目完成情况的点评,以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学生的统计知识。

2、强化统计软件的应用,增加统计学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统计分析大部分都是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我们的教学重点也是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在保证统计学知识结构完整的情况下,不再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比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公式较为复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作用,不必要掌握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而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完全可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快速得到,且简单易操作。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笔者建议不需使用SPSS、SAS等软件,选择普及率较高、相对容易学习的EXCEL软件即可。EXCEL软件具有的图表编制、数据处理分析功能已足够满足统计分析的需求,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三、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主要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大,又都是理论知识,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很难考出好成绩,而对于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取得好成绩、考后知识点忘光光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达到我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需引起教师的思索。我校在多年的实践教学摸索中,建议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同样重要。理论部分的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着重于考察学生对统计思想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统计分析技术掌握的程度。比如我校现在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性项目,即结合实际,让学生在课外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分析工作,并写出统计分析报告,以此达到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能力的目的,并根据各个任务要求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课程的考核建议由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10%期中考试成绩、30%实践项目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经济统计专业范文6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 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