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例6篇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26 -03

旅游服务贸易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推动力量。在整个安徽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服务贸易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绿色”引擎,也是安徽省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推动安徽省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皖西大别山地区作为安徽的红色革命圣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快其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全省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皖西地区、合肥经济圈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皖西大别山地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优势

旅游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广大,对经济拉动性强的绿色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前景广阔。而皖西大别山地区作为革命的圣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分布均匀,易开发,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一)自然优势

大别山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革命的圣地,大别山又孕育了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目前,皖西大别山地区的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全国的红色旅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例如,在六安市的金寨县,目前就有革命旧址288处,部级保护单位7处,收藏红色文物3000余件,作为六安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给六安的旅游服务和贸易带来不小的收入,是六安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除此之外,大别山地区的自然优势明显,六安市五大水库各具特色,天堂寨、天柱山、大裂谷等景点深受全国各地游客欢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楚文化底蕴深厚。总之,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这无疑为大别山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政策优势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大别山列为全国12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大别山旅游区,加之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大别山地区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得到跨越式的增长,这些都为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力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对于实现皖西大别山地区的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基础设施优势

“十二五”以来,地处皖西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累计投入300多亿元,新建高速公路300公里。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8000公里,其中济广高速、沪陕高速、沪汉蓉高速六安段、合淮阜高速寿县段和京台高速舒城段近400公里,312、105、206三条国道和27条省道2200公里,农村公路15400公里;六武高铁、合宁铁路、阜六铁路纵横交错,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不足30分钟车程,交通通达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增强,综合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铁路、水路、航空、公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升,加强了长三角、珠三角及全国其他城市的互通互利,也为六安市尽快融入合肥经济圈提供了强力支撑。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使皖西大别山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将成为促进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皖西大别山地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尽管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服务贸易的潜力仍然巨大,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仍然不强,旅游产品存在高度的趋同化;大别山地区的总体交通状况虽然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地理位置仍然存在制约交通发展的现状;而且目前皖西大别山地区涉及的城市仍然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旅游服务贸易中旅游产品的趋同化现象严重

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景点的各种“农家乐”没有体现经营服务的特色,基本上都是简单的餐饮服务,没有形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高尚文明的氛围。而各种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也没有突出产品特色,以草莓采摘和葡萄采摘为主,已经出现同质化和雷同化的趋势。对于各种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更是出现了几乎雷同的情况,而各地的古老村镇、生态村庄等,旅游服务贸易没有挖掘出文化内涵,旅游产品档次不高。

(二)交通区位是制约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交通区位即交通位置,详细来说就是某地在交通位置方面的优劣以及地点的可达到程度,即空间距离。皖西大别山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服务贸易潜力巨大,但是处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主要景区包括天堂寨、铜锣寨,由于缺少便捷的干线交通,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受到制约;尽管近几年大别山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景点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条件改善空间不大,高级公路仍然没有达到合适的程度,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供开发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

(三)旅游服务贸易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从皖西大别山地区目前的旅游格局看,具有这样的特点:某些旅游景点偏热、某些旅游景点偏冷。目前每个区域都自己做自己的,力量很散,没有形成整体性优势。据统计,2014年安庆,主要包括天柱山、桐城等地的国内旅游收入达340.58亿元;而整个大别山区的核心旅游景区是以六安市霍山县境内的白马尖为主景点,但是, 2014年的整个六安市的旅游收入只达到163亿元。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景点众多,但旅游资源的分布较散,很多景点的交通不便,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不能形成整体优势,从而严重影响大别山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

(四)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仍然不强

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服务中,“行、游、住、食、购、娱”发展不平衡,购物、餐饮等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严重低于旅游观光的收入,旅游服务贸易整体实力不够;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贸易与其他产业,特别是零售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合力,与国内其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比,大别山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工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对旅游的支撑力度,相互促进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旅游业急需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三、提高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经营方式,加速旅游贸易集团化、网络化进程

如今各地的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提升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对大别山地区旅游产业进行重新规划,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旅游相关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是现代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一种发展趋势。旅游产业链条中的下游企业如果还是“小打小闹”,缺乏集团化、网络化经营的意识,就不能形成强大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资源共享,实现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形成旅游服务贸易企业的壮大,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强强联合,形成人才优势和产品优势,通过创造名优产品,从而打造皖西大别山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优质平台。

(二)提升产品竞争力,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皖西大别山地区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粮、油、棉、麻、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第一,小吊酒、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霍山石斛也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大多数产品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六安市场盛产的大别山石斛,不仅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而且市场上的石斛大都非真正的大别山石斛,而是在大别山种植销售的浙江等地的石斛。如何改善服务,创新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把这些产品宣传推广出去,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利用旅游服务贸易宣传,也是首当其冲。可以借助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黄金周等载体,依托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推介。政府主流媒体也可适当向乡村旅游宣传倾斜。

(三)加强对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产品的整体优势

目前,地处皖西大别山地区的六安市依托“皋陶故里”“白鹅王国、羽绒之都”“部级园林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的品牌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旅游服务贸易,做足旅游产业链,旅游服务贸易呈现了长足进步,但是旅游产品趋同,没有形成整体优势,需要加快旅游产品的整合和梯度建设,在红色旅游产品、农产品、原生态产品等方面做文章,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扶持力度,创品牌,争名优,真正把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旅游贸易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实际上,六安市内的瓜片市场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蝙蝠洞、黄府等品牌已经受到了旅游市场的关注,六安的羽绒市场也受到了市场推崇,下一步如何把这些产品和旅游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品牌值得探讨。

(四)加强规划,打造完善的旅游服务的产业链

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旅游产业延伸和旅游产业的下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住、食、游、购中,游的比重较大,购的比重过小,住和食的发展也没有达到国内其他同水平知名旅游景点的规模,游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住、食、购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而,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首先需要打造一条完善和完整的旅游服务的产业链,包括住宿业、餐饮业、零售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其他特色下游产业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和形成完整的以旅游服务为重点的服务贸易体系,发挥旅游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加快对旅游服务贸易政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02):36-37.

[2]刘华.GATS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J].国际经贸探索,2001,(03):31-32.

[3]何元贵.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中加旅游贸易发展[J].国际贸易,2007,(10).

[4]陆家洋.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山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J].晋阳学刊,1998,(03):64.

[5]魏薇,黄清.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56.

[6]冯姝姝.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产业观察,2007,(01):47-48.

[7]赵春雨,金晔.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04):37-38.

[8]于舒婷,花俊.安徽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措施建议[J].产业经济,2007,(22):65.

[9]张瑾.广西梧州骑楼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产业经济,2007,(22):35.

[10]蒋洲,赵勇.旅游服务贸易与旅游文化[J].旅游经济,2000,(9):21.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大别山;生态文化资源;生态竞争力;生态文化旅游

一、引言

大别山地区以大别山为主体,位于纬度30°10′N—32°30′N,经度112°40′S—117°10′S之间。东西横亘380千米,南北跨距175千米,绵延在鄂豫皖三省界缘。大别山分离江淮两大水系,隔断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切断中州和华南,拔立于中国第三级阶梯上。独立的山脉单元赋予大别山颇为丰富的地质地貌类型、生态植被景观。此外大别山地区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早在大约2000年前此地汇聚了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三大文化体系,历代以来政客、文哲、教徒络绎不绝,西方建筑也在清末至民国广泛传入,还有近代崛起的红色文化。区内4A级以上景区20处,是我国中东部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地。

二、大别山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简况与利用现状

(一)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的内涵

生态文化旅游是发展现代旅游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旅游形式,是指旅游者基于回归自然、体验古朴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等动机,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到自然环境优美或人文气息浓郁的地区进行的以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客体,并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性旅游活动。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的内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用山区的特色自然生态资源为导向,用原生态的地区文化为吸引,基于大别山全区及其周围广阔的腹地,优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推动鄂豫皖三省边缘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整合,促进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优化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日益深刻,大别山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地位日趋升值。

(二)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现状

1.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整合。由于历史行政原因,大别山分属于鄂豫皖三省六市,整体资源被省际分割,先前各省市之间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缺乏有效的协调统一。致使大别山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项目大同小异、旅游地设障重重,旅游线路不畅,严重降低大别山了整体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和旅游竞争力。

2.优势卓越,影响平平。大别山地域广阔,靠近人口密集中原、江汉、华东,拥有良好的旅游市场和经济距离;同时不俗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该区占据翘楚。然而得天独厚的优势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至今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不尽如人意。号称四大避暑山庄之一的大别山庄知名度却仅限制在周边县市,中东部罕有的丹霞地貌始终名声黯然,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天柱山一直未有重大发展,正在积极申报成世界自然遗产的麻城杜鹃群落吸引力一般,新中国开国将军的摇篮却少有游客问津。这种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的现象在大别山区比比皆是,从而重创了大别山的旅游竞争力。

三、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竞争力分析

(一)大别山区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竞争力分析

生态价值是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资源的价值,其实质是生命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大别山区位于华东、华中、中原的结合部,行政面积10万余平方千米,约占鄂豫皖三省面积的20%。区内部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而稳定,其生态量居于中东部之首,是大别山周边地区40万平方千米国土的生态中心,也是2亿人的生态屏障,所以大别山区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全国的生态战略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生态价值不言而喻。

1.中国中东部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基地和生态基因库。大别山四周被各大平原环抱,地理区位特殊,环境优越,物种繁多,生态资源总量在该区内首屈一指。据统计大别山约有动物2031种,植物2079种,珍稀动植物在全国占有一定比例。区内有世界上最大、最集中、最古老、最壮丽的映山红群落,保留着华东最后一块原始森林,生长着冬虫夏草,茯苓等名贵药材和马褂树、香果树、穿山甲等珍稀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也就关系着生态安全。大别山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样品,并且为物种的繁育贡献着优质基因,因而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价值。其所在区域的唯一性和极高的优势度使大别山地区成为中国第六大基因库。

2.天然的地理大观园。大别山横亘380千米与秦岭相连横穿我国中央纬线,分异南北,又纵跨隔阻东西,形成东西南北鲜明的地区分异特色。山体横向延伸,阻碍了南北方向上的大气环流,因而形成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的差异。古人感叹“山之南花烂漫,山之北雪皑皑”就是大别山环境分异的写照。吴、楚、中原文化荟萃也是得益于此。大别山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繁多,且观赏度高,颇具地质研究价值,其中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和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更是因其华东少有的丹霞山、奇特的火山地貌、典型的同源岩浆演化而闻名,并赋予着丰富、系统、完整的大陆学动力系统。

(二)大别山区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竞争力分析

旅游价值是旅游行为对旅游者产生的效应,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获取的感觉满足从而对旅游者的身心、精神、道德、认知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大别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本区纷杂的地理环境和各种丰富的生态资源,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物高度融合,蕴藏着深厚审美价值,科普价值。

1.山水画廊,人在画中游。大别山水,集我国山水花鸟画的要义,宛如一幅灵动的风景画廊,让人心旷神怡。山中地物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如灿烂的杜鹃花海,险峻秀气的龟峰山,还有精美别致的大别山庄更是堪称我国山地建筑的奇葩。盛夏时节雨水充沛,艳阳高照产生空蒙的水雾形成绚丽多彩的彩虹瀑布,显得斑驳艳丽,蔚为壮观。山区内有中东部第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奇丽险拔;中国中东部的地质奇观丹霞地貌,熔岩火山。安庆的天柱山集天然造化和人工智慧为一身,自然构造的险峻幽深与亭台观院相宜相称,在云山雾海里时而传来飘渺的道经声音,宛如仙境蓬莱。尽显大自然的美术神奇。

2.文化之海,精神之舟。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吴头楚尾,中原之臂,聚演了吴楚争霸等军事角逐,叠加历代沧桑的政治,宗教的演绎。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沃土。大别山区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集中区域。中国12大将军县此处有6处。湖北红安被元帅题词概括为:“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在中国绝无仅有。六安市的皖西文化源远流长;信阳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钟灵毓秀的信阳大地,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楚国都城所在地。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造就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大理学家程颢、程颐、《本草纲目》作者医圣李时珍、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等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巨匠,留存了以佛教祖庭、东坡赤壁为代表辉耀古今的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历史景观有红安八景、天台十景、洞龙书院、天窝书院、双城塔、桃花洞、驷马山等。此外还有历史上的乡风民俗红军鞋、芒鞋、红安绣花鞋垫、倒水河上竹簰等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四、提升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竞争力的策略

1.挖掘生态价值突出绿色优势,构建生态福地。围绕生态价值,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包装、营销和推广,综合统筹规划全区内的生态资源,以充分发挥生态竞争力是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的第一要领。利用麻城杜鹃的世界上“种群面积最大,树龄最古老,保存最完美,株型最优美”的唯一性做品牌建设与推广。借助大别山内火山熔岩洞穴和丹霞地貌的奇异少有做出地质观园的大手笔。大别山森林茂密,水源优质,空气清新,有着优雅的人居环境,不存在大城市的光污染。良好的生态是大别山旅游发展的根本,更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大别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化旅游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的需要,要以可持续发展精神为指导,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工作,做好森林防护,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好珍稀动植物。

2.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和区域合作力度,加强与资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整合“百里红色长带”,从“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为中心的革命遗址群,到县城以“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为中心的革命遗址群,整合成气势恢弘的红色旅游风景线,形成“百里红色长带”。 二是唱响“两百将军品牌”。 三是开发“三座红色名山”。通过多方筹资、引资,大力开发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刘华清曾经战斗过的天台山、九焰山和李先念故居门前的红马寨 。大别山3省36个县的区域合作必将实现1+1+1>3的良性效应,使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提升文化底蕴。文化是生态文化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地竞争的软实力。要把文化作为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的名片,加强宣传,扩大文化渲染,致力打造吴风楚韵、将军摇篮、千里跃进、黄梅戏等文化精品,并结合市场需要推出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用厚重的文化现象给游客带来由感官到心灵的强烈震撼,让游客自发地接受人文陶冶,从而感到兴趣满足和深刻理性认知。旅游价值得到最大实现的保证;把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包装,扩大宣传,进而拓深旅游内涵,增强大别山的文化魅力。

4.积极推进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的反季节营销。根据价格均衡理论,当出现超额供给时产品市场价格将低于均衡价格,当出现超额需求时产品市场价格将高于均衡价格。夏、秋是各地旅游产品上市期,市场处于超额供给时期,市场价格竞争激烈。而冬、春季节市场上却鲜有优质特色的旅游项目,市场处于超额需求时期,产品价格上涨。为了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战,大别山区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要有旅游旺季的优势产品,同时应大力开发在旅游淡季可以推出的特色项目,实现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朱选祥,查到生,李青.建立大别山部级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J].理论建设,2011(3).

[2]王亚玲,尹志辉,门珊珊.生态文化旅游的价值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04.

[3]黄钟浩,方旭红,张宁,张镒.生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刘汉成.大别山旅游合作与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物流与工程管理,2012.

[5]郭清霞,鲁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2.

[6]谌静.大别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7]陈安.武汉市城市光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2.

[8]王黎秋.浅析均衡价格理论及其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资源;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59-03

1 引言

生态旅游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强调回归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近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得到普遍重视,发展非常迅速。

融水县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它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观光旅游,而是包涵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度假休闲游。因而,融水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的建设是历史的使然、时代的需要,是融水县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规划及资源开发,突现融水纯朴苍古的民族历史,挖掘当代融水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示融水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

对老子山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我们从区域旅游、区域经济等四个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2.1 广西旅游业发展分析

广西富有“旅游省”之称,旅游是广西五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假日产业的形成,旅游这一“无烟”产业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的思路:努力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大力整顿旅游市场和秩序,着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完善旅游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客源市场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海外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努力实现国际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稳步增长、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和旅游就业人数同步增长四个目标,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旅游大省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2010全区旅游市场工作会议通报广西2009年全年接待入境游客209.8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39%和6.93%,分别比全国平均增幅高8.49和9.83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1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和33.6%,分别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0.8和17.2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9.1%。2010年我区全年接待游客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国内旅游人数1.33亿人次,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821亿元,增长25%;入境旅游人数235万人次,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7.42亿美元,增长15%;旅游总收入872亿元,增长24%,力争突破900亿元大关。提前实现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在旅游景区建设方面,广西重点构建六大旅游品牌:其中就包括民族风情品牌的建设。整合以刘三姐文化为主线,系统整合宜州刘三姐故乡文化、桂林印象•刘三姐、柳州鱼峰山、来宾忻城莫土司衙署等壮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大瑶山脉为载体,在金秀开发瑶族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瑶都;培育开发侗族建筑、苗族节庆等特色民族旅游资源等。这给发展融水民族风情旅游提供了依据和强大的理论支撑。

2.2 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抓好“风情柳州”旅游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旅游名城”。柳州市已深知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全市提出了“山水桂林,风情柳州”的大旅游圈建设目标,并努力打造“旅游名城”。按照柳州市旅游规划要求,从2007年开始,柳州市致力建设旅游名城。到2010年,建成柳州风情港、瀑布观景台、柳江豪华游轮等项目,将“百里柳江”品牌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体系,三江、融水两县成为广西优秀旅游县,柳州成为广西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实现接待国内游客14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0%;入境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5%;旅游收入8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旅游外汇收入4031万美元,年均增长34%。培育3至5家年收入超过亿元的旅游企业。2011年至2015年,完成建设“旅游名城”各项工作,成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旅游名城。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28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15%;入境游客达25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0%;旅游收入1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8519万美元,年增长16%,年收入超亿元的旅游企业达10至15家。

要达到上述目标,柳州市必须扩大旅游市场,建设特色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柳州民族旅游元素,加强品牌型旅游资源的整合。然而在桂中地区,尽管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人文资源,但由于历史及交通条件限制,一直缺少品位高,知名度广,富有特色的游憩旅游风景区,更未形成产业,较桂林、南宁、北海等地缺乏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地旅游的发展。融水自然人文风景资源丰富,又具民族底蕴,建成这一游览胜地后,就可与柳州、融水、金秀、象州、龙胜等地构成大桂中旅游区,会大大增加柳州旅游景观丰满度,加快地区旅游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2.3 融水县民族生态旅游区构筑的需要分析

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以打造世界廊桥文化中心、建设中国最大苗族民居保护景区为核心,大力开发苗族风情生态旅游,知名度日益扩大。融水老子山景区正好处于柳州―三江―桂林民族风情黄金旅游线上,景区的建成,能成为线上一个特色点,不但能给融水、柳州人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而且能使该旅游线更有吸引力。

2.4 融水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分析

近年来,融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融水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可完成28.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8%;第二产业完成9.6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完成7.98亿元,同比增长20.29%;建筑业完成1.62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22.5%。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6∶34.04∶39.36。目前,融水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养殖、沼气、种植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模式逐步形成。为了融水县发展后劲,并使之有更大发展,必须强势建设特色旅游,发挥旅游资源功能。融水老子山景区的建成,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亮点,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程。一方面能保护景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苍古的民居风彩,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科普的历史教育价值,使之成为进行历史、自然科学教育的天然课堂,这对青少年了解民俗文化,爱自然,爱祖国教育意义深远。

3 景区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做好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我们对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3.1 景区规划的可行性

景区的开发是否可行,必须按照景区规划的理念和基本原则进行。

(1)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规划理念,构建老子山生态旅游景区”。以发挥旅游资源功能为主诣,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创建特色旅游线路,在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保护老子山丰厚的历史文化,最终形成老子山独特的生态旅游观光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2)为使景区规划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①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生态的基本要求,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②重视景区历史资源的保护,挖掘民俗古文化,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③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创建和谐景区的原则;

④以环境生态学理论结合景区空间景域建设特色景区的原则;

⑤融合“山水桂林,风情柳州”大旅游圈和旅游名城建设,达到资源共享的原则。

3.2 旅游资源的可行性

老子山景区建设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民族历史苍古,特色鲜明,自然风光崎丽。有着历代摩崖石刻的真仙岩(老君洞)、佛教胜地老子山、传出神秘鼓乐声的古鼎龙潭……让游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镇南有真仙岩,岩中老君洞景色独特,洞内多古碑刻,其中有南宋嘉定年间(13世纪初)刻制的“元佑党籍碑”,是研究宋代新旧两党派系激烈斗争的主要历史资料。因此,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很深的文化底韵,很具旅游开发潜力。

独特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景观,此类景区实为少有,因此竞争对手少,旅游区起点踏实,规划设计先进,项目齐全,完全可开发成桂中范围内独具特色的吸引力强的旅游胜地。

3.3 区位优势突出

枝柳铁路经过县境。融水镇四周为挺拔的山峰,融江流过镇旁,水运方便,秦汉以来即为郡州县治之地,亦为苗岭之南商业集散地。县内还有元宝山景区,作为旅游圈。另外,处在桂林、宜州、柳州旅游大格局之中,距柳州仅1h车程,为吸引周边客源提供了便利,更有三江程阳桥,丹洲景区等互补,增强了游客吸引力。广西正在建设的桂中民族风情旅游区,柳州市打造“山水桂林,风情柳州”大旅游圈和柳州建设四大名城之一的旅游名城,老子山景区和元宝山景区正处在重点构建的旅游区内,且是桂林―柳州黄金旅游线上非常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足见其良好的地域优势。

3.4 交通通讯便利

景区正好处县城郊,距离县中心2km,枝柳州铁路过县城。水路南可通融安直通柳州。电讯方面,景区内都己开通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移动通讯覆盖整个景区各个角落。

3.5 客源市场前景好

2008年“ 五一 ” 劳动节1~3日全县共接待游客 1.65 万人次,同比增长 19.6 % ; 实现旅游收入 495 万元,同比增长 19.3 %;自驾车 500多 辆次。由此可见融水旅游业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这说明文化底蕴丰厚的融水,特别是老子山景区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6 旅游商品基础好

融水居民历来对手工艺品、石玩、花卉、盆景等感兴趣,加上传统秉承下来的三江油茶茶艺、作坊、木工,已形成融水较好的综合旅游产品氛围,只要稍加开发,就可构成规模。这无疑是融水县老子山景区旅游开发的优势之一。

3.7 景区宗教文化浓厚

老子山建制渊远,历史苍古,人杰地灵,宗教文化浓厚。景区宗教文化名声在外,吸引很多区内外香客,使景区中寺庙香火不断。另外,岩中老君洞景色独特,洞内多古碑刻,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老子山景区已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示于世人面前。

4 结语

广西融水县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是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柳州市和融水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景区开发中,重点在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开发,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使景区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秋洪.广西年鉴2009[M].南宁:广西年鉴社编辑出版社,2009.

[2] 柳州市统计局.柳州统计年鉴2009[M].柳州:柳州市统计局,2009.

[3]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黄桂新.导游实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4

黔东南州旅游产业成效显著

发展旅游的合力不断增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州级统筹,县市实施,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民族文化旅游工作格局,全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星级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购物中心、旅游车队、旅游娱乐设施、美食街等旅游服务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全州有各类景区(点)38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3处,3A级以上景区比“十五”期末增加4处;旅游车辆从无到有,有3个车队近42辆旅游专车;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20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56家。旅游星级饭店48家、旅行社23家,分别比“十五”末增加44家和10家。今年,全州在建五星级饭店12家,拟建10家。

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通讯、住宿、餐饮、会务、游览等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速,特别是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路网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一五”以来,全州完成旅游公路建设投资13.3亿元、开工建设1440公里、建成1230公里。目前全州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旅游公路为支网的旅游交通网络,打破了我州过去交通严重边缘化、旅游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的瓶颈制约。

乡村旅游收效显著。目前,全州确定重点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已达100个,每年有民族民间节日300多个,2011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28.95亿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631.7%和684.55%;今年上半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1138.96万人次,旅游收入72.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83%、150.68%,现全州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7.6万人,涌现了许多“一村一业” 、“一村多业”的专业村、特色村。今年下半年,我州还以西江和肇兴为中心,打造环雷公山和侗文化乡村旅游示范区,目前已启动环雷公山“苗乡十景”和 肇兴“一山八寨”基础设施、小黄侗文化产业园建设。乡村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州当前改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成为最有效的扶贫手段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如西江自2008年第三届贵州省旅发大会召开以来,当年接待游客7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675万元;2009年至2010年两年共接待游客16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683万元;2011年西江景区旅游人数突破了200万人次,综合收入5.1亿元,门票收入3600万元,今年1-7月门票收入2473万元; 2011年西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其中来自旅游的收入占70%以上。

品牌打造取得成功。依托“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这三大旅游资源优势,加大了黔东南旅游形象的对外宣传力度,特别是以2008年省第三届旅发大会在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召开为契机,通过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高端媒体的广泛宣传,“苗乡侗寨,心灵家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初步唱响了千户苗寨西江、历史名城镇远、部落岜沙、千年侗乡肇兴等“原生态黔东南”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江为代表的环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为代表的侗族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舞阳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旅游区,以仰阿莎湖为核心的木商文化及亲水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布局和精品旅游线,2012年1—7月份全州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148.42%。通过多角度、多视角,展现和推介黔东南旅游,并在中央电视台1、4频道投放了“多彩原生态、真情黔东南”的广告,收到了明显的宣传效应,提高了黔东南对外的影响力。

旅游产业发展措施给力

坚持党政高位推动。党政高位推动是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根本措施。十一五”以来,该州突出实施“旅游活州”战略,明确其基础性地位。特别是2011年该州将州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州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整合,成立了由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州四大班子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州直部门及各县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为该州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决定》、《黔东南州实施旅游活州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工作安排意见》、《黔东南州2012年推进“旅游活州”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了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坚持旅游产业规划引领。在实际工作中,州、县注重规划引领,指导旅游产业发展,完成了全州十六个县市旅游产业规划、重点景区建设性详规及一批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批支撑旅游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2011年以来,又对黔东南旅游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编制了《黔东南州“十二五” 旅游规划》、《黔东南州旅游目的地规划》及《三板溪湖库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等系列重大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州的“点、线、面、体”的规划架构,这些规划成果将对该州“十二五”旅游业的加快发展起到极大的基础性和助推性作用。

积极破解旅游投资瓶颈。针对自有财力薄弱的实际,采取争取国家投入、州县财政投入、利用民间资本投入等方式,解决旅游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2011年以来,该州积极拓展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和建立旅游资源的特许经营机制,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省内外旅游投资商、开发商、旅游饭店集团等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人才入驻该州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兴建文化旅游项目。2011年与投资商达成旅游投资开发协议40项,签署意向性协议资金85.9亿元,到位资金14.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47亿元。今年6月,香港港中旅酒店管理公司已进驻凯里,与腾龙嘉瑞禾酒店达成了管理协议。2012年,该州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合理配置全州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投融资平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黔东南州苗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与华龙证券公司签订了财务顾问协议,正在整合西江、杉木河、剑河温泉、东方斗牛城、州民族文化公司等资产资源,包装项目,拟于今年年底前发行旅游债券15亿元。

旅游产业发展实施规划

“十二五”期间,该州将以国发二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主基调,围绕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目标,依托资源优势,以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为方向,通过旅游交通网络连接,形成“五区布局,点线连接,全域联动”的旅游产品架构和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16年,实现国内游客接待人数达1亿人次,年均增长35%以上;入境游客45万人次,力争48万人次,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确保旅游增加值达到9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占GDP的比重10%以上。旅游业带动直接就业人数力争突破20万,带动间接就业人数力争突破100万。全州5A级景区达3个以上,4A级以上景区达10个以上。

——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区。以镇远古城为核心景点,大力提升镇远古城,建设芽溪新城,打造铁溪、下舞阳观光等景点;打造黄平飞云崖、旧州古镇、舞阳湖、浪洞温泉等景点;打造施秉杉木河漂流、云台山和上舞阳景区的观光、牛大场太子参药文化基地等景点;打造岑巩思州古镇、马家寨陈圆圆归隐地、龙鳌河等景点,形成以镇远古城为核心,辐射黄平、施秉、岑巩周边景点的“一核多点”的旅游产品布局。

——环雷公山苗文化旅游区。以西江苗寨为核心景点,提升提质,丰富游客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打造巴拉河沿线及雷公山麓“苗乡十景”;打造台江施洞古镇、南宫森林公园及南市温泉度假产品,形成以西江为核心,辐射周边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布局。

——黎从榕侗文化旅游区。以黎平肇兴“一山八寨”为核心景点,以榕江县城为片区旅游集散中心地,重点打造黎平翘街及黎平会议会址、天生桥--八舟河、肇兴侗寨、地扪侗寨等景点;建设从江县城至小黄七个侗寨构成的侗文化产业园,打造银潭侗寨、岜沙苗寨、加榜梯田、下江侗文化休闲园等景点,打通从江与广西桂林旅游区通道,形成黎从榕景区与大桂林旅游区的互动融合发展;打造榕江古州古镇、三宝侗文化大观园、滨江休闲长廊、五榕山城市主题公园,打通榕江经乐里、平阳、小丹江进入环雷公山旅游区的高速绿色通道,使西江景区的游客向黎从榕景区分流,形成苗侗文化旅游景区协调发展格局,辐射锦屏隆里古城,天柱三门塘、三星岩文化园及黄金文化旅游区。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来安县;旅游形象

旅游地形象指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信念、观点的综合。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因素大致分为政治经济状况、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设施、心理感受等方面[1]。CIS(City Identity System)理论是进行旅游地形象设计的经典理论,来自于“企业识别系统”[2],包括三个部分,即旅游形象理念识别系统、旅游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以及旅游形象行为识别系统。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山水自然资源条件优渥,历史人文底蕴独特,在来安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运用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借鉴CIS理论从理念识别、视觉识别、行为识别等几个方面对来安县旅游形象进行全面定位和设计,对来安发展旅游,提升其旅游整体形象,促进该地地市场宣传促销具有重要意义。

一.来安县旅游形象现状

来安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部,东与安徽省天长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接壤,南隔滁河与南京市浦口区相望,西临滁州市南谯区和明光市,北接江苏省盱眙县,扼苏、皖两省要隘,是安徽省的东大门。县城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圈层,

对外交通便捷,以南京、滁州和合肥为主要客源地。

(一)总体形象现状分析

历史形象知名度低,文化张力有待提高。来安历史文化悠久,各资源所赋含的内在文化底蕴深厚,然而,来安旅游形象地位并没有绝对性优势,其资源尚未形成良好的地区吸引力和聚合力。

旅游景观分散,旅游地形象体系模糊。目前已成型的旅游项目主要是红色旅游项目、以白鹭岛为核心的休闲度假项目,其余各类旅游产品的旅游形象模糊。各地区旅游规划中的形象定位各自为营,在本地地方性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宣传各自的形象,未统一于整体的旅游形象地域等级体系。

(二)分区形象分析

来安5个县区分别是半塔镇、汊河镇、雷官镇、舜山镇以及杨郢乡。半塔镇的形象元素以红色、绿色、古色为主,以革命胜地旅游体验、森林公园生态行为主要形象;汊河镇呈现的是商务休闲的创意旅游形象;雷官镇的旅游资源基础主要是生态湿地,有“南京的后花园”,“候鸟的温暖窝”之称;舜山镇凸显其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特色;杨郢乡的风能和科技使其具有“空中三峡”的形象。

(三)资源基础分析

1.自然资源条件好

气候环境舒适,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季风气候显著的副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与半湿润气候;山地条件优越,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林木资源丰富,自然植被以草本植物群落和次生植物类型为主;生态湿地优渥,雷官地区的黄大圩生态湿地,位于皖苏交界的向阳河畔,已建成千亩农业生态园,并有“百鸟天堂”之称;水域资源丰富,来安县辖区内有观光游憩河段、观光游憩湖区等。杨郢、张山、施官等地区,四面环山,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风能条件较其他地区十分优越,具有发展内陆地区风力发电的强有力条件。杨郢乡辖区内两条总里程达75公里的“风车景观长廊”不仅会成为游人观光的胜地,也会成为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典范。

2.历史人文资源丰厚

红色旅游资源条件好。来安县半塔镇,以皖东烈士陵园为载体的红色旅游已初具规模。半塔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半塔保卫战现存革命旧址七处。

舜山镇修建于元代的尊胜禅院、记载建院历史的曹寅碑刻,半塔镇龙窝寺等是来安县独有的文化遗产。辖区内更有千年银杏王,两百年金银桂等古木,增添了悠远的古典情怀,富有神秘色彩。佛教文化在来安县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鲜明特点和影响力。东北部龙窝寺森林公园包含古龙窝寺遗址,中部舜歌山风景区有尊胜禅院遗址,在辖区内做成佛教文化朝圣观光胜地,能够凸显地区的文化张力,增强文化内涵。位于来安县城北的舜歌山,又名大安(庵)山,相传古时,经常有砍柴人在山上互相对歌,且舜帝曾在此处耕种并放声歌唱过,因此得名。故该区域为古虞舜文化、农耕文明遗址之一,是舜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强有力载体。

(四)市场认知分析

目前来安县最重要的三大客源市场是南京、滁州和合肥,其次是苏锡常地区、上海以及宁杭地区,国内其他城市和境外市场有待进一步扩大。根据不同客源地游客游览来安县后的体验调查数据,分析得到游客的游览感受,描述词提及率最高是放松,其次是舒适,自由、休闲是仅次前两者的高频词。而受访旅游者中期望在本地开发游乐园嘉年华、山地休闲产品的人数占较大比例。

(五)受众需求分析

来安县旅游受众的旅游需求主要以放松身心、亲近自然为主,这是由当前高节奏和高效率的城市生活决定的。在来安县开展的问卷调查中,以放松身心为旅游目的的游客占受访者的55.88%,这部分游客的年龄段集中在18--45岁。渴求亲近自然的受访游客达到23.80%,是来安游客的另一重要旅游需求,同样以18-45岁为主。11.76%的受访游客是为了外出锻炼身体。受访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人,均将外出锻炼身体作为前来旅游的目的;年龄在18-25岁的游客,倾向于寻求刺激,这对于探险旅游项目、山地赛车以及徒步登山这类的项目有一定的需求;在丰富人生经验这个目的上,18岁以下的游客较为突出;在商务/这个目的上,25-46岁的游客有一定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来安县旅游受众需求的旅游形象因子应当包括生态旅游因子、度假旅游因子以及流行项目因子。

1.生态旅游因子

近年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日益成为新时期旅游者的追求,一般性园林情趣和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已经难以满足游客需要,对山林野趣和大自然的追求与寻觅日渐成为旅游新型模式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必然是主导性潮流,来安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以之为基础的多维度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正好顺应了该潮流。

2.度假旅游因子

度假旅游已经渐渐成为国内旅游者的渴望,来安丰富的山水林地资源,是发展度假旅游的重要基础、核心要素,同时,来安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周边地区和“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旅游者度假旅游的首选地,故度假旅游因子是在来安县旅游形象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3.流行旅游项目因子

乡村旅游、徒步旅游、自驾车旅游的日益流行,观光产品逐渐向度假旅游产品的转型。根据来安县旅游产品现状和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徒步旅游项目和自驾车旅游项目是旅游业发展很好的依托,具有联动区域、提升形象、带动旅游配套设施发展等作用。银发旅游、养生度假是近年来日益蓬勃的旅游产业。来安自然资源好,适合开发养老旅游线路。空气清新、阳光充裕,山林水体优质,对老年人身体疾病的治疗、休养、恢复都大有好处。因此,来安县旅游形象可以围绕乡村旅游、徒步旅游、自驾车的旅游、银发旅游、养老养生度假来进行,推动产业链式发展。

二.来安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

旅游地形象设计的核心首先是要解决旅游地的基本定位问题。对旅游地的定位要遵循内容源自文脉、表达针对游客、语言进口时代、形式借鉴广告的原则[3]。旅游地的形象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CIS理论是经典的旅游形象设计理论,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理念识别(MI)、视觉行为(VI)、行为识别(BI),三者相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一)来安旅游的理念识别(MI)

理念基础是旅游形象策划的基础、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旅游地的理念分析,形成对旅游产品准确而清晰的认识,是进一步建立用以表达和传播旅游点形象的主题和宣传口号的基础[3]。来安的资源可以用五种颜色来概括:绿色代表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和宜人秀美的自然风光;红色代表抗日战争的革命老区;银色代表以风力发电的现代科技新能源;蓝色代表丰富的水域资源;古色代表以舜文化和佛文化为核心的古遗文化。来安具有优渥的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区位条件好,面向南京、合肥等都市圈市场,适合打造成为泛南京都市圈的休闲度假养生胜地。来安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多彩之旅,休闲来安”,使之形成“以自然风光为主体、古文化为底蕴、生态科技为依托、富含五色、休闲、度假、人文、观光等丰富内涵”的旅游形象综合体。

(二)来安旅游的视觉识别(VI)

视觉形象是旅游形象的静态,是滚动演变的识别符号,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递形式。旅游地是一种突出的视觉景观实体,旅游地的整体形象首先来自于景点本身的视觉造型,视觉形象的设计在旅游形象设计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4]。来安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中,需要对来安旅游名称、来安旅游徽标、标准色、旅游形象代言人、旅游户外广告、纪念品、交通工具等视觉形象进行策划。

1.来安旅游名称、旅游徽标、标准色

来安旅游所采用的名称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简洁易记,便于对外宣传。旅游徽标是形象的标志,它通过形象、生动、独树一帜的视觉符号将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形象设计考虑来安的旅游徽标需要凸显来安旅游的绿色、红色、银色、蓝色、古色,标致应当简洁生动,整个曲线造型富有动感,可识别性强。旅游标准色以绿色、蓝色为主,从而凸显来安山水风光圣景,以及生态科技环保的理念。古铜色可以作为古遗文化的基色,彰显历史人文风采。

2.旅游形象代言人

旅游形象代言人多数选择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可请滁州籍或来安籍的影视名人为形象代言人,借助其社会影响力扩大来安县的知名度。据资料表明,前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的母亲属来安籍,若邀请赵小兰女士为来安县旅游形象代言人,势必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旅游地知名度。

3.旅游户外广告与交通工具

户外广告的设计要注意考虑到与来安县山水林地等景观的和谐搭配。独特的交通工具容易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旅游地形象的代表。根据来安情况,其旅游地交通工具适合以生态环保的电瓶车、仿古战车和畜力车等为主。

4.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体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并注意迎合旅游者的购物心理。来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包括雷官板鸭、来安花红、来安三蒜、碧绿春酒、林桥苗木等系列旅游纪念品,突出来安旅游区的文化内涵。由于来安隶属安徽省,又处于南京市一小时都市圈内,面向省外游客机会多,因此也可以推出具有徽文化特质的旅游产品。

(三)行为识别(BI)

旅游地的行为识别属于“人—人”感知系统[5],旅游地氛围的营造、旅游地人员的态度月行为、旅游地产品的策划和宣传都属于旅游地形象的行为识别的重要构成部分。

1.旅游地氛围营造:来安县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旅游的基础和特色,需要注意将二者紧密结合,注重天人合一的设计。注意旅游地基础设施诸如出入口的设置、餐饮娱乐设施、建设通畅的内外部交通的完善和强化,保证路况的优质,道路设计需要同旅游地景观风格契合。

2.旅游地人员规范:旅游地人员规范包括服务识别系统和风情识别系统两方面,分别表示旅游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和居民形象,是旅游形象构成中的重要环节。注重旅游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服务意识、业务素质的建设,加强来安县居民的好客教育,培养居民对规划区形象建设的参与意识,对增加居民对来安旅游形象建设的责任感十分重要。

3.旅游地产品策划宣传:旅游地形象需要通过其旅游产品的宣传策划而推广到客源地并吸引旅客。有必要针对各个客源市场,推出来安旅游宣传片,利用来安当地民歌民谣,将宣传词填入民歌曲谱,进行传唱,宣传旅游产品,以彰显来安地方特色。

三.结语

旅游形象设计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前瞻性、动态性[6]。在当前来安县旅游形象的知名度较低,体系模糊的状况下,充分利用来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地,丰富的五色旅游资源这些文脉,依据旅游形象设计的原则,根据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来安县的旅游形象进行设计与定位,不仅是旅游形象塑造的需要,也有助于开拓市场空间,获得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黎洁.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市场营销意义[J].旅游论坛,1998,1(1):15-18.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导游群体;民族文化素养;旅游发展

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53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土面积占到了全省总面积的55.4%,省内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在民族地区,厚重的民族文化元素也在民族地区。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已成为贵州旅游的闪光点,例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民族文化景区。随着旅游业从大众观光型转向以文化体验为主的休闲,度假式旅游,游客不仅追求对身心的放松,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满足自我的求知心理。所以游客对旅游目的特色文化的欣赏、体验和解读必然要求导游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民族文化素养。

一、导游群体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特别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成为其经济支柱产业和扶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导游是旅游业发展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日益壮大。旅游业需要导游,正如旅游学专家王连义教授所说:“没有导游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国际上亦普遍认为“导游是旅游业的灵魂、旅行社的支柱、参观游览活动的导演”。

优秀的导游人员本身就是一种的动态的旅游资源,导游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旅游活动的实践,人们已经明白:在旅游业中任何现代化的手段都无法代替导游的作用,不可能仅凭互联网和电脑等走遍天下,因为互联网以及电脑都缺少情景交融,缺少声情并茂的讲解,缺少导游人格魅力的吸引。而出色的导游可以使景区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更好的融合,提升景区景点的品位又可以感动客人,并且使游客成为对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宣传者,由此可见导游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

是在民族地区,导游的民族文化素养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对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展示和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导游人员文化素质特别是民族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游客对目的地民族文化的感知和欣赏,导游精彩、生动而有依据的导游词更能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中享受“异域”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旅游地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知,更加尊重当地民族文化,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从而获得更加满足的旅游体验。鉴于此,笔者以旅游人类学的视角,从导游的民族文化素养入手,对贵州省的民族文化特色景区景点导游群体展开调查,并引发一些思考,以期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地区导游的民族文化素养培养有所启迪。

二、贵州省导游群体素质的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11月25日,贵州省拥有导游资格证并持Ic卡(即上岗资格证)的导游总数为8739人。其中,大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80%,初级导游占97%,导游队伍呈现出低学历、低等级的状况。另外据贵州省旅游局《2013年上半年旅游投诉情况通报》指出,2013年上半年旅游投诉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6.67%,其中导游投诉占到总投诉的46.67%。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欠缺,服务意识淡薄。“众多导游工作起来无精打采、压迫游客购物却精神抖擞;解说旅游地文化时敷衍了事、讲起索要小费的理由时却眉飞色舞”,这是很多游客对导游群体素质现状的描述。说明我们的导游职业道德欠缺、职业责任感缺失、缺乏服务意识、缺少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基本功不扎实,民族文化素养缺失。导游是针对景观客体为游客提供文化服务的职业。导游的文化传播功能在旅游业发展之初就得到了无庸置疑的认同。旅游业发展初期,导游作为“民间形象大使”受人景仰,俗话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然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目前导游队伍存在明显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的特征。他们大都只能一般性胜任旅游目的地的讲解,而难以胜任旅游环境或旅途景观的导游讲解。

在导游讲解过程中,许多导游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主要表现在:导游讲解太少或根本不讲的哑巴导游;导游对景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缺乏了解,讲解时信口开河;导游讲解时很呆板解感觉是在背诵导游词。如西江千户苗寨的导游队伍就可以分成带路型、背诵型、解释型3类,他们存在主要的问题是杜撰史实、张冠李戴,讲解水平不高,在为游客讲说当地的民风民俗与地方性知识中存在偏离及其过度诠释现象。

(三)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毅力。人们常说导游是“杂家”在旅游工作中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导游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就需要导游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而大部分导游则表现出不愿主动学习,积极性不足,对自我的提升更是缺乏计划性,大多数导游都是按照现有的导游词来讲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没有新鲜的内容。

(四)导游民族文化知识习得渠道较少。作为导游,必须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一个好的导游必须具有旅游知识、生活常识、语言技巧知识、心理学、美学和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在民族地区,导游还应该具备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知识。民族文化知识包括的范围及其广泛,其中涉及到民族历史,如民族的族源、民族的发展及变迁等;民族艺术,如民族的音乐舞蹈等;民族经济,如生计方式等;民族精神,如神话传说、思维方式等。

在民族地区导游群体的民族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当地旅游局编写的相关资料和一些旅游知识培训以及导游在实践中自己的亲身感受。但是,旅游政府部门编写的相关资料大多都是总结性的,针对性较弱;而且旅游知识培训的频率很低,在我省专业的旅游知识培训只有在每年导游资格证年审的时候才集中培训三天,而旅行社对导游的知识培训基本没有;导游的自身实践习得的知识更多的都是表面的,对本地区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很欠缺。

三、导游的素质差异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导游被业界人士誉为“旅游业的灵魂”,在以“文化体验”为主的休闲经济时代,导游服务在旅游接待服务中发挥着核心与纽带作用,其服务质量水平已成为现代旅游者旅游满意度高低的标志,特别是民族地区导游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解读和传播对游客更好的欣赏和体验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有着关键性作用。

导游服务的文化传播是游客对异域文化知识和文化品味追求的过程。在导游服务过程中,无论是导游的讲解,还是导游与游客的日常交谈以及其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无不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渗透着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导游人员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游客提供服务,通过引导和生动、精彩的讲解使游客获得知识、乐趣和美的享受,有意无意中展示和传播着当地的文化。因此导游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有着不同的影响。

导游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决定了其能否更好的展示和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内涵,这对于吸引旅游者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交流,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任何形态的文化,其主体都是人,旅游文化的主体就是旅游者。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旅游不仅只是追求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更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人生阅历,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人生体验,对他们而言,特别是对以“文化体验”的旅游者而言,一个具有知识魅力的导游,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导师。

四、培养导游民族文化素养的建议

(一)加强培训力度,细化培训内容。我省导游群体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大都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虽然都经过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不长且频率很低,培训专业化程度不高,培训的内容也比较混乱,没有具体要求,培训课程内容也没有固定安排随意性比较大,往往是有什么老师就上什么课,且培训方式主要以授课为主比较落后。同时,来源于旅游局编写的风土人情、地方性知识和一些导游词,一是依据不足,二是不完整,因此她们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提升导游群体民族文化素养必须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聘请在研究部门从事民族研究的专家来担任教学工作,借鉴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编定比较系统的培训内容,从浅至深、由表及里。

(二)建立鼓励机制,激发导游内在学习动力。目前,我国导游的生存环境很艰难,被戏称为“三无人员”。一是专职导游,一般只有很低的基本工资,绝大多数兼职导游连底薪都没有,有的地方导游还要向旅行社交“人头费”。不合理的薪金制度不能全面评价导游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也不能保证导游劳动价值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安心工作和学习。二是大部分导游表现出的不愿学习,懒于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另一个原因是导游等级晋级制度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根据调查,旅行社对导游的等级并不十分看重,只要能接团就可以,对不同等级的导游没有明显的待遇差别。所以大多数初级导游都没有继续晋级的动力,也就不会继续学习。所以必须改革导游的薪金制度,建立健全导游证等级晋升的激励机制,使导游的素质与其收入挂钩,才能真正的激发导游内在学习动力,主动积极的加强民族文化的学习。

(三)增强民族自信和自我认知。我省的导游大都来源于传统社区,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导游多来自于本地区的本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多导游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地方性知识比较淡漠,时常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比较,带着一种新奇的眼观,总感觉到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好的。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作为一个导游更应该了解景区景点的民族传统,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导游,对自己民族及其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不仅仅听到的是一个导游的讲解,而是在欣赏一个民族的文化。

五、结语

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地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民族文化资源,既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依托,也是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地区的调查,笔者认为,民族文化资源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从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角度看,导游的民族文化知识素养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力仁.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